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课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5篇

时间:2019-05-15 15:5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班会课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班会课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

第一篇:班会课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

班会课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一些所理解的“课程”往往仅限于教学课堂,很少想到班会课更应该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有些班主任把班会课看作简单的课,随意掌控。他们在班会课上谈班级建设计划、传达学校通知;或者把一周来所发生的班级问题一一罗列出来,以警示学生。一堂课下来,几乎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听得兴趣索然,甚至产生反感。更有甚者,个别班主任根本不把班会课当作是“课”,随意地把班会课移作他用,或索性让学生自习。像这样的班会课,老师说得再多,对学生而言也是“过眼云烟”,教育效果甚微。

班会课只有通过不拘一格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关注世界、观照自我,进而发挥自己的才能、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心灵触动,才能达到最佳的德育效果。对班会课进行变革,要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在三个方面的回归。

1.“知情权”的回归

班会课是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之一,学校往往在开学初就安排好了一个学期的班会课主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所有主题班会都能完成。班主任应把学校班会主题安排的“知情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学校安排了哪些班会主题,有哪些现象值得自己关注和思考,有哪些问题需要自己解决,有哪些品质需要培养。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这一点尤其必要。因为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辨别能力,他们会主动思考这些班会主题,我们的德育工作就能收到一定的效果。这比把学生“蒙在鼓里”盲目接受主题班会教育要强得多。

我在每学期初,都会把学校政教处安排的本学期班会主题张贴在教室的宣传角,组织一次简单的宣传和学习,让学生对这些主题有所了解,并进行思考,为今后的主题班会做了较好的前期准备。

2.“选择权”的回归

学校对每周的班会主题往往有一定的规定,但我认为,应该按照班级实际情况、班级个性开展班会活动。班会课的主要内容是实施德育。德育是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要把这项工程做好,不是靠一节班会课、一个主题就能完成的。只要所选择的主题具有时代性、必要性、实效性,又不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大局,能让学生感兴趣、有收获,班主任就应该大胆尝试,尽可放心地把班会主题的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属于他们自己的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教师把班会主题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决不等于撒手不管,不闻不问。教师要关注本班的主题活动是否会影响学校和年级工作的大局,也要对学生的选题情况心中有数,并给予及时而科学的指导,如此才能避免班会活动与德育工作目标南辕北辙或流于形式。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以寄宿生为主的高中。高一新学期刚开始,不少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学校独立的生活、紧张的学习氛围,有的女生甚至流下了委屈的泪水。为此我召集班干部,多方了解情况并据此指导班干部制订了调查表,询问学生目前最需要开设哪些主题的班会活动,然后根据调查结果,由学生讨论决定班会主题。最后我们是以“学会生活”为专题组织了一系列主题班会活动,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因生活常识、生活技巧严重缺乏而引发的多种问题。

3.“组织权”的回归

有些年轻的班主任责任心强,工作热情高,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一起组织班会课,并且,为了精益求精,往往在班会课的设计方面提出了不少自己的主张。学生出于对班主任的尊重,大多是接受和服从老师的安排。这样精心“打造”的班会课,尽管班主任付出了很多,却未必是学生喜欢的。

我们的班会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也应该成为学生大胆展示自我、提高能力、陶冶情操的舞台和阵地。班主任应把主题班会的组织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策划、组织、搜集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班会课。

有一次,学校安排的班会主题是“文明上网,上文明网”,学生也觉得这一主题非常有意义。和学生交流之后,我把这次班会的组织权完全交给了他们。那次班会课,学生果真给了我一个惊喜,他们采用辩论会的形式,把全班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双方选派代表参加辩论,其他学生为己方代表提供辩论材料并加油助威。虽然辩论会的形式比较朴素,学生的辩论技巧略显稚嫩,但全班人人参与,热情高涨,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网络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思考问题的能力、辩论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获益匪浅。

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在把主题班会组织权交给学生的前后,不能只作壁上观,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观点,了解班会课的设计方案,充分估计该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并给予适度的指导。

看似简单的班会课,却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班级建设的一种有效形式。德育工作、班级建设的主体,无疑都是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突出,才能在班会课中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与主

体作用,班会课才能取得良好成效,我们的育人工作才能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取得实效。

第二篇:呼唤主体回归 构建高效作文体系

呼唤主体回归 构建高效作文体系

——谈新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教学中最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人文素质,最适合发展学生个性思维的活动形式。但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却始终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据调查,我国大中小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作文障碍,分别为:小学生76%,中学生88%,大学生89%。有学者指出:“作文教学难,一直是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尤为重要的是,许多学生在心理上,对写作文兴趣不浓,甚至全无兴趣,视写作为畏途,有的学生本来有兴致,经过写作教学,写作热情反而消失,甚至厌恶写作”。面对极为普遍而又严重的作文障碍,大家都在做各自的努力,但努力的结果却不容乐观:优秀的学生习作凤毛麟角,大部分文章,或无病呻吟;或鹦鹉学舌;或废话连篇......文章中大都缺乏生气,缺乏灵性,缺乏个体生命意识的涌动。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不会感觉,没有真情实感。他们的感觉器官及其所具备的潜能只被开发出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部分在沉睡状态就被窒息了。在他们眼里,世界是单调的,平面的,静止的,没有什么可以表达的。缺少了感觉,也就谈不上有什么自己独特的感情,学生不会独立地去审美,习惯于用老师和教科书的价值判断决定自己的好恶、喜怒。因此,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看了一篇就不用再看第二篇、第三篇。

1 其次,作文要求拔高。从当前作文教学的情况看,普遍存在着一个要求过高过急,评分过严的问题。许多教师用各种公开出版的优秀作文选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或者拿老师自己的书面表达水平来要求学生。如低年级把看图说话教成看图作文,中年级把片断作文教成成篇作文,高年级把能写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简单的记实作文教成会写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内容生动、语言流畅的复杂文章。这种拔苗助长的主观主义,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其结果必然使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欲速则不达。

另外,指导方法程式化。每次作文指导都是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表达,项目一样不落,程式固定不变。框框太多,限制太死,造成学生出现“一凑、二套、三照抄”的应对现象,长此以往势必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影响学生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且学生的作文心理也会受到灰色污染,思路枯竭,习作兴趣荡然无存,写作质量谈何提高?

还有,作文评价太武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传统的作文评价是“一支红笔、一个分数、几句评语”,教师包办式的评价,无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甚至产生作文是为老师写的念头,背离了作文“是表达和交流的需要”的宗旨。而且评语以“纠错”为主,以“寻优”为辅,再好的习作也要剔出点毛病以显示教师的权威,故而学生解读评语的兴致不高,其激励作用也无有着落。教师辛辛苦苦、案犊劳形换来的是“看完分数,本子一丢”。

从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体地位不

2 突出,写作动机不明确,习作兴趣不浓厚。使教师学生都被囿于一种怪圈中,不能自拔。怎样才能构建高效的作文教学体系。下面,我将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定位,结合他人的成功经验和自身的一些实践,谈一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去伪存真重感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作文应该来自于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是他们以自己的视角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表达情感。是他们以自己身边的事和物作比照,来理解抽象的、未经历的事和物。但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往往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侧重于词句的优美、表达的流畅、内容的高尚,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的情感和独特的感受。其结果是产生了大量内容虚假、言不由衷、词藻华丽的文章。训练出了许多具有“双重人格”的学生,即作文人格和真实人格。这些学生,平时天真烂漫,纯洁无邪,表现出真实的自我,具有真实人格;而面对作文时,极力体现教师、教材和社会规范所赋予他们的社会语言,却丢掉了真实的生活语言,这就是作文人格。久而久之,“假话、套话、空话”的习作逐渐形成学生虚伪的人格,导致虚伪的语言、虚伪的行为和虚伪的实践。因此,作文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一种思想训练。要把学生的习作和学生的做人联系起来,习作要强调真实,教会孩子“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

1、写真话。

3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要敢言天下真,这也是做人的根本。”陶行知先生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以,在平时习作教学中要坚持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所为真实地反映出来,训练他们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力。如作文《老师,我想对您说》,习作时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心里想说的话,结果不少学生都在文章中“勇敢”地倾诉了许多真心话,诚心诚意地为我指出了许多不足之处,更有甚者列举出数条“罪状”。对于孩子们的一片诚意,我虚心接受,师生之间以诚相待,反而拉近了距离,增近了感情。这样,让学生确立“写真人、真事、真物、真情”的作文观念,学生才会边作文边学做人人,才会留意周围社会,逐渐发现生活中真善美,假恶丑,产生书诸笔端的冲动,达到“不吐不快,自能作文的境界。”例如一位爱好足球但不爱写作的学生,在观看了中国队一场关键的比赛后写道:每晚八点多,我都守在电视机旁看足球赛,爸妈都说我成了“足球迷”啦。“好!中国队进球了!”我“腾”地跳起来,站在沙发上,伸直胳膊,攥紧拳头,嘴里高呼着:“好球!”我热血沸腾,敬佩、骄傲、自豪......都一齐涌上我的心头。这不正是小作者的真实感受吗?正因为热爱足球,有了真实的感受,所以作文才写得这样生动,这样作文就不再是空洞无物,而是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2、抒真情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习作不仅要说真话,还要求要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应把学生的作文看成是一种“倾述、交流”,学生在“倾述、4 交流”时往往考虑不到思想内容的深刻性,文章结构的条理性,句子的连贯性,词语的准确性。如果老师要求严格,那么学生就会出现语言思维的障碍,本来能“倾述、交流”的内容也就不知怎样倾述、交流了,所以应该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来要求学生作文,鼓励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抒发真情实感,坚持反对虚假无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从而充分发挥语言交际的功能。比如写《我的家乡》时,有的学生在表达了自己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现实的问题。如家乡的相对落后,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等多方面不足,并且在文中呼吁家乡的人们依靠科学、勤劳致富,增强环保意识,齐心协力建设美丽、富饶的家乡。从孩子那真情文字的表露中,我们可以感觉到那浓浓的人文情怀。总之,鼓励学生大胆的说真话、抒真情,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使学生敢于写、乐于写,重树了写作的自信心。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成长道路确立了坐标,还给孩子一个真实的灵魂。正如斯普朗格所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二、广开渠道强积累。

叶对陶先生指出:“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写作即生活,这是叶老的写作本质观。他一直认为,写作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生活,“它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因此,让学生利用多种渠道,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勤于观察、大量阅读、注意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

1、在课内阅读中积累。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书读得多,写起来自然洋洋洒洒,思如泉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观点,已经形成共识。课本上所选文章都经过精心挑选,文质兼美,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小学生记忆好,可塑性强,正是诵读的最佳时机一,课文中有许多片断文章要求背诵,像《北京亮起来了》、《日月潭》、《我爱故乡的杨梅》、《翠鸟》、《桂林山水》等,这些都能让学生通过大量诵读来积累语言。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我在班内设立读书“五星栏”。采用自评、互评、小组评分的方式,每学一篇课文,凡朗读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学生,就奖励他一颗星;若能熟读成诵,就能得到两颗星。并且一月一总结,由小组评出每月的“读书大王”。期末评出学期的“读书大王”。并根据学生的五星数评出等级,作为朗读成绩,记入《小学生评定手册》中,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2、在课外阅读中积累。

课外阅读是丰富学生语言储备,积淀语感的有效途径。因此,我要求学生阅读适合自己口味的报刊、书籍,搜集整理自己感兴趣的名言、警句、对联、歇后语、成语等,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充实其写作材料的“仓库”。学校的阅览室无疑给学生的阅读积累,提供了一块芳草地。另外,我还在班内设立了“好书推荐卡”,把学生家中适合读的书刊名称编入档案,为互相之间借阅提供了方便,使学生的个

6 人藏书做到资源共享。班内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一张“读书卡”,包括“内容简介”、“词语贝壳”、“珍珠句段”、“心得体会”等小栏目,鼓励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除了读书卡,学生们还有自己的读书笔记,孩子们都很珍爱自己的本子,美其名曰:“芳草地”、“星星河”.......也有的学生,绘以色彩,加以缀饰。刘鹏飞同学的扉页上赫然抄有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诗句,以此作为读书座右铭,爱书之情,可窥一斑。通过以上方法,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好词佳句,习作时,常常有精彩的语句,不知不觉地涌现在学生的笔端,为文章增色不少。

3、在生活中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曹雪芹若没经历自己家族的兴衰变化写不出经典名著《红楼梦》;赵树理把自己当作普通百姓,深入农村生活才写出脍炙人口的《李有才板话》......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声响,最短暂的瞬间,都能成为学生笔下闪现鲜活童心,彰显飞扬个性的精彩篇章。然而小学生由于受年龄限制,头脑中的生活积累有限。“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生活的积累,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有目的地指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不断挖掘、发现材料,培养学生勤于练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使其记忆仓库中储藏更多的人物、故事、风景......当然,学生的生活面较窄,主动获得的生活体验毕竟较少。因此,我经常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实地观察,开阔视野,体验生活。目前学

7 校出于对学生的人身安全的考虑,不允许我们组织学生集体外出,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家长。试想不管春暖花开之际,还是果实累累的金秋,只要学生能够走出户外,去观察了,欣赏了,感受了,内心有了实实在在的体验,再写相关文章时,就不会下笔艰涩,搜肠刮肚了。

其次,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语文素养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生活经验,例如:开展古诗文素养训练,举行辩论会、诗歌朗诵、课前小演讲等活动,都是抓住场面和人物描写的好机会。如果学生养成了观察积累的习惯,就会自然地留意学校、家庭的变化及街头的一幕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需要教师激励引导学生自己去汲取,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用“慧眼”、“匠心”去“博观”、“厚积”获取丰富可感的材料。学生就会“约取”、“薄发”,就会激发灵感,文思泉涌写出内容详实、真实感人的文章。

三、不拘一格新习作。

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观察生活,积累逐渐丰富起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下锅的“米”,下一步便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习作的“巧妇”,让文章“新”起来。

1、选材立意新

古人曾有云“意犹帅也”。立意新颖,这是每一位作者都全力追寻的。因为只有立意新颖才有可能使文章变成妙文佳作。它不是哗众

8 取宠的标新立异,而是不落俗套,不人云亦云,从新的或旧的事物中发掘出与时代合拍的主旋律,新特征。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拎出人所未见的新认识、新内涵、新精神、要达到立意新颖,在作文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做法:一是运用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对新事物进行深入思考,仔细分析,力图抓住事物的亮点,闪光点,从而获取新的认识,开掘新的意蕴。如在组织学生参观了郯化集团以后,我以学生自拟的《难忘的一天》为例进行教学,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先提出,从题目“难忘”一词中,你认为文章重点是写什么?学生有的说重点是写“我难忘的事”,有的说是写“通过参观郯化集团说明我为什么难忘”,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哪天的活动内容很丰富,耳闻目睹的事,人确实使人难忘,但哪些使你最难忘呢?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工人们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人难忘;有的说,在劳动中给家乡致富的工人使人难忘;有的说,家乡人在改革开放中,敢于走出国门创大业的精神使人难忘„„学生的种种观感,从不同角度截取一个侧面表达不同的主题,最后,我要求学生按活动顺序选择两个 不同的中心,截取活动的某一侧面为重点写篇文章,结果,许多学生写出了了充满新意的好文章。

二是打破思维的框架,“琵琶”反弹,从新的角度对旧的事物进行重新审视和观照,力图避开九旧的说法,赋予新的意义。

如第六册第三册试卷中有一题根据图

编个小故事,补教补学时,我鼓励他们围绕图发挥想象,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别出心裁更好。我班有一生想到“河岸堆积着小山似的垃

9 圾,蚊蝇四起,气味刺鼻”,“小鱼撑着伞往岸运垃圾”„„,还有一生写道:“2050年我光荣地成为联合国国际海洋资源中心负责人,由于世界人口剧增,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有一天,我漫步河边,发现„„于是我问:„„”,还有学生竟想到“小鱼撑着伞,伞上写着保护大自然这几个字,令世人怵目反省„„”。“小鱼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困难”,同样一幅图,立意各不同,虽然无华丽的词藻,却是孩子真实情感的反应。

2、习作布局“新”起来

文章的“新”除了表现在选材的新颖外,还表现在布局谋篇的新颖,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此事,彼事如何安排,开头,结尾,过度,承接,详略如何,都应遵守一定的规律,这就是“文有定法”,但是每篇文章的结构并不都是一个模式,这就是古人讲的“文无定法”,因此,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不能拘泥于一定的形式,逼迫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写作文,而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观察顺序,不现的切入点,甚至不同的体裁去进行写作,力求写出自己的特色,只要能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文章有条理就可以,拿记叙性质的文章来说吧,学生可以按事情先后顺序娓娓道来;也可以用追述的语气让人如在记忆的长廊里游荡,又可以一首小诗,一句童谣等引出自己对正文的叙述,还可以从自己对事情的感悟入手,接着写出这种感悟的由来,也可以从事情的高潮入手,展开叙述。形式上要开放,既可以用记实、想象的手法,又可以用日记、书信的形式,这样,即使是一篇看似简单的“件小事”之类文章,学生也能匠心独具地写与众不同的作文来。

10

3、语言表达新

古人主张写文章“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习作语言,尽量改变空话、套话多的现象,力求平中出齐,常中出新,文章有了新奇别致的语言,才有刺激读者大脑皮层之功效,给读者带来阅读兴趣。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去合理想象,是让学生的语言“新”起来的重要方法。如写梨树,老师带学生看到的都是相同的梨树,在这相同的观察物上,要避免众口一词,就 要鼓励学生去大胆想象。在这样的作文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比喻句其他人不能再写。谁先用了,谁就有这句话的使用权专利。让他们在求异上做文章,这样,学生写出了如“一棵棵梨树像绿色的帐篷”,又象撑开的一把大伞,枝条粗细不均”,“梨叶一般大小,真是迷人”„„这些优美的与众不同的语句,在读起来琅琅上口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学生们构思的巧妙,想象力的丰富。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其想象越丰富,语言表达就越新颖、别致。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作文的内在必须依赖于外在的语言体现,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语言新起来,我还鼓励学生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引用积累的成语、谚语、古诗名句,以及现实生活中一些新鲜活泼的词汇。如我班一学生描写《早晨》时,用“早晨的感觉真爽。”一个“爽”字文采顿生,晋陆机在《方斌》中说:“立片言以局要,乃一篇问警策也,”文章恰当的语境中巧妙地嵌入好词好句,就会在平淡中转出一思波澜,起到画龙点睛之功。

“言者无罪”,总之,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活泼好动,敢想

11 敢说的个性,帮学生打开闭塞的思路,从“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碎铅笔头”中走出来,抛掉空话套话,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文章,让习作“新”起来。

四、张弛有度论评价。

“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我们的作文评价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把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善于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习作热情,真心诚意地提高学生习作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1、评价开放。

评价学生的习作,我不主张全部由老师“精改细批”,而是引导学生人人参与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主,变单一的“师生交流”为互动的、全方位的多边交流。如: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评、师评等等。每次习作我都提前一周告诉学生本次习作的内容,学生在习作的雏形阶段,以互评、家长评为主,从中找到修改意见和建议,然后再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再加工”。作文初稿后,可让学生先给自己的作文写个评语,打上等级。然后教师参照学生的自评,写出赏识性的激励评语。再由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先看别人的文章,再写评语,评语要指出优点、不足,署上评价人的姓名。通过开放式的评价模式,学生不仅积极参与评价,学会如何评价,更在合作中学会真心赞美和尊重他人,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2、注重过程。

新的作文评价理念,要求从原来只注重文本的优劣转变为注重过

12 程的评价,即要把作文评价贯穿到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去。例如,在开始习作之前,我要考查学生是否有真实、丰富的材料,了解这些材料的来源。习作时,要考察学生能不能做到独立构思,能否表达真情实感。习作后,需要关注学生个性作文的态度、过程、方法。从而真正把习作教学的过程变成提升学生习作能力和提高学生习作素养的过程。

3、评语宽容。

过去,我们对作文的批语侧重对学生习作的写法指导、理论说教。往往指责很多,鼓励得少,否定得多,肯定得少。其实,再拙劣的文章也有闪光点,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我们应该用爱心去读学生的文章,挖掘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能,决不能把学生的文章批得体无完肤,甚至“一棍子打死”。我在批改作文时,喜欢用一些亲切的语句或符号,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如,文中出现的好词、好句,甚至是用得好的标点,我都给画上“~~”,再奖一个“☆”。而用词不准或出现错误,就画上“——”让学生修改,修改好的还可以得一个“☆”。这样激励学生为了得一个五角星而不断修改。

在学生习作稿纸的“精彩点评”中,我常常竭力在字里行间中捕捉着学生的闪光点,一旦发现点滴进步,如用得好的一个词、一句话。就用“这个词棒极了”,“这句话真是神来之笔”加以鼓励,尽量让学生从简洁的评语中读出信心,让学生有种成功感,意识到老师在时刻关注着他细微的变化,和他一起分享着进步带来的快乐。成功的快乐是一种莫大的情感力量,对激发学生写作的情感具有天然的催化作

13 用。总之,宽容的评语让学生真正到了习作的快乐,增强了习作的勇气和信心。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长大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希望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够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个性创造潜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构建更为广阔、自由的的习作空间,让所有学生都能乐不疲地投入到习作中。

14

第三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个体生为主体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个体生命全面关怀,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创设适合每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唤醒学生“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的潜力”。课堂是一个舞台,人人自由,充分展示自我,我成功,我快乐。在本次课内比较学活动中,我们八年级语文教师总结出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能提高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是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力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所谓合作学习,就不是学生单人的学习行为,它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集体交流,共同探讨,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通过大家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像一篇文章的字音、词义,必须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阅认知,尤其是词义要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推知,并且标注在书上,养成习惯,自己动手去做。文学常识让学生利用工具自己书查阅。对于课文内容自己要能概括,要有自己的感知领悟。在阅读中要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思考。对于重点词语、句子、精彩部分等有自己的所得,简要的批注在字里行间。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认知、感悟、思考,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就学生读书中的问题,一部分学生自己通过深入思考能自行解决,还有一部分需要合作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互相启发,才能解决。教师把有价值的问题梳理出来,“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在合作交流启发中求得问题的解决。理解课文重点如学习《三峡》一文时,在了解了课文大意,理清了叙述顺序后进入重点段落的合作学习。教师梳理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本文写山、写水,反复朗读全文,你感受较深的是哪个景物?为什么?

步骤1 先指定小组读——“古诗文吟诵组”示范配乐朗诵

步骤2 分组读,每组一段接龙形式朗读

步骤3 利用组内合作的形式讨论老师指定的问题,或让每个学生提出自己学习时弄不懂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由小组长将这些问题整理归纳后面向全班提出。经各组相互补充、讨论解答。

步骤4我们组觉得感受较深的景是水。因为水是长江的灵魂,如果没有水哪来的三峡之景。而且从“古诗文吟诵组”示范配乐朗读中我们也明显地感受到水在流动,在变化。

师:讲得很精彩。看来同学们与我真是“心有灵犀”啊!那么,本节课我们不妨把学习的眼光聚焦在三峡之水。请同学们再读写水部分(2-3段)。分析三峡之水有什么特点,并且能说说理由。(学生合作学习,待小组示意合作已有结果后,进行小组交流)

步骤5 各组学生讨论,争先回答分析水的特点:

生1:三峡的水急,流速快。从“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可以看出。生2:三峡的水清。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看出。

生3:三峡的水绿。从绿潭中看出,虽然水本身没颜色,但由于绿树的倒影使水变绿了。

生4:三峡的水深。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和“素湍绿潭”的“潭”中可以看出。

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之后归纳综合,问题不但解决了,而且认识也加深了。

三、教学活动生活化,提高课堂效率。

要实施语文口语训练“生活化”。新教材构造的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系统,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把口语训练摆在突出的位置。要讲究口语训练的“生活化”,就是做到训练应面对生活的实践,着眼于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重心点,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说的内容、说的方法,给学生以充分说的机会,给学生创设语文“生活化”的情境。例如进行语文课堂内的各种朗读和表演实践,可以结合课文中诗歌、散文、剧本、小说的不同语言特色,使课堂教学适当地小品化、朗诵化、音乐化、故事化,从而达到对说的内容、胆量、声音、感觉、姿态等方面进行有系统的训练。另外,还可充分利用课

前三分钟的演讲,引导学生评论发生在身边、周围的人和事,或评论校园生活。

实施创新作文训练“生活化”的方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一切写作的源头活水,写作是对生活的高度概述。强化作文训练“生活化”,就是强调学生作文要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真情实感。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它每天每时每刻或多或少会生发出些许的感动,正是有了这些许的感受因而使我们能捕捉瞬间的灵感,从而点滴成文。因此,语文教

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要求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写实感;要指导青少年学生平时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注重捕捉生活小事中点滴;要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丰富生活、创造生活。伟大文学家茅盾说:“应该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的警觉,把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如果把这些与本身已有的感知素材融化,在自己的头脑中闪烁,开流掘源,把握其内涵,从而获得写作灵感。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从教材中理解生活,体验生活。可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自然的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可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堂提问要以“生“为本,注重优质高效。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课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的难易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提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引导,反复追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灵性。

五、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教育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情感实体交往的过程,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很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并学会开放自己,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尊重分歧,尤其注意营造一种热烈踊跃的课堂气氛,这才符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可以说,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与灵魂提升的沃土。

以上是我教学中的一点点感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的推进,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会不断的反思、总结,只要我们不耽于经验,不囿于传统,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努力创新,就一定找到更多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让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更明亮。

第四篇:呼唤师德的回归

呼唤师德的回归

无论是三百六十行,还是七百二十行,行行都有自己特定的具体的道德准则,行医要有医德,救死扶伤,奉献爱心;经商要有商德,公平交易,货真价实;科研人员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教师要有师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一、爱岗敬业是师德最基本的要求。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既然挑起了这“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重担,就得把它挑好,挑像样,虽然并不要求你一定要培养出比尔·盖茨这样的人才,但至少要引导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好每一步棋。爱岗敬业要求我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对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忠于职守。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有的教师纷纷“下海”淘金,表示脱离教师这“清水衙门”;有的教师从事起第二职业,一边教书,一边赚钱,其乐融融,更有甚者在上课时接听手机,而将学生放在一边,可知“一心无二用”,这样的教师能培养出怎样的学生呢?在一些学校,有些教师大谈特谈“现在的学生素质太差,没法教”等之类活题,孰不知作为教师的你,责任何在,目的何存——“教书育人”,如何“点石成金”才是我们要做的!

爱岗敬业提倡的是奉献精神,只有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中去,给学生以更多的耐心、爱心、细心和关心,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不误人子弟那就行了。

二、诚实守信是师德必备的条件。

诚实守信是各行业的立身之本,只有具备良好的信誉,才能树立起值得他人信赖的行业形象。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诚实守信,要知道,教师是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率先做好,只有言传身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有的教师在课前不认真备课,上课时应付了事,甚至课上传授了一些错误的知识,或作一些模棱两可的解释,而后又不肯抹下脸皮向学生认错,将错就错,最后损害的是教师

的形象,是教师的威信。反而若能知错就改,学生不但不会嘲笑你,而会更尊敬你,大大增强了你的威信,对教育教学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平时要求学生不说谎,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明礼守纪,不说脏话等等,将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合在一起常抓不懈,持之以恒,那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要做到说一不二,“言必行,行必果”,在学生眼中是一位说到做到,明礼守信,尊重学生的好老师,那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三、无私奉献是师德的核心。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只有靠园丁辛勤无私的浇灌,花朵才能茁壮成长,芬芳世界。还有人将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默默地牺牲了自己,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因此教师应该是无私的。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心,教师这神圣的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越来越多的不正之风也在校园里漫延,请客送礼蔚然成风,甚至有教师向学生开口讨“孝敬品”,实在是败坏了教师的“一世清名”。

一年一度的评优活动,也不能得到很公平的对待,唯有利益最重,忘记“廉耻”二字,功利在教师心中的份量越来越重,为了“一纸半文”,更多的是拍马吹捧、拉关系,因为“荣誉是财富”!?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才应该是我们每个从教人员所应该奉行的写照,别让一些不良风气玷污了教师这“神坛”!

第五篇:作文,呼唤真情回归

作文,呼唤真情回归

商丘市民权县人和镇第一初级中学

王玉梅

内容提要:

一、给学生讲明作文的意义——言为心声

二、要说的话很多,要注意用真情这把尺子去选择。

三、教学生做生活的主人,注意留心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四、结合语文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和提高。关键词:

真实

真情

真话

记得叶圣陶先生给《学作文报》题词:“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叶老的这段话强调了作文的真实,可以说真实是文章的灵魂,没有真实就没有作文。可是现在中学生的作文中真情的失落业已成为很难治疗的顽症。特别是九年级学生的中招作文,出于应急之用,几乎很少有考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多为保险起见而不敢创新、不敢求异。说一些假话、空话、套话,记一些伪事,抒一点虚情。这样的作文怎么会得高分,他们的写作水平又将如何提高?在平时的记叙文写作中,有些学生凭自己的想象去编故事、造情节。结果脱离了实际,使本来取材真实的记叙文变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故事。

我曾经布置一篇命题作文《父爱》,在批改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他们的爸爸送他们到外地求学,他们在车站伤

心的流下了眼泪。还有一篇写同学的命题作文,也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自己的同学在上学的路上拾到钱包,等候失主的事。在课堂上总结作文时,我让那些在作文中写分别时父子抱头痛哭的同学说实话,结果90%的学生没有一个真正的痛苦过。可有的学生还振振有词:朱自清在《背影》中不也是哭过好几次吗?那都是真实吗?为了使同学们对这种虚假做法的不合理有更深的认识。我就把《背影》这篇文章读了一遍并给同学们分析了当时作者哭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作者的这种哭真切、自然,毫无虚伪的造作之态,不是乔装打扮得来的。因此读来让人感动。同学们露出了信服的微笑。由此看来,文章要真挚动人,是以合情合理为基础的,不能凭想象去编造情节、夸大其词,这样不仅不能感动读者,反而让人觉得弄虚作假,产生厌恶之感。

由此可见,真情的回归是当今学生写作文的当务之急。众所周知,写作应是真实情感自由的释放。对学生的写作自由应加以必要的正确的引导。对他们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表述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因此,对于初涉文墨的孩子,要首先告诉他们作文应讲求率真、崇尚真诚。只有真情回归了,只有说真话,抒真情,我们学生的作文才会别出心裁、百花争艳,才会是另一番天地。那么作文中如何启发和指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做到真情的回归呢?

一、给学生讲明作文的意义——言为心声

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和经验信息的一

种手段,一种需要。用叶老的话说就叫“作文就是说话,用笔说话”。他还说,“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我们的实际作文,皆有感而发,如作书信,起草报告,写总结,乃至因事陈诉新见,对敌斥其谬论,言各有的,辞不徒作。平时学生的作文是一种语文实践,一种“语文技能训练”,不是“完成任务”或是“准备考试”。古人说”言为心声”、“感人心者先乎情”,文章不是无情物,作文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是自己心灵的表白、心声的呼唤,只有源于生活,发自内心的真情文章才能感人。

二、要说的话很多,要注意用真情这把尺子去选择。

生活是一部五彩缤纷的教材,当你用心去读这本书时,你才感觉你想说的话很多,写的事太多。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来选择作文题材,进行写作训练。在这方面,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真情:当你怀着喜悦的心情挎着书包迈进中学校园,当你和几十位素不相识的同学组成一个新的班集体,当你打开眼前这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的书本时,你难道心中没有真情的涌动,不想对老师说什么?对父母说什么?对同学说什么?于是他们说出了上中学后的真实的见闻感受,谈了入学前的由衷的打算,来到新校园的发自内心的感想。最后,我让他们把这些内容加以分析,能抒发真情的详写,没有真情实感的略写。总之,要使学生用真情选材,围绕真情选材,无关痛痒、不关真情的材料舍去。

三、教学生做生活的主人,注意留心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初中学生作文易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作文受小学模式影响,写的内容单

一、空洞、毫无感情。老师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应是发自内心的、想说的话。如《老师,我想对你说》、《我做错的一件事》等,老师要教会学生做生活的主人,注意自己身边和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以及它蕴含的感情。如同样写《读书》,有的同学想到的是用知识武装头脑,将来成为祖国的建设人才;有的同学想到的是一个故事,表达出来一种求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有的人想到的现在有些目光短浅的人不读书;有的想到的是贫困地区的孩子因贫困而不能读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看报,多思考,处处留心皆学问。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立意高、材料新,具有真情实感。

四、结合语文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和提高。

第二课堂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在活动中老师要针对教学实际及学校实际,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如每周第一节语文课前15分钟的“新闻发布会”,既培养了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认识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又为作文教学奠定了基础。还可以把作文课堂建立在春游、踏青、祭扫、参观等实际活动的基础之上,这样学生才能有真实的感受。

如今,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

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有了真情,他们对生活原来不敏感的心就会变的敏感起来,就会在心底涌动起喜怒哀乐之情,精美华章自然会奔赴笔端。“文学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和感情”,“感情厚,我们一定能叫普通的话变成很有力量的话”(老舍语),这样即使不去着意雕琢言辞、安排技巧,作文也会尽显情真意切的迷人魅力。

下载班会课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班会课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呼唤师德的回归

    呼唤师德的回归 无论是三百六十行,还是七百二十行,行行都有自己特定的具体的道德准则,行医要有医德,救死扶伤,奉献爱心;经商要有商德,公平交易,货真价实;科研人员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

    跨越式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跨越式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 听过很多本校或其他学校的教师做的各个级别的公开课后,我感觉到:“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满堂灌”、“注入式”的教法的确是越来越少了......

    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阅读教学设计

    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阅读教学设计 商希楼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根据近十多年的教学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明确学习任务 让学生......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的提高

    体育课堂如何使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的提高 襄州区龙王镇中心学校 肖兴武 (一)通过我本人近二十年的体育教学经验,在自己上课时的摸索和研究我认为通过体育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

    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思索5篇

    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思索 根据教学理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大家已熟知的。但是,由于对这“两个地位”(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在教学中体......

    新课改下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项目首页学科主页高中语文高中数学高中英语高中物理高中化学高中生物高中历史高中地理高中政治高中音乐高中美术高中体育高中信息技术地市主页西安宝鸡榆林咸阳渭南铜川汉......

    呼唤人文性回归作文)

    呼唤人文性回归作文 昭平四中 邓迎芳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鲁迅曾说过,写 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须有进......

    新课标呼唤诗歌教学回归

    新课标呼唤诗歌教学回归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内容提要:自从广东推行新课标以来,诗歌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很大的提升。诗歌教学除了传统的教师讲解方式外,还可以从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