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如何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有感
听《如何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有感
如何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我简单地理解为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一个让学生认可的老师,听了张自学老师的讲座,要真正做到是要花很大功夫的,之所以学生对你认可,是因为你的行为对学生的心理认知起到了一定的震撼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的是孩子的分数成绩,而忽视孩子们的心灵成长,孩子就是在错误中成长的,而我们却总是在斥责声中磨尽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心灵导师是要懂人,懂方法,懂知识。
老师要唤醒孩子心中的爱。要爱学生,了解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不同的精神世界、爱好和才能、欢乐和忧愁。观察他们的表情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窥视孩子心灵的奥秘。爱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问题生”更不例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让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承认和强化,从而激起学习的斗志,鼓足前进的勇气。只要细心观察,最终都会淘尽黄沙始得金。
爱学生,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尊重下学会了自尊,学会了做人。如果教师对学生不尊重、怀疑、讽刺、挖苦,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心灵,挫伤他们的自信心。相反,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便会主动亲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使师生心灵沟通。这也就是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走来对你说悄悄话时,你的教育就成功了。那代表学生已经信任这个老师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而不是居高临下,遇到问题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一看,想一想,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训斥。这次培训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把常规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只有良好的心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即是健康心理。所以,老师在抓常规时,也要不失时机的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方法。要单独与学生沟通,还要通过家长、同学及朋友,多方面地进行沟通。再者,在时间上也不能放松对学生教育后效果的追踪调查。还要不断的发现信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张老师讲的几句话我觉得特别好:我改变了,别人一定改变了;我改变了心态,就改变了事情的结果;我改变了状态,就改变了命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对自己说;太好了!竟有这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又给我一次成长的经历。
三尺讲台,写不完人生风景。我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点亮学生心中的灯,健康的成长,少走弯路。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只有勇于进取,不断创新,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二篇:读《做学生的心灵导师》有感
读《做学生的心灵导师》有感
白日梦,一个奇妙的世界
那是我们平常说饿的“白日梦”。从心理学来说,所谓的“白日梦”,是非睡眠的状态下产生的,高度自我的超越现实的,打破时空界限的一种幻想活动,是一种很 从心理学来看,所谓白日梦,是在非睡眠的状态下产生的,高度自我的超越现实的打破时空界限的一种幻想活动,是一种很多人都体验过的心理现象。说它在非睡眠状态下产生,是说它虽然不是在睡眠时却也不是在很清醒时发生。在这样的幻想活动中人的意识有轻度模糊,又未混淆现实与幻想的区别,仍能对客观现实作出适当反应。正因此,才把这种幻想活动叫做“白日梦”。
所以,白日梦是一个美妙的世界,对人的心理和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是心理趋同作用。白日梦中的角色,通常是做梦的人在心理上认同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具体的,也可能是泛化的。不管怎样,认同的目标都会通过“趋同作用”,转化为个人意志行动的动力;二是心理激发作用。白日梦可以激发起青少年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激发起他们心中的希望和信心,以致激发起他们为实现目标而进取的行动。
对教官的情思不是爱
这种感情是朴素的,是纯真的,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绝不是这种感情就比师生感情深,应该说只是表现的显见而强烈一些。而且,这样的感情又有很大的感染性和冲动性。
首先,这样的感情里有一种怀春情思。女孩在生命的花季,性心理发展走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她们怀着一种积极接近异性的渴望,恰在这个时候,教官走进了她们的生活。
其次,这样的感情里有一种崇拜心理。在性意识发展中,有些青少年会经历一个向往年长异性的阶段,有人称之为“英雄崇拜”。但是,由于这种感情中往往有那么多寻求父兄之爱的成分。
当心“人际气泡”的拥挤
从心理学角度看心理相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而促进心理相容的途径之一就是彼此缩短心理距离。从这个角度说,两人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小是件好事。你已经体验到了这一点。可是,物极必反。人际交往中距离太小了,也会令人不舒服。这是因为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要求独占一定的空间,叫作人际空间。由于这个空间像一个大气泡包围着一个人,因此有的心理学家就形象地称之为“人际气泡’。距离太近了不能满足彼此人际气泡的要求,入虽然没有挤在一起,‘人际气泡’先感到‘拥挤’了。人际气泡的‘拥挤’就使入感到不舒服。人们一方面需要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需要心理上的自由,需要一定的独享的心理空间。
第三篇:读做学生的心灵导师有感--
读《做学生的心灵导师》有感
教师,本该是打开学生心锁的人。但是,对学生的内心,我们究竟能深入多少?有时,看到某个学生调皮,或者做了有点出格的事情,心里非常气愤,狠狠地批评一顿。但静下心来后,又有点懊恼,为什么不与孩子好好沟通一下呢?让其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对以后的道路会有更好的帮助。教师的责任不就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吗?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当然收不到理想的效果的。
做学生心灵的导师,循循善诱,引领他们走出心灵的沼泽,轻快地行走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搞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只有真正与学生相沟通,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也是教师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试图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努力学习心理学知识来了解学生是我以后是教育学生的基础。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几个特淘气的孩子,他们均是父母离异。长期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畸性爱中,有的性格懒散,有的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拳脚相向,有的终日沉默寡言,还有的沉迷于游戏网络之中。对他们,开学后我都给以无微的关怀,帮他们正一正帽子、衣领,理一理红领巾,或关心地询问:吃早饭了吗? 或者随天气的变化,及时提醒学生增减衣服,让好久没有享受过母爱的这几个同学能够体会到母爱的温暖。同时能够教育这几个学生严于律己,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会关爱别人,学会独立生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等等。也许我的爱对学生的有些帮助微不足道,但是如果能在这些单身家庭中的孩子的生活中的某些关键处、转折处帮扶一把,或许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而成就他们的一生。
二、在教育学生时尤其是差生时,要努力做到从心理上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现在班里孩子们对我充满戒备,班级气氛相当紧张,大部分原因在于我对差生过于严格,说白了就是不给他们好脸看,所以大部分同学觉得我是一位有“威严”的老师。开学之后我要通过疏导学生心理缓解这种现象,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相信学生会对我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向我敞开内心世界,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才能做成最好的朋友。对于差生不再大声的训斥,甚至苦苦相逼,而是通过心理疏导了解其根源。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不是曾经说过吗:“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我要指明他们的努力方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而且这样我也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努力做到从生活上引导,为学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指出:“熟悉一些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心理学的初步知识,对于教育孩子是必不可少的。”在学生成长和学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下,他们的心理上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担当起学生心理医生的职责,对其加强心理疏导。班里有一个女孩身着奇装异服,小小年纪穿的特别成熟。我想开学后我要利用课余时间,把她叫到走廊上面谈。但是为防止刺伤她的自尊心,我要先从学习谈起,然后说:“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女孩特别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要学会保护自己,要自尊自爱、健康向上。”相信通过我的教育她能一身学生打扮,青春靓丽。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唯有用爱心关爱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正如马老师所言“心病还须心药医”。
第四篇:读《做学生的心灵导师》有感
读《做学生的心灵导师》有感
这是一本好书。刚捧起这本书时,就被它深深吸引。文章深入浅出的剖析了教育的真正含义,对于教育做出了新的诠释,让我感悟到教育的真正内涵,更深刻的领悟到在新时期合格教师的含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走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理,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才能更好的尽到一个老师的责任。要把孩子教育好,教育成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有用的人,就必须呵护好、培养好、引导好那可爱而又稚嫩的心灵。
曾经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小学生小A,因为他的“特殊”在学校总是被嘲笑,被冷落。因此,这个孩子一直生活在自卑中。而幸运的是改变他一生的老师。老师精心安排了一个小小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大致如下:
一天,老师正要上课,教师很吵,于是老师让同学们安静下来,而安静之后,突然有一阵微弱的抓挠声。好多同学都听到了,都试着找到它,可是都没有成功,而小A听力极其敏锐,马上找到了那只老鼠,同学们都夸他很棒,从此他变了,一颗自豪的种子开始在这个盲童心理生根发芽,逐渐逐散了他的自卑感。每当心情低落时,他便想起纸篓里的小老鼠。直至多年之后,他才知道小老鼠不是意外掉进纸篓的,而是老师请来的“助手”。后来,他成为一名有名的歌手,作曲家,演奏家,还出版了很多个人专辑。这些成就都是因为那只小老鼠“意外”掉进了纸篓。
这位老师为了让一个孩子从自卑中走出来,精心设计了这场”意外”,可以说是用心良苦。而正是这个小小的“意外”,使这孩子有了信心,取得了诸多成就,改变了孩子的人生轨迹。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一定要走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理,做好孩子的心灵导师。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老师应该多设计一些掉进纸篓的老鼠的“意外”,能让孩子多一些难忘的人生课堂。
要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就有独立思想的人来看待,不能有私心偏心,对待学生一定要公平。有一句名言说得好:要想了解孩子的感受,就请你蹲下来。老师要走近学生,是指教师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真正融入其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要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我们就必须“蹲下来”或是“坐下来”。学生虽然年龄小,其实只要你把他当大人来看,当朋友来对待,他们更乐意接受你的教导。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容易长久。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学生的心灵导师。总之,读了《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这本数书,受益匪浅,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做一个真正的“学生的心灵导师”。
第五篇: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付出心血,收获幸福
-------读《做学生的心灵导师》有感
寒假里拜读了马志国老师的著作《做学生的心灵导师》这本书,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原因是这本书里所列举的例子贴近我们做老师的生活,有些事例甚至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发生过,让我读起来有种亲切感。
如何才能做学生们心灵的导师?我的理解是做一个学生认可的老师,一个让学生能够自觉自愿的跟着你的思路走从而奠定学生优秀人格的老师。之所以学生对你认可,是因为你的行为对学生的心理认知起到了一定的震撼作用,使他们对你认可了。
反思十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丰富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认可
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的作用。”所谓“以不正焉能正人”,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敬其师,信其道。可以这样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当代著名教育家余漪老师认为做人师不是做教书匠,对孩子不仅是言教,重要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可见老师的教育力量更多的是从人格当中来的,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
一个人的人格操守,生活态度以及心灵世界的丰富程度才决定了他的人生价值和生活质量.我们教育要培养的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人的心灵都有一扇大门,对于一个不信任的人,它都不会轻易敞开,所以,老师要做的第一个工作是取得学生的信任.信任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也建立在心灵秘密的交换上.一个老师要学会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灵才能对你不设防.记得2011年春节前,班里流行感冒,晚上到班里巡视,有个叫李韩林的学生发高烧,因为她家离学校较远,家长不能及时赶到就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后用电动车带到宝城医院就诊,下了楼才发现她没有穿棉衣,就脱下自己的硬让她穿上,这时发现她的眼睛里是湿润的,当然当时想的是不能让她再雪上加霜,没有别的,等到了医院里检查
完了挂上了吊瓶之后才发现病房里还有两个学生也在打针,当这两个学生得知是我带这个学生来的时候,他们两个不约而同的说:“老师,你真好!”真的,老师们当时我觉得,当老师不求别的,学生们能由衷的说出“你真好”这三个字的时候是多么的满足,这是学生对老师的最大的认可!
去年暑假前,看到电视里播放电视剧《我的丑爹》,可能大家看多,电视剧的片尾曲是一首感恩题材的歌曲,觉得很好就下载来上课的时候给孩子们观看,第一遍后发现效果不错,就又连放了两遍,这时许多孩子都留下了泪水,应该他们也发现我的眼眶是红红的。细想虽然耽误了上课时间,但是我和孩子们的思想产生了共鸣,力量是无限的!
学生们升级分班了,我看到的是八年级七班孩子们的不舍,听到最多的是“老师,我们要是不分班的话该有多好”每当遇到原先班级的学生时看见不再是敬而远之而是大方的微笑着向前打招呼,我的心里感到幸福,我是不是有点成功!因为我觉得要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不能对学生有歧视和偏见,要有耐心,学生们刚开始不懂,但早晚会懂,而且他们会口口相传,你的成功就不远了。
另外,我教的是数学,很多学生都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平时上课时只要是能够开阔学生视野,见识以及和数学有关的知识都展开来讲,因为我知道要想让学生认可自己,必须要让他们感到你本身一定博学多才,知识丰富,教学水平高,这样才能能够吸引你的学生。
二、熟悉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走进孩子
老师常常感叹,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是变得越来越听话了,而是让许多老师和家长面临困境----吸烟,打架,早恋,厌学......我们可以把这些简单地归结为青春期的叛逆,要尊重学生,把他们当成成人一样平等看待,在乎他们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我们时常把尊重挂在口上,但一遇到问题,往往就拿出长者的气势,要么严厉批评,要么苦口婆心,惟独少了朋友式的促膝谈心,所以学生也只会把你看成高山仰止的长者,不会把心里话说给你听.再者,我觉得迅速与学生拉近距离的办法就是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心灵是最放松的,也最容易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说,学校组织的远足拉练活动,我认为就是一次很好的走进孩子的机会,行走在路上不时的学着孩子们的表情与状态大声吆喝几
声,看到一些比较新鲜的事物也学着孩子的声音夸张的说出来,一路走下来,孩子们有什么想法也就不再避讳我这个当老师的了,有些话即使是学生们自己之间的聊天也不再顾及在旁边的我了,三、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要有正确的导向
作为教师,传道授业是我们的本分,授业是基础,传道才是根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的艺术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当教师走入学生的心灵,用和风细雨浇灌出美丽的花朵,世界也变得五彩斑斓。在教学的同时要交给学生如何处理在生活上学习中的方式方法,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教,要经常地将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学生接触,老师做正面的引导,从思想上诱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从生活上引导,为学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学业上指导,为学生搭建通往成功的阶梯;从心理上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作为一个教师,如果只单纯的交给学生知识,完成教学任务,那只能算是一位教书匠,而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会学生做人处事的,才是真正的好教师,虽然教师付出的是心血,但收获的一定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