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养成独立人格专题
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养成独立人格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力求营造一种自由民主的气氛,鼓励独立自主的思考,不以固定的标准答案衡量学习的成败, 关注精神的成长,重视求索真理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独立人格的不断完善。关键词: 自由民主独立思考关注精神求索真理独立人格
独立人格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亟待加强培养的。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独立人格精神进行培养呢?我认为:
一、课堂教学力求营造一种自由民主的气氛。
‚萨特的名言‘人命定是自由的’,其中包含着两层意思:(1)人是被无缘无故抛到世界上来的,是空无所有的;(2)人一旦进入尘世,他就享有绝对的自由,就要对所作的一切负责,就是自己行动的主人。‛ ‚人即自由‛。只有把每个学生理解为享有自由的个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营造自由的民主的课堂气氛,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存在,自由的感受文本的情感,自由的思考文本所承载的思想,与大师自由的沟通,达到的一种心灵的自由、和谐、净化的境界。学生才真正成为阅读教学中独立的个体,独立人格精神才能在自由的教学场界中得到培养和升华。可以说自由是学生阅读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最起码的起点,阅读教学的过程更是要贯彻自由的原则。正如泰戈尔所说:‚我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心灵的自由,这个目标只能通过自由的途径才能达到——-1-
尽管自由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是有危险和责任的。‛教师的在课堂上最重要的职责是如何让学生完全打开自己的生命,彻底敞开自己的胸怀,最大限度扩展自己的阅读视野。要让学生达到自由的阅读境界,就离不开对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的营造和保持。民主是自由的另一种表述,他强调老师要明确自己的权限,明确学生应得的权利,该学生去做的事,老师决不越俎代庖。从而在一种平衡中不断推动语文阅读教学的进程,不断使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得到加强,自由飞翔的翅膀也就会越来越健壮。而当他们一旦有了高飞的欲望,就不会再满足于在地上爬行。
二、鼓励独立自主的思考,不以固定的标准答案衡量学习的成败。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写道:‚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独立阅读的能力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力图达到的总目标之一,独立的阅读能力源自于学生独立人格精神的培养。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的确应该切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不应以标准答案来作为衡量学生阅读效果的唯一标准。学生一旦被固定在一元的标准中,便会失去自我的独立性;而只有在多元开放的教学态势中,学生的独立的意识才会逐渐形成。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按照标准答案,权威评论去规范学生。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丧失殆尽,学生的阅读思考仅仅限于老师对教参的照本宣科,仅仅限于去背记权威的观点。
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
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独立创造的主体意识。把独立创造的权力重新还给学生。把本来应该是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如此,学生自然便会从习惯于听从老师以及教参的固定的答案或评论逐渐变化为运用自己独立的思考去重新审视权威,寻求突破和创新。我们宁肯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有点稚嫩的观点和表达不太深刻的感受,也总比让学生机械重复别人真理的结论强上百倍。
鼓励学生自主的探究,鼓励学生的大胆质疑,建构学生健全的科学精神素质。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理性自觉的重要途径。有疑问才有进步。朱熹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书最终是要引领学生走出书本,走向更加广阔的生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有目的地启发学生自己独立地在阅读文本的同时,保有一颗开放的,敏感的,善于质疑的心灵。正如《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所说: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三、借鉴苏格拉底式的谈话艺术,关注精神的成长,重视求索真理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独立人格的不断完善。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通过‚精神助产术‛来引导年轻人理性精神的唤醒与思想的升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的以动
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与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苏格拉底谈话的实质是要学生在不断自我否定中逐渐学会理性的思考,自我的反思,不断怀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的前提,从而达到独立批判精神、独立人格精神的培养。‚苏格拉底的哲学谈话既是对人的认识,又是教化的活动,因而只有在与他人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中,通过诘问、反讽或话题的引导,才能实现洞察人或教化人的目的。他的方法不是把自己的思想教给他人,他总是在对话中提出问题引导人去怀疑他们自己的观念的前提,一步步地推动着自己去寻求答案。如果在交往与谈话中,仅仅是把现成的答案或自己的思想,想方设法得让他人接受,那谈话就变成了思想的灌输与道德的说教,这是引不出真正的理性的。‛而只有理性的真正觉醒才有独立人格的生成,从而形成独立探究的冲动,独立创造的渴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好好学一学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使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开启学生理性大门的钥匙,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主动参与者。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多少现成的结论,而恰恰是让学生在不断的审美体验中,在层层深入的追问中,在独立的理性反思过程中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独立人格。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体验到一种独立个性的存在,体验到一种探求真理的快感。阅读教学的目的正是引出自觉的理性精神和独立人格精神。
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适当开展课堂辩论
学生独立人格精神是在不断自我反思与对他人思想的不断扬弃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适当地开展课堂辩论,能开发学生的独立人格的潜质。学生在辩论中能够保持思维的敏感,保持批判的锋芒,保持对深究课文、探索知识的渴望。
在辩论中,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在他们引经据典的论证批驳的过程中,能够把属于自己的观点,清晰、简洁的表达出来。这对于他们独立意识的强化、独立人格的培养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针对一些可以引起辩论的文章的观点,决不要放过通过设计辩论促使学生独立人格精神不断发展的机会。
辩论中闪现着学生创造思想的火花,辩论中尽显学生独特的个性。组织辩论,应注意论题的选择,选题不能脱离开课文的讲解,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和学生的思想阶段,尽可能选择学生最关心的辩题,又能充分帮助突破理解课文的难点。另外,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可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整理思路,考虑辩论策略。教师还应该启发学生遵守辩论的规则,礼貌地,机智得体地进行辩论。总之,通过辩论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积极地钻研课文,深化文本阅读,形成独立、敏锐的阅读思维品质。
在阅读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对人格精神,只要我们放下老师的架子,平等的与学生对话、交流,还可以创造出很多的实施途径,限于篇幅,本文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通过对人格精神和阅读教学的简单的探讨,我们更加清楚了当前在阅读教学中培养独立人格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方法和途径。
尼采说:‚上帝死了。‛‚所有的神都已经死了:现在我们要使超人活起
来。‛表现了强烈的反传统、反权威意识。福柯说:‚人死了。‛他表达的是,被技术异化的人、工具性的人死了,新的具有丰富人生存在体验的人重生了。我们也可以说,旧的、僵化的教育死了,工具化的、奴性的人死了,新的语文教育诞生了,新的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人重生了。我们展望语文课程改革的前景,或许有波涛汹涌,或许有礁石险滩,但历史潮流势不可当,新的一代必将冲出藩篱,迎接初生的太阳。
第二篇:让学生在评改作文中感受快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让学生在评改作文中感受快乐
作者:韦龙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年第05期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主阵地,学生的作文写出来以后,批改却成了中学语文教师的沉重负担。然而家长、学生、学校乃至社会舆论,都要求教师“精批细改”,认为这样的教师才是最负责、最优秀的教师。这一切,就像锁链一样紧紧捆住了教师的手脚。语文教师加班加点,拼死拼活批改出来的作文,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却不大领情,大多是只看看总批和分数,甚至没看一眼就往抽屉一甩,至于批改的道理,却很少有人认真琢磨,教师有点白费工夫。
我经过十多年的摸索,觉得要改变学生作文的“被修改”,让学生主动参与修改,改变过去“少、慢、差、费”的做法,打破常规,走改革之路,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一.改革的依据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观点的提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但课堂教学如此,就是在写作及其批改活动中,也同样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去的作文批改是教师全批全改,然后讲评总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我现在采取集体评改和学生互改相结合的作文批改方式,就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确认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现在我们实行的“自主学习”和“杜郎口”模式,我认为自己的作文教学急需改革。
二.具体操作
第一步,教师初改: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一般要教两个班,一次要评改约120本作文。由于学生年龄相当,社会活动面相似,认识问题的能力没有大的差别,因而作文水平也相差不大,作文中出现的共同问题比较多,语文教师每次辛辛苦苦地一本本圈点、批改、写评语,到最后发现评语几乎雷同,绞尽脑汁也难写出100个左右各具特色的个评语。有鉴于此,我将每班学生分成四组,每次只需详批一组,有时间也可详批两组,就可以对学生此次作文中存在的优劣问题有个基本了解,这样,下一步集体评改,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第二步,集体评改:集体评改是作文评改的关键一步,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前准备:从初阅的两个班作文中共抽出好中差各3本。同时,确定此次作文要求及评改等级标准,将范文及评比标准一并打印,上课时发给学生。根据佛山中考语文作文的评分标准,指导学生评改。
评改分四个等级:
A级(90分以上):立意新颖、深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准确、流畅;书写美观,用字、标点、格式正确。
B级(75-89分):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清楚;语句通顺;字体端正;用字、标点、格式正确。
C级(60-75分):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清楚;语句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字迹清楚;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合计不超过四处。
D级(60分以下):中心不明确;结构混乱;语句不通顺、语病较多,字迹潦草,用字、标点错误较多。
说明:这个标准具有广泛性,每次评改都可以采用,如果具体作文有具体要求,可在此基础上作适当调整;另外,在每个等级中再分上、中、下三等,如A级可分A+(90分以上)、A(85-89分)、A-(80-84分),这样可以给学生作文以准确的定位。
过程:将范文按差——中——好的顺序,依次由同学们来讨论,让学生评出每篇文章的等级及原因。比如,要求学生写一个熟悉的人物,题目自拟。有一个同学写了《我的哥哥》,大体内容是:我哥哥大我四岁,他很关心我。因为我自幼胆小,所以常受同龄人欺负,每当这时,哥哥总是及时出现,帮我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欺负我了。
这位同学在文章中写了哥哥三次帮他打人的事情,还具体描写了哥哥打人的神情和动作。评定此文,有的同学给打了B级,认为他写出了哥哥对弟弟的关心、爱护,而且所选材料也能突出中心;有的同学立刻反对,认为最多得C级,因为哥哥关心弟弟是对的,但不能打人,而且对哥哥打人的动作、神情的描写非常可笑,没能起到生动感人的作用。显然后一部分同学的评价是对的,我表示赞同,并说明赞同的理由:实际上这位同学犯了选材和立意不当的毛病,哥哥关心弟弟,可选材料很多,可这位同学偏偏选择哥哥帮弟弟打人的材料,这样写,不但不能写出哥哥的可爱可敬,反而使笔下的哥哥成为一个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可憎人物,假如社会上人人如此,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认真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点拨,学生领悟到:写文章要考虑全局,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缺一不可,忽略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整体表达效果。
由于受模式化训练和“主题先行”观念的不良影响,一些学生认识问题比较僵化。例如,一次作文要求学生通过记叙一些事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给学生出了一个写事的题目“心愿”,有个同学的作文内容是这样的:在家庭的两次聚餐中,他两次听到爸爸面对满桌的美味佳肴发出的感慨,这辈子什么山珍海味都吃过,就是没有品尝过鱼子酱。望着爸爸因操劳而日见花白的头发和满脸的皱纹,他下定决心,现在一定好好学习,将来争取到俄罗斯留学,为爸爸买回原汁原味的鱼子酱,这就是他最大的心愿。读完此文,有的同学认为应该给C级,因为
这个同学写的爸爸一点也不伟大,那么嘴馋,只认得吃。我建议同学按作文要求和评比标准全面评价,广泛讨论。这时有同学认为应得B级,因为文章能以“爸爸想吃鱼子酱”为线索,将材料贯穿起来,他的构思很独特,而且心理活动描写得很好。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说:“其实作者笔下的爸爸为工作奔波,为„我‟操劳,这含蓄地写出了爸爸的奉献精神和爱心。然而爸爸毕竟是平凡的人,当然也有平凡人的想法。大家试想,我们的父母亲永远是完美无缺的吗?显然不是。所以,我觉得这个同学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这正是他立意的可贵之处,应给他的作文B+级。”讨论到这里同学们也感到:写文章应该贴近生活,不能用固定的框框去诠释生活,同时还要选择好的表现技巧。
另外,中等水平文章重点议,因为此类文章有代表性,它有中心,结构也清楚,语句也通顺,学生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它的等级。教师允许学生对此类文章有等级争议,问题越辩越明,在争论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周密,认识问题的能力也会加强。并适时引导学生认清此类文章之所以不能得高分,是因为虽有中心,但不够新颖、深刻;语句虽然通顺,但不够生动,表现力不强。如果是材料作文,就要引导学生看它是否结合原材料,是否联系现实等等。然后在前两类文章品评的基础上,推出好文章,有了前面的比较、鉴别、争论,大家会深刻感到好文章确实在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确实令人赏心悦目。至此,文章的好与差的尺度,同学们基本心中有数了;自己文章的优劣得失也基本有了判定。
点拨:在课堂尾声时,对同学们的评级要充分肯定,老师的鼓励会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步,课后互批:集体评改后,大家情绪高涨,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将学生4人分为一小组,利用10分钟左右时间,依据六篇范文的品评经验及标准进行互批,并认真修改,还要写出眉批和总评,评出具体等级,最后签上评者姓名。同学们都想让自己写的评语最中肯,等级最合乎实际,因而,态度十分认真,批阅格外仔细。由此,品评文章的能力又一次得到训练和提高。
第四步,教师点评:学生互改后,教师再认真检查,看同学们的评定是否合乎客观实际,评定的等级能否让被评者心服口服。对于评定优秀者,给予表扬;对于评定有出入者,找其面谈,指出问题所在。这种互评互改,教师初期检查一定要全面而仔细,并针对问题逐一面谈。待训练成型后,可减到每班抽查四分之一。以上四步,基本完成了作文评改的一个循环。
三.效果反馈
1.集体评改和学生互改大大减轻了语文教师的负担,使他们少做很多重复的无效劳动。
2.大大的缩短了作文批改的周期。以往一次大作文收上来,两个班的作文,教师最快也要一个多星期才能反馈下去,如有其他工作稍一耽搁,就只能两个星期才能草草批完。这么长时间才批改完的作文,学生早已没有了新鲜感,更无修改的兴趣了。学生作文的长处得不到肯
定,文中的错误、问题依然存在,因此,作文水平难以提高。而用集体评改方法,一周内即将作文反馈给学生,学生写作的新鲜感依然存在,兴趣也高。
3.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品评他人文章时,基本能比较全面地说出一篇文章的优劣,相应地评出等级,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比如,有时学校统考后讲评,我故意将范文的分数删去,然后让大家给范文打分,有许多同学打的分数几乎与教师一致。
4.由于经常训练,学生对于各类文章写作的一般规律,基本能做到心中有数,写文章时在选材、立意、表达方面的偏差明显减少了。
5.更重要的是,在集体评改和互改中,学生积极参与,对于同一篇文章,前前后后意见交锋,激烈争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想观念相互撞击,激发出了很多的新思想、新灵感。同时,在讨论中,启发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高了认识问题的能力。在对不同等次文章的品评、比较中,思维品质更加周密,鉴赏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经过实践,我感觉学生非常喜欢集体评改这种方式。在这当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将“苦写”变成了“乐写”。
韦龙,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佛山。责任编校:老 猛
第三篇:快乐作文让学生在作文中得到快乐
学科:语文 类别:教学叙事
“快乐作文”让学生在作文中得到快乐
2014.8.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李教授看了后说:‘同学们看一看我,我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吗?我明明长着一双小眼睛。’同学们可不要犯了类似的错误哟!”
同学们认真地写了起来,12分钟后,我让邓燕同学站起读自己的习作。她读道:“我有一张普通中国人的脸,但脸色比一般人的红了一点,若遇到上课回答问题或和陌生人说话,那就更红了。我的眼睛虽不算大,倒也美丽,鼻子„„,眉毛„„,我很欣赏我的下巴,和别人不一样,稍微向前倾,像体育明星姚明的下巴一样„„。”
我对邓燕的作文加以点评。这时,我让邓燕同学转一下身子,让大家再仔细看看她的脸,她的脸更红了,像一个熟透的红苹果似的。很显然这是一篇比较成功的习作,突出了她的脸的个性特征。
接着,我让甲、乙两组各请一位学生分别收上习作,并且不规则地交换发给乙、甲两组的学生,这样每位同学收到一份另一小组学生的文字“自画像”。然后甲组学生端坐不动,乙组学生则走下座位,根据手中的“自画像”去“认领”这位同学,并进行采访。
采访的内容是我事先设计好的:
1、你喜欢写作文吗?
2、你认为课堂作文怎样上才好?
3、你的作文成绩怎样?
第四篇:让学生在作文中呈现个性
让学生在作文中呈现个性
作文呈现个性可以让学生在作文中克服“千篇一律”的现象,克服内容上“假、大、空”毛病,本人根据自己教学感悟和作文指导实践,谈谈如何让学生作文呈现个性几点体会。
关键词语:个性、真实、独特、创新、张扬
个性化写作是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生活的感悟和写作激情在作文中得以体现。新大纲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表达。“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是创新需要,是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保证,笔者从作文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作尝试:
一、拓宽视野,走出狭窄空间
1、广泛积累。有一定积累的量变,就有一定视野的质变。“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广泛积累是学生写个性作文的基础,学生多读,从课本吸收丰富的营养,细致观察生活,从相同情况中获得不同人的表现,从同一件事中听取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语文教学和观察生活中,积累素材,才能拓宽视野,写起来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呈现自己的独特个性。教师应让学生博览群书,勤于观察,多思善悟,常写日记等办法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积累空间,获取丰富的知识和鲜活的素材。
2、多元理解。有的教师在作文审题中过分地咬文嚼字,曲解审题中“紧扣”二字,使本来宽泛的作文题目变得十分狭窄,使“通向罗马的条条道”变为“华山一条路”。如此指导学生,学
-写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章,朱自清不就是从父亲买橘子背影中领悟到父爱的伟大,写下催人泪下的名篇吗?在《书渴》一文中,著名作家舒婷列举了自己小学三年级时因奶奶藏书与之发生冲突;文化大革命中偶得一本书,通宵达旦地看完;下乡时,有一本书时,过节日,干农活都想着它等事实,表达作者“对书的爱是越遭砍伐杀戮,越是生长及疯狂、热烈”的真实而独特的感受。我班有一位姓张的女同学在《青春日记》一文中,写了自己其貌不扬、常感自卑、言行举止小心谨慎,而在学校一次办画展活动中,老师在班上说:“会画画同学请站起来”,全班没有回应,而我拿出前所未有的勇气慢慢站起来,并拿出了作品,在学校画展中获奖,从此,老师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往日自卑不见了。这篇文章真实反映了“鼓足勇气、战胜自卑靠自己”的真实感受。因此,在第七届“新世纪”杯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了奖,以上文章由于写出真实自我,抒我真实之情,使人心为之一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追求创新,张扬个性翅膀
个性的本质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个性的产生,它要求言他人所未言,发他人所未发,人无我有,人有我好,用求异眼光去发现事物,用多元思维去认知世界,“横看成岭侧成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作文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对同一命题材料,会有不同理解反应,选择不同材料,运用不同语言,呈现出自己个性来。
1、各抒己见。“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倡导多元化答案的今天,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陈述自己观点,包括与教师
-生以全新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学会用警句修辞、哲理来包装自己语言。在《论奋斗》一次作文中,笔者要求学生用创新方法对自己语言进行包装,学生作文中出现了大量新鲜和富有哲理的警句:“奋斗是人生路上追求,”“奋斗是草原奔驰的骏马,是短跑运动员的冲刺”“只有超常奋斗,才有超越成功”“奋斗是生活挑战,是把握命运的绳索”。“奋斗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离不开奋斗”等,这些不同警句呈现出同学们不同个性火花。在《青春日记》一次作文中,我班一位姓涂同学写了这样一段话:“听到室友“迟到了”一声呼喊,本小姐一个“鲤鱼打挺”,三下五除二”穿好衣服,因为最近几天老“班”狠抓迟到。本小姐岂敢怠慢,顺手将水瓶一摇,惊呼:“热水把谁洗了”室里一阵哄笑”这些司空见惯的小事,让人忍俊不禁,我心里不得不叹服作者诙谐有趣的个性语言威力。
四、优化结构,选用独特形式
如何使文章有感染力,给人不可磨灭的印象,作者在动笔之前,选择一个独特结构去表现文章内容,体现出作者的结构上个性,如《驿路梨花》一文作者,没有单一采用一种记叙方法,而是综合运用顺叙和倒叙相结合的方法,将文章的内容充分地表现,让人读后回味无穷。教师在作文教学指导中,不要在结构上进行严格要求,而要让学生在表达语意前提下,自由去写作:只要尽情达意即可。如:在一次作文中,笔者以“落叶”为话题,大多数同学以“落叶不是无情物”为中心内容,采用了议论文的写法,赞扬了落叶的奉献精神。但有一位姓刘的同学却把落叶当作人来写,以寓言的体裁,把落叶十分高兴而来装扮大地,飘落,
第五篇: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张扬个性(写写帮整理)
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张扬个性
镇海区中心小学施律军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个性是个体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独有的特殊品质,也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作文教学是最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活动领域,个性是文章的灵魂,表现个性是写作的动力,解放个性,发展个性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让学生在习作中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抒发个性,解放个性,发展个性。
一、开阔自由的写作空间
鲁迅先生说过: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学生的作文是否有创意,有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历是否丰富。因此,我认为开拓广阔的写作空间是决定学生在习作中张扬个性的重要基础。
1、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
语文界流行着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觉得:习作指导的外延与学生生活的外延相等。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的沃土。那么,就应该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走进生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来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置身于大自然中去玩赏,在玩赏中观察,从中获得感性真知,从而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可以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游山玩水,参观名胜古迹、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丰富自己的阅历,增加直接经验„„让学生们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去获得自己没有获得的感受。比如,春天,带领学生亲近自然,有所发现;夏天,带领学生拥抱自然,感受夏天的丰富多彩;秋天,带领学生走进田野,分享丰收的快乐;冬天,带领学生玩雪,得到放松身心的愉悦。又如组织学生开展种植活动,开展扶老助残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课余爱好,交流家务劳动的心得„„要让学生总能感到生活是这么丰富多彩,生活是这么美好。
记得,有一年秋天,阴雨连绵,数日不晴。农村农民的庄稼不能收,收了的不能种,眼看季节就要过去,人们焦虑不安,唉声叹气。城市里,人们每天穿着雨衣上班下班,给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多的烦恼。为此,我就让同学们写《烦人的雨》。课堂刚开始,我作了一段小小的开场白:“同学们,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雨能使人喜,也能让人忧,能让人乐,也能让人愁。就拿今年秋季来说吧,雨水就特别多,确实给人带来许多不便,你说烦人不烦人?
现在我们就根据人们的议论和自己的观察、体会写一篇即兴作文,题目叫《烦人的雨》,看谁写得快,写得好,写得符合实际。
我的话刚讲完,就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不多时,便有一个学生写出了这样的片断: 这雨真烦人,好像是谁得罪了它似的,下起来没完没了。家里没干柴,烧火尽冒烟。路上尽是泥水,衣服都弄脏了,鞋子也换了几双,现在已没有再能替换的了,怎么办?我只好穿着 1
湿漉漉的鞋来上学,真烦死人了!
另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接连下了八九天的雨,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天刚放晴,人们便急着到地里瞧瞧,看庄稼能不能收,地能不能犁,麦子能不能种。可刚晴一两天,麦子还没种上,收了的庄稼还没晒干,棉花正在剥,这雨却又下起来了,你说烦人不烦人?尽管人们说三道四,但说归说,雨可不管你这么多,还是没头没尾地照样下。唉,这令人讨厌的雨啊„„通过这样的即兴练笔后,我要求同学们离开今年的这场雨,写写平常时候的雨,这时候同学们对与的感受就会不同,有的喜欢,有的讨厌,写出了一篇篇独特感受的习作。可见,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景物,在生活中有着不同的感受,学生的个性在习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走进书籍,走进互联网
我们看到,今天的社会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时代发展迅速多变。学生感受最深,写起来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我们知道,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
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他们的视野越宽,知识面越广,积累的作文素材也越多。这样,作文时学生的表达也就越丰富。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作文训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因此,如果我们要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拓宽学生写作生活面,为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
如上了《一夜的工作》和《詹天佑》这两篇课文后,我请学生以《我心中的周总理》、《我眼中的詹人佑》为题进行习作训练,如果仅以课文作为背景资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于是就先引导学生上网查找阅读收集相关材料,相互交流,然后再动笔,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开阔多了,表达的感受也是多姿多彩的。
二、唤醒沉睡的习作潜能
放飞囚禁的情愫,唤醒沉睡的潜能,是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张扬个性的重要保证。只要学生把写作当成是表现自我的需要,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精神享受的需要,是梦想放飞的需要,他们就会舒畅表达,乐此不彼。长期训练,学生就一定会写出具有“个性特点”的异彩纷呈的新作文来!
1、创设展现个性的环境
张扬个性,就要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充分显露自己思想意识和个性特点的习作环境。习作中应该没有羁绊,没有约束,没有禁锢,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就可以得到焕发,学生的作文信心就可以得到增强,学生的作文兴趣就可以得到激发,学生的表达空间就可以得到舒展,学生的作文就会焕发出真我的生命光彩。
记得有一次上习作课,我深知学生们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决定引导学生到语言与思维的“源头”——大自然去找寻写作的灵感。事先我对习作的事一字未提,只是说想带他
们到大自然中找一找“自己”。学生一听兴奋而疑惑。“就是找一找自己的‘偶像’——自己喜欢的一种树。”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迫不及待地纷纷发言。而有的学生则表示还没想好,需要看看再说。走出校园,学生们就像出笼的小鸟,在树林中,小河边,飞过来,飞过去,寻找着,观察着自然界中姿态各异的树。同学们不断地向我讲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老师,我看到槐树的果实了,是扁扁的。”“老师,你快闻一闻这片叶子!”“老师„„”此刻,我感到学生的心灵之门正向我敞开。我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学生说:“那么,同学们就比一比自己心目中的树吧。”于是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赞美自己喜欢的树。看着同学们投入的样子,我暗暗地高兴。的确,创设一个能够让学生展现个性的环境,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激发感情的火花,激活他们的表达欲望。
3、鼓励说真话,抒发个性
说真话,说实话,抒真情,亮出心灵的鲜活与坦荡;直言不讳,推崇创新,张扬个性,这是作文的基本要求。真实是小学生作文的生命!只有真实的人,才有真实的个性,才能写出真实的有个性的作文。要提倡学生写“放胆文”,鼓励学生随感而发,随情而抒,不拘形式,不管章法。要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习作方式,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闻、见解和思想,想记就记,想说就说,想议就议,想写什么文体就写什么文体,想写什么内容就写什么内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多少就写多少。
记得,有一次班级里很多同学都养蚕,看到这种情况,我决定抓住契机,进行习作训练。一天上课,我特意买了几条蚕带到课堂上和学生讨论起“养蚕经”来。当我问到同学们为什么要养蚕时,有的说“培养观察能力”,有的说“好玩”,还有一个学生反问我:“老师,你为什么要养蚕”?我就明确地告诉孩子们:“老师小的时候没有完整地养过一批蚕,现在我想和同学们一起补上这堂课,多学点知识。”我坦率的回答赢得了学生们的信任,成了孩子们的一个“蚕友”,我就顺势要求学生养完蚕后每人交一篇作文,汇报自己养蚕过程中的体会。作文收上来了,孩子们的思路宽松了,一改以前写“春蚕”不管你爱不爱它,熟悉不熟悉它,就是千篇一律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这种高论调的立意法。有从珍爱生命角度去立意的(蚕繁殖太多了,蚕虽小却不忍心抛弃一条生命);有从社会实践体验去写的(觉得养蚕很辛苦,得花很多的时间);有从养蚕的乐趣去写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虽然辛劳,但长见识);有从探究蚕的生命奥秘去写的(为了证实书上的知识,亲自喂养,并作解剖观察);也有同学宣言不善养蚕的(说蚕的生命力脆弱,吃了有水的桑叶就“拉肚子身亡”,太娇气了)„„
同一题材,却有如此丰富的感悟。的确,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指导学生不随人后,敢言敢变,不虚饰,不做作,如做人一样写文章,就一定能写出有真情、有个性的文章来。
三、独辟蹊径,倡导个性化的表达
独辟蹊径,就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尽量克服“千人一面,万人一词”,要求学生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别人写过的,就叫学生尽量少写;别人没写过的,就叫学生尽量多写。别人用过的,就叫学生尽量少用;别人没用过的,就叫学生尽量多用。告诉学生写作文时一定要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1、培养个性语言
比如说吧:同样是选择作文题目,别人用了《家乡变化大》《我可爱的家乡》,你呢,就叫学生另辟新径,用《请到我的家乡来》、《一笔写不完家乡美》„„你看,用的措辞变了,亲切感就增加了,题目的新意自然也就出来了。同样是描写“鞋子烂了,大脚指拇出来了”这种情景,别人开门见山:大脚指拇全露在了外面,你呢,就提醒学生转个弯弯,这样写:一对大脚指拇居然冲破‘阻拦’,独个儿钻了出来!你看,描写的方法变了,生命力就凸现了,句子的新意自然也就出来了。同样是用一个比喻句描绘祖国的地图,别人写“祖国像一只人公鸡”,而你呢,就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写:祖国像一只大母鸡。这个比喻更精彩,更迷人!因为这个深情的‘母’字更能表达对祖**亲的热爱!你看,比喻的事物变了,情感就更丰富了,比喻句的新意自然也就出来了。
2、培养个性情感
有一次,我指导半命题作文,我先出示了题目《我是……》,然后作了自我介绍:“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爱好广泛„„那么你呢?”学生顺理成章地想到了习作‘介绍自己’,他们的回答自然也是水到渠成。这时,我话锋一转,“同学们都知道外悟空有七十二变,我也有一变,你们信吗?”同学们都微笑着摇头,目光中充满了好奇,“我是一棵梧桐树,我生活在一条小溪边„„”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我的自我介绍,这样打破了思维常规,把学生带入一个想象的世界,令他们眼前一亮,犹如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立刻溅起美丽的水花。学生用目光告诉我他们喜欢这富于创造性的表达。于是,同学们踊跃发言,同样富有创造性地介绍了“自己”。我见时机已经成熟就补充说:“你们只是一棵普通的树还不够好,你们可以充分地发挥想象,最好有自己的特点和思想,你们想了什么?说了什么?在你们身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特别的事?”这么一说,学生的思想闸门立刻打开了,他们的发言也丰富起来,他们有的描述了“自己”一年四季的变化„„;有的倾诉了“自己”被砍伐的遭遇;有的想象了“自己”童话般的经历。普普通通的树被学生们赋予了新的生命,充分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寄托了他们的希望。一节习作课在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学生们还觉得意犹未尽。课后,孩子们围住我,继续和我交流着。你看,写的角度变了,生动性就提升了,文段的新意自然出来了,这其中蕴涵了学生的个性情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不人云亦云,不再走别人走过的老路,不重唱别人唱过的老歌,不重弹别人弹过的老调,长期坚持,学生就一定会写出新颖鲜活、别具一格的新作文来!的确,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鲜明的个体,他们有着无法预测的想象力、创造力,他们的习作也应该有个性。实践证明,习作已不可抗拒地面临尊重个性,张扬个性,塑造个性的时代,习作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激发和激活学生的思维,捕捉新鲜独特的体验,才能让学生的习作呈现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