第一篇:生本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模式
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三化”高效课堂的构建
林天燕
生本教育在我校已轰轰烈烈的开展了一年多了。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那么,在生本理念下,怎样才能构建小学语文“三化”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让学生走进文本,以学定教,以生为本。
课堂不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教师要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教”。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
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
二、转变教师角色,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树立生本教育的教师观。
生本教育从角色定位看,教师是导演,是学生的辅助;学生是演员,是学习的主角。语文学习重在体验感悟,必须有听、说、读、写、思、做的亲身经历,别人替代不了。学生的主角地位不凸显,主体活动不活跃,他们的自主经历无从建立,这样的课堂如果依然精彩,那精彩的只是教师;如果也显现出发展的努力,那么这种发展是以教师为本。只要教师垄断课堂,学生就难以进入他们该进入的角色,当然也就难以欣赏到孩子们争奇斗艳的青春烂漫。学生课堂的角色不归位,以生为本就是空话。所以,以生为本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角色,从重视教的追求到重视学的探究,从重视自我展示到重视学生发展,从重视量化结果到重视质化过程。满堂讲固不可取,满堂问,满堂演,也不可取,因为这是变相的牵着走,对着灌,学生简单被动接受的处境不改变,以生为本就没着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和谐、轻松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把可以交付的学习任务托付给学生,极大地信任学生,教师大胆放开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实效性,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三、落实“九步教学”教学流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新课程也把教学看成是师生双方积极的交往互动活动。师生的交往活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九步教学”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九步教学”流程也更好地诠释了学生的民主化、情感化、人性化。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实效的前提。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在语文教学中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新颖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故事、猜谜语、小游戏„„这些感观材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快速融入到学习中去。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学贵有疑,疑则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认真参与学习,积极思考的表现,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质疑可以从课题发问,从课文内容发问等。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 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
4、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3、准确把握课堂的节奏。
要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除了要做好有效提问外,还有就是要学会倾听。比如,有的教师刚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要求其回答,这种教学方式无疑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益。还有的教师一味让学生讨论交流,却无任何要求,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也黯然失色。因此,不能一味地只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把握课堂节奏,提高教学效益。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年龄小,自我约束力差,爱玩是他们普遍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玩”,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比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后,我鼓
励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画出自己眼中的秋天,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使他们很快地背诵课文。还有,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5、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我一般这样操作: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
教师要有营造营造教学气氛的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6、作业分层布置。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布置选择性、层次性作业,去粗存精,提高作业质量,减少作业数量,使学生在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的同时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构
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积极落实生本教育和我们总校提出的九步流程。在教学中,我们自己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第二篇:生本理念下的语文作业模式探微
生本理念下的语文作业模式探微
摘 要:作业是学生及时巩固、消化所学知识的最好形式。笔者指出了生本理念下语文作业应遵循的原则,并说明了自己在生本理念下布置语文作业的模式与心得。
关键词:生本理念 语文作业 指导原则 模式
早在三千多年前孔子就有“学而时习之”的精辟论说。他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必须及时巩固、消化。如何巩固消化?教师布置学生做作业即为最好的形式。而传统的语文作业总是以教师为本,以课本为本;强调从教学进度出发,作业内容跳不出教师讲课的框架,更不敢越课本的雷池一步。这不仅限制了我们学生的视野,而且使我们的学生被教师和教材牵着鼻子走,成为一个“被动学习”的人。生本理念强调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教师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强调学生作为个性主体的参与和体验,并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反思、创造、合作、交流。那么如何设计既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又能体现学生个性及学习的主体性的语文作业呢?
首先,笔者认为生本理念下的语文作业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1.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师的基本信念,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应当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作业的布置要面向全体学生。2.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业的布置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3.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业设计要追求行动主体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差异的个体,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其次,笔者认为生本理念下的语文作业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趣味性、自主性、实践性、教育性、研究性和合作性。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手段。作业作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
下面,本人根据我校开展生本实验的实际情况,以及个人的一些学习、思考,结合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谈一谈在生本理念下布置语文作业的几种模式,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积石成山”式的积累型作业
知识就是积累,学习语文尤其需要知识的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积淀,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积累型作业分为:1.课内积累。除了一般常规的词语、成语、名句、古诗文言文积累外,还要求学生在学完文质兼美的范文后,摘抄背诵文中写得好的或有启发性的句子或段落。2.课外积累。包括积累一些有趣的故事、课外阅读文段、剪报等。
需要强调的是:积累的内容、数量应由学生自主选择,老师只进行方向性的指导,定期组织交流活动加以点评。读书的目录教师可加以推荐,如中国古典名著、外国著名短篇小说、经典的散文、戏剧诗歌等;点评的篇幅可长可短,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点评的内容可以是摘抄的内容,也可以是对文段的字、词、句、写作特色的品评。每周抽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读书交流活动,由学生上台朗读交流,说说自己的点评,其他学生也可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生生互动,及时消化,二次积累。
我们生本实验班的学生,人人有一本厚厚的语文摘抄本,上面有好词句、好文章,还有他们写的读后感,有的还有剪报本、个人小说连载等等。通过积累,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把握、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语文素养、文化水平都有显著提高。
二、渗透感情的交流型作业
作业不是无情物,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一份饱含感情的作业,对学生的启发和影响是巨大的。我们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与家长、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来慢慢地了解他人的想法,确定自我的形象、价值观、人生观。语文作业正好可以充当这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媒介。
如在学完《散步》这篇课文后,我就让学生回去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讲讲这家人散步时互相照顾的故事。讲述故事的过程,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过程,也是对文本进行再创作的过程,更是学生与家人融洽情感的过程。如在学习《羚羊木雕》一课后,我要求学生回去与父母讨论文中的是非曲直,并记录下各自的观点和理由,这样一来,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在学完《背影》后,我要求同学写《致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类的文章,并且要求他们写完后,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读给自己的家长听,也可以给家长看,请家长写一句话的评语。当然这类作业的布置还需教师及时并且经常与家长沟通。这种作业的布置,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促进了他们与周围人群的交流,有利于形成健康人格。
三、合作完成的探究型作业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性作业将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如小组合作查找课文相关资料、进行课本剧表演、讨论分析课文、小组合作进行专题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制作课件等。
如在学完朱自清先生的《春》以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小组合作写一份探讨广州的春天和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有何不同的调查报告。结果同学交上来的作业让我欣喜不已:他们有的从气候方面来比较,有的从景色方面比较,还有的从人的活动、生活方式、对春天的情感等方面比较;有的同学利用了网上查来的数据资料,有的配了图片,还有的制作出了配有音乐的课件,在课堂上煞有介事地讲解――这样的作业形式有利于同学们广泛利用资源,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团队精神。
又如在学“名人故事”这一单元时,我布置学生回去查找名人的故事,在小组里交流,每组选派故事讲得最好的同学参加班里的比赛,大家商量出评分标准,各小组给其他组的选手打分,并记下选手的优点和不足,派代表小结发言。结果,小组各抒己见,不服的同学据理力争,思维在课堂上撞击出美妙的火花,道理越辩越明。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见解,往往能拓宽思维,深化自己的认识。小组和全班群体交流,发言者都要通过语言的表达来交锋,这是对听说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小组的竞争,可以加强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张扬发展学生的个性。语文作业在这里不仅仅是作业,它还是点燃了学生思想烈焰的火种,撞击出学生心智灵光的砾石。
小结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转变观念,不再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惟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而又为学生所乐于接受的生本作业来。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苏]苏霍姆林斯基.给中学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4]毛丹枫.论课改后的中学语文作业布置.镇江高专学报,2005年第1期.
第三篇: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王素慧
生本教育,“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带着创新而来,载着和谐而归,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分享着课堂教学的简单,品味着师生和谐相长的成功与喜悦。生本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自然真实,轻松和谐,就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简简单单教语文,踏踏实实学做人。生本教育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做母亲的不用刻意去传授语言,婴儿就会牙牙学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表达,学会了交流,这是内在学习动力的外在表现。郭思乐教授反复强调,要让学生广泛、自主阅读,大量进行语言文字活动。形成学生的个性语文。所以,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感悟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感悟。让学生在体验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一、“有困难找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无论对于执教者还是学习者,这种温暖来自“一切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相信学生”的生本理念。生本的民主与平等,使备课变得那么简单。记得当时学生用了一节课时间,把初读感知的课文内容概括得有条有理,并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探究的话题,孩子们的质疑和思考,足可以成为他们课外阅读和主题研讨的依据。有困难找学生,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就这么简单!它尊重了学生实际理解的水平,也见证着学生是丰富的教育资源。这种教学双边的雪中送炭,本身就是一种和谐,一种默契,更是一种教学的充实!
二、学生自定步调——高度尊重学生。
可谓“四两拨千斤”,生本的课堂学习过程线索清晰,学生上课得心应手。曾经有人取笑说:生本的课堂从来就是三步走:“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学完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也许我们真是这样走过来的,学生们也都约定俗成:学一篇课文,首先得整体感知,了解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接着是重点品味,体会思想;然后是阅读拓展的交流、运用与延伸。教师抓住主线适时加以点拨,可以让课堂学习牵一发而动全身,教与学产生共鸣,游刃有余、挥洒自如。这种和谐来自“学生自定步调”的“自调节教育”。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实践过程。强调生本并不弱化教师的作用,更不是无师自通。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实时学习动态。进行无痕的引领、有针对性的诱发和有创意的调控。所以,我们的课堂是鲜活生命的体现。只要遵循学生天赋的学习本能,就能达到教学的水到渠成。长此以往,教学就变得简单而轻松。
三、教师“不现自我”——充分展示学生。
郭思乐教授认为,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生本教育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尽展学习的风采,他们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别人讲到自己,从远古谈到今天,从过去说到现场,从怪诞悲观论述到积极乐观。他们上下互动,取长补短,相互纠正,相互完善,和谐有序,时不时来一阵热烈的讨论,时不时又是一番掷地有声的论说。作为教师,我此时只是个专注的旁观者,充当及时点拨、组织、参与、配合的角色,促使课堂学习各层面实现超越与突破。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不需要太多的求全求美。只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热情的导火索,就能引起教学的共鸣。
2.以读引读、读悟结合,读写相辅是生本语文的重要策略。生本教育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引领学生自觉热情地投入学习,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品味,获得道德品质与学习能力的相应提高。因此,教师无需预设太多,只需要以学生的知识储存和认知水平为起点,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恰如其分地诱导。学生在真实反馈自身阅读感悟的同时,自然会理解、内化、迁移,无声地积淀人文品质。在低年级,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是识字,尤其重在激趣。结合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让儿童自主自觉地与文字打交道,鼓励想象、联想、创编、表述,培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鼓励他们遨游书海,泛舟拾贝。在中年级,讲究以读引读,重在积累。比如读着《论语》,就去了解孔子及其弟子丰富的言论;读着《我爱花城》,就能叙说广州悠久的历史与风土人情;读着《生命的掌声》,就能抒发为别人鼓掌喝彩的情怀……到了高年级,更多的是读有所悟、读写相辅,力求全面的提升。从小广泛地读书,是儿童丰富思想的重要保证。思想丰富了,发表见解时就呼之欲出、滔滔不绝了。这是生本语文教学倡导从独立自主地大量识字到积极主动地广泛阅读。再到轻松自如地发表见解。最后情不自禁地执笔写作的美好境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例如,《泪的重量》引发学生为奥运夺金而激情澎湃,为汶川地震而泪流满面……凝聚的思想,让学生下笔成文,同学们争着诉说阅读感悟的收获,他们的习作流泻着学习生活的情趣,记载着童年纯真的印记。
四、静待花开——教学评价和谐简单。
教学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关注的是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与生成,所以我们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错,并营造空间引导学生凭借自身学习经验进行互相评价、更正错误并找出预防再次出错的方法。于是,“评研”就应运而生了。所谓评研,就是评价、研讨,由学生自行发现学习上的问题,通过小组内自主合作的交流、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个单元的课文学习后,学生都要针对自己的学习弱项,自行出题,与同学交换做题,相互评改,自行建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乐此不疲地充当老师与学生的双重角色。他们既是接受考评的学生。又是考评别人的老师,这种角色的并存,让应试教育“谈考色变”的紧张焦虑转化为生本评研的乐此不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种对学习评价的喜好就是学生发展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出题考倒学生,更不用在题海中带领学生艰苦跋涉,只要做个旁观者,关注学生的评研过程,学生就能自觉地在评议中识别学习的优劣,在研究中学会取长补短。评价走向生本,和谐又简单。我们不求高分,但求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等待。
每一种花,遗传基因的不同,决定她是国色天香的牡丹,还是清香怡人的茉莉;是常开不败的三角梅,还是转瞬即逝的昙花。每一朵花,承受的阳光雨露不同,决定她的花期或长或短;或盛开于春夏,或怒放于秋冬。是花,总有盛开的时候。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合适的时机绽放一生最明艳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需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更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的幸福。
第四篇: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
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写作事务所定制-研究生论文|MBA硕士论文|教学论文范文|职称论文发表 2010-02-10 18:35:13 作者:何建芬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生本教育,历经十年的风雨,见证了生命自然的精美与和谐。生本教育,以“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创造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生本带着创新而来,载着和谐而归,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分享着课堂教学的简单,品味着师生和谐相长的成功与喜悦。十年的生本教育实验,让我深有感触。生本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自然真实,轻松和谐,就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简简单单教语文,踏踏实实学做人。
生本教育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做母亲的不用刻意去传授语言,婴儿就会牙牙学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表达,学会了交流,这是内在学习动力的外在表现。郭思乐教授反复强调,要让学生广泛、自主阅读。大量进行语言文宇活动。形成学生的个性语文。语文能力就附着在他们的语言表意上,这不过是与生俱来的像吃饭睡觉那样自然的能力。关于这种能力,人类千万年的发展已经在基因中有了全套的丰富的库存,它虽则不是具体的语言材料,却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框架,是学习语言的本能。所以,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感悟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感悟。让学生在体验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一、“有困难找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突然接到通知,说过两天要执教一节全国的生本公开课例,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有困难找学生”。回到教室,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上公开课的通知,不说不知道,一说不得了,同学们竞说是大好消息,还大呼“我们的课我们做主”。经过一阵热火朝天的七嘴八舌,一番争先恐后的各抒己见,同学们最后竞选定了《墨菲定律》作为公开课内容。当时,我真有点傻了眼,直埋怨孩子们选得怪。要知道这一定律不太好理解,真不知该从何人手?但同学们却觉得这课有说头,还美其名曰“就是因为知道的人太少,所以选择它来做学习示范,让更多的人知道墨菲定律。”
同学们句句有理,声声坚定,我无话可说,虽有些心虚,但还是点头同意。同学们又是一阵欢呼,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热情满怀。这时,我唯一的感觉就是:给学生最需要的,真好!心虚的感觉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温暖的感觉。
无论对于执教者还是学习者,这种温暖来自“一切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相信学生”的生本理念。生本的民主与平等,使备课变得那么简单。记得当时学生用了一节课时间,把初读感知的课文内容概括得有条有理,并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探究的话题,诸如墨菲定律的真正含义,其运用的积极意义,科学家们的新发现等。孩子们的质疑和思考,足可以成为他们课外阅读和主题研讨的依据。有困难找学生,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就这么简单。它尊重了学生实际理解的水平,也见证着学生是丰富的教育资源。这种教学双边的雪中送炭,本身就是一种和谐,一种默契,更是一种教学的充实!
二、学生自定步调——高度尊重学生
可谓“四两拨千斤”,生本的课堂学习过程线索清晰,学生上课得心应手。曾经有人取笑说:生本的课堂从来就是三步走: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学完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也许我们真是这样走过来的,学生们也都约定俗成:学一篇课文,首先得整体感知,了解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接着是重点品味,体会思想;然后是阅读拓展的交流、运用与延伸。教师抓住主线适时加以点拨,可以让课堂学习牵一发而动全身,教与学产生共鸣,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这种和谐来自“学生自定步调”的“自调节教育”。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实践过程。强调生本并不弱化教师的作用。更不是无师自通。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实时学习动态。进行无痕的引领、有针对性的诱发和有创意的调控。所以,我们的课堂是鲜活生命的体现。只要遵循学生天赋的学习本能,就能达到教学的水到渠成。长此以往,教学就变得简单而轻松。
三、教师“不现自我”——充分展示学生
郭思乐教授认为,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 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生本教育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墨菲定律》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尽展学习的风采,他们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别人讲到自己,从远古谈到今天,从过去说到现场,从怪诞悲观论述到积极乐观。
他们上下互动,取长补短,相互纠正,相互完善,和谐有序,时不时来一阵热烈的讨论,时
不时又是一番掷地有声的论说。作为教师,我此时只是个专注的旁观者,充当及时点拨、组织、参与、配合的角色,促使课堂学习各层面实现超越与突破。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不需要太多的求全求美。只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热情的导火索。就能引起教学的共鸣。
2.以读引读、读说结合,读写相辅是生本语文的重要策略
生本教育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引领学生自觉热情地投入学习,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品味,获得道德品质与学习能力的相应提高。因此,教师无需预设太多,只需要以学生的知识储存和认知水平为起点,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恰如其分地诱导。学生在真实反馈自身阅读感悟的同时,自然会理解、内化、迁移,无声地积淀人文品质。在低年级,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是识字,尤其重在激趣。结合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让
儿童自主自觉地与文字打交道,鼓励想象、联想、创编、表述,培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鼓励他们遨游书海,泛舟拾贝。在中年级,讲究以读引读,重在积累。比如读着《论语》,就去了解孔子及其弟子丰富的言论;读着《我爱花城》,就能叙说广州悠久的历史与风土人情;读着《生命的掌声》,就能抒发为别人鼓掌喝彩的情怀„„到了高年级,更多的是读有所悟、读写相辅,力求全面的提升。从小广泛地读书,是儿童丰富思想的重要保证。思想丰富了,发表见解时就呼之欲出、滔滔不绝了。这是生本语文教学倡导从独立自主地大 量识字到积极主动地广泛阅读,再到轻松自如地发表见解,最后情不自禁地执笔写作的美好境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例如,《兵马俑的个性》让学生深深感受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的历史;《请现在就付诸行动》,使学生真切体会起而行动总比坐而论道要强得多。《泪的重量》引发学生为奥运夺金而激情澎湃,为汶川地震而泪流满面„„凝聚的思想,让学生下笔成文,同学们争着诉说阅读
感悟的收获,他们的习作流泻着学习生活的情趣,记载着童年纯真的印记。
四、静待花开——教学评价和谐简单
教学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关注的是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与生成,所以我们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错,并营造空间引导学生凭借自身
学习经验进行互相评价、更正错误并找出预防再次出错的方法。于是,“评研”就应运而生了。所谓评研,就是评价、研讨,由学生自行发现学习上的问题,通过小组内自主合作的交流、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个单元的课文学习后,学生都要针对自己的学习弱项,自行出题,与同学交换做题,相互评改,自行建构知识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乐此不疲地充当老师与学生的双重角色。他们既是接受考评的学生,又是考评别人的老师,这种角色的并存,让应试教育“谈考色变”的紧张焦虑转化为生本评研的乐此不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种对学习评价的喜好就是学生发展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出题考倒学生,更不用在题海中带领学生艰苦跋涉,只要做
个旁观者,关注学生的评研过程,学生就能自觉地在评议中识别学习的优劣,在研究中学会取长补短。评价走向生本,和谐又简单。我们不求高分,但求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等待。华阳小学第一届实验班有一个“小金哥”,从小学习懒散,作业不做,专爱看书,特好讲话,小学六年的成绩中下,有时还不合格,到了初中,时好时坏。然而,这位小伙子秉承了生本教育的个性张扬,他博览群书,标新立异,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中考时以高分被广州市一所著名高中录取。在华阳小学生本实验班里,这样的例子很多。生本教育让简单的无为成就了和谐的大有作为。每一种花,遗传基因的不同,决定她是国色天香的牡丹,还是清香怡人的茉莉;是常开不败的三角梅,还是转瞬即逝的昙花。每一朵花,承受的阳光雨露不同,决定她的花期或长或短;或盛开于春夏,或怒放于秋冬。
是花,总有盛开的时候。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合适的时机绽放一生最明艳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需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更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 的幸福。
人民教育,2009(15)
第五篇:“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模式初探
“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模式初探
——公开课Unit 6 When can we go ice-skating? 教学反思
自开学初,我校小学部各科“生本”教学的研讨课堂开得风风火火。英语作为一种外语,难以像母语中文那样开展生本教育。“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如何迈出步伐?如何开展呢?这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生本教育”的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就要求教师重新认识教学,重新认识学生,也要重新认识自己。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教师要勇于做一名积极的旁观者。
结合“生本教育”,笔者进行了“生本英语”课堂的尝试。本次公开课,笔者的教学思路分为四部分:
一、英语前置性作业的布置;
二、课前5分钟“话题展示”;
三、根据前置性作业引导,复习季节,引入新知识“12个月份”;
四、学习讨论新知识点,小组四人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到教室前面展示。
【教学过程】
一、通过前置性预习,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遵循生本教育“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的方法论。英语前置性作业:
1)口头作业:学生课前通过CD,跟碟事先预习本单元的内容,跟读单元的 词汇,课文。
2)笔头前置性作业:
1.Can you describe seasons?(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四季”吗?)2.How many months are there in a year? What are they? 3.When’s spring/summer/fall/winter? 4.Do you know special days in different months?(考一考你,你知道以下这些节日在哪个月份吗?节日里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可以做什么?请简单用英文写一写。)5.E眼看世界:拓充学生对于节日的阅读量。
二、课前激趣,口语先行,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氛围。
英语学习的目的在于说和用。本课时,笔者根据上课的进度,提前布置了课前5分钟口语表达的话题: My favorite seasons.,各个小组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在每一节课的课前,由班级小主持人Jack,主持课前的Topic Report,并组织学生对所展示的小组进行口头上的评价及打分。学生之间的评价可以使学生的积极性更持久,让学生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如:Hello, everybody, my name’s Jack.Today our topic is “ My favorite seasons.” Let’s welcome “„’s group”.What do you think of their group? How many points can they get?
三、讨论交流前置性作业,复习旧知,引入新知识。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的。本课时,小组对旧知”seasons”进行讨论与交流,最后小组选择一个季节,在台上进行展示。通过各小组的讨论交流,复习旧知,引出新知:When’s spring/summer/fall/winter?,进而引出本课时的重点:12个月份的单词。
四、学习讨论新知识点,全班汇报。12个月份的词汇,学生通过事先的预习,还有外教老师Luke和Beckie提前的教授,学生对12个月份的单词已经比较熟悉。对于那些大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再需要教师反复地讲,而是可以放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在小组内互学互教,即生本理念下的“不教而教”。
而本课时让学生重点交流的是:不同月份中不同节日的交流。能就日期和节日进行交流,并拓充学生“说”的范围,让学生谈一谈各个节日中我们能做什么? 本部分交流过程为:
全班交流——个别交流——小组选择学习讨论新知识点——小组选择一个节日进行讨论——全班汇报交流。
【课后反思】
反思本次“生本英语”课的授课情况,笔者有以下的体会及困惑:
1、要深入“生本理念”的英语课堂,必须深入挖掘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抓住主干,取舍得当,为学生创设生动的、与其生活相关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题可讨论与交流。
2、英语前置性作业设置的科学性,可行性的困惑。
3、课前5分钟的“Topic Report”,学生对小组的评价语言过于简单,一些评价的词汇及正确的英语表达方式尚未形成,这是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
4、生本教育的课堂中,讨论是常规。但在讨论过程中少数学生参与意识差。课堂上(包括前置性的完成),学生在做任务的时候,时常为优等生的表现。合作很热闹,但却出现了混水摸鱼的情况。中下生难以跟上“生本”的步伐。
5、大部分学生对小组的交流,讨论,全班汇报,都很感兴趣。生本理念下提倡的“先学后教”,但学生本身的英语词汇量少,表达的条理性较差,经常出现“自造腔”。这就导致了让学生在“自学”方面形成了一层层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