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蓉城之秋收获之旅
蓉城之秋收获之旅
—成都市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回归语文本体”教学观摩研讨会的感悟
南江县关门乡九义校邵丽华
九月,晴空寥远,瓜熟稻香。走出大山,聆听名师教诲,倍感慰籍。我荣幸参加了成都市第八届“国基教育大讲堂﹒蓉城之秋”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回归语文本体”教学观摩研讨会。去前,我决心做一个虚心学习的参与者,耐心的倾听者,细心的领悟者。归来,我不虚此行,感受颇多。
一、从教学领域看“语文回归本体”。
此次与会专家乃上海、浙江、福建、山东等沿海经济发达教育地区的七位特级教师、教授、名师,他们是当前小语教学的耀眼的明星,是誉满全国的教坛先行者。围绕“回归语文本体”在经典文本细读、课内海量阅读、写作本位阅读、写作进行时、提升语言品质等方面公开演绎。多角度,全方位的揭示不同内容,不同课型的“语文本体”回归之路。研讨会的七位名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展示着不同的风采,鲜明的表达他们对课堂教学卓越追求。他们的示范课和讲座,思想与行为并行,能让我真正感受到课堂的变革和理念的更新,在观念的碰撞,比较与辨析中发现共通的教育规律,从而开启了自己的思维。
这次活动奏响了“语文回归本体”的序曲,必将在素质教育的天空抹上一缕美丽的云霞。
二、从《穷人》看“语文回归本体”
能上好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许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夙愿。怎样才算一堂好的语文课?张祖庆老师执教《穷人》令人震撼,大师启迪,我豁然顿悟。觉得让每个孩子真实有效地学起来。让“语文回归本体”,我看到了他的立 “本”生 “道”之路径,延伸在一个新的区域,在课堂的第三个板块“穷人真穷”的教学中,张老师抛出了本文是写“穷人”,可全篇字里行间却找不到一个“穷” 字。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全班同学的求知欲望。张老师再顺势借机引导学生 “自主解读”。特别令人瞩目的“师生换位互动”教学,老师当学生,学生当老师,真正把课堂放开,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他们各抒己见。生生互相点评,在这一环节,张老师大胆放手,自己甘做学生,现身做学生角色,乐于被当小老师的学生发问,在和谐与诙谐中促成了学生去发现“穷人真穷”,张老师其实还是在机智地掌控师生换位,互动,以规避课堂失控,低效,这便是语文老师必备的智慧。
在我们的教学中,老师不敢把课堂放开,总是把学生扶着走,有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进来,更不会动脑思考问题。张老师更多的体现在他 “选点”功夫上,前段环境描写,心理描写,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细节描写,散落在文中,体现“穷人”的片语段言,这些都是一般老师的教学支点。但张老师不落俗套,独具慧眼,却反弹琵琶。抓住最容易 让师
生忽略的一句话“睡觉还早”,张老师把他选为让学生进入自主解读的点,我们从学生的自解讨论中,确实这个点几乎可以涵盖全文。走向“穷人”的内心世界。学生从这四个字上读出了穷人物质生活的种种贫苦,甚至也可以进入深入到穷人精神生活的种种 “富有”,整日劳碌,对渔夫归家焦急的等待对邻居西蒙家的关爱„因此,安娜觉得“睡觉还早”已经习以为常,假如是我教学这课,我会逐段分析,理解,不会找到这样的关键词和句子让学生自主解读,往往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生怕那一句漏掉了,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阅读实践,自己发现问题,经过讨论辨别,自己解读,一个问题站在不同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都不一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学习他们的这种好方法。让每个学生打开思维,抽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课文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站在不同的角度,他们能读出不同的语气,要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一定要从语言文字、听、说、读、写、思等方面下功夫
三、从《孔子游春》看“语文回归本体”
这次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是那么活跃,老师是那么富有激情。课堂中的学生都市那么积极的参与,踊跃发言。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孔子游学》真正做到了诗意语文教学。他让学生结合画面,联系上下文,理解孔子论水的那一番话的含义。学生们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配上乐曲朗读,并时时指导朗读的语气。带着磁性般的声音,循循善诱。师引读前部分“水从雪山上走来”生
读后部份“它哺育生灵,有志向”。“当水从大海走来”生读“„它好像有情义” “看到水流经万物涤污垢,想到水善教化”从读中感悟出水是真君子的理由,并借助自己的理解,王老师说:“如果你是孔子,请展开丰富的联想,拿起手中的笔续写“水”,看到„„想到„„学生都认真思考。写出了各自眼中的水是真君子的句子。”王老师践行着语文教学体现“三味”注重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落实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深入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听、说、读、写、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素养。让语文更有“味”回归本体。假如是我上这一课时,我就不会想到让学生在去续写“水”。因为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司空见惯,没有什么好写的,但是,这一课经过王崧舟老师巧妙的设计和高超的引导技巧。一直围绕着水展开教学,搅动学生的情感波澜。促进了对课文意蕴的理解歌感受,将情意宣泄和语言运用融为一体,从而让“运用”自然地进入了佳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有话少说,有话少写了。
四、从自身教学谈“语文回归本体”
小学娃娃都是少年儿童。他们都有一颗稚嫩的心,我是一个四十岁的人了,我要保持着一颗童心,走进学生的心里,与他(她)们的心灵碰撞,把课堂语言尽量儿童话。与他们心灵相通,产生共鸣!光让每个孩子喜欢上我我这个人,再采用我在外面学习到得有些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让他们爱上这门学
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在激趣上下功夫,只要有兴趣,就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学生才会真正的去主动学习,主动去探索。所学到的知识才会牢牢的掌握,他们的视野才会更开阔。知识才会变得丰富。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会思考,发展学生的语言,让他们连贯,有条理,有说服力地进行口头表达。让每个学生的口语能力达到一个新台阶.最后,想说通过学习,收获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名师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融入到我的教学之中。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额,还要不断的学习,勇于创新,争取在“语文教学回归本体”的实践中走得更坚实,更远。
第二篇:蓉城之秋 收获之旅
浅议小学“回归语文本体”
关门乡九义校 邵丽华
我参加了成都市第八届“国基教育大讲堂﹒蓉城之秋”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回归语文本体”教学观摩研讨会。去前,我决心做一个虚心学习的参与者,耐心的倾听者,细心的领悟者。归来,我不虚此行,感受颇多。
从教学领域看“语文回归本体”
此次与会专家乃上海、浙江、福建、山东等沿海经济发达教育地区的七位特级教师、教授、名师,他们是当前小语教学的耀眼的明星,是誉满全国的教坛先行者。围绕“回归语文本体”在经典文本细读、课内海量阅读、写作本位阅读、写作进行时、提升语言品质等方面公开演绎。多角度,全方位的揭示不同内容,不同课型的“语文本体”回归之路。研讨会的七位名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展示着不同的风采,鲜明的表达他们对课堂教学卓越追求。他们的示范课和讲座,思想与行为并行,能让我真正感受到课堂的变革和理念的更新,在观念的碰撞,比较与辨析中发现共通的教育规律,从而开启了自己的思维。
这次活动奏响了“语文回归本体”的序曲,必将在素质教育的天空抹上一缕美丽的云霞。
从《穷人》看“语文回归本体”
能上好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许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夙愿。怎样才算一堂好的语文课?张祖庆老师执教《穷人》令人震撼,大师启迪,我
豁然顿悟。觉得让每个孩子真实有效地学起来。让“语文回归本体”,我看到了他的立 “本”生 “道”之路径,延伸在一个新的区域,在课堂的第三个板块“穷人真穷”的教学中,张老师抛出了本文是写“穷人”,可全篇字里行间却找不到一个“穷” 字。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全班同学的求知欲望。张老师再顺势借机引导学生 “自主解读”。特别令人瞩目的“师生换位互动”教学,老师当学生,学生当老师,真正把课堂放开,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他们各抒己见。生生互相点评,在这一环节,张老师大胆放手,自己甘做学生,现身做学生角色,乐于被当小老师的学生发问,在和谐与诙谐中促成了学生去发现“穷人真穷”,张老师其实还是在机智地掌控师生换位,互动,以规避课堂失控,低效,这便是语文老师必备的智慧。
在我们的教学中,老师不敢把课堂放开,总是把学生扶着走,有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进来,更不会动脑思考问题。张老师更多的体现在他 “选点”功夫上,前段环境描写,心理描写,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细节描写,散落在文中,体现“穷人”的片语段言,这些都是一般老师的教学支点。但张老师不落俗套,独具慧眼,却反弹琵琶。抓住最容易让师生忽略的一句话“睡觉还早”,张老师把他选为让学生进入自主解读的“点”,我们从学生的自解讨论中,确实这个点几乎可以涵盖全文。走向“穷人”的内心世界。学生从这四个字上读出了穷人物质生活的种种贫苦,甚至也可以深入到穷人精神生活的种种 “富有”,其实“穷人不穷”啊。整日劳碌,对
渔夫归家焦急的等待对邻居西蒙家的关爱„„因此,安娜觉得“睡觉还早”已经习以为常,假如是我教学这课,我会逐段分析,理解,不会找到这样的关键词和句子让学生自主解读,往往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生怕那一句漏掉了,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阅读实践,自己发现问题,经过讨论辨别,自己解读,一个问题站在不同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都不一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学习他们的这种好方法。让每个学生打开思维,抽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课文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站在不同的角度,他们能读出不同的语气,要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一定要从语言文字、听、说、读、写、思等方面下功夫
从《孔子游春》看“语文回归本体”
这次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是那么活跃,老师是那么富有激情。课堂中的学生都是那么积极的参与,踊跃发言。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孔子游学》真正做到了诗意语文教学。他让学生结合画面,联系上下文,理解孔子论水的那一番话的含义。学生们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配上乐曲朗读,并时时指导朗读的语气。带着磁性般的声音,循循善诱。师引读前部分“水从雪山上走来”生读后部份“它哺育生灵,有志向”。“当水从大海走来”生读“„它好像有情义” “看到水流经万物涤污垢,想到水善教化”从读中感悟出水是真君子的理由,并借助自己的理解,王老师说:“如果你是孔子,请展开丰富的联想,拿起手中的笔续写‘水’,看到„„想到„„学生都认真思考。写出了各自眼中的水是真君子的句子。”王老师践行着语文教学体现“三味”注重
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落实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深入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听、说、读、写、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素养。让语文更有“味”回归本体。
假如是我上这一课时,我就不会想到让学生在去续写“水”。因为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司空见惯,没有什么好写的,但是,这一课经过王崧舟老师巧妙的设计和高超的引导技巧。一直围绕着水展开教学,搅动学生的情感波澜。促进了对课文意蕴的理解歌感受,将情意宣泄和语言运用融为一体,从而让“运用”自然地进入了佳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有话少说,有话少写了。
从自身教学谈“语文回归本体”
小学娃娃都是少年儿童。他们都有一颗稚嫩的心,我是一个四十岁的人了,我要保持着一颗童心,走进学生的心里,与孩子们的心灵碰撞,把课堂语言尽量儿童化。与他们心灵相通,产生共鸣!光让每个孩子喜欢上我这个人,再采用我在外面学习到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让他们爱上这门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在激趣上下功夫,只要有兴趣,就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学生才会真正的去主动学习,主动去探索。所学到的知识才会牢牢地掌握,他们的视野才会更开阔。知识才会变得丰富。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会思考,发展学生的语言,让他们连贯,有条理,有说服力地进行口头表达。让每个学生的口语能力达到一个新台阶.最后,想说通过学习,收获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名师的先进理念和良好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我的教学之中。注意学生的
能力培养,还要不断的学习,勇于创新,力争在“语文教学回归本体”的实践中走得更坚实,更远。
第三篇:美丽蓉城之秋
美丽蓉城之秋
部门:小学二部教师发展部 撰稿人:梁春莉 时间:2014-10-20 20:13:05 阅读次数:173次
——记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 10月16日,东辰二小五位数学教师在郭绍泉主任的带领下来到美丽蓉城之西交大,参加了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研讨会围绕“小学阶段数的认识”课程中的目标确定、内容选择、练习设计和教学设计,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系统化的教学操作指南。会上,来自数学界的名师名家:吴正宪、张齐华、许卫兵、朱国荣、沈洋、陈洪杰、陈亚明,为我们现场献课《分数的初步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大数的认识》、《数的认识总复习》、《小数的意义单元练习讲评课》。这些课真实、生动,有精彩的生成,也难免千虑一失的瑕疵,但每节课中洋溢的浓浓数学味儿让我们叹为观止。课后,名家与我们议课、辩课,无论是听课老师钦佩仰慕的溢美之词还是基于疑问的犀利之语,名家们总是真诚交流虚怀若谷。
研讨会上,名家们围绕“数的认识”主题、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实践做了专题讲座。吴正宪老师的讲座《如何在“数的认识”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高屋建瓴,把所有的数都统整于那条直直的数线模型——数轴,让我们探寻到了“数”教学的本质;张齐华老师的讲座《基于儿童归于数学——以“数的认识”学习为例》引人深思,教学基于儿童,我们对于儿童了解多少?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在哪儿?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寻找新起点,谋划新路径,避免新误区;许卫兵老师的讲座《用“数学的方式”学数学》为我们揭示了数学学科的本质是抽象的、逻辑的、理性的、整体的,然而当数学学习的对象是儿童时,我们又必须以形象直观的载体为依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任重而道远——必须把握学科本质,还得读懂儿童、更要精通教学艺术。陈亚明老师的讲座《数感培养的数学化思考》为我们诠释了儿童数感发展特征和重要时期,并介绍了培养儿童数感的四条路经。朱国荣老师的讲座《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的四个基本问题》解决了一线教师的复习课难上的困扰。10月18日,为时两天的学习顺利结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这是郭主任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一定会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分享给其他同事,并努力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知不足而后进--第九届“国基大讲堂-蓉城之秋”教学
研讨感悟
10月17-18日,有幸参加了第九届“国基大讲堂-蓉城之秋”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围绕“小学阶段数的认识”课程中的目标确定、内容选择、练习设计和教学设计,为教师提供系统化的教学操作指南,通过对小学数学“数的认识”的教学结构性解读,以专题讲座、示范课、议课和互动交流的研修形式,为与会老师解决了“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以及“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此次成都行,聆听了7堂课,给我震撼最大的是吴正宪老师和张齐华老师的课,他们的课无法预设,只有老师抛出的一个个包袱,谁都无法预料下一刻学生会给出什么样的问题,两位老师在课堂上的机敏、理智、沉着,令人叹为观止。著名特级教师,北京教科院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吴正宪老师作了《如何在“数的认识”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专题讲座,并献课《分数的初步认识》。
在吴正宪老师的讲座中,用“数线模型”,把整个小学阶段有关数的认识内容都串联起来了,又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建立数概念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一、注重借助具体情境理解数的意义
小学生抽象思维较差,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对自然数的认识则是从一年级一入学就开始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直观形象的事物帮助学生经历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自然数的含义。
二、注重把握核心概念理解数的意义
数位、计数单位、位值制、十进制记数法等核心概念对学生理解自然数的意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充分的重视,通过这些核心概念的建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自然数的意义。
三、注重借助多种模型理解数的意义
在数的认识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运用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的概念,比如说:计数器、数位桶,方格图、数位顺序表等,这样逐渐建立起抽象的数和现实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知道这个大小和现实中的多少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数感很重要的本质问题。
四、注重借助动手操作理解数的意义
认识自然数的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从数量抽象到数,而抽象离不开直观的支撑和操作,因此我们要注意运用多种学具,通过动手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的概念。比如:可以借助计数器、数位桶,小棒、方块模型、方格图、数位顺序表等学具,逐渐建立起抽象的数和现实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通过亲自数一数、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经历抽象的数与具体的事物一一对应的过程,感受具体的数量,理解自然数的实际意义。
五、注重在循序渐进中理解数的意义
学生对于数概念的理解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多阶段的渐进学习,希望老师们能够整体把握好各部分内容的要求与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对自然数能够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数起源于数,量产生于量” 在整数、小数的学习中要充分利用“数数”,引导学生总结“计数法”的规则。这五个方面都突出了一个 “动”,让学生动心、动手、动口、动脑,经历数的过程,体现了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吴正宪老师展示出了:让学生“动手折圆片(分蛋糕)——动口说意义——动脑想办法”的灵动课堂和生态课堂,吴正宪在学生已有知识背景下给出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和暴露问题,再针对学生问题加以点播和引导。这节课的特点在于:1.整堂课“无课件、无教具”;2.每个孩子只有一张纸;3.她的身边总是围满一群开心汇报、交流的孩子。4.课堂显得非常轻松。在课堂上,吴正宪老师高度尊重学生,对于有学生想保留自己的创造1/2,吴正宪老师不仅尊重了学生的意见,还根据错误资源“变废为宝”,整堂课大气包容,行云流水、润物无声。
由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副校长张齐华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五年级)。课堂通过学生主动的、自觉的、个性化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内化为他们的思维观念和个性品质,张齐华通过课前交流和学生打得火热,把孩子的注意力牢牢的抓住,始终紧扣教学目标,形散而神不散。张齐华老师对细节的把握令人佩服,知识层层递进,完全放手,让学生讨论、对比,深度交流了百分数知识来源于生活,广泛应用于生活。
由西南交大子弟小学杨皎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负数》(四年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课由“发现—探索—提问”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是由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从而提出问题,并由这些问题打开课堂;第二个板块合作探究,围绕问题进行研究,有独立思考,有小组合作,训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第三板块是提升环节,设计上考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让学生有“个性发展”的机会。
这节课给我的感觉是:老师是看客,晾在了一边,学生是主角,主宰了整个课堂……教者充分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杨皎老师的课堂,体现了生本课堂。生自主提问,自主思考,自主合作,自主分享,在思维碰撞中得到应有的个性发展。教师显的非常从容,而学生习惯良好,对答如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理解数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此次的观摩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不光有教学设计的,更多的是如何引领学生,构建有效课堂。他们的课堂充满了智慧和理性,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不仅能从数学角度思考,还根据生活实际经验去选择并阐述自己的理由,老师充分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数数,建立数感、感悟数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感悟数学。抓住学生的原有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自然而然的迁移到新知识中去。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此次的学习机会,我将把此次的所见、所闻、所感,内化为自己的行动,积极提高我所任教学科的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第四篇:蓉城之秋培训心得体会
“蓉城之秋”初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春语
此次培训我受益匪浅。听了王荣生老师的讲座后,对文本文体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使我感受最深的是王老师对文学研究的精深,站在研究的高度和深度,阐述了各种形式文本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思路。还仔细解析了散文的知识和教学方法。王老师还讲了备课存在的问题和方法。而他讲的这些存在问题的确是普遍老师乃至一个时代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或许我们自以为勤勉努力的上好了每一节课,或几十年的课,但很少去思索所照书一惯教给学生的知识是否适合,是否存在问题,也很少去关注教材的合理性,只是一味遵循课改课标去躬耕于学堂。什么才是应该教的呢?哪些才是适合学生学的呢?怎样教学生才能更易于学懂呢?我们也许思考过,疑惑过,但是没有去深层研究过。听了讲座,令我们的头脑中对怎样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清晰的思路。王老师的讲授,不仅学到教学知识,还让我学到很多文学方面的知识。我们学的稀里糊涂的大学知识得到了梳理和升华。也深感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潜修不够,认识到教学需要改进。
第二位让我感触深的是刘飞跃老师的精彩课堂呈现。我更深刻的感受到老师的朗读水平在课堂上的魅力,对于教学是多么的重要。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有抑扬顿挫,丰富多彩的诵读水平,这一点是抓住学生兴趣和上好语文课的开场戏。老师精彩的朗读,就是学生的一种听觉美的享受。好的朗读犹如一曲优美的音乐,在课堂中流淌,紧紧吸引着学生的耳朵,让人心神愉悦。好的文本更需要美的朗读来体现。还有就是刘老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和与学生的亲和力。他除了具有幽默的语感,还在于对教学内容取材的有趣,让学生学起来有趣有兴趣,乐学易懂。在无形和趣味中完成教学目的目标。
听了这次培训,我们明白了一些备课攻略,该怎样去准备一堂课,教些什么,怎样去教。我们不仅要着眼于教材和自己的课堂,还应该思索文学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变迁。教学不仅是一个课堂,更是一个时代的教学,不仅老师要有专业知识,知识更要有高度和深度,才能上好课。
第五篇:第八届蓉城之秋发言稿
第八届“国基教育大讲堂·蓉城之秋” “阅读教学策略”教学观摩 心得体会
李丽蜀 老师们好,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们四名年轻教师一个机会,向来自全国的英语名师学习交流,在这里,我耽误大家少许的时间,把这次外出学习的所想所感,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说下在泸州公开课的阅读课堂流程:读前(利用背景知识或者利用一些图片引出所学的单词和句型)--读中(快速阅读,细节阅读等)--读后(写作之类的练习),所有的这些教学活动都是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完成。说实话,每次听阅读课,就想,这是拿出来表演给别人看的课,因为在短短的四十分钟的时间里,教师从阅读前的头脑风暴到浏览,查读等快速阅读技能再到阅读后的小组讨论,书面表达一样不少。教学程序从形式上看似完美无缺,可用于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和学习语言的活动却严重不足,有的学生甚至都来不及将课文通读一遍就匆匆进入产出阶段,对文本内容缺乏完整的理解,更不要说深入文本的思想内涵和学习掌握新的语言。这种快餐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习惯于用眼睛而不是大脑阅读,习惯于浮光掠影的获取文章的表面信息,缺少对语言的关注,更缺乏对文本内涵的追问,更不能有效吸收文本所蕴含的人文思想。这与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与任务大相径庭。
听了五名老师的课之后,总体感受:
第一,我们英语老师在上英语阅读课的时候,继续采用,强化语文教师的做法,帮助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分段并归纳各部分的中心思想或每段的中心句,让我们的学生根据文章推断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将课文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各段落对表达文章主题所起的作用,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文章中的形式衔接手段和内在连贯之间的关系,思考语篇形式与意义,语篇结构与内涵的关系。在这次的远培学习中,我清楚的记得北京师范大学的程晓东教授说过,阅读教学,要突出”读“的过程,教学重点是理解,引导学生观察阅读材料中的人,物,环境。词汇和语法不是阅读教学环节中的重点。(个人理解这最后一句话:词汇和语法虽然不是阅读课的重点,但是是考试的得分点,我们老师也不能忽略)
第二,我们的阅读公开课还是象我们平时真实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样,分成两个课时处理。来自于江苏的老师全部把阅读课(文本阅读,对话阅读,名著阅读)分成两个课时处理,每个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是呈现的阅读课1,阅读课2.也是分成读前,读中,读后的环节,但是每个课时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比如阅读课Ⅰ,读前,读中和我们的处理方式没有什么差异,但是在读后的环节处理上,她们都没有采用短文的书面表达模式,而是采用的填空完成短文,或者写出句子,比如说给文章取标题之类的。阅读课Ⅱ,采用改错,填空,排序,思维图等不同的模式对文章复习,然后进行语言知识点的讲解和操练,接下来根据文章的语言目标和文本内容,进行篇章的写作训练。并不像我们的阅读课,一节课内听说读写都有设置的活动,但是都是走马观花,没有落到实处。
现就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节课的一个环节进行简单的讲述,这节课是来自杭州越读馆英语教学负责人汤萌老师的课。她上的是八下的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课时九十分钟。特别之处是在读后的一个任务处理,汤萌老师给出了一个批判性思维的阅读提示句,通过自己质疑这个句子的使用,然后让学生在文章中挖掘带有歧义的句子。这是我在十多年的英语阅读课上,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课堂环节,这种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于文章内涵更为关注,而不是一些浅显的句子。
以上就是我这次外出学习的体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