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下课外课内阅读《大师风范》原文精选附阅读题参考答案
大师风范
一位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有为人指导演奏时,从来不说话。每当学生拉完一曲,他总是要把这一曲再拉一遍,让学生从倾听中得到教诲。“琴声是最好的教育。”他如是说。一次,他收了一位()的新生,在拜师仪式上,学生为他演奏了一首短曲。
学生演奏完毕,这位大师照例拿着琴走上台。但是这一次,他把琴放在肩上,却久久没有奏响。他沉默了很长时间,然后,把琴从肩上又拿了下来,深深地叹了口气,走下了台。众人惊惶失(),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他微笑着说:“你们知道吧?他拉得太好了!我没有资格指导他。最起码在刚才的一曲上,我的琴声对他只能是一种误导。”
全场静默片刻,然后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掌声蕴含着三重含义:一是为学生的精湛琴艺,二是为教师对学生真诚的赞美和尊重,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 是小提琴演奏家面对学生完美的演出,表现出谦逊和赏识的态度。仅此一点,足以称之为大师。
1、请选择合适的成语填入空白处。
一次,他收了一位()的新生,在拜师仪式上,学生为他演奏了一首短曲。
A.名不虚传 B.名不见经传 C.名正言顺
2、请选择合适的成语填入空白处。
这个学生很有天赋,把这首短曲演奏得()、天衣无缝。
A.天花乱坠 B.出神入化 C.炯炯有神
3、请选择合适的成语填入空白处。
众人(),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A.惊慌失措 B.大惊小怪 C.胆战心惊
4、根据上下文,给划线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大师风范。()
A.风度;气派 B.学习、工作中值得树为典型的优秀人才或事迹
5、根据上下文,给划线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最起码在刚才的一曲上,我的琴声对他只能是一种误导。()
A.带领;使跟随 B.错误的引导
答案:
1、B
2、B
3、A
4、A
5、B
第二篇:课内课外文言真题
2013-2015年语文中考真题(课内、课外文言文)
2013年(一)(12分)
满井游记
袁宏道
①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②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③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欲出不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未百步辄返/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C.于时冰皮始解/学而时习之D.麦田浅鬣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8.第①段写城中的余寒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
B.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
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的神韵。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等画面合为一组镜头,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
D.这篇游记,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最后一段则以议论作结,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201
4(一)(10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孰视之()
(2)臣之妻私臣()
(3)时时而间进()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蔽纳谏。
B.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治清明,在外“战胜于朝廷”。
C.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D.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做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
201
5(一)(10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2)以其境过清()(3)不可久居()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2013(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日:“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 而箝②其喙③。鹬日:'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日:'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
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日:“善。”乃止。(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②箝(qián):夹住。③喙(huì):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赵且伐燕()
(2)以敝大众()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201
4(二)(9分)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
B.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国无尉/去国怀乡
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
10.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善 哉 祁 黄 羊 之 论 也 外 举 不 避 仇 内 举 不 避 子
11.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11.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
2014、6.(1)孰:仔细(2)私:偏爱(3)间:间或,偶然。(每项1分,意思对即可。)
7.(1)(2分)(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关注点:“自视”(看看自己)、“弗如远甚”(远远比不上)。
(2)(2分)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关注点:“初下”(刚发布)、“若市”(如同市场)。
8.D“开头详写比美”不对,是详写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以及邹忌比美后对这些对话的反思领悟。
9.B你(A.任用/行为。C.诸侯国,国家/国都。D.听说/出名。)2015、6、【每个1分。(1)可:大约(表示估计数)(2)清:凄清、冷清(3)居:留、停留】
7、【(1)(2分)听到水声,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因此)高兴起来。关注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每对一处给1分,最多给2分。(2)(2分)(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关注点:“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每对一处给1分,最多给2分。】
8、C【“潭中气氛——小潭源流”“景随情迁”不对。】
9、A【约定(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
10、【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2013、1、(1)将要(2)使……劳苦(贫困)
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
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4.(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
参考译文:
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现在赵国马上要起兵进 2013、6、B
7、(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8、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1分)烘托出作者”欲出不得“的压抑烦闷之情;
(1分)反衬了满井春意盎然的景象。(1分)
9、C 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互相攻战,而使民众劳苦贫困,我深恐强大的秦国会马上成为那个打鱼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细考虑考虑。”惠王说:“好。”于是中止了这件事。2014、9.B你(A.任用/行为。C.诸侯国,国家/国都。D.听说/出名。)
10.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
11.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分)
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解狐适合。”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祁午适合。”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就任用了祁午。
国人都称赞这件事。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建议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2015、9、A【约定(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
10、【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
11、【(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2分)。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1分)。
(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2分)。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1分)。(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1分)。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1分);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1分)。(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1分);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1分)。)】
第三篇:《海燕》课内阅读附答案
《海燕》课内阅读
2.“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一句中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答案:比喻、拟人
3.第八自然段在写狂风时用了一系列动词,如“抱”“摔”等,形象地表现了狂风的什么特点?
答案:通过这几个动词,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突出了风的猖狂气焰
4.说说下面句子中的两个破折号的不同作用。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1)解释说明(2)表示意思的延续与跃进
5.请你说说“乌云遮不住太阳”一句的深刻含义。
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无产阶级革命必胜,沙皇的反动统治必然被推翻
6.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篇散文诗的主要意思。
本文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7.从这几段文字中,摘录描写“海鸥”、“海鸭”、“企鹅”丑态的重点词语。(不少于6个)(3分)
呻吟 飞窜 掩藏 吓坏 躲藏 胆怯
8.“海燕”象征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海燕的?突出了它怎样的形象?(3分)
9.“海鸥”、“海鸭”、“企鹅” 象征什么?文章抓住什么描写它们的丑态?有什么作用?(3分)
10.“乌云听出了欢乐”,“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是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3分)
拟人、排比 渲染了海燕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气概
11.开头简洁地描写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前兆,同海燕的形象有什么关系?(3分)
交代了海燕所处的特定环境,烘托海燕勇敢搏击的形象
15.选文的作者是俄国的文学家高尔基,其代表作是《母亲
17.《海燕》按照时间顺序,向读者展示了暴风雨的三个画面,分别是海燕所处的环境,海燕的战斗雄姿,海燕的高大形象。(3分)
18.写出三个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复
19.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海鸥、海鸭和企鹅的?其目的是什么?
通过声音(呻吟)、动作(躲藏)、外形(肥胖)、心理(恐惧)等方面,作者将海上群鸟害怕暴风雨的各种丑态揭露无遗。在这种对待暴风雨的不同态度中,突出了海燕的英雄形象。
20.品味句子: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苍茫”表现了大海什么气势?“卷集”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样的环境是怎样的环境?
“苍茫”,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卷集”,表现反动势力纠集在一起;展现了一个恶劣的环境。
21.谈谈你对文章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含义理解。
这是胜利的预言家海燕向人民发出的革命号召。它表达了无产阶级埋葬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显示了革命战士不畏强暴、顽强战斗的高贵品质。
14.你认为选文中哪些词用得好?请任意写出一个,并作简要的分析。、如:抱、恶狠狠、摔——写出狂风的猖狂反扑。
15.“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
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①请你写出句中两个破折号的不同用法。
②分析这句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具有什么作用?
①第一个破折号:表解释说明 ;第二个破折号:表语意递进
②比喻,写出海燕具有高度洞察力;反复,表达海燕必胜的信心。
16.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写作特色。请写出“海燕”的象征意义。在现代社会里,你觉
得海燕还值得赞美吗?你觉得它还可以象征什么精神?
“海燕”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略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
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
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了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
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
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子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17、开头第一段对海面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描绘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海燕的形象
18、文中除了对海燕进行了正面描写外,还有侧面描写的语句,请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乌云听出了欢乐;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19、海燕在文中象征什么?海鸥、海鸭和企鹅在文中又象征什么?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20、描写海鸥、海鸭和企鹅的作用是什么?
与海燕进行对比,突出海燕的战斗英姿
21、除了文中的象征意义,你认为现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人与海燕精神有共同之处,请
列举两位。
只要是乐观,面对困难能迎难而上或英勇顽强的人都行。张海迪,海伦凯乐 鲁迅
1、为什么在写海燕高傲地飞翔之前还写大海、狂风和乌云?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
2、“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用了何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拟人。
以“歌唱”“迎接”“冲向”等词语,赋予波浪以人的行为动作,突出了它积极的战斗热情和
乐观勇敢的革命精神。
3、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它们在表达上的好处。
(1)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抱”“摔”“恶狠狠”分别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和思想感情,突出了恶势力的猖獗。
(2)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抓住”“熄灭”以拟人手法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象征了饿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反动势力势必灭亡。
4、“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句话使用反复的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运用反复,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风暴已近在眼前,历史潮流不
可逆转。
5、“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含义?表明海燕对黑暗即将过去,光明一定到来的坚定信念。这形象地说明了一个真理,不管反动
势力怎样企图阻止历史车轮前进,革命都必将取得胜利。
1、作者满怀激情塑造了“海燕”这一形象,请你结合全文谈谈“海燕”的象征意义。海燕
勇猛刚强、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2、请你说说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运用排比渲染了海燕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气概
3、从选段中摘录描写“海鸥”、“海鸭”和“企鹅”丑态的重点词语(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吓坏、胆怯、躲藏。
4、“海鸥、海鸭和企鹅”象征什么?文章描写他们的丑态有什么作用?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革命暴风雨来临前害怕革命、反对革命的俄国资产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作用:通过对比,突出了海燕勇猛刚强,自信,勇敢的英雄形象。
第四篇:《敬畏自然》课内阅读附答案
《敬畏自然》课内阅读附答案
1、本文主要是谈论 与 的关系。
2、在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上,作者抱有什么样的观点?
3、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在论述方法上有何特色?
4、文中很多地方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在文中划出来。
三、揣摩探究
1、“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
3、为什么说“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4、“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为什么说“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四、精段探微
阅读课文后四段,完成下列各题
1、“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他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3、为什么说人类并不孤独?
4、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大自然?
5、提炼最后一段的主要信息。五,各抒己见
敬畏自然是不是说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就应该无所作为?
六、读写结合
仿照下面的句子中划线部分,以“我”和“宇宙”为内容写一句话。
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仿写: 参考答案:
一、1 略
2、量、沾、形、绌、伦、思、肴
3、(1)如果,那么;(2)即使,也;(3)无论,都。
二、1、人与自然
2、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3、层层推进
4、如:他们看我们,也许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即使我们中间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
三、1、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要爱护自然。(意近即可)
2、因为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3、因为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4、意思是:人类挖的那些矿坑就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5、因为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
四、1、作者用拟人手法,说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
2、拟人
3、宇宙中处处有我们的弟兄
4、认识大自然,爱护大自然
5、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五、不是,人类应该与自然求得和谐发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意近即可)
六、略
第五篇:《背影》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
7课 背影
(一)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3、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4.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是反语。表明作者悔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6、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7.文中多次写父亲的“嘱咐”和“踌躇”,其用意是什么?
[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深切。] 8.选文出自课文《 》,作者是(),字佩弦,()代()家、学者、民主战士。
(二)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a)到铁道边,慢慢(b)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c)过铁道,要(d)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e)着上面,两脚再向上(f);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g),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蹒跚[pán shán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2.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 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
[外貌 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3.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 ;第二次。[感动得流泪,离别伤感的泪]
4.在语段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描绘出意蕴丰富的背影,既集中表现了__________,又可以看出父亲的______________心情抑郁。
[探
穿 爬
攀 缩 父爱
老境颓唐] 5.《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2)“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 6.概括本段内容。[买橘送别] 7.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8.选文用哪几种描写方法来写父亲的背影?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什么?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3分)
[外貌(衣着)、动作、语言、心理;动作;艰难时世的充满慈爱的父亲。(意对即可)] 9.品味语言。(4分)
(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
[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关心照顾儿子的的责任,心里越感到踏实满足。](2)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父爱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离别。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催人泪下。] 10.选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B、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的困顿。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11.画浪线的句子(1)的正确含义是(B)A、“我”怕被别人看见自己流泪而羞愧。B、“我”怕父亲因为“我”流泪而伤心。C、“我”为自己这么大了还流泪而惭愧。D、“我”担心父亲笑我意志不坚强。
12.画浪线的句子(2)正确的含义是(B)
A、因为在儿子将要与自己告别之际,买了橘子,心里感到十分高兴。
B、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表现出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子之心。C、因为橘子买回来了,身上扑打干净了,所以感到轻松。D、因为儿子长大了,能自谋生路,所以心里轻松。13.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
[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亲,可简单地写写。] 14.文中多次写“我那是”的“聪明”,其用意是什么?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
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15.文中描写父亲步履不便的一个词语是,与它照应的一个词是。
[蹒跚 肥胖] 16.作者细致描写父亲步履和动作艰难的目的是 [突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17.写出这段话的记叙要素:
人物,地点,事情的经过,结果。[人物: 父亲、“我” 地点: 车厢内外
事情的经过: 父亲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结果: “我”感动得流泪。]
18.“我赶紧拭干了泪”,其原因是什么? [怕父亲看见伤心,怕别人看见难为情] 19.“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免得出意外] 20.这段话着重描写父亲哪一特征?描写这一特征的原因有哪些?
[背影。作者着重描写父亲这一特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父亲的背影是依依惜别中留给儿子的最深刻的印象;②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儿子感受特深;③它凝结着真挚而深沉的爱子之情。] 21.文中“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和“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分别属于 描写和 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 和。
[心理 动作,表现了作者怕父亲看见伤心怕别人看见难为情的心理 突出了父亲过铁道时艰难,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22.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回忆往事,追述车站离别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B.父亲身躯肥胖,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C.因为儿子在家经常看见父亲的背影,所以等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买橘子时,产生离情别绪,儿子舍不得父亲离开。
D.上文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做具体细致的刻画。
23.选文“显出努力的样子”中的“努力”一词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努力”的意思是把力量尽量使出来,写出父亲买橘子时的不易,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24.选文“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中的“混”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方面说明来来往往的人多,另一方面说明父亲的平凡普通,没有特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