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范文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角的初步认识》,该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认识图形的范畴,也属于概念教学知识领域。角是继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是由整体图形细化出来的基本图形,是组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基本图形。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该年龄阶段的学生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对建构角的概念有一定的困难。但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平面图形,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处观察到角,对角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感知角——形成角的表象——建构角的概念——深化角的认识——巩固角的概念”的教学环节,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认识角,做到“做中学,乐中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和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
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特点及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学生学会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作为教学重点。建构角的概念,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力求通过“活动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真正体现“让学生经历将实际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基本理念。
五、说教学过程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应用意识。所以在我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提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发现特点,再自己解决问题,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我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事情感兴趣,同时又喜欢表达自己的观 “老师手里点,以求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所以我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拿的是什么?拿掉三角形的一边,剩下的这个图形你们还认识吗?”用这个问题引入角的概念,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本堂课的学习。
(二)创设活动情境,探究角的概念 活动 1:找一找、形成角的表象 “剪刀、钟表、红领巾上面都藏着角,你能找出来吗?”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找出剪刀、钟表、红领巾上面的角,形成角的表象,为后面的找角奠定了知识基础,建立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活动
2、比一比、说一说,建构角的概念 “角到底长什么样呢?仔细观察抽象出来的这些角,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以及角的特点是什么呢?” 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本质特征的认识,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建构角的概念。活动
3、做一做、练一练,强化角的概念 《课标》对本领域教学的建议是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指角,找角”体会身边到处都有角的存在,通过“做角”体会角的形成过程,通过“摸角”感受角的特点。总之,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想法,体会探究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强化角的概念。
(三)创设运用情境,巩固角的概念 通过大量的分层练习,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角的概念。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创设问题情境,延伸、结课,“孩子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一个长方形剪去一角,还剩几个角,剪去两个呢?”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变“学数学”为“用数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教师的“微型教案”,是一种高浓缩的提炼艺术,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之一。优秀的板书设计,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理清思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一个)顶点
角
(两条)边
总之,我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活动情景、运用情景、问题情景”等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让“知识课堂”走进“生活课堂”,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合作中提升能力!
第二篇: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
国家学校:吴传勤
一、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和直角”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以前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习前面的几何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角,这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感性认识基础。教材只是把建立角的概念放在“初步”的水准上,这就要求教学时,既要巧妙地避开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质属性。为中高年级继续学习角和其它几何图形奠定基础。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用一张纸折角,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最后再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可见,这种获取知识的途径实际上是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认知水平来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一)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二)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三)思想情感方面: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中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难点是: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和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识规律,采取了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剪一剪等教学手段,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身感知亲手操作,把外在可见的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四、教学过程:
(一),我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并指出这些物体表面的角。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
(二),出示一张圆形纸,让学生观察有没有角,启发学生用圆形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我不讲怎样折,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折。再对折出的角进行观察比较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然后让学生用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了角的本质属性。
(三),鼓励学生用图钉和硬纸条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也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做。然后让学生随着教师一起活动自己的角,边活动纸条边观察: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这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使他们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
在学生的所有操作活动中,我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教具为自己动手,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多感官并用,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操作的主体作用,力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意识。
(四)、利用多媒体优势,优化课堂教学。
这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直观、形象的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优化课堂教学。
1、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作为一名教师重在授之以“渔”,教学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过程,使其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本节课中,从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是教学的关键。如何把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呢?这又是教学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分两个层次进行突破。
(1),从活动角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教学中,让学生从观察生活的角、折角、做活动角,然后从活动角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如何抽象呢?为此,我设计了由活动角到角的几何图形抽象过程的动画。用点来代表图钉,用一条直直的线来代表这根纸条,再用一条直直的线代表另一根纸条。这样,变抽象难懂的知识为直观的画面材料,很自然地把实物中的角与角的几何图形联系起来,增强了角是源于生活的认识。而且,用线代表纸条的连续过程,也孕伏了“角是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这一几何概念。
(2),从学生已经感知过的实物中再次抽象出角。在学生初步形成角的概念后,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感知过的实物“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利用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上的角的形状,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去掉,再次抽象出几何角。让学生观察这些角虽然大小不同,方向不同,但都有什么共同特征?这时画面上同时闪动所有角的顶点,然后闪动各自的两条边。帮助学生再次抽象概括出所有的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样,就实现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2、利用多媒体,变静为动,化难为易。
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认知水平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其思维活动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作支持。而让学生直观感知不管边伸长还是缩短,角的大小始终不变,在传统教学中很难做到。比如用实物演示,首先角的两边伸长缩短的教具难以制作,其次是演示时角的位置方向大小容易变动,不易比较。于是,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通过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跟纸条张开的大小有关,再提出疑问:角的大小跟纸条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这时,我设计了把活动角的两根纸条伸长和缩短的动画,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没有?学生非常形象直观地看到,不管纸条伸长还是缩短,角的大小始终不变,说明角的大小与纸条的长短无关。这样,就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
另外,在完成练习题第二题,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我先用动画演示怎样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个角,接着让学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在学生得出两个角的大小一样的结果后,我又告诉学生:“刚才,我们是借助三角板比出了这两个角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重叠的办法进行比较。”这时,又借助多媒体用动画演示把两个角移近,使两个角重合,不但更形象生动地说明两个角一样大,而且也教给了学生比较物体大小的不同方法,蕴含了数学学法的指导。
(五)、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1、导入激趣。
课一开始,我就用动画显示出色彩鲜艳的钟面,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在滴答滴答地走动,有声有色的画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等声音和画面静止后,才问学生:“刚才是什么声音?对,刚才是时钟走动的声音。”这时闪动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问学生:“现在,时针和分针之间形成了一个图形,认识这个图形吗?这是什么图形?”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这样,利用模拟逼真的动画和声音,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于课堂,而且渲染了气氛,创造了意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2、在“动中”感悟知识。儿童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对单调的刺激容易产生厌倦。针对这些特点,我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例如,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在师生共同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3、练习中创设故事情景、竞赛情景。这节课我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这一得天独厚的教学功能,使练习生动有趣。如判断角的大小一题,我是这样出示的:“小乌龟画了一些图形,这些图形是不是角,要请小朋友们用角的特征来判断一下。”然后投影出示一只小乌龟和图形,让学生用手势判断,并伴随有趣的声音。又如,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一题,我也是把题目融入故事当中,对学生说:“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当裁判。有两个角,一个叫红角,一个叫蓝角,一天两个角争吵起来,红角骄傲地对蓝角说:'我比你大',可蓝角不服气地说:'你并不比我大',那么,这两个角到底谁大呢?请小朋友来当当裁判。”并伴随蓝角红角的声音。这样,一段形象生动的故事,激起了学生解疑的兴趣。最后的发散练习“勇夺智多星”,我用比一比谁最聪明能干,谁能夺得“智多星”,创设竞赛的情景,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目的。
(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人际交往活动。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的交往形式优化和多样化,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摸式,能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及健康的人格,提高智力及创造力。为此,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用了“小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剪一剪等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在各自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一起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以活动的空间,各个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知识的获得有活力、有创造力的。更重要的一方面,积极创设一种平等和谐、富有人情味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培养了学生的互相协作精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上就是我设计本堂课的一些想法。
总之,教学中我本着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思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在生动、活泼、和谐、合作的氛围中,达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设计中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第三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李学通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媒体的应用及板书设计、说预设的教学效果等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章第一课时内容。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直角》的前提。在几何初步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效果。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数学的要求,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 的大小,学会用尺画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
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情感目标: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
探索数学的兴趣。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
1、重点: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通过实例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我将重点确定为通过实例初步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难点:由于低年级学生空间抽象思维还没发展完全,因此我将难点确定为学会用尺画角。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培养人的思维,因此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教法:整个课时将指导学生观察、操作、演示、验证、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
2、学法:充分遵循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看一看、找一找、画一画、猜一猜等学习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的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1、游戏导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让学生拿出四根小棒摆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接着拿走一根小棒摆一摆;再拿走一根。由此导入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
2、初步认识角:(1)在生活中发现角,出示课本主体图找一找校园里哪里藏着角。(2)摸三角板上的角,真切的感受角有一个尖尖的扎手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并介绍各部分名称。(3)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4)找出39页图中藏着的角,并说出各部分名称。(5)拿出学具袋中的小圆片,小组间讨论,怎样将园片折出一个角来。(6)展示学生的折角。
本领域的教学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找角”“指角”体会身边到处都有角的存在,通过“摸角”感受角的特点,通过“折角”体会角的形成过程。总之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想法,进一步强化角的概念。
3、画角:(1)小组讨论尝试画角。(2)指名说说画法。(3)教师演示正确的画法。(4)学生用老师的方法再画角。(5)请三位学生到黑板上画角。(6)集体批改。最后教师小结角的画法;先画一个点,然后从这个点起用尺子向两个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作为角的两条边就画成了一个角。
画角这位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我将采用学生先自学,后师引导,再画再纠正等活动达到了突破难点的目的。
4、比较角的大小:(1)集体游戏,学生拿出活动角各自做一个角。(2)教师要求如何使它变大变小。(3)教师介绍角的比较方法:两个角的顶点和其中一条边重合,另一条边在外面的角大。(4)同桌之间做比比谁的角大的游戏。(5)指名上台和老师长的活动角比较大小。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和开口程度有关”。
这样的设计做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乐中学”。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5、闯关练习:数学游乐园第一关慧眼识角;第二关猜一猜哪个角大;第三关我会数角;第四关巧手摆角;
将练习以游戏闯关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的分层练习,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角的概念,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6、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让学生理清思路回顾这节课所学知识点。
7、布置作业: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师教师的微型教案,是一种高浓缩的提炼艺术,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之一。优秀的板书设计,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理清思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我设计如下板书:
角的初步认识
.______
_______
该板书紧扣课文主体,通过板书学生可以回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简单明了。
五、说媒体应用
幻灯片的使用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抽象的几何知识在幻灯动画的演示中变得更形象具体,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将练习通过幻灯直接出示可以节约课堂上教师板书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练习变得更加多样化。
六、说预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通过触摸感知、操作发现、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及媒体的展示等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让“知识课堂”走进“生活课堂”,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合作中提升能力。
第四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于跃
《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个生活中的情景和课堂上的操作活动来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比较角的大小。
2、在生活中学会辨认角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部分名称、角的画法、辨认角 教学难点:
1、会用尺子画角的图形。
2、能在图中找出角。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通过学生原有的认知来加深对角的认知,让学生去感受角就在生活中,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师:出示三角板问:“知道这个叫什么吗”? 生:三角板
师:“那为什么我们叫三角板”?而不叫一角板、两角板、四角板呢? 生:因为它有三个角。
师:谁能指出角在哪里?(学生来指)生:······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到过角?比如我们的教室。生:门(四个角)、黑板(四个角)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师:对于“角”你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实际上在“角”的身上藏着很多的我们不知道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角”的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故事。(补充完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感觉现实中的角(直观感知现实中的角)师:打开课件
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于跃
师:观察课本38页图,他们都在干些什么? 引导一个如老伯伯剪树 师:还有·······
生:老师、踢球的同学、做操的同学 师:那我们找一找这里面的角。
生:球场的边角线、老师的手里三角板上的角、老伯伯手里的剪刀······如果说出很多角来,还是主要引出几个关键的角。如果没有足球门的话,老师进行引导:还有足球门。师:同学们你们观察的很仔细,很认真,准确的将叫找到。
老师将找到的角标记出来。
师: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角的存在。那我们在观察一下,这几个图都是什么?
生:剪刀、吸管、水管
师:那你们能不能找到他们身上的角?试一试
生:剪刀口、吸管弯弯的那里、水管玩玩的那里(只要合理就可以,不要过于要求)
2、折一折(培养同学们的动手和观察能力)师:同学们你们太优秀了,太棒了。我们能把生活中的角找到,现在我们一起来折一个角,老师先示范给大家看,先折一下,在折一下。看看这个是不是角了? 生:是
师:老师已经折出来自己喜欢的角了,大家动手试一试。老师会找同学们展示。
师:大家都折好了吗?
通过老师的示范折角,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纸片,折出角。展示两名同学折的角。
师:他们折的是角吗?
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于跃
生:是
师:好,请同学们出示自己折的角
1、老师先示范感觉的路线,去感觉角,看能达到效果
2、如果同学没有感觉出来的话,见如下:
老师与学生一同用手去感觉这折出的这个角的边、角有什么特点? 师:二(1)班,我们一起用手感觉这个顶点,有什么感觉 生:有扎手的感觉即可
师:那扎手是不是说明,这里是尖尖的的啊 师:那边的这里有什么的感觉 生:滑滑、平平等词即可
师:那平平的是不是说明这里直直的啊 生:是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叫角的顶点。那这两个平平、直直的叫角的边。师:顶点的感觉是 生:尖尖的 生:师一起,直直的
师:那我们一起看刚才从这几个刚才从图里面找的那几个角的顶点和边?
师:老师找同学到前面来指出 生:尖尖处为顶点,直直处为边 师:他回答的对吗? 继续在找两个同学指出 把掌声送给他们
师:刚才的那个找出来了,老师在给你们三个角,哪位同学来指出? 生:尖尖处为顶点,直直处为边 师:她回答的对吗? 生:对
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于跃
师:好的请回
师:剩下的老师指你们判断对错 师:······
生:对或错,根据老师当时指出的情况
师:那我们看一看一个角有有几条边、几个顶点? 生:对或错,老师都要引导 师: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展示课件的信息 一起读两遍
师:小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以后我们见到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图形就可以认定这个图形是角。那边是弯弯的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我们会找角了,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那么我们一起来判断这些是不是角。
看课件:判断角后,在次找顶点和边,强化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尖尖处为顶点,直直处为边。
三、画角(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又到抽象,培养孩子们的空间思维)师:我们认识角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顶点的感觉是尖尖,边的感觉是直直的。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画角。老师先示范话。
二(1)班,仔细听,认真看,画角这里很关键的。
师:首先画一个顶点,从这个顶点起用尺子画一条直直的线,在从这个顶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在画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出角了。边说边演示。画完后将角的顶点和边边标出来。
师:你们听懂了吗?老师在说一遍:首先画一个顶点,从这个顶点起用尺子画一条直直的线,在从这个顶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在画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出角了。画完后将角的顶点和边边标出来。
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于跃
师:我们有没有发现刚才老师说的是不是有些长,我们翻开书,看看书上的话是怎么说的,一起读一遍
师:那大家拿出笔、尺子、本子。动手画一个角
画好后展示两名同学画的角,如果有画的不一样,马上到黑板指出。老师呢,将画角和角的构成编成了一个小口诀,大家读一遍。
四、比较角的大小(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深化,同时也突破教学难点)师:我们认识角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顶点的感觉是尖尖,边的感觉是直直的。
又知道画角的方法:首先画一个顶点,从这个顶点起用尺子画一条直直的线,在从这个顶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在画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出角了。画完后将角的顶点和边边标出来。老师现在制作一个角,活动角
师:看看老师手里的黄色角和紫色角(重合),发现了什么? 生:角相等
师:那这两个角的边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长、一个短
师:那是不是说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板书),那与什么有关呢? 生:是
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那与什么有关呢?
师:我们看一个角,(慢慢张开两条边)角有什么变化? 张开的越大角越? 学:越大
师:老师慢慢的合拢角的两条边,发现怎么了? 生:变小
师:也就是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第五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的内容。
1、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角的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教材在编排上,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图入手,教材把这些角都用色线标示出来,由此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做角来进一步感知角,最后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制作的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2、学生情况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在平常生活中也常接触到,但大多数孩子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他们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在加上农村孩子由于接触事物少,知识面相对较窄。所以在这个过程就有必须从直观的表象到抽象的概括来认识角。
3、教学目标的确定
认真分析教材之后,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建立角的概念,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5、教学难点: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首先,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结合生活认识角”。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从学生所熟悉的校园场景图中抽象出角的数学表象。在学生认识了数学中的角后,又不失时机地找一找主题图中的角和生活中的角。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在本节课中,我以学生自己动手做角为主线,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从复习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四根一样长的小棒,你们可以用这四根小棒摆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吗?
生:可以摆一个正方形。
【请学生上台演示】
师:做的很好,如果去掉一根小棒,又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可以摆一个三角行
【学生继续演示】
师:如果从三角形中拿走一根小棒,又是一个什么图形呢?【师边说边拿走一根小棒】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数学朋友这种图形叫做———角
【设计意图对于正方形三角形,学生们在一年级就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设计意在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顾,为认识新的几何图形做迁移铺垫。同时,由学生自己动手上台演示,激发了兴趣,调动了情绪,有活跃了学习气氛】
二、精讲点拨:
1、认识角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课件出示校园图
师: 谁能用几句话概括一下这幅图片
师:在这幅图中隐含着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角,让我们来找一找。
师: 你能在自己身边找出角吗?找到角后摸一摸,角是什么样的 ?
生1: 角尖尖的生2: 角两边直直的【设计意图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这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中引出角,并从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创造:做角
师: 同学们,我们要做一个角的模型,要选择哪些学具,试着做一下。【生从学具袋中选两根带孔的小棒做成一个角】 通过刚才做活动角,你发现,一个角由几部分组成?
师:我们再来找一找图中角的顶点和边在哪里?
【设计意图教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而这节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做活动角,让学生自主去发现角的三部分。】
3、探索:角的大小
通过让学生自己把角变大、变小,使学生感受到角有大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设计意图这段教学,通过拔动活动角,去体验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才能得以充分的感知,增强了认识效果,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画角
深化角的认识
首先让学生自己任意画角,然后让学生用新学的准确的画法,再画一个角,最后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画角是这次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时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相互交流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当堂训练
一题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如果是角,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如果不是角,说出为什么?
四、总结评价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出来大家分享一下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概括的能力。
整节课的设计,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过程,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
多种形式的展示与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这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