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
谈谈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
——叶建锋
教育指的是教书育人,是一门需要深思的艺术,在新形势下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构建起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下,才能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构建起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沟通无疑是最重要的方式。
一、沟通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要求教师用爱心接纳每个孩子。
让学生了解老师是必要的,作为老师也要重视了解学生。老师的自我介绍,能一下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为以后的进一步沟通打下基础。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学习态度、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等。这样和学生沟通起来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有内容可讲,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顺利进行。作为教师要用心接纳每一个孩子,需要被接纳,也唯有老师用心接纳,孩子才能把上课当成一种享受,而乐意学习。
二、沟通需要教师理解和尊重学生,教师还需会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理解和尊重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原则,也是沟通的重要原则。现在的初中生活泼任性,自尊心强,逆反心理强,害怕吃苦,害怕困难。作为老师就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们,这样学生的爱戴和尊重老师。学生感到最痛苦的莫过于误解;最快乐的莫过于充分的了解。教师要用及时跟学生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多提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变压力为动力。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积极开朗的情绪,扫除内心的阴霾,建立自信心,增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沟通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关系基础之上,教师要用诚心赞美鼓励学生。
师生良好的沟通,平等不可少。人与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我们就要把学生放到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自己有时难免有错,要勇于自我批评,勇于向学生承认错误。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在老师以身作则的影响下,学生肯定会养成勇于承认错误的好习惯。善意的及时的赞美实际上是一种投入少收益大的感情投资,是一种驱使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学生长期生活在和谐、温暖、相互信任、相互赞美的氛围中,就能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就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研究新问题。这样,不仅能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而且使学生的人生旅途充满着掌声笑声、充满着决心和信心。
总之,教师只有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第二篇:《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
《老师如何与学生沟通》的书评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应该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最主要的还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做人观念及价值观,传授文化知识是容易的,而在教导学生做人,及为人处事方面,教师则需要经常与学生在感情上进行沟通,可以这样说,能教好学生做人及为人处事的本领的教师在文化授课上一定是优秀的,因为他们在感情上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从内心里接纳了他们,当然也会喜欢上他们的课,而单纯只管教学生文化知识而从不过问学生感情的老师,可能他会教好文化课,但学生却不一定会喜欢上他的课,学生可能是迫于老师的高压政策,或是迫于考试或升学等原因才机械地进行学习。所以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一定要学会与学生沟通的艺术。
下面我说通过读本书如何与学生沟通?
首先,应该是教师有强烈想与学生沟通的想法,并且采取的是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不是静静地等着学生来找老师,只有老师怀有这样的态度才能启动与学生沟通的步伐。
其次,既然老师强烈地想与学生沟通就一定要用自己的诚心真心来对待学生,人与人之间感情培养的前提就是诚心真心,只有诚心实意才能打动学生的心,从而他也会拿出他的真心给你的。在大家互相信任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沟通,在某些观点上才能达成共识。
再次,老师想与学生进行交流,一定要蹲下来与学生说话,也就是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而不是老师的身份或是长辈的身份,是以学生朋友的身份,甚至是同龄人的身份,多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们做到下面几条:
1.要选择正确的谈话时机,应利用学生心情不错的时机找他们谈话,这种
情况下学生是很乐于与老师交流的,也容易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2.要选择正确的谈话地点,最好不要在办公室里人多的地方
1.或教室里人多的时候,若办公室里没有其他老师或者教室里同学们都去
操场上活动去了的时候也行。当然若是表扬学生人越多是越好了。
2.语气应平和,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学生。
总之要想与学生很好地沟通,我们应用心来对待学生,不能急于求成。相信
老师的真心会换取学生的真心的。
第三篇: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
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
在教学中我们不光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有朋友和生活导师,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学生,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我们还要与学生沟通。作为老师,与学生沟通要注意,什么样的目的是你想要达到的,学生的性格特点是什么,需要怎么说学生才能接受。另外还得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选择适合的时间,地点,场所。不要一早上刚到校就把学生叫出去单谈,会影响学生一天的情绪,如果有的学生回家心切,就不要总是在放学后单独留下,往往这个时候,学生是最反感的。老师的工作场所总是在办公室,所以习惯性的把学生叫办公室,其实这一点,我不是很赞同。办公室人比较多,师生不断,陆续进出,很容易分散精力,更何况有的学生比较爱面子,你越是这样,就好像是再给他难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而且在办公室本身就让学生感到压迫感,浑身不自在,应该在轻松的地点或者单独开一个办公室,会议室等地方交谈。如果就是一些小毛病之类的,也可以在吃饭的时候或者课间,就跟普通聊天似的给予指出也是可以的,让学生把你当成朋友,觉得是可以倾诉的,以上这些都要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学生的性格特征,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2.在谈话过程当中,其实就是一个小高潮,是真正考验说话功底的时候,首相就是要真诚耐心,要让学生有一个你是帮助他的体会,而不是觉得你又是在利用老师的权威来进行批评,在斥责对他的不满。老师可以倒上一杯水,体贴关怀一下,让氛围轻松一点。其次,你可以采用汉堡原则,就是在表达对学生的不满之前,先表达对他的赞许,表一下他的长处,这就是最上面一层的表扬,然后中间才是你对他的一些不足的看法,以及改进的措施,进行辅导,这就是中间一层的否定,然后在进行一下激励,让他充满斗志,这就是最下面一层的肯定。当然,这其中,老师可以多鼓励学生说话,让学生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可能记忆会更深刻,老师可以适当的指引,然后对他寄予希望,他就会觉得你是重视他的,从而学起来也会充满干劲。
3.当问题都已指出,而且对同一个问题都有较明确的答案时,可以适当的闲聊一下,转移一下注意,然后在友好的氛围中找机会结束。当学生出现不耐烦或者不停地看表,看窗外,抓耳挠腮之类的小动作,这就是说已经听不进去了,学生的心理就已经产生了反感,所以老师应当停止沟通,即使这次谈话没有结果,也不要再强求下去,只能找一个更好的机会在交流。
第四篇: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
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
——听姚继海教授讲座有感
这次培训,我有幸聆听了姚教授的《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讲座。姚教授的讲座令我们回味无穷,首先是姚教授的讲座非常的生动有趣;再有通过教师心理健康讲座,在我心中奠定了教师心理健康对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特殊的地位。
作为我们教师而言,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普通的人,也同样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心目中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以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熏陶学生,而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源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听了这次讲座使我更加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我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有以下影响:
1、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2、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
3、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
4、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
5、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六、七个小时。在学校中教师是当然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
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情绪不稳、常烦躁,学生也会受影响,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同样积极,积极的学,积极的思考。因为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
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关注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时刻保存高度的责任心,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
第五篇: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技巧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技巧 教师想要与学生进行沟通,首先必须改变师生关系,必须革除拒绝性的谈话,学习使用一种接纳性的新语言。也就是说,要了解学生,必须俘获他的心,一切为学生着想。我们知道大部分学生所谓的不听话,无非是学生有时出格的事多了点没有按一定的规矩办事而已,这就是我们老师眼中学生的犯错误吗?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努力:
第一,学生做错了事,针对情况就事论事,不涉及品格,是师生间沟通的基本原则。老师起了提醒、关爱、帮忙的作用,而老师不要借题发挥,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显然只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反感厌恶,从而进一步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要邀请合作,避免命令。面对现在的学生,如果我们用传统的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式的教育方法是绝对不行的。老师应该把学生看作是自然界的朋友,他们也会爱、也会恨,是具有矛盾感的复杂的人。他们和大人一样,讨厌到处被命令、指使和控制,被剥夺掉自治权。当老师说话表示尊重时,比较不会引起他们的反抗。
第三,不要冷嘲热讽。具有尖酸口才的老师是学生的克星,那些冷酷刻薄的话语会摧毁学生的自尊心,受创伤的孩子会在满脑子的报复思想中成长。
第四,要多表扬,少惩罚。多数老师其实不是不知道惩罚收效甚微。然而,他们每天照用不误。他们一生气就对学生责难、羞辱、怪罪、惩罚,不但没有纠正学生的行为,还成为下次犯错的好借口。它使犯过错误的人下次更小心地犯错,更狡猾地掩饰现象,更技巧地避过侦察,而不是更诚实或更明理负责.学生是带着不完整的自我形象来到学校,他们的自尊心脆弱容易受损乃理所当然之事。老师处理应极为慎重,你的评语会影响他们内心的情感。老师的感化力是最大的,破坏力也可能最大。良好纪律的形成和维持有赖于老师一系列谨言慎行,以打动孩子的心灵。教师应避免挑剔,免除惩罚。
从事教育工作不但需要具备良好的品格,而且需要具有特殊的技巧。引用柯宁的话:“技巧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必备工具。有了技巧,做事效率就高,少了它如同是遇到障碍,寸步难行”。教育上,着重技巧的应用能让老师更能够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