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 期末训练题答案

时间:2019-05-13 04:0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证据法 期末训练题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证据法 期末训练题答案》。

第一篇:证据法 期末训练题答案

证据法 期末训练题

一、简答题

1.什么是调查收集证据,其特征是什么?

概念

为了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或者查明特定的案件事实,国家专门机关、律师、一般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通过一定的行为、采取必要的方法获取和汇集证据的活动,称为收集证据。

特征

1、收集证据的主体具有广泛性

2、收集证据是具有明确目的的行为

3、收集证据的活动内容是通过一定的行为、采取必要的方法获取和惠及证据。(1)基于职权或者职责(2)基于权利或者证明责任

2.作为独立的两种证据种类,书证与物证的差异有哪些?

书证与物证的差异

1、证明方法不同

书证是以文字等表明的思想内容来表现证据事实的,而物证是以其存在状况、物质属性和本身特征来表现案件事实的。

2、是否反映人的主观思想

物证一般不反映人的主观思想。

3、是否需要借助专门技术手段

对书证的认识一般不需要借助专门技术手段。

4、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作用

书证可以比较完整的反映案件事实;而物证一般只能反映案件事实的某个片断。

5、在保存和固定方法上的区别

书证可以通过复印、拍照等方式来保存。

3.什么是证明责任的免除?简述其与证明责任倒置之间的关系。

证明责任的免除,即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属于法定无需举证证明的对象时,则免

除了当事人就其主张的相应证明责任;

在证明责任倒置的情况下,提出诉讼主张的原告被免除了证明其主张成立的证明责任,而由被告方承担证明其主张不成立的证明责任。证明责任倒置原则的确立有利于维护诉讼的公平原则以及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并不意味着在证明责任倒置的情况下,全部需要作为证明对象的事实的证明责任均由持否定态度的被告承担,而是将侵权案件中,原告较为难以举证的待证事实的证明责任倒置于被告。因此,证明责任倒置里的证明责任免除仅仅针对提出主张的原告而言,就整体来说,只是举证责任从原告转移到了被告,而且其对原告的免除也不是绝对的。

4.简述补强证据规则的概念与适用条件。

补强证据规则,是指某一证据能够证明案件事实,但没有完全的证明力,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必须有其他证据以佐证方式补强其证明力的情况下,才能作为本案的定案根据。

我国补强证据规则适用的条件

(1)、补强证据规则适用的前提是某一证据已具有证据能力,证据的关联性和合法性已经确定。

(2)、补强证据规则适用基础是某一证据的品质有弱点,证据的真实性难以确定。

(3)、证据补强规则适用的关键在于该规则能够加强主要证据的真实性和证明力。

(4)、补强证据的种类、数量、资格等应该达到能满足法官自由心证的程度。

5.简述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倒置的情形。

证明责任倒置的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下列侵权诉讼,按照以下规定承担举证责任:

(一)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承担举证责任;

(二)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三)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四)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对其无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五)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过错或者第三人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六)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

(七)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就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八)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有关法律对侵权诉讼的举证责任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条: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因用人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二、论述题

1、论对证人证言进行审查判断的方法。

1、对证人的主体状况方面进行的审查判断

2、证人证言的合法性方面进行的审查判断

3、对证人与案件处理结果或案件认定事实有无利害关系方面进行的审查判断。

4、对证人与案件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方面进行的审查判断

5、对证人证言属于原始证据还是属于派生证据方面进行的审查判断

6、对证人证言的内容是否真实、明确、具体、合情合理方面进行的审查判断

7、对证人证言形成的背景进行的审查判断

8、对同一案件中,同一事实的证人证言与其他证据的关联性方面进行的审判断。

证人证言是指当事人以外了解案件有关情况的人向司法机关就自己所知道的案件事实所做的客观陈述。(1分)

对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是在当事人及有关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通过对证人的询问,对证人提供的证言是否具备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有无及大小进行审查判断。(2分)

具体说,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证人证言进行审查判断:

1.证人是否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一般来说,无利害关系,证言真实性就强;

有利害关系,真实性就弱。(2分)

2.证人感知案件事实时的客观环境和条件。这些条件和环境包括距离、光线、时间等因素,它们都可能对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2分)

3.证人感知力、记忆力和表述力。证言是自然人提供的,上述能力与证言是

否符合客观事实密切相关。(2分)

4.证人作证的场所、环境及其是否受外界干扰。应尽可能在开庭时进行询问、质证。(2分)

5.证言的内容。分析其内同有无矛盾、可疑之处和与案件有无关联。(2分)

6.是否与其他证据协调一致。如果与其他证据有矛盾,应当进行进一步认真

审查。(2分)

2、试述无罪推定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presumption of innocence),意指“未经审判证明有罪确定前,推定被控告者无罪”。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通行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国际公约确认和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也是联合国在刑事司法领域制定和推行的最低限度标准之一。

历史发展

无罪推定最早是在启蒙运动中被作为一项思想原则提出来的。1764年7月,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中,抨击了残酷的刑讯逼供和有罪推定,提出了无罪推定的理论构想:“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

无罪推定是一种典型的直接推定,无须基础事实即可证明无罪这一推定事实的存在。换言之,证明被告犯罪的责任由控诉一方承担,被告人不负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

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宪法或宪法性文件及刑事诉讼法典中规定了无罪推定原则。如:加拿大宪法、法国2000年最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典、俄罗斯2001年新刑事诉讼法典等等。中国大陆法学界在1950年代中期及1980年代初期,都对无罪推定原则进行过探讨,后因1983年的“严打”,无罪推定曾一度被认为是法学界的“精神污染”。直至1996年3月,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虽然该规定中没有出现“推定”或“假定”无罪的规范性表述,但却含有无罪推定的精神。同时,在该法第162条第(3)项中还相应规定了罪疑从无原则,即:“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的无罪判决。”

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既有利于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实现刑事司法公正及推动其他诉讼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40.试述无罪推定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是指对任何人,在法院没有以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其有罪以前,不得认为其有罪或者应推定其无罪。这一原则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利用这个武器,对封建社会普遍实行的有罪推定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各国在刑事诉讼法中普遍规定了无罪推定原则,有的国家还在宪法中规定了无罪推定的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是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新增加的一条原则,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条规定,解决了以往刑事诉讼法对判决确定以前,被告人是否有罪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的问题,并突破了以往无罪推定的禁区。

无罪推定原则是刑事诉讼法原则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刑诉法》较好地把握了无罪推定原则的涵义和特征,确认了它在刑事诉讼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理顺了与其他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一,在立法原则上确认了无罪推定,原则的科学、合理部分。

第二,第二,将无罪推定原则蕴涵到具体诉讼法律规则中,使其

具有可操作性和客观强制性。

第三,第三,与其他相关的刑事诉讼原则,诉讼制度相匹配,贯

穿于刑事诉讼始终。

第四,第四,贯穿于刑事诉讼程序之中,与其他刑事诉讼原则相

衔接,相互作用,使诉讼程序更为严谨。

(二)特点:

1、以是否起诉为准,受刑事追诉者分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

2、明确了控诉方的证明责任

3、规定了疑罪从无原则

第二篇:2009司法考试真题-证据法题目及其答案

2009年司法考试证据法真题及其答案

刑事证据法

试 卷 二

一、单项选择题。24.张某、李某共同抢劫被抓获。张某下列哪一陈述属于证人证言?

A.我确实参加了抢劫银行

B.李某逼我去抢的C.李某策划了整个抢劫,抢的钱他拿走了一大半

D.李某在这次抢劫前还杀了赵某

25.下列哪一选项体现直接言词原则的要求?

A.法官亲自收集证据

B.法官亲自在法庭上听取当事人、证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口头陈述

C.法庭审理尽可能不中断地进行

D.法庭审理应当公开进行证据调查与辩论

27.关于侦查中的检查与搜查,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搜查的对象可以是活人的身体,检查只能对现场、物品、尸体进行

B.搜查只能由侦查人员进行,检查可以由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在侦查人员主持下进行

C.搜查应当出示搜查证,检查不需要任何证件

D.搜查和检查对任何对象都可以强制进行

24.D.25.B27.B

二、多项选择题。

68.关于扣押物证、书证,下列哪些做法是正确的?

A.侦查人员在搜查钱某住宅时,发现一份能够证明钱某无罪的证据,对此证据予以扣押

B.在杜某故意杀人案中,侦查机关依法扣押杜某一些物品和文件。对与案件无关的物品和文件,侦查机关应当在五日内解除扣押、冻结,退还杜某

C.公安机关在侦查刘某盗窃案中,可以依照规定查询、冻结刘某的存款、汇款

D.在对周某盗窃罪审查起诉中,周某死亡,检察院决定将依法冻结的周某赃款的一部分上缴国库,其余部分返还给被害人

69.关于证人与鉴定人的共同特征,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是当事人以外的人

B.与案件或案件当事人没有利害关系

C.具有不可替代性

D.有义务出席法庭接受控辩双方询问

70.关于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总是与一定的积极诉讼主张相联系,否认一方不负证明责任

B.总是与一定的不利诉讼后果相联系,受到不利裁判的不一定承担证明责任

C.是提出证据责任与说服责任的统一,提出证据并非完全履行了证明责任

D.是专属于控诉方独自承担的责任,具有一定的责任排他性

71.关于吴某涉嫌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下列哪些选项属于需要运用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

1A.吴某是否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B.是否存在为吴某所实施的被指控事实

C.被指控事实是否情节严重

D.是否具有法定或酌定从重、从轻、减轻及免除处罚的情节

68.A C69.A D70.A B C71.A B C

民事证据法

试卷三单选题40.关于证据理论分类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传来证据有可能是直接证据

B.诉讼中原告提出的证据都是本证,被告提出的证据都是反证

C.证人转述他人所见的案件事实都属于间接证据

D.一个客观与合法的间接证据可以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41.关于举证时限和证据交换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证据交换可以依当事人的申请而进行,也可以由法院依职权决定而实施

B.民事诉讼案件在开庭审理前,法院必须组织进行证据交换

C.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之后申请延长,但只能申请延长一次

D.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未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的,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权再提交证据

42.关于自认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自认的事实允许用相反的证据加以推翻

B.身份关系诉讼中不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事实可以适用自认

C.调解中的让步不构成诉讼上的自认

D.当事人一般授权的委托代理人一律不得进行自认

40.A41.A42.D

行政诉讼证据法

试卷二多选

87.许某与汤某系夫妻,婚后许某精神失常。二人提出离婚,某县民政局准予离婚。许某之兄认为许某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县民政局准予离婚行为违法,遂提起行政诉讼。县民政局向法院提交了县医院对许某作出的间歇性精神病的鉴定结论。许某之兄申请法院重新进行鉴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原告需对县民政局准予离婚行为违法承担举证责任

B.鉴定结论应有鉴定人的签名和鉴定部门的盖章

C.当事人申请法院重新鉴定可以口头提出

D.当事人申请法院重新鉴定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出

87.B D

第三篇:证据法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证据法复习重点

一、法定证据制度

1、含义:指法律根据各种证据的不同形式,预先规定各种证据的证明力以及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的规则,法官必须据此作出裁判的一种证据制度。

2、法定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1)它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必然产物。(2)它与纠问式的诉讼结构密切联系。

(3)崇拜权威的思潮和封建等级制度是法定证据产生的社会及文化原因。

3、基本内容:被告人的自白;证人证言;书证

4、特点:(1)法律预先明确规定了各种证据证明力和判断证据的规则。

(2)证据的形式化和等级性色彩明显。(3)刑讯逼供是收集证据的合法手段。(4)具有明显的有罪推定思想。

5、对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

法定证据制度因应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而建立,它取代神示证据制度具有历史必然性:(1)法定证据制度体现了人类的进步和理性。(2)法定证据制度有助于提高司法裁决的规范性。(3)法定证据制度有助于提高司法裁决的可预见性和权威性。

然而,本质上它是反科学的,是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残酷性和反动性的一种证据制度:(1)法定证据制度违背了认识论的基本法则。(2)法定证据制度束缚了法官的理性,限制了法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法定证据制度容易导致刑讯逼供泛滥。

二、自由心证制度

1、含义:指一切证明力的大小和证据的取舍运用以及案件事实的认定,均由法官根据自己的良心、理性进行自由判断,并根据其形成的内心确信认定案件事实的一种证据制度。

2、内容:(1)法官判断证据证明力并决定证据取舍的依据是法官的良心和理性。

(2)法官在认定案情时必须达到内心确性的程度。

3、评价:自由心证证据制度在资产阶级与封建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确立并广泛适用至今,其优越性和进步性主要体现在:(1)自由心证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符合诉讼文明和民主的发展趋势。(2)自由心证制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更好的在个案中实现司法公正。(3)自由心证制度对司法制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自由心证制度较之法定证据制度,有其历史进步性,但同时也有其内在的局限性:(1)自由心证制度缺乏统一的认证标准或尺度,容易受司法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司法认证实践中的混乱(2)自由心证制度以纯主观的“内心确信”真实为依据,而不是以特定的客观存在性为依据,缺乏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真相的统一,因而在认识论上存在一定的缺陷。(3)自由心证证据制度可能滋生法官的主观擅断和司法腐败现象。

三、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1、证据裁判原则(证据裁判主义),是指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必须依据有关的证据作出;没有证据不能认定案件事实。主要内容:(1)据以做出裁判的证据,应当是具有证据资格的证据;

(2)需要运用证据证明的事实的范围;(3)关于运用证据进行证明的方式;

2、真实发现原则:指审判员应当以事实为依据,准确查明犯罪事实、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3、自由心证原则,指对于各种证据证明力的大小以及案件事实如何认定,法律不预先做硬性的规定,而是由法官本着良心和理性,根据调查和辩论中形成的内心确信予以认定,从而对案件事实作出结论。

4、直接言词原则,直接言词原则是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的合称。直接原则又称直接审理原则,具体是指法官必须亲自接触案件材料、审查证据,然后据以对案件事实作出裁判。言词原则又称言词审理原则,是与书面审理原则相对而言的,具体是指法庭审判过程中的举证、质证等都必须以言词或口头陈述的方式进行。

四、证据概述

1、含义: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某一事物客观存在或某一主张成立的有关事实材料,(证据就是证明的根据或凭据)。

2、特点:(1)证据具有一定的存在形式;(2)证据应该具有能够证明待证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内容,否则便不是证据;(3)证据在证明过程中具有证明作用,这种作用的实现,取决与证据本身是否真实并于待证事实之间是否有联系。

3、证据的基本特征:

(1)证据的关联性;指证据对其所要求证明的事实具有必要的最小限度的证明能力。证据的关联性是客观存在的;关联性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证据事实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能够为人们所认识。

(2)证据的可采性;即具有被采纳为定案依据的资格。证据必须具有合法的形式、提供收集的主体必须合法、证据内容必须合法、证据必须依据法定程序收集。

4、证据能力:指某一材料能够用于严格的证明的能力或资格。

5、证明力:指证据价值的大小,涉及证据对于要证明的对象是否有证明作用以及以及证明到什么程度。

6、意义:证据是诉讼活动的基本条件;证据是司法公正的基础;证据具有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功能。

7、证据规则:

(1)关联性规则:作为证据内容的事实与案件的待证事实之间存在客观联系,具有对案件事实加以证明的实际能力。

(2)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指违反法定程序,以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不能为法庭所采纳。(3)非法自白排除规则:

(4)传闻排除规则:指任何证人所提供的包含他人先前陈述的证据,如果提出该证据的目的是证明某人以前所说的事实为真,则该证据是不可采的。适用情形:口头陈述;书面陈述;用行为表明的暗示;(5)意见证据规则:

(6)最佳证据规则:

(7)特权规则:

五、证据种类

(一)物证与书证

1、概念:物证是指以外部特征、物证属性和存在状况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

2、特征:(1)物证以其外部特征、物质属性及存在状况证明案件真实情况。(2)物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客观性。(3)物证只能对案件事实起间接证明作用。(4)物证对案件证明的能动性不够。

3、刑事诉讼中物证的具体表现形式

1、实施犯罪行为留下的痕迹

2、实施犯罪的工具

3、犯罪嫌疑人在预备犯罪、实施犯罪的各个场所遗留的物品。

4、犯罪行为侵害的客体物

5、犯罪行为所产生的物品和痕迹

6、表现犯罪社会危害性后果的物品

7、在犯罪过程中或者犯罪后,犯罪嫌疑人为掩盖罪行、对抗侦查而伪造的各种物品或痕迹

8、能够表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的各种物品或痕迹

9、其他可供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或痕迹

4、书证与物证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1书证的外形载体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材料。因此,书证也属于广义上实物证据的范畴

2、具有书面形式的材料既可能是书证,也可能是物证。(2)区别:

1、书证以客观物质材料作为载体,借助有关的文字、符号或图画来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而物证则以其存在的方式、外部特征和物质属性来证明案件事实。

2、书证是以其记载的内容反映或表达人的主观思想及其行为的物质材料而物证并不反映人的主观思想。

3、书证所表达、记载的内容和形式一般都能为人所理解,其反映的内容一般都较为明确、清楚;而物证在表现形式上则会受客观存在的特殊状态所影响,有些必须借助专门的技术手段,才能揭示其与案件事实的联系。

4、书证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证明案件主要事实或案件中的某一部分事实,且证明的案件事实情节一般较为完整;而物证往往只能证明案件事实的某些片段或情节。

5、书证与物证的保存和固定方法不同。

5、书证:指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物品。条件:(1)书证必须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或表达了人一定思想的物品,并且为一定方式所记载和表达的思想内容。

(2)该项材料所记载的内容或所表达的思想必须与待证案件事实有关联,能够借以证明案件事实。

特点:书证具有直接证明性;书证具有稳定性; 分类:(1)文字书证、符号书证和图形书证(2)公文性书证和非公文性书证(3)一般书证和特别书证;(4)处分性书证和报道性书证。(5)原本、正本、副本、节录本、影印本和译本

(二)证人证言

1、含义:证人是指知晓案件的有关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作证的人。

2、证人的条件(1)适格性条件:A了解案情B能够辨别是非、正确表达意志C能够认识作者的法律后果并有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能力

(2)失格性条件:A生理性、精神上有缺陷或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B为了案件处理的公正性,在具体的案件中,本案的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不能同时充当本案的证人。C、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和民事诉讼中的当时人的委托代理人由于其诉讼职责所限定,其心理一般倾向于他所为之辩护或为之代理的人,他们不能作为本案的证人。

3、证人的权利义务(简答)

(一)权利:

1、客观、充分陈述案件情况的权利

2、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提供证言的权利

3、要求出示司法机关的证明文件的权利

4、请求对其个人情况予以保密的权利

5、要求公安司法机关补偿因到案作证所支出的费用的权利

6、要求公安司法机关保障自身极其近亲属安全的权利

7、收到出庭作者通知书的权利

8、对司法人员侵犯其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提出控告的权利

(二)义务:

1、出庭作证的义务

2、如实作证的义务

3、保守司法机关向其询问的情况以其所陈述内容的秘密的义务

4、遵守法庭秩序的义务

4、证人证言:证人在诉讼过程中向当事人和司法机关所作的与案件情况有关的陈述。特点:(1)证明内容的确定性;

(2)证人证言具有不可替代性;(3)证人证言具有不稳定和多变性。

5、鉴定结论和证人证言的区别(简答)

1鉴定结论是鉴定人对与案件事实有关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判断后所作出的结论,是一种具有科学根据的意见;而证人证言是证人就其所知道的案件事实情况所作的陈述,是对案件事实的如实反映,而不是对案件事实的评断。

2、鉴定结论是司法机关为解决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指派或聘请鉴定人而作出的书面结论,鉴定结论具有可代替性;而证人证言的特定性而具有不可替代性。

3、鉴定结论的内容是鉴定人对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所作的判断结论,而不是对有关事实所作法律评价,并且是在案件发生后形成的;而证人证言是证人对案件事实所作的陈述,是在案件发生过程中形成的。

(三)被害人陈述

1、含义:指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向公检法就其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事实和有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情况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

2、特点:被害人陈述主体的不可替代性;被害人陈述内容的复杂性;被害人陈述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3、被害人陈述与证人证言的区别:证据来源及提供证据的主体不同;证据的内容及真实性程度不同;提供证据的难易程度有别。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1、含义: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就其被指控的犯罪事实及其他案件事实向公检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2、特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做出的供述和辩解是其行使辩护权的基本方式;可能反映出其他证据难以反映的案件事实;虚假的可能性很大;具有反复性和不稳定性。

(五)当事人陈述

1、含义:指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当事人就他们所感知、理解和记忆的有关案件的事实情况,向人民法院所作的口头或书面陈述。

2、特点:陈述主体的排他性;陈述指向主体的唯一性;陈述内容的双重性;陈述过程的争辩性。

3、自认:一方当事人承认对方当事人提出的于己不利的事实和证据,承认其真实性或者对另一方当事人所提出的诉讼请求承认其合理性的意思表达。

根据当事人作出自认的时刻范围不同,可以将自认划分为诉讼中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

1、诉讼中的自认:是指当事人一方在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所作的承认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以及诉讼请求的意思表示,又被称为审判上的自认或裁判上的自认。

2、诉讼外的自认:是指当事人一方在诉讼过程之外,即法院审判之外,所作的承认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及诉讼请求的意思表示,也被称为审判外的自认或者裁判外的自认。3 这样划分的目的在于区分二者的法律效力。诉讼中的自认具有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约束人民法院以及当事人的效力;而诉讼外的自认不具有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的效力,只能是被用作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根据当事人承认时是否作出明确的意思表示,可以将当事人自认划分为明示的当事人自认和默示的当事人自认。

1、明示的自认:当事人一方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明确表示承认的意思表示。

2、默示的自认:当事人一方对另一方所陈述的案件事实,既未明确的表示承认,也未明确的作出否认的意思表示,而由法律规定是为当事人承认的情形,也被称为拟制的自认或者准自认。自认的法律效力:(1)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2)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3)对人民法院的拘束力。

自认的撤销:当事人自认原则上不允许撤销,但在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下,允许撤销自认。

1、在法庭辩论终结前,对方当事人同意撤销承认的因受胁迫而作出的与事实不符的承认 2因受胁迫而作出的与事实不符的承认3因重大误解而作出的与事实不符的承认4有相反的证据足以推翻先前的承认。

(六)勘验、检查笔录

是刑事诉讼中法定的证据种类,具体是指公安司法机关的办案人员对于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和尸体进行勘验、检查时所做的客观记载。

勘验笔录,是民事、行政诉讼中法定的证据种类,具体是指人民法院指派勘验人员对于争议有关的场所、物品或物体亲自进行查验、拍照、测量时所作的笔录。现场笔录,是行政诉讼特有的证据形式,具体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行政违法行为当场进行调查、对违反行政法规的人当场进行处理时所作的记载现场情况的文字材料,包括行政机关对违犯行政法规的当事人进行讯问所做的笔录。

视听资料:只利用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以及其他高科技设备所提供的信息资料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证据。

勘验、检查和现场笔录与书证的区别:

1、前者是在诉讼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而书证一般是在案件发生前或者发生过程中制作,在诉讼中不得涂改该或者重新制作;

2、前者由执行勘验、检查的侦查人员、司法人员或执行机关的工作人员制作,由参加勘验、检查的人和见证人签名或盖章,依照法律规定的形式制作,而书证的制作主体没有严格要求,有些书证也不要求有特定的形式;

3、勘验、检查笔录是客观记载,不允许包含任何主观成分,而书证的内容往往反映着制作人的主观意志;

4、勘验、检查笔录如果记载有误或者不明确,可以重新勘验、检查,做出新的勘验、检查笔录,而书证不能重新制作。

(七)鉴定意见

1、鉴定人:指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并接受他人的委托对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的自然人。

特点:鉴定人为自然人而非法人或组织;鉴定人必须具有专门的知识技能;鉴定人为诉讼参加人。

2、鉴定意见:由鉴定人接受委托或聘请,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诉讼中所涉及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检测、分析和判断后,所出具的书面意见。

特点:鉴定意见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鉴定意见的事实针对性;鉴定意见的书面性;鉴定意见的确定性;

六、证明论(一)证明对象

1、证明主体:指在诉讼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诉讼主张并有义务承担证明责任的诉讼主体。构成要件:(1)证明主体不能超过诉讼当事人的范围;(2)证明主体必须有自己明确的诉讼主张;(3)证明主体必须是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的承担者;(4)证明主体必须是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的承担者。

2、证明对象:指在刑事诉讼法中用来解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的事实,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此罪还是彼罪,罪轻还是罪重,采用何种刑罚以及保证程序公正有关的事实。

特征:客观性;法定性;必要性;层次性;时效性;被动性;

范围:程序法事实;证据事实;法院所不知的地方性法规、习惯、外国法律;

3、刑事诉讼证明对象:有关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有关罪行轻重量刑情节的事实;排除行为违法性、可罚性或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事实;排除或减轻刑事责任的事实;刑事诉讼程序事实。

4、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1)民事诉讼的实体法事实,是指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化、变更和消灭的事实,即引起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

(2)民事诉讼程序法事实,是指对民事诉讼程序问题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包括当事人主体资格条件、管辖、回避,审判组织、诉讼期间等事实。(3)地方性法规、外国法律及特殊经验规则的适用

5、免证事实:是指不需要采用证据加以证明就可以在裁判上加以确认的事实。

内容:

1、众所周知的事实;

2、自然规律及定理;

3、推定的事实:是指根据已经证明的事实或者法律、经验推导出另一事实的行为。其中,作为推定基础的事实,推导出的事实被称为推定事实。

4、预决的事实:就是已为法院的生效裁判或者仲裁机构作出的生效仲裁裁决确认的事实。

5、经公证证明的事实;

6、自认的事实。

6、司法认知:指对于应当适用的法律或某一待认定的事实存在与否或其真实性,法院依申请或依职权初步认定其为真实的一种诉讼证明方式。特点:

1、司法认知的主体只限于人民法院;

2、司法认知的客体是特定的事实(特定的事实:指明显的事实或当事人不能提出合理争议的事实);

3、司法认知具有可反驳性。

司法认知的程序:

1、人民法院可以依职权或以申请进行司法认知;人民法院进行司法认知之前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查;

3、采用司法认知时,为当事人提供反驳机会;

4、司法认知的决定用裁定的形式。

(二)证明责任

1、证明责任的概念:指由制定法预先规定由何方当事人就特定的待证事实提供证据并说服裁判者认定其成立,并于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承担不利后果的法律风险分配机制。

2、特点:(1)证明责任总是与一定的诉讼主张相联系;(2)证明责任是提供证据责任与说服责任相统一;(3)证明责任总是和一定的不利诉讼后果相联系;

3、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

1、自诉案件的证明责任由自诉人承担,自诉人举证不能则要承担败诉的后果。

2、公诉案件证明责任的分配:A、人民检察院承担证明责任;B 公安机关对某些程序性事实承担证明责任;C、人民法院不承担证明责任;D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责任;

4、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特殊规则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被告人对某些要件事实承担证明责任:

1、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证明责任;

2、非法持有型犯罪的证明责任;

3、严格责任犯罪的举证责任;

4、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的证明责任:由控诉方承担证明控诉证据系合法所得的证明责任。

5、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提出主张的当事人承担证明责任原则; 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特殊规则:将以下案件的证明责任分配给被告承担:

1、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承担举证责任;

2、因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3、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4、因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以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就其无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5、因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过错或者第三人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6、有关法律规定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的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

担举证责任。

7、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有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就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8、有医疗行为引起的医疗诉讼,有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观既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三)证明标准

1、含义:指依照法律规定证明主体运用证据证明待证事实所要达到的尺度或程度。

2、意义:证明标准的确立,有利于明确举证责任及其程度,调动诉讼主体的积极性,从而推动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保证诉讼程序的公平与公正,实现诉讼构造的平衡;有利于审判机关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和作出判决;有利于推动证据法学的完善和发展。

3、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证明标准: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4、民事诉讼法证明标准:盖然性占优势。盖然性占优势,指的应是证据在说服力和证明力上占优势,而与证人数量或者证据的数量无关;盖然性占优势并不是所有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而是普通案件最低限度在的证明标准。

(四)刑事、民事诉讼证明的联系与区别

两大诉讼证明的共同之处:

1、性质和作用相同。证明是沟通实体法和诉讼法的纽带,是横跨两大法域的综合概念。从实体的规定上看,证明源自实体法的要求;从形式上说,证明则是由诉讼法加以调整的。

2、证明的方法基本相同。及都采用逻辑推理、司法认知和推定的等方法进行。两大诉讼证明的不同之处:

1、证明责任的承担者不同;在刑事诉讼中,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构成犯罪及罪责轻重的责任由控诉一方承担。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原则上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只有在法律的明确规定的例外下才承担一定的证明作用。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则不以诉讼地位的特定化决定证明责任承担的主体,而是根据当事人的主张,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分别由当事人承担相应的证明责任。

2、法律规定的证据种类不同;书证、物证、视听资料、鉴定结论、勘验笔录、证人证言等,是三大诉讼法共同规定的法定证据种类,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特有的证据种类,其将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的“当事人陈述”分解为“被害人陈述”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两项。

3、证明对象不同;

4、证明手段和证明的程序规则不同;

七、证据的保全与审查判断

1、证据保全:指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有关主体在证据收集时、诉讼前或诉讼中用一定的形式将证据固定下来,加以妥善保管,以便公安司法人员或律师在分析、认定案件事实时的使用。

2、证据保全的方法:

1、提取原物或制作模型;

2、询问(或讯问)并制作笔录;

3、勘验、检查并制作笔录;

4、搜查并制作笔录;5查封、扣押并制作笔录;6

辨认并制作笔录;

7、制作及鉴定鉴定笔录;8试验及有关笔录;9复制、拍照、录音和录像等。

3、证据的审查判断: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等在诉讼过程中,对所有收集到的各种证据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和鉴别,以确定其有无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以及证明力的大小,从而对案件事实作出结论的一种诉讼活动。

特征:1.证据的审查判断在本质上是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等的一种理性思维活动。2.证据审查判断的主要内容是证据能力和证明力。3.证据审查判断的目的在于鉴别证据真伪,查明事实真相,认定案件事实。

意义:1.证据审查判断是确定证据有无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以及证明力的大小,并运用查证属实的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重要环节。2.证据审查判断是完成诉讼证明任务的必经程序。3.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有利于根据确实、充分的证据定案,为正确适用法律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司法机关正确处理案件。

(1)物证的审查判断:1.审查物证的来源。2.审查物证是否客观真实。3.审查物证与案件事实有无客观联系,有何客观联系。4.审查物证与案内其他证据是否一致,有无矛盾。5.物证应当在法庭上经过被告人、被害人和其他知情人的辨认,确认其是否真实可靠。

(2)书证的审查:1.审查书证是如何形成的。2.审查书证的内容与案件事实有无联系,与案内其他证据能否协调一致。3.审查书证的内容。4.审查书证的形式是否合格。5.审查书证的获取途径。

(3)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

1、审查其来源;

2、审查其真实可靠程度;

3、审查其形成过程;

4、审查证人的自身情况;

5、审查收集证人证言的程序是否合法,方法是否得当,有无影响如实作证的违法因素,6、审查证人证言的内容是否合情合理、前后有无矛盾,与案内其他证据及案件事实是否协调一致。

7、证人证言在法庭审理时,必须经过诉讼双方询问、质证。

4、证据的分类:

(1)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言词证据:指以人类语言为存在和表现形式的证据。

特点:A言词证据与待证事实的关联性一般比较明确,具有明确性、主动性; B、言词证据容易受到提供主体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出现偏差甚至失实的情况; C、言词证据的证据源不易灭失。

言词证据的收集运用规则:A、收集言词证据不得采用刑讯逼供、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并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并知道案件情况的公民有客观提供证据的条件。B、在审查言词证据的时,应注意查明有无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而失实或者偏差的情况。C、在法庭审判阶段,对言词证据要通过讯问、询问或者宣读的方式提出,经过双方当事人质证、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实物证据:是指以实物形态为存在和表现的形式的证据。

特点:A、实物证据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稳定性B、实物证据与案件事实的联系不明确,要靠人进行分析和研究,显示出被动型和依赖性。C、实物证据本身容易灭失。

(2)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原始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的证据。

特点:A、原始证据直接来渝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与案件事实有着直接的关系。B、原始证据的证明作用一般大于传来证据

原始证据的运用规则:A、应当尽可能地收集和运用原始证据;B、对于亲自感知

案件事实的证人和当事人,司法人员应尽量亲自询问,并制作详细的笔录;在法庭调查中,亲自感知案件事实的被害人、目击证人、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应当出席法庭,亲自陈述并接受询问,以保证原始证据的客观真实性。C、凡能够将原始证据附卷的,都应当附卷作为定案的根据,以便在起诉程序、一审程序、二审程序以及审判监督程序、死刑复核程序中对其进行审查,保证办案质量。D、对原始物证、书证和视听资料的审查必须依法进行。传来证据:指不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而是从间接的非第一来源获得的证据,即经过复制、复印、传抄、转述等中间环节形成的证据。

特点:A、传来证据与案件事实没有直接联系;B、传来证据的证明力的大小,与其同案件事实的传播距离有关;C、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传来证据的证明力大于原始证据。

传来证据的运用规则:A应当尽可能的收集和运用最接近案件事实的传来证据;B在收集和审查运用原始证据时,必须查清传来证据确切的出处;C传来证据必须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3)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直接证据:指能够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特点:A能够单独、直接地证明案件主要事实是直接证据的最基本的特点;

B直接证据多表现为言词证据;C直接证据的数量较少,且不易获得。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A以刑讯逼供、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B、所有的直接证据都必须有其他证据加以印证C、只有当事人一方的陈述一般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间接证据:指不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起来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根据。

特点:A、间接证据不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这是间接证据在证明力上的特点;B、间接证据种类繁多,容易获得;C、间接证据多表现为实物证据,有较强的客观性;D运用间接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方法复杂,难度较大。

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A、客观性。客观性是指证明案件事实的间接证据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如果某一间接证据本身的真实性不能肯定,就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因为其可采性不能确定。B、关联性。关联性是指证明案件事实的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具有客观的联系性,对案件事实的证明具有实际意义。

C、充分性。充分性是指禁用间接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时,所有的间接证据必须达到证明案件全部事实所需要的量的要求。

D、协调性。协调性是指用于正满件实事的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及各间接证据之间必须协调一致,没有矛盾。

E、完整性。完整性是指间接证据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明体系。F、排它性。排他性是指运用间接证据构成的证明体系得出的结论必须是唯一的,并具有排它性。(4)本证和反证

本证:指使之能够证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存在的依据,既能够支持诉讼中一方所主张的事实成立,证明其主张事实存在的证据;

反正:指能够证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不存在的证据。

本正和反正是以证据对当事人双方所主张的事实的证明作用为标准进行的划分,这事区别本证和反证的关键。

第四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13元“遗产”

河南省(非实验区)凤仙草

①那一晚,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得去躺一会儿,你吃完先走吧。碗筷等会儿我来收拾。”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等我收完夜市回来,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才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②我推开她的房门,看见她在床上躺着,满脸通红,眼睛眯成了一道缝,似乎睁开都很吃力。一摸她的额头,吓了一大跳,她的额头烧得像一团炭火。我说:“孩子,你发烧了,我们得去看医生。”她说:“不用,可能是感冒了,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好的。妈,你去把碗洗了吧。”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

③我知道她是在敷衍我,因为一去医院就意味着花钱,她怕。“不行,得赶紧去医院!”我果断地说,然后开始找钱,尽可能地找。当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钱连同刚从夜市上挣来的散币堆在床上清点时,危机感油然而生。我胡乱地将钱塞进口袋里,搀女儿上了三轮车。

④三年前,丈夫身患绝症离我们而去,我没有工作,只得在夜市摆小摊。那一年女儿还不到13岁。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她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⑤我回头望了她一眼,看见她像一只受伤的小羊羔那样无助地趴在车斗里,眼睁睁地望着我。在女儿微弱的呻吟声中,我发疯似的蹬着三轮车,生怕耽误了她。

⑥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才松了一口气。医生说,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做了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⑦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⑧“别瞎想,我肯定你不是的。”

⑨“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里有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留给妈妈。”

⑩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子,我的眼睛蒙眬了,11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她还从来没有对我这样过,我们都哭了。

12回家后,我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包,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捧着那个小布包,我的眼泪又来了。

13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现在,女儿已经成了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高考时,以她的分数可以进北大清华,但她的第一志愿就是这所大学。用她的话说是不用交钱还管吃管穿,能减轻母亲的负担。

14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的那个布包,那是她郑重留给我的 “遗产”,13元,我只想永久地将它珍藏。

(选自《读者》2007年第2期,有删改)

1. 文章为什么用“13元‘遗产’”为题?谈谈你的理解。(2分)

2. 母亲从夜市回来,一“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就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为什么?(2分)

3. 阅读下面描写女儿神态、动作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分析女儿当时的心理。(共4分)

(1)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2分)

(2)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2分)

4. 第13段说:“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事情”指什么?(2分)

5. 文章第⑩段 处省略了人物在此情此景下的表现。请发挥合理的想象,补写一段话。(要求有人物的语言或动作描写)(4分)

参考答案:

1.①13元“遗产”最能表现女儿的懂事、孝顺 ②凝聚了母女之间的亲情,最能突出本文主题 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2分)

2.①女儿说过碗筷她来收拾,现在却没有收拾 ②吃饭时女儿说自己不舒服(一点1分。共2分)

3.(1)努力装出自己病得不重的样子,不想让母亲为自己担心。(2分)

(2)为自己还能活下去而感到庆幸,更加珍惜母女二人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2分)(共4分)

4.女儿生病时给我交代13元“遗产”的事(2分)

5.示例:我抓住女儿的手,喊着:“孩子,你不会有事,有妈在,你肯定不会有事的!”女儿怔了一会儿,慢慢地,她攥紧了我的手,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眼角滑落(想象合理2分,有语言或动作描写2分。共4分

第五篇:高二政治期末训练题

高二政治期末训练

1.莫言用朴素而诙谐的语言刻画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人物,并用他们的独特经历揭露了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深层弊病,这是他的小说最大的魔幻魅力。莫言小说的特点蕴含着

A.对立统一的观点B.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C.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接

2.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科学地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并强调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下列诗句中与此哲学寓意相近的是

A.若非一身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唐·黄檗禅师《上堂开示颂》)

B.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涛沙》)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D.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3.2012年12月11日上海、江苏等地出现三个太阳,这是高空薄云中许多冰晶体遇到太阳光发生折射的“幻日”现象,但由此也引起网络上各类关于“地球末日”的猜想。产生这种猜想的主要错误在于

A.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B.只看到事物的偶然联系与非本质的联系

C.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D.混淆了人为事物的联系与自在事物的联系

4.中国中铁参建的世界首条高寒地区高速铁路——哈大高铁,在施工中不断创新技术,成功攻克了防冻胀路基、接触网融冰、道岔融雪等国际公认的技术难题,为世界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充分说明

①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人们能够突破规律的限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5.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反腐败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这启示我们要

①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②在矛盾的普遍性指导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③学会抓主流,把握事物的本质④抓住主要矛盾,同时兼顾次要矛盾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6.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对新时期的改革,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党和国家下定决心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其哲学依据是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创新推动社会发展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④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7.下表是山东省实施的阶梯性电价。该电价的实施

①表明居民用电量由价格决定②发挥了消费对生产的决定作用

③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绿色消费④体现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有效结合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2013年我国经济工作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据此企业应

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竞争优势②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③重视产品质量,树立良好信誉形象④以市场导向调节生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习近平主席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垂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扣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9.从经济生活角度看,实现三个“共享的机会”,必须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④实现人民同步富裕,满足人民各种需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台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

民才最有发言权。”这一论断蕴含的哲理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③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1.2013年我国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重点是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这一举措

①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②意味着社会居民的税收负担要下降

③是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的表现④是运用经济手段调控经济的重要体现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2.2012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从制度上保证了人人享有养老保障。人人享有养老保险体现了

A.商业保险、规避风险B.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C.以人为本、科学发展D.发挥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13.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 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④做好量的积累,促进事物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材料一: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我国的这一立场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这是日方公然侵犯中国领土主权、伤害中国人民感情、损害中日关系的又一严重事态,这不仅是罔顾历史事实,也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挑战。在主权问题上,日本政府如果误判形势,只会给东亚的地区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结合材料一,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日本的错误行径。

15、材料“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的历史。没有任何一个梦想像“中国梦”那样打动人心、激励人心、凝聚人心,也没有任何一个梦想像“中国梦”那样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之牺牲、为之探索、为之奋斗的伟大追求。梦想多流汗水,才苦中有甜。“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唯有实干,才撑起中国梦。唯有立足国情基础上的实干,才能实现“中国梦,我的梦”。从唯物论角度为实现“中国梦,我的梦”提两点合理化建议。(4分)

1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某校高三(2)班同学开展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美好的梦想是发展的奋斗目标,也是前进的强大动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求真务实”才能实现“中国梦·我的梦”。

据材料从哲学上说明,为实现梦想我们应如何做到“求真务实”?(6分)

17、材料改善和发展民生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关键是要建立民生发展的长效机制;民生问题要解决,坐等政策行不通,重走老路靠不住,必须立足各地实际,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深入挖潜,寻求科学发展之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知识,分析上述认识坚持的方法论原则。(6分)

18.材料二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指出: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同时,发展问题依然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上升,全球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大家都从合作中得到好处,则会形成亚洲及其他地区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

结合材料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亚洲及其他地区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

19、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各项改革。某校高三(1)班学生围绕“推进改革”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请你参与。

注:2013年2月3日,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并指出: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战略部署,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

(1)揭示表显示的经济信息,并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10分)

14、【参考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本的行径是违背历史和事实的错误行为,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错误的意识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日本不顾历史、妄图窃取钓鱼岛是极其错误的想法,是对我国主权的公然侵犯,不仅伤害中日关系,甚至会对东亚地区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15、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梦想变成现实,必须要立足于国情,真抓实干,做到主观符合客观。b.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忌空谈,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去推动“中国梦,我的梦”的实现,反对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唯意志主义。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实现“中国梦”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答出任意2点给4分)

16、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实际、真抓实干,将梦想变成现实。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推动梦想的实现;③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实现梦想。④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在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实现梦想。(6分。每要点2分,每句1分,最高给6分)

17.18.(2)①矛盾即对立统一,我们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世界各国既合作又竞争,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世界各国是对立的,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上升,全球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世界各国又是统一的,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只要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大家都从合作中得到好处,就会形成亚洲及其他地区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

19.(1)经济信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低,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不同步。要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共同富裕。(4分。每句2分,最高给4分)

改革意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利于: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扩大消费需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6分。每分句1分,最高给

6分)

选择题 :DDAAABCDADDCC

下载证据法 期末训练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证据法 期末训练题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为学》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一) 阅读《为学》,回答下列各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

    《为学》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为学》,回答下列各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

    语用训练题附答案

    语用题专项训练 一. 参照样例,从所给的三则广告中任选一则,运用简洁的语言加以点评。(不超过30字) 示例:有空来坐坐——某咖啡厅 点评:此则广告语用语平常普通,但却是融入温......

    《名人传》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名人传 一、填空题。 1.《名人传》的作者是罗曼·罗兰,他是20世纪享誉国际文坛的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有 “欧洲的良心”之称,他们另外一部......

    英语单选训练题答案

    英语单选训练题答案训练一:参考答案 1. 【解析】B考查形容词词义辨析。rational理性的,合理的;arbitrary武断的,任意的符合句意;mechanical机械的;predictable可预见的。 2. 【......

    中考应用文专题训练题及答案

    中考应用文专题训练学案 一、下列有关应用文知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感谢信与表扬信不要混淆起来。感谢信是感谢别人或单位对自己的帮助;表扬信除了表扬帮助自己的好人好......

    《眼睛》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眼睛 ①小群是个苦孩子,生下来就双目失明,母亲生小群时由于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当小群懂事后便知道自己没有如别的孩子享受五彩缤纷世界的福气,但是,小群也非常热爱这个世界。因......

    《背影》拓展训练题+答案[★]

    《背影》拓展训练题+答案 知识掌握 1.《背影》一文是现代作家________写的一篇反映________的散文。 2.作者着力刻画父亲背影的原因是________。 3.选择题。 “我那时真是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