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
物理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
海江中学尹德锋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自主的学习者,使学生能够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应对挑战。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呢?
一、加强直观教学
学生认识事物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和知觉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教学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就要加强直观教学,例如:在讲“功”这一章时,学生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我设计了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把五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到四楼,测出自己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确凿数据进行回忆、对比、联想、分析,终于明白了道理。这比我在课堂自己演示,枯燥讲学要好得多。这样,在教师演示的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更加具体化
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实物,如“摩擦”一节,让学生推讲台桌来说明,学生用亲眼见到的实验现象总结规律,记忆势必深刻。又如“杠杆”一节,可利用教室中的扫把,请几位同学上讲台扛起来,然后改变扫把的不同位置放在肩上,让其感受用力大小变化,增强了实验的真实性和机动性,这很能说明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很多,提倡多观察、多分析,对学习和巩固物理知识很有必要,这也能时时记起,不会遗忘,自然界的电闪雷鸣,雨后的彩虹,太阳光的色散,冬天人们呼出的“空气”,汽车的发动,发光的电,照相机照相,工人利用杠杆把很重的东西滚上去,都离不开物理知识。要让学生多观察,随时联系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道理,这样,既能让他们掌握课本知识,又能让他们开阔眼界,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正确的肯定和激励学生的回答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答问题不可能都是正确的,也不可能与你的标准答案一字不差,因此,要先肯定他们回答正确的一部分,再帮他们分析不足部分,或经过学生讨论共同分析学生为何错的那部分,而不是一概否定他的答案。这样,他们就有勇气回答下一个问题,积极参与老师的教学,不懂就问。老师做到上课随和但不随便,学生也能在老师的肯定和赞许中自主学习,学习积极性就会更高。总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二篇:课堂教学设计如何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设计如何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自主学习已是当前各科教学的主流,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是学生学业取得成败的关键。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适时、得当、有效的引导,这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引导,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引导,课外学习方面的引导。对学生的有效引导首先要学习理论,转变观念,为有效引导奠定基础;其次要在课堂中不断实践,逐步提高,为有效引导提供实践阵地;最后要注意课外延伸,建立机制,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创设氛围,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心倾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多维评议,引导学生合理评价是课堂教学中有效引导展开的几个方面。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1、研究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心理与能力方面的条件。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民主和谐的氛围,离不开学生一定的学习能力,只有学生在心理和能力方面具有充分的条件,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有可能落实下去。
2、研究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条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引导,采取哪些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有哪些引导的策略。
3、研究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延伸到课外,教师如何建立有效的鼓励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自觉的进行课外自主学习。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调查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状况以及教师引导情况,对课堂的状况作出合理的评价,分析问题的症结。课堂行动研究。
2、实践法。针对当前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现状以及教师的引导情况,提出可行有效的引导方案与策略,并在课堂中与课外不断的展开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
3、讨论交流法 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加以讨论和交流,并能及时解决研究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现状分析
课堂有效引导的现状,在我们平时教学和一些教研公开课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常常出现两种极端的现象,要么引导泛滥,整个教学以一连串的问题来贯穿,教学始终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完成,学生一直被教师牵着走,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余地很少,教师所完成的就是通过一个个的问题把数学知识教给学生。要么许多老师们受所谓的开放式教学的影响,教学观念过于开放,往往呈现一种放羊式无引导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抛出一个大的问题,由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索或者合作探究。教师从讲台上隐退下来,任由学生去进行“滚爬摸打”。而当教师在满心期待着学生的精彩发现时,学生却又东扯西拉,答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更可悲的是此时教师想讲却又不敢讲,想引却又不敢引。因为他们深怕教师讲得多了,引得多了会被扣上“灌输教学”的头衔。这样的课堂总是让我们感到很不是滋味,课堂往往死气沉沉,缺少活力,学生的参与面很少,有时即使课堂挺开放,但由于缺少了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一个个学生的回答总是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教学重点突现不出来,整节课没有一条很明朗的主线索。针对这样两种很不理想的课堂现状,我们老师展开了讨论,每一个开课的老师进行了反思。有的老师提到,出现这样不理想的课堂首先是由于自己的观念上存在偏差,总认为学生那么小,哪有能力来自己学会知识,尤其是到了公开课的时候,深怕学生的回答会把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给打乱点,所以最好是设计一连串的小问题,学生就不会打叉了,有的老师提到,自己即使设计了开放式的教学,但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教材的钻研不够,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回答教师总是不能适时的引导,教师的教学机制很欠缺。通过老师的分析,我们得到一个共识,教师的适时、适度的有效引导对于整节课的完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学应该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教师有效的引导源于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源于对学生知识基础的深刻了解,源于教师教学机智的锻炼。
(二)具体实施
1、学习理论,转变观念,为有效引导奠定基础。
人有怎样的观念决定着将会有怎样的行为。科学的学生观、教育观是有效引导的基础,也是形成愉快、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有效的引导其实体现了教师浓厚的教学机智,体现了教师的深广的实践智慧,更是一位教师人文底蕴的良好的显现。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改变居高临下的角色意识,自觉地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应该正确的看待学生,既能看到学生身上存在的无限潜力,又能充分的认识到孩子的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教师科学地予以引导和培养。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正确的认识到教师引导的作用,学习引导方面的理论,努力提高引导的有效性。
2、课堂实践,逐步提高,为有效引导提供实践阵地。
有效的引导策略来自于教师高超的实践智慧。人的任何能力都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掌握有效引导的策略。鉴于此,我们在课题组内展开了课堂实践,力求在实践中掌握有效引导的策略。
(1)创设氛围,引导学生投入学习
任何事情只有投入到其中才可能有所收益,要投入就要有投入的动机。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外在的和内在的之分,内在的动机如:强烈的成功欲、兴趣、爱好及保持成就感的需要等。外在的动机如:他人的要求、环境的约束、社会认可的指向等。有动机的学生自然能够自觉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但是对于许多缺乏学习动机尤其是内在学习动机的学生来说,可能就非常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学习。
在实际课堂中我们一方面努力把教学内容设计的有趣些,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能投入到学习中来;
(2)提供材料,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借助一定的材料,学生学习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有意识地准备探索材料,让学生在我们精心设计的材料中自主探索学习新知。(3)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优质的问题设计,是直接引导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高效开展的手段。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预设的目标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来实现的。于是问是教师有效引导常用的方法之一。如何巧设问题,这是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前应反复思考、推敲的重要工作。一节课的问题引导不能设置太多,太多了就引导得过细,就容易驳夺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有效的引导问题应设在:新旧知识衔接处、知识的重点处、学生容易出错处等。(4)用心倾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有效的引导策略来自于教师高超的实践智慧,也来源于教师超强的捕捉能力和敏锐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学会倾听,能在发言中把握学生的理解,并作为生成的重要资源,将“山穷水复疑无路”引向“柳岸花明又一村”的理想境界。有时充分利用学生回答中的错误资源积极进行引导将使课堂教学往往会产生事先预料不到的情况。
(5)多维评议,引导学生合理评价
能客观的评价自我和他人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引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的评价的引导时,我们要突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中对学习单一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要几种评价多维交叉、有机结合。通过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另外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应该教给学生评价的标准,引导学生能从正反两方面客观的评价。
3、课外延伸,建立机制,引导学生自觉学习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仅停留在课堂是很不够。我们针对我们了解的课外引导的现状,对学生课外引导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内容明确。我们希望学生能做学习方面能自觉的自学哪些内容,完成哪些作业,我们都给学生明确的规定,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
(2)建立机制。我们通过建立一些奖励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
(3)分层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要求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有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学生真正尝到“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甜头。对待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我们引导学生课外自学学习难度较大、思考空间较大的题目;对学习能力弱一点的学生我们对课外学习材料的提供、课外学习要求都可放低些要求。
五、课题研究的问题分析
1、教师的教学机智有待加强,教师捕捉问题的能力和敏锐的问题意识有待加强。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尽管教师注意了对学生的引导,但当学生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回答和事件时,教师有时还得滞后处理,及时处理、及时引导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2、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巧设问题引导,对问题的把握,设计还需要在每课堂实践中精心设计。这是每一节课的引导的关键。
3、在研究中忽视了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方面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本研究中,教师更多的注意了对学生的非智力方面的引导,而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尽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是不够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引导也是很必要的。
第三篇:自主学习,创新阅读
自主学习,创新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摘要:以教师为导,学生为本,人人参与,个个都有创新意识的阅读教学模式过程是:创设情境——目标导读——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评价归纳——实践创新。
关键词:教学模式
自主
实践
创新
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工作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只有不断地探索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取得最佳效果,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尝试构建的“自主学习,创新阅读”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学生为主,课堂开放,人人参与,个个能说会道,大家都有创新意识。
一、模式产生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近几年来,我听了大量的语文课,发现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是“三个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原则,还得不到充分贯彻。教师重“主”不重“导”,总是站在“教”这个角度去设计每一个环节,试图用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大多是学生被动参与,被动接受,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为此,我尝试构建的“自主学习,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模式的指导思想
让学生在学习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人人参与,在自主参与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最终能主动、全面发展。
三、模式的操作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当学生充满兴趣的时候,才会有创新思维。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教师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电教媒体、游戏、图片、实物、教室布置、播放音乐等手段。如喻兰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小鱼的梦》,课前,教师在黑板上画上蓝蓝的海水,绿绿的水草,透明的水泡,可爱的小鱼,耳边是优美的音乐,创设了奇妙的海底世界,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
2、目标导读,明确方向
有目标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确立目标时,要注意:一是既要有统一目标,又要有个别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后,同学间互相交流,共同完成基本目标的制定。另外还要根据个别学生的意见,制定一些特殊目标,使有特殊兴趣、爱好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
二是学会根据两示(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三题(课题、思考
题、练习题),确定重点,准确制定目标。
三是学生在阅读当中,发现新的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时,及时纳入目标当中,鼓励学生提出新目标。
四是教师提出目标。在新知识出现时,在学生提不出必需完成的目标的情况下,教师要不失时机把目标展示给学生,在展示的同时,要给学生做出寻求新知识目标的示范。
在这个阶段,把这篇文章的重点明确了,把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明确了,既可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又可以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使自主学习方向明确,重点突出。
3、结合目标,自读自悟
这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既定目标和学法自己去读书,去发现疑难问题和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教学时以读书为主要活动,留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学中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达到自悟,同时对疑难问题或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勾点圈画,批注或写简要的心得体会。自学时,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可采用个体自学或合作自学,也可以使用工具书或资料自学,还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自读自悟一般可采用“五读法”进行:①初读,正确认读,整体感知,知道写什么。②细读,理清思路,了解作者怎样写。③精读,统摄全文,了解课文为什么写,品其味,会其神。④熟读,自省自悟,自问悟什么,疑什么。⑤赏读,体会谴问造句的奥妙,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4、师生互动,讨论交流
学生只有在互相讨论交流中,才会有思维的互相碰撞,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教师在引导学生交流前要先让学生把问题进行综合归类,然后组织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有同桌互帮式,四人小组研讨式,多人小组协作式,全班合作式等。在这些活动中,使学生养成一种与他人合作读书的习惯,善于发现他人长处,向他人学习,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应起到点拨导思的作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掌握调控的策略,围绕本课目标,引导有序汇报,鼓励中下程度的学生也积极参与。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语言,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全面吗?为什么?”“对他的理解你有什么看法?”等,把学生推进讨论的“漩涡”中,当发现多种结论,尤其是与教师自己备课不一致的结论时,变教案为学案。对有些问题要抓住要害,来个小题大做,组织学生争论甚至辩论,激发他们的主体探索精神,在争辩中激活思路,激活语言,激活知识,有效地培养创新意识。
5、自我回顾,评价归纳
教师依据课前的既定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回顾学习过程,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总结、分析。教师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如在教学《题西林壁》一诗后,我引导学生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和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6、实践练习,拓展创新
教师依据目标设计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题,帮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顺向迁移,如在教学《颐和园》一文后,我让学生仿写我的校园;学《酸的和甜的》一文后,我设计了一个口语练习,假如你是一名法官,犯人都说自己有理时,你会怎样做呢?在学《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后,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即兴表演小木偶的续集„„这样,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创新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会学习,而且要让学生创新学习。“自主学习,创新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还为学生树立了创造意识,落实了创造行为,从而有效地缔造了学生的创造品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1.7
2、小学教育学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12
3、冯继伟,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8
第四篇: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课堂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优化了教学过程,极大的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已成为了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引起极大的关注,在教学中应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语言是一种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人们浏览这些符号时,脑海里立即会出现丰富多彩的形象,从而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而对那些缺乏生活阅历的孩子来说,要他们面对一大堆的抽象符号去理解、体会,可真是一件苦事!怎样才能使学生愉快地学?我们尝试运用现代的电教手段让抽象的语言文字活起来,让课堂教学变成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乐事。
由于学习兴趣的产生要经过好奇——求知——爱好三个阶段。因此介入电教媒体时我们可以从一环节入手,逐渐形成一条发展线索,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在乐中学,在乐中得。
一、激发好奇心理
好奇心理虽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但好奇心里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低潮步入高潮,在导入课文和学生学习困惑时,借助多媒体,有助于学生的思维由散乱至集中,由困惑至开朗。这是因为好奇心理下的媒体形象进入了学生相类想象空间。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在1905年以前,中国还没有一条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在帝国主义重重阻挠下,有一个人果断的担负起修筑第一条铁路的重担,他就是詹天佑。他是怎样修筑铁路的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此时学生好奇心顿起,学习兴趣自然产生,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在课文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形象走,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主动。
二、激发求知心理
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中求知心理,对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些枯燥的语言文字仅仅去读去抽象感悟,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反感,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时如果利用多媒体来增强效果在恰当不过了,此时学生会积极地阅读课文,争先恐后地结合课文发表看法,求知欲盛况空前。学生的乐趣在于探索的兴趣,也源于成功,成功之后,探索之中,整个学习过程处于一种成功的喜悦之中,从而实现乐学的宗旨。
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具有鉴赏价值的文章,我们要引导学生在鉴赏中培养孩子对语文学科的爱好。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相关的画面,使学生边听、边看、边想,体验角色的语言、语态、语势、体会神态,动作以及作表达时的心理活动;再到课堂仿演出来;最后用表演体会,互相启发。这样,学生在体验之了中明了语言、情节和人物的各自特征。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心理,给予体验之乐,提供形象的参照物,就能使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力得以培养,课虽尽而益无穷,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总之,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形、声、光、色等特点,它直观、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反思
在课堂结构中,学生自学结束后,就进入了“教”这个环节,这是课堂教学的高潮。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而此环节的时间也只有10分钟左右,这就决定了教的内容要少而精。教师只须教教材内容的20%,即重点、难点;只教学生不会的,即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例如鲁迅的《故乡》一文那充满哲理性的结尾,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要真正理解其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对此应多讲一两句。在这一环节中,教的内容是少了,但教的要求不能降低。大纲要求理解的,就要讲为什么,让学生真正理解,然后上升为理论,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研究怎么运用。如对二重复句的分析,学生常见的错误是对第一个结构层次划分不准。然而,这是分析二重复句结构层次的关键,“一步不慎,满盘皆输。”教师对此也要多讲一点,以帮助学生如何总观全局,找出全句的第一个结构层次。在“教”的这个环节中,自然不是教师“一言堂”,老师教的方式是:先让会的学生讲,讲对了,老师不重复;学生讲得不完整,老师要补充;学生讲错了,老师要改正。如在与学生讨论明确“鲁迅对他笔下的孔乙己和吴敬梓对他笔下的范进所持态度相同吗”这一问题时,有的同学说:“相同,都持批判态度。”有的同学说:“不相同,前者持同情态度,后者持批判态度。”显然,这两种答案不完全正确,教师此时就要补充、更正。
由此可见,教的过程,是学生自学环节的延续和深化,是学生在进入最后一个环节——“当堂作业”中不出错或少出错的保证。在“教”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先学后教”,看起来主要是学生自学,但教师的引导也很重要,教师要像教练一样对学生给及时的的引导、指正。如果教师指导自学不得法,精讲中抓不着要领,先学后教的效果就成问题。因此,先学后教的效果有多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