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应是诚信的典范
教师应是诚信的典范
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首先是教学生做人,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这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劳动的手段是“言传身教”,示范性很强,这个特点就决定了教师必须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讲诚信,不仅会成为学生的榜样,而且还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成绩也会大幅度的提高。
示范表率是诚信教育的关键。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向师性”。令学生崇敬的老师,学生会乐意学他的一切,甚至言谈举止。反之,教师就会失去美德示范的地位和功能。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陶行知先生也提倡“教师应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教师往往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要秉承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原则。学生在学校里要遵守各项规则,学生就时时处处以老师为榜样,为了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教师要做一个诚信、守信用的人。诚信的学生要求有诚信的教师,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树立诚信典范。
纵观大量的调查材料发现,导致学生不守信的行为的原因,除了同龄间的效仿、一些家庭不正确教育行为和社会不规范不道德行为影响外,根本原因还在于学校和教师,比如学校的德育存在一定的表面化和单向化,某些行为实际上提倡不诚信;分数高于一切的“应该教育”模式;少数教师成为学生不诚信的“楷模”等等。
当今许多教师动辄“吓唬”学生:作业不交重罚,迟到要找家长,违纪要记入档案影响升学等等,措施想了一套套,规定做了一堆堆,却“只见打雷,不见雨下”,实施起来就成“空中楼阁”。再细看日常工作中教师不守信的细节,比比皆是,如:有些教师作业不认真批改,放学急于回家;学生思想工作不愿做深入细致,更懒得家访;学生的什么检查材料也不记载,无根据凭空想当然,等等。教师要言必信信必果,若经常唱“空城计”,久而久之,就会被学生“识破天机”,不但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促成“劣迹”的滋生,而且还会使失去对学生教育的约束力,严重降低教育效果。
有的教师抱怨学生“学风日下”今非昔比。殊不知,教师本身的“假话”或“问题行为”是造成学生不“信其道”、派生“劣迹”的根源。如,有的教师教育违纪学生承认错误后许诺不公开宣扬,可不几天“满城风雨”;要求学生不迟到,而教师自己却经常迟到;要求学生讲卫生,自己却随手乱丢废纸;更让学生无法理解的是期末考试时竟暗示或公开纵使学生抄袭作弊„„
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面对高度的信息化的时代,面对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日益更新的今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暂时解决不了的或者有过失的情况是正常的,老师不是圣人,难免会出错或者暴露出自己的弱点,这都是正常的,问题是怎样面对自己的过失和缺点,是强词夺理、盛气凌人,还是坦然面对,真诚认错,自觉地积极地修正弥补,真诚的致歉?答案当然是后者。教师只有真诚面对自己的过失和缺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才会是一位诚实守信的好老师,学生才会主动地和你接近,喜欢你才会喜欢你的学科,才会成就自己的前途和理想。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反思诚信教育这个问题的同时,更应注重审视我们自身的人格力量,以诚信的态度和方式引领学生成长。如果教师能够诚实守信,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学生就会因为喜欢你或者敬佩你而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也就会认真细心的学习这一学科。学生只要用心去学,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这就是“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的道理。诚信,是教师自身应具备的优良品质。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才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学生,进而培养学生诚信的优秀品质。
诚信,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的基本品质,是人的内在修养,是一种令人敬仰的道德素质。诚信教育是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诚信的人,光凭说教是难以有成效的,因为小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难以理解一些抽象的道理。另外,诚信美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这个形形色色、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让诚信教育的内容渗透于生活,形成一种具有辐射力的环境,让学生浸润在其中,通过真实的感受、领悟和提升,自觉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诚信就像一棵树,需要在生活的土壤中生长,灿烂的阳光、清新的雨露和充足的养分,一样都不能少。诚信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除了家长、教师的努力之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协助及学生自身的积极配合。
因此,要培育出讲诚信的孩子,既需要“持之以恒”,又需要“潜移默化”,教师应成为诚信的典范!
第二篇:教师应是思想者
教师应是思想者 ■程红兵
检讨这些年来的从教生涯,我有一个明显的体会,无论怎样,思想不能缺席,教育需要价值思想。
思想是一根香烟,是一杯浓茶,是一杯咖啡,是一支雪茄,是一个教学行为,是一本教科书,是黑板上的板书,是一次暑假作业。但一根香烟不是思想,一杯浓茶不是思想,一杯咖啡不是思想,一个教学行为不是思想,一本教科书不是思想,黑板上的板书不是思想,一次暑假作业不是思想。
思想是什么?思想是形而上的,思想关乎价值,思想是附着于外物、附着于行为的内在的关乎价值、形而上的东西。思想从终极上思考:外物为谁而存在?行为为谁做?为什么存在?为什么而做?
教育也罢,语文教学也罢,都要有思想,教育就是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学就是语言的习得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核心就是思想,抽去了思想,我们还有文化吗?但是我们有思想吗?我们似乎有思想,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思想,但又不是思想,当这句话蕴含在一个个具体的教育物当中,蕴含在一个个具体的教育行为中,它就是教育思想;当这句话成为一种标语口号、成为一种标签,随处张贴、随时呼喊,那它就不是思想。
我们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我们不断地进行技术操作层面的变化,一期课改我们说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二期课改我们说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为谁而改,我们为什么改?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是否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而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取而代之的理由何在?其生存的条件是什么?语文教科书原本是以体裁组元的,现在改为题材组元,原本是课文与思考练习合在一起的,现在拆分为二。对此,我们同样要问:为谁而改?是为教师而改,还是为学生而改?是为知识而改,还是为改而改?为什么而改?改的意义何在,价值何在?
课文有的有思想,有的未必有思想。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有思想,何为最美?朴素最美。为什么朴素最美?朴素的背后是托尔斯泰的伟大人格,这里蕴含了作者的价值判断。
任何改革的背后都有理性,有的是工具理性,有的是价值理性。任何教育行为背后都有理性,或者是工具理性,或者是价值理性。
思想的缺席,是最可怕的缺席,思想的缺席是灵魂的缺席,我们太多地沉浸在热潮中。一种热潮来了,往往就是思想的缺席,因为只有一个声音,只有一种话语,只有一种热情,从众固然不孤独,但是没有了自己,没有了思想。我们都在大家的、时尚的思潮中淹没了自我的个性。
我们不能自说自话,这是我们话语能力丧失的一个显现。我们习惯于跟风走,我们喜欢讲模式,讲网络技术,讲教学方法,讲研究性学习,讲课程。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技术,关注操作。于是思想的缺席便自然而然了。我有一个直觉,语文教学以前是教学论的附庸,现在是课程论的附庸,以前的话语系统是教学论的话语系统,现在又是课程论的话语系统。语文教学这门学科始终没有独立性,也不知何时能够独立。
思想的缺席,使我们发育不良。缺乏醍醐灌顶的思想启蒙,使我们的群体发育不良。在语文的圈子里,我们很少听到充满哲学意味的思想话语。
(本文摘自《从“被教师”到名校长——一个特级教师的成长故事》,程红兵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对话名师
上一两堂好课不难,难的是不断上出好课;发表一两篇文章也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学习、思考。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在于韧性、在于坚持。
名师贵在坚持读书和思考 ■本报记者 张贵勇 教学不能被简化为技术
记者:很多名家都提倡教师阅读哲学和教育哲学之类的书,这类书对普通青年教师到底有多大作用?如何才能让这类书籍真正内化到教师的教育教学中?
程红兵:教育哲学还是应该读一些的,原因在于,教育哲学能帮助教师思考教育的本源性问题,帮助教师回到教育的原点来思考教育。
当下的课程改革有一种技术化倾向,教育教学多沉浸在技术层面上,教师更多地热衷于讨论教学的技术问题,如同课异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学模式等。这些东西固然是重要的,但我认为不是最重要的,只关注这些而不考虑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导致课程改革流于形式,浅表化,简单化,深入不下去。课程在文化层面上没有多少变化,依然是比较保守、封闭的,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缺钙”。
美国学者阿莱克斯·斯坦迪什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还需要教学理论、哲学、文化的支撑。如果教师对教育理论、儿童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历史以及学科知识没有掌握,他们是不应该教学的。这些对于一个师范生理解他的角色、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成为一个合格教师是非常关键的。诗人纪伯伦有句诗说得好: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以为教师也好,校长也罢,应该思考最重要的问题——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旨归、哲学意义以及终极目标,这些最终将决定教师教学行为,决定我们的教育话语、教育细节。
语文教育需要潜心探索
记者:语文教育需要批判和建设,但当下对语文教育批判的多,建设的少。您觉得如何构建真正适合的语文教育?
程红兵:批判是需要的,但语文教育事业更需要学理性的批判,需要基于建设好语文教育这一目的指向的学理性批判。坦率地说,这样的批判还是不够的。语文教育的出路在哪里?我以为在于常态环境下的语文教育科学实验。而这一点恰恰是这些年来语文教育事业所缺乏的。实话实说,今天的教育环境已经变得非常浮躁,教育的外围——社会到处是急功近利的现象,这也影响了很多教育界人士,一边在号召课改,一边马上树立典型;一边启动课改项目,一边开始介绍经验,展示课改成果。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本身就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教育是复杂的,那种希望快刀斩乱麻的心态、那种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必然是昙花一现。
教育是慢的艺术,现在语文教师、语文教育专业研究人员更应该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搞教育教学实验,特别是常态下的语文教育科学实验,多务实,少务虚,做一些大样本的科学调查,做一些大规模的跟踪分析,力求科学严谨,切合实际,不要把力气都用在名目翻新上,不要期望建立一个改变一切的教育模式。唯有如此,语文教育事业的问题才能获得真正的解决,语文教育事业才能进步。值得欣喜的是,现在已经能看到一些语文专业研究人员、语文教师开始这样做了。我相信并期待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越来越多,因为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希望所在。
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在于坚持
记者:你觉得从普通教师迈向名师最难的一道坎是什么?在阅读上,你觉得普通教师如何完成向名师的蜕变?
程红兵:我知道回答这个问题是有风险的。一不小心,别人就认为你以名师自居,于是招来各种不必要的麻烦。但是,既然问起,我也不便推辞,推辞也会让人觉得你矫情。
说句实在话,普通教师和所谓的名师原本没有多少差别。没有智商的差别,所谓的名师并没有几个是高智商的,或者说得极端一点,所谓名师大都是智商平平的,没有超乎常人之处;没有学历的差别,一般名师的学历并不是特别高,学历高的也未必成为名师,更有许多名师是学历不达标的,比如钱梦龙、魏书生都不是大学毕业,更不是硕士博士,但不妨碍他们成为人们公认的名师;没有资历上的差别,不是年资高的教师就是名师,不是年资低的教师就成不了名师。
我以为,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就在于韧性、在于坚持。上一两堂好课不难,难的是不断上出好课,上出几千堂好课;发表一两篇文章也不难,出版一两部著作也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学习,一辈子都在思考。这就是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差别所在。于漪老师常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上了一辈子课,上了一辈子令人遗憾的课。这两句话充分表明名师成为名师的关键所在。
阅读可以影响人,而坚持阅读、不断思考才是改变人的关键所在。记者手记
我听过几次程红兵的报告,深为他的独到见解而叹服,私下里也跟他接触过几次,但与台上的他简直判若两人。当谈及有关读书的话题时,我又看到了一个充满激情的程红兵。原来,他的所有兴奋点只在与语文有关、与教育有关的事情上,由此他总是拒绝酒桌宴请、不愿走近领导的个性,便多少可以理解了。
优秀的教师总是心无旁骛,身在课堂、心在教育,真正的名师总是一辈子学习、思考并引领着同行一同前行。程红兵说,他很喜欢他的第一本专著《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上的封面插图。他感觉那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现实中,程红兵的确做到了不平则鸣,他的呐喊让教育界感受到了久违的新鲜气息。而他值得同行们学习的,除了敢说敢做的个性,还有成就他的从未间断的阅读。
第三篇:教师应是脚手架
教师应是脚手架
在未实行新课改之前,教育上流传着一句话,那就是一碗水和一桶水的关系问题。即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这句话形象的的将学生和教师所要求的知识比做一碗水和一桶水。但新课改实行之后,有人就对这个比喻提出了质疑。一碗水,将学生仅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碗水,学生没有真正的消化,变做自己的东西,这一碗水,又有何用?教师的一桶水,如果不是新水,不经常更新自己的知识,完全从经验出发,满足于现实掌握的知识。那这一桶水,如何又能给学生一碗清水?
于是,就有人将这句话变成了,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是自来水。也就是说,在新的形式之下,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完善自我,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这个理论也并不是十全十美,无懈可击。例如:我们不仅可以问,在信息与高科技发展的今天,难道学生仅仅需要的是一碗水么?教师的自来水,是否经过过滤、消毒的,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水;学生需要的是获取一碗水的方法呢,还是仅仅局限于满足于一碗水等等。
而今这个理论成了教师应该是个“脚手架”。因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帮助,学生踏着教师提供的支架要主动学习,建构知识体系,而在学生能力增长时抛去帮助。
第四篇:论文:教师应是“五者”
教师应是“五者”
——有效教学模式尝试有感
近几年初中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山东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有江苏的“先学后教”模式。2010年,我们李兴贵中学在减负的大背景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了“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参与”教学模式的尝试。
《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是:“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结合学校提出的课堂教学优化的“三个基本原则”和“三个十五分钟”,我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近两年,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我对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有了初浅的看法和见解。我觉得在有效教学中教师应是以下“五者”: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鼓励者。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设计者,为每一堂课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剧本”。我们应该从《课标》的理念出发,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建议和作业习题,设计合理的导学稿和教学活动。好的教学设计像一个磁石能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像一点火星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像一座灯塔能引领着学生的思维穿越于知识的海洋,像一杯茶香能学生回味无穷。数学知识是相互连贯、螺旋上升的,所以我觉得设计应注重知识的承前启后,注意课堂细节连续。对新课内容引入的设计,我常常设计一些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的问题和合理的情境相结合的引入,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快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更能培养学生将已学知识和新学知识进行整合、类比,归纳的能力。对教学内容和环节的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设计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环节,对所讲内容的详略、先后顺序,讲练如何结合等作出合理的安排,设计中留有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黑板板书或板演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浙教版八年级下册《5.1多边形》教材安排有3个课时,分别是四边形内角和问题,多边形内角和问题和用正多边形镶嵌平面问题。事实上,学生在学习三角形内容时,就有相关的练习涉及到让学生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学生对“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这个定理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对这3个课时的内容做了这样的调整设计:第1课时是让学生类比三角形的定义对四边形和多边形下定义。从三角形的知识中找到探索四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的规律,并能应用解决简单的图形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四边形的问题可化归为三角形问题解决(化归思想种对后面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知识也很有帮助),设计探究活动“你能用类似的方法探索一个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第2课时是在学生已探得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后,设计配套的简单的几何问题,并提出正多边形的定义,使学生能利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有关正多边形一个内角或外角的问题;第3课时是设计课前问题:观察人行道或公园的地面,你能找到哪些镶嵌的图案?课堂上我请同学展示图案,并选取正多边形镶嵌的图案,引入这堂课的学习,让学生突破能镶嵌平面的关键是“共顶点的各个角之和必须等于360°”,整节课内容分3块:①一个正多边形的镶嵌问题,②几个正多边形组合镶嵌问题,③一个全等图形镶嵌问题。在这节课中同样能复习巩固正多边形这块内容。我觉着这样合理调整设计的好处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能承前启后的,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展示学习成果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能整合一块相同内容的学习,用类比和化归思想来解决多边形的几何问题。只有学生自己掌握了学习的能力,学会了自主学习,我们就能用更少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来学习更多的知识,教学的有效性就提高了。
其次教师应该是一位组织者,他能像导演一样驾驭整个课堂并能掌控教学活动发展的趋势和节奏。教师在提问时,组织学生能集体回答、个别问答;在学生回答时,组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提出质疑;在学生黑板扮演时,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形成书面解题过程;在合作学习、探究活动时,组织学生互相合作、发挥集体力量。但是每节课对学生来说只有一次,没有彩排,没有NG,所以教师还应该是一位引导者:当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发展偏离设计的主线时,我们应及时加以引导;当解题思路学生不易形成时,我们应铺设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区域;当学生有质疑或有问题生成时,我们应抓住契机合理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和巩固重点。
例如浙教版八年级下册《4.1定义与命题⑴》,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命题的结构。学生指出命题“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的条件和结论是一个难点。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作了这样的引导:
提问:“这个命题的结果判断了什么?”
受“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影响,多数学生掌握了自认为以逗号为界的“方法”,不约而同地回答“等角对等边”;
于是我将计就计:“请一个同学来解释一下:等角对等边的含义。” 有学生通过图形解释了这个含义,我又请同学用文字来表述了一下“相等的角所对的边相等”。
我追问“这句话最后判断的是什么相等?” “两条边”
“既然是两条边相等,那是怎样的两条边相等呢?” “两个角所对的两条边相等。” 我在总结性地设问“判断的结果应该是两个角所对的两条边相等。” 在学生找到了这个命题的结论后,我又继续引导:“应该如何寻找命题的条件呢?结论都是因条件而生的,既然结论的主语是两个角所对的两条边,那条件肯定是这两个角满足了什么条件?”
学生底下有声音:“两个角相等”,“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我马上给予肯定“对,这里有前提条件: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还有重点条件:两个角相等。”
在这样一连串的师生问答的活动中,学生顺利地理解地得到这个命题可改写成“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两条边相等。” 这时有学生举手,他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些规律:①先找结果判断了什么?②条件有“两个角„”结论有“这两个角„”,它们俩的主语应一致。”
本来我的设计安排是例题讲解完后再引导学生归纳的,既然已有学生可以初步地归纳,我顺其自然引导学生完整地来归纳寻找命题结构的方法,而例题安排的“对顶角相等”就作为了对学生自己所得方法的检验了,之后又附加了一题“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作为巩固。
我觉得这堂课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得出结论的快乐,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之后“证明,逆命题”的学习奠定了好的基础。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在既定教学目标(设计)的引领下,合理解决教与学这对矛盾的过程。教师的合理组织和及时引导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教师应该在平时多思考、多沉淀、多积累,在课堂中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使一堂课中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地活跃,学生的收获尽可能地充实,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地提高。
再次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作用,就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当教师以学习合作者的角色出现于教学活动中时,师生双方才能进行平等的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学生才能变“要我学”为 “我要学”。在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可以深入到各个活动小组,来倾听学生的思考方法,来给出自己的一些提示和建议以便让学生思考的更深一点、更全面一点、更透彻一点。
特别是对证明题的教学中,我觉得教师更应该要充分发挥自己身为学习合作者的作用。当我们掌握了很多的几何定理之后,我们在解决几何问题时方法常常有很多种。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作为教师就应该引导帮助学生选择既快捷又好走的路。有些教师总是在埋怨“我经常告诉学生这个方法最好最方便了,但他偏偏不听我的。”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个性鲜明,有时你让他往左他就偏要往右。我觉得我们在向学生提出较好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时应注意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例如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这个定理很多学生都不会直接应用,而是应用全等转辗得到。有一次练习中: “已知:如图,AB=AD,CB=CD,连结AC,BD交于点O。求证:AC⊥BD,BO=DO。”我对一个班级的批改统计得到 大约15%的学生解答错误,25%的学生用了2 次及以上全等得到答案,40%的学生想到了用 证△ABC≌△ADC得到∠BAC=∠DAC,再结合等 腰△ABD的三线合一性质得到答案,只有10% 的学生运用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在对该 题做讲评时,我首先肯定了大家的做法,特别 表扬了那40%的同学,我接着说:“我也忘记了
A
B D
C 我读初中时碰到这种题用的是什么方法了,但是如果现在让我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只用两步就可以得到答案,大家想不想知道?”经我这么一说很多学生都想知道答案,特别是那40%的学生,求知欲达到了极点。而我把自己当成是学生中的一员,和学生平等地站在一起,这样他们就容易接受 “直接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方法。当答案揭晓后,很多学生表示惊叹和佩服,有的学生还埋怨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之后我及时就总结:“同学们,事实上大家都学过这个性质,而且很多同学再稍微多思考一下,也能得到这个方法的。所以我们在解答几何问题时,要多动脑、多思考、多尝试应用,然后再选择最优方法。”
最后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鼓励者。每个人都喜欢听表扬的话,听鼓励的话,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支持。《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观”,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要不吝啬鼓励,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通过表扬、激励、组织交流活动等手段,创设生动、自信的学习气氛。学生犯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曾经听杨德意老师上课,她都是以小名亲切地称呼她的学生,让人感觉特别的亲切,也使得整节课的学习非常愉快。当然这种鼓励也不局限在课堂上,作为任课教师,我们课后也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多和学生交流。例如王某某是我班的一名后进生,平日上课常走神,作业和订正拖拖拉拉。有一次他的作业是抄袭参考答案的,我发现后没有马上去批评指责他,而是找他聊天,询问他晚上在家做作业的情况。终于他头低下了,之后他自己告诉我,他作业不会做的答案都是上网找的。当时我很生气,但是我没有指责他,而是和他讲了如何可以不用参考答案也能做好题,那就是上课认真听,不懂的下课多问。那天我在他的眼里看见了闪烁的泪光,之后的几天我每天都很关注他,上课特地叫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然后在同学面前表扬、鼓励他。我发现他上课有进步了,每次作业讲评完也会主动地拿作业给我看。他看到了老师对他的期待,我也看到了希望。
教师作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鼓励者,这五个角色并不是孤立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适当地充当其中的某一种角色,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古代的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觉得现在的教师更应该是这“五者”,努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把数学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李兴贵中学 周晓丹
第五篇:教师师德典范演讲稿
教师师德典范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能站到这里,和大家共同分享教育的幸福,我感到非常幸运。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一位乡村学校的普通老师,二十多年的教学工作,我的成绩不够显著,所以我无法慷慨激昂,我的故事不够感人,所以我不能声泪俱下。但我有一颗真心,有向教育无限敞开的胸怀;我有一颗爱心,有向学生倾尽心血的情怀。当我用心去感受教育人生的脉搏时,无论感觉到的是快乐还是忧伤,是充实还是迷茫,都是我生命中挥之不去的幸福。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乡下教师,不敢说自己有多么的优秀,师德有多么的高尚,但我敢说自己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不识烟酒抹赌。在当今社会这一点也许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在我们学校甚至有我这方面的笑谈:每当放假总喜欢到教学楼转转,似乎一天不上课心里就发慌。可我有自己的个性,我崇尚的是如水的人生:对待他人善如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对待工作韧如水,百折而不挠;对待名利淡如水,心静而志远。我喜欢的是夜深人静的独处。试想,人散后,沏一杯新茶,点一盏心灯,伴一窗幽竹,邀一弯新月,持卷与先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那是何等的惬意!为什么要将这美好的时光浪费在牌桌和一些无谓的事情上呢?所以,我的口头禅是“百炼成钢化作绕指柔!”正因为这样想,无论领导吩咐我干什么事、一时受到什么不公正的待遇,一切在我眼里都显的那么自然而顺理成章,心境也因此而归于平和,少了许多没用的懊恼!也正因为如此,我自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从未迟过一次到,请过一次假,即使是身遇重大事情,也从不敢耽误自己的工作,从不敢给学校、给同事带来半点麻烦。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启开孩子们心灵的大门,教师必须付出最大的热情,因为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学艺术,都产生在教师对学生的无比热爱的炙热心灵之中。不能忘记:2006年,班上有一位男同学,学习不自觉、纪律性差,上网,且有厌学情绪。但他思维敏捷、智力好,学习上有很大潜力。为了使他改变并争取更大的进步,我循循善诱,做他的良师益友,与他促膝谈心,关心他、鼓励他、引导他,特别为他安排补课计划,跟进他的日常学习、作息和课外活动情况。我的付出没有白费,他终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积极进取,刻苦学习,最后考上了一中。2009年,曾经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女同学,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外出打工,把她寄养在堂兄弟家里,她缺少父爱,生活拮据,学习费用无法支付。家庭的变故,使她幼小的心灵遭受巨大打击,想辍学打工谋生。在这关键时刻,我以父母般的慈爱之心去关怀照顾她,带动全班同学奉献爱心,对她伸出温暖之手,帮助她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在老师、同学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鼓励下,她最终走出困境,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XX学校。2010年,有位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男同学,突然有一天感冒发热发烧到39度几,我赶紧带他去诊所打点滴,并陪他到晚上12点。也许这些都微不足道,但正是在这些点滴的付出中我感受到爱的回报:每逢节日总有一些可爱的学生给我发来短信或打个电话祝福节日快乐。这就是教师的满足感,学生的关心与祝福。付出爱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得到爱的回报是甜美的。
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督其行。每次月考后,我都要和每个学生谈一次话。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掌握情况,分析原因,关心、尊重和理解他们,引导他们明辨是非,树立自信心。作为班主任我有意地向学生介绍任课老师的一些优点。如性格、爱好、特长、教育教学方面的成绩等,以博得学生对任课老师的尊敬和信任,使他们因尊其师而重其教。同时我与任课老师密切配合,经常与任课老师取得联系,以了解学生的特长、爱好,课堂纪律如何,学习态度如何,是否能按时按量完成作业等。例如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经常开展各种班会活动。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荣誉感、竞争欲。同时师生间加强了沟通,增进了感情。
我每年定期家访和定期召开家长会,搭建家校联系的平台。特别是在“课外访万家”活动中,我走访了所有学生家庭。今年,一个表现一直很好的学生,却出现了成绩滑坡,我多次做工作,也不见效。于是,我就到她家去了解情况:她家去年失火,爷爷患病多年又去世,家庭非常拮据,父母虽然没让她辍学,但家庭生活十分贫困,给她造成了太大的压力。面对这件事,我耐心做家长的工作,并且委婉地指出他们对女儿造成的负面影响。长达两个小时的交谈,终于说服了家长。了解情况后,我从生活上、精神上关心这个女生,她深受鼓舞,又继续努力学习啦!家访让我走进学生心里,沟通了师生感情,家访为班主任工作扬起了风帆。我与许多学生家长打过交道,可从来没有和他们红过脸,无论他们的孩子在学校给带来多大的麻烦(上网、吸烟、喝酒、早恋、打架斗殴等),肚子里的气有多少,只要见到家长总是笑脸相迎,从不把气撒在家长身上,却是用商量的语气向他们解释,与他们交谈,商量教育孩子的最佳办法。不仅得到了家长的信任,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一直把思想工作臵于班级工作的首要问题来抓。经常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有关学生促膝谈心,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我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从未出过一起严重的违纪事件,也从未有一名学生辍学。我严格要求学生。具体的做法是:了解学生、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增重学生,以严格的要求、严明的纪律、细心爱护、恒心的坚持和做好学生的表率来管理班级。孔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从接手新班的第一天起,先制订出非常细致的班规,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新班主任是比较严格的。正式开学后,在第一个班会课,在班会上详细讲解、宣读,要求学生同意的举手通过,然后表决。当有学生第一个违反了班规时,我就严格地按照班规的具体条款,对违纪的学生进行奖罚分明的处理。处理了第一个学生后,班上的其他学生就会有一种共同的认识:班主任说话算数,讲到做到,并且奖罚分明。也有个别同学埋怨说班规太严了,真的,班规的条款、形式和内容都体现了一个“严”字。于是我就以“严师出高徒”的故事来教育他们:如果我不严格要求你们,你们都不成了“低徒”了吗?同学们的笑声,化解了他们的“怨”。他们心中明白:“严”才是真爱。
在学生管理方面,我首先深入调查摸底,搞清他们所以成为后进生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对他们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相帮,真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最可信赖的朋友。及时对后进生加强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消除或减轻种种心理担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同时,我还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后进生表现其优点和长处,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我班原有几个调皮学生,整天起哄,课堂上也从不安宁,自己不守纪律,还经常汇报别人。无论课堂作业,还是课后作业从来不做。无论老师还是班长检查作业他们都不在乎,反正躺在泥里不怕水,谁都拿他们没办法。我并没有首先用纪律和制度处罚他们,而是从接近学生入手,找尽理由和他们套近乎。设法找他们的闪光点,找到一点就大力表扬。后来他们对老师产生了感情,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以前的缺点随之给改掉了,这样以来这几位调皮同学的进步,整个班级也都进步了。我所带的班级连续被评为优秀班级,同学们在学校的表现深受老师们的赞扬。
加里宁说过:“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做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的监督。”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因此,我要求学生做到的不迟到,不早退,我自己先做到。每天,提早二十分钟到校,站在教室门口,等学生的到来,学生亲眼目睹,久而久之,学生他们也不好意思迟到了;每天午休,虽不是轮到他值日,也早一点到班,坐在教室,午休也没有人迟到了;晚上放学,迟一点离开学校,督促学生打扫卫生,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知道班主任对班级的每样事情都会过问、检查,学生根本上就不会存在有偷工减料、偷懒等情况。无形中,学生会以老师为榜样,坚持早到校,做好每一样应做好的本职工作,正如阳光雨露,润物无声。另外平时无课上时,多加点时间巡堂,与各科任教师多交换意见,及时了解掌握班上的动态,遏制不良之风的抬头。
当然,我深知:作为班主任要教育好学生光靠自身的“品德”,光靠“情感”还太苍白,“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让学生折服,作为老师在所教学科方面应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于是,我常刻苦自修,努力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想尽办法让学生感觉到学习不应是一种痛苦、一种负担,而应是一种“乐趣”,从而让学生人人乐学,个个善学,使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十几年的教坛生涯,见证着我的发展和成长。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立下了“当园丁培育百花,做黄牛无私奉献”的誓言,并为自己定下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作准则。无论是XXX还是XXX期间,我都用我的兢兢业业、用我的为人师表、用我所有的精力和激情去和孩子们在一起,去“播撒幸福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正是我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不懈拼搏,才创造了无数的佳绩。从教以来,在每学年的统考中,所教学科优秀率、及格率、合格率历居同年级第一,所带班级近5年来巩固率均达到100%
教学之余还笔耕不辍,所写论文多次获省、市、县级表彰。先后在XXX、XXX等刊物公开发表文章10余篇。辅导学生参加“XXX竞赛”获XXX等奖达XX余人次,连续六年获XXXXX。
二十年的教育路让我明白:教育是赞歌,需要我们用青春去谱写;教育是激情,需要我们用热血去点燃;教育是事业,需要我们用勤奋去创造;教育是奉献,需要我们用生命去践行。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事业是常青的。我们都是极平常的人,因为做了一名人民教师,彼此的人生才有了不平常的意义。我无悔于我的生命,更无悔于我的选择。在这三尺讲台上,在校长之位上,我将阅历春秋,苦苦耕耘,用我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和执着,去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满意,领导的放心!用生命之火点燃xx的教育事业,终身从教走完人生这无悔的旅程!
朋友们,请举起我们曾经落满了粉笔灰尘的右手,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义起誓,以一位光荣人民教师的名义起誓:
峥嵘岁月,何惧风流!让我们的青春,在奉献中燃烧吧!当然,我所做的工作是极其平凡的,我只是云梦教育这沧海之中的一朵小小浪花。我深知工作中一定有很多不足,我的辛苦与事迹和同行们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今后,我一定虚心向身边的同仁们学习,争做教坛永恒的春风,催开朵朵红花遍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