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期末语文课内评研题答案
文学常识和“积少成多”
五下积少成多
对酒 【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rèn)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水草肥美的地方鸟儿多,心地善良的人朋友多。(蒙古族)
2、母亲的宝贝是子女,好汉的宝贝是志气。(鄂温克族)
3、骏马面前没有跳不过的壕沟,利矛面前没有戳不穿的顽石。(纳西族)
4、有勇气的人,心中必然充满信念。古罗马—西塞罗
5、真金在烈火中炼成,勇气在困难中培养。古罗马—塞涅卡
6、失去财富的人损失很大;可是丧失勇气的人,便什么都完了。西班牙—塞万提斯
7、鲁迅名言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3)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五下学习链接
1、老舍(1899-1966),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2、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收入《鲁迅全集》,还被译成英、日、俄、法等五十多种文字。
3、《堂吉诃德》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1547-1616)的作品。小说写了一个名叫堂吉诃德的穷乡绅因阅读骑士小说入了迷,模仿古代骑士三次出征,但由于他沉迷于幻想,脱离实际,结果四处碰壁的故事。
四、课文主题
1、《神鸟》:本文通过记叙神鸟以其(聪明才智),利用(讲故事)使得可汗不得不打消捉他的念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聪明伶俐的神鸟的喜爱之情,对狗、猫、乌鸦(忠于职守),勇于救人的品质的赞美以及对可汗(心地善良)的高度赞扬,告诉人们(处理事情,要经过仔细调查,否则会伤及无辜,甚至会伤害忠良)的道理。
2、《格萨尔王的故事》:本文讲述了藏族传说中的(神灵)和英雄(格萨尔王),按天神的旨意从岭部
落来到(玉隆),消灭(恶魔),杀死(强盗),使那里的商人生意兴隆,又让岭部落迁移到玉隆,使岭部落的百姓在那里开始了新的生活的故事,赞颂了他(为民除害,造福百姓)的英雄品质。
3、《冬不拉》:本文讲述了(哈萨克)族的王子冬不拉英勇地同凶恶的(瞎熊)搏斗,最后与瞎熊(同归于
尽)的悲壮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品德)的赞美之情。
4、《火把节》:本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介绍了(彝族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
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质。
5、《刘三姐》:本课写的是(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刘三姐用美妙的(歌喉)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故
事,歌颂了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同时反映了人民群众(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6、《猫》:本文写了猫的(古怪)性格,并写了(满月)小猫的可爱,抒发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7、《珍珠鸟》:本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描写了“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它们由(怕人)
到能与“我”(和睦相处),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8、《海豚救人》:本文写了海豚救人的(三)个实例,并介绍了人们经过对海豚的研究,解开了“海豚救
人”原来是由于海豚(对其子女有“照料天性”)。文章赞扬了海豚救人的美德,告诉人们(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
9、《老人与海鸥》:课文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情景,表现了老
人对海鸥无私的爱;以老人去世之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真切地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震撼人心)的情。
10、《草虫的村落》:本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在田野里,追随者一只爬行的(小虫),在“草虫的村落”里做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的事。作者以其丰富的、独特的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动的(草虫世界),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那颗(不曾泯灭的童心)。
11、《黄道婆》:本文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纺织革命新家黄道婆(传授棉纺技术)、(革新纺织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故事讴歌了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12、《提灯女神》本文讲述了(英)国护理学先驱(南丁格尔)不顾世俗偏见和家庭的反对,选择了(护士)这一行业,并且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卓越成就,赞扬了南丁格尔(执着)、(勇敢)、(无私奉献)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13、《香玉剧社号》:本文讲的是(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的事,讴歌了这位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的(爱国)情怀。
14、《居里夫人的三克镭》:本文讲的是镭的发明者—(居里夫人)拥有过三克镭的故事,表现了她醉心于(科学研究事业),一心为人类(做贡献)、(大公无私)的伟大品格。
15、《花木兰》:本文是一个(剧本),讲的是(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女孩花木兰在外敌大举进犯边关,国家正紧急征兵的时候,(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边关冲锋陷阵,立下了赫赫战功,并晋升为(将军)的故事,赞美了花木兰(忠孝两全)的崇高精神。
16、《范仲淹的故事》:本文讲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的故事,通过叙述他(只身苦学)、(划粥割齑)、(谢绝佳肴)和(闭门不出)等几件事,赞扬了范仲淹刻苦学习、(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高贵品质。
17、《体育课》本文讲述了体育课上,瘦弱的涅利在同学、老师和妈妈的关心与鼓励下终于,和别的同学一样(爬到横木顶上)的故事,表现了涅利(自强)、(自信)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说明(集体主义、友好鼓励和刚毅自信相结合,将创造出奇迹)。
18、《虎口藏宝》:本文讲的是小姑娘(纳塔莉)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机敏地将陶瓷虎口里藏的宝物—(胶卷)进行调包,躲过了搜查,保护了胶卷的故事,表现了她的(聪明)、(机智)和勇敢。
19、《顶碗少年》:本文写的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观看的杂技表扬时,目睹一位英俊少年表演顶碗时,(两次)失败都没有(气馁),最后获得成功的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不要退却,有时候成功就在于在坚持一下)。
20、《失去的一天》:本文写的是九岁的佩佳没有完成妈妈给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务,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后来,妈妈领他看了在这一天里(拖拉机手)、(建筑工人)、(面包师)的工作成果和图书馆里大家一天看过的书,使佩佳明白了自己失去了一天。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失去一天就失去了这一天里应该做的一切,这是无法弥补的),从而我们懂得(要珍惜时间)。
21、《古诗三首》:《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军旅生活的一首名诗。作者把秦汉以来直至唐代千百年(修筑边关所进行的战争)都概括了起来,反映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无比哀叹)之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题临安邸》描写当时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花天酒地,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北方大片土地的荒淫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是(绝笔),也是(遗嘱)。全是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
且偷安)的无比愤慨,以及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
22、《左公柳》本文记叙了“我们”在游览(玉门关)途中看见左公柳及听导游讲述(左宗棠)的爱国事迹的事情,抒发了对左公柳及像左宗棠一样的爱国将士们的(景仰)和(歌颂)之情。
23、《郑成功收复台湾》讲述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成功收复我国宝岛台湾的这一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写出了郑成功(坚定沉着)、(机智灵活)的性格,体现了他深深地爱国之情。
24、《隐姓埋名三十年》本文以在祖国(核武器研制战线上)默默无闻工作的科学家为题材,介绍了著名女科学家(王承书)的感人事迹,热情地讴歌了她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祖国服务的(奉献)精神。
25、《海上英魂》记叙了一百多年前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中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以(邓世昌)为代表的我国古代爱国将士(同仇敌忾)、(顽强作战)、(宁死不屈)的英勇精神。
26、《少年闰土》本文是“我”对三十年前和闰土之间的一段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反映了两人之间儿时真诚的(友谊),表达了“我”对闰土的喜爱、(佩服)和(怀念)的情感。
27、《凡卡》通过描写学徒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俄时代穷苦孩子的(凄惨)生活,揭露了(沙皇制度的腐朽黑暗),表达了(对凡卡的深切同情)。
28、《孔明借箭》本文以(“借箭”)为线索,叙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突出表现了诸葛亮(才智过人)、(智慧出众)、(顾全大局)的特点。
29、《站风车》讲述堂吉诃德把(风车)当作(巨人)并与之厮杀的故事,表现了堂吉诃德的“勇敢”“无畏”,刻画了他(一心想行侠仗义但是行动盲目,脱离实际的形象)。
30、《童年乐趣》讲述的是约翰·克里斯朵夫童年的一段生活,表现出他有相当的(音乐)天赋、对音乐有强烈的兴趣,说明了儿童具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祖父善于发现克里斯朵夫的闪光点,从而使他童年快乐,并为他日后成为音乐家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养花课内阅读题及答案
养花
1、养花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字舍予。满族。代表作()
()()()等,曾获得()称号。
本文通过记述老舍先生在()和()中体验到的(),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会奋斗的花草。这是因为()“会
奋斗的花草”是指()这就是作者养花的()。
3、老舍先生怎样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4、在文中找出两处“这多么有意思呀!”理解含义
(一)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研究和试验。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只好上房去玩耍,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
1、请用“”画出全文的中心句。
2、花草遍地,连小猫的活动场所都没有了,可见老舍喜欢花不喜欢猫。你同意吗?
(二)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我不知道花草们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在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写了几十个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到一起,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哪,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转,又得把花儿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么?
1、作者为什么要感谢花草?
2、”
画出来。文中的“脑力劳动”是指,“体力劳动”是指。
3、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背痛”“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劳累忧吗?为什么?
4、文中“”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句话中的“这”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5、通过这段描写,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三)文章由(事)到(理),提示了全文的主旨。养花的乐趣是()
1、“喜”与“笑”算养花的乐趣,那么“忧”与“泪”也算是乐趣吗?
2、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养花
1、养花的作者是(老舍),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代表作(《四世同堂》)(《骆
驼祥子》)(《茶馆》)(《龙须沟》)等,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本文通过记述老舍先生在(养花的经历)和(养花的过程)中体验到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热爱
劳动,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2、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会奋斗的花草。这是因为(珍贵的花不容易养活,看着
一棵好花生病要死是一件难过的事。)“会奋斗的花草”是指(生命力强,能迎风斗雪,战胜自然的花草。)这就是作者养花的(特点)。
3、老舍先生怎样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首先只要开花就高兴。其次不选择奇花异草,不是养花是害花。第三充分体会养花过程的乐趣,长知识,边写作变养花,夸花、赞花、赠花,与朋友分享,收获乐趣。
4、在文中找出两处“这多么有意思呀!”理解含义
第一处在第三自然段,重点说花草存活、开花有意思;第二处在第四自然段,重点是说养花的过程有意思。两个“多么有意思”照应了课文第一句话表达的中心: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
(一)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研究和试验。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只好上房去玩耍,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
1、请用“”画出全文的中心句。
2、花草遍地,连小猫的活动场所都没有了,可见老舍喜欢花不喜欢猫。你同意吗?
不同意,众所周知,老舍先生喜欢猫,连猫都没有运动场,侧面反映出老舍非常喜欢花。
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到一起,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哪,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转,又得把花儿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么?
(二)1、作者为什么要感谢花草?
因为养花,作者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了调节,消除了久坐或久站带来的腿部不适,代替了吃药,自然身体好,心里更高兴。所以作者要感谢花草。
2、画出来。文中的“脑力劳动”是指写作,养花。
3、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背痛”“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劳累忧吗?为什么? 他不但没有抱怨养花的劳累,反而从这样的辛苦劳动中体会到了养花乐趣。
4、文中“”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句话中的“这”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这”指的是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句话不仅是养花的真理,也是生活的真理。不劳动,连养花这么点小事都干不成,何况做其他事情呢?所以做任何事都要付出努力,不劳动就不会有收获。做事情要多付出努力,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才会成功。
5、通过这段描写,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体会到了作者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我感到通过劳动而获得的乐趣往往是最让人欣喜的。
(三)文章由(事)到(理),提示了全文的主旨。养花的乐趣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利身体,交朋友,从中领悟人生。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1、“喜”与“笑”算养花的乐趣,那么“忧”与“泪”也算是乐趣吗?
一喜一悲,合起来说明作者对花爱之深,为花喜为花忧。乐趣与爱是分不开的只要爱花、爱养花,养花的过程中再苦再累也快乐,才能体会养花的乐趣。
2、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排比和对偶。与第一段首尾照应。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讲的是对花的关心,情感体验;有花有果,有香有色。讲的是劳动成果;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讲的是养花的意义;这几句话概括了养花的乐趣。在文中起总结、点明中心的作用。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
小学作文写作方法指导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题答案
(一)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节选自第1课《山中访友》)
1、按原文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形容词。
2、选文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依次写
了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3、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反问)句,请将它变为陈述句。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好朋友。
4、文段中的人称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采用了第二、三人称,使情感表达的更充分,能更好的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节选自第1课《山中访友》)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从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 作者和树之间的“知己”情谊。
(三)王老师搜集
Page 1
10/28/2013
小学作文写作方法指导
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那只英勇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街小巷里,有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之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有的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眼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看啊!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了,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这房远亲的住宅。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了,它们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灼得熟透了。甲虫的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子,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地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一切的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的智慧才能演奏出来的!
我的目光顺着僻静的小路探索,我看到“村民们”的劳动生活了。它们一队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一定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吧?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如此勤勉地奔忙呢?(选自第3课《草虫的村落》)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静谧(嘈杂)(寂静)娇小(庞大)(轻盈)
勤勉(懒惰)(勤奋)僻静(热闹)(安静)
2、从画“ ”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叹。
3、在片段中的()填上合适的四字词语。
4、“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了,它们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灼得熟透了。”这句中的“——”的作用是(A):王老师搜集
Page 2
10/28/2013
小学作文写作方法指导
A、解释说明;B、声音延长;C、表示转折
5、片段中充满了作者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奇异想象和独特感受的语句抄写下来。【自由发挥,找到给你感触最深的句子即可。】
6、“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你能想象一下它们可能在交流些什么呢?把它们交流的内容写下来【自由发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即可。例如:黑甲虫:“哇,你怎么这么强壮啊?你是不是经常锻炼?”蜥蜴笑眯眯地说:“我们蜥蜴的体型都很大,我还是不是最大的。你们的家就在这附近吗?我妈妈告诉我,应该离小径不远。”黑甲虫:“是的,快到我们的家里坐坐吧。”】
(四)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背着标杆、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节选自第5课《詹天佑》)
1、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用波浪线把它划下来。
2、用“——”划出排比句,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了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长中国人民志气的爱国之心。
3、想一想作者围绕勘测线路,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①碰到的困难;②詹天佑是怎样说,怎样做的;③为什么要这样做。
王老师搜集
Page 3
10/28/2013
小学作文写作方法指导
4、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1)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一丝不苟、高度负责 的精神。(2)选词填空。
精密 周密
(精密)的仪器(周密)的计划
(周密)的观察(精密)的勘测
5、用“ ”划出具体描写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的句子。
6、詹天佑这样做的力量源泉是什么呢?
为中国工程师争一口气,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沉重的回击。
(五)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sāng sàng),只在母亲身边待(dāi dài)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王老师搜集
Page 4
10/28/2013
小学作文写作方法指导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节选自第6课《怀念母亲》)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划上横线。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吃不下东西,无法安然入睡。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终天之恨:终身遗憾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频来入梦:指一件事或人连续在梦中出现。
3、为什么说“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结
合自己的实际体会谈谈?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自己生病、妈妈生病;妈妈有事情不在家中……)
4、仔细读画“ ”的句子,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请写出你的体会。第一次离开祖国,身居异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对祖**亲的思念日益加深,一个“也”字巧妙地将祖**亲与生母联系起来,说明在作者心里二者的地位同等重要。
5、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虽然离开家乡,寂寞冷落,内心充满了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但每次想起家乡和亲人,总能感觉他们无处不在,心里又多了一份甜蜜。通过比较,将自己对祖**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这个文段表达了作者怀念祖**亲之情。
(六)☆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节选自第9课《穷人》)“这样做”是指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非这样做不可”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品质。
王老师搜集
Page 5
10/28/2013
小学作文写作方法指导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有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这个句子是环境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写出了桑娜与渔夫家庭生活的窘迫,从侧面烘托出桑娜与渔夫的美好品质。
(七)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在胸前画着十字。(节选自第9课《穷人》)
1、用——线划出描写环境的语句。用~~~~~~~线划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
2、这个文段的描写,虽然只字没提“穷”字,但也处处透出了“穷”,包括: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和疾病。
3、这个文段的描写可以看出桑娜是勤劳善良的,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这句可以看出她的勤劳,从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这儿最能看出她的善良。
4、“勉强”的“强”字在这儿读该选的读音是“qiǎng
qiáng”,这个字的部首是弓,用部首查字法再查(9)画,读这个音时还可以组词:(强迫)。读另一个读音时可以组词(强大)。
(八)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xìng xīng)奋。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jìn jǐn)管她是一个聋子。我拉了起来。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王老师搜集
Page 6
10/28/2013
小学作文写作方法指导
从未有过的感觉。
很快我就发现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lèyuè)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jǐn jìn)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lè yuè)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节选自第11课《唯一的听众》)
1、给文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用——线划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句子,然后联系上下文填空:老人总是(平静)地望着“我”,这让“我”从中得到了(鼓励),“我”还把老人的眼神比作(潭水),可见,“我”在老人那儿得到了取之不竭的力量,老人的(爱护)和(鼓励)是我不断进步的源泉。
3、用~~~~~~划出描写我的心理感受的句子,然后联系上下文填空:“我”为自己以前(拉琴的声音像锯床腿)而感到羞愧,“我”为(得到老妇人的赞赏)而又感到有些兴奋。
4、用“=======”线划出描写“我”变化后的句子,再填空:从“我”的变化,可以看出,“我”从老人的每天早早的等待中得到了(鼓励),对自己要求严格了,有了(自信)和(勇气)去每天练琴。
5、仿照例子写词语:
又酸又痛:(又大又甜)(又瘦又长)
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尽善尽美)
6、这文段是选自课文《唯一的听众》,读了篇课文,我想对文中的老人说:您真是一位心地和善,诲人不倦的教育家。我还想对文章的作者“我”说:相信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7、这篇课文里,那位老人为了(鼓励)“我”让
王老师搜集
Page 7
10/28/2013
小学作文写作方法指导
C、目光明亮,有神。(炯炯有神)
3、在嗄羧“久久凝望”里,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
4、在第一自然段中用“~~”画出描写嗄羧动作的词。从这些动作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
5、“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当年嗄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的地方。“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和述说着:【围绕“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来写。例子:战友们,听到了吗?我来了,在二十六年之后,我回来了,我来陪你们了!这二十六年里,我夜不能寐,寝不安席,内心的痛苦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嘎洁,我最亲爱的姐姐,你在那边还好吗?不要埋怨弟弟没有早早的去陪你,我来了。】
6、嘎羧“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想一想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想说:
【围绕“它在告诉我们历史不能忘怀吗?它在期盼和平吗?……”来写。例子:后人啊,千万不要忘记战争带给我们的惨痛。让我们为保卫和平而战。】(十九)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自第25课《伯牙绝弦》)
1、根据原文填空。
2、为文中的“善”选择正确的解释,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A、赞叹 B、擅长、善王老师搜集
Page 8
10/28/2013
小学作文写作方法指导
于
“善鼓琴”中的“善”是(B)的意思。“善哉”中的“善”表示(赞叹)之义。
3、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他俩是知音?用“ ”画出。
4、仿写句子。
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除了表示峨峨高山,洋洋江河,还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会表现什么动人的场景呢? 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志在白云,钟子期曰: “善哉,悠悠兮若云朵!”
5、伯牙绝弦是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死后,没有人再能听懂他的琴声,了解他的心声。
6、面对如此伤心、绝望的伯牙,我想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看重以后的生活,如果钟子期泉下有知,看到你放弃了音乐,悲伤到如此地步,他也会难过的。”
7、《伯牙绝弦》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知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8、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听者可以说是善听者的知音。请写出两句关于知音知己的诗句或名言名句。
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战国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汉 无名氏《别诗》其一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感逝寄远》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宋】文天祥(二十)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王老师搜集
Page 9
10/28/2013
小学作文写作方法指导
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③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⑦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⑧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节选自第26课《月光曲》)
1、本文段主要写了什么?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继而创作出月光曲的过程。
2、在文中用“ ”画出描写实实在在事物的句子;用“~~~~~~~~”画出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的句子。
3、用“()”找出上面文段中的一个比喻句。
4、用“ ”画出第三自然段中体现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的句子。
5、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脑海中浮现出三幅奇丽的画面,请你给这几幅画取个名字。(1)月亮升起,微波粼粼。(2)月亮升高,穿过微云。(3)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6、A、气势逐渐增强 B、清幽舒缓 C、高昂激越
第二段中,第②、③句描写了音乐节奏B清幽舒缓,第④句 描写表现了乐声A气势逐渐增强,第⑤、⑥句描写表现了乐 声C高昂激越。
7、贝多芬弹奏的音乐,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我们可 以感受到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善良、王老师搜集
Page 10
10/28/2013
小学作文写作方法指导
勤劳的美好情操;而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为兄妹俩 鸣不平。
8、等兄妹俩醒来之后,他们会谈些什么呢?请发挥想象,写一段兄妹俩的对话。【围绕“感受到的景色美、韵律美、人格美”来写。例子:盲姑娘说:“贝多芬先生把我们带到一个仙境中了。听他的演奏简直就是美的享受。”哥哥接着说:“我听说贝多芬先生的耳朵听力已经不太好了,他还能为我们演奏,真是太了不起了。
王老师搜集 Page 11 ”】 10/28/2013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期末课内阅读复习题
四年级语文期末课内阅读复习题
(一)(一)古诗阅读 1.古诗《题西林壁》
(1)、这首诗是()朝诗人()所写。(2)诗中“缘”指的是()的意思。(3)、表示立足点和角度,所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可以用(),()来表示。(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2.默写《游山西村》:
(1)这首诗是宋朝爱国诗人()所写。“疑”在诗中的意思是()。
(2)这首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你觉得从哪两句诗可以感受到这份热情:(),()。在()情况下,人们会经常使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1、在短文中的()里填上合适的词。
2、作者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爬山虎的脚进行细致地描写的。
一、形状,我是从()等词语感受到的。
二、动作,我是从()等词语感受到的,三、颜色,我是从()等词语感受到的。
3、文中有句比喻句与众不同,请你仔细找一找,并且用“ ”划出来。
(三)《蟋蟀的住宅》
①、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②、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请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下来。
()------()()------()我还会写出这些词语的反义词:
安静——()简朴——()简单——()2.这段话是按从()到()的顺序写的。
3.我们只所以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原因()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下面的句子来表达。
蟋蟀的住宅很(),很(),还很()。我觉得蟋蟀真()!四年级语文期末课内阅读复习题
(二)一、课内阅读《猫》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谁怎么呼唤,它()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把老鼠等出来()!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1.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
(1)《猫》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2)“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说明猫是一位画家。„„„()
2、请在文中的()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给句中加点的词语换上意思相近的词。
(1)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2)它若是()不高兴,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4.我能照样子写象声词。
咕噜咕噜:()、()、()。5.“古怪”的意思是(),作者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出猫的古怪的。说猫既()又();既()又 3();既()又()。表面看起来作者是()猫的,其实是表达了对猫的()之情。
二、课内阅读《颐和园》
①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1、从划“ ”的句子中,我知道这篇课文是按()的顺序写的。先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来到()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看到的楼台亭阁;再写登上(),站在()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
2、葱郁的“郁”字,音序是(),部首是(),除部首外查()画。在字典里有3种意思,请在正确的序号后打“√”。①香气浓厚;②(草木)茂盛;③(忧愁等)在心里积聚,不得发泄。
3、文中“慢慢地滑过”,我觉得“()”字用得贴切,因为从中能让人体会到()。
4、我会照样子写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1)、天上的星星多得像();亮得像()。
(2)、我们学校美得像();舒适得像()。四年级语文期末课内阅读复习题
(三)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在()之间()。
2.多少劳动人民的()和()才()成这()、()的万里长城。
3.截至2003年7月,我国已有()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处,自然遗产()处,自然文化遗产共()处。
4.正前面,昆明湖()像一面(),()像一块()。()、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几乎不留一点儿()。
二、课内阅读《搭石》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紧走搭石慢过桥”是一句俗语,我也来写一句俗语。()。
2、照样子写词语:
清波漾漾:()、()、()。
3、读了这段话,我眼前仿佛展现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这段话先写一行人()的美,我是从()这个词知道的;再写()的美,我是从()这个词知道的;最后写()的美,我是从()这个词知道的。
4、我来填一填:(轻快)的音乐:
()的宫殿()的万里长城()的母亲
二、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正当周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1、联系上下文,写一写下列词语的意思。
吵嚷: 衣衫褴褛: 撑腰:
2、认真读短文,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中我明白了 就叫“中华不振”。
3、少年周恩来看到这一幕,心里是怎么想的?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题
《在山的那边》
1.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6.“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
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7.“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8.“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一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9.“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10.为什么我爬上了山顶,却哭着回来了?
1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个诗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12.“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 13.请找出诗中展开丰富联想的句子。
14.读了这首诗,你认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得到什么启示?
(二)1.找出描写“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将其填入下面的方框中,并说明其作用。
2.当我最后爬下了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后,为什么我“先是啜泣了会儿,然后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3.“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右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字?为什么?
4.对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你赞成还是反对?请说出你的理由。
(三)“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1.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
(2)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
2.“这似乎能办到”中“这”指的是: 3.试概括最后一段文字的意思。
4.如何理解“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5.父亲是怎样引导“我”一步步走下悬崖的?
3.“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一句从修辞的角度看是。其中“挑逗”一词和前文的哪一个词相呼应? 4.“春红已谢”的“春红”指的是什么?
5.“这时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从写作的角度看,运用了什么手法,其作用是怎样的? 6.从文中找出三个能表现“热闹”的句子。
7.文段通过对紫藤箩花的描述,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三)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①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它是万花中的一朵,②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1.文中有一句话点出了“一大株紫藤萝”的命运是特别年代造成的,这句话是: 2.“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的含义是什么? 3.试说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言外之意”。4.写出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
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④怡然称快()
⑤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⑥鞭数十,驱之别院()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私 拟 作 群 鹤 舞 空
②昂 首 观 之,项 为 之 强
3.翻译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
4.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写出作者体会到“物外之趣”的句子。
2.试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3.第二段中,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请用横线画出来。
4.作者观察事物细致而有耐心,试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1)夏蚊成雷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5.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拔山倒树”中的“山”实际上是指:。“树”是指:。(2)“见二虫斗草间”,这“虫”在作者眼中是:。(3)“庞然大物'实为:。
这是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8.“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9.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10.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11.拟人。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将山人格化、具象化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心中的感受,表现“我”内心极度的失望。12.对追求理想失去信心。13.因为我听到„„夜夜奔来。14.“我”是一个敢于幻想,充满强烈好奇心,不懈追求的孩子。15.喜欢,还是不喜欢,言之成理即可。这一句写出了经历千辛万苦后实现理想时的无比喜悦、激动的心情。16.从追求理想,不懈追求方面谈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答案:
(一)1.父亲鼓励(指导、引导、教)我一步一步爬下悬崖。2.没有解除恐惧心理。“似乎”、“小心翼翼”、“探”几个词语都能表现这一点。“似乎”,表现了“我’’对迈出第一步信心不足;“小心翼翼”和“探”,则表现了“我”依然恐惧的心理。3.“我”成功迈出第一步,“顿时有了信心”;成功迈出第二步,则“信心大增”;完全爬下悬崖之后,“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他的心理状态是在获得成功的行动中变化的。4.(这是一个开放的题目,言之有据的答案都应认可。最好是答下面一点。)他具体指导儿子第一步应踏在哪块石头上,引导儿子成功地迈出第一步。理由:这使儿子产生了自己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激励儿子独立走向完全成功。5.字要一个一个地认,书要一段一段地背。只要克服一个一个小困难,学习任务总是会完成的。
(二)1.小心翼翼 有了信心 信心大增 产生成就感 作用:这个词具体而详尽地表现了我由害怕困难到增强信心到战胜困难的全过程,描写具体细致。2.先“啜泣一会儿”是写作者被自己的行动感动了,对自己敢下悬崖,感到有点儿害怕,又感到十分高兴。最后,为自己产生巨大的成就而感动。3.“探”是向前伸出的意思,写我不敢大胆迈步。这个词表现了我的胆怯和小心。而“站”字是站立的意思,用在此处不合愿意,表达效果不好。4.这里的“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5.(略)
(三)1.(1)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2)抽噎,抽抽搭搭地哭。2.把左脚踏到岩石上。3.写“我”从悬崖上走下来的过程及感受。4.“我”从悬崖上走下来,战胜了困难。5.首先让“我”心理放松,然后鼓励“我”走好第一步。
(四)1.走一步,再走一步。2.在1
自得、呀然一惊。作用:突出情趣。7.作者是一个活泼可爱、天真无邪、有正义感的人。
第十一课 春
(一)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生动性: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钻: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闹:
2.第一段写草,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草的特征:,突出了春草怎样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一段虽写春草,但写了人的动作行为,目的是()A.草地上有人在活动,所以要写。
B.说明人们在春天到来时心情很愉快,通过这些动作行为就可以反映出来。C.写人的动作行为,实际上是间接地写草地,突出草地的嫩绿可爱。D.写了春草,又写了人的动作行为,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4.作者写春花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观察描写的?突出了春花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⑶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3.第1自然段中的四句话,从人的感觉的不同角度,写出了春风送暖的景象,请将相关的项目用线连起来。
第①句 嗅觉 春风轻柔温暖
第②句 听觉 鸟鸣之宛转动听
第③句 触觉 嘹亮的短笛声
第④句 视觉、听觉 泥土清新的气息
4.第1自然段如果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划分层次,正确一组是()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5.文中的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A.混 脑 罩 静默
B.夹 恼 盖 沉默 C.混 恼 笼 静默
D.混 恼 飘 静默
6.“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道你的眼”,这句话刻画出雨中的树叶和小草的什么特点?
7.作者描写春雨时,既正面描写了雨的形态,又通过雨中景物进行侧面描写,请举出五种雨中的景物,并结合词句说说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感情。
10.对“树叶儿„„戴着笠”几句描写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先动景后静景;先近景后远景;先绘物后写人。
B、先静景后动景;先远景后近景;先绘物后写人。
C、先静景后动景;先近景后远景;先绘物后写人。
D、先动景后静景;先远景后近景;先写人后绘物。
(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文章结尾连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春天,它们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深刻含义?
2.三个比喻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3.如果把三个比喻合成一段,表达效果有什么样的影响?
4.请模仿其句式为“秋”写三句话。
(五)①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她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晴,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2.文段第一句是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着落:
慈善:
4.文段中加点的两个“它们”的意思是否一样,请简要说明。
5.指出作者描绘景物的观察角度。
6.济南为什么是个理想的境界?
7.文中“晒”“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
8.“小摇篮”比喻,作用是,“小”照应了前面 一词。9.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说明了济南的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10.若用平实的语言概括加横线这句话,应是:
(二)【甲】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明,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
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A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B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第⑵段的描写对象是,其特征是。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由是。
3.划线句A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水写得灵气、多情。句中“绿的精神”指的是:。
4.划线句B是一个比喻句,其本体是,喻体是。你能否从语段中再找出其他的比喻句?(至少一例)
5.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冬天 的特点。
(四)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____________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____________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____________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____________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根据课文,在文段横线上填词。
2.文中“这件花衣”具体是指____________,山的“肌肤”是指。3.这段文字从——变化的角度围绕“____________”字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又按____________顺序从山上写到山坡、山腰。4.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小雪”的“小”?
草 野 在 蟋 蟀 声 中 更 寥 阔 了。
溪 水 因 枯 涸 见 石 更 清 洌 了。
牛 背 上 的 笛 声 何 处 去 了,那 满 流 着 夏 夜 的 香 与 热 的 笛 孔 ? 秋 天 梦 寐 在 牧 羊 女 的 眼 里。2.分别为每节诗拟个小标题。
3.说说这首诗的写景次序。
4. 第三节诗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乡村秋景的?举例说明。
5.诗人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情感7
6.分析第一小节,想象秋天来临的情景。作者是怎样将秋天的情景表现出来的/
7.怎样理解“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的含义?
8.你最欣赏诗中的那句话,说出你的理由。”
第十五课 古代诗歌五首
(一)观沧海
曹操
B.全诗呈总分结构,分写的层次为:岛上的树木和百草,海上的秋风和洪波,天上的日月和星汉。
C.诗人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D.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观沧海之后的深切感受。
(二)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1)水面初平云脚低(2)谁家新燕啄春泥(3)乱花渐欲迷人眼(4)浅草才能没马蹄 2.翻译下面的诗句。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__________________(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一诗,处处紧扣早春西湖的特征,描绘了西湖早春一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好游的性格,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4.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从 到 最后到,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5.全曲感情的基调是()A、依恋 B、悲伤 C、惆怅 D、痛苦
6.本曲运用了 的写法表现羁旅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7、本曲中在满目萧瑟的秋景中为何插入写“小桥流水人家”?
(四)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诗题中的“次”是什么意思?
2.请找出本诗的韵脚。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字用得好,可以成为炼字的典范?请找出,并品味妙处。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白日和黑夜的交替以及新年和旧年的交替,由此你会联想到什么?
画出树叶和小草被春雨滋润后,清新碧绿的美好姿态。7.五种景物:树、草、灯、房、人,由“安静而和平”“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静默”这样的词句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喜爱、欢悦、满足的感情。
(三)1.„„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 白天细密的雨景;傍晚宁静的雨景;第一层是正面描写,第二层是侧面描写。2.多、细、密、光亮闪烁、连绵不断等 3.春雨的轻柔、湿润,郊外夜雨的美丽。4.多;细;密 5.绿。将小草入目由被动化为主动,写出了雨中小草极其青绿的色彩,使雨中淡墨般的画面点染上十分鲜明的绿色。6.B 7.C 8.逼;静默;披着蓑戴着笠 9.喜悦 10.C。
(四)1.三个比喻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新、美、力的特点。含义: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在春天里奋发向上、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的精神。2.不能颠倒。因为它们是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的,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最后一个比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3.三个比喻独立成段,起突出、强调的作用。若合成一段,它们各自表达出的春的特点就不鲜明,因此会削弱文章语言的表现力。4.略。
(五)1.春花图 2.A句:拟人,写出花的争奇斗艳,竟相开放。B句:比喻、排比,写出花的色彩,突出花的艳丽。3.春风4.引用诗句,绘出了一幅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丽画面,给读者加深印象。从触觉上写出春风温柔的特点。
第十二课《济南的冬天》答案:
(一)1.冒号
2、承接上文
3、可靠的结果和保证;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
4、前一个指济南的山山水水,后一个指这一圈小山。
5、先俯视,后仰视
6、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7、运用拟人的方法,创设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8、比喻围着济南的一圈小山;这一比喻把一圈小山写得如慈母般的温存、体贴、慈祥。“小”照应了“小山”的“小”。
9、济南被一圈小山围住。
10、有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的冬天特别暖和。(意思相近也可)
(二)1、冬天;秋天
2、温柔多情;甜美
3、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它们知道它们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其它拟人手法的句子也可)
4、总结性地写了冬天济南的景色,体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对济南的钟爱,体现秋天济南的美好。
5、原句子是反
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搏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5.(1)观(2)实景 虚景(3)水何澹澹洪波涌起(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1)C(2)D。
(二)1.(1)刚,才。(2)衔。(3)动词,使„„迷乱。(4)遮没。2.(1)几个地方早来的黄莺,争着占向阳的树枝,不知哪一家新来的燕子又在衔泥(去筑巢)。(2)各种颜色的花儿陆续开放,渐渐地要使人眼花缭乱了,新生的嫩草刚刚长起,刚好能够遮没踏春的马蹄。3.蓬蓬勃勃、生机盎然 对祖国山河的喜爱 4.孤山寺 贾公亭 白沙堤 早莺 新燕 乱花 浅草 5.这里用“渐”和“才”准确地描绘了早春时节花木的生长态势。6.体现出游春时欢快、喜悦的心情。7.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8.孤山寺北 贾亭西 白沙堤。9.湖上春早的景色。写春水上涨,与河堤平了的景象。
(三)1.断肠 2.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3.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 4.„„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第一层:描绘晚秋残景,渲染悲凉气氛。第二层: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的悲凉心情。5.C 6.寓情于景(物)7.萧瑟的秋景是从正面衬托游子的悲秋思乡之情,“小桥流水人家”则是从反面烘托游子乡愁的浓重。
(四)1.停泊 2. 前 年 边 3.平阔 正 悬 潮平两岸才显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4.略,联想合理即可。5. 滞留异地的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