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历史教学学回归原生态
让历史教学学回归原生态
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和被教师牵者鼻子走的“听话”的孩子,师生是平等的合作者,是学习伙伴;教师对学生尊重但不放纵,放手而不撒手;学生对教师听从但不盲从,活跃而不放肆。但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给人以华而不实之感。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原生态的课堂?我个人认为,课堂上老师的自如、从容、朴实,学生的天真、活泼、快乐,给人的感觉不做作,是自然的、真实的,没有演戏的成分,这便是课堂教学的原生态。要让课堂教学回归到常态,真正简简单单教、快快乐乐的学,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一要重视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生存的基本因素。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注重的是让学生去记忆一些标准答案,枯燥、乏味,老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然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在学习中,教师不是限制学生该说什么,该学什么,该问什么,该做什么,而是给学生创造出一个探究式的学习情景,然后任由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在其中驰骋,至于探究的结果,也是开放性的,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其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思考意识和创新精神都能得到发挥和锻炼。
二要训练到位。《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我们在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往往用老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老师讲的太累,学生听的辛苦,还达不到理想效果。因此,要求学生该自学的一定要自学,该练习的一定要练习,该记忆的内容一定要强化记忆,讲练结合,扎实训练,落实到位。
三要务本求实。当前,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形式的东西太多,动不动使用多媒体,书本放到一边,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试想,一节课本来就只有短暂的45分钟,只管热热闹闹,不求实际效果,只好看,不务实,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扎实的训练,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知道了多少?恐怕连教师本人也是一头雾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要扮演教师角色,担负有“导”的职责,不能用多媒体计算机代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丧失学生的主体作用。情感交流是课堂教学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环节,如果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那麽就会把本应该由教师讲述的内容变为多媒体演示,把师生之间富有情感的交流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对话。只有通过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历史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毫无疑问,我们教师应投身于教研教改的热潮之中,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历史教学回归原位。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用心教,真心学,扎实练,就能和学生一道,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
第二篇:原生态教学
原生态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谈生物教学的原生态回归
本文发表于《创新教育》2010年3期
目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其生动形象、容量巨大、节省时间等优势正在逐渐走进课堂,并且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给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负面效应——很多教师出现了盲目追求电化教学的倾向,从而严重忽略了那些简单、实用、具有较高价值的常规化教学方法。面对这种现象的广泛存在,笔者认为:无论科学技术多么发达,我们都不能忘记、摒弃那些常规化、原生态的教学方法。
原生态是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一个文化名词,是指那些未经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的、原始的、散发着淳朴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随着这个词的流行,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原生态教学。
所谓原生态教学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激发学生认知冲动和真切体验为突破口,以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相关素材为途径,以学生的个性化探索和形象化展示为突出特征的课堂教学。其学习活动具体表现为观察、制作、想象、模拟、表演等便捷实用、自主参与、动态化的学习形式。原生态是相对于现代科学技术而言较为原始的常规化教学状态,其根本宗旨是动手动脑、亲历亲为、自主探究。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从知识形成的角度看,原生态教学是把学生当成研究者与发现者,学生走的是科学研究之路。从学习活动的创意来源看,各种视频与音频材料的播放都是教师创意的体
现,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加工处理的展示,而原生态则是通过学生自己活动学习、理解、表达学习内容,是自己想法的体现。从活动主体的参与程度看,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无论多么生动,学生大多只是被动的视听,而原生态则引导学生从鲜活素材中探究知识、并通过简易活动展示表达自己的理解。怎样才能实现教学的原生态呢?就生物教学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走近教学的原生态。
一、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探索
大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存的摇篮,也是人类文明最初的学校和老师。尤其对于生物学科的教学,大自然更是有着丰富的素材。因此,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培养他们探究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必须引导他们到丰富的原始生物现象中观察、发现、探究、表达。如调查自己校园内的生物,调查自己家中的生物,并尝试分类。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如蚂蚁是如何搬动食物的等,并把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描述出来。尤其要鼓励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问题。走进大自然还可以从广义上加以理解,比如在教学生物圈的范围时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尝试归纳。在揭示出教材内容后进一步引导他们想出最生动现实的学习方法。如指着窗外的蓝天、远方的海洋、眼前的大地说出“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在教学生态系统的定义时,可引导学生看着窗外的一片草地或者几株小树说出“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走进大自然还应当把学生引入生物的微观世界。比如,引导他们利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生物细胞、水中的微小生物、生物体的细微结构等。除了集体观察
外还应当指导帮助有兴趣的同学观察他们想观察的事物。
二、把生物现象引入课堂教学
课堂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最重要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且比起走进大自然来,课堂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收益更大。因此,更便利的做法是把生物现象引入课堂。也就是说把活的生物或各种生物标本带进课堂,让学生观察、研究、发现。比如在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时,可让每个学生拿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到课堂上(或者每小组有一株),反复利用这样一株植物就可以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1、让学生自己找出植物的各个器官并分类。
2、帮助理解 “植物和动物一样也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即拿着这株植物让学生思考它最初是由什么发育而成的。这样比直接讲述或让学生直接背诵能更深刻地理解植物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
3、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分化形成了组织。在上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它是由一个细胞组成的,为什么有的地方长成了根、有的地方长成了叶。进而理解细胞在分裂、生长过程中,形态、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这就是细胞的分化。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就是组织。不同的组织形成器官,这样一个细胞就发育成一株完整的植物。
4、更好地理解各种组织的分布及功能。如学习保护组织后,可让他们摸着这株植物,说出保护组织在“根、茎、叶的表面,由表皮细胞构成,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其他组织亦可用同样的方法学习。
5、在上述几个任务完成后,则引导大家思考,如果把它放入时空隧道,让时间倒流,整株植物最后会
变成什么(一受精卵)?并写出其结构层次的变化(由大到小最终成为一个受精卵)。在生物教学上有很多知识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如学习种子的结构时,则可以拿一粒剖开的种子和一株完整的植物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胚是这株植物的幼体,并分别指着两株植物的不同部位说出他们的关系:胚根将来发育成了根、胚轴发育成根茎相连的部位、而胚芽发育成了茎和叶。
三、通过想象进入丰富的生物世界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常常既不能到自然中去也无法把实物带进课堂。这时常常需要通过想象学习、理解、表达生物知识和原理。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表演。包括广义表演和狭义表演,广义是指通过动作和手势进行比划的表演,如“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让学生运用手势理解,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拉进来),把其他物质挡在外面(以掌封挡),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用手推出去)。狭义表演是扮演角色的课本剧表演。仍以“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为例,可找几个同学分别代表细胞膜、氧气和养料、细胞内的二氧化碳、有害物质,让细胞膜选择这些物质的进出。角色扮演还可以直接通过角色直白进行,如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可以让学生说“我是藻类植物、生活在水中„„”。角色扮演可以把自己假想成老师要指导其他同学。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角色的转换和跨跃,学生一旦把自己上升到老师的角度,责任心和自我定位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就从一个接受者变成指导者。他的思想就会更加开阔,心理更加成熟,思维更加活跃。
角色扮演还可以一个人可以扮演多个角色,如做脊髓的反射实验难度较大,我们可以采取让学生扮演多重角色模拟表演:
1、自己用两个手指代表剪刀,伸进自己口中,模拟剪掉上颌以上的部位,并说出操作的要点及目的(去掉大脑)。
2、用弯曲手指模拟挂钩,钩住自己的下颌,挂在铁架台上。
3、用手指模拟镊子夹住带有稀盐酸的棉球,刺激自己的四肢并作出反应。在这个模拟表演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扮演了三个角色,实验操作者、青蛙,同时还是解说者。
(二)制作。即通过制作模型或者标本来理解生物的结构,如细胞的结构可以让学生制作出细胞的模型(动物细胞或者植物细胞)。而制作标本包括的范围更大,如制作各种动植物标本、装片标本。更为简易的制作则可以让学生撕纸拼图,如关节的结构可以让学生用一张废纸,撕出其结构然后拼接在一起。
(三)画图。在生物学中很多结构性的事理都可以通过图加以理解,因此,画图是理解生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比如,最为常见的是画各种动植物结构图,如细胞结构模式图、细胞分裂的示意图、草履虫结构图。更为重要是对图片进行动态化处理,如营养物质在某个结构中的流动,可以用手指着图中的相关路线来叙述。动态化处理还可以是对图片进行扩大或者局部放大。如看到胃的图示后可让学生由胃向外扩展画出整个系统的组成,由肾脏延伸出整个泌尿系统的结构。相反要深入理解某个部位的细微结构还可以画出局部放大图片,如看到胃的整体示意图可以让学生画出胃壁的结构图。
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原生态教学决不是一张嘴、一支粉笔的那种素面朝天、机械死板的教学。
总之,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各种身边的现有条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体验、感受,找到个性化学习和展示方法,再适当配合电化教学,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将得到全面提升。
第三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越来越呈现出勃勃生机,教师们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开始有意识地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能够关注学生的发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密切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创设大的语文环境,这些都体现了课程改革带来的丰硕成果。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思考,由于个别老师对“课标”解读的不够,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堂上盲目追求形式,却不注重实效,出现了一些非语文现象。
比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重要的是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对比的写法和我的情感变化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的方法,如,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得意洋洋、迫不及待等写法的运用。课有的教师却用大量时间想一想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故事,把学生感动得痛哭流涕,上成了思品课。
在互联网+的时代里,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课件,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在教学《桂林山水》时,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看风光片,不去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等等,这些都使语文课堂失去了本色。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因此,我们提倡本真语文。
本真语文课,就是以人为本,它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成长规律,通过教师有深度的、注重读写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优化、创意设计,直达语言教学的本质内涵,以其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语文教学一定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这就叫“得意”,同时要带着学生揣摩体会这样情感是怎样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这叫“得言”,语文教学要言意兼得。积累词句、品味语言、感悟内容、学习写法都是语文的本真。也就是说,课堂上关注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训练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训练,使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本真语文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所谓的语文味,表现在课堂上应该是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读写结合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要让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读通---感知文本;读懂---领悟内涵;会读---内化语言。
作为教师,要明确各年段教学的重点,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低年段:
1.识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写好话。
2.识字、写字、学词学句重方法的学习与指导。
3.对阅读理解有帮助迁移运用的训练点。
4.字词、句式的理解与运用,要打开学生的思路,注重联
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子)
中年段:
1.以段为重点,逐步向篇章过渡,渗透篇章的写法。
2.重视从文本中发现、挖掘语言表达的现象来训练。
3.加强语言积累,促进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4.提升教师的课堂语言质量,为学生提高典范的语言。(例子)
高年段:
1.挖掘、提炼文本蕴含的核心价值内容,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学会取舍,一课一得。
2.加强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注重读写结合。
3.不断增强篇章意识,注重文本的整体性。
4.语文学习要“言”“意”兼得。
5.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6.在开放的语文活动中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阅读、习作的方法和能力。(例子)
总之,本真语文:通过语文学科育德人,突出语文学科之本体,达成会用的教学目标,符合年段的认知特点。
愿我们的老师们都能够将语文教学深深地根植于文本语言之中,将语文的教学重心切切实实落在让学生亲历阅读的全过程中,简简单单教语文,让人本与文本不断碰撞,情感和思维相得益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华彩,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
第四篇: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
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
参加网上远程教育培训,听了各位老师的精彩讲座,我感受颇深。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清楚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特点,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上获得了不少启示。下面就诗歌教学方面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诵读古代诗歌,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在此新形势下,教师要从审美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真正把诗歌当做诗歌来教,让诗歌教学回归诗歌本位。
一、教师要从审美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诗歌
教师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诗意的美”,产生全身心的感知和共鸣,才能唤起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学生对诗歌的爱实际上是和他们发自内心的爱和迷恋联系在一起的。我初中时第一次读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诗中的“断肠人”是如此的令我悲怜与同情,以至于这种情感在我内心深处不断激荡与振颤。这说明,诗之永恒就如爱之永恒,可以在顷刻间被感知,根本无须时间检验。真正的好诗是我们看一眼就知道永远也不可能把它忘掉的那种。因此,教师教诗,就是要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和审美感受力。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语言本身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诗的美和意义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和诗歌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教师教学生学习诗歌时,与其要求学生回答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还不如问学生究竟喜欢哪些诗句和意象。学生都是有一定审美敏感的人。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习诗歌,就是要唤起他们的审美敏感,并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诗歌语言上。
古人有“炼字”“炼句”“炼意”之说。古人在读诗和品诗时对“诗眼”的关注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深刻领悟。例如,“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就是“诗眼”——“涨”有一种不息上涨的动态感,不仅暗示了夜雨之倾盆,而且和诗人动荡不宁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具体显现了诗人情感的深度和内在性。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从审美的层面进入诗歌,感受诗歌
学生要感受诗歌的美离不开朗读。因为,诗歌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的魅力和意义与声音不可分割,更与诗歌的节奏、韵律和内在的音乐性紧密结合在一起。诗歌教学与“语感”“语调”和“语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教师只有通过引导学生朗诵诗歌,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歌那种直入人心的力量。其实,学习诗歌,学生一时不太懂也没有关系,教师只要多引导他们读,他们就自然会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因此,诗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诵读让学生热爱诗歌。
语文教师还要尽可能地扩大阅读范围和艺术视野,多读一些现代诗人的作品,如戴望舒、卞之琳、穆旦等诗人的诗。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诗歌鉴赏理念进行更新,掌握更多的诗歌鉴赏新知识,才能教好诗歌。
总之,时下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耕耘,不断探索,让诗歌教学之树永远常青,并结出累累硕果。
第五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为改变传统课程“门类过多,壁垒森严,单打独斗”的局面,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淡化学科界限”的建议,要求教学“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但是,有的语文教师错误地实施“综合性教学”,不注重语文学习的效度,学科知识无节制地渗透、辐射,把语文上成了常识课、社会课、班队会,有的甚至像联欢会,唯独不像语文课。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多学科的渗透,并不等于要丢失语文学科的本性,改变语文的本质。如何实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实现“1+1>2”的效果呢?
1、抓好基于语文学科外部的整合,设计并组织好专题性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合理设计语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丰富的生活世界中撷取教学的资源,使之成为语文教学内容有机组成部分。
如金色秋天来临之际,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树叶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让低年级的孩子们采集自己喜欢的树叶,组织一个班级“赏叶会”,介绍自己采集的树叶的名字,描绘它的颜色和形状,遇到困难向家长或他人请教;再把各色的树叶汇集起来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讲给同学或家长听„„这样以“树叶”为话题,既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事物、认识生字,又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还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说话、写话素材的意识,岂不一举多得?
2、语文课要立足“语言的品味”,让形式服务于内容。语文教学,要牢牢抓住“语言文字”这一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入情入境地去朗读、去想象、去理解、去品味,读出其中的韵味,悟出其间的情感。任何脱离了“语言”这一载体而凭空而来的方式方法,都不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对语言的品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在新课程理念下,在我们的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3、语文课要扎根于文本语言,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实实在在学语文、用语文。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把文本还给学生。课堂教学要根植文本,紧贴文本,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实实在在学语文、用语文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一朝悟罢正法眼”,面对新课改,教师要有足够的是非观,不被“语文的外延”等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要定心静气,不盲目“跟风”,追求“流行”。语文教学呼唤“本色”。本色语文简简单单,没有矫情的表演;本色语文平平淡淡,只有读文,只有语言;本色语文扎扎实实,关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本色语文轻轻松松,学生无拘无束地各抒己见,毫无顾忌表露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语文课就要追求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