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在一学年十个月里记载的日记,构成了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全书以一个“爱”字贯穿始终,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吗
每每被书中的那些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迹感动,《扫烟窗的孩子》、《班长》、《穷人》、《虚荣心》、《感恩》、《嫉妒》、《争吵》、《告别》等等和孩子有关的故事中,歌颂了儿童应该具备的纯真感情,同时书中也表露了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塑造着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爱究竟是什么 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与他.虽然我无法做到这位先生的如此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了.两个学生同时犯了错误,有时,我会凭我直觉判断,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评那个我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学生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不再是个好老师.宽容和尊重学生,“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先生们给的我另一个启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达到,又何必在意学生是否接受了惩罚.常有家长拽着自己不听话的孩子,慷慨的对老师对老师说:“他(她)要是不听话,你就狠狠的打.”时代发展到21世纪,我只能把这话理解成为善意的谎言.教师不适合充当暴力实施者,面对一群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我们需要的是充分的精力去打一场持久战,师生之间的一次簇膝长谈恐怕对于部分学生收效甚微,所以在师生之间建立一条“有情,有意,有恒”的道路,则更行之有效.书中给我的启示是,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
而无憾的.同样,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教师,更会把我们当作朋友,兄弟,父母.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无从谈起,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总之,爱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人,爱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这就是《爱的教育》给我的启示.
第二篇: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亮甲店中学赵西月
内容概要: 一,倪美英老师教学二十余年来的教学经验,酸甜苦辣情形的点点滴滴透过戴晨志先生的妙笔生花,写成一篇篇精采感人,动人的故事,文末更以他专业的知识,为故事提供许多学理和启示.这本号称台湾版的「爱的教育」亦荣膺中兴文艺奖.二,文中分成五篇加以介绍(一)用爱,点燃孩子心中的灯(二)打他,骂他,不如先了解他(三)爱的温馨,是用脑也用心(四)用今天,点亮孩子的明天(五)让管教在创意里「轻松化」三,倪美英老师在序文中提到:年轻出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希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角色,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经以「教师的权威」,用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为了虚荣,逼迫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许多虚伪的荣誉.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颤抖,惭愧不已.四,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体会:一,以教育为主题的美丽,可爱又动人的故事,应该很多,发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是最基层的教育工作人员,所接触到,感受到的故事应该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没有把他记录下来而已,如果有机会加以整理,如同本书一样,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书.二,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一个观念,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习惯,而要常求突破,要从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体思考来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养成反省思考的习惯,对任何事都要下困思勉型的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三,看过的书颇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来;写过的报告,资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开研读,事实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个中滋味又当从何说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只顾往前冲,忽略了反省与自觉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四,时代的产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很多学生光会读书,不会读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个人过度重视IQ,忽视EQ;;是学术界的巨人,却是生活中的侏儒;可以和电脑,机器,实验室对话,却无法与人沟通.从事教育工作,针对教育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一,教师的要:(一)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二)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三)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看看.(四)教师要多怜爱和鼓励(五)教师要专业,专业的精神表现在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教师与家长之认知二,教师的不要:(一)教师不要认为这行业是铁饭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二)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三)教师不要妄想教育万能,不是万能丹也不是特效药,有其极限.(四)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五)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希望与理想.启发:(一)多关心我们的学生,有爱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忆.(二)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三)学习型组织的体会:1,系统思考2,自我增进3,改善心智模式4,团队学习.(四)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上进好学,多求取新经验,落实教学工作.(五)教师专业成长靠进德修养,教师专业自主工作理念的实践,必须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现在各科教学工作上,表现在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点体会.《红楼梦》读书心得之林黛玉
亮甲店中学赵西月
一、林黛玉--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才女
说起林黛玉,那是在《红楼梦》中给读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红楼梦》读书心得之林黛玉。每次伤心落泪都是因为她,因为她是个人见人爱的才女,她具有那种弱不禁风的气质,让人忍不住去喜欢她,理解她。她的才华,在大观园是出了名的。每次赛诗,都是技压群芳,一举夺魁,让人望尘莫及;别人作诗都是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她却“等大家都写的得差不多了,她才提起笔来,一挥而就,龙飞凤舞写下一首诗。”曹老先生如此是说:黛玉的才气是无人能及的,作诗是她的天赋。但是,古时候“女子无才便是德”,就算黛玉学富无车又有什么用呢?她本不属于人间,她是为了还泪,才枉到红尘走一遭。
二、林黛玉--爱哭的妹妹
林黛玉之所以爱哭,那是很明显的,她来这世上,本来就是为了还泪。仅仅是这样吗?不是。黛玉的哭,是为自己的身世而哭,是为自己无依无靠而哭,是自己情感的宣泄,是对着世界的愤恨…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大观园,敏感的她,满身是刺,除了哭,她还怎么办?她又能怎么办?处处受束缚,处处受为难,黛玉过的,是“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的凄凉长夜;每次忧愁时,她只能“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谁能了解她?谁能懂她?呵呵,也许只能是千年以后众多红迷能了解了。
三、为黛玉叫屈
世界上有两种人,第一种人你初次和他见面时觉得他和蔼可亲,容易亲近,相处日深,你会发现他的心思高深莫测;第二种人恰恰相反,初次见面你会觉得和他在一起别扭,不舒坦,心有所惧,然而相处日深,你会慢慢发现他襟怀坦荡,亲切可人。很明显,黛玉和宝钗就是很鲜明的对比。人们对黛玉的偏见,就是因为她爱“耍小性”,“性情孤僻”、“尖酸刻薄”。其实,当你真正细细去关注她时,黛玉其实是很平易近人的。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好象是一个宝玉房里的一个丫头,去给黛玉送东西,那时候黛玉正在给丫头们分钱,“便抓了一把给她”。对待她的丫头紫鹃,更是平易近人,好得跟姐妹一样。三十回紫鹃批评她:“若论前日之事,竟是姑娘太浮躁了些。”又说:“好好的,为什么又剪了那穗子?岂不是宝玉只有三分不是,姑娘到有七分不是。我看他素日在姑娘身上就好,皆因姑娘小性儿,常要歪派他,才这么样。”试想,若不是黛玉是一个平易近人、尊重下人的人,相处了这么久,紫鹃岂会不知她的性子,又岂敢对黛玉这个“主子”说出这一番话?这能说黛玉尖酸刻薄吗?
还有就是,香菱苦学诗的事。香菱没有作诗的才能,宝钗见她那样子,却不以为然说:“你这样子,别累出病来!”分明是讽刺香菱的意思,说她不能作诗;又说:“这个人一定是要疯了!”而黛玉不是。她说:“我不能说自己很好,但是教你还是可以的。”又把自己珍藏的诗集借给她,把自己的体会、心得毫无保留告诉她。最终香菱作了一首大家都称赞的诗,这其中不也有黛玉的功劳吗?所以,那些偏见是毫无道理的。
而宝钗,表面上和蔼可亲,心里却有一本清楚不过的帐本.她为了讨好自己“未来的丈母娘”,在金钏儿跳井死后却一点也不同情,对袭人伤心流泪“深感奇怪”,而
是跑去王夫人那去安慰她,说一堆落井下石的话,终于,她的表现得到了肯定,连憎恨荣国府的赵姨娘也称赞:“会做人!”没错,会做人的宝钗,却不知多心狠手辣。
四、林黛玉--懂事故却不弄事故
在大观园里,黛玉虽说是贾母的外孙女,可是进了贾府之后,又什么时候听见贾母对黛玉说过一句贴心话?倒是宝钗,把贾母唬得服服帖帖的,于是贾府的人便认为宝钗是个贤惠儿媳。但是黛玉,由于她寄人篱下,比别人更敏感,对自己的身世敏感,对自己的遭遇敏感。但是敏感的她也有尊严,她处处都要维护自己,又不能完全发泄出来,她只能像个小刺猬似的活着,得罪了许多人。她的那张嘴,像刀子一样尖利。对于人情世故,她也懂得。但是她却不弄事故,对此不以为然。在宝玉那次挨打之后,她去看他,也对宝玉说:“你且改了吧!”可见,她是深深厌恶封建制度而又不得不去遵守它的其中之一的受害者。一来,她怕宝玉再挨打;第二,她不愿看到宝玉受苦。这是极其矛盾的思想,黛玉她又能怎么办呢?只能劝宝玉。
还有一次,宝钗生日时大家看大戏,其中的龄官很像黛玉。凤姐有意取笑她,说:“那个戏子很像一个人。”大家都知道是黛玉,偏偏湘云嘴快说了出来。由此黛玉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在大观园里,她没有尊严,她只是个被比戏子的,她是个累赘,她是个寄人篱下的…但是,如果湘云不说出来,黛玉心里就会平衡吗?我看不见得。不管怎么说她黛玉是个书香门第、名门望族的小姐呀!黛玉是极聪明的人,凤姐的意图她岂会不知道?但是她又是极敏感而又有尊严的,她自己是看重自己的。但是,谁又了解她?只能什么苦都只能往肚子里面吞,只能耍耍小性儿,所以,大家对她的偏见越来越深。
但是宝钗就不同。她对任何事物都要计较值不值得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回报。在她生日时,她知道贾母喜欢看什么样的戏吃什么样的食物,就按贾母的喜好说了,因此得到贾母的喜欢;在金钏儿死了,她忙跑去安慰王夫人,得到她的尊重。再说她对下人,怎样对待自己的丫头,很明显,两者(黛玉和宝钗)的思想高低就呈现出来了。但是如果说今天,宝钗这样的人远远比黛玉受欢迎,想拍马屁的人就要跟宝钗学一手了。这也是世人不理解黛玉的原因之一。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懂事故而不弄事故。
五、林黛玉--“一片冰心在玉壶”
黛玉的才气,是古今中外少有的。重要的是,她具有一般写诗的人所没有的诗人的气质。她的诗是跟她的思想、感情、生活连在一起的,可以说她是为了诗而生的。她的诗,可以说在整本《红楼梦》里是最好的。(宝钗认为作诗没有用,她的心不是属于诗的,尽管她能和黛玉媲美,但是她没有诗人的气质、情怀。没有诗人的气质和情怀,不能说是个诗人)每首诗,她都是用心写的,但是每次写诗,她又总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我喜欢她的《葬花吟》,她的情感能深深刻在人的心里;我喜欢她的《问菊》,她写的菊花能问得人无言应答;我喜欢她的《咏白海棠》,最喜欢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还把海棠当做人来写;我喜欢她的《五美吟》,美人都在她风流、清新、新奇的诗风表现得活灵活现…读她的诗,也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一片冰心在玉壶。”
六、林黛玉--最后一声呼唤
黛玉的死,至今牵动着无数红迷的心。黛玉临终前“睁开眼睛一看,只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那里”,这似乎对应了她写的那首《葬花词》里的一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句;她向紫鹃交代了自己一的后事“我的身
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对应“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掉陷渠沟”。黛玉咽气之时,正是宝玉和宝钗礼成之刻,没有一个人关心她,没有一个人心疼她。她最后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到“好”字就不做声了,身子也冷了。有人认为,这是黛玉对宝玉心怀怨恨,才焚稿断痴情,撕宝玉给她的手绢。其实不是这样的。大家还记得,黛玉为什么来到人间?那是她要还泪,她要还自己前生欠宝玉的情。可以看出,这里是作者想回应“还泪说”的一笔。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宣告着“木石前盟”的结束,他们的情缘也就结束,我想,黛玉应该是平和地去的。黛玉还尽了一生的泪,那就不应该心怀怨恨地离去,否则还泪就没有意义了。也可以说,黛玉的死,也就基本完成了小说;但是这个情节的出现,更让读者把黛玉的形象深深刻在自己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所以说,这个情节出现是很必要的,它让悲剧更悲,让读者跟着它的情绪走。
也许黛玉的悲,就这样继续悲下去了.:
翠衾孤拥醉,醉拥孤衾翠。
情多更莫醒,醒莫更多情。
第三篇: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这本书里也正是想表达这一点.在这本书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还有《义快的行为》这两节,第一节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琵斯的爱,诺琵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琵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琵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琵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琵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琵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的人.第二节写的是一个墨盒砸到老师的事件,原因是克洛西被人凌辱,最后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没想到扔到了刚从门外进来的老师,最后卡隆要帮他顶罪,但老师知道不是他,让肇事者站起来,并没给他处罚,听他讲完事实后把那些人抓了起来,但卡隆跟老师说了些话,老师就不处罚他们了.这里就表现了卡隆他关心他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并且得饶人过且饶人,这是难得的一种为人处事.读到这里,我想在这个以经济利益为主的社会上,使同学之间自私自利,以我为主,嫉妒打击,怕得罪人,恶意竞争等不良作风日益生成,那种关爱他人的精神已经渐渐淡漠,在社会加强精神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在学校家庭上学习这关爱他人,让自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让爱在人们心中永驻.《格林童话》读书笔记
《格林童话》源自民间,在艺术上通俗、质朴、粗犷、生动,表现了纯真的自然美。文中的主人公个性鲜明,善恶对错一目了然。不少主人公憨态可拘、滑稽可笑,使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总是把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矛盾冲突置于斑斓多彩的幻梦之中,借助神奇的力量化解矛盾,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告终。故事中,自然与神奇,现实主义与浪漫幻想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使读者既感到故事情节合情合理,又体现了读者的意愿,从而得到满足。如今在这样一个物欲如潮如流的社会里,有些人迷失了方向,有时无法正确辨别善与恶、对与错。这种时候,不妨看一下《格林童话》,在一个个生动、简单的故事里你会体味出内在的深刻意义——以理性的态度去辨别世间的善恶对错。看《格林童话》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放飞,看看故事情节体味一下其中的意义,欣赏欣赏其语言艺术的特色。犹如采撷最丰硕的花果,吮吸最甜美的甘露,来滋养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
打开《海底两万里》,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和书中的主人公探险家尼摩船长一起乘坐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鹦鹉螺号的尼摩船长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他性格古怪,但看到朋友死去却会无声地落泪;他知识渊博,会收容所有厌恶陆地的人;他会把上百万黄金送给穷苦的人;他会把整口袋的珍珠送给可怜的采珠人;甚至还为法国政府偿还几百亿国债;他还会逃避人类,对他人施行可怕的报复„„尼摩船长对人类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他心中充满无尽的痛苦,却仍是个善良的人.整部小说动用大量篇幅,不厌其烦地介绍诸如海流,鱼类,贝类,珊瑚,海底植物,海藻,海洋生物循环系统,珍珠生产等科学知识,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启蒙小说.《活着》读书笔记
徐福贵和他的女婿围着他们的希望——苦根,艰难的活着.苦根,一个古灵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让人心疼.四岁的时候,苦根的父亲,徐福贵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压成了肉酱.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岁,发着高烧,帮着徐福贵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贵心疼外孙,没钱买药,煮了一大锅豆子,出门下地去了.不想回来后就发现苦根被豆子撑死了.“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这是主人公的话,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西游记》读书笔记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二十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花果山上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童年》读书笔记
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那么的恐怖,悲惨,令人不敢去回想。
可怜的高尔基3岁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后来高尔基又结识了知心朋友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常,可怜的小茨冈就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高尔基就这样失去了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尔是魔鬼,欧打自己的老婆,还天天闹着要分家产,兄弟之间一点也不团结,两个儿子萨沙也被教坏,处处捉弄高尔基。此后,高尔基又认识了木匠“好事情”,成了好友。结果被外祖父赶走,高尔基得了个继父,十分凶常打人,几年后,最疼爱他的外婆死了,母亲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
高尔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在阅读中,我发现他的爱,寻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是我认为我有史以来度的最快的一本书了.但,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它的人物性格和
很鲜明,它的内容很和我的胃口(可能含有贬义,不知是否有人会骂我早熟之类的),甚至主人公方鸿渐的一些经历和我颇有相似之处(关于这一点,我会在文章中向大家慢慢道来).我一开始,只是把这书当作一本普通的小说来看的,只是为了图个乐子,也并没想写什么读后感.于是,我迷迷糊糊地,一口气地读到了本书的200多页(全书共有335页).这时,我十分纳闷——我一般读小说,200多页会读上近半个月.于是,我诧异地顿了顿,把书合了起来.这时,我看到了本书的题目——《围城》.我惊呆了.当时,我凭题目感觉《围城》这本书应是写一些抗战时期的事情——“围城”吗!即八路军把日本鬼子围在一座孤城里无路可逃,被迫投降一类的事.但是,内容和我先前的所思所想根本对不上号.它倒是讲了一个上海的青年,出国留学后骗来了个博士学位,回国时候和回国后发生的事情.从那次经历后,我终于明白了这大学生的平常生活和艳遇等事件与“围城”二字有什么关系.不过,在说“围城”二字之前,还是先来说说这本书,这对理解有好处.作者钱钟书的夫人杨绛说:“这书写的正是作者本人的故事.”也许正是这样,作者才写出了本书.《孟子》读书笔记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名人传读书笔记
《名人传》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才是真言。《名人传》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
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简爱读书笔记
《简爱》
《简爱》的作者如果和中国的曹雪芹相比,毫无疑问,后者的文化底蕴要更博深一些。就像中国和英国人拼比历史,中国人可以无愧地说:我比你老的多。曹雪芹一生所学要比夏落蒂.波郎特要广博的多,毕竟中国的文化底蕴要丰盛的多。中肯的说,简爱的确比不上中国的《红楼梦》。不管是人物丰富还是物致的描绘上,《红楼梦》都是更为杰出的。但是,《简爱》中也有值得中国人去学习和欣赏的地方。比方说,《简爱》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方面,可以说淋漓尽致。这点在很多中国人的文学作品中做的都不够.读这本书我仿佛读了一遍《圣经》,西方人对宗教笃深的感情与真诚的信仰,真很令人敬佩。现在的中国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在读《简爱》时候,让我感受到在拥有宗教哺育下才可以得到的人情的纯美,在现在的中国这真的很难得。其实,很多圣经里的教诲与中国的孔儒的经典思想是相通互补,而现在国人却往往忽视了祖先的睿智。比如圣经里劝人从善,劝人宽忍,劝人感恩,与孔老夫子劝国人礼义仁,两者是相同的。在读《简爱》的时候,我时常被圣经里的美好的思想启迪着,让我联想到中国的现状,心中似乎收获许多。让我坚信,对于中国的儒家文化真的需要重新审视。
第四篇:三爱教育
一年级“三爱教育”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懂得学习要靠勤奋,不能投机取巧,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劳动,人类就无法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的道理,更使他们初步了解我们的祖国,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来歌颂、赞美祖国,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准备活动中涉及《国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视频、文章、音乐、图片。
2、指导学生收集有关神舟七号及祖国建设成就的有关资料。
3、收集勤奋学习爱祖国爱劳动的名言、警句。
三、班会活动过程
1、学生讲述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1)孔子每事问。(2)悬梁刺股。(3)映雪读书。
2、主持人:孔子每事问,孙敬悬梁、苏秦刺股,孙康映雪读书,这些古人在艰苦的 条件下设法坚持读书,有的成为儒学大师,有的称为著名的学者。那么,同学们能讲一讲现代名人读书的故事吗?
3、学生讲述现代名人读书的故事
(1)闻一多醉书。(2)华罗庚猜书。(3)高尔基救书。
4、主持人: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1886年5月1日,在美国芝加哥,20万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这一斗争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后来,国际工人组织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就把这天定为国际劳动节。“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
每当唱起这支歌,亲爱的同学们,你会想到什么呢?对,小喜鹊靠劳动为自己建造新房子,小蜜蜂靠劳动换来甜美的蜜糖,是劳 动为我们带来幸福的生活,劳动最光荣!下面,由我们全班同学齐唱:《劳动最光荣》。
劳动是人间最亮丽的风景线,幸福的生活靠劳动创造,请听诗朗诵《五一颂》。
劳动创造了世界,光荣永远属于伟大的劳动者,请听故事《我的名字叫劳动者》 主持人:劳动者的世界丰富多彩,劳动者的心灵细腻透彻,传世的乐曲在思念中,追述着劳动者的浪漫。下面请欣赏相声,《劳动创造了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请听诗朗诵《站在季节边缘》
主持人;劳动创造了今天的业绩,劳动装点着祖国的繁荣,我们的祖国多么美啊!碧绿的草原,蓝蓝的大海,弯弯的江河,绘成了一幅彩色的中国地图。请欣赏朗诵《彩色的中国》。
主持人:我们的祖国像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我们就是花园的花朵,盛开在祖 国这个美丽的大花园里,请欣赏表演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在我们祖国宽广的土地上,有两条河哺育了勤劳的中国人民,那就是长江和黄河,请男同学朗诵《长江长,黄河黄》。我国还有很多大山、江河、名胜古迹。最雄伟的是长城。长城是什么样子呢?请听快板《长城长》。
主持人:请大家欣赏诗朗诵《我爱我的祖国》
(三)国旗国徽
主持人:我们的祖国真美丽,我们都热爱她。你知道我国的国旗是什么吗?生:五星红旗。主持人:它代表的意义是什么?生:中间一颗大星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星围绕着大星星,表示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主持人:国旗上的红色和黄色有什么象征意义?生;红色象征革命,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黄色象征光明,也代表我们黄皮肤的中化民族。
主持人: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由谁亲手升起? 答:1949年10月1日,在开安门广场,由毛泽东同志亲手升起。
主持人:什么地方应升挂国旗?(看谁说得多)
答:天安门广场、新华门、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查院,中国人民政协、外交部、机场、港口、火车站、边境口岸、边海防、学校、政府机关等。
主持人:中小学生多长时间举行一次升旗仪式?答:每周一次 主持人:我们热爱祖国,要有自己的行动。我们该怎么做? 1:我们要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2:我们要守纪律、爱劳动、讲卫生、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健康成长。3:我们要努力学习,锻炼体魄,勇夺奥运金牌。4:我们要勤奋读书,考上航天大学,去研究载人飞船,让神
八、神九再创第一!生5:我们要爱护环境,珍惜资源,让祖国更加美丽。
主持人:同学们说得好,希望同学们会做得更好!
四、总结
1、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2、学生畅所欲言。
3、班主任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名人刻苦学习的事例,我们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优良的品质。让我们用知识作为我们飞向天空的翅膀,学习前人好学不倦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同学们是祖国的未来,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刻苦学习,努力锻炼,提高本领,报效祖国的!孔子每事问:孔子一向勤学好问,从不放过任何请教别人的机会。他没有固定的老师,谁有长处,就拜谁为师,相传孔子曾向老子问礼仪方面的事,又曾向襄子学弹琴。孔子是十分重视礼仪的人,当他第一次进入鲁国祭祀周公 的太庙 时,心情就特别兴奋。他仔细观察太庙的布置和祭祀器具,凡遇到不明白的,就立刻向身边的人发问。有人不以为然地说:「谁说陬邑大夫(即孔子之父叔梁纥,曾出任「陬邑大夫」的官职)的孩子懂得礼仪呢?进入太庙遇事就问这问那!」这话传到孔子耳中,孔子便说:「这才是合乎礼呢!」
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映雪读书:晋代孙康因为家贫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他觉得非常可惜,白白地浪费光阴。一天外面下起了很大的雪,半夜梦醒,见一丝亮光从窗缝里钻进来,原来是大雪映出来的,他起身对着亮光看起书来。经过他刻苦努力终于成为饱学之士。
闻一多醉书: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华罗庚猜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读书方法是猜书。他拿到一本书后,不是从头到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本思考一会儿,然后闭目静思。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就不再读了。他这种猜想法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像力。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蒙高尔基对书感情如独钟,爱书如命。有一次,他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书籍,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的下流淹死。”
五一颂
春风春雨把原野拂过,惊起一层漫漫绿色。高高铁塔、层层配电网络上,悬挂着一幅幅检修线路工人忙碌的景色。
第五篇: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读后感
初拿到《爱的教育》这本书时,其实我不太愿意翻看,因为我不太喜欢这种少儿类的教学名著,但相比于《大教学论》这种过于理论化的名著,我还是可以接受的。当我看完第二篇后,就像上了瘾一样一发不可收拾。《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尼契斯所著,术中采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四年级学生安利柯在一个学期里个人和身边的人所发生的事情。全书用小学生的口吻,用最平实无华的文字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写了一个有一个充满爱的小故事。
可莱蒂一边忙着扛木柴,招呼顾客,一边见缝插针地复习功课,学着煮咖啡,照顾生病的妈妈,在做这一切的时候,他又是那么开朗乐观。当他“替母亲在背后垫好枕头,整理好被子”的时候,我为一个勤劳能干、乐观好学、体贴父母的好孩子而感动!这是多么难得的品质啊?柯莱蒂所做的一切,现在有多少个四年级的孩子能做到?当奈利的母亲在校长办公室里激动地抱着卡隆的双肩,“摸索”着要找礼物送给卡隆的时候,我理解这位母亲的心情,我能够体会得到一个母亲对自己那驼背、瘦小的儿子在学校生活的担心忧虑,和对保护儿子的卡隆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尽管曾经学过〈小抄写员〉)这篇课文,在书中再读这篇文章时,我仍然还是很感动。我相信,父对子之情,许多为人父者都能做到;唯这子对父的深情——愿意为父劳累,宁愿多次受天大的委屈也不声张,仍然深深地爱着父亲的感情,是多么难能可贵!作为子女的我们,为父母做的到底有多少?〈六千里寻母记〉中,当随着可怜的、坚强的、勇敢的小马克历尽磨难,饱偿艰辛,来到梅基内斯工程师的家;当那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正心如死灰地等待死亡的可怜的母亲听到一个“好消息”,“腾地一下坐起来,移动不动瞪圆眼睛......”,当马克“衣衫破旧,满身灰尘站在门口......”时,我为最后的母子囤聚而感动,是对母亲的爱,支撑着13岁的小马克孤身一人,长途跋涉,历尽坎坷;是对母亲的爱,给了小马克巨大的精神动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挽救了思乡心切、正在死亡边缘的母亲!因为儿子的爱,使得刚刚还拒绝手术的母亲,要马上做手术,为了爱和被爱,她要活着!班长代洛西是理想学生的化身,成绩优秀、待人温和、尊师爱友。面对瓦梯尼的挑衅,没有被激怒反而用心化解。卡隆是正义的化身,不仅经常保护弱者奈利,卖菜的女人的儿子克洛西、经常遭受父亲打骂的小泼莱可西也经常得到他的帮助。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铁匠的儿子泼来可西,泼来可西是那个目光温和,又瘦又小,时常生病但学习非常用功的孩子。尽管父亲经常打他,但却一如既往地维护父亲,每天露出快活的笑脸,懂事、善良地让人心痛。最后,他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勋章,使父亲浪子回头。
读〈爱的教育〉,一直在心底涌动着的是融融的爱意,暖暖的感动!书中几乎涉及到了人世间所有高尚的爱,博大的爱。《我们的老师》、《二年级时候的女教师》、《我们的校长》等篇章体现的是师生间的爱。《弗兰谛的母亲》、《爸爸的监护人》等以及安利柯父母写给他的一封封信,让我们感受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浓浓亲情。《巴杜亚的爱国少年》、《士兵》等篇章让我们感受到国民对衣袋里这片土地的那颗赤城的爱国之心。还有姐弟之间的爱、陌生人之间的爱。
《爱的教育》中体现的爱,是很纯粹的爱,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存在。从教师的角度看,我们不一定要做到像书中描写的老师一样无私,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是明确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是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职业,它和其他工作一样,靠工资养家糊口,但教师的工作是育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所以,注意言行,言传身教很重要。《出色的行为》一文中,女教师对克洛西泼墨水的行为明辨是非,并没有责备他,最后,她也宽恕了欺负克洛西的几个学生。教师的做法很好地向学生演示谅解与宽容,如果教师不明事理惩罚克洛西,给克洛西带来的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或许有读者对老师宽恕几个调皮学生的行为不理解,但我相信宽容比起惩罚更能打动学生。其次,不管当初是否是自愿选择教师这个行业,但既然选择了,就必须用心对待。我们不仅要当学生的老师,更要当学生的朋友。我相信,就算是一座冰山,一直向它输送暖气,也会有融化的一天,何况是一些心智不成熟的学生?一个班级总有那么几个头痛分子,对这些学生,千万不要过早地给他们贴上差等生的标签,他们其实是最需要关爱的群体,那些幼稚的行为,只是他们渴望被关注、渴望被关爱的表现。
书中安利柯父母的教育方式让我深深叹服。安利柯的父亲是典型的严父的角色,在得知安利柯看到需要帮助的乞丐时没有伸出援手,默然离开时,严厉批评。父亲注意从小事上教导安利柯,让他自己发现身边的朋友的闪光点,从生活中学习做人。母亲是温柔可亲的,在安利柯生病、难过的时候,总是陪在他身边,同样的,她也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安利柯在身边小事中学会爱。在应试教育下成长的我们,深知应试教育的弊端,我们以后都会为人父、为人母,怎样教育孩子,这本书有很好地答案。
书中的一个个爱国小故事是爱国教育很好地教材。在和平发展的年代,我们当然不需要像故事中的小小少年一样牺牲生命保卫国家,但爱国绝不是空洞的。立志报效国家是爱国,遵纪守法是爱国,甚至小到文明讲理也是爱国。每个人对爱国的定义不一样,做法自然也不一样。对国家,可以没有很强烈的认同感,但绝不能有分裂国家的念头。
如今的社会上,有些人则非常势利,他(她)们的行为准则是看是否对自己有利,即使在道义面前也不放弃讨价还价。这种人是非常渺小的,他们的处事哲学必然会遭到人们的鄙弃。因为虚伪换不来真情,冷酷换不来热忱。冷漠自私者失去了做人的道义,他们就很难得到别人尽心尽力的帮助。经常带着面具的人,到最后也许连自己都遗忘了自己,为了利益丢失了原来的自己,这样的人可恨,也可怜。反之,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给别人幸福,就是给自己幸福;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一个人心里有别人,总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有真情的奉献,那么得到的将是内心的充实,高尚的人格,爱心的照耀,真情的温暖。甘愿给社会付出真情和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总是偏爱那些热爱生活而乐于奉献的善良的人。不要让社会的阴暗面磨灭了心中爱的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