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南学生春游事故说起

时间:2019-05-15 15:2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海南学生春游事故说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海南学生春游事故说起》。

第一篇:从海南学生春游事故说起

从海南学生春游事故说起

无意中看到《海南学生春游事故(2014..4.10)》的新闻。画面上显示:校长被抓,司机被抓。感到很奇怪。这次事故很明显是交通意外,死了学生是很令人伤心、难过。但也不能大刀阔斧的上纲上线啊。学生在学校,学校就是监护人无可非议。那在家里,家长就是监护人,家长带孩子出游如果发生意外了,家长没事,孩子死了或者说受伤了,那家长是否也会被关押?

官方说,“本次组织春游活动,学生就读的学校并未在教育局备案、报批,最终发生学生春游翻车致人伤亡的惨剧。我们将进一步追求事故相关责任人责任。”澄迈县副县长王胜介绍说。

我现在把话说回来,学校组织个活动还要备案报批(出门上厕所需要不?)?即便必须是这样,要么上报了,不会被批准;要么备案批准了,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除非,领导是神——可以预测,可惜不是——顶多算个“牲”。这件事一出,乖乖的,海南马上出台政策(目的是为自己免责,其实他们没责任,就是怕丢官了)《关于加强学生校外集体活动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其实里面的官话也有可行之处:学校在组织学生集体外出活动前,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安全教育,要周密安排,科学设计行程,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对活动的地点和途经路线进行实地考察。

那么,以后我们是游还是不游呢?有媒体报道江西一名小学生想春游,特意给校长写了一封信,得到的回答却是:“我很赞同你的想法,我们是应该去春游,尤其是你们要多走到阳光下,多亲近大自然,但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我们学校不能每年都组织全校同学春游和秋游。”上纲上线的话老是在耳边响起——那叫警钟长鸣——安全重于泰山。有教育界人士表示,虽然学校也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孩子们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但其实学校也有苦衷,出去一次所要担的风险很大,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这位人士表示,没有春游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教育,各级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明确的是,满足学生正常成长发展所需要的校外活动需求和保障学生的安全都是自己应负的责任,不能偏废或推诿。建立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就能既保证安全又能满足学生校外活动的需要。我在想,学生越是圈在学校,学校也不敢开展一系列有危险可能性的活动,那么出来的学生会是怎么样?一想到这个就让人胆战心惊——东亚病夫。

有句俗话叫“明哲保身”,大家都知道。绝大多数领导都喜欢这样。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领导就是个好领导。为着孩子着想的人就是好人。

我孩子在学校组织的“50公里远足”活动体会到了在课堂上体会不到的道理。这次活动将对孩子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由衷感谢学校,感谢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他们不担惊受怕吗?他们不知道出事会被处分关押吗?但,他们更知道,教育好一个人就必须倾注心血和泪水,否则那叫“误人子弟”。可惜啊,1000所学校,999所的学生被关押着。因此,我们绝不能因为一次意外的发生,把所有的东西一棒子打死。难道怕事故发生,我们都不出门,都不坐车吗?

飞机没见了,高铁追尾了,火车脱轨了(我本是说多年前的事,没想到今年4月13日在黑龙江就发生了),两车相撞了,很正常的事,因为几率太小。中国人都知道“守株待兔”的故事,兔子也有“乐极生悲的时候,马也有失蹄的时候,都不要大惊小怪了。

第二篇:海南春游事故案例分析

管理学基础

海南春游事故案例分析

案例:2014年4月10日,海南一小学学生春游时车辆侧翻,造成小学生8名死亡32名受伤。侧翻事故原因初步查明,事故发生时,车队行驶的道路不是能正常使用的道路,为正在施工的道路,同时雨天路滑,司机超速且操作不当。

据调查,春游活动没有报批、学校没做安全预案、有的家长对100多公里的春游路线也不知情,当地政府部门认定,这所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没有在县教育局备案、报批,是违规组织大规模学生外出活动,校长已被警方控制。随后,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立即配合公安、交通部门,掌握辖区内中小学校组织春游等校外活动计划安排,严控春游安全审批。

思考题:1.教育部门的做法对学校集体外出活动有什么影响?

2.如何看待政府对学校的问责方式?

3.学校应该如何处理与家长的矛盾?

4.运用管理学所学,谈谈如何拯救春游?

案例分析:

一、教育部门的做法促使我国的中小学春游走到消亡的不归路上。

虽然教育部门强调,不会因这一事故而因噎废食叫停春游,但实际上,春游一出现事故,就控制校长,教育部门加强对春游的行政审批,形成高压之势,我国的中小学春游已经走在消亡的不归路上。

表面上看,要求学校组织春游必须报批,是为重视安全,不报批就是“违规”,可是,这一报批规定,就是学生春游的拦路虎。——从实际运作情况看,政府报批的根本用意就是不要组织春游。因为凡是报批,都绕不过安全能不能做到万无一失这一问题,一个基本常识是,只要有外出活动,就会有难以预测的风险,不要说学生集体外出,就是居家旅行,做足安全功课,都可能出意外,如果只要出意外,学校领导就要承担责任,是没有谁敢承担这一责任的。

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春游报批管理工作,负责安全工作的领导要亲自过问,审核活动方案,严格把关。而如果有关部门出于安全考虑,“建议”学校不组织活动,那么,春游和秋游将从此从学校教学活动中淡出。事实上,就是由于要向教育部门报批,很多学校不愿意承担安全压力,而干脆不组织学生外出活动。

前不久,媒体报道一则消息,南昌一名小学生想春游,特意给校长写了一封信,得到的回答却是:“我很赞同你的想法,我们是应该去春游,尤其是你们要-1-

多走到阳光下,多亲近大自然。但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我们学校不能每年都组织全校同学春游和秋游。”该校校长就诉说了自己承担着要向教育部门报批的压力。

二、政府部门对学校是一种粗暴和胡乱的问责方式。

事故之后的粗暴问责,政府部门尽快切割责任,希望息事宁人。对于春游事故,当然要追究责任,但却不应该胡乱问责,在我个人看来,不应该追究学校“擅自”组织学生春游的责任,学校组织学生春游并没有错,也有自主组织的权利,而应该就事论事,根据事故的原因,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责任,是学校找了没有运营资质的客车服务公司,还是车辆超载、超速,或者是因其他社会车辆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前者,需要学校承担责任,后者则是客车服务公司和其他社会车辆的责任。

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责任推给学校——要是不组织春游,就不会就事故了——那么,还有多少学校会组织春游呢?这是鼓励学校面对压力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还是为免责,什么都不愿意做呢?调查显示,这起车祸事故的基本原因是,最终因大巴行驶速度快酿成事故,这显然主要是司机的责任,而不是学校校长的责任。

在春游事故第一时间,采取控制校长的措施,或可一定程度平息家长的愤怒情绪,但这种问责方式,是极为粗暴的,我国中小学,已有不少对学生进行圈养教育,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在粗暴的问责方式下,越来越多的校长选择不作为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担心出事故,现在各地已经有很多学校取消春游、秋游。——要知道,谁也无法担保百分之百不出事故。此前,针对学生想春游的新闻,当时舆论曾呼吁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给学生亲近生活的生活教育,而再看眼下这起车祸事件,该校的校长显得多么“英明”。对海南这所学校的校长,大家会幸灾乐祸地说,谁叫你组织春游!

如果这种做事者被责难,出事之后被幸灾乐祸的风气蔓延,大家都会作茧自缚。校园安全事故,已经让教育部门、学校胆战心惊,很多该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被取消了,越来越多的学校对学生实行“圈养教育”——把学生关起来,总不会出事吧。

三、学校应理性合理地处理与家长之间的被激发的矛盾。

学校组织春游,本来应开开心心,却发生车祸造成学生伤亡,令人悲痛。家长的情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是尽快不择手段平息家长的情绪,还是从长远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处理了校长,赔了钱,貌似受害家长的权益得到了维护,但学校的权利、教师的权利、其他家长和学生今后的权利,谁来维护?

更合理的方式是,是在学校里建立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学校应就组织春游、秋游活动,听取家长的意见,并就租用车辆、保障出行安全的每个环节接受家长的监督,如果事先听取家长意见,且家长参与监督,可让学校的活动得到家长的理解,也可完善安全管理的细节,而不是出事故之后,所有家长都愤怒地追问校方。

四、拯救春游,根本在于完善管理机制。

其实,在现代社会,考虑到安全责任风险,已有完备的保险体系。德国幼儿园可以让孩子大胆地在幼儿园里做貌似很危险的活动,是因为学校认为只有让孩子探索尝试,才会提高安全意识,反而减少危险,同时如果万一出事故,会有保险公司理赔。我国中小学应该为学生投放人身安全意外保险,万一事故发生,由保险公司负责理赔,而不像现在,一旦发生事故,就由校方承担责任,民办学校就由学校举办者承担,而公办学校还有政府这一靠山。另外,对于春游车祸的处理,适宜就事论事,而不应该上纲上线,把本属民事问题,上升为刑事案件,追究校长的刑事责任。

春游的问题,不是安全审批的问题,而是依法治校、理清责任的问题,在依法治校的环境中,政府、学校、校长、教师的权责是十分清晰的,学校不是无限责任主体,不能只要事故发生,政府部门就责怪学校在添麻烦,舆论也把大棒挥向学校,要学校承担全责。

我国教育部早已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家长委员会,推进学校民主管理,这才是解决类似春游等学校教育、管理问题的根本机制。只有依法治校、民主管理,而不是行政治校、粗暴问责,才能让学校有正常的办学环境,孩子们享有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不是办学越来越扭曲,最终演变为孩子们被关在学校、教室里。

拯救春游的,不是强化行政审批,而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的民主管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建立起政府、学校、社会权责明晰的管理体系。尤其是政府,应做好服务,为春游安全护航,而不是严控、严打,希望这次事故的发生,能提醒各校在组织学生春游、秋游时记住血的教训,注意安全,完善安全管理、教育的每个细节,但切不可演变为没有学校再敢组织学生春游、秋游。

第三篇:从读书说起

泥土如是说之一: 从“读书”说起

同学们

作为一个快退休的老师,我有很多话想对你们说,我很想把我对这个世界的一些认识和经验更多的告诉你们,如果能对你们的学习或今后的人生有那么一点帮助,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那我们就从“读书”说起吧。

“读书”,是我们接触最多使用最频繁的词语之一,可有多少人认真思考或玩味过这个词语呢?比如“读书”到底有哪些含义,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理解,与我们的生活或人生有些什么关系,与我们人类或文明有些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大家思考过没有?这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读什么书,怎么读,读来有什么用,这些直接关系我们当前生活的问题,大家去认真琢磨过没有?我们很小就被大人送到学校去读书,直到今天,有人问你在做什么,你也可能说我在读书,(我还没工作),那么泥土老师我呢,我已经苍颜白发快退休了,有人问我这段时间在做什么,我也可能会回答我在读书,同样说“读书”,可它们的意思一致吗?这些问题也值得玩味。

当然,读书也不是个多艰深多玄奥的话题,更不是个陌生的话题。有关它的格言警句名人典故我想各位只需眉头一皱就会背出一大串,你看我们教室、走廊,哪里没有林林种种关于读书的箴言?这里我就不想再浪费时间去说那些正确的废话了。我想说的是我认为能引起大家更具体更深入思考的东西,或一些似是而非容易让人犯糊涂的问题。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还用问?怎么会没用呢?这简直不应该是一个问题,可是,在我这短短的几十年中,就实实在在经历了或见证了3次读书无用的思潮。

第一次是在上世纪70年代,那是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空前浩劫”的文化大革命时代,社会上弥漫着读书无用的情绪。在人们的言谈中,经常可以听到“读书用啥用?越读越倒霉”这样的话语。所谓思潮,就是说不是少数人而是很多人这样想;不光是这样想,而是真真实实的这样认同。任何现象都有产生它的原因。当时的社会的的确确有大量的事实明摆着,你不得不那样想。在一般情况下,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不说大的远的,就在我生活的周遭,凡是称得上“读书人”的,几乎都活得狼狈,而且其狼狈的程度几乎都与读书的程度成正比。那时候活得最风光最荣耀的是“工、农、兵”,在农村,自然就是贫下中农,“知识分子”已经近乎一个蔑称,人们用它的时候习惯性的要在前面加上一个“臭”字。那时最遭歧视的有五类人,叫“地富反坏右”,本来在“地富反坏”中就包含了很多“读书人”,而“右”中就全是读书人了,或者是真正的读书人了。这些人随时可能被传唤,随时可能被五花大绑拉上台去挨批斗,喊站起不敢坐下,生老病死听天由命。那时最吃香的一是屠夫,一是车夫,提刀的和握盘子的,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可你想想,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所谓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普遍的缺衣少食,人际间会发生什么关系,考考你们的想象力。吃香的其次是“机关干部”,也叫“国家干部”,包括食品站,粮站,百货店,乃至理发店的“工作人员”,这个概念的外延很大,不要与今天的“公务员”相混淆。他们为什么也吃香呢,因为他们属于“非农业人口”,几十年前,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差异之大,也考考你们的想象力,想象不出的,回去问问你们的爷爷奶奶或者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当然,教师也基本属于机关干部,他们的生活比号称国家主人的广大贫下中农要优越些,这是事实。但他们中,一般情况下,谁学问最深,谁就最可能遭受打击。我们学校的研究员级别的数学陈老师,实验中学的特级数学何老师(均已退休),他俩都是文革前华东师大的毕业生,上海人,当年他们都被分配到我们这里来工作,今天看来,他们是多么宝贵的人才呀,可你们知道他们在那时来干什么?一个在农具厂打铁,一个在涪陵中学(涪高中)饲养场喂猪。

这些是我的亲眼所见。把眼睛抬高一点,视野放宽一点,那就更让人触目惊心了。老舍是怎么死的,傅雷夫妇是怎么死的,翦伯赞夫妇是怎么死的,顾准是怎么死的,那时钱钟书夫妇在做什么,沈从文在做什么,聂绀弩在做什么,高尔泰在做什么,整个中国大陆文化知识界的精英们形形色色的遭遇,无不昭示着这样一个“真理”:读书多么可怕,做学问多么可怕,做知识分子多么可悲,读书岂止无用,简直是引祸速罪啊!

一是读书无用,一是你即使想读书也没有书读。那时允许读的只有一种,红宝书——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当然,还有马克思列宁等人的书,可是太高深,很难读懂。还可以读鲁迅,但由于没有其他的书参照,只读鲁迅的也难真正读懂。而大多数的书被宣布为“大毒草”,“封资修”的东西,说这些书会越读越坏,甚至宣称“知识越多越反动”,对一般人来说,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敢去读?

这是我所亲历的最严重的一次读书无用论思潮。当然,文革嘛,中华乃至人类历史上最荒唐的10年,这种现象并不奇怪,不然何以称为“浩劫”呢?

第二次读书无用思潮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11届3中全会已经召开,文革被正式宣告结束,改革开放思路正在形成,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指导下的中国经济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我们的祖国百废俱兴,处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种形势下,忽然知识有用了,知识分子宝贵了,大量挺过来的读书人从牢房、农场和作坊里被解放或解救了出来,成了“非农业人口”,成了“工人阶级”即领导阶级的一部分,非但不臭,倒成了世俗眼中的“香馍馍”。大量读过一点书的人能够公平地坐在考场上接受国家的挑选,得以迈进各级各类学校去读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多么令人激动和温暖的话语啊!我本人就是侥幸借此春风骄阳得以拉着时代的尾巴进入了学校读到了书从而改变了个人命运的。那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年代啊!按理说,在这种形势下,读书是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多么明智的选择,可是怎么还会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潮呢?这就要从当时的具体情况说起。体制的转型有一个过程,在我国这个过程特别漫长,今天也还远未完成,不像俄罗斯,他们用的是“休克疗法”,而我们叫“摸着石头过河”,强调的是“特色”。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自由贸易,这就出现了私营经济,出现了“个体户”,为了尽快挽救文革造成的经济危机(灾难),国家不但认可私营经济的合法,还从政策上予以扶持。这些个体户自主抉择,自负盈亏,不但没给国家造成负担,反而带来巨大的利润,使社会产生出巨大的活力,当然,绝大多数个体户也似乎一夜之间就暴发了,所以当时就有了个新名词叫“暴发户”。而相当多循规蹈矩的知识分子还在体制之内,他们战战兢兢的还在余悸中呢,还在为自己终于回到了体制中,终于端上了铁饭碗,终于得到了尊重而沾沾自喜谢主隆恩呢,哪晓得抬头一看,别人早赚得盆盆罐罐都溢出来了!再仔细看,他们读过多少书?有什么学问?有什么技术?不过是“胆大妄为”而已,于是心里不平衡了。那时社会上流传这样的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读书还有什么用?于是不少人从学校、医院、研究所和党政机关跳出来,主动放弃铁饭碗,一头扎进市场,名之曰“下海”。这些人少数取得了成功,成了今天的富翁,多数人被碰得头破血流后又回到了体制内,这是后话。

第三次读书无用思潮就发生在当下,我们大家正在经历着,如果你关心时事并比较敏感的话,你就能清楚的感受到。不知道同学们听说过“教育产业化”这个词没有,这个词有很多高深的解释或理论,但若用一句大白话来解释,就是把教育当成生意来做。这个概念大概在世纪之交提出的,当时当局有高官提出,学术界和民间也热烈讨论过,后来不大提了,当局也回避或否认,但事实上在搞。它的实际结果就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增多了,就业压力加大,矛盾凸出,相关的问题是家长的钱袋掏空了,一些贫困家庭为供子女读书而倾家荡产,个别家长甚至为此而轻生;年轻人中生出了两个新族类,一个叫飘族,一个叫啃老族。在这种情形下,新的读书无用论悄然而来就不足为怪。这次读书无用思潮产生的原因似乎有点特别,表面看来,好像是读书人太多,读书贬值,人才过剩!而真实的情况是我们仍然是太缺人才了,常说的人才奇缺这种现状根本就没有得到改变。这里面的问题才真是有点复杂,难得理清。比如说大学生数量增多了,但质量呢?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如何?我们的社会能不能给这些大学生们提供较多的创业机会或出路?如果同学们爱思考,在你们“读书”之余去认真琢磨琢磨,想通了,或许会对你的人生选择大有裨益的。

纵观这三次读书无用思潮,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是对某种制度或政策的社会反应。反应有正有负,读书怎么会无用?这不合常识常理,可见它是一种负面反应,结果是人才的浪费,是一个国家智力资源的浪费。它不但危害了个人的福祉,糟蹋了人的生命,而且扼制了社会的进步,你们想想,是不是?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读书到底有不有用,我们先不要简单下结论。历史的价值就在于为我们提供教训,以便我们在当下抉择中尽量减少或杜绝失误。显然,片面的被歪曲的所谓历史必定会让人得出错误的认识,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抹杀和歪曲历史简直罪大恶极,轻视和无视历史也可以说是愚不可救。扯远了,言归正题。读书有不有用,让我来告诉你们这段历史的另一些事实或另一个剖面。

进入新世纪的10年来我觉得自己与过去相比活得最好,最幸福,真的,我时常暗自庆幸:终于没有枉来这世上一遭!这个幸福不是指所谓的日子过得好,什么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不是的,如果那样看,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时不但物价低,又比较稳定,更重要的是安全,吃的放心喝的放心呼吸的放心,不像现在,哪样能让你放心?随时都可能遭遇不测,你得有这个思想准备。我说的幸福,是说我自己终于有所醒悟,活得有几分明白了!你被注射了麻醉药,或者你成了植物人,就算天天有人喂你养你而且喂养得很不错,你是不是很幸福?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苛,温饱足矣。我更看重精神生活,我不愿像猪那样活着。今天主张价值多元,这是对的,各人有各人的诉求,不该强求一律。有人就公然宣称他就喜欢像猪那样活着,那是他的事,可我不愿。又扯远了。我之所以能得到幸福,是缘于我遭遇到网络,得以读到了我认为真正的好书,是这些书唤醒了我的精神生命,使我不至于老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而终至沉沦。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那份因幸福而激动的感言,我终于真切感受到了,而且我知道,好多好多人他们压根儿就不能享受到,因为他们不读书。

但是我内心也有较沉的伤悲和悔恨,而这伤悲悔恨也是因了读书。这是一种特有的感伤,是因读书而产生的。我读托尔斯泰和雨果,没有这种感伤,那是因为他们是世界级的大文豪;我读康德和卢梭,没有这种感伤,那是因为他们是世界级的大思想家;我读钱钟书和袁伟时,也没有这种感伤,因为他们比我老,是前辈。可当我读到秦晖和朱学勤,(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像刘小枫王小波吴思陈丹青这些人)这种感伤就产生了!因为我发现,他们竟是我同时代出生的人,他们中有的人还稍稍小于我,都属于50后,都经历了同样的折腾和磨难,问题是他们为什么那么富有学问富有思想,那么卓有成效,他们的人生为什么那么精彩,生命那么富有质量!相比之下,我却是如此的愚昧无知,如此的贫瘠萎靡!对他们这些人的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我知道了,他们从来就没有放松过读书。在那我说的第一次读书无用论泛滥的时候,他们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他们或因了家庭,因了朋友,因了和当时的某位“坏人”偶然相遇,当然也因了他们自身的警觉和聪慧,他们得到了或拿起了“禁书”“毒草”,在别人兴高采烈唱红歌跳红舞竭斯底里呼口号搞运动的时候,他们却躲到僻静之处静静的读书,默默的思考,殷殷的营建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当冬去春来,恢复高考的时候,他们顺理成章的一步就迈进了北大清华复旦南开,成了新时期最早或较早的学士、硕士或博士;而像我,则只能因为勉强的初中学力考上个中等师范。你们说,差距是怎么产生的?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如果……,可惜,逝去的生命没有“如果”啊!

当然,我也有我暗自庆幸的。那就是在我的周遭,在我的同学或伙伴中,自己觉得又是幸运者了。别的不说,就说能读到上面我所列举的这些人的书,能与他们直接的或间接的对话,那我就是我同学或伙伴中唯一的一个了。不是可以的问题,而是能够的问题,只有我才能够。至于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我自认为比他们优越多了。我回家乡,见着几十年前的同学或伙伴,自然产生的就是鲁迅《故乡》中的迅哥儿见到中年闰土的那种感情。这种差别,我认为主要就缘于我的读书。常言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看来还真是那个理。

我的小学刚好于文革开始的时候完成,幸运的是此时我已经完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阅读了解。文革中,由于小学的阅读激起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尽管这样不许读那样不许读,但我还是偷偷的千方百计觅书来读,管他毒草不毒草,管他完整不完整,只要是书就行,所读到的书大多没有了封面,很多只有半本小半本,有的简直就是所说的烂油渣,上坡(上工干活)时就别在背后的腰带上,一有机会就拿出来读。这样竟读了四五十本小说,遗憾的是很少接触到真正的名著,多是《红岩》《红日》《红旗谱》之类(就这些本来是宣传品的东西当时都属于大毒草,是不准读的)。有人说教育往往是一次次偶然的相遇,我赞同。是的,真正对我的灵魂、智慧和趣味有所触动的就是一些偶然的相遇。记得我读农中时,遇到一个“右派分子”来给我们代几天课,很多同学都嫌弃他,但我们几个却喜欢和他聊天。一天,我突然听到他说了句“其实我们出生后就一直奔向死亡的”,我轰然一懔,这到是从来没听过的话,我当时只知道我们正奔向灿烂辉煌的明天呢,但仔细一想又觉得不无道理,于是就觉得这老师不简单,下课或放学后就爱和他厮混,就这样我在他那里得到最早的哲学启蒙,开始不满足读小说了,试着啃一些哲学和经济学书籍,像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薛暮桥的《政治经济学》,后来还硬着头皮啃马克思和列宁的一些书,我想,在我成长的关键时刻,能得到些许思维的逻辑的习染,那么这次偶然不能不暗自庆幸。我还有一位前辈也是右派,他给我的影响就是读唐诗。他有一本《唐诗三百首》,有机会见面则能听他吟诵和讲解。记得一年的中秋节晚上,在他那小茅屋的小坝子上,他一面吟诵李白的《月下独酌》,一面手舞足蹈表演,还不时的解释玩味,什么叫“无情游”,“邈”字什么意思,他耐心的讲给我听,他说话结巴。看他吃力的样子,口里老是流着涎水,我是又好笑又感动,彼景彼情,至今历历在目。他家离我家百里外,去他那里坐车坐船外还要走一两个小时荒山小路,但我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去拜访他,为的是能和他吹一晚上的牛。后来他把诗集送给了我,我竟然独立地读懂了好多首。须知那时可没有什么详释、鉴赏之类工具书,连字典都没有。记得我独立读懂了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和王维的《渭川田家》(现在看来其实并没真正读懂),到他家去讲给他听并得到首肯后,心里那个高兴得意啊!他还给我吹陶渊明,讲“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没有书,可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叫教育?那才是教育哦!(今天的你们我知道可以背出很多诗歌,但你们心灵里到底有没有诗啊?有没有让你融身其境反复吟哦的古诗啊?你们自己可以扪心自检一下。一个人如果只是口中有诗而心中无诗,那是很可悲的。你们慢慢去体会我这句话。)但他不懂哲学(当时我这样认为),不关心我学哲学,还泼冷水,还讨厌我给他吹的那种哲学。他就喜欢文学。

我想我与我儿时伙伴的命运不同,人生轨迹不同,就在于相同时代中,我们却有着不同的个人选择和际遇;而我和刘小枫朱学勤他们相比,看起来大家都读了书,但书的档次不同,思考的起点不同,读书的自觉程度不同,结果相差就那么悬殊。那么你们想想,归根结柢读书有没有用?

琢磨一下人们在使用“读书”这个词语交流的时候,实际的含义是大相径庭的。通常所说的读书,指的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即就业前的准备阶段,也叫受教育阶段(学生时代),你们现正好就在这阶段。人,要社会化,要获取谋生的基本知识、能力和技能,要懂得遵守社会的基本秩序或规范,还要能传承人类文明并能有所创造,这些都离不了读书。这个意义上,读书对一个现代人来说,就是其基本任务或者义务,是应该也必须完成的。但是这种读书又容易给人感觉是一种外在的要求或者压力,往往成为被动的事情,这就容易与人的志趣、爱好等发生冲突,读书成了苦差事,尤其如果不幸遭遇不好的教育的话,读书竟让人苦不堪言,或者徒劳无益。不仅如此,不当的教育甚至会让读书来扼杀人的天生兴趣(比如越读越不爱读书,厌恶读书),扭曲人性,扭曲价值,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读书的意义。读书也可能毁人,不能不慎。

上面所说的读书说白了就是谋生的一块敲门砖,门开了,砖就会随手丢掉。可惜呀,多数人就是这样理解和处理读书的,读书和他的人生就发生这么一点点关系。但是,如果你遇上好的教育,你的读书走上了好的路子,你会发觉读书是件很令人快乐的事儿。读书会让你发现自然是那么美丽,宇宙是那么奇妙,其间的人类是那么独特——形体,智慧,情感,劳动与运动着的世界,真善美与假恶丑,创造与毁灭……而你自己是人类的一员:生命的意义,理想与现实,幸福与悲惨,灵魂与肉体,生与死,自我期许与路径选择……随着读书,这些东西就会在你的脑海里出现,展开,就会铺就出一条柳暗花明的精神旅途,让你在跋涉中唏嘘感叹,激动不已。于是,读书的神奇作用发生了:读书再不是苦差事,而是享受,是幸福,是权利;再不是外来的要求,而是内在的需要;再不是敲门砖,而是生活方式,是心之路,将伴随你整个生命的完成。

什么是生命的完成呢?得先谈谈对生命的理解。就人来说,一颗完整的生命应该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而本质应该在精神上,因为精神生命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而人与人之间的千差万别,根本上还是精神上的差别。考诸实际,我们会遗憾的看到,很多很多的人他们的精神生命是干瘪的,萎缩的,他们还没有发育健全可物质生命就已经到尽头了!所以世间多有虚度一生的喟叹。那么,生命的完成就是使自己的生命的两个方面都能得以健康的发展,就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品位。

如果生命是上帝给予的,那么他给你这颗生命应该与给予别人的大致同等吧,因为他应该是公平的,不然何以称为上帝呢?那么后来的生命的形形色色千差万别还是应该由生命的拥有者自己负责。一般人与所谓的贤人圣人的不同,就在于一般人自己的精神生命中很多优秀的潜质没有得到开发或激活,如此而已。人由于自身固有的局限,他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只能看到(感受到)他能够看到的东西,要想克服这个局限就只能靠读书。读书就是与高贵的灵魂对话交流,从而唤醒和激活自身同样高贵的潜质,使其健康、完整而富有活力,甚至使其不朽——精神生命得以万世传承。从这个高度上认识读书,恐怕才到位啊!

有人可能会嘀咕,你说得多有诗意啊,可是我首先要吃饭,像几十年去前人们常说的“一切都是假的,肚子饿了才是真的”。是啊,在人处于绝对贫困的时候,这简直就是绝对真理。贫穷让我们低俗、愚昧、野蛮、贪婪、急功近利……穷出来的见识!但是,在正常的社会,绝大多数人不会遭致这样的,还莫说现代,就是古代也不会,如果今天的人们还整天战战兢兢于自己的饭碗,那还有什么人的尊严?还配“人”这个称谓么?问题在于,如果实实在在真实情况就是这样呢?我们总不能自己欺骗自己呀?那么请你相信,在你真正的如上所述诗意地对待读书的话,你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你的饭碗问题也自然会得到解决的,你的物质生活会让你满意的。我所说的一系列的变化,是说随着读书,你的观念的变化,视野的变化,个人世界的变化,人格的变化,人生格局的变化,人生轨迹(身份、地位和境界)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必然的,只是时空或具体的方式不同而已。要证明还是靠读书,不信你们去读读一些真实人物的传记,如像托尔斯泰、爱因斯坦、英-甘地、赫尔岑等人的传记或回忆录。

读书是一个大话题啊,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管中窥豹罢了!那么关于读书,同学们你们有哪些经验,哪些困惑,哪些思考,可以挖掘出哪些话题呢?大家放开拘束,大胆思考,交流,相互砥砺,这是我非常希望看到的场面。

读书吧,读书会改变你的命运!(留下个问题:怎样读书?)2010/9/14 下讲预告:说“你”

第四篇:安全演讲:从"铲齿埋机事故"说起

安全演讲:从“铲齿埋机事故”说起

德兴铜矿采矿场电铲作业量大,作业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岩石硬度高,点多面广,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安全隐患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如何正确的对待它的存在,尽可能避免因隐患而带来的重大损失。历年来,由于铲齿脱落造成旋回埋机的现象时有出现,今年初到六月份为止,就多达5次,每次埋机都在24小时左右,一次埋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15万元,不仅给生产的安排,组织,协调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成本上的浪费,而且又给我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减少铲齿的脱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对电铲铲齿的管理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下面,我就对“如何减少铲齿脱落造成埋机事故”提几点建议:

一,机械铸造公司要提升和稳定铲齿及码销质量。如铲齿开档的精密度,C型码及销子的大小规格都要做到精益求精,以防吻合程度差而造成铲齿,码销的脱落。

二,安装铲齿时。首先要检测铲齿的开档与铲斗的斗唇吻合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汇报相关单位进行处理;其次是安装好后销子下端的长度绝不能超过C型码的长度,否则作业过程中铲斗与地面的摩擦会使销子顶起,导致铲齿的脱落;最后是安装负责人指挥操作人员进行试铲3---4车的时间,再重新紧固C型码及销子,对不合格的码及销要立即更换,直到合格为止。铲齿更换的第二个班,必须进行复查及紧固码销,对不符合要求的码销应及时更换,而且每周要对铲齿,码销做全面的检查,以确保生产的均衡。

三,C型码及销子使用的要求。本工段要对铲齿及其码销的安装日期,使用情况做好详细记录。对于出矿铲的C型码重复使用二次后一定要更换掉,以免码断,销掉引起铲齿脱落;对于销子底端长出C型码的部分一定要及时上报铲修割除,确保作业中销子不会顶起。

四,使用过程中。班前,班中我们值班段长要督促和提醒各机台的操作人员接班和班中必须认真仔细检查铲齿及码销情况,在生产过程中如发现铲齿脱落,应及时停止作业,以防斗唇的磨损,并及时上报,绝不能为了车数而隐情待报,从而给铲齿的脱落埋下隐患。

五,安装彩屏铲齿监视器。黑白监视器屏幕小,视觉效果差,镜头上灰模糊,很难发现铲齿脱落现象,防震性差,故障率高。而彩屏监视器屏幕大,清晰度高,防震性好,前后左右都装有摄像头,上面还有清洗镜头装置,无论白天,夜间都能够清晰看见铲齿及电铲左右,后面的尾缆情况,目前5#机台试用半年以来,深受操作人员的一致好评。

六,提高爆破效果,减少大块和根底。对于大块和根底的清理,不仅铲齿消耗量大,而且容易造成铲齿脱落和断裂。

因此,从以上几方面进行治理,就能大大减少因铲齿脱落下旋回造成埋机事故的次数,提高采矿作业的工作效率,达到更加安全,有序地进行生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第五篇:思想汇报:从雷锋说起

从《离开雷锋的日子说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敬爱的党组织:

继上次党支部大会之后,这个周末我再次观看了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也再次地为之感动。在此我想将我的一些个人观影心得汇报给组织。

《离开雷锋的日子》的主人公,是和雷锋同开一辆车,后又不幸地无意造成雷锋牺牲的乔安山。数十年间,他始终无法摆脱沉重的负疚感。一个坚不可摧的信念牢牢控制着他:别人可以不学雷锋,我不可以!因此他在生活中处处严格的贯彻着雷锋精神,尽管屡次遭受别人的白眼,误解甚至是陷害,他却从来没有后悔过。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们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几十年来,许许多多的榜样、模范,曾一个又一个走进中国人的生活,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树立起来,或短暂或长久,成为人们学习、模仿、怀疑、抛弃的对象;但没有一个像雷锋那样深刻地被注入这个社会。关于雷锋的先进事迹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从小到大我们一直都被教育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他毫不为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雷锋精神很博大,它是一种庄严的责任感和伟大的激情,它体现在人际关系、职业态度和志愿行为这几个方面。它为我们的社会开创了一代新风,它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一种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忠于党和人民、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党建资讯网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苦干实干、不计报酬、争做贡献的艰苦奋斗精神,归根结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因而有人担心和怀疑: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雷锋精神还能与我们同行吗?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十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发展经济,不仅要讲究效益、鼓励竞争,还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共同前进的良好人际关系。在经济活动中,我们要强调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在思想道德领域,则必须大力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扶贫帮困的美德,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雷锋以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同志、对待群众,孜孜不倦地实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奋斗誓言。雷锋精神表现了中华儿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崇高思想境界,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不仅在四十年前闪烁着共产党人的道德光辉,而且在今天也完全适应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时代要求。

如果说一定要有所改变的话,我想我们要改变的就是学习雷锋的方式。近年来,不少人开始呼吁丰富学雷锋的方式,提倡以日常的雷锋式行为,以富有时代特点的工作为主。有人甚至提出了“真正的雷锋在岗位上”这样的口号。的确,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雷锋活动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为学雷锋活动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要牢牢把握雷锋精神的实质,从实际出发,适应发展变化的时代需要。不能把雷锋精神简单地理解为扫扫地等做一件好事,雷锋精神是较高的道德境界,要把学雷锋活动与加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紧密联系起来。从法律的角度看,目前社会上缺乏诚信、道德沦丧现象泛滥,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决这些问题,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同时,大力提倡雷锋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每年国家都会大力提倡学习雷锋,学习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中体现出来的,要学习雷锋精神当然也要在平时多积累。既然要学习雷锋精神,我们首先要搞清雷锋精神的实质是什么。雷锋精神的实质是热爱祖国,处处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献身精神;是只讲奉献,不讲索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是服从大局,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钉子精神。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出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雷锋精神是推动我们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财富,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全面理解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以饱满的激情、与时俱进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并将其代代相传下去。这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呼唤,这也正是广大党员和群众共同努力的方向。

以上是我对雷锋精神的一点感想,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真正达到雷锋那种无私忘我的精神境界是十分不易的,但我会努力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下载从海南学生春游事故说起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海南学生春游事故说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林则徐禁烟说起

    从林则徐“禁烟”说起 旬邑县逸夫小学 王晓花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有关毒品的知识。2、通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图片的故事,教育和引导小学生远离毒品,提......

    从读一本书说起

    从读一本书说起„„ ——谈快乐阅读伴教师幸福成长 和老师们一起重温语文课本上的一首小诗: 神奇的书 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 能像一册书籍/ 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 也没有一匹......

    从抗日战争大戏说起

    从抗日战争大戏说起 我非常喜欢看中国军事题材的书籍和电影、电视剧,特别是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几乎都愿意看,从中体验战争的残酷和对小日本的憎恨,只可惜我没有生活在那个战火......

    从四大文明说起

    【教学目标】 1.知道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屈辱。 2.知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典型事迹。 3.爱戴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

    《从看电视说起》说课稿

    《从看电视说起》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从看电视说起》。 一、说教材。 《从看电视说起》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中的第四课。本......

    从教学目标说起

    从教学目标说起,什么是好的教学? 什么是好的教学呢?似乎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标准:最早有人认为教师教得好,讲解透彻,精讲多练就是好的课。随后有人认为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不断提问、......

    《从看电视说起》说课稿

    《从看电视说起》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从看电视说起》。 一、 说教材。 教材分析 《从看电视说起》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中的最......

    从“两弹一星”说起教案

    从“两弹一星”说起 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我国强大的国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伟大成就,了解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