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二(小学数学)作业谈谈数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时间:2019-05-15 15:2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模块二(小学数学)作业谈谈数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模块二(小学数学)作业谈谈数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第一篇:模块二(小学数学)作业谈谈数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2013年肇庆市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网络全员培训

小学数学作业题

谈谈数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我觉得数学课改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数学应用于生活,让数学更加接近我们,让我们更加熟悉而不陌生,学生也比以前更喜欢数学了。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融会贯通往往收到更加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的生活情景,让他们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和欲望。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分蛋糕”的故事:一天,小华过生日,妈妈把蛋糕平均分成四块,准备把四块蛋糕分给爸爸、妈妈、小华和弟弟每人一块,弟弟看到自己只分得一块,急了,说:“我要两块。”妈妈笑了笑,把蛋糕平均分成八份。这样,每人都分得两块蛋糕,弟弟高兴地吃起蛋糕来。故事讲到这里,我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以上两种分法,哪种分法弟弟吃得多?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很快地判断出两种分法每个人吃的同样多。我接着问:“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

弟弟的要求的?你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知道了。”这样,新课的导入水到渠成,而且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数学的无处不在,学习热情得以激发。

2、提供“生活化”应用题,培养应用意识。《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应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采。”然而,现行教材中有不少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其中不乏数据、事理与现实不符的内容,诸如物品的单价,工厂的生产等等,也有一些因地域差异而脱离本地学生实际的应用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利于学生直接地理解数学,给问题解决造成障碍。因此有必要为学生提供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目的。

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作为应用题的话题。我校地处蔬菜基地,班里有多数学生的家长从事蔬菜的种植和买卖。我常常利用这一有利因素,编一些应用题供学生解答,借此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之后,我设计了一道应用题:小林同学家有一块梯形地,上底24米,下底36米,高28米。请你帮小林计算一下,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解答交流后,我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解答:“小林的爸爸打算把这块地分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两块地,平行四边形地种白菜,三角形地种萝卜,种白菜和萝卜各多少平方米?”学生把梯形的面积计算与先前所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联系起来,不但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而

且进一步解决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还提出“利用以上条件,你有没有办法提出其它数学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解决。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提出了以下问题:①如果每平方米收白菜40千克,这块地可收白菜多少千克?②种的白菜比萝卜多多少平方米?③种的萝卜比白菜少多少平方米?④如果每平方米收萝卜40千克,这块地可收萝卜多少千克?„„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体会到数学的广泛应用。

选取学生熟知的事物作为应用题的题材,灵活地呈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应用题的恐惧心理,拉近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3、再现生活场景,体验真实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地、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材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交流等教学活动。”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再现生活场景,并让他们在交流活动中认识数学,体验数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升学生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我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首先投影出示各种人民币,问:“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于人民币的知识。”这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来:“元最大。”“一元是十角。”„„教师

接着问:“如果让你们把这些人民币分类,你准备怎样分?”„„在学生弄清人民币的面值和分类之后,教师让学生各自数自己手中的钱,同桌互相检查。然后教师出示标价是一元的一本练习本,让学生模拟购物。学生兴致盎然,在找赎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以上的教学过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相关的材料,提供了观察和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真实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进而体验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教学问题生活化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趋势,既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又让数学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谈谈数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谈谈数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数学课程改革到现在已经有了十年的历程,十年来,我们喊着“走进新课堂,树立新理念”的口号,可以说课改气氛十分浓厚,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在这十年中,我们经历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准备、试行、改进、推广,在这期间也获得了数学教学上的宝贵经验,数学教育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同时也有一些不足,下面我就将我的收获与不足做一整理和分享:

(一)新课改中取得的成效:

一.教材方面:

1更具有时代性,中国特色的国际视野。

2控制了教材内容的总量和难度,加强了学科和学段的衔接。3面向每一个学生,具有义务教育特色。

4教材内容的选择更加体现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师都已学会用教材教学,学生学会用教材学习。分层次,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使教材已然成为了教师与学生的基础工具。

5数学是基础性学科,也是工具性学科,因而在新课程中更加强调其综合应用。

二 教师方面:

1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研究中一定强度和密度的教研活动给老师们带来了压力,但也推动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教师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2教师在课堂组织上形式灵活多样,教师是其指导者、引导者。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教师的知识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

三 学生方面:

1新课改将重心转向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参与者。

2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倡导学生动手实践,在实验探究中质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会主动地去运用多种方法去探究实验,创新运用,不再等待一成不变的“固定答案”。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摆脱了束缚,在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有理有据便是答案,培养了创新型人才。

4学生的评价不再只有结果评价,也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再只看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评价不只教师评学生,建立了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社会、学校的评价体系。使学校走向社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出了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问题与思考:

一、课堂活动流于形式。

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活力和激情,新课改让课堂教学更精彩。但在这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小组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二、滥用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一种多鼓励、少训诫的教育,它的本质就是爱,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用赏识去融化孩子的自卑,用赏识去激励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鼓励中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扬起头,挺起胸,感受成功体验,但有时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滥用评价语言,课堂上没有注入真情,使评价失真。

三、让“课件”牵着鼻子走。

为了增大课堂容量,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节省时间,多媒体教学随之走进课堂。但是课件的制作成为许多教师最棘手的问题。于是很多教师就直接从网上下载课件或请其他教师制作,而下载的课件(或制作的课件)与教学的目的、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不符,导致上课过程中要么重难点不分,要么使课件流于形式,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张一张地放映。有的课件华而不实、花里胡哨;有的课件呆板单调、索然无味;有的课件生硬拼接、胡拼乱凑,影响整个教学效果,使课件起不到它真正的作用。

总之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要将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实验中真正得到落实并产生效益,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回

顾十年课改,我们在新课改的实施中不可能没有疑问和困难,但只要我们长期、耐心地坚持下去,积极总结和反思在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多学习,多思考,多创新,那么离成功的彼岸越来越近了,让我们和新课改一起经历风雨,一起成长。

第三篇:数学十年课程改革的成效与思考

数学十年课程改革的成效与思考

从本世纪初开始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了。早在三年前的2007年,实施新课程的小学就完成了第一轮的改革实验,其毕业生进入了中学。这次改革的主要理念是推进素质教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时至今日,人们已经普遍认同,课程改革实验并不仅是一个验证实验方案的过程,而更是一个充满了探索、创造与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的过程。所以,总结与反思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是非常必要的。这对继续深化改革,追求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成果具有重要意义。于2009年10月底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基本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部署了下一阶段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小学数学教育界对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反思当然也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无论是小学数学教育界的专家学者还是基层的教研部门,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小学数学的课改进行了总结与反思,而这些总结和反思的成果或许能够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指引方向。

一、小学数学教材的改革与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必要基础

在我国的历次课程改革中教材改革都处于核心地位,因为“教育改革理念在学校教学中的实施,必须以教材为‘媒介’”。因此,从2001年夏季开始进入实验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从教材的改革推开。在2001到2003的三年内,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实验教科书迅速推向全国。在小学数学教育方面,一个较快的变化是基本实现了“教材多样化”;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选择、编排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教材的新面貌成为数学教育转型的重要标志。

新课程的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更新教学内容上,重点体现了数学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例如,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理解数学知识,内容的展开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提示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学习数学;关注学生能否从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愉悦的体验;努力为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丰富的素材和途径;等等。这样,实验教材就为推进课程改革的每一步举措(如教师培训、教学研究、评价的变革等)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然而,由于时间过于仓促,编写者的经验有限,实验教材在如何体现教育教学新理念方面,所设计的教材结构、所安排的教学节奏、所采取的呈现方式、所选择的具体素材,等等,都还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有的处理方式比较生硬、有的层次安排深浅无序、有的素材选择比较牵强。例如,在如何实现“解决问题”这一课程目标,如何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估算意识和能力提供合适的素材、清晰的线索和有效的途径等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

“数学教育改革理念对数学教学最持久、最有效的影响是借助数学教材来完成的。”“数学教材所包含的思想和内容反映着教育改革的理念。数学教材是否正确、有效且清晰地表达了教育改革理念,将左右着教育改革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因此,目前教材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即厘清实验教材的不足,透析产生不足的原因,吸取十年来广大教师积累的探索经验,对实验教材进行修订与发展性研究,等等,既是为了编出科学、有效、好用的教材,也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必要基础。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在曲折中前行

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带来的变化是广泛而深刻的,而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最为直接又是最为艰难的。在进入课改实验的初期,对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几乎是全新的教学理念——数学观、教学观、教材观、学习观,等等,通过各种媒体、各级各类培训,冲击着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教学实践。

从教学目标角度讲,强调三维的目标,要求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成功的、愉悦的情感体验,等等;从组织教学的角度讲,强调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尽可能提供自主探索、主动建构、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的机会,等等;从评价角度讲,强调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过程性评价、多元的评价方法,等等。在各级教育教研部门的指导下,以使用新教材为契机,广大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使得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面貌。有位教师曾归纳出新课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四变”——变“课前铺垫”为“创设情境”;变“静态呈现”为“动态生成”;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变“远离生活”为“走进生活”。

随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逐步为广大教师所认可、接受,并在不同程度上内化为教师的认识、渗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却产生了一些偏差。为了追求教学的“新”与“活”,课堂上形式主义做法盛行。例如,教学的“情境化”“生活化”的作用常常被夸大,进而忽视了“数学化”,使得数学课缺少了“数学味”;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忽视了教师的必要指导与学生的独立思考;冗长的情境或漫无边际的探索造成了诸多的“教不完”现象;等等。面对这些偏差,人们

产生质疑,开始反思。经过一些学者、教研员、教师等一系列的阐述、讨论甚至是争论,大家对课改理念的认识不断深入,日趋理智。逐步形成求真务实的氛围,追求符合数学教育教学规律且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以期达到切实的课改目标。

从2005年开始,我们看到关于数学教学改革的多角度的研究逐步展开来,提出一系列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例如,关于把握数学学科本质的研究、有效的数学教学的研究、解决问题教学的研究、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研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读懂学生读懂教材的研究,等等,不一而足。

近两年来,在教育理论界对数学课程改革进行反思性总结,提出“课改再出发”命题的同时,关于什么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的讨论,对如何避免教育改革中的“钟摆”现象的讨论,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内涵与途径的讨论,等等,也在各个专题研讨会上进行,在各种媒体上表达和传播。另一方面,更可喜的是,关于课堂教学的探索,已经从对新增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逐步转入对传统教学内容教育价值的提升实践。从比较宏观的如何落实教学新理念的探讨,转入针对每一课题如何提升教学质量的研究。例如,在计算教学中,对如何把握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之间关系的探讨;在应用问题教学中,对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教学策略的探讨;在设计教学时,如何做到理解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展开教学,等等。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线的教师们也正利用自身的优势,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如何利用教材有效施教的研究,如一位教师通过行动研究中得出教学《分米毫米的认识》时,应把握“实践活动是载体,知识目标不宜深,单位使用求合理,先估后量促建模,回归生活显价值”五个要点。另一位老师用课题研究方法得出:“植树问题”教学,“间隔排列”是基本模型,学生能判断出两个量是否是间隔排列是要点;用一一对应分析所积累起的经验、方法及能力是正确解决植树问题的关键;画图是解决以上两点的重要策略,等等。

总之,十年来,我们经历了从理念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从关注形式到注重内涵的发展过程。人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的探索,逐步形成既能继承中国优良文化传统又能面向未来的小学数学教材和教学的发展模式。

三、关于深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从上述简单回顾不难看出,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是在曲折中前行的,数学教育改革的“钟摆现象”同样在这里出现。在急剧的改革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握不好影响改革的各种因素的平衡发展。在小学数学课

程改革中,诸如数学学习与素质养成,学生经验的积累与系统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度引导,经历学习的过程和获得学习的成果,书本知识的系统性和探索活动的开放性,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等等。这些因素的处理,如果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往往就会使得改革的发展出现偏差,处理好这些关系则会使得改革逐步走向深入。

目前,经过五年多修订而形成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已广为人知。人们期待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能比较好地反映数学教育的规律,既体现时代精神又符合教育实际,比较好地处理了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重要关系。因此,也期待着对于它的实施成为推动我国数学教育前进的新起点。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课程改革再出发”之际,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前沿工作者——教材的研究编写者、教研员、教师等,可能更应该关注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在教材修订中,如何改进估算教学内容的编排,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比较好地体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体会到估算的意义和价值。又如,如何进一步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使孩子们喜欢上数学课,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抑或是更为具体的研究——例如,如何处理好笔算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得笔算教学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挖掘;如何让学生学会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整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析使用方法的优劣,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促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有序、概括,逐步掌握数学基本思想方法。或许通过这样的具体而微观探讨的积累和提升,才能越来越接近数学教育教学的规律,并且这些探索实践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第四篇: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改革总体规划

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改革总体规划

商水县县直第一小学

2014年9月

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改革总体规划

为进一步全面落实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增强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课程实施为中心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制订我校数学学科发展规划,努力提高我校数学教育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促进学校内涵的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持续、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课程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新课程的理念,我们学校教师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遵循以下几点:

1、改变单一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整合。教学中努力做到两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2、改变教师中心观,树立师生互动、交往的平等观。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观,构建致力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模式。

3、改变传统评价方式,以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树立“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评价观。

二、现状分析

1、教师队伍。

我校现有36个教学班,36名专职数学教

师,四十岁以下的教师8人,有12人具有本科学历,16人具有大专学历,8人具有中师学历;具备小高职称的有19人;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辅导、撰写的各类文章中均有体现。但教师个体的发展很不明显,教师之间的专业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增强教师追求自我发展的意识与动力。

2、团队建设。目前我校重视学科教研组的建设,但由于学校近几年几乎没有分配年青教师,数学教师队伍缺乏新鲜血液,教师个体间发展不均衡,活力不够,需要专家的引领,课堂教学水平有待于提高,3、教学观念。“新课程标准”推出以来,教师在逐步认识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开始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但一部分教师对敬业爱岗的认识仅停留在“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 的层面上,试图“兢兢业业”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4、学生发展。我校共有学生2420人,由于家庭文化背景、学习习惯、学习要求、学习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不是很浓厚,数学考核的优秀率还有待提高。

5、教学评价。在数学评价中,一部分教师也在积极尝试改变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关注评价的过程。但是受考试的影响,评价的方式还不够开放,评价的内容还不够多元。

6、科研状况。学科教研组能围绕课堂教学“实践”与“问题”相结合,围绕“高效课堂”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研究,教师每学期都有论文获奖。但是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三、发展目标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我校数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在:课程实施、课程建设、资源建设、课程评价、教师发展等几方面制定发展目标。希望通过这些发展目标的实施,加强数学学科基础建设,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促进教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推进并深化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

(一)课程实施。

1、正确把握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根据社会发展对数学课程提出的新需求,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提出了数学课程的目标,这几个目标相互交织,构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共同奠定每一个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形成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第一学段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验、感悟、掌握数学内容,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初步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第二学段以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发展思维能力为重点。结合实际问题,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⑵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学习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侧重于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以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为重要形式,并通过合作交流,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个性品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需要通过介绍我国数学领域的卓越成绩,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的求知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应当对学生意志的培养和训练。如注意力的培养,长期反复思考同一问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在教学中应当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教学思想方法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即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①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问题原型加以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理解数学结论,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②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③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联系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如引导学生测量、简单的社会调查和分析、核算等。把学数

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运行机制。⑴形成“为学生发展而教”的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⑵建构致力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

低年级:趣味教学模式。趣味导入—发现问题,亲历学程—自主探究与交流,游戏应用。

中高年级:尝试“一导三模”教学模式。流程如下①课题的出示要直接明了。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②学习内容详细具体。直接告诉学生课本几页到几页或几页例题及什么内容。

③学习目标要以课标中三维目标中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主。三维目标包括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一个目标写在导学案上,其它的两个目标体现在教学环节中,出现在教师的教案中。

④学习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和难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另一方面是学习方法的重点难点。

⑤学法指导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手段。学法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对某个内容学习时会出现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走最短的路、最有效。学法指导是最典型最纯粹的东西,其实质就是告诉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需要注意的方法或使用说明,也可以说是对学生的一种温馨提示。

⑥知识链接内容要紧密衔接本节课的知识点。也可以说是学习新知识的铺垫内容。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多看教参关注知识间的前后联系,视课的情况而灵活设置。

⑦新授内容是导学案的中心环节,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学生对新知识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更应该在此环节上下大功夫。

⑧当堂达标注意横向与纵向知识的贯通。

⑨盘点收获。(总结预习环节、展示环节中的收获)。一般让学生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填写,自己给自己的一个评定,促使学生更快进步。

3、优化课外学习活动。

为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数学课外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力。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调查专题,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并做出决策的学习活动。

(2)各年级有所侧重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

(二)课程建设

1、转变教师的课程实施取向,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倡导教师走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新取向。

转变教师唯教材教教材的观念,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加工处理,创造性使用教材。

2、开发数学校本化课程。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差异性,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开发可供学生选择的数学校本化课程,课时设置在校本课时里。

3、开发数学综合性学习课程

为了努力体现 让孩子学会学习,让孩子学会展示自己的两个目标,开发数学综合性学习课程,逐步发展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低年级以发现数学突出综合活动,建立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中年级段动手做数学突出数学的综合应用,学会数学的思考。高年级段以神奇的数学突出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喜欢上数学,会学数学。

(三)资源建设。

建立核心资源库。核心资源用于配合教师现有的教学工作,内容有:建设好学科资源库。整理编辑优秀教学设计、集体备课教案、说课资料、教学反思、作业设计、参考资料、拓展资料等,让这些老师智慧的结晶及时地保存下来。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

代教育技术手段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体系。提供可供师生自主选择的作业设计、试题、错题分析集锦。

建立拓展资源库。拓展资源库的建设用于提升师生的数学素养,按阶段收集简单的数学史、数学家故事、古代数学成就与有价值的数学古典问题。

资源的建设不仅利于教师的教学,还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除了教师全员参与,更要引领和指导学生参与建设,真正发挥其效用。

(四)课程评价

1、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方式首先必须把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的改革目标统一起来。其次,这个教学评价不是终结性的,应该是诊断性、形成性的,不但要对课堂教学的价值作出判断,而且要对课堂教学增值的途径提出建议。第三,评价者与教师在课堂观察中应有共同关注的焦点,这个焦点就是课堂上学生的状态。因此,从观察教师和学生的状态两方面提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⑴观察学生的状态。参与状态:一是观察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二是看有的学生是否还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交往状态: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二看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思维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二看问题与见解是

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情绪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生成状态:一看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二看学生是否对后续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

⑵观察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组织能力:它包括教材的组织、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师在课堂的注意中心应从自己的思想或教案转移到全班学生的思维。除了观察教师在自己讲授时是否把自己的注意中心放在学生身上,还要观察当学生自主活动时,教师的注意中心是否在于学生活动的反馈与调节。教学机智:必须观察教师敏捷快速的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观察他是否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教学态度:一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二是呼唤课堂上教师的热情与宽容,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坦率与自发性。教学境界:教学水平有三个相互贯通的层面授受知识、启迪智慧、人格生成。观察教师对这三者整合发展的关注与自觉性,鼓励教师向更高的教学水平努力进取。其二,把主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作为一种教学境界去追求。

2、学业评价

积极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命题改革,做到基础性和灵活性、开放性和发展性、层次性和差异性、激励性和启发性相结合。对

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注重个体纵向的比较,强调学生个体过去和现在的比较,着重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建立学生学绩折线图:我们提出 “在评估中学习”的理念,准备广泛开展“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形成性测验,将评估与学习过程有机结合,缩短评估周期,边学习边评估,使教师更快地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计划;同时设置形式多样的“折线图”,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情况,选定合适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建立学生展示台:对学生数学学习成果的展示(包括成果、进步情况等),例如学生数学小日记展示,学习一得展示,数学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等。以学生评学生的方式公开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建立成长记录袋。将学生各个阶段的数学学习情况汇集在记录袋中,作为综合评价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依据。鼓励学生撰写数学日记和数学学习反思,学会反思性评价。

(五)专业发展

促进学科的发展,关键是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以教师主动发展为核心,以校本培训为载体,通过3—5年的努力,所有教师在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及个人素质上均得到全面提升,培养出一批县、市、省级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1、提高学历水平

在五年内,40岁以下教师本科率达95%。

2、培养骨干教师

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每学期为本校学生或教师举办一次学术讲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每学期申报并主持完成一项县市级以上的课题。积极撰写论文、案例等,每人每学期至少有两篇以上的论文在区级以上获奖或发表。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还要在此基础上有提升。

3、培育专业特长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所有教师在教学能力、学术水平和及个人素质上均要得到全面提升,努力培育和发展一到两项专业特长,适应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需要

四、推进措施

1、完善常规管理制度。

我们将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备课组、教研组评价制度”、“学科组评价制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对这些制度进行实践和检验,更有力地促进和保障我校数学学科规划的实施。

2、教科教研。

(1)开展高效、务实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培训体系,拟定发展性师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促进教师自主的可持续发展,达到观念先导,能力为本,教学相长,评价科学的目标,使

教师能成为一个合乎时代需求、基本把握新课程、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研究型的教师。

(2)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以钻研教材为主要内容的集体备课活动,以备课组为单位,每一单元内容集体备课,总结交流上一单元的经验,并开展下一单元的备课,由教研组长负责;每位教师在本学期以数学组为单位上一堂专题性公开课,并评课交流,有教研组长负责;每学年组织开展一次数学文化节,为全体师生搭建了一个数学文化的大舞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多途径、多方法、多角度地了解数学、获取数学知识的舞台,在校园里形成浓郁的数学文化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魅力。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深入数学文化,拓宽数学学习的广度与深度,让数学学习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 学校组织实施“七个一计划”。即是每位教师每个学期做到:至少读一本好书,上一节好课(公开课),写一篇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教学设计,写一篇教学论文,至少一篇课堂教学教后感,评一节课,出一份考查学生综合水平的试卷。

(3)举办教育教学、教研交流活动。

组织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参加县、市级的赛课考察学习交流活动;与兄弟学校举办联合教学研讨活动,加强合作,相互沟通课改经验,实现校校联合,资源共享。

(4)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结合个人申报的课题与问题研究,形成主动反思、自觉实践的意识,提升教科研水平。研究过程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活动的设计与推进考虑可行性与实效性。课题研究以新课改的理论为依据,以学科专题研究为抓手,以“问题”解决为起点,实实在在进行课堂实践。

3、规划评价

每一学期,学校开展一次规划评估活动,对规划开展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对规划内容进行反思,既是总结,又是调整。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改正,保证规划按计划发展。学校要组织各个学科对规划的实施情况相互进行交流。

第五篇:数学作业改革实施方案

参加作业改革研讨会的心得体会

浅谈数学作业分层布置问题

海上学校 汪虎林 2012.5

正多年来,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是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等。我认为,批改作业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的改革其实应包括作业批改的改革。当前随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以及时代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明显地暴露出作业批改存在的弊端,尤其是全批全改。全批全改,教师很辛苦,既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又束缚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

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而长期以来,教师较多地偏重作业使学生形成解题技能技巧的操练功能,重视作业的短期功利价值,不太顾及长远的教育价值。学生成为作业的工具和应试的机器。大量的教学实践证实,学生完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复习、巩固、深化知识,也是在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又是在培养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综合等能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积极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形式是一个重要切入口。

作为老师我们逐步将“作业布置”转向,“作业设计” 在作业内容与形式上改革和创新,“留适时适量的作业、留分层型作业、留实

践型作业、不留超时超 ”比如教师布置与量的作业、不留机械重复作业、不留惩罚性作业。师生共同布置相结合、书面练习与动手操作相结合、课本作业与实践性作业相结合、知识性作业与创造性作业相结合等等,进而逐步实现小学数学作业方式的多样化,让更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

1、学生作业本。全校根据数学学科特点,要统一使用作业本。建议高年级建立数学日记本。

2、作业布置形式。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分层作业。作业分为基本部分和发展部分两大块。

①基本部分: 基本作业是落实课程标准的保证。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会做,对不会做的学生,教师要通过个别辅导达到要求。在设计基本作业时,不准教师随意降低标准,要保证全部“学困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②发展部分: 为了实现使学生超常发展的目的,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留有允许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他们有多大本事施展多大本领。这就是发展部分的实质。

根据以上要求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设立以下三类作业:

A 类作业:适用于学困生。主要内容:基本题型。即模仿性的作业,以便巩固在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

B 类作业:适用于中等生。主要内容:基本题型(70)拓展题型(30)。主要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C 类作业:适用于优等生。主要内容:基本题型(40)拓展题型(30)提高题型(30)。学生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综合等能力。

此外,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要求教师随机布置以下作业:

(1)操作性作业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学生活泼好动。他们渴望实践、渴望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得到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既是他们活动得到满足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探索、理解、应用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精心设计操作性作业,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增加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2)、数学日记: 数学日记是我校的一个创举,我们的数学日记是在语文日记的基础上,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发现并记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我们将在高年级学生中大力推广,将数学日记这一形式付诸于实际行动中,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单元实践作业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思想和方法,在其他学科都可以看到数学知识的应用。学校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必须进行实践性作业,并做好记录。

(4)数学手抄报 :为了实践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为了鼓励学生

学习数学,我们将组织指导学生每学期编制一份数学手抄报,并公开展览。这种活动不仅有趣,且富有意义,既丰富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内容,又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单元实践作业内容的确定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在单元教学结束前,教师指导学生寻找本单元数学教材中与生活联系密切、开放性的习题,直接引入作为作业题目。

2、在单元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主动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作业题目。根据作业要求的不同,学生可以进行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活动。并通过自评、互评、展示作业成果等形式积累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作业量。鉴于我校实际,我们全部取消家庭作业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规定:

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三年级家庭作业每天不要超过半小时;四五年级家庭作业每天不要超过一小时;特殊情况下,五年级也不要超过一个半小时;七至九年级家庭作业每天不要超过二小时;九年级也不要超过二个半小时

4、学生作业内容 重预习、重实践、重操作,轻重复、轻巩固、轻机械。做到轻负高效,针对性强。

5、作业批阅要求:

(1)、每次作业要严格要求学生按格式认真书写,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不许用涂改液、改正纸。

(2)、每天的作业认真、及时批阅、及时回批。作业正确率可用

“优、良、中、差”等第批语,作业的书写格式、整洁、认真等情况可采用激励性语言或采用小图章(小红花或小红旗等)进行鼓励。在此基础上鼓励个性化批阅形式。

案例1: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的提高。今天我们学完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这节课是习题课,做课后的“综合运用”和“拓展探究”题。笔者在作业布置后就在教室内进行巡视和个别指导,大半节课后,基础好的同学已经做完了所有的题,开始没有事干了;而基础差的同学一节课就在一个题上磨蹭,丝毫没有进展。我看了很着急,问他们是怎么回事,他们说:“不会做”。原来是他们不会分析,有的把方程组列好了,解方程组又有问题。就这样,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他们却完全没有收获。他们每天的作业不是抄别人的就是不做,我也知道他们没办法,因为问题欠得太多了。

案例2:今天,我们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检测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掌握情况。我把试卷分发给学生,学生拿着试卷后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做开了。两节课很快过去了,做得好的同学有得满分或九十多分的,做得差的有近十个人在四十分以下。他们两节课作题完全没有进展,因为这些同学从小数学都很差,没有数学基础,再加上每天都跟着“大部队”走,天天 “坐飞机”,作业更是不抄就欠,所以考试更不会有什么好效果了。这些同学在考试时也很累,他们心里很着急,两节课咬着笔杆,心急如焚。成绩下来后更是“伤口上撒盐”,差生就是这样多次受伤而造成的。

评析:试卷发下来后,我找他们交流情况,找出问题所在。他们说:每天的作业因为不会做而做不完,老师要求交作业时,不是抄作业就是欠作业,其他人用20分钟完成的作业,而我们用一个小时都不能解决,建议老师给我们少布置一点作业,布置简单一些的作业。的确,我们在教学中没有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就象一个人只能背50千克的重物,不能勉强他一定去背100千克,这样会出问题的,做任何事都必须量力而行。教学中教师总想让学生多学一点东西,往往有一种无名的担心——怕学生因为少做题而影响成绩,因此就喜欢用一个标准或一个尺码去衡量学生。然而,这样做的效果恰好适得其反。他们在学习中不仅没有嚐到成功的快乐,反而还被一次次失败所打击。他们学习上失去了信心,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可见,教学中的“吃大锅饭”和“一把尺子”量到底,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恶性循环。为了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问题,首先要解决他们的信心问题。教学中不但要关注他们的课堂表现,更要关注他们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即作业完成的情况。作为教师应该从作业布置中承认他们的差异,努力减轻他们学习上的压力,给他们尝试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给他们学习上的快乐,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笔者把作业分层布置,让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在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成就。下面将分层布置作业的做法做一简单介绍。

一、分层

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其中成绩最好的命名为

“宏志组”(即A组),成绩中等的命名为“提高组”(即B组),成绩较差的命名为“奋进组”(即C组)。其中“奋进”就是奋勇进步,不断提高的意识。我在分组时便给学生讲清分组的目的和重要性,以消除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心理,让他们积极配合我的工作。

二、布置

在教学中我根据各组成绩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作业、提高作业、超额作业。凡完成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视为基本作业,允许优生不做,中差生人人要完成。考虑到学生好、中、差的实际,将题目作些变化,视为提高作业,供提高组和宏志组完成。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视为超额作业,便于宏志组同学完成,让他们在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收到学习的喜悦。

三、反思

学生完成分层作业后,各层次的学生在作业本上把当天的知识进行小结。通过小结当天的知识点、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时的独到见解,积累方法,优化解题策略。同时我鼓励“奋进组”的同学去思考和尝试做“提高组”的作业,“提高组”的同学去尝试做“宏志组”的作业。我再对他们成功的尝试给予大胆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成功的愉悦,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提高学习兴趣,让他们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四、测评

采用分类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测评学生,就是对好、中、差作业 的评价不按一个标准。对差生判分适当放松,对优生判分适当从严。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中差生可放松,对优等生可紧些。例如,对差生,做对基本作业,就可以给满分;做对提高作业,半倍加分,做对超额作业,一倍加分。对中等生,做对超额作业,半倍加分。再如,对中差生,作业做错了,可暂不打分,等他们真正搞懂订正后,再给他们判分。有时,差生订正后还不能全懂,我便针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再设计点题目让他们补做,练一次,进一步,再练一次,再进一步,不断给他们加分。这样,他们通过反复作业,从日益增多的分数上,切身体会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在提高。对优生的作业也采取分类评价。课堂作业,我让优生与优生比作业的速度,比作业的准确性,比作业的思维质量,改变那种书写认真,答案正确就判满分的做法。通过分类评价优生的作业,在优生中形成了竞争的氛围,使他们永不满足。在考核时也分层考核,在一张试卷中设计基础题、中档题和拔高题,提高题和拔高题在试卷中注明,拔高题只供宏志组的同学完成,提高题是优、中等生都要完成,而基础题是每个同学都要做的。在同一时间段内分值设计不同,采用附加分的形式来提高优、中等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五、激励

教学中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采用滚动式的方法。在两次考试和两月的作业中都能够达到高一级的要求,可以进入到高一组。如奋进组的同学可以进入提高组,提高组的可以进入到宏志组。当然,若宏志组的同学学习感到困难,不能跟上队伍也可以退回到提高组,提高组中有学习特别困难的也可以退入到奋进组。学生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在成功的尝试中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六、评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差生的得来,除了很少部分是智力因素外,大部分就是无数的学习打击而造成。他们很难有成功的体验和尝试,使他们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兴趣,从心理上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有的甚至是“谈虎色变”,这样的心理根本不利于他们数学成绩的提高。教学中采用分层布置作业,体现了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理,从作业安排上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消除他们心理上对数学的紧张情绪,轻松地参加数学学习,能够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最终收到较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总之,作业的设计、批改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注重回批和学困生的辅导,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求实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下载模块二(小学数学)作业谈谈数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模块二(小学数学)作业谈谈数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谈数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doc0

    谈谈数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十年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教与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探索多样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下面就我的看法谈点课改十年......

    国培小学数学作业二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人说“良好的学习兴趣就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一个对学习保持浓厚兴趣的人,他必定会全......

    数学文化课程作业

    教育科学学院 12初等教育班 钟舒怡 201213032131 数学文化课程作业(三) 1.分形:分形理论是人们在自然界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不完全规则事物的一种数学抽象。分形理论自......

    小学数学反思 - 丰台区课程改革平台

    小学数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本课开始,设计了一个网上竞答:李斯同学答25题,对22题;张良同......

    浅谈课程改革与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课程改革与小学数学教学云阳县龙洞九年制学校曹帮明(通讯地址:重庆市云阳县龙洞九年制学校,联系电话:***,邮编:404511)[摘要]:课程改革后,新形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对老师......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的课程改革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的课程改革卓尼县藏族小学罗海燕李霞录目牙【关键字】课程改革 教育观念 变革探究【摘要】在新课程学习方式中,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

    谈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改革

    谈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改革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些评价目标,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学生发展的多元目标要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也应当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反馈学生......

    谈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改革

    谈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改革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是实施数学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评价是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