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是如何设计活动 治疗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语病的
我是如何设计活动 治疗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语病的衡水市饶阳县尹村镇中学 宋璞玉
初中文言文教学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教法单一,仍以教师的串讲翻译为主,学生被动承受,课堂缺少师生互动、古今互动,课堂气氛沉闷等等。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这简直就是生病的课堂。
那么,如何治疗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病”呢?下面我试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给朗读加一点“调料”,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
培养学生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朗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朗读通常采用的方式有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个别读、分组读、竞赛读、合作读等等。
病症: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利用课堂、早读,叫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读,不管什么考,考前逼着学生反复记诵。学生在这样的朗读环境中,读得极为厌烦,有口无心,像小和尚念经一样。学生的读停留在文字表面,根本没有走进文字,没有发现文字背后古人说话那抑扬顿挫的风采,更没有体会出古人那隐含在文字里的深沉的感情,久而久之对朗读失去了兴趣。
笔者在教学中,开出了一些新“药方”,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1、“走读”法。通常的读,学生都是坐着或站着的,有些呆板。我却让学生放开手脚,边走边读,能背诵后,丢掉书本,边走边诵读,读出诗文的韵味,读出飞扬的神采,读出激荡的感情。
我把学生推到朗读的前台,让他们做主角。学生自己读,在节奏、重音、语气、情感等方面把握不住的,同学之间交流,或请老师帮助。然后同学之间互读互听。当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时,就离开座位,在走道里边走边读,纵情地忘情地深情地朗读或诵读,这就是走读。我的文言课堂上,常常是这样一种情景:学生走呀,读呀,或双手背后,昂首挺胸;或摇头晃脑,面带微笑,忘乎所以;或指点江山,慷慨激昂;或蹙眉低首,满目凄然,泪流长河„„读着读着,学生忘记了身外的一切,仿佛整个世界就只有其一人,仿佛就穿越了现实,飞到了那遥远的年代,化作了古人。那岂只是朗读,那简直是交融,与古人古文融为一体。读到动情处,忽然戛然而止,学生于走道间,久久伫立,整个教室里静静的,静静的,忽而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是走读的境界和收获。
我有时忍不住,就丢掉书本,缓缓步入走道,也“秀”一把。师生边走边忘情的读,在这诗一般的境界中,师生距离拉近,实现了平等的对话,实现了情感的交流。
“走读”不止是培养了语感,更多的是勾起了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文字化为清风,把学生带到了那个年代,与古人切切实实地“说”了一把。我叫学生谈走
读后的感受。读《饮酒(其五)》(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0课,以下所谈课文均出自人教版教材),一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夕阳西下、飞鸟相还的景致中,着长衫、捻长须的陶渊明那悠闲的神态,那超然物外的隐士形象,读着读着,我仿佛变成了陶渊明,漫步在东篱边,低吟采菊„„”;读《岳阳楼记》(八年级下册,第27课)学生走到窗边,凝望窗外,诵读“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时,竟然泪流满面,全班为之动容,他是真正融入了文字。学生对走读非常感兴趣,读得忘乎所以。
从座位跨出来,走到走道里,只是一小步,但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却是前进了一大步。给朗读里加一个“走”,味道就不一样了。
2、还原读。就是去掉标点,还原成原汁原味的古文,让学生带着一点挑战的意味去读。
上《醉翁亭记》(八年级下册,第28课)时,我运用了还原读。本文教学重点目标之一是“朗读并背诵全文”(见课后练习),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更好地体会“也”字在文中的作用,我上课一开始就用课件直接推出课文,但去掉了标点符号,让学生读,并且加一点“刺激”,“你们会读吗?”。学生感到很新奇,而且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就在下面大声试读起来,不久就纷纷举手,抢着朗读。朗读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一开始读得不够通顺,读了一二遍之后,注意到了“也”字处的停顿,然后再读就通顺了流畅了。这时,我又给他们来一点“刺激”,“看谁读得有味道?”学生知道要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必须了解内容,所以他们又开始忙起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作者和背景,一番忙乎之后,开始理解性的读,相互较着劲,读得很投入很卖力。
去掉标点,好不费事,却给“读”加了一点新奇和挑战,极大地刺激了学生读的欲望。
稍稍一“变”,如同给厌读的学生开了一剂“药”,学生便由怕读变成了爱读,由“要我读”变成了“我要读”。如此有效的“读”,又好像在学生和古人之间架起了桥梁,古与今就走到了一块,“读”的感觉真好。
二、给翻译留一点空间,让学生与文言“共舞”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很显然,翻译文言词句意思,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病症:重视“言”的教学是对的,但许多教师在“言”上的做法太过了,在课堂上一字一句地讲,让学生一字一句地记,满堂灌,灌得学生满脑子都是;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反复抄写翻译,让学生反复背诵翻译。尤其考试前,教师反复揉,学生反复练,坚定地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掌握。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师生都够苦的,学生确实可以掌握文言文翻译,应对考试也应该没问题;但是,生动的文言文在学生面前简直就成了一堆死气沉沉的符号,学生硬是要生吞活剥下去。学生
吃久了,就吃腻了,乏味了,导致“厌食”症,更不要说与文本对话了。
如何治疗“厌食症”?让学生动起来,好好“消化”吸收,一旦他们有了“饥饿”感,就会拼命去“吃“。
1、不灌不填,“喂饭吃”改成“自助餐“。
我在文言文词句教学中,从来不搞一字一句讲解,也不让学生毫无遗漏的记录,这样“喂饭”,学生会有“儿童感”,吃得不开心不情愿;而是把文言词句做成“自助餐”,让学生放开手脚,自己去“吃”,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去疏通文意。即使疑难之处,也不一一讲解,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探讨,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我的文言文词句教学采用“三步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第一步“自译,标疑难”。新课开始,根据文章长短和本节课教学任务,给出相应时间,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看,有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2)第二步“合作,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同桌或小组合作解决,还不能确定的或不懂的集中写出来,做好提问准备,然后自由发问。教师调动学生来帮助解决问题:“谁能解决?帮帮他(她)!”学生主动性便被提起,会纷纷发言。对于翻译不准确的或有争议的,师生共同探讨及时更正或确定标准。
(3)第三步“竞答,查重点”。用课件出示重要的或疑难词句翻译练习,检测掌握情况。采用竞答形式,或小组计分方式,激起兴趣,有效掌握词句意思。
文言翻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这样他们直面文言,与文言对话,效果会很好。
2、以写带学,救“死”为“活”。
从初二开始,文言文按单元编排,集中教学,学生往往感到乏味。在学生有点乏味时,我给他们打一针“兴奋剂”——用文言写作,以写促学。学习《五柳先生传》(八年级下册,第22课)后,我叫学生用文言写一篇自传,看谁写的有文言味道。学生从未用文言写作文,感到有意思,兴趣顿然大增,纷纷动手写起来。为了有文言味,写前对《五柳先生传》学得很透,而且边写边学,边写边改,文言积累派上了用场,写得很不错。现摘录几个学生作文片断:介绍兴趣爱好,“喜花草。多种于阳台,阳光浴之,茁壮生长;饰小院,生机盎然。尤当花开之时,芳香四溢,心乐之。每有空闲,便提壶浇灌,施肥固土,以此愉情”(作者:卜莲)。“乐郊游。亲旧知余如此,或邀余同游,游山玩水,好不惬意;期在尽兴,尽兴则去,留美景于心中。”(作者:蒋安伦);介绍读书写作,“一日,余读书,陶醉其中,母唤余数十次,余充耳不闻。母入室,正欲叱咄,见余读书入神,便立身旁。久之,余未察觉,母出房,欣然叹曰:此女嗜书如此,吾当欣慰矣。”(作
者:戚旻婧)“常写文章自娱,以示己趣。与同窗好友观之,若人赞之,余则欣然不已;若人斥之,余则请教,且思不足,以求改进。”(作者:谢秀华)。
学生学中写,写中学,既有兴趣,又在写中加深了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自然也积累了文言词语。
给学生留点空间,刺激他们行动起来,自行解决翻译,这样就能真正扫除文言障碍,实现与古人的有效对话。
三、给赏析建一个舞台,让学生秀出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教学同样要兼顾“言”与“文”的统一,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是工具性的体现;赏析课文,探究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人文性的体现,两者都重要。
病症:实际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很功利,文言教学纯粹为了考试,重点在“言”上下工夫,认为得文言者得高分,狠抓翻译,对“文”不重视,学生对“文”的赏析也不重视;即使抓一点“文”的教学,也多是教师分析学生听,学生对“文”的理解很被动,缺少自主探讨,更没有对“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学生如同患了“懒动症”。这样的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泛不起阵阵涟漪。
如何让“文”的教学充满活力,生机盎然?那需要我们创设开放的课堂,为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尽情表演起来。
1、精心搭建“舞台”,让学生有表演的空间。分析“文”意,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而应该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文言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给学生创设足够的对话空间。
(1)设计开放的问题,调动起学生探讨与争论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话可说。比如学习《湖心亭看雪》(八年级上册,第29课)可以围绕结尾舟子所说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设计问题“你认为作者‘痴’吗?”引发学生自由谈观点,在自由讨论中,深入探讨作者张岱出世的心境,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上册,第27课),围绕结尾的“闲人”,设计问题“为什么称自己是‘闲人’呢?”,学生就会主动去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解读文章深意;学习《狼》(七年级下册,第30课),根据结尾“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来设计问题:“前面说的是‘狼’,后面为什么又称‘禽兽’?”学生就会从文章的寓意角度来理解,作者是由“狼”扩展到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
(2)设计“磁性”问题,吸住学生,让他们有话想说。学生有很大的好奇心,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充满想像的问题,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去探讨。我在教《桃花源记》(八年级上册第21课)时,设计了一个新颖的问题,抓住了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理解文意时,通常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课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从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通常重点探究的是文章描绘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然后结合时代背景,谈作者的理想。我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推出问题:文章描写了桃花源的美丽景象,写了桃花源外的社会现实了吗?学生一愣,被吸引住了,马上动脑思考,纷纷发言,在“渔人”身上找到了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子:他“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守信用、巴结讨好官吏的小人。他正是桃花源外世人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当时污浊社会的一个缩影,由他反映了当时晋朝的社会现实。这样的问题,既能抓住学生,又能对文章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2、精心策划“舞台”,让学生有表演的冲动。文言课堂不断创新,不断变换“舞台”设计,才能抓住学生,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才能深入其中,挖出“宝藏”。
探究文意,如果适当变换一下提问形式,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抓住学生,让他们产生说话的冲动。我在教《陈太丘与友期》(人教版七上,第25课)这篇文言短文时,对文后“研讨与练习”部分“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这样一个问题进行了“切换”。我这样设计问题:“文章结尾写‘元方入门不顾’,如果把它改成‘元方乃作揖曰:小子无礼,请多包涵’,你认为好不好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好,因为“这样改后才能更显示元方有教养”,有的学生立即举手表示反对,说“元方当时很生气,不可能对此人还那么客气”,于是课堂热烈争论起来,气氛非常活跃,最后达成一致看法:改后元方变得有礼貌了,但不符合小孩子的性格;原文“入门不顾”生动地表现了元方率真的性格。这样一“变”,课堂气氛挑起来了,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也变大了。
赏析文言文,如果能巧妙搭建“舞台”,学生就会成为课堂的主角,演出精彩的节目。
古代文化的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古代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深入研究,不断改革创新,引导我们的学生不断从古代文化中汲取知识营养和精神力量。如果用应试的功利性层层包裹这些古代文化,那它们真的只会成为一堆没有价值的文字符号。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不能“生病”,而应该健康地“活”下去。
第二篇: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观
文言文教学引起的反思
何利
文言文,以一种特有的语言形式,把中国古老的文化加以记载和传承,具有巨大的文化张力与文化渗透力,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绝大多数老师都有一个大体相同的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一堂课下来,老师讲个不停,学生记个不停,课后老师再加一句,回家把这些内容都背下来,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
这种文言文的教授方法忽视了古文的原有风采,其结果必然是肢解课文,使其支离破碎,即便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此时也只是一组组按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再也激不起丝毫情感的微澜。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从而使得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排斥的心理。
文言文反映的时代距今久远,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语言环境,并非为了现在“教”与“学”而写。要通过文言文去感受文本作者的特定语境,唤醒学生的潜在情感,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并非易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怎样才能在文言文教学中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情境,能使学生容易受到情感的震动,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巧导入,激发兴趣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认为 “ 文言文深不可测,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
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比如,可以故事传说引出课文,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以精美语段引出课文。
这样,教师在课堂中做好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架桥铺路的工作,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必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诵读情境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是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面到深层含义,到潜在的情味的全面感知。在反复诵读中,使人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
文言文教学应以读为本。但读不是一遍遍的傻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有目的、有效果的读,在读中充分感知语言材料,促进知识内化,陶冶情操。如我在《幼时记趣》一课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设置了多个读的情景:课文录音、多媒体画面、轻音乐、画面和文字的合成体,同时设置了读的层次:跟读、点名读、自由读、齐读;学生在情境中诵读、在诵读中感悟,在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中,真正地积累了语言,积累了情感!
三、创设问题情境
文言文“问题情境设置”的教学模式是施教者在钻研课文的前提下,将课文每一层内容的情境起伏点,按一定的认知思路,设置出若干前后相连、环环相扣的问题,将“阅读教学中的串讲法、问题法和讨论法”综合起来,加以情境控制,以达到学生思维活动和基础认知的有机统一与同步完成。打破了常规串讲序列,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变死记为活用,并且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效应。教师“一字一句”枯燥讲解,往往使学生丧失了能动性。而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特点,在一个个问题的情境设置障碍中,进行不断的思维交锋,激活学生潜在的认知能力。在兼顾字词基础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将学生的思维完全激活,变教师单纯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学生始终为课堂思维活动的“主体”。
四、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可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竞赛后计算团体总分,优胜组给予加分鼓励。通过竞赛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从而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第三篇:初中文言文做题策略教学设计(DOC)
百度文库资料
初中文言文做题策略教学设计
目的:分类归纳文言文内容,让学生对文言文内容更加清晰。
导入:我们学习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文言文共31篇,而我们考试就一到两篇,当我们看到文言文阅读时,很多同学经常会把文言文的内容弄混淆,那么今天,我们将对我们所学习的这些文言文做个归纳,按照一定的分类,让同学们对我们学习过的文言文内容更加清楚。
教学内容:
一、我们可以把我们所学过的这些文言文按内容分成四类,分别是:
(一)山水篇
(二)人物篇
(三)道理篇
(四)说明篇
(一)山水篇包括:《桃花源记》、《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观潮》
(二)人物篇包括:《五柳先生转》、《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公输》、《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庄子》故事两则、(三)道理篇包括:《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马说》、《唐雎不辱使命》、《公输》、《曹刿论战》、《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送东阳马生序》
(四)说明篇:《核舟记》
二、我们对以上三类文章再做更详细地分析:
(一)山水类:
1、作者因贬谪而用山水体现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被贬黄州,因无人与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寻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
《小石潭记》: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总结:以上两篇游记因作者被贬而表现内心的凄苦悲凉。
《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借作此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好友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朋友。
《醉翁亭记》:作者虽被贬谪,但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总结:以上两篇,作者虽被贬,但却无被贬的悲凉,而是心中想着国家想着天下百姓。
2、通过描写景色来感受自然。
东莞家教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快乐成长每一天!
《三峡》:通过对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色的描绘,激发出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答谢中书书》:通过对秀美的山川景色的描绘,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与朱元思书》: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含蓄地传达出爱慕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总结:以上三篇通过不同景色的描绘,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祖国山河的热爱。
《满井游记》:作者抓住了早春生机盎然的景色描写,表现出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湖心亭看雪》: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西湖雪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表现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桃花源记》:在文中作者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观潮》:本文是一篇写景记事的佳作,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就写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总结:以上三篇借对不同景色的描绘,表现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人物类:
1、不结交出仕、淡泊名利、《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是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率真自然、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人。
《庄子》故事两则:庄子借“鸱得腐鼠”的来讽刺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借“鹓鶵”来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的立场。
《隆中对》:“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绝不轻易结交出仕,淡泊名利。
《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显示出诸葛亮的淡泊名利。
总结:以上四篇文章中的三个人物都有着“淡泊名利”的品格。
2、机智、有勇有谋、敢于斗争
《陈涉世家》:陈胜在起义前做好舆论准备,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展现出自己的有勇有谋;在起义前先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
百度文库资料
被激怒,然后动手,又表现了陈胜的勇敢机智,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唐雎不辱使命》: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臣。不难看出他在面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时早已胸有成竹;在于秦王正面交锋中,不为秦王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表现了唐雎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公输》:墨子在对付公输盘和楚王时都是先让他们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中,让他们理屈词穷,显示出墨子的机智;在面对公输盘点杀机时,更显示他的有勇有谋,充分显示出哦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总结:以上三个人物在面对着强大的敌人时,不仅表现出机智勇猛,而且还显得镇定自若。
《曹刿论战》:围绕着长勺之战,着眼于表现曹刿的“远谋”。他具有卓越的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突显出曹刿的聪明才智。
《隆中对》:诸葛亮对策,是本文的重点,从诸葛亮对天下形势冷静客观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机智、真知灼见、眼光长远。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在和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显示出来明智、细心;在向齐王纳谏时,懂得说话要注意对象,用婉转的话来告诫别人,这也显示出了邹忌的聪明才智。
总结:以上三个人物在军事上、政治上表现出是非凡的才能。
(三)哲理篇:
1、联系学习谈启示:
《送东阳马生序》: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学习要敢于发问;学习要有主动性;学习要勤奋刻苦;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险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中可以知道要想成功不是那么容易的,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我们把学习比作"山""海",就可以看出学习的艰难之处,要想要把学习学好就要不断努力,战胜困难.
《愚公移山》从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在学习中,我们也要有愚公这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取得学习的进步.
总结:在谈学习启示时,还应该要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来谈。
2、联系人生谈启示:
《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让我们知道只要品德高尚,住在陋室之中又有何妨.这教会了我们应该要做一个"有品德"的人.
《爱莲说》:通过学习"莲"的品质,让我们懂得在平时的为人方面要洁身自好,要能东莞家教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快乐成长每一天!
做到"清这自清",要象莲花一样保持着君子的风度.
《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教会我们要保持平淡心,看待事物不要太功利性。
《鱼我所欲也》:让我们知道“舍生取义”的光荣,“见利忘义”的可耻。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他们都一个共同点:都出身贫寒,经历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这让我们感悟到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了苦难,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准则,但也有一条人生基本准则:做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的人。
3、联系社会谈启示
《马说》: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不幸的处境。在当今社会,人才很重要,各个领域都需要人才,但伯乐更重要,没有伯乐,即使有人才也等于没有,所以,在当今社会千里马和伯乐同样都很重要。
《大道之行也》:本文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社会”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这也教会了我们作为社会一员应该讲诚信、讲和睦、树公心、去私心,为理想社会而努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是因为他在劝说时能勇婉转的方式,这让我们知道在现代这样一个人与人交往越发频繁的社会戾,学会与人交往是相当重要的,说话要得体,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说话的方式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智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文突出地说明了“人和”的重要性,这与我们当今社会谈起的“和谐”是一样的,还可以联系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正面的:比如雪灾、大地震;反面的:比如“三鹿”奶粉事件。
总结:在谈社会启示时,可以联系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事来谈,这样就有理有据。
(四)说明篇
《核舟记》:这是文言文中的一篇说明文。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总括全文。文章旨在表现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百度文库资料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字音
(一)多音字
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 有读fú 予观夫巴陵胜状 若夫霪雨霏霏 夫环而攻之 有读fū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其夫呓语
间 有读jiān 奉命于危难之间 有读jiàn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遂与外人间隔
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归类整理
(二)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 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如:王 原音wáng 破音wàng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语原音yǔ 破音yù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通假异读 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 知同智 河曲智叟亡wú 以应 亡同无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 有同又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可汗 kèhán yān燕山 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二 文言实词 东莞家教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快乐成长每一天!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 去 汤 郭 寻(不久)走 裙 致词(对――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借(即使 假设 借第令勿斩)比(等到 比至陈)间 控(拉开)
恶(怎么)委 池 入 出 发 举 征(征验)夫 或(有的人 某人)进
退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狱 鄙 再 向(过去的 以前的)师(军队 取法)
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 绝境 交通 妻子 无论 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的方法
――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往往 经纶(筹划 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 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排空(冲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痛恨(痛心和遗憾)开张 感激(感慨而激动)牺牲 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
以为(把――作为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 明年 几何(多少)(二)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百度文库资料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一狼洞其中 打洞 妇抚儿乳
喂奶 名之者谁 取名 公将鼓之 击鼓 置人所罾鱼腹中 用网捕 狼不敢前 上前 愿为市鞍马 买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②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
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 狐鸣呼曰 孔子东游 乃丹书帛曰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亮躬耕于陇亩 亲自
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温故而知新 旧的知识 新的知识 择其善者而从之 优点 长处
亲旧知其如此 亲戚朋友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固的盔甲 锐利的武器 百废具兴 废弃的事情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作奸犯科
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善于 恢弘志士志气 发扬光大 ⑤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猛浪若奔 奔跑的马 屠惧,投以骨 屠户
⑥意动用法。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
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 例: 父利其然也。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
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例:不耻下问 认为――是耻辱 一览众山小 认为――都是渺小的 固以怪之矣 认为这样很怪异
⑦使动用法 A.动词的使动用法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恼怒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 东莞家教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快乐成长每一天!
(三)一词多义。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 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 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把(1)动词 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把酒临风(2)形容词,白色的如:绿杨阴里白沙堤 可怜白发生
比(1)动词 挨着 对着 天涯若比邻(2)动词 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3)动词 相比 曹操比于袁绍
兵(1)士兵 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2)兵器 武器 兵革非不尖利也 池(1)名词,古代 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 墨池记
出(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3)动词 拿出 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 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处(chù)(1)名词 地方 几处早莺争暖树(2)名词 时候 时间 乡书何处达
(3)chǔ 动词 处在 处江湖之远
次(1)名词,层次 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次北固山下
从(1)动词,跟从,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
道(1)动词 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2)名词 道路 古道西风瘦马(3)名词 道德 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 规则 正确的方法 以谘诹善道(5)
百度文库资料
名词 学问 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得(1)动词,得到 既出,得其船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 余因得遍观群书(4)通“德”动词 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发(1)名词,头发 可怜白发生(2)动词 出发 朝发白帝,暮至江陵(3)动词 发出 野芳发而幽香(4)动词 征发、征派 发闾左谪戍鱼阳 负(1)动词,背负 负者歌于途(2)动词 依靠,依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感(1)动词 感动 帝感其诚(2)动词 伤感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动词 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臣不胜受恩感激 观(1)名词 景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动词,观看,观赏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3)动词 阅读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以上尽是一些例子,复习时,应学会归类整理
三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之(1)代词 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2)助词 a 用在主谓之间 无意 两狼之并趋如故 无丝竹之乱耳 b 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3)复指代词 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动词 译为 “到 ”辍耕之陇上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5)音节助词 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6)提前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东莞家教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快乐成长每一天!
于(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 a 在 其一犬坐于前b 到 指通豫南
C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向”“给”“对” a向 告之于帝
b 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以(1)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 可译为“凭借、用”以刀劈狼首
(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 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 咨臣以当世之事
介词(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 可译为 “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 可译为“从”
(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 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河曲智叟无以应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属予作文以记之
(2)表原因 可译为“由于”“ 因为”扶苏以数谏故
(3)表结果 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4)表连接 可译为“而”,或不译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焉 语气词(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 又何间焉?
百度文库资料
兼词 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 之为代词 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
代词(1)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为(1)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
尚思为国戍轮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天下唱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
愿为市鞍马 为宫室之美 为报倾城随太守
(3)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士卒多为用者
连词 wèi 表因果关系 因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尾助词 夫子何命焉为
所(1)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问女何所思-……-所思 所忆都是所字短语,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
问所从来,具答之 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
(2)“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 ”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1)知识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做状语。虽然,受地于先王
(2)由代词演化来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东莞家教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快乐成长每一天!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杂然相许
(3)连词 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4)连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则 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而 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其(1)代词 a 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 屠大窘,恐前后
受其敌 既出,得其船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b 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其一犬坐于前
c 特殊:第一人称代词 蹲其身,使与台齐(2)加强语气 其如土石何?
乃(1)连词a 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 于是才 终于” 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行卜 乃悟前狼假寐 b 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条件,后一分句说明了这种条件的结果
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2)副词 a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为“竟然”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夫(1)指示代词 念fú 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
百度文库资料
(2)语气词 a用于句尾 表感叹,相当于“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夫战,勇气也 夫环而攻之
而(1)表顺接 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 聚室而谋曰
(2)表转折 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愠 环而攻之而不胜
(3)表并列 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黑质而白章 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默而识之 恂恂而起
四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东莞家教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快乐成长每一天!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 “举于……”即“在……被举荐”。
3.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
百度文库资料
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通道呢” b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C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D 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E 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A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 ”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B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东莞家教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快乐成长每一天!
C 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4.省略句。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
(2)省略谓语 禽兽之变诈(有)几何哉 宾语“几何”前面省略谓语“有”,译时要补上
会天(下)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宾语“大雨”前面省略了谓语“下”,译时要补上
(3)省略宾语 a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代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
百度文库资料
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吴广以(之)为然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士卒都为(之)用者 念无与(之)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君与(之)具来 b省略动词宾语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之)上使(之)外将兵
(4)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5)省略介词 a省略“于”屠乃奔倚(于)其下 则题名(于)其上 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于)人 b省略(自)可译为 从(自)潭西南而望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 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
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 例:何以战
第四篇: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困境;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部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应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现代文教学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教改热潮中的“冷点”。“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尤其是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改革的“瓶颈”,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这些年来,尽管已有相当部分一线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上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未能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当前,文言文教学遭遇的困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其一是教学分散,学了不用。
文言与现代语言之间差别较大,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由于陌生、模糊、畏惧、依赖而产生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距离;加上文言文在课文中所占比例较小,教师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即一般都是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四至五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高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二至三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零星分散,时隐时现,分量并不很大,可是学习间隔长,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遗忘。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课外迁移。更为严重的是,根本不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联系,成了为教文言文而教文言文,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其二是教法呆板、单一。长期以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流行着一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文言文时,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逐字逐句翻译,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则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他们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唇焦舌敝,费尽心机,教得吃力,学生则或笔忙于做笔记,或梦游爪哇国,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课堂里死气沉沉,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根本谈不上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教师讲得再好,也是事倍功半,学生也只能从听讲中得到某些益处;而长期缺读少练的结果,势必影响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得师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排斥心理。又因为市面上文言文的注释资料过于泛滥。这些资料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总认为资料上写着,何苦去白费劲,结果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
新课标出台后,激进的教师们高举语文改革大旗,在课堂上大胆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他们多主张采用“谈话法”,搞“启发式”,鼓励学生自学、质疑、同堂讨论,尤喜在教师的主持下,实现师生互动。新理念的实施给往日沉重的课堂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课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就在大家以为看到希望的曙光的时候,另一种弊端又产生了:没完没了地“提问”,没完没了地“谈话”,长串的“提问”和无休止的“谈话”贯穿课堂始终,同样占用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此时的谈话和提问已经蜕变为另一种刻板的教学程式。在热闹过后,学生仍然没能学到多少实质性的东西。
其三是学生中有厌学情绪。
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利用课堂、早读,叫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读,不管什么考,考前逼着学生反复记诵。学生在这样的朗读环境中,读得极为厌烦,有口无心,像小和尚念经一样。学生的读停留在文字表面,根本没有走进文字,没有发现文字背后古人说话那抑扬顿挫的风采,更没有体会出古人那隐含在文字里的深沉的感情,久而久之对朗读失去了兴趣。另外,在我们的调查了解中,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困惑:都什么时代了,为什么还要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确,我们语文教师在讲授文言文之前,常常忽略了这个问题,甚至自始至终从未提及。或许认为这个问题不值得讲,或许根本不知道从何说起,这正是学生心存困惑的原因。学生不明白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不知道文言文的价值所在,当然就很难提得起学习兴趣,更不必说肯下苦功钻研文言文了。
二、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一)了解文言常识,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文言就是书面语言,白话就是口语,“文言文”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白话文”就是“用日常口语写成的文章”。在古代,人们写文章用的都是典范的书面语言,所以,所谓古文,实际上指的就是文言文。文言文所使用的书面语言是相对稳定不变的,不像白话口语那样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是文言文的特色和优势。从时间上来说,文言文在中国文化史上已流行了几千年,直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写作的主流,这段时间其实不足一百年,文言文重要的历史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再者,文与言分离,文字精练而优美,行文简练而历久不变,这是文言文的最大特色和优点。正因为如此,文言文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功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智慧、文化财富正是用这种叫“文言文”的东西来传承的,文言文就是开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会对文言文肃然起敬,对古代圣贤肃然起敬,才会下决心学好文言文。
(二)重视课文诵读,培养感知能力
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有个经学家叫董遇,对《左传》《老子》等古籍都很有研究。有人想跟他学,他却不肯教。说一定得先读一百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不在阅读上下工夫,想通过什么别的途径获得一把可以打开一切古文学习之门的钥匙,那只是一种幻想。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出于这样的目的,可从以下四步着手: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在泛读时,应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如果自己没有这个条件,可让学生听朗读带,务必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学生一边随录音或泛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读,也可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教无定法,能活则灵。一般常用的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如果能够灵活应用,相互协调,就一定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串讲法,客观地说,教学文言文是离不开串讲法的,但是,串讲法决非自始至终千篇一律的解词译句,而应该根据课文不同而有主次之分,难易之分,轻重之分,详略之分,把力度放在要点、重点和难点上面,力避平均用力。又如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多从这个角度去设计疑难问题,并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再如多媒体教学,巧用多媒体,不失为文言文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文言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重实用”而“轻形式”,多媒体教学课件不能光靠美妙的音像来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把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用多媒体课件来弥补和丰富。
(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阅读能力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不失为一良策。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鱼”,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1、学会读注解。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解,中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铺平道路。养成读注的习惯,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勤查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此外,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讨论、鉴别、分析、比较。这样,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也是文言文教学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是初中文言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
(五)引导学生分类整理,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于阅读种种的书。”新课标也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所以学生学习文言文务必使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一些规律性用法和特殊的意义,然后把这种能力迁移到文言文学习中。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参考书等方式对词形相同而词义和用法不同的常用实词、虚词进行归纳,对各种句式的具体情况进行整理,并附例句,在知识体系和知识对比中学习。
(六)注重灵活运用,丰富学生的写作。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并积极地挖掘,它将是一座学生写作的富矿。总之,我们应理性地正视我们身陷的“困境”,勇于探索,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一定能彻底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参考文献:
⑴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⑵于漪:《面面观》
⑶文言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谈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文言诗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4
第五篇:初中文言文教学体会
初中文言文教学体会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份量明显增加,可见,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言文怎样教,如何学,仍然困扰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及学生,但也促使大家寻求良策,去努力探索。在新教材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从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出发,开展重视诵读,激发兴趣,合作探究,培养能力的教学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做简要论述:
一、重视诵读,陶冶学生的知、情、意
文言文教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方法灵活多样。其中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使学生能“熟读成诵”和“读书破万卷”,就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纵观新编文言文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很多,课后的“思考·探究·练习”也大多要求在背诵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问题,这正是教改中重视诵读的体现。我在教学中也体会到,诵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而,教学文言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如读正字音、读准句读等,还应让学生诵读,让学生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互动,领略文言文的美,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学中我采取下列方法,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如果有通假字、古代专有名词,教师应适当作指导,校正读音,扫清诵读障碍。
2.读准节奏。要求在语意层面上通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节奏正确的朗读就有利于正确理解文句的含意,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文言文的角色。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意境,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如《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这样的朗读就会品味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联想到诗人立志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远大抱负。
通过诵读指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陶冶他们的知、情、意,增强了文言文教学的活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情景教学”的一种方式,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特质,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学生在这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全面正确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和消化重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我利用多媒体讲授《三峡》一文时,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配合优美的旋律在屏幕上展现三峡不同季节的美丽山水画面,引发学习的兴趣。接着指导学生抓住三峡各季节景物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该课件成为学校语文组课件实用材料。
三、选择适当途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强调的是分工、合作。探究学习是创造一种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到情感体验,使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抓住教材的契机,通过圈点与评注、善思与质疑、积累与归类的途径训练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的能力。
1.圈点与评注,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圈点与评注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圈点”,是给字、句划上符号,以引起重视或质疑。“评注”是把对内容的说明或评论意见写在正文旁边或行间,也可以另附小纸条夹在其间。圈点与评注,对学习语文的益处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为合作探究一些疑难问题做好准备。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教师布置预习题训练学生圈点与评注;也可让学生独立阅读,针对疑难问题自行圈点与评注。
2.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古代许多教育家,都十分注重思考与质疑。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法,《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为学论,都启迪了我们:教学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即善于思考,设疑释疑。如教《醉翁亭记》一文时,一位
学生提出了疑问:古代许多官员出巡,都要清宫除道,作者既然是滁州太守,上山赏景,为何有那么多人一同上山呢?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之后我做了适当的点拨,学生终于明白作者游山的乐趣——与民同乐。正是由于学生主动质疑,才为合作探究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主旨,也掌握了文章的表现手法。所以说,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
3.积累与归类,是合作探究的深化。学习文言文,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名言典故,并对文言文的知识点作相应的归纳。如名句的积累一项,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某方面内容,定期抄写在黑板上,并利用课前三分钟检查落实。又如古汉语知识点的归类整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当然不能机械抽象地归纳出几种用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应立足于课文中鲜活的例子,联系学过的知识,不断归纳积累,再根据积累解决更新的问题。通过归纳比较,学生就会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其独立阅读、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真正变“学会”为“会学”。
合作探究,在教学中一般的操作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但要注意小组成员的调配,力求平衡,也必须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同时,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高高在上,要走下讲台,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合作中,并适当作指导。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才干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比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四、拓展阅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拓展阅读是教师在授完课内文言文后,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关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学习文言文,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情感体验,从而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完成从阅读到欣赏、从感性到理性的审美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例如在学习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后,我让学生阅读了《礼记》的选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焉,苛政猛于虎也!”就布置学生运用注释作翻译,并注意“于”“子”“夫”“之”“而”等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做如下的小结:宁与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暴露出当时社会统治的残酷,真是不堪忍受。这与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何等的相似!又如学习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后,拓展阅读了“孙叔敖杀两头蛇”“管仲相齐”等人物小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更多地了解文中所提到的人物,为文章的整体认识充实材料,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