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环保
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环保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当前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一次又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是人类的希望,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保护环境,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主题二的第一课《长江的诉说》中有以下内容:“可我也有伤心和悲哀的时候。同人类一样,我希望每一天都是那么洁净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可不幸的是,在我流经的许多地方,山上大片的树木被砍伐,植被的破坏带来了水土流失等多种灾害。眼看着山上的泥土夹带着碎石、树木的残肢不断滚入我的身体,还有一些肆无忌惮地往我山上倒脏水和垃圾,我感到自己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污浊不堪。染上病痛的我再也无法与人类友好相处,于是我暴躁,我咆哮。”教材中编排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但农村学生地理知识相对较少,对黄河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因此,如果按照教材来教学,收效会甚微。
在组织教学时,我利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常见的例子——白色污染、水土流失等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现在,塑料制品丰富多彩,特别是在包装上的运用更是极为广泛,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比如:方便袋、一次性饭盒、小食品包装袋等。但是,由于人们滥用和不能有效回收,也给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我让学生统计自己最近两天丢弃的塑料包装袋,结果全班加起来,有85个,人平均接近两个。我又以人平均一个来计算,让学生计算全校一千七百个学生一天扔掉的塑料袋,该有两三箩筐,倒在地上,有三四五平方米。这一算,学生大吃一惊。接着,我继续让学生计算全镇的学生,一天丢弃多少塑料袋,又会污染多少的土地?其结果更是让学生瞠目结舌。我趁热打铁,给学生讲塑料在地下,需要几百年的时间才能分解,让学生明白造成破坏容易,治理起来却非常缓慢、困难的道理。
通过以上内容的教学,学生明白了:环境破坏就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很多人都在不自觉地破坏自然环境,现在,国家很重视环境保护和治理。
我还及时帮助学生把课堂内学到的环保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例如:不乱丢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污水;不攀摘花木、不玩火、不捕捉动物玩耍等。同时引导并鼓励学生,见到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及捕杀有益动物行为时,要理直气壮地进行制止,勇敢地参与保护行列。这样,使环保意识深深渗透到学生的心中,培养学生成为成为环保小卫士。
现在使用的新教材里面,有许多关于环境的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挖掘素材,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让他们明白:爱护地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值得我们教师一试
第二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品德论文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澧县一完小 胡彩霞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如何上好小学品德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小学生的美好心灵、健康心理。结合我多年的品德课教学,谈以下几点:
一、钻研教材,把握目标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详细地解读教材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保证。上好《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就必需明确《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明确了目标,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才有正确的指向,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备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能更清楚课题含义。对课题的道德观点的概念更清楚明白,也才能更好地领会课文的教育目的,通过课文的典型事例,看清其反映的教育意图,分析出其蕴含的道理。
二、再现情境,点燃激情
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思想品德与社会》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但有些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学生认识肤浅;还有些内容虽近在身边,但学生欠留心观察。这就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没兴趣、不信任或课堂发言无话可说。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后包含到情境中,以拉近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距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长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情境,学生对学习就会感兴趣。
三、充分体验,以理导行
由于《思想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明白道理,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取向。只有通过小学生切身的体验,才能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在教学中可以:
1.演一演,再现生活。如教学《帮帮残疾人》一课时,我让学生表演不同类型的残疾人,体会残疾人生活中的诸多不便,让学生深切体会残疾人的内心所需,同时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这样,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懂得了道理。
2.说一说,感受生活。如在教学《可爱的祖国》一课时,可让学生充分回忆我们祖国近年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画面。并用多媒体再现“神八升天”“天宫对接”的壮观画面节选,再现“08奥运”的精彩瞬间;展示再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典型事例;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发生的变化。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心就会油然而生。
3.玩一玩,学会生活。如在教学《认识新朋友》一课时,组织他们进行了一次“我们都是好朋友”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把平时自己最喜欢吃、最喜欢玩的东西带到学校来,并准备一个自己最拿手的节目。活动开始时,通过“猜歌名”,猜来猜去猜到了“找朋友”这首歌。在游戏中,孩子们请朋友品尝自己的食物、表演自己拿手的节目,玩得不亦乐乎。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品德教育。4.做一做,体验生活。如在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事先让学生读教材了解书本知识后再在家里动手实践,种植种子,询问家长,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再组织学生展开对“种子发芽”条件的讨论。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所学知识。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对学生进行农村科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培养他们从小爱农村、爱家乡、爱自然,树立建设家乡的思想意识。
5.评一评,判别生活。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是需要进行讨论、评判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教师在设计讨论时,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注意引导学生辩是非,明事理。如在教学《信息时代》一课时,对学生上网好还是不好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针对学生发表的观点,再让学生进行评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通过评一评都能形成正确的观点。教学中尽量选择深奥的道理能浅显表示的教学方式,采用最直观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拓展延伸,形成品德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思品与社会教育》光靠课堂上参与是不够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课要想提高实效,必须向课外延伸。校内,与各种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成整体,与各科教学相结合,将品德教育有机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与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相结合,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营造参与的氛围,扩大参与的范围。校外,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安全回家》时,我找些有关交通常识的知识及相关视频和图片来给学生观看。放学后,带孩子们过马路,提醒他们过马路时应遵守交通规则。校内、校外的教育相结合巩固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成果。
综上所述,只有把新课程的理念恰当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敢于探索,勇于实践,摸索出教好《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的策略,从而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保证德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三篇:小学思品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课的多媒体教学
小学思品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课的多媒体教学
摘 要:多媒体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有机整合与思想品德课教学,能满足学生合理的情感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丰富教材、激活教材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是突破教学重难点,陶冶情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多媒体;品德与社会;教学;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50-01
《品德与社会》设计的教学内容,倡导的道德观念都是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它是生活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它特别重视学生生活的内容,生活特别有意义,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打破了以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把以往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变成个别化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各种教学形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的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可教学内容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抽象变为具体,它不仅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而且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增强品德学科思想教育的真实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多媒体教学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粗浅的认识。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在人的实际活动中产生,对人的活动很多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理性阶段,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某种现象,要让他们理解并判断它的好坏,如果只凭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效果,所以在思想品课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我们教师可以把无声的文字情景,转化为主动可感的具体情境,而且声形并茂,视听结合,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实现情感发展。
例如:《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的教学导入时,我让学生观看了《千手观音》的录像,让学生边欣赏边听里面有关《千手观音》编排和演出时的介绍。看到那些演员虽然是聋哑人听不到声音,但她们动作统一协调,她们随着音乐的节奏用优美的手语传达给观众。那优美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学生,学生的兴致也调动了,边引入下一个环节,想想她们在排练时会遇到哪些麻烦(就是她们的难处)。学生交流就很激烈,想象着排练时每一个环节,可能会碰到的难处。让他们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想着那些聋哑人在生活中的难处。至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兴趣可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为主动创造的去学。思想品德课内容有些枯燥,知识机械地灌输,学生常常觉得乏味,缺乏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能向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悦耳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
三、利用多媒体,丰富教材、激活教材。
随着现代信息发展,学生已不在满足于黑板、粉笔、书本等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手段恰当的运用,可以让枯燥的书本知识,变为生动形象的教材,并使教材内容得以延伸,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如在教学《家人的爱》时,我通过一些图片、资料,让学生观看,儿童节不同家庭的父母,领着子女到大型游乐场游玩的画面,学生体会到了,来自家庭无微不至的关爱,了解社会是由不同的家庭组成,通过家庭与社会密切相连的例子,引导学生的兴趣,然后,在通过不同民族家庭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四、利用多媒体,增进师生互动。
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多媒体教学是一种交流互动的教学,师生的教与学是双边交流的关系,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活跃课堂的气氛,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一个重要任务。小学生之所以会做出会这样的或那样的错事,是因为他们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处于模棱两可阶段。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就像是天平,善良与邪恶同时存在,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正确性的引导,天平就会失去平衡,从而给学生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加强学生抵制精神污染的能力,对小学生来说是刻不容缓的事。
总之,教育工作者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效结合,才能切实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应该从《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进行选择和运用,准确地把握多媒体的最佳作用以及最佳时机,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教学》山东人民医院
[2] 《中外道德教育经典案例评析》山东人民出版社
[3] 《品德与生活》课儿童活动之主体性教育
[4] 〈品德与社会教学参考书〉山东人民出版社
第四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不同课型教学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不同课型教学方法》
2010-02-27 16:21:05
一、品德与社会课不同课型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就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内容而言,我们可以把课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以爱为主题,向学生渗透爱的教育的。
如三年级下《家人的爱》,《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来自社会的爱》。四年级上《让爷爷奶奶高兴》,《伸出爱的手》。四年级下《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2.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
如四年级上《美丽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呵护我们的身体》。3.培养学生行为能力,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如三年级上《我和规则交朋友》单元,《做学习的主人》。4.向学生进行法制观念渗透的。
如五年级上《社会呼唤诚信》,《我们生活中的民主》。年级上《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中部分内容等。
5.让学生了解简单历史、地理常识的。
如五年级上《江山多娇》,《祖国多辽阔》,《祖国的宝岛台湾》。年级下《蔚蓝色的地球》,《我们的地球村》等。
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小学品社课程中实现最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正如巴甫洛夫所说:“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次的规律,从而更有效的改造世界。”所以我们应当十分重视在品社课教学中选择适当、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不同类型的品德与社会课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爱、珍爱生命、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品社课,可以采用故事喻理法、情境渲染法、讨论研究法、角色体验法等教学方法。而知识性较强的一些教学内容则可以采用搜集资料法、调查研究法、交流汇报法、社会实践法等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无论哪种课型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对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各种教学方法可以是交互使用的。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使用的教学方法能有效的为课堂教学服务,能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就是我们所追求的。
通过查找资料,结合平时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到的、感悟到的,现将品德与社会课主要的教学方法归纳如下:
(一)故事喻理
这是品社课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喻理法”。讲故事时,除了可以使用教材里的故事,我们还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这样可以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实际,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故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还可以通过正反对照给学生以启发,引发学生思考,从故事中明白道理。运用故事喻理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喻理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了“喻理”性,舍本而求末,要注意从故事中挖掘道理。
在教学五年级《让诚信伴随我》这一单元时,我就通过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讨论并续写书中有关诚信的故事,让学生搜集有关诚信的故事,学生讲故事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听故事,讲古今中外诚信的故事,以及续写书中故事等方式,明白了“人无信不立”的道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学生自学书中故事(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和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不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这时,船夫对年轻人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渡过难关。”年轻人看着七个背囊思来想去,最后把“诚信”抛进水里„„)——学生用自己的话将故事讲出来——讨论:如果你是那个年轻人,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续写故事:年轻人将诚信扔掉后会有怎样的后果。
2、教师讲故事——明理
3、学生收集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故事——交流——明理
在这一单元教学时,每一节课都离不开故事,可以说是这些故事深深的吸引了学生,而且每节课学生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二)情境渲染
在教学中通过故事、音乐、语言、画面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在创设的特定课堂环境中,获得情感体验,激发道德感悟,促使品德内化。
记得曾经听过《美丽的生命》一课,教师采用的情境渲染教学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因为生命的存在而美丽,从而教学学生珍爱生命。教师首先出示了一段课件,展示有生命存在的生机勃勃的美丽的世界的景象,接着话锋一转,让学生想象假设现在地球上的花枯了,草谢了,动物都灭绝了„„世界将会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配以一段音像,凄惨的音乐,悲凉的景色,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好像到了世界末日一样,在课件的最后再配上一段震撼人心的文字,学生从所看到的情境中明白了世界没有了生命将会是多么的凄凉,我们一定要珍爱生命,教学效果特别好。
(三)角色体验
要让课堂活起来,角色扮演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在现实和想象中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位置,从而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感知社会情境,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的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这种教学方法的关键是让孩子获得体验,通过角色的体验,产生学习兴趣,感悟道理,强化 “知”、“行”统一,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伸出爱的手》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感受残疾人行动的不便,有的教师采用让学生蒙住眼睛找座位或者玩贴鼻子的游戏,有的教师让学生用一只手收拾书包、系鞋带等,这种体验旨在引得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使体验的过程成为学生投入的过程,并由此产生同情、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情感。这样的课堂真正把学生引进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使课堂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而是对生活的有效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得到了情感的深刻认识,教学效果非常好,可以说亲身的体验比教师的说教要有效地多。
还有一位教师在讲《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课时,通过让学生戴“布眼镜”和“纱眼镜”的两个活动让学生体验眼睛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首先让学生戴上布眼镜书写自己的名字,当学生拿下眼镜看到自己写的名字如此难看时,学生明白了眼睛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然后,教师有让学生戴上事先准备好的“纱眼镜”,让学生戴着纱眼镜把大屏幕上出示的家庭作业抄下去,学生自然看不清。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明白了近视眼给学习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而知道了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可以说这位教师做到了教育无痕,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四)以情激情
人的情感是有感染力的,它在特定的条件下会相互影响,从而产生共同体验,在品社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动,教师首先必须自己感动。”教师必须以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应掌握以“师情”激“生情”的教学技巧,用感人的话语、传情的眼神、恰当的手势创设情境,才能鼓舞学生,感动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共同创设和谐、融洽、符合教学大纲需要的感情氛围,变单调、空洞的说理为情真意切的实例感悟,从而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如在教授《我爱我的家》一课的第二个环节“我想我的家”时,我先播放《我想有个家》的音乐,创设家的氛围,然后我说道“老师也有想家的时候,下面听听老师想家的故事吧”。一曲动人的乐曲,激发了学生对家的情感,一个熟悉的话题,诉说这倾诉不完的思家之情,老师把自己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和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话题和感想,起到了以情激情的目的。如在教授《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时,我很有感情的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五)运用多媒体激发情感
应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利用多媒体传递教育信息,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适应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信息时代的环境。学生的视野,学生的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书本教学里。所以,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记得一位教师在教学《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课时,恰当地选取了一些台湾风光画面,截取了几段国家领导人关于台湾问题讲话的视频,激发了学生对台湾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又如在教学《我的第一次》一课时,利用多媒体介绍汶川地震中那个被截去一条腿的勇敢的爱跳舞的小女孩李月的故事时,学生被深深的感动了。
类似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我们经常使用,如在教授《家乡的自然环境》,《我们的地球村》,《祖国多辽阔》,《江山多娇》等课时,我们将其中的一些景色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些美景不是我们用语言能描述出来的,学生由于阅历所限,条件所限,也很少有人亲身去体验过,所以借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让学生去领略祖国的,世界的美丽风光,会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爱生活的情感。
(六)参观访问、社会调查
要想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充分的接触社会。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的教学方法就为学生创造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参观访问法可以与学校的大队活动相结合,带领学生有目的的通过活动掌握知识,提高认识。社会调查法可以由老师带领、家长带领、也可以自己独立去完成。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调查,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
如对学生进行“注意交通安全”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到交警中队去进行调查,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教授四年级上《安全地生活》这一单元时,刘红艳老师带领学生到消防中队参观,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比在教室中枯燥的讲解要有效的多。在教授《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一课时,可以让家长带领学生实际去调查一下各种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教师应当注意要事先作好准备,拟定调查的目的、内容、步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查前的辅导,这样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的成功。
(七)讨论明理
孩子在面临道德两难的时候,就要进行道德选择,这也是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时机,所以,讨论、辩论也是品社课上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在教授这方面的内容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辩论等方式交流思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白道理,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
在教授四年级上《钱该怎样花》一课中“我想要与我能要”一部分教学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来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哪些是我想要的,哪些是我能要的,有些东西为什么想要而不能要。通过学生的辩论,使学生明白了我们平时花钱要有计划,要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同时明白了家长赚钱不容易,我们要学会节约。
以上是我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学方法的一些探讨,《品德与社会》课虽然是小课堂,反映的确是大社会。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材,老师也不是唯一的老师,品社课的教学方法更不是唯一的,相信我们多样的教学方法,一定会让品社课堂更加生动活泼,绚丽多彩。
第五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设计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设计
增城市永宁街第一小学
刘伟军 我做班主任以来,一直兼教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教育工作,我深深地体会到这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教学中如何施行教学创新设计,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是每个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核心问题。作为教育教学创新的主体——教师,在从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不仅要具有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而且要善于把握时代要求和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落实新课程标准,使品德与社会课的创新教学落到实处,以确保教学育人的实效。因此教学设计十分重要。
一、教学设计要把握《课程标准》,创新教学目标。
我们都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课堂教学设计首先必须解决好教学目标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把认知要求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轻视甚至排斥学生其他素质发展的要求,这是课堂教学非素质化的突出表现,这不利于全面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必然要改变这种单一化目标,而应该选择全面化、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素质化。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目标应包括:(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道德知识和基本规范的认知目标;(2)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审美、劳动等观念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的情感目标;(3)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行为目标。
二、教学设计应该大胆“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当前的思品课教学,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总认为课堂上学生越规矩越好,于是给了学生过多的禁锢。如固定不变的座次,端庄划一的坐姿,师问生答的学习方式等,使学生总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敢于向传统的“规矩”模式挑战,特别注意在学习时空、学习心态、学习地位上解放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学校为了便于师生互动交流,将传统的秧田式(横排纵列式)的课堂组合方式调整为小组式、环状式、“U”形式“o”形式等,永宁街其他的兄弟学校现在又提出将学生带到校外某一现场进行实地教学,时间达10学时上下。如《遵守交通规则》一课,先通过课内教学、师生共同观摩VCD等,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的意义和道理,再将学生带到室外的马路上、十字路口指导辨认交通标志和信号灯,现场指导行为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增强交通安全意识,达到确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计要加强实践导行,提高育人效果。
我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学习,知道按照课时安排,《品德与社会》每周两课时,已经不是基础教育阶段所谓的“副科”了。并且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品德与社会课的人文性和方向性效果如何,我认为主要可以通过学生课外的行为实践来检验。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加大实践导行的力度,着力解决好过去教学中存在的知行脱节的矛盾。为此,我们学校特别推出了德育教学基地,号召全学校的学生大胆地参与实践。
四、教学设计要改革评价机制,建立正确的发展导向。
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教学评价创新,应着重解决好导向和定位两个问题。学生的品行素质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评价的内容和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传统型“坐教传道”卷面测试的单向评价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会说不会做”、知行脱节、思想、行为两分离的“伪君子”;长期以教师为主的印象定性评价削弱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利于学生主动和谐发展。因此,建立起以学生为主、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综合量化评价机制十分必要。而这一评价体系,又必须把对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及道德行为能力的考核放在重要位置。
总之,教材是开放的,给教学留下空间,使教师能够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当然教师也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真正成为富有高效的育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