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郭思乐生本教育有感

时间:2019-05-15 15:1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郭思乐生本教育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郭思乐生本教育有感》。

第一篇:学习郭思乐生本教育有感

学习郭思乐生本教育有感

蓉园小学李娜芳

站在这三尺讲台上一晃就是十余年了,在这十几年的教学中,我曾为那些差生伤痛脑筋,淳淳善诱,声嘶力竭,当然我的努力往往能得到一些回报,但不管怎样,差生永远成为不了我们老师想要的优生,为什么呢?我无数次思考过,我知道关键是这些孩子的学习总是处于被动,不是“我想学”,而是“没办法,他要我学”,在这种心不甘情不愿的学习动机下当然学不好,于是我们找孩子谈心,鼓励他,督促他,希望他能从心底里能接受老师对他的教诲,希望他能突然顿悟,可是我们的良苦用心也只起到了短暂的作用,他上课显得认真了,作业也写得好多了……而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才是最痛苦的,他是因为不想让老师失望才逼着自己学的,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所以孩子的“进步”只是昙花一现。每教一届,每教一个班,这些孩子是让我最觉得失败的,我心里很难过。我总在思考,怎么样才能真正地让孩子愿意学、主动学呢,我们的课堂到底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课堂呢?感谢学校组织我们学习看郭思乐的生本教育,让我心里豁然开朗,我依稀感觉自己找到答案了。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是与“师本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方法,是对“师本教育”全方位、多方面的改革,核心理念是教师要“全面依靠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其最大特点就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是对传统教学观的颠覆,也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

从传统的教师写教案改革城学生学习的学案,其宗旨也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但都是一些比较零散的,比较表面的东西,而生本教育则不同,生本教育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体系化的教学改革。长久以来,人们只将教材内容、教师的知识经验与人格因素、教学的设备与器材等因素视为教学资源,生本教育体系也把这些要素视为教学资源,但生本教育体系还将学生视为教学资源,“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学生的先天自然、学习热情、学习经验和既有知识都是教学资源,并且是最大的教学资源,这与大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教学观念、旨趣大致相当,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我是数学老师,数学是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有些学生觉得数学课枯燥无味很难学,那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成了当务之急,运用生本教育的思想,给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情境和条件,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和沟通学会表达数学、交流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把数学知识与技能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通过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都有参与意识,通过讨论,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灵感,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知识需求,体验成功的喜悦。反思自己的课堂,平时的教学中也是以学生为本在备课,但是在课堂上还是不够大胆,不放心学生,还是“教本”多,因此生本教育体现的不够透彻,我知道我对于生本教育的理解还很肤浅,在今后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我一定会继续研究把它真正运用到课堂中去,使每个学生和老师都能在快乐中学习知识,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智慧和灵气。

第二篇:学习郭思乐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郭思乐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这些天,我一直都和其他教师一样,在认真的学习郭思乐教授所写的生本教育这

篇文章,刚开始读时我有些茫然,什么是“生本教育”?怎样才能施行“生本教育”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静下心来,非常认真地读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这篇

长长的文章。通过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

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

教师放弃讲解,而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让学生讲解吧,还扭

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

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以前

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

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

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两年前我校在杜郎口中学的影响下也实施了

课堂教学改革,课堂上由一名同学展示完成后,其余有不同观点的同学会抢着到

黑板上讲解,无需教师点名指派,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同学争论问题的情景。做事

情应该从小做起,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要从小养成,由于改革的时候孩子们已经高

年级了,要想让他们改变上课的学习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得到的,所以教改

革上困难重重。在我的科学课堂上,也曾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课前我精心

准备了大量教辅用具(比如图片,实物模型等),课上还亲自带领学生动手做实

验,可我发现,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的注意力不是放在新授知识上,而是

被各种教辅用具吸引了,他们忽略了学习知识。热闹的一节课上完后,真正掌握

新授知识的学生寥寥无几。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郭思乐教授的“新错误观”--“评

研”的理论基础。他说:“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就激

发了思考。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真知。”他提到“传统上,我们

总要求学生的认识'一次性完成',这并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生本'的学生,我们给他这样的机会,使他们的认识,可以通过多次或长期地反复式提高来完成。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逐步地去感悟。”他提到一个例子,让我感触

很深。他说:牙牙学语的孩子有时候会犯一些令人发笑的错误。比如:他学着别

人的口气,认真地把自己的爸爸称为“你爸爸”。这时,他会惊异地发现,周围的大人们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或许还有一个温柔的手掌,拍一拍他的脑袋。没有

谁会生气、发火。我们都知道:这点错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过不了多久,这

个走起路来还跌跌撞撞的小不点儿,就能学会全套的、精准的、完美的母语,他

自然会排除自己的错误而趋向正确。哪怕他说话比别人晚上一年半载,父母也不

会着急。因为父母相信,他迟早能够学会,不过是略晚一点而已。我现在是一名

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孩子在学前时我很有耐心,然而,孩子上学了,我反而变得

烦躁,失去了原有的耐心,开始否认孩子之间的差异,只要别的孩子能做到的事

情,我的孩子也必须做到,只强调自己的虚荣心,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切

身的感受,使她变得着急起来,一旦学习出了差错,就大声的斥责让孩子心惊胆

颤!这可能十多年教学的职业病吧,自己的孩子都是如此对待,何况是其他孩子

呢!其实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和他们小时候学习母语是相似的。从模仿跟学,到

尝试自己做,反复实验后才可以获得正确的答案,并能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这

个过程中,自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但是在日常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的确有点扭曲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我们似乎很在意学生犯错误,希望他们能在同时

间内掌握相同的知识。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学生有一段相当笨拙的学习过程,不

能允许错误的出现呢?“评研”,正是体现了对儿童学习人格的尊重,为他们提供

了“出错”和“改错”的机会。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

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

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

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

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

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

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在生本教育这篇文章中郭思乐教授列举

了强有力又吸引人的事例,让我们一再地感受到那里的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有趣,意义十足,也为那里的学生感到欣慰,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

上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

无穷无尽的。

在今后的生活中、教学中,我觉得我应该一改以往的教学作风,无论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我的学生应该多一些理解、宽容和耐心,允许他们犯错误,而且是可

以多次犯错。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

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篇:读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与新课改精神不谋而合的教育专著

——读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湖滨九年制学校单宗平

近期,有幸拜读了“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华南师大教授,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本教育实验负责人郭思乐所著《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收获颇多。本书结合作者所开展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直到生本教育的实验研究,对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体系等进行行了全面的概 述。作者对生本教育体系与师本教育体系做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探讨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心理年,观点新 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有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下面就书中论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些观点方法简述如下:

一、“高度尊重学生”与“高度依靠学生”。

为什么要高度尊重学生和可以刻度尊重学生?作者有如下几点理由:

1、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2、儿童人人可以创新

[键入文字]

3、儿童潜能无穷

4、儿童具有独立性

从作者所开具的理论依据及事实依据看,“高度尊重学生”确实是可行的、必要的。由此,我想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师生平等”的命题。尊重意味着平等,可见郭教授的观点与新课改精神是暗合的,我们应该大胆而积极地将“尊重落到实处。

先是态度上尊重学生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的人格尊严及各种权利受法律和首先的保护;而且更重要的,他们应该也完全有能力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我们一定要从“师道尊严”“教师中心”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自由”。其次是方法上尊重。这与“全面依靠学生”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充分尊重了才会全面依靠,同时全面依靠又是充分尊重的具体体现。

“全面依靠学生”说得多么深刻,又多么富于现实意义!过去,我们在包办代替的思维和行为定式上走得太久,结果使自己的教学生涯黯淡无光,走不出“教书匠”的轨迹。今后,我要铭记这六个字,在班级管理中和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做到依靠学生。

二、“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

1、关于“先做后学,先会后学”,书中举的例子都是数学科的,其实语文科的阅读与作文,同样可以采取。每学一篇课文,都可先

让学生自读,然后说读后明白的与不明白的;学得多了,阅读的方法再简单点拨一下即可通透。作文更是如此,只有学生熟悉的人、事、物,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动情、动人,所以“先 做”“先会”都很重要。

2、“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既是还自由给学生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不教而教”,即“教”的不露痕迹,也是教的最高境界。

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方便地学,互相地学,也也提高更快,小组合作的形式值得提倡,我们还应进一步深入地从人员的编排,具体操作规范等方面探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之效益达到最大化。

第四篇:郭思乐生本教育读后感

近来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看《人民教育》。以前我不太看教育专著,觉得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离自己太远,用不着,搭不上。就是上级教育部门逼迫教师人人征订一份的《湖南教育》,也是一到手半个小时便看了精要处,从来不去细细品味。那天我是看到阅览室我所喜欢看的《杂文选刊》全看完了,而其他书我又看不上眼以后才勉强借了两本《人民教育》,分别是2009年的第13、14期合订本和15、16期合订本。

没想到一看就上瘾了。我把“魏书生民主科学教育专辑和“生本教育”专辑一字不漏看了三遍,仍觉得意犹未尽。对魏书生局长和郭思乐教授深感佩服。幻想着:要是能在魏书生局长治下当老师,那该有多幸福啊!要是能在郭思乐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生本教育,那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可惜,全国只有一个魏书生,郭思乐教授的试验还没有进入到湖南……

郭思乐教授在生本教育中阐述:课堂——从短期指标回到人的发展。“我们需要的课堂是强调人的发展的课堂。短期指标课堂得到了短期效应,但却失去了人。”

看看自己,教了十多年书,扪心自问:我有哪个时候没有把追求所谓的高分数、好名次做为目标而教学生呢?有哪个时候不是把自己的名利放在第一位,而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二位呢?

从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学校领导、老前辈们不止一次告诫我们:做为年轻教师,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打响“第一炮”。而这“第一炮”就是指“学生的成绩要好,名次要好,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好老师。”为了追求这个“名”——好老师的荣誉,为了追求这个“利”——得个第一名能奖50块钱,我们年轻老师(当然也包括年长的老师)不得不放弃学校里学的教育教学规律,而虚心向那些老教师、名教师学习,采取“灯光加汗水”的操作模式,一次又一次逼着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或者“满堂灌”“满堂问”,生怕自己的知识学生没记住,生怕考试的题目没讲到,更怕自己班的平均分低于年级平均分而落了个“不会教”的名声。

于是课堂上得中规中矩,整整板板,学生学得头昏脑胀,唉声叹气。效果是有了,成绩也好了,名称也提高了,教师感叹“孺子可教也”,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家长窃喜“咱家娃有进步了,将来肯定有出息”,感激老师,开怀大笑;领导称赞“你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不错,继续努力”,喜笑颜开,以为领导有方。只有学生愁眉苦脸,老大不乐,一期来辛辛苦苦就为了考那么个90分。

于是我们丢掉了教育的本质,全力追求分数,于是就有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至理名言”。于是老师沦为分数的奴隶,学生也是分数的奴隶。于是评价一个老师,简单的很,学生分数高的老师是名师,反之则是庸师甚至下岗分流。

年轻教师如此,年长的教师亦如此。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要学生考得好成绩,你就是好老师,各种荣誉就会纷至沓来。

甲校如此,乙校亦如此。因为上级教育部门的评价就是如此。你所教的学生成绩不行,你这个老师就是不行,什么评优晋级你就靠边站,你想换个学校也难,谁愿意要你个人平分倒数名次的老师啊?

于是,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分,老师们不再关注人的发展,不再关注知识以外的东西,不再关注考试内容以外的内容。所有的教学都为了考点,所有教学的目的都为了一个好的名次,一个好的分数。一篇篇充满感情的课文被分解成了许多的知识点,一个个专题被老师反反复复“炒来炒去”,炒到再也炸不出一点有味的东西来,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被老师变成了答题的机器,变成了毫无主见甚至生命意志的人。

于是,为了追求短期效应,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办起了“重点班”“实验班”,把几十个优秀学生集中到一起“突击”,取得所谓的“优异成绩”。为了追求短期效应,学校开展了“奥赛辅导”,社会机构争相创办“奥赛培训班”,把一些大学生都做不出的题目拿给小学生来做,把一些到了大学很容易解决的问题放到初中要学生想偏了脑壳找到几种求法。为了追求短期效应,许许多多的学生过早的经受了惨烈的竞争,牺牲了许多休息的时间、锻炼的机会、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时光,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生本教育告诉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生动为本,以生长为本。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自然、健康、生动、可持续的生长、发展。我们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去牺牲学生一生的发展。

总之,一句话:教育不能追求短期效应。

第五篇: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 ,教育专家,生本教育创始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梅州市人。曾作高级访问学者访问苏联教育科学院。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特聘国家级专家,全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南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郭思乐先生是我国当代知名的教育专家。在长期的特别是近几年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到生本教育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对教育中“人的完满发展”问题,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反复实验,逐步形成了民族传统教育特色和现代教育特色相结合的科学的教育思想—生本教育体系。为教育改革提出了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操作体系,同时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含义,使基础教育的许多问题,诸如“减负”,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两级分化,高分低能,教师不足,以及培养具有既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又有很高学业发展水平的人的矛盾等等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充分地让儿童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来学习,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

郭思乐生本教育带给我们品味的生本课堂是:譬如,实验小学一年级的自然课《水的认识》,教师除了让学生做一些观察和实验之外,还要学生找关于水的资料。这使家长们十分兴奋,他们积极地为孩子收集并打印了二十余篇各种不同的关于水的资料。而孩子们为了参加讨论和诵读这些资料,查字典,找大人。一位孩子在课堂上朗读了他的家长打印的六百多字的关于西部缺水和需要保护水资源的文章,令来听课的香港同行大为惊奇。在这样的活动中,家长不再是板着脸孔地训斥和签名,而是与孩子们一起共同寻找知识,建立起新型的亲子关系。学校里学生的主动性,也传递到了家庭,使家长们大开眼界,他们为之动容,为之欢愉,他们也参加了孩子的课题,“学校把教育的工作转嫁到我们身上”的抱怨销声匿迹了,他们更爱自己的孩子了。他们在学习中如此兴奋不疲,他们不让老师下课,为的是要让他有机会讲述从书上看到的故事。进行有趣的统计、分类、评判,进行学习性的游戏,他们自编儿歌,自编谜语,每个事实都在彰显孩子们潜能无限,都在呈现着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且,由此还表现出不多见到的学习效率。他们真正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

一切为了儿童

郭思乐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出“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生本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强调不能压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发展的追求”的教育。他认为,人要生存,就要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环境。学习往往是很艰苦的。如果人在长期的发展中,某些突变是有利于了解环境和适应生存的,这些突变就会保留下来,某些突变是不利于了解环境和适应生存的,发生这种突变的物种就有可能灭绝。现在的学校成了文化孤岛,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生命的价值,远离了社会,培养的人不是自然人。现在的孩子除了春节陪爸妈走走外,再也不能去与界接触;四周奔跑,他们不太注意春天、秋天的景色变化,更多的注意爸妈的脸色,象一群关在笼子里的野生动物。这种怪圈,应该引起每个教育

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否则,将带来文化弃视。

高度尊重儿童

生本教育强调儿童的学习天性。他认为,人之初,善本学。儿童生来就是学习者。儿童有自己的学习本能,并非成人所教,拥有自然天真的世界。幼儿一旦揭触了外界,就会不断地提出问题。比如,这朵花是什么颜色?你告诉他是红色,他会问:“好看吗?”你告诉他“好看”,他可能要进一步问:“为什么你觉得好看,我也觉得好看呢?”这个时候,我们当然不能答以“你有自己的认识体系,我也有自己的认识体系,两者是同构的”等。事情就是这样,问题越基本,越难以回答。不管怎样,儿童的思考是十分积极、丰富和灵活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他要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以便适应它,这并非我们所教,而是出自先天的结构和功能,他们甚至想得比我们成人还充分。一则故事说,妈妈带着孩子,遇到狗在吠,妈妈说,不用怕,会叫的狗不咬人。儿子却担心地问:我们知道它不咬人,可是狗自己知道吗?粗想起来,孩子实在是多虑。但严格说来,他有他的道理,甚至比大人的思考更精彩。有一个故事,一位绅士站在铁路旁,一位孩子问他:“到伦敦的火车几点钟开?”绅士答道:“四点四十四分。”孩子再问:“几点钟开?”“四点四十四分”。绅士又答。孩子再问,绅士说:“你不是已经问过了吗?”孩子说:“我很喜欢你说‘四点四十四分’的时侯,小胡子一翘一翘的样子。”忍俊之余,我们看到了,这就是儿童!他们没有成人的种种拘束,拥有自然和天真的世界,他们就像婴儿学游泳比已经开始怕水的儿童来得快一样一个依着自己的学习天性来思考的性灵,较之于具有种种后天的框框和局限的思考要更为宽广和敏捷。告别自己童年的成人,也许记住了自己在孩时思考的结果,却通常忘记了思考的过程。因此,他只能以自己的结果性的眼光看世界。如果他作为教师或家长对儿童进行教育,也只是一副成人面孔、成人的思维方式。成人思考方式的特征之一,是忘记了自己曾经那样地睁大求知的双眼,怀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索未知世界,忘记了自己获得新知时的那种甜蜜,天空是那样的蓝,云彩是那样的白。于是,他不自觉地操起“就范式教育”的大棒,压抑儿童的精神,贬低他们的学习本性。在整个教育中,弥漫着我们上面所说到的“被动假设”。生本教育的课堂或者整个生本教育体系,正是把社会规范的要求与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使得学生乐而忘返的活动恰好就是社会希望他们的:做班级游戏,做小课题研究,阅读,寻找资料,写自己最喜欢写的东西,演课堂剧,创作小小说,编谜语,编儿歌,读书会,讲演会,小竞赛,观察实验,等等。生本教育强调尊重儿童的思维。人对人的有益智力创造的尊崇,似乎在所有的尊崇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因而人追求思想,追求文化,同人打交道基本上就是同人的思维打交道。反过来,对人的学习活动的贬损,几乎就是对人的思维的贬损,也就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贬损。这种贬损累积起来,可以摧毁人的信心,可以使人无心向学,使人失去生活的欢乐。生本教育强调多次反复获得知识。善于在学生的错误或不完善中看到他们的积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更是教师的一种科学认识。一个学生发问:课文中有一个词“复杂”,什么是复杂呢?一位学生答道:复杂就是很难。老师说:对了。另一位同学说:复杂就是不简单。老师说:对了。老师这样肯定本身对不对呢?我认为是对的,很好。实际上,这样的讨论,既反映了学生的认识实际,也体现了一种认识规律:我们对一个词语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完善和加深的;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认识方面和深度。尽管今天学生对“复杂”的回答可能还不如词典所说,然而他们已经回答了一部分,讨论会使他们 扩充和加深认识,随着阅读的增加,认识必然更全面,更深刻。我们

不应以成人之见去限制他。在生本教育模式中,学生有许多探索机会,而探索是一种与错误作斗争的过程。在生本教育的课程与教材教法中,实际上假设学生有自己的信息加工能力,教给的内容的未特定性和非完形性,正好给他们以补缺或完整化的机会,学生的探索构建成为教学活动主要方式或中心方式,这就形成了允许学生多次反复而获得知识的格局。生本教育强调对儿童的学习隐私保密。学习的情况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的隐私。以无节制地宣传儿童的学习隐私作为督促的手段,不符合现代教育伦理。生本教育体系就是促使学生奋发向上的情境。

全面依靠儿童

生本教育强调把可以交付的教学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发展,他的收获像鲜花怒放。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就是生本教育体系。它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生本课堂强调把学生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在积极性都以成为教师的教学所用,以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我读了这些作品,竟有了一种近乎敬畏的感觉—敬畏生命的精美和生命开发的价值。正像杜比宁说的,这些都将增加我们“对人的尊重、自豪和挚爱的深深感情”。我的一个学员问我,是否承认有些学生是懒于学习的?我反过来问:这些学生如果是醒着的,他又懒于学习,那么他在做什么?他终归有事情可做,否则他就是睡着的,而不是醒着的。他喜欢去玩游戏机,去看小人书,那么,这也是学习。你希望他正规地学习,你就可以从他喜欢的东西开始。„„不论他们做什么,你总能找到其中蕴涵的基础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得把他的活动,都看作是学习的一部分(哪怕它并不完善,甚至是似乎同我们原来的学校教育内容格格不入)。事情像歌里唱的那样,“在我这里有着永远的期待”。在任何一个活动中,都含有基础教育学科的许多知识,等待我们以不同的深度去揭示它。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生本教育强调借学生自身的能力,本体的力量,内在的潜能,发展学习天性,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自主学习,忘我学习,使之达到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果。生本教育强调爱和独立性是真正的富有。非独立性带来简单划一,而独立性带来丰富。如奥修所说,“你的真实和真诚、你的真理、你的爱、你的创造力、你的敏感度和你的静心品质,这才是你真正的财富”。奥修阐述的教育观是,“不论你做什么都没有关系,你或许是一个三流的总统,你或许是一个一流的鞋匠,能够满足你的就是你享受你正在做的,你能够将你所有的能量都投放进去,你不想成为其他任何人,这就是你想成为的,你同意‘自然’在这出戏里面所让你扮演的角色是对的,即使用总统或国王来跟你交换,你都不要。这就是真正的富有,这就是真正的权力”。克莱恩认为,一般人努力完成工作,却很少成功,成功的人则喜欢自己所做的事,并且视它为一种游戏。生本教育体系正是把这一因素视同生命.生本教育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老师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整个考虑下提出来的。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侯的学,是有教师导的背景的学,但谁也不能否认,课堂这一段的基本过程仍然是学。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

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生本教育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定教是在确保第一层次的知识—必备的基本规范和工具的掌握的原则下进行的(这并没有违背以学定教,这是因为保持第一层次知识的学习质量,才能全面学好,是学生学习的规律);以学定教让学生自己去形成以自己喜欢的一点作为活动内核的课程,从而可以主动地学习第二层次的大量知识,而第二层次的知识完全可以为若干活动所覆盖;以学定教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将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整理,从而在学生已有充实的认识的基础上把所系统化;以学定教所激发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样会促使学生主动地把知识系统化,因为系统化是他们获得丰富材料之后的自然需要。生本教育强调教学引起学生争议。曾经有一位企业家问我,什么是教学?我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侯,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在这里,我们就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生本教育的一个含义,是原来在教育教学范畴中的事情大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由学生自己来做—个体在行动中。而讨论,就是普遍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一种良好方式。学习者基本上是讨论者。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戈登·德莱顿生动地指出:如果通过奇迹使一个死于100年前的人复合,那么他将惊叹他所看到的美国社会的转型,取代莱诺打字机的是电脑,取代牛车马车的是这个地球上最大的汽车社会,取代手摇电话的是卫星通信和光缆传播,„„只有一个场合,我们这位观光者会发现它与100年前没有什么两样,那就是美国的学校和教室。生本教育强调的不是连篇累牍的训练,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人固然可以训练,但动物也可以训练,而感悟、创造则只有人才能做到。一般来说,训练是“教大于学”的行为,是被训者受命于外加的、既成的智慧或规则的行为,它可以使一些基本的技能得到落实,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感悟,但它不能代替整个感悟活动。仅仅依靠训练,不能有所创新,创造性不能训练出来。学生创新是学大于教的行为,是以感悟作为其基本的工作形式的。所有的学习最终归结为感悟—如同爱因斯坦所说,是要留下把人引向深入的东西,而将那些把人诱离要点的一切统统抛掉。淡化形式、注重实质、鼓励感悟,是最优化的学习之道,也是我们不断形成自己的、使之与众不同、享受我们自己的存在的那样一种行动方式。这也是生本教育的深层意义之一。有利于学生的感悟和依靠学生的感悟成为生本教育的显著特征。生本教育中很少限制、很少说教,就只是引导他们观察、活动、阅读、思考,儿童们从中自己感悟了,这就成为他们头脑中最稳定的精神财富。生本教育强调重读做、缓说破。我们过去的教学,可以说就是由教师或教材编写者铺设得十分顺畅,我们设置了小步子、面面俱到的教材,不想有什么地方为难学生,最好是他们一学就会,一蹴而就。我们培养学生条列式的思维,而不是培养辐射式的思维,因为他们不需要他们有什么创造性,只需要他们依照考纲考得好。显然,要使学生注意感悟,以形成他们自己的思想,就要防止过去的浮滑的教学。读和做,缓说破。通过这种方法促进儿童的感悟。生本教育的本质,就是保护每个人的内在积极性,这样,就保护了许多原来可能会被奚落为差生的学生,为他们大器晚成保存了信心和勇气,并争取了保贵的时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本教育强调情感、活动教学。当学生进一步由具体东西的集合的运算发展到相应的基数(这些集合的元素的个数)的运算,而把具体东西的性质舍弃掉,这是更高水平的数学活动了。发现数的运算规律,由具体的数里抽象出这些规律来,并用变量代替数,学生就进行了新的水平的活动,进而,当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由一些规律推出另一些规律时,他就进行了更高一级的数学活动。儿童的脑力劳动与成人的脑力劳动是不一样的,对于儿童来说,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不象成人那样成为他努力动脑的重要因素。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智力感受。如果这个源泉消失了,无论什么也不能使孩子拿起书本来。很多年前,爱恩斯坦就对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十分反感,许多人认为他很聪明,就考了他很多问题:比如,光的速度是多少?美国铁路有多长?爱恩斯坦却回答说:“这些我都不知道”。看到人们惊愕的样子,他微笑着说:这些我只要翻书一查,不就全知道了吗?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不客气地指出这种模式的弊端:中国教育方法(东方的传统)是一步一步地教,一步一步地学,传统教学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子,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这种教法的主要缺陷是学生只宜于考试,不宜于做研究工作,因为研究工作所要走的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完全不一样。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路来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生本教育强调留有自主空间的管理方式:一是学校以上的管理机构要加强校本管理。二是学校应对教师实行人本管理。我们对教师的教学,除了作出常规的约束外,一般不要给予过多的干预。要让他们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去体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意义,加强交流和教研,取得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管理的改革,最终应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所有的工作,包括教务、后勤服务,都应以此为准绳。三是教师对学生应实行生本管理。生本教育体系有可能把两个社会(一个是学校小社会,一个是校外的大社会)联结起来,联结的中介就是活动中的学生。在生本教育模式中,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中心人物,教师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生本教育模式以儿童的主动假设(儿童有自主性与主动性)、强质假设(儿童有强大的潜能)、实然与应然相结合的假设(儿童是不断发展的对象)为前提。生本教育模式强调对学生自我、自主、主动的尊重,对学生精神生命的独立性的肯定,强调教者职能与学生本性二者的统一,这导致了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合作的基本关系。生本教育模式中教育表现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为主的过程。生本教育模式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以综合整体和分析相结合、感悟与训练相结合为主,旨在保持领悟,沿着“整体—意义—自主—创新”的路线前进,实行“思维胚胎发育式”的发展。生本教育实行辩证的、更为综合的、宽容与严格相结合的评价体制,允许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多次反复,认识多次完成,从而获得更为牢固的、生动的知识和能力。这是与学私自主发展的教育格局相适应、相配合的。师本教育模式把短期内维持、就范、整齐、划一的状态视做管理成功的标志,还把这类短期管理和学生的长期发展看成是一致的,进而演化为以短期管理效益(如某项评比、升学率)为中心的相关利益原则。而生本教育模式以受教育者的主动发展为管理成功的标志,以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利益为根本,注重长期的管理效益。师本教育的管理表现为十分细密的类企业管理。它强调的仅仅是严格,而缺少教师及学生的自主空间。生本教育管理是一种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管理。它强调宽松与严格的结合,注重教师和学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余地,追求学校成为一个奋发向上的“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的理想。师本教育模式产生了它致命的问题—压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今基础教育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有关,而且,这一问题由于对升学率的非科学的理解而愈演愈烈,同现代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

能力的需求产生了碰撞。现代社会带来的新情况是,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得了过去所不能比拟的极其丰富的信息,教师作为惟一的信息源的地位已经改变了;知识经济社会需要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的个性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需求。人们把师本教育类比为针剂教育,它类似于人不吃蔬菜,而把蔬菜制作为针剂,进行注射的营养制式。在这种制式下,吃蔬菜的乐趣,器官获得的锻炼以及蔬菜的不可提取的、更为重要的营养,都被抛弃了,它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在师本教育模式中,虚体设计的语文课往往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转变为学习教师制定的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而实体设计则是这样的考虑: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是为了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而为此他们就必须能概括出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是在实体的个人需要中提出来的,当教师抓住了实体需要的源,就会使流变成有源之水,并会把这样的教学转为学生自身的活动,让他们去作各种各样的概括,积极地对比、归纳、判断。这时,概括的过程也许比概括的结果更为重要。教育科学是一门十分重要而又难题多多的学科。郭思乐先生生本教育思想丰富,科学务实,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性来说,实现人的完满发展,特别具有研究价值,这里只能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下载学习郭思乐生本教育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郭思乐生本教育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郭思乐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郭思乐生本教育心得体会潘口中学 张凤琴这几个月我和同事们在阅读和讨论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这篇文章,刚开始读时我有些茫然,什么是"生本教育"?怎样才能施行"生本教育"?带着......

    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的读后感

    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的读后感郭思乐是我国当代知名的教育专家。在长期的特别是近几年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到生本教育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对教育中“人的完满发展”问题,他进行......

    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

    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 几年前,一位朋友问郭思乐教授:“什么是教学?” 郭教授回答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

    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 几年前,一位朋友问郭思乐教授:“什么是教学?” 郭教授回答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郭思乐“生本教育”的学习体会

    这几天我读了刘校长在平台发的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论。可以说,在这之前我对生本教育这一理论很陌生,自从上第二天照市教育局来学校督导,刘校长听了我的传统文化课,并给我评课时......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 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 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 它既是一种方式, 更是一种理念。......

    学习郭思乐教授生本课堂体会

    让课堂开满生本之花 杨丽 2月8日到11日,在教育局的带领下,我校10位老师参加了郭思乐教授在广东举办的“生本教育指导教师培养班。”广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人的思想是开放......

    郭思乐生本教育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

    郭思乐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剑阁县王河小学校李丹 通过为期四天的全县教育系统的生本培训,我认真学习郭思乐教授所撰写的生本教育专著,专心的听取了与会专家的理论讲座和名师的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