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研究开题材料
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组
目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情感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已越来越多地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因此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研究已成为教学中的热点问题。非智力因素和素质教育对新世纪人才观问题的聚焦,绝非一种偶合,而是教与学在现时代改革发展中的必然要求,也是现实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催生的结果。
一、问题的提出1.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在逐步提高,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布卢姆等人认为可由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步伐,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明确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意义;在国内,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日报》上发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在我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产生很大反响,人门开始对非智力因素范畴内的情感、意志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林崇德教授主持了国家教委七五教育科学重点科研项目培养“。明确提出从智力因素入手,在教学实际中主要从兴趣、气质、性格、习惯四个方面培养学生。1989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学生情感品质方面提出了一些培养的原则、途径、方法、措施。并收集了研究成果,出版了丛书和专著。国内外在学生情感品质的研究实践中取得许多经验,值得借鉴。综观此项研究已有成果,许多人提出了实践的多项策略,虽然揭示出一些基本规律,但尚欠深入,不易操作,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教改的需求,由于没有明确的策略理念作为底蕴,那些具体的策略就犹如无源之水;还有人对情感的理性认识进行了探讨和阐述,缺乏与现实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另外多数一线教师对培养学生情感方面认识淡漠,观念陈旧,加之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因此教学中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没能形成良好的氛围,如果通过我们的研究和探索的不断深入,提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将学生情感的开发和培养与教学相互融合的理念,同时提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给广
“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1
年燕国材教授在《光明“中小学心理能力发展和”的研究课题,“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知,学生成绩差异的1/4”近年来,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加快了教育改革的1983年天津市承担了在进行广泛大都是一些具体做法的积累,属经验型,实用时有局限性,大教育工作者以理论的启迪,行动的指南,开辟新思路,找寻新途径,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会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活力,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注重课堂中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建立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情感投入,从而打破了“教”与“学”之间森严的教育壁垒,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教与学脱节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画卷,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完善自己,课程改革更关注深层次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有利于调动学生巨大的智力潜能观、教学观的基础上,更能有效地释放教学中“人教学突破,就犹如风行水上、水到渠成。
理论意义:高中生以逐步摆脱了具体的经验意识,自主探索已初步形成,从心理学角度讲,他们已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探索性、创造性、独立性,对他人的思想不轻信,喜欢创新和发现,由于受情感培养不足的制约,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没有成熟,往往会造成问题的探究无果而终。因此我们要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把情感品质看作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激发利用教育学、心理学对学生学习机理的深层次研究,力争寻求最佳的教与学的途径,实现信息时代的学习。应用价值:化学学科学生情感培养开发的到位,对学生的其它学科学习会产生深远的现实意义,可以使学生在现有的智力水平基础上,发挥两条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走路的优势,克服单条腿走路的不足,以保证人力资源的开发及有效利用,从而达到大面积、多层次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本课题创新程度:可使教师在对非智力因素的功能和作用的现有理论及策略认识的水平上,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总结、概括,以形成更加完善的认识,尤其是在高中化学课堂上,使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观念,深入人心,使理论得以升华,更重要的是能把这些理论认识科学地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层面上去,使理论和实践水乳交融。重要观点:
非智力因素是人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态度体验可以分为积极的态度体验和消极的态度体验,我们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体验,因为它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因,创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学中决定学生丰富多彩的情感主要有心境、激情、热情以
;它是建立在新的学生观、师生、观点
在教学中,”的巨大潜能,由此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及高层次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
积极情感的培养是形成人格魅力的力量源泉,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来源于对理想和奋斗目标的追求,来源于对学科内在美的追求以及对学科思想、精神和方法的深刻理解,因此科学地加强对学生潜能的开发,是大面积提高中等生、下等生成绩上台阶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优等生脱颖而出,水平上台阶的有效措施。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研究视角:
情感属于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它们的培养与开发,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在现有条件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智力和能力方面发展中起着动力和补偿作用,尤其是良好的情感的形成,对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
对本课题研究人员所在学校的班级进行长远抽样研究,分别选定市直中学、县中、的高一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问卷的调查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配合教材内容和合理的教学方法,注重情感的培养。
研究途径:
本课题在充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寻求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情感的最佳切入点,从理论的高度来进行分析研究,再付诸实践,指导课堂教学,使理论得以升华。
研究目的:在以不同的教学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将情感的培养融入高中化学教学中,来探讨: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学习中勇于面对困境、逆境形成锲而不舍的学习意志,产生高度的自制力、自信心。促使学生乐学、好学、善学,改变过去只重视知识积累、轻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应试教育模式。
实验目标:
显性目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测评,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观察和成绩统计进行评价。
隐性目标:探索高中化学情感教学的方法和规律,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使他们勤于思考,乐于合作,勇于克服困难,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体验探索的收获、成功的喜悦,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
能从真正意义上转变教师的观念,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 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条件;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找寻合理的教学策略,从而构建初步的理论框架,加速情感培养的实践化,分析高中学生的心理,探索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总结合理处理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创设高中化学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用现代教育理念塑造现代人。
三、实验步骤
本课题是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之一,本实验课题拟定实验期为2年,从2011年3月开始,到(一)2011年31.完成课题的论证和开题工作。2.确立实验学校、班级,实验教师,完成审核工作。3.完成本实验课题的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和实施方法的培训工作。
(二)2011年1.对首批实验学校、班级、教师的实验情况举行检查、指导、验收。2.总结出具有典型性的经验、形成论文、召开实验教师经验交流会。3.完成教改实验阶段评估、写出阶段性实验成果报告。4.召开本课题教改实验总结研讨会。
(三)2012年1.汇总本课题实验成果。2.完成本课题的教育策略和教育环境的研究报告。3.总结出比较成熟的高中化学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研究成果,4.召开本课题实验总结表彰大会,并对推广做出战略部署。
四、组织领导机构:《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研究》实验课题组主持人: 成员: 成果形式:
系列论文或研究性报告。
五、实验要求:1.实验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此推动教师队伍建设。2.做好统计、收集资料工作,包括平时成绩、课堂提问、学生心理活动记录、各 2013年3――2011年89月――2012年9月——2013年
8月,为进行提高阶段。
3月,为理论总结阶段。
月结束,根据课题进展安排,分三个阶段进行。月月,为课题规划实施阶段。类考试成绩等原始数据。依据学生所发生的变化,总结阶段性学生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3.对实验班级的教学方法适度放开,教师要大胆实验,放开思路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
六、完成课题的条件保证:
负责人曾撰写“浅谈情感教学在化学课堂中的运用”获市一等奖、省三等奖,并有多篇论文获奖,课题负责人及成员,有坚定的职业信念,有全新的教育观念,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理论有研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学科知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对事业执着地追求、精力充沛,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研究问题从不墨守成规,喜欢探索和创新,更重要的是全体研究人员已在培养学生情感品质这一课题上达成高度的共识。排课题研究时间,时间充足,资料新而全,实验班级能得到落实,实验学校教学手段先进,教学设备配置齐全,都具备校园网络系统。担任研究的人员素质较高,能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更加之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支持,为研究工作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我们表示一定不负众望,刻苦钻研,努力探索,力争开拓培养、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全新局面,优化课堂教学,以确保素质教育的实施落到实处。参考研究方向:
1.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结合2.情感教育与自主学习
3.化学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4.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概括总结能力较强,能合理安
第二篇:《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研究》课题
济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研究》课题
开 题 报 告
2013年6月
《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人才的培养越来越被重视,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培养目标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重新修订,提出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我们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题从研究小学生独特的生活环境和体验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克服学科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学校教育绝不仅仅是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仰和力量。让学校成为孩子一生的精神家园。
二、课题的界定
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它与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样,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
第三篇: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摘 要:核心素养作为学生终身发展以及适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养,其也是学生化学关键能力以及品格的体现,因此,教师应加大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通过有效的途径来提升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 培养 学生 核心素养
化学核心素养作为化学学科的特点,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知识、态度与情感的有机统一,它可以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仍保存在学生生命当中,并对推动学生生命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一种综合素养。化学素养是需要培养的,而高中时期的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接受能力也比较好,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最好时机。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科学思维方式的构建以及实验探究的实现和创新等多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应该基于化学本质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中融入绿色环保的理念,促使学生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具有当代高中学生特色的化学核心素养。[1]
一、培养学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1.设计可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水平,并对教学的后期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引作用。因此,要想提高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质量,就必须不断完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通过二氧化硫溶于水这种可逆反应来设计目标,以此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目的。在化学当中,二氧化硫和水之间可以形成可逆的反应,高中化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可以充分利用该理念,对高中化学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予以适当的调整,促使该目标能够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来进行,也能同时向逆反应的方向来进行。教师在此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之间的复杂反应。这种目标之间的转变看似只发生了很小的变化,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花絮思维以及迁移式的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及素养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同时,当前我国高中学校对化学知识的考核,主要通过成绩考核的考核来评断学生的能力。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促使学生过于重视成绩分数,力图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获取到高分数。虽然这样能在短时间之内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但是,这样实际上是无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因此,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就明确指出,应该要将以往以成绩为目标的方式转变为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在教授《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时,如果依照以往以成绩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要在课堂之上将化学知识点讲授给学生听即可。但是,在新课改之后,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应该在课堂上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原则,使用多媒体等创新手段来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氮及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了解含氮化合物的应用以及对社会生产的作用。虽然,这样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会消耗掉较多的课时,但是,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化学知识,还能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化学学习方法。反过来,学生通过可逆教?W目标,基于含氮化合物的性质知晓含氮化合物对空气可能造成的污染,并研究出可预防氮污染的有效建议。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扎实的化学知识,还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2.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融入环保绿色的理念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化学理论知识,还必须要掌握这个社会所需的化学素养。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化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环保方面,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越来越频繁,运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比如说,在空气污染当中,其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合物。基于此,为了能有效缓解空气污染,基于其化学特点,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化学方式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例如,煤炭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及氮氧化合物,给空气带来一定的污染。因此,城市管理者应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对化工、炼油以及硫酸厂等进行严格的管控,并对其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寻找出可替代的化学资源。随着我们居住环境的不断变差,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环保理念越来越强。在此背景下,作为新一代的学生该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呢?比如,汽车在运行之后,会产生尾气,并发生N2+O2=2NO(高温条件下)的化学反应,也就是氮气的生产反应。学生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2CO+2NO==N2+2CO2,通过这种转移电子的方式来废除汽车尾气当中的氮气污染。这样将环保绿色理念融入到化学课堂之上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环保的理念,促使学生能够形成核心的情感素养与责任素养。[2]
二、结论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简单来讲就是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融入到骨子里的东西,其会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而不断发展,促使学生在学习化学当中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及习惯,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高中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阶段,其是学生良好习惯关键环节,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对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通过培育核心素养来保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彩霞.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93):158.[2]张莹.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07):18.
第四篇: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王凤英
一、什么是质疑能力
1、什么是“疑”,什么是“质疑”
“疑”是“不相信”;“不分明,难以确定”的意思。“质”通“诘”,是询问的意思。“质疑”乃是“请人解答疑难”,“今亦以指提出疑难的问题”。一般意义上的“疑”往往通疑惑、疑难等联系在一起,指心里不明白,不能解答、解决,难于理解或确定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化学原理的不理解、对化学变化过程的不理解时也就产生了“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谓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
“质疑”就是把不能解答、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是经过思考后提出疑问。教学中的质疑问难,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因为任何发明创造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质疑、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纵观化学发展史,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几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从而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2、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能力是素质的外化,学生化学素质提高的外在表现就是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化学学习中表现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质疑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个性因素,是一种积极探索的结果。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执着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日积月累,学生的创造性技能就会逐渐形成,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3、什么是“质疑能力”,质疑能力的结构
“质疑能力”是指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的能力。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思考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会产生一种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不断质疑、释疑,不断总结,表现出勇于追求真理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质疑能力同时也是学生的一种反思能力,又是学生思维的激发和提升。学生在“质疑—释疑—再质疑”的过程中不但能学会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能力,也能形成良好的化学学科逻辑思辨能力。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来自于生活中的经验和化学素材、化学学科知识逻辑和实验探究、化学学科人文背景等)。这就需要教师“授之以渔”,通过示范启发,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受到启迪,从模仿起步,要让学生由“录音机”变成“演唱机”,由被动接受的“容量瓶”变成主动获取的“移液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心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
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
1、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教育和人才是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持续创新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有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才的培养的从基础教育着手,从娃娃抓起。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关键是学而善思,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质疑,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等。只有认真思考和钻研的学生,才会在学习过程中有问题产生。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摒弃了学生作为一种单纯性接受知识的容器,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对价值(社会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这是最重要的培养创新人才之需,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需。
2、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
1998年,上海启动了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二期工程,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课堂教学理念,全面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是“主动参与、乐与探究、交流与合作”,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体验科学家的发明过程,也就是给学生创造一种“在做中学、在尝使中学、在体验中学”等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改变学生机械的模仿习惯、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兴趣形成统一,是搞好课改的必由之路。
3、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为学生的认知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和各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大胆质疑和思考,使学生养成勤思善辩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思维的深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将来用不着教”。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学力,把握学习的规律、拓展学习视野、主动涉猎、激发学习的潜能是有促进作用和发展前景的。
4、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有利于教师智慧的开发利用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始终是教育改革的热点,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教师不能仅是一个管理者、传授者、主导者和仲裁者,而要成为学生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充分挖掘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设计和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使教育教学告别“功利时代”,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形成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形成一种宽松又有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形成一种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健康身体、求知欲、自信、自主、合作、一定思辩能力等。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把教师的聪明才智运用于化学教学实践中。
三、高中生质疑能力的现状与分析
1、高中生质疑能力的现状
针对我校高一年级学生,我找了两个平行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经统计:进入高中后经常进办公室问问题的学生仅占2.9%,偶尔提问的占39.7%,从来不问的占57.4%;对老师的讲解常提出质疑的有1.5%,偶尔提出质疑的39.7%,从不主动提出质疑的58.8%;学生在化学预、复习过程中认为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都正确的有25%,有时有疑惑但不提出问题的有29.4%,从没有思考过的有45.6%;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懂的问题,其中想解决有不敢问的有32.4%,由于存在问题太多而放弃的有29.4%,积极提出问题及时解决的占38.2%。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即使有少部分学生经常提出问题,但是占69.1%的学生是把作业中不会做的习题希望老师给予解答,我们的学生总体不爱提问,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特别在课堂上缺少问题意识,学生长期没有自己的问题可提、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学生的思维怎么被激发,又怎么谈得上“主动发展”呢?
2、高中生质疑能力的缺陷分析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什么不爱提问、不善于思考、缺少质疑的勇气和能力呢?就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对于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造成学生不想提问质疑的原因,有48.5%的学生认为学业负担重没有时间,认为问题太多无头绪占44.1%,认为老师没有耐心解答占7.4%;对于在化学课堂上有关提问的空间和时间,22.1%的同学认为没有时间,50%的同学认为偶尔有,20.6%的学生认为经常有;对于在化学学习中能促使学生敢于质疑的因素,40.2%的同学认为老师的热情和鼓励及对化学学科有兴趣,有50.4%的学生是为了学业有成。
从问卷数据可以看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常常会抑制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受教学任务和升学的压力,在教学设计和过程中注重的是如何提问,喜欢讲的“头头事到”,而没有给学生留有充足思考的余地,而且往往高高在上、太过于严肃而缺少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和沟通等;原因之二是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学生缺少思考和质疑的时间;原因之三是学生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他们习惯于听老师讲、自己记,听老师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甚至不乐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有畏难情绪等。总体归纳起来有三方面影响学生的质疑能力:师生情感交流和互动的不和谐、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及思想的不和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师的课堂设计要求等的不和谐。
四、高中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路径
如何变不和谐为和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及质疑能力?
1、引导学生重视质疑,积极寻疑,做到“愿问”
有一大家个共知的事实:幼儿园的小朋友问题意识最强,小学有所减弱,初中再次削弱,到了高中几乎无存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年龄和生理及心理状态在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年龄越小越无顾忌“童言无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改变,不敢提问和质疑,不敢主动发言等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学生怕难为情,怕同学的嘲笑,怕老师的看轻或不耐顽等等;二是我们的教育问题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老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课堂的大容量、作业的大容量等等。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有多少呢?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们的做法是:首先,教师要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强力意识,努力引导学生重视质疑,积极寻疑,做到“愿问”。
学贵有疑,善于问问题的人,一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对于搞不通的问题,不问则不通,一旦问明白了,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进步感、觉悟感。人的悟性往往就是在一问一答中,即在思考中形成的。
我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考入高中以后,对高中的学习生活有一种向往,而且从新生的交流和调查中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是:学生都有决心好好学习,学习的动力可以说是很大,也很强烈。此时的我有一种强力的愿望,尽自己所能,让学生既轻松又愉快地学好高中化学这门课程。为此需要在总结自身以往教学的基础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抓牢教学的契机,利用好学生强势的学习心态,改变学生在以往学习过程中的陋习,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良好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遇事都问个‘为什么’。”
在高一学生的第一节化学课上,我发给每位学生一本笔记本,在笔记本的扉页上有一句“老师的话:请把你想问的每一个问题记录下来,我会尽我所能认真解答每一个问题”。我把本子发下去以后说明:同学可以不写上自己的名字,但是你应该有一个自己能识别的符号或标记,每个星期把这个本子交两次给老师,老师很乐意为大家解答所有的问题。
随后我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情绪,讲解了这样一段话:思考是获得真知的重要手段,只有认真地思考了,知识才能转化为你的经验;思考是触类旁通的钥匙,借助科学的思考释疑解难,才能做到闻一知十;思考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因为只有思考才是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依据。老师相信同学们有这个能力,我愿意成为大家的朋友。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愿问”是学生的一种情感需求,对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对学校、对老师、对课程均有极大的好奇心,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愿问”又是学生准备进入高中学习的一种动力,正确利用好这种动力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每个第一次,例如:与学生接触的第一节课,关注学生的第一次质疑,认真做好解答第一次答疑本,认真做好与学生的第一次谈心,认真分析学生的第一次考试质量分析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坚持努力抓住教育的契机,学生的质疑能力会逐渐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强,教学效果就会好。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像保护露珠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实质上我们也有责任要像保护露珠一样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要努力营造一种常态的学生质疑的方式。
教师的亲切、和蔼、鼓励,能一下拉近跟学生的距离,通过“小本子”的传递,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平台,使学生的“愿问”落实于行动中,往往会导致学生具有创新意义问题的提出。
学生“愿问”的问题哪里来?每星期把质疑本交于老师,是否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呢?从学生的质疑本上可以感觉到前期学生热情高,而第三个星期开始有少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少了,而且一个班级中提出同一个问题的人数在增加。新的问题促使思考,我一方面继续鼓励学生质疑,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寻疑。在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验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的原子结构认识发展史,体验从德谟克利特—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就是不断的发现化学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又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由此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如第二章《开发海水中的化学资源》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实验探究、验证和鉴定,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又一途径。通过实验设计、对比实验、实验结论的获得、实验前后的思考等等。可以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我在学生的质疑本上时常留下鼓励的话语,有时候是名人的名言,如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又如陶行知的八个好朋友:“我有八个好朋友,肯把万事告诉我。你若问他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像弟弟和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质疑问题哪里来?从化学学科教学中来,从课堂中来,从教材中来,从化学知识巩固训练中来。我们的课堂注重课前预习,要求同学预习后提出质疑问题,课中有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不同的问题进行评价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课后通过小本子的形式进一步提出思考和质疑,遵循课堂教学“一课三思”的原则。
从答疑本的收交情况分析,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从开始的一个问题到二个、三个逐渐增加,从开始教师的解题到教师分析学生解题过程中错误原因„„尽管有时所提问题不理想,但能把问题提出和呈现就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2、多给思考、发问机会,使得学生“想问、敢问”
要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收集学习素材,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思维和创新。对“质疑本”的使用,教师要正确引导和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要引导全班同学寻找答案,一起解决;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是:针对学生质疑本上的问题,或者认真解答,或者及时给予评价。对好的提问或思考性强的问题,更要给学生有明确的批示或在课堂上及时提出,组织学生来解答和评价,让学生及时产生一种兴奋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问题质量不够高的时候,教师一样要认真解答,并鼓励学生下次提的更好。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从刚开始不愿在质疑本上写自己的姓名,而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实践,学生能把自己的姓名主动写在质疑本上。这是一次飞跃,说明学生通过实践和坚持,质疑提问意识逐渐增强,绝大部分学生从“愿问”进入“想问、敢问”的过程,并已经逐渐学会质疑提问。下面列出高一第一学期学生“质疑本”上所提的一些较有思考性的问题:
①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为什么H2 H+ 1H 2H 3H称为氢元素的五种微粒?
②有刻度玻璃仪器读数时,为什么一定要水平读数,仰视与俯视读数会怎样?
③如何判断化学键是否被破坏?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后,能量是怎样发生变化的,是否一定降低?
④元素的相对质量与原子的相对质量关系是怎样的? ⑤什么时候可以利用“十字交叉法”进行解题? ⑥怎样求混合气体的密度和平均分子量?
⑦不同密度溶液混合后的体积不能相加,又为什么在许多计算题中可以相加? ⑧如何制作家用简易消毒仪? ⑨如何改进初中电解水的装置?
⑩实验室制取氢气能否改用铝和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反应?
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教师要认真解答,坚持鼓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更要充分挖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教学情境,通过实验情境启发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则要坚持努力,尽可能去体会和感受化学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多给思考、发问机会,使得学生“想问、敢问”,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能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体会与人合作、学他人之长处,从而有新的发现和提高。
3、通过讨论、总结、示范,逐步做到“会问、善问”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研究,借助“质疑”本,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问题不愿问走向想问,从想问提升到敢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都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是,毕竟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没有直接与老师面对面的质疑提问和交流;在课堂上能够针对课堂内容和教师的讲解以及教材的表述,敢于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大胆质疑,提出问题的同学还不多。
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我寻找学生“质疑本”上的好问题或个别学生所提的有代表性的问题,给予适当放大,使之成为教学的专题,把学生的问题回到学生中去,让大家一起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前的课堂设计,而在课堂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注重课后的延伸和继续讨论研究。
课例一: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刻度玻璃仪器读数时,为什么一定要水平读数,仰视与俯视读数会怎样?”教师设计安排一次学生实验,就是化学实验室中有刻度玻璃仪器的读数研究。
课堂环节一:认识实验室中常见有刻度的玻璃仪器,包括:量筒、容量瓶、酸式滴定管(老)、碱式滴定管(老)、新教材使用的滴定管,注意零刻度和最大读数等问题。课堂环节二:放入一定量液体后的静态读数研究(量筒和滴定管)。分别采用三种读法——正确读数、仰视读数、俯视读数,对三个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课堂环节三: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进行动态读数研究(完成量筒、容量瓶定容到刻度时的操作,从滴定管中取定量液体)。分别采用三种读法——正确读数、仰视读数、俯视读数,对三个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课堂环节四:对照比较分析静态和动态读数,得出结论。课堂环节五:教师告诉学生:是根据某同学所提的问题安排这节实验课,由学生分析必要性,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交流实验后的理解和感受,对所提问题作出评价。
虽然此课例学生提出的问题不难,但很常用,通过学生的研究,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评价,激励学生,促使其他学生敢于质疑和提问,解决这样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例二:学生在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时,提出“在碘化钾淀粉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逐滴加入直到过量,现象会怎样呢?”由此引发了化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专题教学——《化学反应条件的改变对反应产物影响的研究》
课堂环节一:学生实验验证——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
课堂环节二:讨论:反应物相同由于用量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生成物,已学过的有哪些?学生归纳总结。
课堂环节三:从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互换反应着手归纳总结。课堂环节四:师生互补对照(从归纳的方法和思路上对照),一起完善。课堂环节五:应用和拓展
从问题中引发新问题,总结归纳,产生规律,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更为重
要的是:教师不是权威,要在和学生平等的位子上相互补充和完善。要在真正意义上鼓励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不唯书、不唯上,在质疑的基础上学会释疑,做到“敢问”切实解决问题,通过讨论、总结、示范,逐步做到“会问、善问”。
五、高中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实践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1)通过联想和比较发现问题
任何知识中多隐含着问题。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把潜在的“问题”挖掘出来呢?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通过联想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释疑,能使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得。课例三:氯化钠(食盐)的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积累,请大家描述有关对氯化钠(食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烧菜作调料,腌制咸菜、咸鱼等,食盐洗澡,食盐洗茶的污垢,食盐洗衣;配制医疗用的生理盐水(0.9%);工业上用食盐制取氢氧化钠„„。
(有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食盐有如此多的用途呢?”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很熟悉食盐,但根本不知道它的结构是怎样的,也不知到它的化学性质是怎样的。此时易产生迫切感,想快点认识和知道。这表明学生的兴趣被点燃。产生的教学有效性强。)教师:同学们如何从化学角度上进一步认识氯化钠?(师生共同分析氯化钠的结构和性质,引导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方法和寻找学习的规律,从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寻找自然界的存在和实验室制备等。)
学生课后提出:食盐水可以冼伤口,那么食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是否可以用来制取家用消毒剂?
(学生从教材和课堂所学的知识进一步联想到自制消毒剂的可能性)教师引导:你可以看看书上的“电解饱和食盐水”。
学生提出:能否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自己制作家用简易消毒仪呢?
教师引导:原理上完全可以,老师希望你们成立一个合作小组,设计装置,实验求证通电的时间和消毒水的消毒能力的关系等。希望把过程记录下来,产生一份研究报告。
通过学生的合作实验,学生们终于制成了有饮料瓶制作的简易消毒器,且研究报告和成果获区青少年科技成果一等奖。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从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物引入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学生已经具有一些初浅的认识,可以说是处于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容易引发兴趣的爆发。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的情感,是呼唤学生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条件。通过质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疑——释疑——质疑——实验解决疑问,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增强质疑的信心和勇气。(2)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问题
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始终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鉴于这一特殊的规律,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展开各种不同形式的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等方面均是非常有效的。
在课堂外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的例子: 例1检验家中的食盐是否是加碘盐
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①为什么在家碘盐中看不到单质碘的颜色?②为什么加碘盐中的碘用的是碘酸钾而不是碘化钾?③为什么碘化钾和碘酸钾在酸性溶液中相遇会产生单质的碘?④家里的食醋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例2用PH试纸检验自来水和河水及雨水的PH值
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①自来水的PH值为什么小于7,显微弱的酸性?②为什么雨水的PH值也小于7,而且放置一段时间以后PH值还在继续减小?③为什么同样的自来水和同样的雨水,由于地点不同而PH值也会不同呢?
例3家中的小苏打、肥皂粉、精盐、绵白糖等失去标签了,请你来鉴别; 例4找一些不同面料的边角,请鉴别它们是羊毛、全棉、还是化纤。在课堂中的实验例子:
例1实验室制备氯气,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①为什么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②为什么一定用浓盐酸而不用稀盐酸?③为什么收集氯气用密封的方法?尾气为什么用氢氧化钠?④能否用其它较强 氧化性的氧化剂与浓盐酸反应?
例2氯化氢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学生提出:①收集满一小试管的氯化氢气体,倒扣在大烧杯中水没有充满试管?②老师在做喷泉实验时水也没有充满烧瓶?③初中学过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否进行喷泉实验?④如果把水换成酒精,氯化氢气体是否有喷泉现象?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分析实验,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依据对实验的步骤、对实验的现象、对实验的装置、对实验的原理等的思考和反思,利用实验现象和理论之间的差异发掘问题所在,使学生在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产生质疑的兴趣,在学生产生惊奇、不解和矛盾心理时,进一步引发学生产生其它问题,从而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思维。
改进一些演示实验作为学生实验,改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实验,改学生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等等,能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会发现问题,逐渐形成质疑的习惯。(3)通过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化学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有机融入到化学教学中来,可以说找准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例1:高一学习《硫、氮的功与过》中的有关硫的内容时,我们把重庆开县的井喷事件作为情景(2003年12月23日24分,当人们还处在熟睡中之时,重庆开县川东北气矿因为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天然气井喷恶性事件,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臭鸡蛋味。最终导致周围居民疏散不及时而中毒死亡240余人,方圆一公里内的家禽、家畜无法幸免。天然气的井喷,就是从气井出来的,还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的天然气发生无法控制的,向空气中喷发,一般可以达到30多米高“气柱”。天然气是动植物“残体”在深层的地下经过长时间无养发酵而产生的气体物质,主要成分是CH4,其中也混有有毒气体,此气体被称为“瞬间杀手”。消防队队员和援救的化学援救队赶到现场后,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点燃井喷气体;二是在燃烧的火焰周围内用大型机械形成20-30米高的“水雾”防护墙。环境监测人员将这种“水”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收集起来后,测定PH值为4.85,第三天再测定PH值时发现变为4.75。)请同学认真阅读材料,从元素化合物角度提出有疑惑的问题。
学生所提的有关问题有:
a.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臭鸡蛋味,该有毒气体是怎样出现在天然气里的? b.动植物残体中有什么物质?
c.周围的农民和动物都有大量伤亡,这种有毒物质是什么? d.为什么叫“瞬间杀手”? e.为什么要点燃井喷气体?
f.燃烧产物是什么有何毒性或危害呢?
g.为什么在燃烧的火焰周围内用大型机械形成20-30米高的“水雾”防护墙? h.这两项措施能怎样缓解事故扩大?
i.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毒气体对空气的危害?
j.为什么水雾掉下的水测定PH值为4.85,过一天再测定PH值时发现变化4.75? k.当“水雾”中的水凝结到周围的地面、水体(如土壤、河流、湖泊)后,将对土壤、水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l.那么没有发生井喷事件的话,有毒气体是怎样“脱硫”的? m.如何检验这些“水”的污染物? n.如何解决周围的土壤、水体功能恢复呢?
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踊跃发言,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在大家讨论和师生共同评价后,把好的问题留下来,也就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自然、社会生活、生产实际,有的放矢地介绍生活和社会中所用的化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解决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环境和简单的科学问题,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有所用。
2、让学生“想问、敢问”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让学生“想问、敢问”的关键是教师,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对化学学科有兴趣,对化学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肯定是激发学生乐意提问的主要因素。新课程需要教师发扬课堂民主,帮助学生确立“我是课堂的主人”,树立学生“想问、敢问”的信心,激发学生提问的主动性,产生想问的冲动,转变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鼓励打碎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创造一个争先恐后“要问”的学习环境。
(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不吝啬微笑、表扬及鼓励
一直以来,我已经养成这样一种习惯,提前5分钟进课堂,不带任何不良情绪进教室,一进教室总是脸带微笑,在课堂上要有满腔热情。提前进教室一方面是作好充分准备,另一方面是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个别交流,师生之间产生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时代不同了,学生的现状和心理特征均发生着改变,学生在社会、家庭、课业等负担和压力下,在课堂上吸收和消化知识的同时,另一种需求不可忽略,那就是情感的需求在上升。能够正确进行顺势引导,在课堂上毫不吝啬地把微笑留给我们的学生,以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习境,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希望学生具有学习化学的自信心,那么在课堂上,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多用“你这个问题提的真好”“你答得很好”、“你基础不错,继续努力会更好”、“你很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聪明,若能仔细一些会很出色”、“你不比别人差,多些自信和方法”„„。美国心理学家丝.雷所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象阳光一样,没有他,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教师应该充当学生自信心的挖掘者。一直以来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着以柔克钢、以理服人、以热诚和真心关爱对待我的学生,换来学生的真心回馈,学生乐意靠近我,主动乐意和我进行交流和切磋,在这种“和谐”教学氛围中,学生“思维如泉涌,质疑问题比山多”。(2)、在课外或课后不吝啬时间,给学生解惑
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全班的学生,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上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解决好所有学生的问题,教师的工作必将延伸到课外或课后。我认为,舍得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学生解疑,对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非常有效的。课外答疑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可以面对面答疑和解惑,或者给予学生心理疏导和交流。二是以书面的形式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质疑本上学生的问题,我总是认真解答,从不马虎,记得有位同事见了后说:“你太花时间了”。我认为虽说放弃了休息时间,但换来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学生乐意把他们的郁闷、烦恼、不解向自己的老师倾诉,做到心灵的沟通,做老师的虽苦尤甜乐在其中。
个案1:小钱性格非常内向,原有化学基础不算差,但是一段时间总是感觉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绩有所退步,我观察发现她渐渐的不自信了,又似乎很着急的样子,几次想进办公室,却又停了脚步,还好,总算有一天拿着题目让我帮她解答,我表现非常亲切、温和、耐心地一步一步加以引导和分析,哪一步是关键,你是怎么想的?在师生一起分析时,尽量让她多表述,并及时鼓励和肯定,有了一次、二次、三次就容易了,老师的真情换回了学生的信任和自信,小钱同学在学习中有问不完的问题,学习成绩也有了一个飞跃。
在放弃休息关心学生的做法上,我有自己的想法,一般情况下,我不会主动把学生“请进来”的,而是“等待着”学生自己主动来找我,乐意来找我。我们的学生自尊心强、自主意识强,即使是“弱势群体”,他们不希望老师过多的关照,“请来的”和“主动来的”所产生的效果差异很大,讲到底就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从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一般说来,凡是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所以,学生主动来找我的,我从不拒绝,总是耐心认真的听、细致地分析、分析中提出新的问题、引导新方法的产生等等。让学生在乐问、乐学中提高质疑能力。(3)教师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广泛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化学热情
罗曼•罗兰有句名言:“要播撒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作为一名化学教师,首先自己对化学这门学科充满热情和兴趣,深刻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深挖教材,不断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有关高考考试说明,还要博览群书,及时了解化学学科发展和前沿,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功底,带着浓厚的爱生热情,全身心投入,把握化学学科知识要点,理清教材思路,体现学科本位和教学本质,融会贯通,找准知识兴趣的切入点和爆发点,才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情和兴趣。兴趣促使学生的感觉变得敏锐、想象变得自由、思维变的活跃,学习就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学生自然会对化学学科认真钻研,才会产生各种问题,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4)以生动的形象化的比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化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某些概念的难以理解或者是微观粒子的看不见和摸不着,此时适当运用一些比喻,就会使学生克服为难情绪,同时产生兴趣。例:在讲解金属原子转化为阳离子时,用形象的语言“大方一下,先成就别人,后成就自己”;在讲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转化为阴离子时,“小气,得了便宜还买乖,打起围墙来了”。(5)以教师的示范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同时又是引领者,而且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师的人格和威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我,积极进取,养成良好的不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断学习的习惯,形成和发展自身优良个性品质,对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起示范和导向作用,积极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让学生“会问、善问”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让学生“会问、善问”就必须使学生在提出各种各类问题时要善于总结,让学生知道和重视“怎么问”,使学生知道怎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问题。一方面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总结和大胆在课堂上接受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使学生在过程中逐渐体会和成长。
(1)以案例情境为提问的素材
例在学习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时,把家庭生活中养金鱼的题材作为情境素 材:“自来水中什么物质让小金鱼窒息?”从养金鱼与自来水的故事(经验回顾)——自来水中什么物质让金鱼死?——自来水是怎样杀菌消毒的?(生活回顾)——自来水中可能什么物质?——怎样检测存在的物质?„„
在高一起始年级不断营造氛围,创设问题环境,使学生面临某一化学情境时会自发产生“为什么?”、“怎么会?”、“其中存在什么化学原理?”、“是否有新的问题存在?”、“如何解决问题?”。
(2)以学生质疑的好问题形成专题
学生在“质疑本”上提出,有刻度仪器的读数问题,形成了一堂学生实验专题课;又如学生在学习氢氧化钠中通入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的用量不同产生不同的生成物?引发了“相同反应物不同反应条件生成不同产物的研究”。使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受到鼓励,从而激励学生要会提问和善于提问。
(3)在好问题的释疑过程中产生新问题
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学生提出在溴化亚铁中滴加氯水,从少量到过量为什么不同?在分析释疑过程中,学生又提出在碘化亚铁中逐渐滴加氯水如何呢?学生在过程中会运用类比和推理的方式提出不同的问题,对有些问题看似相同,但解释就可能不同,不能类推。(4)总结提问质疑的一般原则
通过每一阶段的实践和总结,针对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提升,从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两方面进行行动研究,要注意总结问题从哪里来——怎样发现问题(方法研究);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正确评价和激励——不断寻找规律(学生的质疑本和课堂提问);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应具有启发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与教师一起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问质疑要具体,而不能过于抽象,质疑提问的指向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对提出的问题的切入点要小,不能漫无边际,同时对质疑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在质疑过程中注重“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少用“是不是?能否?是这样吗?”;在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请思路,抓住质疑提问的关键。进一步促成学生会问和善问。
在学生基本养成质疑习惯时,教师和学生进一步针对教材的内容,和已学习过的章节进行温习和反思,按章节分析每一单元有哪些问题——那个单元问题最多——哪些问题提的好(高质量)——学生自己是怎样解决的——教师是怎样引导的;只有不断总结和提升,才能转变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同时养成学生良好的化学科学素养。
为了总结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方法和规律,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努力和实践。我们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研究中,从学生的想问、会问、敢问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通过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的指导和延伸,通过质疑本的使用,从高一起始年级进行实践研究,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从几次考查成绩来看,学生成绩提高较快,从化学拓展选修来看,化学拓展人数大大超过其他学科。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从本质上看,逐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主要参考文献:
阎金铎等.科学教育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张华夏、叶侨健.现代自然哲学与科学哲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张功耀主编.科学技术学导论(自然辩证法概论).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7 王大珩,于光远主编.新世纪初我国学者首次深入系统的论科学精神.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王悦,张勤,张劲著.科学思想与创新素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刘爱伦等.思维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英] S Ian Robertson著.张奇等译.问题解决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黄希庭,郑涌著.心理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辛自强著.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陈爱苾著.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学生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在这里花费你一点时间,在以下的问题上面做选择,把你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不需要签名,在你认为的答题上打“ ∨ ”。谢谢你的真诚合作!
1、在初中时你的化学感兴趣吗? A、非常感兴趣 B、兴趣一般 C、没兴趣
2、你进入高中以后认为化学学科的学习如何? A、化学较难学习有困难 B、化学学习比较轻松 C、化学学习一般性
3、进入高中以后,在学习过程中,你经常去办公室问问题吗? A、经常去问问题 B、偶尔去问问题 C、没有问过
4、你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是否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自己的观点 A、经常提出质疑 B、偶尔提出质疑 C、从不主动提出质疑
5、你在化学预习或复习过程中经常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提出问题吗? A、认为教材上的概念都正确 B、有时有想法也不提出质疑 C、从没思考过要提问
6、如果化学学习过程中有问题存在,你喜欢怎样提问? A、直接找老师提问 B、以书面形式让老师解答 C、直接问同学解决
7、如果由于各种因素,学习过程中存在了许多问题 A、积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B、由于存在问题太多而放弃 C、想解决有不敢问
8、如果你经常提问的话,提出的问题是 A、不会做的习题希望老师解答 B、自己有解答要求老师找出错误原因 C、对教材或参考书上的表达提出质疑
9、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造成你不想提问质疑的原因是 A、学业负担重,没时间 B、老师没有耐心解答 C、问题太多又无头绪
10、你在化学课堂上,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即时提出质疑吗? A、没有 B、偶尔有 C、经常有
11、在化学学习中能激发你敢于提问的原因是 A、老师的热情和鼓励 B、使自己学业有成 C、对化学课有兴趣
12、在化学课堂上,你有提问的空间和时间吗? A、没有 B、偶尔有 C、经常有
第五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模块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策略研究 人教版
高中化学模块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所注重的一般只是那种正向的继承,而缺少一种批判性的继承态度。同时,在课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为了达到一蹙而就的教育教学成果,“满堂灌”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课堂上只有教师单向的传输信息,没有师生、生生的互动。学生的学习是机械、被动地,亳无兴趣可言,更谈不上主动积极,学生成为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探索者。“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相当普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化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所以“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切合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作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能力形成的规律创设教学情境,并通过一些相应的主体活动构建新的学习主体;坚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信心、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主动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题的内涵与理论依据
1、课题内涵
“自主”就学习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机械”、“他主”,也就是主动、积极地去完成学习的一种意识。
“探究”是求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是深入探讨,反复研究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自主探究”就是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探究的方法去探究教材, 既达到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又能够促进学生养成探究习惯,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1建构主义教育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学习和学习者的看法,与传统的观点有本质的区别。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张:
2.1.1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
既然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直接传输给学生,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来建构新知识的意义,这样,传统的老师“说”、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就不复存在。
2.1.2尊重个人意见
既然知识并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因而不应该以正确或错误来区分人们不同的知识概念。2.1.3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主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因此,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所生的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正确的科学知识。
2.2发现教学,做学习的主人
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1790-1866)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又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英国的斯宾塞也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现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已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认为:“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已获得知识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策略研究
1、寻求自主探究素材
根据国家教育部制订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我们使用的是江苏教育集团出版的化学必修和选修教材。教材,作为落实课程标准的范例和教学内容的载体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一直坚持“依据课程标
用心
爱心
专心
准、灵活使用教材”的原则,但不排除对苏教版的教材进行二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1对插图的利用与开发
插图是重要的教学素材,苏教版教材必修、选修模块运用了丰富多彩的插图,有化学实验图(装置、操作、现象)、物质图、化工生产设备与工艺流程图、微观与原理模拟图、肖像图等插图,具有时代气息。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利用教材插图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化,是值得教师探索的一个课题。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们可以改变过去教师一个人在台上孤立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记的旧习惯,针对不同的图片,首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分组讨论,探讨一些问题,最后整理记录,逐步形成结论。
案例1:必修1-对“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利用
教学设计如下:(1)投影:书本P64图3—2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忽略SiO2的影响);(2)思考:①该工艺分哪几步进行?②猜测每一步的操作作用是什么?③通过工艺流程的学习能推测出氧化铝具有哪些重要的性质?
特点:让学生自己解读铝土矿制备氧化铝的工艺流程,找出问题和困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图片给予的学习空间是编排教材的作者和教师无法想象的,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会将发散思维影响到每一个人。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图片,学生很容易形成许许多多的结论,加深对图片相关知识的掌握,一看到图片就想起了内容,起到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效果。1.2对实验的探究与改进
教材拥有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实验教学是化学课程的显著特征之一,教材更是充分突出了化学实验。教材中安排的实验科学性强、易于操作,现象明显,具有很强的信息资源。如何让教材中的实验在探究问题中为师生所用,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但是教材中的有些实验在自主探究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略现深度不足,或有更为理想的实验方法、方案。在实际的自主探究教学中,我们经过研究和操作,引入了进行改进的更佳实验方案。
用心
爱心
专心 3
案例2:必修1—硝酸与铜的反应
为论证硝酸具有氧化性,做铜分别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实验,如果只简单地按教材100页实验
1、实验2的示例去做,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而不对实验进行改进,不对现象进行探究,就起不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
改进:设计为相同体积的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相同质量的铜反应(注意铜适量并完全反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差异,并启发学生探究造成差异的实质是什么,(尤其要注意反应后溶液颜色差异:浓硝酸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稀硝酸反应后溶液呈蓝色)。然后对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加热加以证实。
优点:反应结果不但决定于反应条件,而且还与反应后的环境有关。这样,既引导了学生对实验现象与条件关系的深层观察和全面观察,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整体性,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经过这种尝试,既丰富了学生的实验知识又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甚至于一个实验的改进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终身。故个人以为这样的尝试是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发展前景的。1.3对化学史料的发掘与利用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面,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新教材中呈现了很多的化学史料,课堂教学中如能利用化学史料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素材,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结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案例3: 选修5-“苯分子结构”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学者,对苯的结构,他分析了大量的实验事实之后认为:这是一个很稳定的“核”,6个碳原子之间的结合非常牢固,而且紧凑。于是他集中精力研究了这6个碳原子的“核”,在提出了很多结构式之后又被他的实验一一否定了。直到1865年,那时他在比利时的根特大学任教时,一天晚上,他在书房里打瞌睡,眼前又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轴,忽然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他像触电一样猛醒过来,整理苯环结构的假说又忙了一夜。对此,他说:“我们应该会做梦!那么我用心
爱心
专心 4
们就可以发现真理,但不要在清醒地理智检验之前,就宣布我们的梦。”
教师:下面我们就沿着先人的“梦”,开始对苯分子结构的探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利用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制成的元素周期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等典型化学史料作为探究素材,可以使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从中感悟科学家发现问题、进行推理判断、提出假设进行验证的科学思维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创设自主探究问题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我们也是这样做了: 2.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罗杰斯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兴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在于要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问题,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探究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案例4:必修2—“燃烧的条件” 问题情景创设
教师:大家都知道,水是能灭火的,但有同学见过能在水里面燃烧的物质吗? [与学生以往常识相矛盾。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没有见过。
教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做一组实验,让大家见识一下能在水里面燃烧的物质。
[组织实验]白磷在水中燃烧的对照实验
实验分三组进行:第一组实验:白磷在冷水中,通入氧气,并不燃烧;第二组实验:白磷在热水中,不通入氧气,也不燃烧;第三组实验:白磷在热水中,通入氧气,白磷燃烧。
用心
爱心
专心 5
教师:现在大家都看到了白磷能在水中燃烧,谁能解释实验1和2中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谁能通过以上实验和教材知识总结出燃烧条件? 上述情景的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感环境和良好的认知环境来调动学生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因此,创设问题情景就是为了引起认知矛盾,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 “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个多疑、好奇的境界,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2.2贴近生活事例,培养问题意识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要使学习者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即“学以致用,用中求新”。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化学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必须细心观察,留意分析,从现象中提示本质、探求规律,从而提炼出相关问题。如日常生活中一副熟悉的场景、一次亲身的经历、一个生动的自然现象、一件有趣的化学事实等,都可以让学生体验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化学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激发改造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感,培养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5:必修1—“铁和铁的化合物”问题情景创设
教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削皮后的苹果颜色就会变锈,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 学生:思考、困惑(引起认知矛盾)。(注:这一提问就如同在学生平静的脑海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了疑问的浪花,大家议论纷纷。正当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时候。)教师:Fe2+与Fe3+在溶液中各显何种颜色,有哪些化学性质?(注:这一点拨,引出了思维之路,使学生得知:苹果中的二价铁离子被空气中的02氧化成三价铁离子呈黄色。所以,市场上出售的苹果汁中常掺入维生素C等还原剂,以防止二价铁离子被氧化。)教师:这些问题,就是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6
2.3利用课堂资源,激励生成问题
在老师的引导中,在实验的探究中,在学生的读书中,在同伴的讨论中,在自己的归纳中,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中,往往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这些新的发现就是课堂资源,也是极其有价值的新问题,老师在这过程中要因势利导,进一步激励学生生成新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6:选修4-“盐类水解复习”问题情景创设
在复习盐类水解方程式书写的时候,有的同学在黑板上把S2-的水解写成S2-+2H2O == 2H2S↑ + 2OH-,教师及时抓住教学契机问学生:“该同学写得对吗?哪位同学帮他改正?”这样引起全体同学的兴趣,大家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有同学发现了水解是微弱的、很少量的不应该写气体符号,有同学发现了多元弱酸的水解应该是分步水解,以一级水解为主。这样利用学生的错误不但使出错的同学改正了错误,而且也能让其他学生自己总结了盐类水解方程式书写的注意点。
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从学习过程、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发现新的问题,然后进行更开放、自由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充分讨论、归纳总结出相应知识。
3、营造自主探究氛围
教学氛围实质是师生关系的问题,融洽的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教学原则。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的智力活动不受压抑,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最佳学习环境。3.1课堂氛围民主化
现代教学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是两条主线在交流,一是知识,二是情感。”课堂教学是孩子体验成功、体验参与、体验创新的过程。而一个自由、宽松、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的自主参与探究和体验成功。这就需要教师以积极的态度、真挚的情感与孩子们进行生命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
案例7:必修1—“氨的喷泉实验”复习
实验复习课中,针对必修1中出现的氨的喷泉实验,个人以为有演绎拓展的教学价值。这个实验原理是通过操作——减小烧瓶内压强形成喷泉。复习中既可做同向思维延伸也可作逆向思维拓展,教学中选取图Ⅰ所示装置,引导学生探究原理、操作方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7
按照课前的预设,鼓励学生讨论找出合理的引发条件,学生的努力很快就有了收获,学生的回答似乎是统一的,即通过增加烧瓶外部压强的方法。
杨忠的回答:“锥形瓶内液体为酒精,向水槽中小心加入浓硫酸或加足量固体烧碱,物质溶解放热,导致乙醇挥发,形成喷泉”。
金平的回答是:“锥形瓶先装稀硫酸,再加小苏打粉末或铁粉等,使烧瓶内压小于外压形成喷泉”。
这些都是我事先就准备好的答案,我很是满意,想就此过去……
这时意外发生了,学生王洋质疑:“这个喷泉装置不合理”,这是教师课前没想到的,惊讶!不敢轻易否定高考题且已流传甚广的一道较经典实验题的科学性。面对两难,毅然从尊重欣赏的角度鼓励学生:“可以把你的看法说得具体点吗?”
“烧瓶是封闭容器,乙醇喷入烧瓶,由于空气不溶于酒精,致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增大,会导致烧瓶炸裂或不能形成正常喷泉;且加浓硫酸不安全,也是不可取的方法”,王洋回答。
顿时,教室里议论开了……,这是我始料不及的,通过师生共同讨论,觉得王洋的回答是有一定道理的,并且在他的提议下,对这一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课后,通过操作获得了安全、持续时间较长的喷泉。
课堂上,与学生同探索、共创造。使课堂氛围自主化,自由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全部灵性。3.2探索方式多样化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生只有自觉、主动地学习,科学高效地探索、进行再发现、进行再创造,才能适应突飞猛进的科技新时代。”因而,教师应开放学生的手脚,不断激励学生以多种方法方式捕捉信息,参与探索,让学生自主选择渠道,提供给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
案例8:必修1-Cl-的检验应用
教师:在学习了Cl-的检验后,请学生思考:区分2瓶已失去标签的NaCl
用心
爱心
专心
溶液与蒸馏水的方法有哪些?哪几种可以在家里厨房中解决?并请学生回家后做一做。
学生:思考,讨论(这是一个很开放的课题)。
教师:鉴别方法可以从物理、化学、生物不同学科和日常生活出发,进行多角度、多视野、全方位的探究。(注:这一点拨,学生尤如吃了定心丸,思维活跃了,思路也打开了。)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设计了利用AgNO3、测密度(掂份量)、“尝”味道等方法。
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作出大胆尝试,追求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学生的创造激情会由此产生,探索方式灵活多样化了,创新能力也会孕育成长。3.3评价策略多元化
传统的“重结果”评价策略存在着两个弊端:其一,问题情境仅涉及学过的知识。其二,对于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基本没有留下空间。这样,也造成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结果性评价,而忽略了“过程”评价。现代教育应变传统的“单向评价”为“多向评价”;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并灵活应用“延迟评价”;在策略上力求多样、自主、高效。
案例9:必修1-“SO2气体的实验室制备”
教师:实验室可用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硫,请根据该反应特点,设计实验装置。
学生甲:“该反应的特点是固体与液体在不加热条件下制备气体,可采用启普发生器原理设计”,并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Ⅰ。
教师:“有道理,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在加入液体与塞塞子之间可能会有气体逸出,有时还会手忙脚乱的,会对实验产生一定的影响,是否可以稍作改进?”
学生乙:“把单孔塞改成带有玻璃导管和长颈漏斗的双孔塞;操作:先塞塞子再加液体”。并将装置图改为Ⅱ。
教师:“该装置解决了甲同学的问题,学生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但是老师还是有个问题:产生的气泡会有从长颈漏斗的底部出口处逸出,怎么办呢?”
学生:听到老师的表扬很是高兴,但很快又陷入了深思……
用心
爱心
专心 9
学生丙:“在长颈漏斗底部出口处套上小试管,起到液封的作用操作:先塞塞子再加液体”。并将装置图改为Ⅲ。
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液体加入的量难控制,反应不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怎么办?”
…………
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下,最后总结出了以下反应装置图:
Ⅰ Ⅱ Ⅲ Ⅳ Ⅴ
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交流,其他学生茅塞顿开,纷纷改进了不合理的设计。在这样一个轻松的评价氛围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了,创新意识激发了,学习方式灵活了,知识网络体系也得以构建了。
四、收获与反思
1、研究的收获
1.1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以想象,当一个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自己的研究、探索下得到了解决时,同学们的心情该是多么愉悦啊。也可以断定,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是浓厚的,学习动力是充足的,学习效果是良好的。同时,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教学中,我们以此为契机,一改变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现状,确实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1.2引入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想要改变“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除了改变教师的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还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在行动上下功夫,改变已有的“满堂罐”教学模式,建立起与新课程相匹配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引入了“问题推进、启发讨论、实践探究”等教学模式,构建了互相关联、互相渗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新型课堂。在培养学生建立浓厚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上发挥了作用。1.3强化了自主探究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任何知识都是从实践中来,并且都要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就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技能。因此,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在这方面也花了不少的精力,当然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比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十二中周边南门江水质的检测报告等。
2、研究的反思
2.1参与对象受知识水平、性格特点限制
在研究中发现,在化学教学中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受参与对象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限制,并不是所有人都热衷于自主探究学习,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从自主探究学习中获得明显的发展。学习中上等、思维较为活跃、性格开朗活泼的学生参与最积极,效果最好。如何调动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以后研究。2.2要尊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成果
中科院心理所张梅玲教授说得好:“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在前进,在发展,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技能的同时,更要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发挥想象,打破常规,鼓励个性化理解,从而激发教师本身的想象力,与学生一起共同发展。由于受到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学生的自主探究成果往往并不十分完美。这时教师不经意的评价很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的中断。因此,我们不能看轻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结果,防止这类现象的发生。2.3自主探究过程要把握好“度”
反思我们的研究过程,有些知识学生不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解决,必须由老师进行协助和讲解,但有时候老师把握不准“度”,还是一味得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难以达到课堂实施的理想效果。因此在探究内容的选择环节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