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高三回归正常
让高三回归正常
汤莉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00084)
高考之后,我郑重地告诉我的学生:把高三这一年奋斗的意识、抗压的能力、共度的友情留下,别的统统忘掉,尽快!
回顾这一年,我觉得自己在所谓的“理直气壮抓应试”的高三大旗下,根本做了很多南辕北辙的事情,既让学生虚度了成长中宝贵的一年,同时也并没有能够真正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应试成绩。
高中教育说是三年,其实不过两年,因为第三年没有新课,只是一遍一遍地复习。复习课上起来完全没有欣喜,因为它没有了对充满诗意或是深意的阅读材料的深入探究、讨论和个性化的解读,有的只是权威的标准答案,和向标准答案靠拢的思维过程的塑造。这种短时间、高强度的规范,其实是语文教学的大忌。模式化思考能带来创造性思维和诗意的生活感受吗?如果不能,那么,就高考北京卷而言,占语文试卷总分五分之二比重的作文(如果再算上两道200字小作文,比重过半)又怎么可能获得高分呢?若算得再精细一点,文言阅读、诗歌鉴赏、文学类阅读固然需要标准化的答题范式,但没有诗意的感受、想象能力,学生根本不可能读懂文本,遑论答好理解题。那么,我敢讲,语文试卷150分当中,至少有108分,单靠知识或是逻辑,是不可能答得好的。
这样看来,要想高三学生答出一份漂亮的语文试卷,还得让他们能自由地呼吸、思考、想象、飞翔。
当然,这很不容易。高考本身就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父母过度紧张、过分关切又加重了这一负荷,再加上学校各科教师在对本科教学认真负责的前提下通过大量的作业、测验、辅导占满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任务量往往是超负荷的),如此重重重压之下,那些未经世事的学生哪里能扛得住?于是他们生出更多的焦虑、恐慌,在向各类课外辅导班投以盲目的希望之时,他们已经完全进入了恶性循环。这时,语文教师对学生说:嘿,窗外那只小鸟唱得真好;昨天的那则新闻很有思考价值;那本书大可以一读……他们会关心吗?反正,我常常看到很多学生脸上的漠然,他们的眼睛正偷偷盯着某道题呢。
高三的很多事情就是这么颠倒。一遍一遍复习的课上起来很没意思,可是在我所教的班级,高三一年是他们最认真上课的时期。唯一“不合纪律”的事情,就是会有一些人趴在桌上——有些是真睡着了,有些只是趴着、眯缝着眼省些力气,一讲到“关键处”,仍会勉强支起身来在纸上记些东西——他们是真累了。一想到这样的场景,我就伤心。但“哀其不幸”,也“怒其不争”。这样的认真,他们为什么不早点拿出来?我很不能理解,作为北京一所名校的学生,多年来,为什么他们的字写得这么潦草?为什么他们的卷面涂满了墨团还揉得皱皱巴巴?为什么给他们作业本上圈出的别字他们从不肯订正?为什么要他们读点书,很有一些人就会从网上搜点材料,再东拼西凑打印出来,作为自己的读书笔记?他们怎么就可以这么随意!唠叨三年,有些学生就是坚持不改。是真的很难吗?我问过很多学生,他们说觉得这些习惯性的东西并不重要,所以不想改。于是,就有了“报应”。比如,字音字形题,确实有些模拟题出得过偏,但北京高考试卷出的几乎都是常见词,如果学生从小养成严谨的语文习惯,有不读错音、不写别字的自我要求,常用工具书,有错即改,不说这道题的正确率能提高多少,至少不用在高三阶段做那么多习题来备考。其实,由于字音字形题被设为选择题,题目做得太多,错误项看得太多,反而还会形成对记忆的不当干扰。甚至,一些从不重视语文的学生到了临考前两个月才来问我该怎么练字、可以读些什么书,这时,我还能有什么办法?
我没有办法的,有些辅导机构就有“办法”!于是,我眼睁睁看着班里几个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痴迷于那些辅导机构发的作文材料,欲罢不能。它们用的是文化散文的语言,平行式三段的议论文结构,讲求的是无论题目怎么变,材料不变。于是,那几个连语文课本里的课文都没怎么读熟的学生,开始大规模地、貌似熟练地运用起沈从文、卡夫卡、老舍的故事和作品了。抛开题目和前后串联,单看每一段,那真是妙笔生花,像足了书虫式的文科班学生,但那都是背的,三个事例,每一个的每一句话都是辅导班教师写好了给他们背的。这样的文章,读到衔接段落会“断气”,而最要命的是,除了个别几次能扣上题,大部分生拉硬拽也拽不上。而这时候,想要学生自主创造绝对比让他们背书难一万倍。他们怎么也舍不得放弃那些“华美的句子”。之后,他们就在考场上遇到了“老计”。
2012年北京高考作文中的这个铁路巡视员老计的故事让很多人大感意外。从对考题类型的预测,到对阅卷风向标的把握,现在看来只能说一句:高考复习“炒消息股”实在是一件不那么靠谱的事情。复习还是要回到“大路”上来——不只是指全面覆盖知识点,还指在风格方向的把握上。套用徐志摩的一句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往哪一个方向吹。”去年涌现出一批刻意彰显“书卷气”的文化散文,今年推出的可能就是强调丰富性的生活气息浓郁的文章,明年又是一批文艺气十足的文章成为新宠,之后发觉学生的文字都“拗”得不行,于是又需要一些“清粥小菜”来养养胃……与其跟这让人无从把握的风,让学生最后都成了紧跟“过时”文风的牺牲品,还不如回到最简单、最本质的方向上来,让高考作文训练回到正常作文训练的轨道上来。
正常的作文训练不就是要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让人能看懂吗?记叙文要准确完整,具体生动,有些起伏;议论文要论点明确,论证有力,有较高的思维品质。作文训练中可以有所借鉴,甚至也可以模仿,但要及早确立作文求新的意识,通过博览群书的方式,求其“化”而不求其“搬”。人人都说的道理我不说;人人都用的材料,除非我用的角度或深度有所不同,否则我不用。戒绝一切的作文套路,不断挑战自我。只有这样从初
一、高一训练起,并且一直坚持到高考前的最后一刻,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学会写作文,也才有可能真正在高考的考场上“以不变应万变”。
教师都知道不要小看你的学生,但是就像父母一样总是舍不得放手。要敢于让他们试一试,不要从刚开始就照着所谓的“高考范文”的模式来框自己的学生,也不要试了一段时间后因为心里没底又把那些“框框”丢给已经颇有灵气的学生。要知道,学生还很弱小,习惯服
从权威,会自己往那个框子里挤。教师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东西,也鼓励学生坚持。
教师也不要小看你的同行。当我们在深夜里一盏昏黄的台灯下自觉悟到了一些“门道”、“套路”之后,不要沾沾自喜,因为别人也会悟到。于是,问答题的答题范式越来越标准,但需要发挥个性的作文等也同时被训练得越来越刻板、雷同,而这些文章就集中在高考时“撞车”,根本不可能拿到想象中的高分。
由此,我相信一点,让学生真正学会写作文,写平常的作文,而不是所谓的“应试文”,是唯一的复习应考之路。让学生真正提高语文素养,而不是割裂地看待高三的应试复习,也必须是高中语文三年一贯的培养思路。高三要有一定的应试训练,但没有必要那么多、那么死,要让学生保持学科学习的灵动状态。几次模拟考试,我们班学生作文写得最好、也是语文考得最好的一次,是放了四天假之后再回来考的三模——那几天,我给他们布置的任务是让头脑“放空”。
对于未来,我期待有一天,高三的学生会很轻松地问我:“老师,你注意到学校里的那株腊梅开花了吗?”“老师,昨天报纸上的那则新闻,我有些不同的想法,能和你讨论讨论吗?”“老师,我昨天读了一首诗,特别棒,我念给你听好吗?”……我想,到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语文考试分数都不会低。
当然,这一切的实现需要很多方面、很多力量的改变。就我自身,我想,从起始年级起,我会更努力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是的,除了这两点,其他都不重要。
第二篇:让绿色回归
让绿色回归
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山不孤独水孤独,所以水绕着山;梦不孤独心孤独,所以梦把心牵住;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树上住;我们不能让水孤“独”,不能让心孤独,更不能让鸟孤独,让我们共建绿色家园,让绿色回归自然,我们共同在努力!
朋友,新世纪凝望地球:空气污染严重、土地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面积日益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化学污染日益严重、混乱的城市化、海洋生态危机加剧、极地臭氧空洞,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吗?曾记否,我们的前人生活的环境是那样的美好:茂密的森林和青青的绿草覆盖着大地,清新的空气中瓢着阵阵花香,丰腴的土地和清澈的河水哺育着大地上的生物,鸟儿在树上歌唱,鱼儿在蔚蓝的大海中畅游……
人在自然中生长,绿是自然的颜色。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是希望、是快乐,让我们行动起来,为珍惜绿色,创造绿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我们安康天空湛蓝湛蓝,空气清新清新,山野翠绿翠绿,溪流水沟清澈清澈,山中野兽出没……这些是多么的令人羡慕啊!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植物多样、清新舒适的人居环境。安康大地就一定会安宁康泰富有美意,山川秀美、江山如画!
如今,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我们是否应该深深地反思:时代要进步,文明要发展,我们再也不能吃祖宗饭、断路的路子了,人类向大自然一味掠夺式的索取生活方式不可取。我们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我们应该积极地,自觉地行动起来,快快加入到生态环境保行动中来。
我们呼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让我们共同努力,承担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创造美好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让安康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三篇:让童年回归游戏
让童年回归游戏
——浙江省海宁市紫微小学游戏教育的发展历程
□ 徐晓良
紫微小学的孩子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游戏。
在这里,游戏成为孩子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物质营养;游戏和学习之间的界限在这里逐渐模糊。校长徐晓良说:“我们希望通过开发游戏课程,让小学教育从游戏再出发,让学习和成长在游戏中自然发生。”
童年,是属于游戏的。
游戏具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以直接获得快乐(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悦)为主要目的,二是主体参与互动。
有游戏的童年是快乐的,即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童年也挡不住游戏的魅力。游戏对儿童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玩耍,它更多的是对人一生发展的影响,游戏使儿童获得快乐,学会遵守规则,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让心智得到充分发展。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兴趣和情感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浙江省海宁市紫微小学10多年来一直把游戏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目前,学校的游戏教育已经走过12个年头,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体育游戏的缘起
早些年,学校曾组织过一次“我最喜爱的活动”调研。结果显示,最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主要是春游、游园与游戏活动、社团和社会实践、运动会、争奖章(书签、学分券、星星)等。而传统的德育课、报告会、讲座等,并不受学生青睐。这给我们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一种启示:只有让学校教育活动化、活动游戏化、游戏课程化,教育才会温暖起来,学生才会阳光起来。
于是,从2001年10月起,紫微小学开始探索阳光体育游戏。彼时,体育游戏的开设坚持4大理念,即娱乐性、基础性、针对性与趣味性。学校发动和引导学生及学生家长创编、设计课间体育活动游戏。一年后,学校首次征集了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创设的游戏876则,并从中选择100例编辑了《快乐体育游戏》校本教材,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活动、体艺2+1活动。
最枯燥的“耐久跑”是体育教学中较为头疼的一个项目,学生普遍不愿参与。但是采用游戏方法教学后,学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入了许多游戏,比如踩影子、小圈长距离追逐跑、变向跑、健身球传递跑等。游戏的趣味性、竞争性、娱乐性换来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欢快的笑声中,不厌其烦地一次次练习,一次次追逐,完成了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也增强了体能。
随后,《学校大课间体育游戏活动方案》出炉,又进一步规范了教师在大课间活动期间的指导和组织行为。再后来,学校还编辑了以游戏为主的《家庭体育锻炼手册》,让体育游戏走进了家庭,走向了社区,形成了家校合力的教育网络。
体育游戏活动的开展,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成为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催化剂。连续5年的跟踪研究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提升,身体素质得到改善,全校的体育成绩和锻炼标准测试达标率分别达到99.2%和99.6%,身高、体重、胸围三项平均值均超过浙江省城市学生的平均值。
团队游戏让游戏研究升级
2007年开始,为了使游戏更加大众化、团队化,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游戏,享受游戏,学校在专家的指导下,着手团队游戏研究。2008年初,学校加盟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全国三代人游戏与童年”课题组,成为实验学校,正式启动学校团队游戏研究。
我们利用地方课程的课时,每两周专门开设一节“团队游戏”课,探索这种新形式的活动课程在小学实践的可行性。
“团队游戏”与学生的3个学习活动相结合:一是与各类活动相结合。将学生创编和改编的游戏运用到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间活动、体育艺术节、少先队活动和班级活动中,团队合作游戏、民族传统游戏、阳光历奇游戏既丰富了学生各类活动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游戏成为各项活动的重要内容。二是与综合实践相结合。“团队游戏”研究为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学生遨游在书海、网络、社会等空间,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努力实践,使自己在动脑、动手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现。三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团队游戏逐步融入学科元素,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积极性。在语文、品德、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外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中,将语言文字、计算能力、体育技巧、绘画技能、音乐舞蹈、电脑设计等融入游戏进行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展了学生思维。
用课程思维重构游戏
游戏活动逐渐成为紫微小学的办学特色和传统,也成为紫微小学走向全国的一张名片。但要让游戏更有生命力,更显活力,就必须走游戏课程化之路,将活动性游戏逐渐向思维性游戏、益智性游戏拓展,设置专门的游戏课程。
从2013年起,学校开始着手制定小学游戏课程标准,构建游戏课程内容体系、评价标准,实现游戏课程化。如三年级开发的游戏教材上有“翻板对对碰”、“我爱记词语”、“小蝌蚪找妈妈”、“算24点”、“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三阶幻方”、“孤独的8”、“一元与五角”、“喷水饮料瓶”、“纸杯烧开水”、“打不湿的纸”、“木头人”、“照镜子”等内容,实现游戏全科化。这些游戏既有思维益智类的,又有活动体验类的,还有主题研究类的,让每一个孩子在参与游戏活动中点燃智慧的火花。
在校园游戏大征集中,学生不断创编新的游戏,如“出水芙蓉”、“与奥运同欢”等灵气十足的游戏不断涌现。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全校学生设计了856个游戏方案,其中100例被收入紫微小学“优秀阳光游戏册”。
每一个孩子既是玩游戏的主人,更是游戏设计的主人,在玩中设计,在设计中玩,真正印证了一句话:“唯有孩子才是游戏的真正主人。”当被誉为“中国游戏大王”的吴纪安看完这100个游戏方案后,他感叹:“这100例游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一见就喜欢;游戏器材简便易用,实用性强;游戏除了有强身健体功能外,还兼顾益智、合作、自主、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编游戏、玩游戏还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他们不仅指导孩子创编游戏,还积极参加学校每年组织的家庭亲子趣味运动会。随着学校这些年对游戏教学的研究,家长也渐渐意识到游戏给孩子们带来的“营养”。一位家长曾说:“你们为孩子所付出的爱心、耐心和关心,不仅赢得了每一位家长的敬意,而且将永远铭记在每一个孩子心中。”
紫微小学能给予学生爱的礼物,那就是游戏!
(作者系浙江省海宁市紫微小学校长)
第四篇:让作文回归生活
让作文回归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指导他们感受生活,写作时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写自己想说的话,从而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每当上作文课,都是许多同学最纠结的时候。许多学生只能对着作文题目发呆,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与其绞尽脑汁的指导学生遵循何种模式进行作文,不如教会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生活中的素材运用到作文写作中来呢?要引导每个学生张开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开启体味生活的心灵之窗。为此,教师首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很重要。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小学生对自然和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对此,我们应予以肯定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到问题的答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记得开学初期的时候,我们学校进行了一次广播体操比赛。我觉得这是一次不错的作文契机。于是,在比赛开始之前,我就对同学们说:“这就是我们这次的作文题目”。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我坐在孩子们中间,告诉他们要仔细观察,用眼睛捕捉住最美的镜头。那一次,同学们表现得特别兴奋,比赛才刚结束,同学们就迫不及待的拿出作文本来,投入到写作中。教室里,只能听见孩子们“沙—沙—”的写字的声音。我环视教室,发现就连平时最害怕写作的几个同学都在一边写,一边微笑,好象有写不完的情趣似的。毫无疑问,那次的作文,全班大多数同学都写得很不错。我还特意把一些优秀的作文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上展示。孩子们似乎也尝到了作文的甜头:作文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啊。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炎热的夏天——
那天下午,天气十分酷热。我象往常一样来到教师准备上课。可是,我发现教室里,同学们有的无精打采;有的在摇扇子;有的在抱怨天气;还有的„„正当我在犯愁的该如何让学生集中精力上课的时候,窗外响起了轰隆隆的雷声,还不时有闪电划过。接着,就下起了倾盘大雨。凉爽的风夹杂着雨滴飘进了教室,也飘进了许多学生燥热的心里。他们再也按捺不住了,眼睛不由自主地望向了窗外。此刻,我也意识到,就算我把同学们困在教室里,也留不住他们的心。何不让他们与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呢?于是,我宣布:全同学10分钟,到走廊看雨!教室的走廊上,一片雀跃。随即,我让学生们回到教室写一篇作文,题目就是《雷雨》。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后,他们都写得得心应手。在孩子们的眼里,普通的雨滴成了顽皮的孩子,在空中欢快的舞蹈。甚至他们还闻到了雷雨的味道„„这些,都是孩子们走近自然,走进生活,用心体验的结果。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若想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作家,那是不可能的;但请不要忘记了,每个孩子都拥有发现的眼睛,而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只有这样,让作文回归生活才不至于沦为一句空话。
第五篇:让管理回归简单读后感
让管理回归简单读后感
宋新宇博士把自己亲身经历的管理经验和感悟融入了这本书中,从这本书中让我学到了实用、相对全面、简单明了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方法。当然,具体能达到什么样的管理效果,还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摸索。
本书主要通过管理目标、管理组织、管理决策、管理授权、管理人才几个方面实现让管理回归简单,每一个方面都不可缺失,都是对管理的结果有着重大的影响。
对于管理目标,第一:让我认识到管理者只做最重要的事情,不做第二重要的事情。管理就是排序,因为排序决定效率,效率决定成败。紧急的事情一定要了解是否重要,不重要就不做。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做,以保证质量和效率。无论什么事情,都要设定最后的期限,这样才不会拖延。第二:让我认识到管理者还需要在工作过程中找到并制定部门员工每个人的目标,这个目标一定是可以量化的,合理的,并且能完成的目标。就像宋博士说的:“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在错误的方向上,跑得越快,离目标越远,在正确的方向上,及时慢也有达到目标的时候。”因此一定要给到员工一个正确的方向,不能让员工偏离轨道。第三:让我学到了什么时候该管理过程?什么情况下该管理结果?用哪种管理方式取决于被管理的人和被管理的事情的成熟度。对于成熟的人可以只管理结果,但对于不成熟的人必须管理过程。对于成熟的事情可以只管理结果,但不成熟的事情必须管理过程。对于目前部门的情况来讲,新人比较的,所有在以后的管理中更多的需要介入他们的过程完成情况。那对于公司目标正推行的代码来讲,做的还不够成熟,因此这也需要介入过程的完成情况。第四:让是深刻体会到管理者的职责不仅限于给下属制定合理的目标,还需要帮下属找到完成目标的方法,要做到这些,管理者还必须培养自己做计划的能力以及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修正计划的能力。
对于管理授权,第一:让我明白总觉得自己时间不够,事情太多,主要原因是把部门的大小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揽,不分轻重,不懂授权,也不懂放权,以至于每天手忙脚乱。通过《让管理回归简单》,我认识到授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我们最可能犯的错误却是我们的授权不够。没有做到非常彻底、干净和完全的授权。第二:让我学习到怎么做才能做到有效的监控?首先,我们不要想监控太多,只需要监督和控制最重要的环节。其次,从监督的方法上看,不定期的抽查,就像刚进公司的新员工,要想了解近期的工作状态,需要对他的录音,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抽查。再次,监督和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是为了搜集信息。最后,监控的目的是为了改变未来,是为了让未来照我们的意愿去发展,而不是事后的校正。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就能很好的说明要想事情能受我们控制就得先监控,而不是事后校正。
有一天阿凡提让仆人下山去打水,他告诉他的仆人说:你一定不能把我的水洒了,一定不能把我的桶砸了。如果你把水洒了、把桶砸了,那我会扇你耳光的。他说完这句话之后,啪啪打了他仆人两个耳光。他的朋友在旁边觉得奇怪,问阿凡提:为什么现在就打他耳光?阿凡提说:如果他把水洒了、把桶砸了,我再打他耳光不就是没有用了吗?
故事告诉我们:监控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希望的事情发生,我们需要控制,而不是校正。这就是监控的本质。
给大家简单分享了通过这本书学到的一些用的比较多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其实除管理目标、管理授权,管理组织、管理决策、管理人才也是我们做为一个管理者必不可少的管理方法。
2013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