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德育工作计划
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和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固然是无可替代的,但是,学校德育工作如果没有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只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们一体的德育体系,才能使德育工作更趋实效化、科学化,才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体系。学校德育在未成年人的德育中虽然起着主导作用,但需要家庭德育的密切配合。没有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良性互动,就不可能产生有效的学校德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成家立业之前,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与父母一起度过的。家长的言行对子女的思想、品质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家庭良好氛围的影响对孩子的健康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着经济和社会的日益繁荣,许多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在教育子女上出现了重智轻德的偏差,导致家庭教育中品德教育严重欠缺。一些孩子身体健康,心理却不健康;智商虽然较高,却狭隘、自私、冷漠;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为他人着想;经不起风雨、挫折和失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适应的社会的需要。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德育建设,必须从家庭抓起。人的道德品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学校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必然要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影响有时是积极的,有时却是消极的;有比较自觉的影响也有自发的影响;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有比较稳定的影响也有千变万化的影响。这一切都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产生促进或干扰、抵消的作用。因此,学校的德育过程与社会生活之间几乎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这就使得德育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德育工作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以便有效地发挥社会生活中各种积极因素的作用,控制消除各种消极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从而使学生的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幸福观。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体系的构想。
(一)班主任要立足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1、狠抓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指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性格的形成过程中,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和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如:守时、守纪、守信;讲卫生、讲文明礼貌、讲社会公德;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勤奋好学,能独立生活等等,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它虽然不是智力教育,却是智力教育的前提和保证,因而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生观的阶段,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和最佳阶段。作为班主任,应抓住这一时期,重视和努力抓好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常抓不懈。养成教育重在“养成”,而“养成”的过程却是漫长而艰苦的;一种良好的习惯,往往需要长年累月甚至三年五载才能养成,而一种已养成的不良习惯,也需要长期努力,才能纠正。因此,养成教育要贯穿于班主任工作的始终。
2、班主任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的职业特点是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得多,说得多,管得也多,所以学生往往有把班主任当作模范来学习,言行举止、为人处事都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中受到班主任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应当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去影响学生,感召学生。班主任的言行必须一致,而且班主任的教育不应该只是说,更应该是做,学生才会相信你、尊重你,从而达到你所希望的效果。我们面对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他们独立意识、自我意识普遍较强,简单的说教已不能使他们心悦城服.作为班主任,应把自己作为班级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之中,用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去感染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班级的各项活动带头参加,处处身先士卒,做学生的表率.这样,自然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班主任要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作为班级核心的班主任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还必须有爱心,因为,爱是力量的源泉,爱是行动的动力。班主任只有充满爱心,才能教出洋溢着爱的班级。当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苦恼时,班主任及时地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开疙瘩;当学生在身体上出现不适时,班主任及时帮助他们寻医问药,陪伴在他们的病床边;当学
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班主任及时帮助他们“清理路障”;当学生在生活上遇到不便时,班主任及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当学生家中发生变故时,班主任及时给予细心的开导,稳定他们的情绪;当学生之间出现矛盾时,班主任及时地耐心调解,化干戈为玉帛;班主任还应当经常到学生宿舍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可以从你对他们的关爱中体会到老师的真情实意。另外,班主任还要理解学生,知道学生心里想着什么,相信学生口中说的,明白学生手中做的。中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出现现些行为偏差是在所难免的。作为班主任,对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的错误,不能“见到风就想到雨”,不能怒不可遏、动辄训斥,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而应当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说话时千万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确实是在为他自己着想。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又要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你的爱心时,他们就会对你充满感激,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就会接受你的教育。你的教育就会事半功倍。
(二)家校结合,齐抓共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定期召开家长会德育工作要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班主任必须做好家长的组织工作,而开好家长会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家长会不是简单的成绩汇报会,更不是告状会、施压会,而是通过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家教办法,给家教提供全新的教育理念。班主任要通过召开家长会,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的情况、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让家长了解学校各项工作的要求,以取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同时,班主任要向家长们征求他们对学校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2、举办家教知识讲座。为了优化家教环境,协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有效进行家校配合,使家教发挥正向作用,班主任要积极为家庭教育提供相关的服务,为更多的家长创造学习的条件和机会。请学校领导和教育专家通过“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教知识讲座,向家长介绍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品德形成指导、学习方法指导以及加强家校联系的方法等有关知识。从而促进家长改进家教理念,革新家教方法,以使家庭的教育取得应有的成效。、做好家访工作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特别要求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情感体验,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要有全面的了解。而家访则是了解学生学校以外尤其在家庭中的学习生活条件、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班主任老师要积极开展家访活动,争取家校配合。班主任要特别重视特殊生的家访工作。对部分学生出现的厌学、逃学、爱打架、爱上网玩游戏的现象,要通过家访与家长进行交流与反馈,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双管齐下,通过引导、疏通、谈心等方式对这些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促使他们的这不良行为得到有效的矫治。
(三)开展社会德育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1、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建立校外德育基地德育基地建设是学校德育的延伸,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围绕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题,结合各地实情,建设全方位、系统化的学校德育基地,坚持不懈地开展基地教育,可以有效克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单一化的弊端,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和强化全社会的育人意识,密切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造就全社会主动积极、持之以恒地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办实事、办好事的大德育氛围。我们计划以谈锦西烈士墓作为德育基地,在清明节举行祭扫活动。通过聆听烈士事迹和瞻仰烈士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民族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增进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动力。我们以锦西敬老院为德育基础,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老人们表演节目,打扫卫生,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促进学生养成尊敬长辈的良好习惯。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关心人、帮助人,从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2、建立校外辅导员制度,为了形成社会教育的合力,我们计划与派出所、交警队、社区建立广泛联系,聘请校外德育辅导员,不定期地给学生作报告和讲座。我们计划邀请社区干部作形势报告,介绍家乡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成就,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为了建设家乡而奋发学习的积极性。再如,邀请派出所干警作法制讲座,请他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新趋向。让同学们平时一定要注意小节,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始终将自己的行为规范在法律的框架内。遇到问题时不意气用事,而要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再如:邀请交巡警作交通法规讲座,让学生了解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以及不遵守交通法规而导致的严重后果,使学生在受到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的同时,又受到珍爱生命的教育。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有助于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学生向好方面转化。
3、净化社区环境,给学生一片成长的净土社会是育人的大环境,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可以通过社会德育来改变社会风气,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从而为学校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同时社会德育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道德判断和德育选择能力。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思想意识、较强的识别能力、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我们计划取得派出所和文化部门的支持,净化学生学习生活的社会环境,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的书店、书摊、网吧和录像室,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力推进青少年绿色上网活动,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督与过滤,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上网人格,不断提高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自律、抗诱惑能力。
4、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参与文明社区活动我们计划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社会调查,针对社区中存在的陋习向社区提出意见和建议。对社区的卫生死角、街道垃圾、不法广告进行清理。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维护公共卫生的美德。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者义务劳动,引导和教育他们树立心中有集体、有他人的意识,提高和锻炼他们的劳动意识。开展“小手拉大手,我跟文明走”活动,倡导学生与家长签订文明协议,共同提高学生和社区居民道德水平。使社区成为未成年人教育的第二课堂。.
第二篇: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模版)
云阳镇家庭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缺一不可。尤其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基本环境,对一个人一生都产生深远影响。当前,从政府、社会到家庭都普遍存在重视学校教育,忽略家庭教育的现状。这样必将导致教育的畸形发展,导致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凸现更多问题。很多家庭由于外出打工或者自身素质低下对子女的有效管教缺失,又缺乏家庭教育问题的救助机构,导致问题孩子越来越多,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可以说,很多问题从某种程度讲,是忽视家庭教育的后果折射。
为了解当前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了解家长的意愿和需求,我借助我老爸书记的名义出门通过采访和调查,调查了多数未成年家庭教育状况与观念以及入学学生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态度,调查结果有以下几条:
一、农村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一)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的意识已经普遍树立
调查显示:81%的家长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只有1%的家长自认不重视家庭教育。16%的家长认为自己重视程度一般。
(二)家庭亲子关系和谐,尊重和关心孩子成为更多家庭的共识调查显示:亲子关系和谐。90%的家长对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有10%的家长表示不满意。
亲子沟通的程度较深。21%的家长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62%的家
长表示有时知道,27%家长表示不知道孩子的心里思想。大多数家长注意加强与儿童的对话和沟通。有72%的家长能有时间或有时有时间与孩子聊天陪伴玩耍。
(三)家长对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具有强烈需求
调查显示:86%的家长表示渴望和非常渴望得到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帮助。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家庭更加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二.农村家庭教育出现问题
农村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忽视和淡漠。家长能经常过问子女在校学习情况的仅有少数人,占大约10%,平时偶尔问一问的有多数人,占77%,根本不大过问的也有少数人,占12%。可以看出,有90%的家长基本不过问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家长的模糊认识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认为,家长保证孩子的吃穿住用就行了,至于教育的事儿,就由老师管去吧。有的家长还认为,孩子还小,等上了初中再管也不迟。即使少数关心孩子学习情况的家长,主要也只是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作业的等级和单元、期中、期末的测评与考试分数,是他们最为关注的,分数高了,笑容满面,分数低了,便拉下脸来,说不定还赏几个嘴巴。
家庭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农村的家庭教育与学校现行的科学、规范的教育相去甚远,这不能不为学校教育带来严重影响。难怪老师们抱怨:苦口婆心大半天,不如家长扔来的一块“半头砖”
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和举措,如素质教育、“减负”等问题,尽管
被炒得火热,但在不少农村学生家长那里受到冷遇。特别是那些有点文化的家长,更是偏执地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是真的”,并以此谆谆告诫自己的子女。
总的来说有下面几点:
(一)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还比较狭隘
调查显示: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大约86%的家长认为对孩子的影响最大的是学校教育,有4%的家长认认为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起最重要的影响。
对家庭教育应该关注的问题失偏。约73%的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10%的家长最关注的是品德习惯的养成,12%的家长最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这也说明社会转型就业生存压力、高考指挥棒同样落在农村孩子的身上。调查还显示,50%的孩子参加各类补课或培训班。休息日、假期期间,60%的孩子主要活动还是学习,只有14%的主要活动是参与劳动。大多数的孩子就是在最忙的农忙季节,家长也不要求他们参与劳动。
家长最渴求的家庭教育知识倾向一致性。23%的家长认为自己最需要得到管教方法的指导,50%的家长最渴求对孩子学习引导方面的知识。关注自己心理健康、道德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家长不多。
(二)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素质比较低下
调查显示:家庭教育的知识来源单一。家庭教育的知识来源问题上,25%的家长认为来源于自己的经验,54%的家长认为来源于学校老师,9%的家长讲到家长学校。震惊的是没有一个家长认为自己的家庭
教育知识来源于家庭教育的书籍。
对自己教育的能力信心不足。16%的家长明确表示自己不能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缺乏对孩子青春期的教育。58%的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过“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引导或谈话。
法律知识欠缺。39%的家长不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61%的家长知道这部法,但许多家长表示也只是听说过,不知道其中的内容。
(三)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及其职能不够完善
调查显示:
在是否认为自己村或学校有家庭教育的指导机构问题上,26%的家长认为有,73%的家长认为没有。26%的家长说自己参加过学校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机构的活动,74%的家长说自己没有参加过学校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机构的活动。说明家庭教育机构、家长学校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影响还不够普遍。
三、对改善农村未成年人家庭成长环境的建议
本次调查显示,家长普遍重视家庭教育,重视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有关方面为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做了大量工作。
(一)党委政府要更加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向家长们普及教育科学知识,及时传播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已是刻不容缓,学校对此应有所作为。各级党委、政府负有说服教育之责;社区、社区机构也应积极参与引导工作。逐渐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公共事业的范
畴。政府在着力推进学校教育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视,树立正确理念,要象重视推动学校教育一样推动家庭教育工作。建立专门的家庭教育工作部门,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投入力度,制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家庭教育财政预算,保障家庭教育工作必须的财力支持。明确家庭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开展旨在促进家庭教育工作的社会公益项目。只有这样,家庭教育的工作才能有力的推进,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才能得到有效改善。
(二)推动农村家庭来料加工业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现象,归结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或者其他空巢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存在亲情缺失、管教不力的问题。因此,农村家门口就业工程能让更多孩子具有一个完整的家,能让孩子得到更多的关爱与教育,从而得到更好的成长。这是不争的事实。调研中,很多农村妇女也讲到,自己之所以没有出去打工,就是因为要考虑孩子的管教。
(三)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按照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全社会树立现代儿童观,倡导尊重儿童、儿童优先等先进理念,并依此指导和影响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以及家庭领域的儿童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充分考虑未成年人成长进步的需求,创作出版并积极推荐适合未成年人的读物和视听产品,使健康的文化信息资源走进学校、社区、乡村、家庭,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运用大众传媒,开展深入、广泛、持久的社会宣传和倡导,引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倡导平凡教育。大力宣传《中华
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围绕深入普法、严格执法、打击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犯罪行为,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心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家庭教育机构、学校家长学校的建设。家长学校应该说是一个适应这种需要的比较好的形式。但在农村,家长学校在不少地方还是空白点。由于农民都是单门独户、生活习惯比较自由,往往不好组织。但是,只要下决心,还是能办起来的。通过“家长学校联系卡”,不时在上面写几句话,点拨个道理,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此外,家访应该重新“兴”起来,从教育和影响的“针对性”讲,炕头上坐坐,聊聊孩子的教育问题、进步问题,这种宽松自由的形式,更适合农民的习惯,更容易为农民所接受。
层层发展建立多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在巩固发展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基础上,积极创建社区家长学校、网络家长学校等,特别要大力推进农村家长学校建设。拓展家长迫切需求的服务手段和渠道,积极搭建学校与家长沟通互动的桥梁。重视发展培育社会组织,使其能够承接政府转移的家庭教育社会服务功能,为家长和儿童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第三篇: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
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
导语:近几年来,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雅安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等特大灾害接连发生,严重洪涝、干旱和地质灾害以及台风、风雹、高温热浪、海冰、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多发并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密度增加,基础设施承载负荷不断加大,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日趋严重;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设防水平偏低,农村居民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弱。自然灾害引发次生、衍生灾害的风险仍然很大。【背景链接】
一、政策背景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201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规划》在总结“十一五”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重大挑战和发展机遇,提出“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需要立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规划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加速推进各项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2013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我们在灾害防治和灾后重建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特别是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但是不能就此止步,政府要进一步做好气象、地质、地震等方面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检测预警和应急防范 严防次生灾害
2013年4月23日下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强调,要千方百计防止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他指出,我特别担心的是,大震之后余震频发,阴雨连绵,容易发生塌方、滚石等次生地质灾害,四川省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防范,引导群众安全避险,避免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务院安委办部署汛期安全生产工作
2013年5月,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强汛期安全生产工作。对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防范汛期灾害
2013年7月10日电,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切实做好汛期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灾害防范和监测预警,全力做好灾害抢险和应急处置工作。要全力做好暴雨、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预防工作,坚决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
二、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一是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密度、预警预报精度以及信息传播水平和时效性需进一步提高。二是部分城乡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偏低,避难场所建设滞后,防灾减灾能力仍相对薄弱。三是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种类、数量难以满足救灾需要,救灾应急装备、技术手段、通信和应急广播设施等比较落后,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滞后,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协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亟待完善,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需进一步提高。【百姓怎么看】
观点一 自然灾害的预警体系应该科学有效及时
新浪网友“陈宇昂的世界”:汶川、玉树、芦山......一次又一次的灾害证明: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科学规划灾后重建,才是真正的为民谋福祉。历史经验证明,多难虽然兴邦,但一个安全稳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会让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大、更有力。
新浪网友“2我Ld怪叔叔D糖果U”:毋庸讳言,我国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预警,尤其是对各种可能来临的灾难提前进行科学预测并及时应对,非常重要。但这首先得建立在最细致、最深入、最长远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比如,我们需要准确的气象预报,需要准确的地壳变化数据等。
腾讯网友“小哥”: 危机管理是城市管理者的必修课。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是检验危机管理能力的试金石。长时间、大面积地停水、停电、停气,交通、通讯中断,充分暴露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危机处理各环节的滞后。有预案不演练等于废纸一张。
观点二 自然灾害预警体系的建立事关民生大事 不能马虎 新浪网友“冷暖人生风雨”:一个人觉得热,那可能是体质问题;整座城市的人都觉得热,那是天气问题;如果连续高温,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产生活,那就应判断为灾害天气。面对自然灾害,就必须采取相关预防和抵御措施,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发布高温预警、加强防暑降温等方面。
新浪网友“妙爸话画3293160247”:中国是地震等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的地区,同样震级破坏和伤亡更重,只说明我们的日常防范意识和应对工作做的太不够。悲剧频频上演,不能再只是被动的悲壮的救!救!救!人的生命只有宝贵的一次,建议国家成立专门的天灾防范预警部门,加大国家人口密集和偏远地区高危住房的改造和灾害防范等宣传教育工作。
观点三 建立自然灾害预警体系需要全社会支持与关注 新浪网友“吴小呆想潜水”:天灾不断,公民要提高灾害防范意识,国家要完善灾害预警机制,力使自然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新浪网友“田园生活789”:于国家而言,每一个纪念日,都应对在灾难中罹难的人们予以深切缅怀,然而,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需进一步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的科学水平,这才是真正的为民谋福祉。历史的经验证明,多难虽然兴邦,但一个安全稳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会让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大更有力。
腾讯网友“前楼明月”: 我们没有必要花巨资建什么自然灾害纪念物,而应建立灾害预警、灾害防治、灾害救助的科学体系与民众的防灾救灾意识。
观点四 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腾讯网友“彩虹天堂”: 除了不可预测与避免的自然灾害外,我们是否该反省反省?!天灾固可恨,人祸不可恕!上游区域自然植被的肆意人为破坏,政府部门强制性预警机制的缺失,和国人防灾自救意识的淡漠与能力低下,都是我们所不能承受之觞!腾讯网友“陈修波”: 自然灾害,让人恐惧、痛心,建立预警机制,制定灾后重建方案,降低灾害损失程度,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值得深思。
腾讯网友“郭辉”:中国大陆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度,中国人似乎又都很具有同情心和爱心,每次大型自然灾害(比如洪灾、雪灾、旱灾,地震等)来临时,全国各地踊跃捐款捐物,显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关爱精神,芦山地震再次上演了这感人一幕。如果政府能像日本那样把地震预警和防范意识灌输到每个人,也许损失会更小。【专家怎么说】
关于大的灾难到来之后,一个正确的行动或者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进行正规的训练。近年来,各个地方地震部门在不断组织地震应急演练,模拟发生大地震的情况,训练在地震现场的正确行为。这是一套很专业的、非常细致的工作,不是跑那么简单的问题。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高孟潭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要有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态度、正确预防措施。一旦有事的时候,不要过于慌张,避免引发更大的恐慌。有时候恐慌造成的伤害比实际灾难造成的伤害更大。
——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
高级工程师 周斌
社区、街道、居委会、村委会及各企事业单位也有义务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到来前,将预警信息进行广泛传播,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姜明安在一些预警制度执行相对成功的国家,何种预警将导致何种行为效果,这些知识在平时的公民教育中就做得相当到位了,一旦接到相关预警信息,市民就可以自行调整其行为,而不用等待单位或有关部门的通知,而我国在这些方面做得还很不足。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田思源
城市防灾减灾的主体是政府,但每一位市民也应该具备必要的自救互救知识。每个人都要有防灾减灾的意识,首先应学会主动获取预警信息。气象部门发布预警的渠道有电视、电台、户外大屏幕、社区大屏幕、公交和地铁移动电视等,市民在了解到预报信息后,应在降雨当天关注预警信息及变化。在灾害性天气中,尽量不涉险,确保自己的安全。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孙继松
【政府怎么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汛期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紧急通知] 第一,切实加强灾害防范和监测预警。密切监视雨情、汛情、风情及其发展变化,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第二,进一步做好抗灾救灾各项准备。要全力做好暴雨、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预防工作,坚决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细化完善相关预案,做好抢险救灾物资、装备等储备,落实好各类抢险队伍,坚决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
第三,突出抓好各项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要做好山洪泥石流灾害易发区、危险校舍、简易工棚等安全排查,遇有重大灾害性天气和险情,学校要停课、厂矿要停工、大型集会活动要取消,及时转移并妥善安置受威胁地区人员,避免造成人员伤亡。及早筛查易发生内涝的城市积水点,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将内涝积水对城市居民生活、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前期遭受洪涝灾害地区要组织力量,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巡查,做到险情早发现、早处理,确保江河防洪安全和水库安全度汛。
第四,全力做好灾害抢险和应急处置工作。灾害发生后,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协调专业队伍,千方百计搜救被困人员,全力做好伤员救治和卫生防疫,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生活,积极组织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确保交通运输和通信安全畅通,确保电力供应。
第五,严格落实抗灾救灾工作责任制。主要负责同志要靠前指挥,深入一线指导解决抗灾救灾中的突出问题。做到任务逐级分解,确保责任层层落实到位。对领导不力、工作疏忽或处置失当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按照规定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2013年7月10日
国务院办公厅
[权威论述]
我特别担心的是,大震之后余震频发,阴雨连绵,容易发生塌方、滚石等次生地质灾害,四川省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防范,引导群众安全避险,避免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习近平
我们经历过大灾难,也有应对灾难的经验,有比较完善的应急机制。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万众一心,科学救援,就有条件、有能力最大程度降低损失,战胜灾难。
——李克强
目前正处在主汛期,要把防汛抗洪工作摆到突出位置,认真落实防汛预案,科学有序开展防灾抗灾救灾工作。密切关注北方雨量增加给农业和防灾减灾工作带来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灾害预测预报和预警。
——国务院副总理 汪洋 结语: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在制度上、在监督管理上,还在于日常的应急演练。要从事前预防、事中急救、事后补救等多个层次进行周密安排。
第四篇: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国家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课题主持人、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于今
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于今: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2011年10月27日08:49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者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
国家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课题主持人、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文化体制的改革将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广泛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及其相互间的整合,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认真总结经验,寻求更好发展方法的重要课题。
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意义
记者:文化体制改革是十七届六中全会部署的一项重大战略,那么,于院长,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于今: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科学判断当前形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作出的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决策,这是当前我国改革的重点之一。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文化改革包含在其中。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革新已经密不可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促使我国现代化进程健康全面快速发展,迅速提升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也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文化体制改革的含义和内容
记者:文化体制的内涵是什么?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4于今:文化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文化产品的生产、管理和传播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生产组织、管理制度、管理形式、管理方法及传播形式等。文化体制是文化产品专业化生产的组织构架与制度安排。文化体制的类型和社会性要素规定着文化产品生产、管理、传播等实践活动的特点,体现着主体从事实践活动的方式,制约着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也制约着文化创造的状况与文化产品的价值取向。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文化体制的弊端日益突显,文化体制的变革相应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改革与先进社会文化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那一部分落后的文化生产关系,建立有利于创设优秀文化观念,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将先进的文化成果惠及全社会人民的国家文化管理体制。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以及完善的文化创新体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记者: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是什么?比之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难点是什么?
于今:在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中,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的变革是重点。文化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是指理顺党委、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结构状况与相互关系,使各文化单位之间各司其责,各得其所,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化微观运行体制主要指文化企事业内部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通过对文化企事业内部组织机构的改革,促使其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社会效益也显著提高。
文化发展的各个元素,包括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文化流通、文化组织、文化机构、文化分配、行业文化权利等,都需要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这是保障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制度发生变革,与制度相关的其它各个方面将随之变革,制度变革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制度变革以及对新制度的遵照执行,将极大地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
在体制的改革中,文化体制改革是一个难点,文化的变革事关整个的上层建筑,涉及到思想意识形态和法律规则等,所产生的矛盾和障碍比起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势必要更加艰巨和复杂。衡量文化改革的成果,既要顾及经济效益,又要涉及政治和社会效益,既要有利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又要有利于精神境界的提升,要求更高,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
因此,文化改革是一场艰巨的攻坚战,要取得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需要人们树立创新的观念,牢固创新的意识,探寻创新的方法。创新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扬弃,使其发生适合当下形势的质的变化。文化创新既指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作品,创新文化生产、组织和流通方式,也指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文化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
记者: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的环境中,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把握文化事业单位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于今: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部门和岗位责任制,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是文化事业单位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文化事业单位获得新的发展动力的主要方式。
打破过去岗位设置人浮于事的不合理局面,按照事业发展的需要设定岗位,按照岗位需要来聘用人员,按照岗位制定工资标准。
文化事业单位要科学定岗,根据社会效益的考核结果确定对岗位投资的比例和比重,明确各岗位需求及相互关系,减少管理岗位,看重技术岗位,增加服务岗位,实行全员公开招考,公平选拔,合同聘用、竞争上岗。
以聘用制为基本用人制度,单位与职工签订具有法律约束效益的聘用合同,确定双方的劳动人事关系,明确相互的权利和义务,聘用合同不能等同于一纸空文,流于形式,在工作中要认真遵照合同条款,充分发挥合同的法律效应。
打破职务身份的终身制,按照绩效聘任职务,强化竞争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可以同级同聘、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只评不聘,外员内聘,真正实行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内部管理机制。
按照绩效发放报酬和奖金,在科学设岗的基础上,按照绩效优先、兼顾公平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在执行国家统一工资制度和工资政策的基础上,实行工效挂钩、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岗位工资制度。
严格财务管理,减少一切不必要的行政日常开支,避免利用国家经费进行私人的消费和发展,降低运行成本。
切实解决人员的去留、退休、养老、医疗、保险等问题,妥善安置退休人员,对于企事业混合的单位,可采用“老人老办法”的方式,解决债务、人员和制度的历史遗留问题,妥善安排富余人员,鼓励富余人员提前离岗、退休,办民营文化机构或通过培训转岗再就业,保证下岗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
现代社会,人力是最可宝贵的,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作为脑力劳动的集中和创造地,人才更是文化事业单位发展的中心。要建立能够调动人才创造性和积极性的管理机制,鼓励人才自我提高,自我发展,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多劳者多得,贡献大者多得,进一步激发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活力。
深入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是当前环境下的必然选择,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和谐社
会建设的内在需要,有利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的大发展,促进文化观念和文化产品的大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和广泛性的系统工程,应立足于现有的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考虑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比较在世界格局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兼顾传统和世界的多种因素,获得独创性的新发展。(记者 陈叶军)
注: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第五篇: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班级文化建设一二三
洛阳市第四十三中学王盘永
几年前,学校组织班主任到山东取经,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期间我们参观了山东历城高中、安丘四中,学生惜时、勤学、守纪、上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个学校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有良好的班级文化。一个班级如果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文化,那么这个班级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反之,一个班级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那么这个班级就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如果一个学校的所有班级都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文化,那么这个学校一定是一个好学校,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榜样学校。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在共同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的总和;班级文化不仅包括教室文化,还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教室文化建设只是表层,如果没有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深层文化支撑,教室文化建设只会成为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教室文化只是形式,班级文化如果只强调教室文化,那就是形式主义,那是虚假繁荣;实践表明,这样做对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不会有帮助,甚至会阻碍良好班级文化的形成。虚假繁荣最终会酿成一杯苦酒。
马卡连柯说过:“集体是一个人的老师。”班级管理实质就是班主任带领同学形成一个良好班集体的过程,所以,班级管理的实质是班级文化建设;班级不是“管”的,不是“恨铁不成钢”,不是“吼叫”,靠的是有条不紊的、扎扎实实的文化建设,靠的是“润物细无声”。班级只有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才能说形成了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一个好的班集体;王都蔚老师带的高三(1)班就是这样一个集体。否则只能是一盘散沙,这个班级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我带的班级就是这样。这也是我的深刻的教训!
班级文化建设应该有目标,有目标才有方向。目标的确立应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人生发展,学生的个性、成长环境各不相同,因此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大家的共同认识,为大家共同认可,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形成一个和谐的班级文化,为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决不能刻意把考学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那只会扭曲学生的人格,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发展;成材才是正道,才是王道。成材应该成为班级文化目标的模板。成材并不排斥考学,考学可以是部分学生的目标,在成材目标下,他们才能态度端正,方向明确,也才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才不会上演高考之后有学生自杀的悲剧。
班主任应该不断加强个人修养。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班主任的良好的品德也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决定着班级文化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班主任就是班级的一面镜子。班主任是引领班级文化、与学生共同营造班级文化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以个人的人格与个性影响学生。一个班的班风与班主任个性特征息息相关,学生们是从班主任的所作所为中直接感知班主任的价值选择与人生态度的,所以班主任自身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领路人,是学生的“模范”,学生是从班主任自然流露的言行中感知班主任的价值选择和人生态度,而不是从其刻意修饰的行为或宣讲中感知的.所以古人讲:“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班主任应该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爱读书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班主任应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要改掉自己的不良爱好,应该为班级文化建设贡献正能量。很难想象,一个嗜烟如命的班主任,他的学生不抽烟;一个嗜赌如命的班主任,他的学生不赌博;一个不爱学习的班主任,他的学生会学习;一个无德的班主任,他的学生会讲道德。所以,班主任责任重大,大如天!所以班主任要不断反省,不断总结,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学识,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所以当一个班级有了自己良好的班级文化,这个班级的发展就走上了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