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笔记

时间:2019-05-15 15:2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笔记》。

第一篇: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笔记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课程具备: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3、数学课程的功能: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理念有原来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人体现了大众化教育,强调教育的公平性;不同的人强调教育的个性和选择性;体现了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正视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2.课程内容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注意的几个事情?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

(三)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获得四基)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四基为什么是一个有机整体?数学双基是教学的主要载体。数学思想是教学的精髓与主线。数学活动是教学的重要形式。

●双基变四基的理由:第一,因为“双基”仅仅涉及上述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目标——“知识与技能”。新增加的两条则还涉及三维目标中的另外两个目标——“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因为某些教师片面地理解“双基”,往往在实施中“以本为本”,见物不见人;而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人的因素第一,新增加的“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就直接与人相关,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第三,因为仅有“双基”还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双基”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基础,但创新型人才不能仅靠熟练掌握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思维训练和积累经验等十分重要,所以新增加了两条。下面把新增加的两条分别做一些解释。

●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

“数学抽象的思想”又派生出:对应思想、比较思想、极限思想、分类思想、符号化思想、集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数学推理的思想”又派生出:假设思想、化归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替换思想、转化思想、还原思想等。

“数学建模的思想”又派生出:统计思想、模型思想、函数思想、随机思想、优化思想、整体思想等。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特征。a.个体性。b.实践性。c.多样性。d.发展性。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基本类型。

a.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b.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c.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d.思考的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形成的基本活动经验有操作、观察、实验、猜测、度量、验证、推理、交流等。

二、在普遍联系中学习数学 数学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有哪些?

⑴“比较”思维方法; ⑵“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⑶“抽象、概括”思维方法; ⑷“联想”思维方法;

⑸“想象”思维方法;⑹“类比”思维方法;⑺“猜想”思维方法。

小学阶段应培养学生哪些思维能力?

⑴分析与综合能力;⑵比较与分类能力; ⑶抽象与概括能力; ⑷判断与推理能力。

在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⑴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问题,促进思维发展。

⑵学生在对知识系统整理过程中发展思维。⑶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过程中发展思维。

⑷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类比、归纳等)获得信息、得出结论、发展思维。

⑸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性质等的抽象与概括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⑹学生懂得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这种转化过程是发展思维的重要策略。

三、培养科学态度

1、兴趣

2、习惯和态度

重点: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对待学习、勤奋刻苦、积极参与探究、勇于坚持真理和纠正错误、及时完成作业、有饱满的学习热情、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愿意提问咨询反思和质疑、乐于与人交流合作、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有新变动——四大课程内容

1、数与代数

(1)第一学段的变化——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2)第二学段的变化——加强与现实的联系。

(一)数与代数”领域

1、内容有所增加。第一学段增加了“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增加“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第二学段增加了“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要求适当调整,并使用新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术语,使得要求更加明确。例如,第一学段将“认识符号<,=,>的含义”调整为“理解符号<,=,>的含义”;将“识别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调整为“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3、要求表述进一步准确、完整。例如,在第一学段中,将“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修改为“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在第二学段中,将“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交流”修改为“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将“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修改为“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二)“数的运算”内容变化

1、把原来第二学段“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调到第一学段,并连同百以内的加减法改为“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内容有所增加。第一学段增加“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第二学段增加两条,即“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3、表述有所变动在第一学段中,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修改为“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4、学段对于估算的要求侧重点不同

第一学段的估算强调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单位。

第二学段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5、在第二学段中,将“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修改为“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 显然,修改后的表述更加准确、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容易操作。2.图形与几何

(1)总体变化——强化思维能力。(2)具体变化——降低难度。3.统计与概率

(1)总体变化——删除了部分过难的内容,第一学段该部分的教学目标由原来 的11条减少为3条。

(2)具体变化——加强读图能力和调查活动,概率部分难度降低。

4、综合与实践

(1)对综合与实践的理解: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2)综合与实践的特点:①综合性;②实践性;③探索性。(3)综合与实践的核心: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4)综合与实践的形式:第一学段:操作活动为主;第二学段:探索活动为主。

一、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1.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

(3)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参见例32,例52)。

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

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

(1)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2)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

4.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贵在持之以恒,要从细节做起,要多表扬学生,教学生会听课,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 教学生四会:会听、会看、会想、会说。教学生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我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激发思考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第二,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第三,要留有适当充裕的思考时间。第四,及时组织多项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尝独立思考的乐趣。教学生会阅读,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教学生会审题,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学生会改错题,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6.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7.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二、评价建议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2.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关注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学生是否能理解题目的意思,能否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如通过画图进行尝试;

第二,学生能否列举若干满足条件的长方形,通过列表等形式将其进行有序排列;

第三,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能否发现长和宽变化时,面积的变化规律,并猜测问题的结果;

第四,对猜测的结果给予验证;

第五,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一般性问题,如,猜想当长和宽的变化不限于整厘米数时,面积何时最大。

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评价学生的不同水平。3.情感态度的评价

情感态度的评价应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主要方式有课堂观察、活动记录、课后访谈等。

4.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5.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

评价方式多样化体现在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等。

6.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 7.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

三、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应体现科学性2.教材编写应体现整体性

3.教材内容的呈现应体现过程性 4.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现实 5.教材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6.教材编写要体现可读性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文本资源 2.信息技术资源 3.社会教育资源4.环境与工具 5.生成性资源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1、摄取生活素材,让学生感知数。

如教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学号、生日、身高、体重、鞋号。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数的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2、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数感。

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操作活动:(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洗衣粉(250,4袋)。(2)数一数:学生数,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3)掂一掂: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4)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外形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保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

通过以下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自感受,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借对苹果等重量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培养了学生的,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西宁市北小街小学 朱红英

开学之际学校教科研组织全校教师分科集中学习新课程标准。四年级组全体数学教师集中学习了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学习中使我再一次明确了教师不在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因此,新课程对教师在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许多要求。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下面就结合本人几年的实践与学习来谈一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一、“四基”指引我关注学生基本思想的形成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相比较以前的课标,将“双基”修改为“四基”,本次明确提出的让学生获得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是巨大的进步。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很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训练基本知识,课后也反复进行练习。经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但明显发现,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题型稍微变动,就无从下手,说明长时间只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既能,使得学生学得比较机械。这已经让我注重对学生提问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又明确提出,更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以次为重,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二、教学素材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讲授新知时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原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这一点我很认可。在数学教学中 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如教学《位置》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况中感受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

三、教学活动注重实效

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目的明确,盲目的活动往往是低效的、无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否落实到位,最关键的是看是否制定了明确的目的。不光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学生也应该明确学习目标。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应是教学目的,而不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因为方式和手段都是围绕目的来实施的。

四、注重培养学生做中学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011版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

总之,数学新课程标准给了我们数学课堂更明确的指导,更有利用我们准确的把握住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第三篇: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推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大众化数学’的理想”。因此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近期的学习和实践,我对课标的理解更加深入了,真正懂得了进行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 促进数学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数学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012年7月15日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晴晴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學習心得體會

9月23日,在基地學校福山外國語小學,在帶教導師指導下我初次研讀了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從專家老師們透徹の分析中了解到了課程目標和內容標准、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の和方法上の變革。使我對新課標の要求有了初步の認識和體會。因此,我想在新課標自我解讀の基礎上談談我の看法:

一、致力於實現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

義務教育階段の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の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の數學教育,不同の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の發展。

我認為是面向全體學生和關注各體差異の關系。強調我們の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良好の數學教育。讓每一個學生既能獲得必需の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也能獲得數學思考の方法和解決問題の途徑與策略。讓每個學生都能形成良好の情感與態度,如“良好の學習習慣”、“克服困難の勇氣”等,讓學生形成正確の價值觀,不僅要讓每個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の是讓學會做人の態度。

而對於學習有困難の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の關注與幫助,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活動,並嘗試用自己の方式解決問題,發表自己の看法,要及時の肯定他們の點滴進步,耐心地引導他們分析產生困難或錯誤の原因,並鼓勵他們自己改正,從而增強學習數學の興趣和信心。這就更加要求教師注意學生學習の情感態度,靈活采用有效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の積極性,使不同の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の發展。

為了實現良好の數學教育,教育工作者應著眼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關注學生學習需求。對待每一節數學課,我都要做好充分の准備,課件完備,設置不同の有趣の環節,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第二,積極引導學生探索,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第三,關注數學思想方法,促進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思考。積極評價,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二、課程內容既要反映社會の需要、數學學科の特征,也要符合學生の認知規律。

小學低段學生正逐步把握個人與他人の關系,逐漸形成集體意識,自我意識、道德觀念等。到了小學高段,情感更為穩定,自我尊重,希望獲得他人尊重の需求日益強烈,道德情感和認知水平也逐漸發展起來。因此教師要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探索和把握兒童認知發展の規律,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教師要尊重兒童人格發展,在兒童各階段の認知和人格發展過程中,不失時機の加以教育和引導,把培養學生の良好の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優良の個性品質、良好の情感意志放在首位。也就是說“要教書,必先育人”,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教育教學の良好效果。

三、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の過程,實現教師引導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以及師生共同發展。

這就要求教師在新課改の實施過程中,要努力轉變角色,改變學生學習方式,使數學教學過程成為從師生實際出發,整合課程資源,師生共創共生,富有個性化の創造性の過程,真正孕育出一個個兼備高尚品德與聰明才幹、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和有鮮明個性且善晴晴

晴晴

於合作の一代新人;催生出一名名觀念更新與勇於創新、勤於學習與善於實踐和業務精良且樂於奉獻の教育典範。

數學教學應根據具體の教學內容,注意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の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不斷提高發現題和提出問題の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の能力。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基本理念轉化為自己の教學行為,處理好與學生自主學習の關系,注重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發揚教學民主,當好學生數學活動の組織者、引導者;激發學生の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の學習素材;關注學生の個體差異,有效地實施有差異の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の發展。

四、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の評價體系。

在當前の社會評價標准下,雖然有學生較為優秀,但也有學生是芸芸眾生中平凡の。在日常の教育教學工作中,判斷一個學生是否成功,我們不能單純地以分數の高低作為唯一の標准,事實上一個學生在學習の過程中,是否養成了良好心態應該更為重要。在日常の教育教學過程中,對數學學習の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の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の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の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の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只要堅持這種做法,我相信,多數學生在老師の引導和自身の努力下,都會取得較為理想の進步;當然,也許部分學生の數學成績並不一定有很明顯の提高,但我相信,只要他們通過努力,提高自信心、敢於直面困難和挑戰,在以後の學生和生活中一定會表現得更為出色。

五、信息技術の發展對數學教育の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の影響。

教學實踐證明:信息技術輔助數學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の教學手段和方法。在學生學習新知、鞏固練習時,教師如果能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の學習氛圍與環境,就會激起學生積極探索新知の興趣。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在於展現生活中無法辦到の事,延伸數學の思維,物化推理過程。網絡上の資料,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の內容,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有了更深刻の理解,並獲得新課以外の大量信息,進一步拓展了他們の視野。學生在大量、迅速、有選擇地攝取新知識、新信息の過程中,始終處於主體地位。而當學生查資料時,老師適時地在學生中間巡視、點撥,成了學生“共同學習の夥伴”。由於信息技術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の信息渠道,一個人獲取必要知識所花費の時間越來越短,教師將有更多の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學生個性、習慣、品格の培養。

面對新課程の挑戰,我們必須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の聯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の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快樂地學數學。課程標准作為基礎和規律,需要每一位教師來探討學習,為能更好地服務學生,希望通過此次の解讀交流來提高自己の業務能力。

晴晴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董志小学 王淑辉

9月23日,在基地学校福山外国语小学,在带教导师指导下我初次研读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从专家老师们透彻的分析中了解到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因此,我想在新课标自我解读的基础上谈谈我的看法:

一、致力于实现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认为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各体差异的关系。强调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既能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能获得数学思考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情感与态度,如“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仅要让每个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会做人的态度。

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的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为了实现良好的数学教育,教育工作者应着眼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对待每一节数学课,我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件完备,设置不同的有趣的环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第二,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第三,关注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考。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二、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低段学生正逐步把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逐渐形成集体意识,自我意识、道德观念等。到了小学高段,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求日益强烈,道德情感和认知水平也逐渐发展起来。因此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把握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要尊重儿童人格发展,在儿童各阶段的认知和人格发展过程中,不失时机的加以教育和引导,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优良的个性品质、良好的情感意志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要教书,必先育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

三、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实现教师引导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以及师生共同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要努力转变角色,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从师生实际出发,整合课程资源,师生共创共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过程,真正孕育出一个个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和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催生出一名名观念更新与勇于创新、勤于学习与善于实践和业务精良且乐于奉献的教育典范。

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在当前的社会评价标准下,虽然有学生较为优秀,但也有学生是芸芸众生中平凡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判断一个学生是否成功,我们不能单纯地以分数的高低作为唯一的标准,事实上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养成了良好心态应该更为重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只要坚持这种做法,我相信,多数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自身的努力下,都会取得较为理想的进步;当然,也许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一定有很明显的提高,但我相信,只要他们通过努力,提高自信心、敢于直面困难和挑战,在以后的学生和生活中一定会表现得更为出色。

五、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学生学习新知、巩固练习时,教师如果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就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兴趣。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在于展现生活中无法办到的事,延伸数学的思维,物化推理过程。网络上的资料,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获得新课以外的大量信息,进一步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学生在大量、迅速、有选择地摄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而当学生查资料时,老师适时地在学生中间巡视、点拨,成了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由于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习惯、品格的培养。

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快乐地学数学。课程标准作为基础和规律,需要每一位教师来探讨学习,为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希望通过此次的解读交流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下载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这门课程,主要为了引导学生去发现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最终能把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 《数学......

    小学数学新方法学习笔记

    小学数学新方法学习笔记 柏果镇业租小学李 健 操作材料、辅助学具、电化设备、计算机技术等四类。教学手段的抉择。(1)理解教学策略,掌握教学策略的价值,知道构建教学策略的依据......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我了解到《数学2011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

    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高阳中心校东曹小学数学组 通过解读小学数学新课标,我对于新课标的理念有了很多新的认识。课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了数学课......

    数学学习笔记

    数学学习笔记今天老师讲了一道题:两个连续奇数的和是100,它们的积是多少?下面写着让您选择的3个数,一个是2459,另一个是2499,最后一个是2501。老师说,让100去除以2,得出的数一个加1,......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5篇范文)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林莉 最近,我们数学组组织我们认真学习了《数学新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四大数学内容: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圆形、统计与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藏文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周加才让 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