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几点认识

时间:2019-05-15 15:2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几点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几点认识》。

第一篇:有关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几点认识

有关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几点认识

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背景,课程理论十分提倡学习兴趣、态度、方法习惯的培养以及学科对人发展作用。认为这些培养符合时代需要,新《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特别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融入语文教学环节中。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加以培养呢?

首先,教师要秉承“传师、授道、解惑”的育人方针,拥有育人意识。其次,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艺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地 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堂教学中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进行情感交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认为应从三方面入手:

一、在朗读中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丰富多彩的情感内容,教学应当捕捉课文动情点,围绕学生读这个中心,以读代讲,使学生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听学生琅琅的语文课,不是好语文课”还要注意朗读方法,可以教师范读、领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用默读、略读、浏览等方法,通过读感受文本的意蕴。

在教学《陶罐与铁罐》我首先给学生范读课文,声情并茂的语言,朗读时的音调、姿态感染着每一位学生,他们沉浸其中,好像亲耳听到了陶罐和铁管之间的对话。然后学生采取不同方式去朗读课文,相互点评朗读,整整一节课,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朗读技巧,而且再现了课文中的艺术形象,体会到铁罐的傲慢无礼,陶罐的谦虚、恭敬,忆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在第二节课中,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表现出对铁罐的鄙视,要学习陶罐的决心,情感态度得到了培养。

二、在理解中丰富学生的情感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强加给学生,这种“填鸭式”教学或许可以让学生取得高分,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被禁锢,情感无法释放。对学生而言,阅读是与课文直接对话,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对课文内容进行体验和交流,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例如例如:在学习《狐假虎威》这篇寓言故事时,当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后,我让他们评价狐狸和老虎这两个艺术形象,标准答案应该是“狐狸是一个倚仗别人势力欺压人的角色。”学生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黑格尔说:“感动就是情感的上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对语文有所感动,应当先使他们的情感和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有了共鸣,教与学二者相融,情感才能得到升华,教学效果自然显现。培养学生的情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品味课文意境,陶冶情感

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如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带人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就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产生共鸣和求知热情,从而收到学习知识和陶冶情操的预期效果。

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学生认真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我”眼中的背影“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拘楼着身子,步履跳姗的向月台外的栅栏走去。他试探着、手脚并用,一扭一歪地滑下去。追随他那已显苍老的背影,看着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上微倾,显出努力样子”,“我”的泪溢出了眼眶,不可名状的情感激荡肺腑,对父亲郁积已久的怨恨烟消云散了,只觉得“我”先前对他所做的一切都错了。望着他那笨拙、奋力的背影,仿佛他给予“我”的爱深深的刻在那“深青布袍”上。从此,特写式的背影便牢牢印在脑海,以致于数年后回忆起来依旧历

历在目。这是文中浓墨重彩全力刻画的富有典型意义的背影,字真意切,荡胸涤肠。这背影俨然是父子间一座情感的桥梁,使“我”真正地体会到父亲那深沉而平凡的爱子之心。在此,作者放肆笔墨,酣畅淋漓的描写,使父子的热爱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得到揭示和抒写,完美地创造了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意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品味这种意境,学生被父亲对儿子的爱深深的感动,并联想到对父亲对自己的爱。这样教学,对学生情感熏陶是大有裨益的。

2、挖掘课文内涵.激发情感

教育家赞可夫说:“艺术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该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结果。”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受老师的情感、言语的诱发,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老师如能引导学生挖掘课文内涵的感染力,必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感情,在其内心产生共鸣。

以讲授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最后一课”在全文共出现过四次:第一次是小弗郎士进课堂以后韩麦尔先生又柔和又严肃地对听课者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这里地“柔和”和“严肃”两个形容词的情感内涵很丰富,抓住分析能充分揭示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之情。第二次是说上一句话不久,韩麦尔先生又说:“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对比差不多时间讲的两句话,不同之处只是后一句多了一个定语“法语”,从这里可以深刻体会到韩麦尔先生对法国人民剥夺学习祖国语言权利的深沉的愤慨心理。第三次是小弗郎士听了老师讲课后,亡国恨、爱国情油然而生,他也懂得“最

后一课”的严肃意义。感到“最后一课,的无比珍贵。这时,他的内心情感通过独白形式表达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在小说中单独成为一段,表现了小弗郎士遗憾、内疚、愤慨等多种复杂的情感,很值得咀嚼体味。第四次出现在课快结束时,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啊!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这句话概括了他在“最后一课”中的全部感受,交织着爱和恨。形象的感染,丰富的表情朗读,师生合作,把课文传递出的爱国情和学生激活的感情融会一起。这样,在情感共鸣的波涛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增强了能力,也受了教育,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课。

3、注重课文讨论.升华情感

教学毕椒敏的《提醒幸福》一文,我先让学生分散朗读一篇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并准备陈述喜欢的理由。学生发言很踊跃,情绪高涨。几个学生发言后,我情不自禁接过话题,跟学生谈到自己对父母的感情:以前忙干读书,毕业后忙于工作,后来又忙于家务,很少顾及父母。今年回家过年,以后的殷殷过问,父母的端茶倒水,突然让我认识到,父母都老了,也许我哪一天回来就不见他们了,我突然觉得这种亲情该怎样去留恋和珍惜—我一直谈到了学生的家,谈到了他们中有家庭残缺,谈到了他们可能对父母的不理解、不礼貌甚至不孝—谈着谈着,有的学生竟嘀着眼泪,开始边哭边举手,一副欲吐为快的样子。我点了李艳站起来,她硬咽说:“去年春节我在家乡外婆家住几夭,我总觉得乡下不如城里好,终于在外公过生日的那一天吵着妈妈回家,同去的表哥也立即响应,所以大家不顾及外公的极力挽留,纷纷收拾行李准备返程。”外公知道我们去意坚

决,忍不住发怒了:“走,你们都走!一个也别留下!”我们就在年迈的外公大寿时离天了他,现在我才明白,到了外公这个年龄,还有几个生日呢?而我使他倍感家人温馨的那天使他发怒,这难道是我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吗?我为什么不提醒自己那天应有幸福呢?而又为什么去毁坏外公的幸福呢?

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的眼泪也忍不住汹涌而出。我感受到文学的神奇力量!这种情感是用一千句枯燥的说教也不可能引发的。在课堂上,我和学生们一起接受灵魂的洗礼,情感一起得到升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是达到“学生不刻意学而学自好,老师不板脸教而教自教”的佳境的有效手段,语文教师应持之以恒去做好这件事。

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文萃》

《沂蒙教育》

《山东教育》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

十堰市文锦学校

曾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语文教学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让学生自由表达,提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在现实教学中,许多课堂更多关注教师教,教师忙于课前深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几乎都围绕着一条规律教学,那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是主宰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就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虽然整堂课达到了预定的效果,但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培养出的人才也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惧怕提问的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害怕提问的心理障碍,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放下架子,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将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受和疑问提出来,并积极保护学生的发言,尤其对那些基础较差而提出比较幼稚问题的学生要满腔热情地给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自信心,切忌指责和嘲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异想天开,不唯教材,不唯师,甚至可以“班门弄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更进一步去探索问题,从而敢于提出更多的问题,真正做到让学生带者问题来,又带着问题走出去。

二、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质疑欲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外,还有努力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俗话说思考从疑问开始,对新知识的出现,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以引发学生好奇、期待,积极思考的探究质疑欲望,促使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例如,教学《向命运挑战》一文时,教师谈话激趣导入:大家都知道张海迪,从小学起患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但她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和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掌握了好几种外语,翻译、创作了不少作品,成为一代楷模,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位像张海迪这样向命运挑战的英雄人物。(出示课题)他们事迹更使人惊叹,甚至使人不敢相信世上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读题目后,自然很想知道文章写谁?挑战什么?怎样挑战的?通过这样的情景导入自然而然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即可打开学生的思维,进而促使他们产生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

三、探寻质疑途径,使学生善于提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要使他们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而善于提问质疑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需要反复训练,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他们总结质疑的方法并从中找寻规律。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提问能力,首先可以从语文教学中找方法:

1、看题目提出疑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围绕它大胆质疑,往往可以一下子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则是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促使其思维向深刻性发展的有效方法。

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泼水节!”(《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

4.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如《温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泠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温暖的呢?

5.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列宁为什么要化装成割草工人,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

6、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五彩石》一文中,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传说中的瑶池。

7、可针对修辞手法进行质疑、可针对不明白的现象进行质疑、可针对难点处进行质疑等等。

质疑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找原因,找依据,找联系,抓重复处,抓含蓄处等。这样经过方法的指导及训练,才能逐步由“敢问”到“善问”,真正使学生提出富有个性化的疑问。在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毫不拘束地提问,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教材、老师,冲破标准答案,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作为独立的个性,去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

四、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有效提问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个性,提出问题的空间,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从文本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有效提问。我们倡导学生自由发问,大胆提问,但是更有价值的提问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呢?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遇到难题就打退堂鼓,期待别人,要懂得深入思考。因为在语文教学中问题的形成是思考的结果,而没有相当的知识支撑,问题就缺乏深度,丧失价值和意义,所以只有正确地思考才能提出深刻的问题。其次,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它要求我们转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同中求异,思维不局限于一种模式,一个方面,是多向的、变通的。在语文课中要常常用这样一些语言来开启学生发散思维的智慧大门。比如,除此之外你还有那些思考?还有什么新鲜独到的见解?有没有比书上更好的方法?等等,让学生从多角度地去思考,探索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再次,帮助学生树立批判意识,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语文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的本质不断变化,不断地推陈出新,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接受,如果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就会出现盲从,就会人云亦云。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把语文教科书信奉为权威而全盘接受,哪怕对不正确的问题,也不敢置疑,对于现状,我们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批判意识,做到有自己的思考,敢于否定前人的观点,挑战权威,不迷信与盲从,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

由此可见,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就必先让其拥有问题,要使我们的教学具有创新的意义,那就必须由过去“为问题而教”转变为今天的“教而生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而能不能从问题贯穿教学却在教师,教师为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必须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最佳的问题教学情境,唤起学生提问的欲望,“授学生以渔”,使学生学会提问,并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促进学生相互提问,通过学生的问题逐步引导他们完成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语文教学有四个基本的环节,那就是听、说、读、写。在日常生活中被一般人运用最多的其实是“说”这个环节。无论是大人小孩,只要你不是身体上有语言缺陷,在交流的时候一般运用的就是“说”,可见“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问题。

“说”的能力也即口头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说和听、读、写一样重要,相辅相成,不能偏废任何一个环节,只有听、说、读、写能力协调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在中国式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只注重读、写能力的训练,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说”的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能力发展不平衡,多数学生只善于做题,不善于言谈,不善于表现自己。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趋于综合型、应用型。我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乡村中学,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多数学生不敢当众讲话,或者不能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一开口就脸红,说起话来结结巴巴。这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个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说”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一、提高学生对“说”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口头表达是人们交际活动中最主要、最方便、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口头表达与一个人日常工作,生活等密切相关,可以说,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虽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在考试这一指挥棒的指导下,学生还是普遍认为只要考试成绩好,能顺利地毕业就行了。至于会不会“说”,他们觉得无所谓,反正考试时又不会考试。因此不重视口才的训练。

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练“说”,首先要提高学生对“说”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因此,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尤其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的实际,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讲清道理,让他们意识到学习语文,特别是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用普通话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对于他们未来的人生来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例如一个能说会道的学生和一个不善于言辞的学生在其他能力相同的前提下,能说会道者被单位录用的可能性远大于不善于言辞者,这说明口头表达能力在生活、工作中是多么的重要。在课堂上,我举了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绝对挑战》栏目中企业招聘人才的例子,其实企业的领导都非常注重应试者的口才和表演艺术,并要求学生抽时间看这一节目。与此同时,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贴近学生的生活去启发、引导学生,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今天练好口才,明天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学生对于练好“说”这个环节才会有了动力,就能够积极主动地练习“说”。

二、培养学生对“说”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迷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一个人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因此,老师要想办法培养学生对“说”产生兴趣,让他们有话可说,才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积极性,练习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练习口头表达能力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学生又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有话可说,练习效果会更好。

由于学校学生的特殊性,针对我的学生,他们有一些不仅仅是“说”存在着比较大的障碍,有一些甚至连拼音都拼不全,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普通话其实没有像他们想象得那么困难,在教学中就注重鼓励教学法,让他们觉得自己在这些口语训练中有所提高,有多收获。在他们愿意开口的前提下有组织地进行一些小型比赛,比如进行一些小型的辩论赛,让学生就某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分组讨论,最后评比回答得最有条理,且最大胆,进步最大。并给予表扬和鼓励。有时候也会根据所学课文的情节,请同学们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这样进行口语训练,学生乐于接受,有话可说,也愿意开口说。一个学期下来已经有很多学生用普通话跟我交流,像开学的时候用本地话回答或跟我打招呼的学生明显少了很多。这让我更加有信心去实行自己的教学计划。

三、强化学生“说”的训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说”,把“说”的训练与听、读、写结合起来,多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比如,课堂上多提问,多让学生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口头作文,或开讨论课,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课本剧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说”的训练。通过课堂上多提问,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或朗读比较简短优美的课文段落,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最好是要求学生从座位走到讲台,面对几十位同学开口讲,使学生在提高“说”的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可以联系实际以及当前的形势,开讨论课。

这一学期来,我先后在班上开展了《如何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克服理障碍》,《如何看待身边的“酷”行为》、《结合校园生活,践行“八荣八耻”》等大讨论,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发言,学生干部带头发言。通过讨论和发言,同学们从不敢开口说话到积极发言,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使同学们知荣耻、明是非,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树立了远大的理想。

除此之外课堂上练习口头作文,也是培养“说”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在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把“说”的训练与“写”的训练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口头作文之前,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观察一下所要写的东西,进一步要求学生在进行口头作文时语言要规范,条理要清楚,不能只是片言只语,更不能散乱无章,学生按要求当场口头作文之后,再写成书面材料,进一步理清思路,规范语言,达到既培养“说”的能力,又提高“写”的水平。通过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鼓励并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些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对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口语表达能力表现出严重的不自信,不敢当众开口说话,或者说话时紧张,脸红耳赤,心跳加剧,本已准备好的话一开口语无伦次。这时候老师就要鼓励他们,给他们营造一个比较轻松的语言环境,适当去开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这一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信心。古语有言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罗马也不是一日就造成的。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要靠长期的训练和积累。要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长期有效的发挥,就必须增强学生的信心。假如在每次口语训练中,教师都以挑剔的眼光对待学生,求全责备,学生一见训练就发怵,那么,学生不仅没有建立自信,就连原有的一点热情都荡然无存。相反,如果每次训练,老师都能从学生中找出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让学生在口语训练中体验到愉快,尝试到成功,享受到尊重,这样学生就有了信心,有了热情。因此,每次练习口头表达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一个比较融洽、轻松的气氛,使学生放得开去“说”,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一定行,自己是最好的,学生 “说”完后,老师要及时做出评价,以肯定成绩,鼓励学生为主,并指出其优点。对于较差的学生,即使是用准一个词,也要给予表扬,要让他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诚然,鼓励也不是一味地去肯定学生,如果不把他们的缺点点出来,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弊端,所以还要委婉地指出缺点,以便下次改正。这样,同学们就会对“说”产生了兴趣,增强了信心,长此以往口头表达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的。

五、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循序渐进原则的提出,正是科学知识系统性,教学过程的规律性和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形成实践能力,促进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在进行“说”的训练时,要注意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样既符合认识规律,又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我的学生开始训练时,往往不敢开口说,或者不知道说什么,一站起来就一头雾水,针对这个情况,我从学生最熟悉的内容入手,进行简单的口语训练,让大家有话可说。比如作自我介绍、介绍“我的家乡”、讲一讲“我的童年”、说一说“我的朋友”等,这样的题目就会有很多的同学比较愿意起来说,或者讲一些简单的、亲身经历的小故事,这样的话题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语言环境,让他们不害怕说,因为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训练时起点低些,要求严些,让学生先想后说,每次训练都提前布置题目,提出要求,让学生稍做准备后再当众“说”,这样学生有准备的话会对这样的活动在心理上不排斥。

训练进行一段时间后,再提高要求,逐渐加大难度。在之前的“说”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叫学生进行课文复述,讨论、演讲、辩论等,让学生即时发挥。起初,我只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先讲《我的同桌》。后来,要求学生口头作文《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等,最后,组织开展以践行“八荣八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这样,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说”的训练,使学生逐渐克服心理障碍,从不敢说到敢说,从不愿意说到积极主动说。通过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语言实践的重要工具,在交谈、会议等各种日常交往活动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书面表达的有力基础。我们应该把说话训练当作一个重点来抓,使之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关键词:说话训练;课文;生活;师爱;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所在。它是衡量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准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说话能力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以课文为载体,增强说话意识。

小学生学习运用语言,应以感受、积累为主。而课文就是他们学习规范语言的一个重要平台。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说话训练。坚持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凭借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转换训练。如我在教《小雨》一课中,教学用“称赞”说话造句时,引导学生先说写课文内容:(1)、课文中()值得称赞。(2)、奶奶称赞()是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3)、()受到了奶奶的称赞。„„在这些训练的基础上,再开放思路,让学生独自说话、造句。在学懂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的说话、写话。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如果碰到下雨天,同学没带伞,你带了伞会怎么做,怎么说?同学们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脸上露出跃跃欲试的神情。说话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二、以人文主义为蓝本,注重情境教学,拓展说话空间。

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看图说话(即情境说话、叙事说话)是说话训练中的主线。因此,在训练说话时,教师可以把课堂变为商店,医院甚至是车水马龙的街道。设计有趣的、贴近生活的情境片断。如我在教听说训练课《这样安全吗》时,就把教室当作公路,让一学生扮演正在开车的司机,四个小朋友表演在“公路”上玩游戏、打羽毛球等。大家展开讨论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害处„„。这既对他们进行了安全教育,又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再如教《水的脾气》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集体讨论的话题:“你知道水还会干哪些好事与坏事吗?”有的说“如果没有水,庄稼不能生长,人们也会渴死”,有的竟然能结合生活实际说“像去年雨水很少,老是停电,我们就看不到精彩的电视节目,天气那么干燥,还经常发生火灾”„„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采取多种训练形式,重视指导说话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的口才是在不断的交谈和交往中得到锻炼的。教师在训练的形式和方法上,要注意摆正师生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采取讨论、交流、竞赛、评议等多种说话形式,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同时强调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形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并做到大方、得体、有礼貌。指导学生抓住一件事的时间、人物、地点、事情说清楚,不说半句话,不说有语病的话,及时发现,相互指正。

四、倡导“微笑教学”,以师爱鼓舞学生敢说、多说。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每个孩子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对于一些胆子小,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鼓励他们,哪怕只有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充分肯定,即使是说的不好或错了,也要对他们付诸微笑。这样,学生通过教师鼓励的眼神,可以减轻心里的恐惧感,消除不愿说、不敢说的心理障碍,从而大大增强了说话的信心,形成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老师信任的目光中会变得乐于说话,争取发言。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应试教育已成为历史。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搞好说话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说”解千愁

在一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上,不光是靠老师的飞扬的激情,悬河般的说教,更是要学生的百花齐放,因此“说”在课堂上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随着教育不断的改革和深入,各种不同教学形式相涌而出,但无论哪种教学形式都离不开听、说、读、写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说话能力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以课文为载体,增强说话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说的情境,鼓励他们大胆尝试,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便是这语文素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语感”二字,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总目标之中要求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后在各阶段的目标中,对语感的培养就更见具体、明确了。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 当今语文教育的著名学者王尚文先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近年来,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重新审视、重新定位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我国最早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丏尊先生,他曾对语感做了一番深入浅出的解释:“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 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两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两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吧。”可见,在夏丐尊先生看来,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一种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而王尚文先生则认为:“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的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总之,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敏锐的人,不仅能够把握言语对象的字面意思,而且还能迅速、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以及弦外之音、音外之意。在日益频繁的交往中,人们对语言信息的接受往往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人们之所以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以及从语句或一段的开头即能预测出整个语句或语段的趋向,可以在一瞬间辨认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色彩感情,正是凭语感。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可以说,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

(一)以读为本,培养语感

“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既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经之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1、范读

夏丏尊先生说:“国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传语感于学生。”教师的范读,体现了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表情、语气、语调、体态都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会看得到,听得清,可以模仿、学习。教师读得好,可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起到“情染语感”的作用。有位老师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先用诵读创设情景,使学生觉得仿佛在送行的人群中,教师也恍若置身十里长街。然后再用哀婉的语调朗读着:“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随后问:“幸福应该是愉快的感情,‘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是赞美的语调,为什么老师读得反而低沉了,轻了,慢了。”教师意在读中激情。学生动情地说:“因为这种幸福人们再也享受不到了!”“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再也看不到了!”“悲痛中回忆快乐,使我们悲上加悲!”

2、自由读

培养学生的语感,自由朗读比齐读更加有效。朗读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感受来读,边读边品味课文的感情,如果觉得还存在没有充分领悟的地方,可以慢慢读,多读几遍,从而不断加深学生的感受。《黄继光》一文中,有一组重点句子:“他感到指导员在看着他,战友们在看着他,朝鲜人民在看着他,祖国人民在看着他,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一位老师教学时,抛开繁琐的提问和分析,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个句子,去体味文意,领悟情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朗读声随着排比的推进,由小到大,感情也越来越强烈。当读到“黄继光站起来了”时,“站”字很自然地吐出了最强音。此时,一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崇高形象也“站”在了学生的心中。

3、分角色读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朗读中可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感受。如《狼和小羊》一课,狼说得话要嗓子粗,声调高,语速快,还读出恶狠狠的、蛮不讲理的神情;而小羊说的话要读得慢而轻,读出善良、温和与可怜。学生在角色朗读中与主人公一起思考,一起感受,对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体验的真切深刻,不但培养了朗读的热情、兴趣,还发展了他们的语感能力。

4、引读

有的班级学生朗读整体较弱,语感普遍不强,学生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不能很快产生共鸣。此时可用“引读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教师情感的感染下,相对集中感悟某些重点词句,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情。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炸暗堡”部分:

师: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战士冲上来了,可是,敌人的机枪还在扫射。万分紧急关头,董存瑞——

生:昂首挺胸,站住桥底下,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师: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

生: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

师:1秒钟,2秒钟……董存瑞——

生: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师:董存瑞抬头眺望远方,仿佛看到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的上空高高飘扬,他用尽力气高喊着——

生: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此段朗读,学生在教师的“引读”下通过对董存瑞炸暗堡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集中感受,在学生的情感深处刻下了一个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惜粉身碎骨的光辉形象。

(二)品词析句,训练语感: 咬文嚼字,品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见《朱子语类》)。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由此,我们在课堂上要着力引导学生推敲词句,品析文本,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在文本、师生、作者和编者间形成平等的对话,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感悟语句的意境,体验语句的情感,增强语感的灵敏度。具体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加、减、调、换”等方式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感。

1、加。就是加进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再与原句比较。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一句,让学生在“走”前面加上“我们”,把这句话改为“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我们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然后比一比,两句话在情味上有什么不同,通过揣摩比较,学生领悟到在当时环境险恶的情况下,一个“走”字掷地有声,充分体现了五壮士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2、减。就是把原句中的某个词语减去,再与原句比较。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开来的方向”一句。把句子中的三“都”去掉,然后与原句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明白这三个“都”不写,句子也通,意思也一样,但情味就大不相同了。有了这三个“都”,就突出地表现了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怀念、爱戴是一致的,是人同此心,无一例外的。

3、调。就是把前后几个词语调换位置,然后进行比较。”《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有这么两句话:“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这里的“眺望”和“望望”都是看的意思,能不能调个位置?学生通过调序朗读,通过思考,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原句比较,就知道这两个词不能换位置。因为,是由于他们与日寇英勇顽强的搏斗,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已安全转移,“眺望”写出了五壮士心中充满的无比自豪,和对人民对部队的无比热爱、留恋。回头“望望”向上爬的敌人,表达了五壮士对敌人的无比蔑视。

4、换。就是将句子中某个词语换成另一个词语,然后进行比较。《燕子》中有这么一句话:“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正在演奏的曲谱啊。”为让学生体会到“痕”字好在哪里,可先启发学生思考:电线一般用什么量词?(根)然后换成“根”后与原句比较:在这里用“根”好还是“痕”好。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和对生活的联想,学生体会到了用词的妙处:一个“痕”字把处于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现了出来,与后面描写“燕子”成了“音符”相映成趣,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

(三)联系生活,汲取语感

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训练语感,应引导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真切。” 茅盾先生也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中去。由此可见,培养语感必须联系生活经验,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也就是说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教师提出 “‘焦急’、‘耐心’这两个词是一对反义词,老奶奶为什么会焦急,又为什么会耐心地等待呢”这样一个问题来诱发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果去火车站接亲人,你提前等候在车站,可是到时间火车却晚点了,这时你的心情当然是焦急的。然而,你仍然要坚持等候,没有回家,这又表现出很有耐心。由此点拨学生即能顿悟此处的“焦急”是表现出老奶奶盼望早一点看到总理的灵车;“耐心”表现了她送别总理的诚心,不管多晚都要等到。从而深切地感受老奶奶对总理的爱戴和怀念。

再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游园不值》一课时,就运用了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培养语感的。

师: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

生1: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

生2:园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

学生的描述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教师在这里巧妙地以联想为桥梁,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连接在一起,使学生融入到了诗所描画的意境之中,迸发出了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想象参与,激发语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叶老曾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可见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

可以说联想和想象是培养语感的翅膀。想象的过程不但是引发学生调动知识储备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在感知作品内容的表象形式的过程。

如教学《月光曲》一文,要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乐曲的经过一段时,就可配上轻柔的音乐,美丽的画面,再加上有感情地朗读,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小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幽静。在这境界中,贝多芬手抚琴键,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倾诉着人世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之后又辅之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迭宕起伏,由此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再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澜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假如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色彩斑瓓、穿、越”等词语,就无法感受到美丽神奇的蝴蝶聚会的场面。要想让学生披文入情,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去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数以万计的蝴蝶身着彩衣正从四面八方赶来,它们生怕耽误了大好春光,急着到蝴蝶谷去聚会,你瞧它们飞得多么轻快,多么活泼!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只舞姿翩翩的彩蝶,正赶着去蝴蝶谷聚会呢?

我在讲授《水乡歌》一课时,也采用了联想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文中这样写道:“水乡什么多?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清波。”

师:请你们自己读这段话,老师相信你肯定能读懂的。(学生读)你刚才读的时候,眼前是不是出现了什么情景?什么画面?(此时,老师出示一幅水乡的图画,很美,学生欣赏。)师:同学们,请你对着画面再读一读,你有什么新的体会,新的发现?(生读)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生1:我仿佛来到了水乡,看到了一叶叶小舟在碧绿的清波上荡漾。

生2:我仿佛来到了水乡,看到了一株株水草在碧绿的河水里摇曳。

生3:我仿佛来到了水乡的小河边,看到了成群结队的鸭子在水中嬉戏。

师:假如你真的来到了水乡,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生1:我想把它画下来。

生2:我想弯下腰尝一尝水乡的味道。

生3:我想把它拍下来,挂在自己家客厅的墙壁上。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丰富的想象,流泻出了诗一样的语言,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绘就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水乡人民的欢声笑语,让我们仿佛嗅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气息。

(五)积累语言,深化感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熟读成诵,广泛阅读,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1、熟读成诵

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情感丰富。对于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地欣赏,读出其中的韵味、体验其中的美妙,直至背诵。通过背诵,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精华已证明这一点。正如古人所说:“文章读之故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交,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课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如此,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深化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

2、广泛阅读

语感的培养从“读”开始,不仅体现在课内,还要引导学生课外进行有效的阅览。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阅读量的不足。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可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的有关故事;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等。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断等。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鲜明的形象、活泼的内容,可推荐他们看童话、寓言等有趣的读物;中年级学生喜欢情节生动的故事,可推荐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高年级学生喜欢文质兼美的内容,可推荐读名篇佳作,历史名著等。大量的课外阅读能使小朋友吸收众多的词汇和句式,培养想象力,提高表达能力。难怪王尚文在《语感论》中说:“感受优秀言语作品的言语是培养语感的摇篮。”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飞到书籍的百花园中尽力汲取营养和甘露,去感受、体验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境,去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久而久之,头脑中的语言丰富了,自然会有较强的语感。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六)言语实践,积淀语感

“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通过熟读、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还要经过迁移性的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内化。”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读促写,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表达,书面写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言语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言语之神妙,把握言语之精髓,也使课文的思想得以延续,自身的语感得以发展。

1、口语表达

在阅读教学中,可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深化感悟。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朗读、说话、演讲,或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转述等,深化感悟。如在教学《云房子》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畅谈自己想象中的云房子的样子,随后可积极鼓励学生运用文中的“有的……有的……也有……”句式向大家介绍自己喜爱的云房子。这一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而且使学生在自主的体验中内化了语言,培养了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勤于动笔

“勤于动笔也是训练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⑥当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之中,用心用情去感悟语言文字时,已经不是单向的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因为每篇文章的背后都站着一位作者,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实质是与作者进行着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传递,经验的融通,这必将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唤醒沉睡在学生内心当中的与之相似相通的生活经历、经验和感受,从而会产生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此时教师要为学生腾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将积蓄于胸的所思所感彻底地宣泄出来,以达到升华感悟,积淀语感的目的。如《半截蜡烛》一文以小女儿拿走蜡烛,走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为结尾,给人一种意尤未尽之感,教师可在此设计让学生续写结尾,要求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也就进一步理解体悟了课文内容,感悟了人物形象的魅力。

总之,培养学生语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因为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使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下载有关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几点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关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几点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真善是美育的基础,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有利于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写作文是吐露自己心声的......

    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

    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 宜川县职业中学 薛转琴联系电话:*** 【摘要】本文通过对学生物理学科消极情感成因的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物理学科情感的......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这说明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色彩斑......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 周旭东 (四川省武胜县金牛初级中学校)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

    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研究开题材料(5篇)

    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组 目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情感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已越来越多地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因此非智......

    《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研究》课题(5篇)

    济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研究》课题 开 题 报 告 2013年6月 《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

    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情感5则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情感 遵义县龙坪小学 米小林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

    浅谈如何在歌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浅谈如何在歌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长垣县苗寨镇马野庄慈济希望小学 赵艳摘要: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使学生通过情感体验陶冶情操,进实现其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