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高一物理新课程的认识和体会
对高一物理新课程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新教材的整体认识
与老课程比,新课程高中物理学习有很大的差异和变化。高中物理新教材重视情景展现,注重过程探究,强调以社会生活为原型的物理知识的应用,要求学生掌握用现代信息新技术研究物理实验中的技能。一句话,新教材的高中物理学习更需要学习者本身的实践、探索、思考和感悟,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到物理学不仅是深奥的,更是美好的、有趣的,而且是充满哲理的,从而鼓励学生拓展关于物理知识的疆界。
新课程的高中物理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改变学习方式,培养正确的学习观。这就要求学生要从“学会”物理到“会学”物理。当今的时代是个知识膨胀的时代,复杂的学科知识单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已远远不能解决问题,新课程要求从“独立学习”转为“合作学习”,它可以使学习物理的效率有更多提高。课程改革提出要向同学提供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体育与健身、艺术修养和发展、社会实践等五大方面的经历的要求,就高中物理的学习来讲,要切实改变机械训练、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高负低效的学习方式,从一切为着分数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全面提升自己的“主动学习”。此外,同学们还要学会“量体裁衣”,选择好有利自己发展的物理课程内容、物理课程深度学习,从习惯于“全面学习”到学会“选择学习”,使每一个人有全面的、均衡的并且富有个性的发展。为迎接新课程的挑战,我们高一物理备课组形成以下几点共识:
首先,教育观念要更新转变。应该清楚地了解到知识的选择性,在内容、习题的选择上合理取舍,使学生学有所得。“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既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
其次,坚持在课堂上创造探究学习的物理课堂氛围,多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推理、讨论,切实改变机械训练、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高负低效的学习方式,从一切为着分数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全面提升自己的“主动学习”。
另外,适当降低教学梯度,循序渐进稳步深入,初中生进入高中后,会感到高中物理学起来会很吃力,为了能使学生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平稳过渡,以避免对高中物理产生畏惧和厌烦的心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梯度,并把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进行对比教学,在学生对高中物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再逐步地提高难度。
二、有关教学过程中几点体会
1、重视高一物理学生学习存在的几个难点
①矢量的概念 如:位移、力、速度、加速度等等;
第 1 页(共 3 页)
②数学知识难度加大。表现在数学函数关系的复杂化、图象的应用等等;
③概念和规律的复杂性,如速度的概念中,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瞬时速度、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曲线运动的速度;
④空间关系的建立,在初中只有一维的问题,高中出现平面问题甚至立体问题;
⑤抽象思维能力要求的提高,表现在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难度增大;要求具有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
如何解决这些难点呢?下面结合我们在一年来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提出几点具体的看法:
①把握好进度,且勿图快。尤其在以上几个难点的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学节奏。
②加强观察与实验,渗透物理思想。一定要把从物理现象总结归纳的过程讲清楚,不要草率地给出结论,要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是注重讲道理的科学。如牛顿第一、第二定律。在运用规律进行演绎推理时要注重对条件的判断与分析,不要只套公式。
③重在理解,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在高中物理知识中,需要记忆的东西并不太多,必要的物理公式和常数需要记忆,而大多数物理知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
④不要随意增加难度,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慎重,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对于程度非常好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超前性的习题,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在高一阶段的习题仍然是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切忌急于将综合性的题目全抛给学生,更不要将高考的试题拿给学生,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⑤习题课的评讲,首先应注重问题的分析和解题的思路和过程,要让同学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求解,一个方程的列出,它依据的是什么定理、什么概念、对应哪个过程;其次,老师应结合学生的不同程度进行有效的讲解,面面俱到很可能就导致面面不到,无疑加大学生的负担。一句话,习题课在于精,而不在于多。
2、适当降低教学梯度,循序渐进稳步深入
初中生进入高中后,会感高中物理学起会很吃力,为了能使学生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平稳过渡,以避免对高中物理产生畏惧和厌烦的心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降低了学生学习台阶的梯度,在学生对高中物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再逐步地提高难度。在这里有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拿出来讨论,许多物理习题会出现一题多解的现象,很多老师恨不得一下子全部抛给学生,美其名日,扩展学生的思维,适用不同程度的学生。我想一题多解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要看情景,比如在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新的知识点还没理解的情况下,那么多的解法学生能掌握多少?也许将演化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再生障碍。因此,我认为,新课教学中的例题慎用一题多解,习题课教学或复习时是允许的。学生一堂课下来能掌握和理解多少知识点是值得我们去摸索和总结的。
3、灵活运用教材
新教材与旧教材的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物理的知识体系不再象老教材那样严谨,有些知识显得有点零乱。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去研读课标是非常必要的,灵活运用教材,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在讲完某一单元后,再以“专题讲座” 的形式对某一方面的知识专门重点地讲解,通过专题的开设,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重点知识的关联网络,达到对重点知识和规律的熟练运用,以及掌握重点知识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4、尝试探究式教学
新课标中的一个亮点就是探究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但是这种教学和学习模式并没有现成的东西供我们使用,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地、有意识地去尝试、去摸索。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参照其它版本的教材,尽可能地所教材中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老师们也应该认识一个问题,学生要适应探究式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往往很多老师考虑到探究式教学一是太费时间,二是教学效果不明显,三是担心学生的知识储备,没法探究。因此,多数老师仍然以填鸭式的教学为主。殊不知知识的最好来源莫过于来自体验,正如有些教育专家所说的,学生早一天学会探究,老师早一天轻松。
以上是我们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第二篇:我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会
我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会
郓城一中 王建国
从2004年秋季山东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开始,到2010年高考结束,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完成了二轮实验,并实现了新旧高考方案的顺利对接和平稳过渡。回顾六年来的课改实践,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发生了较大转变,实施新课程的条件和措施不断得到完善。六年来,在省、市教研室的关心支持下,在家长、学生和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下,我们强化措施,大力推进,广大教师锐意改革、不断探索,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进展较为顺利,态势良好,成绩也较显著。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走进新课程,认识新课程 2004年,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山东省开展,我们一起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大潮之中,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为此我们参加了一系列省市以及学校统一组织的培训,进行新课标解读、新课程教学评价、建构主义学说、多元智能理论及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通过培训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基本树立了新的课程理念,初步具备了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需要全员参与。认识到新一轮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力图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能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的学习方式,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启迪,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总之,本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强调构建体现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以及面对社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课改实践中探索前进 课改实验运作几年以来,我们真切地感到新课改的春风已吹进了校园,吹进了课堂。下面是我们在新课改中使用化学教材的一些做法,以资共勉!<一>课堂教学的”七性”。
1、目标性
新教材要求给了学生、教师更多的自主空间,评价方式多样化、习题类型多样化、获取资源的方式多样化等,为突出课程的开放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通过认真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化学课程标准》,通过研究课标、学习教材、精选习题、调查学情等,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准备每一节课。
2、趣味性
古语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个学生是否学好这一科的关键,因此,我们一直要求老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将学习内容趣味化,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3、尝试性
实行新课标,教新教材,无论对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是经验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要敢于创新,跳出教材用教材,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研究,不要轻易否定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见解,勇于尝试处理问题的新方法,敢于尝试新的课堂形式,等等,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大胆地去尝试,我们的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我们才能做到老师教的有效,学生学的有效.4、探究性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山东科技版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特点也逐渐得到老师的认可,我们认为:新教材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有鲜明的特色。例如,教材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学习的过程方法的处理方法是:通过“科学探究”对于重点的探究活动给予问题解决策略和一般思路的提示、进行科学过程方法的教育等。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在探究中增长知识,在探究中开发自己的创造意识,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5、合作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现在的许多学生不会思考问题,不愿思考问题,或者说跟本不去思考问题,总想让老师讲的细致全面。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运用孔子他老人家的做法“提出话题——学生讨论——总结结论“的教学方法,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分组讨论,然后让小组的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并且,小组之间展开竞争,比一比哪个小组总结的更好。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思考,在竞争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学习知识!
6、生成性
有人说:学生会的不用讲。那么,哪些是学生会的呢?哪些是我们需要讲的呢?在课前通过了解学情,我们可以知道我们需要讲什么,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全面,甚至回答错,课下,学生作业中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生成性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解决的!
7、达成性
在每一节的最后5~10分钟,是我们巩固这节课学习内容的最佳时刻,所以我们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限时定量地给一些当堂达标训练,使学生在巩固本节内容的同时,体验成功!
<二>业务活动集体备课 以本单位为例。集体备课在备课组长的主持下进行。坚持“四定”、“五备”、“四统一”的集体备课原则。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发言人;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统一教学目标要求、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三基训练、统一教学进度。
备课组长按照教材内容将重点备课任务合理分解,选定备课内容和该内容的主备人,排出下一学期的分工一览表,发给相关任课教师,使其明确教学任务,提前准备,提高备课质量。每位主备人要提前一周将自己负责的备课内容的初稿拿出来,并做好课件。其他不负责本节内容的教师同样要仔细研读《课标》和本课内容。在集体备课中都应当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经过备课组的集体讨论后,主备人在初稿上进行修改形成上课的课件共享。在保证主干结构和主题思想不变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班级教学实际,自己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备课,形成个性化教案。当然,所有工作的有效完成,都离不开学校教务处的督察。根据教导处安排的学习时间(每周二、周五晚上),进行研讨,由备课组长主持,确保活动时间和活动实效,做好活动记录,记录每一课时的共性内容,讨论课题。期末交教务处存档,并保存给下一同年级的备课组参考。
新课程改革下,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集体备课这一形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同行们所认可和采纳,它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是行之有效的,为教师的高效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衷心希望集体备课能够为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贡献一份力量。
<三>学案编写
1、学案及其特点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新课程标准、考纲要求,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练”的作用。
学案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问题探究是关键,知识整理是重点,阅读思考是特色,巩固练习是着力点。
2、规范编制学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学校在各年级所有学科中推行学案制,旨在更好地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科资源的建设,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学案编制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⑴.主体性原则:学案是教师为学生主动求知而设计的学习活动案例,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做到心中有“人”。备课时,不仅要备大纲、教材,了解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知识编排设计等,还要备学生,了解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积累,使设计的学案有较强的针对性,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⑵.探索性原则:要使设计的学案让学生学得懂、学得有兴趣,关键在于所设计的导学问题是否有探索性,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导学问题链,尽可能在“最近发展区”中着力。问题设置要科学,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并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⑶.基础性原则:学案编制要立足基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双基必要的也是充分的材料,非毕业班要保证九成以上学生能够切实掌握,毕业班更要严格按照考纲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制。
⑷.有效性原则:学案编制要突出重点与难点,内容选择要符合教学实际,题目搭配要合理,杜绝科学性错误。要讲求实效,能够切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学案内容应针对学生和教材实际,不偏不怪,不增加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学案内容应体现分层要求,以适应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需求,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⑸.最优化原则:学案各环节设计要符合课堂教学最优化原则,有利于师生在课堂上充分展开互动;排版要有利于学生答题规范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订正与反思,有利于学生保管与装订。
⑹.创造性原则:学案编制除了一些基本内容外,要灵活安排,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形式,选择不同的内容;要关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科技、文化、生活,体现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原则上以课时为单位,必要时可以跨课时编排。
3、规范编制学案的模式要求
各科学案的模式原则上可分成五个部分:学习目标——预习检查——问题探究——思维训练——课后巩固
学习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和考纲拟定的学习目标,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应用。让学生自学时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预习检查:依据学生能自主学懂的知识,课堂上不教的原则,将这一部分内容编制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检测题,让学生通过自我检测了解自学效果,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问题探究:本阶段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热点点及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而拟定的讨论题,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解疑,通过师生互动实现突破。
思维训练:教师精心设计或挑选具有一定思考容量的问题让学生当堂训练,巩固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
课后巩固: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节要点,学会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网络;另一方面,布置相关问题及时巩固已学知识,适当拓宽学习领域,及时提升学习层次。
<四>同步作业
同步作业分为二部分,一是课堂练习,二是课下练习;课堂练习要求当堂完成,做到学一节会一节节节落实;课下练习,要求作业内容分开不同的档次,使不同程度的同学都”吃得饱”,及时交上,老师批改,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节节评价。
<五>时间安排
结合我省素质教育的要求,我校周六,周日要求学生上自习,或者开展一些活动
三.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由于和新教材所对应的教辅资料大多不能令人满意,而教材上的练习又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课后练习的需求,所以课后作业的合理布置就变得非常重要,为此我们花了不少精力为学生编写了每一课时的学案,编制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作业思考题,以方便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对课堂知识的及时复习。同时为了便于老师对作业的及时批改,我们还统一印制了作业纸。当然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我们对学生作业要求限时、分层次完成。在评价作业的方式上,一改以往的那种生硬的评语。我们采用了多样化的语言,如:“再仔细一些吧”“这个问题想的好”“正确、整洁”“你的作业做的越来越好”等,强调激励、关注过程的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看到自己成长中的进步,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四、经验与教训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教育应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50多个),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学校、教师们更注重了通过开展校内外、课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当然,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也存在很多教训,比如:
1.相关课改配套改革不到位。如现有的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不适应课改的实际,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关系尚不明朗。新高考方案改革的力度不大,如何处理新课改与高考应试教育的关系,是新课改中教师最困惑的问题。
2.教材内容多、要求高与课时不够的矛盾。每周化学安排2课时。教材内容多、教参和教辅良莠不齐,有些练习题偏难偏深,课标、教材、教参、教辅标高不一,有的教辅资料质量低劣,使师生无所适从;
3.家长和社会对高中课改了解不足,关注不够。教师头脑中有新的理念,但有时在实施过程中要打折扣。学校和教师摆脱不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必然会出现一手抓课改一手抓应试的现象,这样不仅加重了师生的负担,而且有悖课改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4.教师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也应该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但教师直接参与课程开发有许多现实的困难。教师工作负担重,教师习惯了依靠现成的教学材料来教学,没有思考与反思的空间,也没有把课程开发看作是份内的事情,所以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教师课程改革的实践总有偏差。
五、目前面临的问题
1、时间紧,任务重 每周只有两节化学课,本学期共有22周,现在已经过了4周,因为军训等原因,我们才上了两个课时,根据教参上的要求,化学1至少要36课时,我们算足才有18周,既36个课时,如果除去十一放假、元旦放假、期终考试等因素,我们的课时跟本不够用。
2、课时少,间隔长
课时少,间隔长。这使学生对知识的连接造成困难,上节课学的,到上下一节时已经忘的差不多了,如何让学生在课时比较少的情况下,能把知识连起来,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在问题。
3、带班多,作业难以全批全改
我们每人带6个班,虽然课不是太多,每周才12节课,但是作业的批改问题却很难解决330多份作业,如何去改,这是令我头痛的问题。
4、高中教育现实与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目标还有相当距离,有些差距非一朝一夕可以弥合,这是我们最感突出的问题。
新课程教学改革是丰富多彩的,尽管改革的发展还不平衡,课程改革还任重道远,但我们在实践中增强了信心,坚定了改革的方向,无论困难多大,我们都将坚持不懈地努力,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认认真真地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贯彻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定会得到逐步提高,素质教育就一定能够得到真正落实。
第三篇:高一物理新课程研讨会
九龙坡区高一年级新课程研讨会顺利召开
2012年3月9日上午,九龙坡区高一年级新课程研讨会在铁路中学顺利召开。会议由区教研员马建国组织,由铁路中学物理教研组组长杨进主持,铁路中学物理教研组为研讨会精心准备了一节观摩课——《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由周望老师主讲,课后各兄弟学校的高一年级老师就观摩课展开讨论,并对新课改后的物理教学与教研分享了各自的心得与体会。
周望老师以水流星演示实验开场,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自制纸盘托橡皮擦实验引出离心运动,学生举例寻找生活中离心现象的应用与危害,巧妙过渡到火车转弯,恰当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安全转弯,并计算出转弯的理想速度;后来模拟过山车实验又一起勾起了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学生小组内讨论并上台分享自己的看法,得出结论后,再揭秘水流星成功的原因,通过计算,求出水杯通过最高点的最小速度,最后布置课后任务,成功的结束了本节课。
整堂课以老师组织提问点拨为辅,学生自主学习谈论展示为主,作为一个从教不到一年的新老师,可以说是一堂很精彩的观摩课。马老师对这节课做了充分的肯定,并表示铁路中学在推进新课程研讨会方面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希望接下来承接研讨会的学校能做的更好。
周望老师谈了上这节课的感受,最大的收获是让他明白原来自己的学生远比他想的厉害,早知如此,就应该早点把机会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铁路中学高一备课组组长周志贵老师介绍了集体准备这节研讨课的情况,表示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我们应该充分的相信我们的学生,其实90%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只有极个别的问题才需要老师来解决,老师只要做好正确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展示的主角,那么一堂合格的课就基本成型了。
铁路中学韦波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参加了2月28日在南川举行的重庆市新课程研讨会,并借今天的机会,给全区高一老师分享了与会心得。最大的体会是物理教学应该从生活走向物理,用物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学定教,学生最想知道什么,就教给学生什么,充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实验和理论有机结合,以这些要求为准则去备课,相信会有很大的收获。
马建国老师强调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转变理念。新的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新课程改革具有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强调基础知识,具有时代感,能结合现代生活与社会。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学习中结合生活生产,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并会问“为什么”,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对物理科学更加感兴趣。如果想要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而学生讨论更能激发学生的的思维能力,只要让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这节课就会很成功。虽然我们的学生现在表述能力还很差,但是只要我们能一直这样进行下去,学生肯定也会越来越好的。马老师最后送给年轻老师几句忠告,在年轻老师教学历程还没有走远时,千万不要随意提问,不要随意的发挥,激情体现在你精心设计好的每一个环节上,而且语言一定要锤炼,精准到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
最后,与会老师各自都发表了自己听课感受和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体会,并肯定了铁路中学的集体备课能力和接待工作。上午11点40,会议圆满结束,铁路中学为与会老师准备了午餐。
第四篇:物理新课程标准体会
《物理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初三年级:赵彦刚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在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认为物理学科更应该站在国家级课改的前沿去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谈谈我在新课标阅读后的点滴体会,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我对初中物理新课标的认识:
新课标和原课标对比,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内容上做了简单的调整,对于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更明确,教学者心中有底,对于科学探究的教学更能有的放矢,使教学活动更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效用。
当今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学校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我觉得探究教学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物理教学的必然趋势。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迎接中考,我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的传授,而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较少,通过此次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更重于知识的传递,因为知识是不断的更新,而一个学生对本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主动的探索新知,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会受益一生。能借助于身边的器材自制教具把物理课上得有声有色,何愁学生不喜欢物理,何愁学生的成绩不提高!所以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学习和创新,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物理的乐趣,真正做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欢乐课堂!
二、我对初中物理改版后新教材的认识:
以新《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新版教材有了一定的调整,由原来的17章变为现在的22章,加大了文字量,增加了可读性,把学生容易掌握的力、声、光放到了初二,比较抽象学生难掌握的电学放到初三去学,这样的调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这样在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时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本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又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再来学习相对较难的电学也不再是障碍啦,自会知难而上,迎刃而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的课后习题实用性、可行性更强,能全面的体现三维目标,有很好的利用价值。伴随着新课标、新教材的使用,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有所调整,教学目标的确定非常关键,这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实施,这需要我们全体教师更好的在实际教学中去探索和实施,不断的反思自己,反思教学。
三.在课改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1、编排上部分内容不是很合理。
如: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讲质量和密度,本身密度的概念就不好理解,做计算题时还要有那么多的要求:必须写公式,必须带单位,除号得用分式等等,学生感觉很难。况且,密度的单位kg/m3、g/cm3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复合单位,也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而第三章运动的知识,由于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接触过此类计算题,所以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把题目做得很好。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把二者的顺序颠倒一下,先学第三章。
2、学科之间出现“脱节”现象。
相对来说,与物理关系最密切的学科当属数学了,可这两科之间的脱节很严重,有些物理上的出错点就是因为数学知识不配套造成的。如:科学记数法。在密度的计算题中,大多数同学不会科学记数法的计算,对于乘以103、除以103不知道怎么做;再有体积单位的换算,m3、dm3、cm3、mm3之间的换算不会或不准,也是造成物理计算题失分的一大原因。
3、课时安排不太合适 新教材重视探究过程,主张学生自主探究与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如八年级上册第一个探究实验,熔化和凝固,按照教师用书的说法,本节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要求引导学生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这几个环节,说出猜想,作出假设,制定好计划,做出实验,收集出数据;第二课时分析、归纳总结出特点、规律。第一课时的任务一般完不成。另外本节探究的实验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4、有些消失了的“重点知识”还得再加上。如测密度的实验,Q吸、Q放的计算公式,考试仍然要考,需加上;有些就不必加了,如:I=Q/t,还有浮力的计算题要求也确实降低了。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能不断探索“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一定会翻开新的篇章。
第五篇:物理新课程培训体会
物理新课程培训体会
物理组陆丹萍
很荣幸初为人师的我可以有机会参加金华市高一物理新课程物理培训,期间让我学到了很多,通过这短暂的培训给我的高中物理必修1的教学有了方向性的认识,同时更深一层次的了解了新课程的理念。
在这期间听了几位金华市知名教师的报告。他们分章节的细致报告让我学到了很多。义乌中学王树民老师讲的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对于这个章节的教学他给我们提了满多的建议。其一是多跟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相结合,这样学生们听起来,理解起来就会现象,具体生动很多。提到对于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的教学,要特别注意会用二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对于矢量的认识,高一的学生也是首次接触,位移—是一矢量的讲解过程中要多给学生以些足够的资料去体会与认识。长跑——计量方式是路程(马拉松也是);跳高,跳远——-计量方式是位移。在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这一节当中要注意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吗?对于第四节的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用一平均速度代替某一瞬时速度的物理含义。王老师的物理课堂总会让学生有一种不得不去听他的讲课的独具魅力,这在义中实习期间让我深有体会(我的实习指导老师),他的这次报告课同样的让我感受到了这点,在我接下来的教学备课过程当中带着他的这些建议可以做得更好,同时对于第一物理必修1的第一章有了总括性的认识。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是东阳中学的马沪乡老师做的报告,同样的也给了我们一些关于如何教好这堂课的教学建议。首先,这一章是运动学的核心。他分几个单元给我们讲了,第一个单元主要要弄清楚的是两个关系:一是速度与时间;二是位移与时间。第二单元学习的是一种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一种最简单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对于这个章节中的位移的表示也从先前的S变更为X,这样其实是有助将位移与路程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明确教学要求是,既要学会公式表述,图像表述,同时要知道各自的优点。公式表述更加的准确、详细;图像表述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目了然。同时要强调一些特定的规律都是有条件,在运用这些规律之前一定要注意是否满足该规律特有的条件,这个等同于一些重要的理论的推理也是有条件的。同时马老师还特别强调了在教学
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的假设,同时要用物理学的观点消除生活中得来的错误观念。
金华一中的陶汉斌老师讲的是第三章的相互作用。首先讲到的是学习物理的原则是:由生活走向物理,再由物理走向生活。特别是我们第三章讲的是基本相互作用----力(各种力:重力、摩擦力等),跟我们的生活联系的很密切。力的作用随时可见,到处可见,可以从很多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析其作用效果。新课标增加的四种相互作用,跟学生们以宏观的认识。对于摩擦力的教学很了很多好的素材,生活中的素材,摩擦力是力学中最复杂的一种力。对于摩擦力这堂课的引入也可以是让学生们很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比如说两本书把每页都交叉的叠放在一起很难打开就是因为摩擦力的存在。在这一章中的教学中还增加了胡克定律的学习,这点我们要注意。注意初高中力学的异同,初中阶段的二力平衡是在一条直线上的,而高中阶段的是更广的。
第四章的牛顿运动定律是金一中的吕潮阳老师做的报告,他主要强调就是备课过程要花足功夫。对于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揭示的是运动与力的关系。提到的对于牛顿第二定律的得出绝不是当当就靠我们的实验课得出的,牛顿第二定律的得出是经过一系列的不断的实验探究得出来的。这一章的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单位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量纲的分析。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要注意一错误的认识:作用力在先,反作用力在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可以相互抵消的。要初步培养学生解决运动力学问题的程序。
在这次培训过程中四位老师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新课程的理念转变,第一:三维目标的提出,在原来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也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第二:注重对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第三:重视科学史的教育功能;第四:在课程上实施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同时也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上课过程在多家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方式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