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下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项目首页
学科主页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地理
高中政治
高中音乐
高中美术
高中体育
高中信息技术
地市主页
西安
宝鸡
榆林
咸阳
渭南
铜川
汉中
安康
商洛
延安
杨凌示范区
石油中心
新课改下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景家曜 发布时间: 2010-4-1 15:37:40 教学改革须从教学理念上发生质性改变,实现学生主体地位是教改的必然之举,也是长期传统教学弊端的反省结果,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考虑学生,制定目标”——进行角色转换
把教学目标转成突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制定教学目标,处理教材时,都应考虑和兼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基础状况,激发学生在自身发展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引用自己的智慧,意志,创造性的学习。具体来讲,在物理教学安排上要全面落实课程计划,优化必修课堂,落实选修,适宜开展活动课。在内容处理上,对于必修内容的教学设计,应该充实感性材料,设置情景提出合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的着,从而逐步引导学生完成重点内容的教学任务;对于选修课,可以让学生多领略与物理相关的现代科技,感受物理的实际应用,培养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于活动课,教师放宽,放松鼓励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多让学生自己填补发挥。
例如:在万有引力新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首先提出月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而树上的苹果在熟透之时,会从树上掉下来呢?以此激发全体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提出了各种原因,做一个用细线栓住小球,做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实验。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月球所以没有掉下来的原因,接着再进一步分析类比什么力作用下使月球能绕地球作圆周运动?这样的教学始于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教师的引导来展开,并使知识输入过程切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选修课“黑洞”教学中,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与现代天体物理发生关系,然后针对黑洞概念提出黑洞是不是天空中黑色的洞,何为黑?何为洞?根据资料寻找答案,进一步解释黑洞的成因。使学生在整理资料过程中感受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重视启发,循序渐进”——进行主体转变
“没有经过学生认真思考,出现矛盾和困难,然后自行克服困难,解决矛盾这样的过程,学生不可能真正学懂和掌握有关内容,更谈不到创造性的进行学习。教学过程应设置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并且有一定难度,当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再通过师生讨论给予引导与帮助,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困难,达到了一定的既定目标。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段沈克琦先生在全国首届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开幕式的发言中指出了物理教学必须注意的两条原则:启发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1、启发性原则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善于创造疑问,启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维,引导其独立学习。并应注意:首先,做到丰富感性材料,凡是有演示实验的内容一定做实验,为概念,规律的建立打下基础;其次,还原物理学家的思维,通过找共性,对比,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第三,稚化自己的思维,使自己的思维稚化到学生的水平。回忆自己的理解,通过不断质疑找到规律。
例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为了纠正学生“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的错误认识,先做纸片和铁片下落的实验,证实学生们的认识;再做比铁片大的报纸和铁片一起下落的实验;激发认识的矛盾,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得出空气阻力是造成矛盾,引起下落有快慢的原因;进而提出消除空气阻力时,轻重物体下落的情况将会怎样?鼓励学生想象和猜想,反后用抽气机把牛顿管中的空气抽去,再做实验,结果下落的一样快——证实了学生的猜想。、循序渐进原则 中学物理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往往并不是一次就能讲深入,讲透彻的,逐步深入的讲解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加速度”的概念,先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一特殊的运动形式中提出,初步建立“加速度是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的认识,然后再通过曲线运动的学习,运动定律的学习和振动的学习,逐步达到对加速度这一概念的全面深入认识。
(三)"落实实验,学生操作"——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综观物理学史,物理大师们为了探求物理世界的奥秘,曾经运用科学实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真理,他们留给后人的启迪,不仅在于物理实验的结果,更在于实验思想。如散射实验。在处理物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应该拓展他们的设计和操作过程,多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换个方法行不行?”。
例如:“设计一种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新方法”这个测量性实验,可以开拓成一个研究性实验进行课题研究。首先预习实验目的,并探索设计思想,再次,在课堂上交流方案,最后列出器材,步骤进行实验。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实验,造就研究氛围,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动手动脑,学会在新情况下去创新和研究。
(四)“突出典型,注重思维”——巩固主体地位
突出习题的典型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分析过程还给学生,学生在典型题型的练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独立解答,通过错误—修正—错误—再修正,训练自己的思维技能;并且体会理解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实实在在地得到能力的培养。
在不同情况下如何思维,思维的角度不是唯一,可多角度、多途径探索解决物理问题,这是发散思维的基本要求,那么教师在课堂习题教学中,可以组建题型范式,可拓展典型题型为一题多解或可据题目条件情境不断发生改变而纵深发展,挖掘隐含条件,分析物理过程,深化学生认识。
例如:在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两辆车在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甲车以10m/s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乙车从静止开始以1.0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问甲、乙两车再次相遇之前何时相距最远?
教学时可研究多种方法求解。⑴ 函数法: ⑵物理方法:⑶利用图象法:⑷相对运动原理:
通过对物理教学四个环节的转变,逐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但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是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的。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师的教引导学生的学,两者互动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浏览: 73 评论: 1
相关评论
罗汉军 发表于:2010-5-7 9:23:07 不错。
?2002-2009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70101号 吉ICP备05004090号
第二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摘要: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关键词:何在,阅读教学,体现,学生,主体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怎样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呢?
一、转变观念,创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所思、所想,尊重学生心理,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总以一种高高在上,令学生敬畏三分的“尊容”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把自己摆在学生平等的地位,以朋友谈心式的语气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的教师以各种方式来与学生沟通。如,一位教师在教《挑山工》一课时,以她自然而亲切的教态,对学生流露出真诚的喜爱和尊重,他想方设法创设良好课堂氛围,使学生没有焦虑感,没有恐惧感。他在教学生读书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齐读,默读,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范读课文时,按一般的范读方法是听教师范读。可这位老师是问学生愿意听谁读。还有不少老师克服了以前教师一直站在讲台上讲的方式,而是有意识地走到学生跟前和学生讲话。学生发言可以举手也可以不举手;学生可以站起来发言,也可以坐在位子上发言;可以按教师指名发言,也可以抢答;学生可以同意教师的说法,也可以不同意;学生还可以轻声和同桌交换意见······。他们这样自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得到了发挥。
二、创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摇篮”,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诱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首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兴趣因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巧妙地设计新课导入,一开始就让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予以高度专注,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更加敏锐,想象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如:有一位教师在教《猴子下山》一课时,用纸板做了一只猴子。说:今天老师给大家请了一个好朋友,这位老师一边讲一边用耍木偶的方法把小猴子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下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又如一位教师在讲《春雨》一课时,上课伊始,让学生唱《小雨》这首歌,由歌词导入:“小雨、小雨,沙沙沙······种子、种子,在说话······”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电教手段,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以形、声、色的直感,增强艺术感染力。
有位老师在教《海底世界》一课教学中,出示课题后,老师问:“看见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说:“海底到底是怎样的?”老师说:“我们一起来领略海底的风光。”然后播放《海底世界》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们聚精会神地看着、听着。时而瞪着眼睛露出惊异的目光、时而会心地笑笑,时而学着动物发出嗡嗡、叽叽、喳喳等各种声音,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三、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
不少教师上课很严肃,老是冷面孔。学生的发言稍有差错。教师便一票否决,老师在无意中挫伤了学生,是学生的心理受到了伤害,灵性受到了扼杀。有经验的老师懂得尊重学生,从不让学生难堪,他们知道怎样去保护学生的自信、自尊,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信任、赞赏和期望。如:在《挑山工》一课教学中,经常用“你的想法真棒”、“你真聪明”、“你会像挑山工一样永远向前”、“你能从书本上获取信息,这种学习是很好的方法”。
“志从趣生”。教学中抓准时机,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健康的发挥。
四、开展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俗话说:“儿童好胜,老人好静。”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初生牛犊不畏虎”正是这种好胜心里,作“不畏”的支柱。在世界单项性的球、棋赛史上,许多新手能击败名将的一个原因,就是新手的好胜心强。因此,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进行教学,将是一个莫大的资源开发,如:再讲《落花生》一课中,课堂最后几分钟精心设计了让学生模拟崔永元,搞一个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学生想做像桃子、石榴那样的人分一组,想做像花生一样人分为一组。两组进行辩论竞赛。第一轮讲自己为什么愿意做那样的人。第二轮讲对方的不足。第三轮讲当代需要什么样的人。要以礼服人,以情动人。教师讲完要求,先分组讨论,后辩论,辩论时只见一个个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的,脸争得红红的,真是激烈非常,还有一个学生问教师想做什么样的人。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围着教师久久不愿离开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常用“词语接龙”竞赛、读书竞赛活动,利用学生争胜好强、互不服输的心理进行阅读教学,不仅巩固了本节所学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阅读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师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为学生提供材料、创设情景的合作者,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身心得到主动、全面、健康地发展。
=== 让“阅读”成为真正的“悦读”_语文
摘要: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它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构成语言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把“阅读”教学变成真正的“悦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悦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又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一篇文章,只要反复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要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也会吟”,其中的道理是很明白的。要让阅读成为语文学习的“主旋律”。下文就阅读教育,谈几点拙见: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1、课堂阅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分析课文等等,把更多的知识“填鸭式”生搬硬套塞给学生,而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进行阅读感悟课文,一节课下来,学生甚至还以为上的是“生物课”、“历史课”等。记得有一次,我在听一位老师上《长江之歌》时就发现老师过多进行知识的补充,因此学生的阅读时间反而减少了,不足的阅读使学生对课文缺乏理解,缺乏理解使学生无法感悟文字,体会课文,当然整节课的效果也就差强人意了。
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还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文自主地进行阅读。特别是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每次接手新的班级后的一个月,总有学生悄悄告诉我:“老师,我会读了!我快乐读了!”什么样的班主任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教学思维的语文老师也教育出什么样学语文的孩子。为此,我鼓励学生大胆阅读、竞赛阅读、互助阅读„„班级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我的影响下不断提高,呈现出“我要读”的氛围,于是一个个孩子进步了,班级阅读进步了,孩子在班级中进步„„其实,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也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从而实现悦读,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课外阅读,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世界
课堂上其实只能给学生一个很小的阅读时间,真正广阔的阅读世界应该在课外,因此课外阅读更成为我们语文老师关注的一个重点。“班级图书角”成为学生交流阅读书籍的阵地,“每日一诗”我和孩子们一起徜徉在诗歌的海洋,“梦想在这里放飞”成为阅读收获展示的舞台,“故事大王”谁不想一展身手呢?“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让孩子和父母一起陶醉在阅读的天地„„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活动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于是“书香班级”的美名不迳而走。
二、指导丰富的阅读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而定,它要受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的环境等诸因素影响和制约。研究阅读教学的方法,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学会怎样进行有效阅读。
1、示范阅读,给学生感受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秀丽自然景物的文章,《烟台的海》、《三亚落日》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阅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跟随老师的阅读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颜色、意境,感受美。如《三亚落日》中“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教师用绘形绘色的阅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真有诗意”啊!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阅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当然在感受美后学生阅读便潜移默化中一气呵成了。在教学中,通过阅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激发他们去想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2、自由阅读,还学生自主美。
在教师、学生和课文三者中,学生无疑是阅读的主体。但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失去了应有的主体地位。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当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法,自主选择学习的伙伴,自主交流阅读。将课堂空间变成学生可以自由活动的领初读课文时,最好采用自由阅读的形式,这时需要读完全文,扫除语言障碍,并做适当的圈点勾画,达到知其大略。有些教师急于讲解,往往忽略这一步,不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时间,或时间不够充分,只是流于形式,这是不可取的。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阅读,让阅读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3、感情阅读,让学生表达美。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阅读,充分发挥阅读对理解课文内容、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阅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艺术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真善美因素,让学生与作者、文字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产生共鸣。如我在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在学生整体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品文体会人物感情:司马迁在遭受酷刑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指导学生体会“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的痛苦和绝望;“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顽强编史的坚强毅力,同时可以让学生联系自身:“如果是你遭遇后你会怎么做?”这样更加深了学生理解司马迁的“忍辱负重”,让人物的情感理解得更透彻,通过阅读表达得更真切。
4、个性阅读,扬学生特色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对于后者的这种独特的思考教师不应扼杀,应该允许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性地研读课文。如在教学《秦兵马佣》时,在体会各类型兵马俑鲜明形象时,让学生对文中的类型理解,教师不必过多讲解,也不应该要求答案的统一,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读出来”。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也都有自己的思维,机械的阅读培养不出人才,只有百花其放,百家争鸣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在表达一些人物的语言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去揣测前置语,《望月》中背诗部分时,孩子可以是自信地背、得意地背、脱口而出背„„这样的情景不是反而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么?让文字的意境更无穷么?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因此,阅读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鼓励他们在阅读实践中自主探究、张扬个性、发挥特色。
5、拓展阅读,续学生延伸美
怎么把文章读深刻,阅读更全面也是阅读的关键。仅仅局限在文本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可以是由课堂知识的延伸《二泉映月》去欣赏其他的名曲,《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去了解爱因斯坦等。
也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还可以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运用中,砥砺自己的语言,使之趋向完善。《爱之链》使学生体会乔依形象的伟大,更对他的未来寄予了美好,因此学完后学生情不自禁地就按上了一个个精彩丰富的结尾。唯有博览群书,通过广泛的阅读才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培养创作的灵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只要教师牢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理念,坚持在教学中贯彻执行,做到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兼顾,相信阅读的花在语文教学中会越开越美丽,阅读也才能真正被学生“悦读”!在学生自主的“悦读”下实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学好语文必须阅读,更要悦读!
第三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个体生为主体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个体生命全面关怀,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创设适合每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唤醒学生“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的潜力”。课堂是一个舞台,人人自由,充分展示自我,我成功,我快乐。在本次课内比较学活动中,我们八年级语文教师总结出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能提高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是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力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所谓合作学习,就不是学生单人的学习行为,它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集体交流,共同探讨,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通过大家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像一篇文章的字音、词义,必须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阅认知,尤其是词义要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推知,并且标注在书上,养成习惯,自己动手去做。文学常识让学生利用工具自己书查阅。对于课文内容自己要能概括,要有自己的感知领悟。在阅读中要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思考。对于重点词语、句子、精彩部分等有自己的所得,简要的批注在字里行间。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认知、感悟、思考,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就学生读书中的问题,一部分学生自己通过深入思考能自行解决,还有一部分需要合作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互相启发,才能解决。教师把有价值的问题梳理出来,“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在合作交流启发中求得问题的解决。理解课文重点如学习《三峡》一文时,在了解了课文大意,理清了叙述顺序后进入重点段落的合作学习。教师梳理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本文写山、写水,反复朗读全文,你感受较深的是哪个景物?为什么?
步骤1 先指定小组读——“古诗文吟诵组”示范配乐朗诵
步骤2 分组读,每组一段接龙形式朗读
步骤3 利用组内合作的形式讨论老师指定的问题,或让每个学生提出自己学习时弄不懂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由小组长将这些问题整理归纳后面向全班提出。经各组相互补充、讨论解答。
步骤4我们组觉得感受较深的景是水。因为水是长江的灵魂,如果没有水哪来的三峡之景。而且从“古诗文吟诵组”示范配乐朗读中我们也明显地感受到水在流动,在变化。
师:讲得很精彩。看来同学们与我真是“心有灵犀”啊!那么,本节课我们不妨把学习的眼光聚焦在三峡之水。请同学们再读写水部分(2-3段)。分析三峡之水有什么特点,并且能说说理由。(学生合作学习,待小组示意合作已有结果后,进行小组交流)
步骤5 各组学生讨论,争先回答分析水的特点:
生1:三峡的水急,流速快。从“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可以看出。生2:三峡的水清。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看出。
生3:三峡的水绿。从绿潭中看出,虽然水本身没颜色,但由于绿树的倒影使水变绿了。
生4:三峡的水深。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和“素湍绿潭”的“潭”中可以看出。
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之后归纳综合,问题不但解决了,而且认识也加深了。
三、教学活动生活化,提高课堂效率。
要实施语文口语训练“生活化”。新教材构造的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系统,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把口语训练摆在突出的位置。要讲究口语训练的“生活化”,就是做到训练应面对生活的实践,着眼于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重心点,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说的内容、说的方法,给学生以充分说的机会,给学生创设语文“生活化”的情境。例如进行语文课堂内的各种朗读和表演实践,可以结合课文中诗歌、散文、剧本、小说的不同语言特色,使课堂教学适当地小品化、朗诵化、音乐化、故事化,从而达到对说的内容、胆量、声音、感觉、姿态等方面进行有系统的训练。另外,还可充分利用课
前三分钟的演讲,引导学生评论发生在身边、周围的人和事,或评论校园生活。
实施创新作文训练“生活化”的方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一切写作的源头活水,写作是对生活的高度概述。强化作文训练“生活化”,就是强调学生作文要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真情实感。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它每天每时每刻或多或少会生发出些许的感动,正是有了这些许的感受因而使我们能捕捉瞬间的灵感,从而点滴成文。因此,语文教
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要求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写实感;要指导青少年学生平时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注重捕捉生活小事中点滴;要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丰富生活、创造生活。伟大文学家茅盾说:“应该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的警觉,把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如果把这些与本身已有的感知素材融化,在自己的头脑中闪烁,开流掘源,把握其内涵,从而获得写作灵感。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从教材中理解生活,体验生活。可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自然的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可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堂提问要以“生“为本,注重优质高效。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课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的难易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提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引导,反复追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灵性。
五、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教育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情感实体交往的过程,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很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并学会开放自己,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尊重分歧,尤其注意营造一种热烈踊跃的课堂气氛,这才符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可以说,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与灵魂提升的沃土。
以上是我教学中的一点点感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的推进,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会不断的反思、总结,只要我们不耽于经验,不囿于传统,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努力创新,就一定找到更多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让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更明亮。
第四篇: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市级论文一等奖
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主体能力
——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河南省息县一高蔡新
内容摘要
本文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的要求,从“建立协调、和谐、互补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尝试探究性教学,发展学生主体能力”两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语
主体性主导性以人为本素质教育探究性教学
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变。而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要义是使全体学生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是从教育的本质功能出发的,其对立面是“应试教育”。主体教育是针对我国教育中存在的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弊端而提出的,其要义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它科学地阐述了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主动与受动的关系,其对立面是“客体教育”和“被动学习”。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正成为我们广大教师努力探索的问题。广大教师要进一步更新观念,从基础教育的大教育观出发,把英语教学的基点转移到人的素质培养上来,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Leanljng to knoⅣ’,“Leaming to do”,“Learning t0 live together”“Leaming to be”,即要着眼于人的发展,在课堂上更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以提高教学实效。
对主体性理论的认识
主体性又叫主动性,也就是自觉能动性。它是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特征,也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和精神实质。主体性是学生内在的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主体性主要是指主体在与客体打交道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它集中体现为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难理解,所说“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对待学习的主体性。就是说,学生不仅是能学习的,而且是“独立、主动和创造”地去学习的,这和人们的共识是一致的:人是能学习的,人没有不学习的,人是想学习的,儿童、少年、青年尤其如此。主体性的对立面是被动性。缺乏主体性的人,在工作和学习中,简单接受,认可,屈从,甚至逆来顺受,无所作为,没有主见,没有勇气,不敢想,随遇而安。而有主体性的人就完全不同。这种人,在客体面前,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力量。他不盲从,不犹豫、不依赖别人,敢想敢做,充满生气、自觉、自信,是一个能动、自由的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目标。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不具有主体性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学生的素质发展,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一个没有目标追求,对学习缺乏责任感和热情,不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是不能取得包括学习素质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的。所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即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
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英语中有句谚语说道:“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not make himdrink'’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动他们最本质的属性——主体性作为我们落实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着力点,在英语课教学这一主渠道,促学生主体性发展。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践中,教育价值主体性缺失,首先表现在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上。众所周知,教育目标是教学的灵魂,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统帅、制约、影响教学的其他因素,是教师选择教材、确定教学方法、决定教案教具和教学计划的根据。既然以传授知识、技能为课堂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巩固已掌握的知识,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上丰富他们的知识,由于教师以知识的传授为教学目标,因而课堂上教师自然把重点放在包括考试内容的练习,并下意识地排除对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等有帮助的训练。尽管学生学得很苦,但他们头脑里塞满的实际上是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学习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显然,以知识传授作为主要目标的当今,教学现实恰恰反映了马里坦所批评的背离了教育真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对学生主体性培养不够重视,教师在教学中最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师无关,教师的任务是教书,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不是任课教师的任务。这种教学任务观完全忽略了受教育者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受教育者的许多兴趣爱好等个性特长被忽略甚至扼杀了,表现了对学生主体人格的极度轻视。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教育家们一直倡导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求教师本身应不断充电,精心备课。英语课足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英语技能形成依赖于大量的课堂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控制课堂气氛,善于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尽量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开口,努力展示自己的才华,成功地进行大量的课章实践活动,行使主人的权力。如进行写作课时,可让学生先把自己的句子,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然后评出自己认为的最佳句子、最佳文章;也可分组进行评分竞争,体验一下阅卷老师辛苦与欢乐,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长处。在此过程中,„定要避免“一言常”、“满常灌”的传统教法,一味地使学生被动学习,压抑他们的潜能,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一定要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进行语言交流,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英语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对于课堂教学要有独特的理解与准确的把握,一切要以促进课堂效率为标准,不能一味地放任学生在课常上为所欲为,该放则放,该收则收,以体现教师作为“导演”的主导“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这一点呢?我想谈谈我的一些观点。
一、建立协调、和谐、互补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我们在上英语课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局面: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了语言交际的模拟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对话操练,但总有学生羞于开口,特别是叫他们站在教室前面演示对话时,众目睽睽之下,不远处还站老师监督着,他们更显得局促不安,英语说得语无伦次。老师们免不了感叹:这可怎么办才好,让他说,他不说,时间倒是浪费了不少。的确,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他们努力为学生创造说和练的机会,模拟各种情境,力图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但苦恼的是:学生不参与!
其实,我们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它有如一棵幼苗,需要师生共同施肥,悉心护理,才会茁壮成长。教师只有成为学生心理上的朋友,才能被学生所接纳,彼此才会沟通,课堂气氛才会融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
二、尝试探究性教学,发展学生主体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以个人或团体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科学人文等方面知识及能力的学习方式。探究性教学把教学活动看成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应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怎么样”。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就是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探究性学习与一般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种灵活开放性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它要求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效统一。作为教师,在课前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和重新组织,以便将教材内容转变成学生最易吸收的知识结构;课堂上,教师要进行系统的讲授,力求做到“精讲”,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明,力求体现“导”字。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针对问题,主动地讨论探究,力求做到“多练”,多练这个过程实质是学生参与、内化、运用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们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刻意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标准性。这样,“精讲多练”就可以促使师生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共振体”。
(一)提问题导读——教师“精讲”体现“主导”
即在授课时设置一个个的问题,它不仅仅是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提问,它要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得授课有顺势而下、层层递解、最后豁然开朗之功效。如果教师还是停留在照本宣科,是绝不能达到这种效果的。要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组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出合于学生的问题,学生在寻求答案过程中就能把教师所讲的内容流畅地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1.在导入新课前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话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导入新课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更好地开展探究性教学,用提问的方法导入新课不失为一种较好教学手段,它可以是问题式的,也可以是图片式的,更可以是开展探究性教学,更可以是Free Talk式的,关键是要能引出当堂课的新授内容,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在新目标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一个Language Goa1提示和图片,同学们可以结合它们去思考和学习,来激发学习兴趣。
2.在传授新课时提出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学生上课时面对的是一篇篇有具体含义的对话、课文或是听力材料,这些材料就好比一块块宝地,但初读时学生是很难独立找出其中的“宝藏”所在。因而作为教师就需要把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提炼出重点难点,也即“宝藏”所在,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道道紧扣材料的疑点,在授课过程中逐一展示疑点,层层剖析,直至学生豁然开朗,这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高潮。例如第一单元Reading“How do deal with our probIems?“在讲授课文时,我就先提出一些平时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要同学们进行讨论交流,然后由我点评,最后在结合课文,正确的掌握知识点。这样,教师在质疑过程中精讲,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激发他们思维的灵感。
3.在结束新课前提出问题,可以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结束新课前提出问题,不仅可以巩固反馈当堂课新授的内容,还可以为下堂课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预习新课的热情,为下堂课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二)情景交际——学生“多练”,体现“主体”
如果说“精讲”体现教师课堂中的“主导”作用,那么“多练”正是学生“主体”作用的集中体现。“练”是训练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只有“多练”,学生才能巩固学到的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英语课堂中,“练”的最好形式就是“交际”。美国学生崇尚这样一句话
”Tell me.I foget me,I remember:Involve me,I under-stand”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解只能给学生带来疲惫和厌烦,只有让同学们动起来,浸泡在一定的语境当中,他们才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巩固所学知识。
A.创设情景,开展游戏:游戏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把游戏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引人入胜的练习形式,还能满足学生旺盛的学习欲望。在游戏中,学生可以放松大胆地展示自我,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B.创设情景,角色表演: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进入中学,教师大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更增加了他们的听课难度。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来,教师就应该根据具体需求来创设情景,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从领读、齐读到分角色朗读,而更多地尝试分角色朗读。这种方法,难度不高,但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们说英语的热情,尽管是分角色表演,但投入的表演他们会更深地领会对话或是课文的旨意。
c.创设情景,自编对话: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理解和运用。如果说朗读对话、课文是一种信息输入过程,那么创设情景,组织同学运用已学句型、语言点自编对话就是一个输出过程。它需要学生把所学信息通过大脑进行加工处理,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编出合情合理的交际对话。
例如,我们的新目标教材中,每个单元中都有许多的pairwork and group work,要求同学们根据听力材料或所给出的一些提示来编组对话,这样就给了学生足够多的机会和自主的发展空间,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结合课文提示组成自己的对话。
总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以课上的自主学习为主。学生的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在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既能提高课堂学习吸收率,又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思想的试金石。凡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在外界强迫下被动地学习,而是教师的合作者自主地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责任心和主动性。英语作为”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学科,在新形势下它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作为英语教师,我们的任务应是“Teach students Engli。而不仅是“Teach students English”。学生是学习的主人,“They are lerning English not from teachersbut with teachersc。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制定一个学期、一个单元具体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应该把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目主学习动机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我们会教得轻松,学生会学的愉快;以学生为主体,我们的英语教育一定会走进一个新的天地。
第五篇:如何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武汉市财政学校瞿文华
[摘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教法上应力求形式多样,遵循听说领先、读写并重的原则。
[关键词] 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主体性,环境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变。而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
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要义是使全体学生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是从教育的本质功能出发的,其对立面是“应试教育”。主体教育是针对我国教育中存在的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弊端而提出的,其要义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它科学地阐述了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主动与受动的关系,其对立面是“客体教育”和“被动学习”。
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真正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发展,即怎样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正成为我们广大教师努力探索的问题。
当前,小学英语课在很多方面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如在目标上,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教法上力求多样,并能从视听入手,进行听说训练,教学过程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一定的层次性等等。但仍然存在着不利于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问题,如: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层次性,教学要求“齐步走”,致使部分学生在小学英语学习上掉队,过早出现两级分化,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造成障碍:在组织教学活动方面注重形式,学生参与的深度不够,效益不高等等。中学英语课在很多地方特别是重点中学则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素质教育,忽视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为此,广大教师要进一步更新观念,从基础教育的大教育观出发,把英语教学的基点转移到人的素质培养上来,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Learning to be”,即要着眼于人的发展,在课堂上更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主体性焕发出来,以提高教学实效。
我们面对的中小学生是处于生长发展过程中的儿童和青少年,他们的主体意识、主动作用于客体的能力都相对于成人较弱,应该说是一个发展中的主体,待进一步开发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是需要培养、提高和引导的,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因此我们把启动人最本质的属性——主体性作为我们落实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着力点,在英语课教学这一主渠道,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不具有主体性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学生的素质发展,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一个没有目标追求,对学习缺乏责任感和热情,不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是不能取得包括学习素质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的。所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即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中学阶段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简单的认知体,要把他们看成是有完整生命的人。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的疏导者和助学者。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中走出来,把自身当作认识的对象。
经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外语学习的几个主要因素是:动机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它占14%。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使其在主观上产生动力,要让每位学生认识到自
己既是“I”也是“me”,教师要帮助学生强化“I”的主体意识,帮助“I”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提出适当的要求,督促自己主动学习,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按自己的构思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主体性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尽量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主体性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课堂是由教师设计并负责组织实施的。在课堂上教师的自主权明显大于学生的自主权。学生按老师的指令要求完成学习过程。实施主体性教学,核心问题是要改变传统的由教师主宰课堂的模式。尽量地由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新模式。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呢?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把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目标,主要抓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现代教学目标,不仅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而且还强调通过知识教学发展能力和渗透思想教育方面的目标。主体性教学的目标,在发展能力上尤其重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渗透思想教育方面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教师在制定一个学期、一个单元具体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是否把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动机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目标,这是关系到实施主体性教学成败的首要问题。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有了明确的自主性教学目标就能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自觉、自动地激发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下面以高一英语(上)《亚伯拉罕.林肯》这篇阅读文章的备课设计为例来说明教学目标 的设立实施。在拟定本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时,我把激发学生追求平等权利,献身正义事业,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学习作为德育教育目标。而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讲述一位总统的事迹,写出一篇名人故事作为能力目标,而确定下来。这样教师和学生的定向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方式方法,结果的评价,都受到这一目标的制约和检测。在教学活动中也就不同于传统的讲课方式。而处处体现师生互动,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讨论的方式。
二、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传授扮演了课堂的主角,占去绝大多数时间,这样长时间下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以课上的自主学习为主。学生的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在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既能提高课堂学习吸收率,又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思想的试金石。
在高一英语第13单元《亚伯拉罕.林肯》的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小组讨论。在教师的点拨下,由学生找出介词和重要的语言点,最后分在四人小组,来运用本篇文章中的语言讲述另外一位总统的事迹。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实践提高语言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学生的自主学习靠教师的激励和指导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要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是促其主体性发展的基础条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从采用多种教法入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景教学法,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传统教学媒体(如语言、教材、板书、实物、挂图、模型等)与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视、录相、录音、计算机等)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能看的让他们看,能摸的让他们摸,充分发挥多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另外,要想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会的乐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小环节,多台阶;多变化,勤鼓励”。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自主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不论课上的还是课后的,主要靠教师的激励和指导。因此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是一级调控主体。他不仅调控制自己的施教活动,还指导全班学生的活动,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二级调控主体,他们是在接受教师指令后进学习活动的自我调控。他们是否能够自主学习要看教师是否给他们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时间,同时来自教师的激励的语言、赞美的眼神、支持的行为、热情的表彰,都是学生们积极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课堂学习实践中教师要多安排,多指导、多表扬、多激励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淋漓尽致,也只有这样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增强了自信心,自主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四、“给学生留有余地”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
任何一个人如果总是被要求如何如何,而自己一点自主权力都没有,一切照章办事,那么工作也就没有积极性、创造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是如此,只有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才可能产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自主检测和评定学习结果,自主补漏和矫正,学生自己就有主动权能把教师的正确要求变成学生自觉的自我要求,把教师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要求和措施变成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求的措施。凡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在外界强迫下被动地学习,而是教师的合作者自主地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责任心和主动性。
教师“给学生留有余地”的做法体现了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原则,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只有这样智能差的学生才能体验成功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
五、精心设计活动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通过活动表现的。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的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
组织活动要了解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主体情况指学生的认知水平、英语基础;客体情况指英语特征、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环境指英语输入和输出的外部条件。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就是要根据阶段性教学要求,把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情况联系起来,并寻找出三者间相互作用的最佳联结点,使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并在参与中得到听说读写方面的有效训练。
按照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活动可分为:a.呈现活动;b.练习活动;c.交际活动。每一类英语活动都有很多方式,很多活动是可以交叉进行的。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1)呈现活动的设计要以旧带新,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创造情景,呈现新的教学内容,要力求生动形象,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
(2)练习活动的设计要多层面,要考虑不同程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练习活动。无论在学习内容还是在参与形式上,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一个机会可锻炼,可自我展示。
(3)交际活动要从头抓起,从培养交际意识到交际能力要循序渐进,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活动、生生活动,使交际活动在模拟的或课堂教学本身真实的环境中展开。
按照中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一般过程,可将学习活动分解为理解——操练——表达三部分。教师教学中要抓住教材特点,抓住学生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恰当地选择教法,让学生有效地参与时要兼顾以下几点:
(1)情景中引出教学内容,降低学生理解语言的难度。
(2)操练时要从视听入手,处理好仿说、替换、复用的关系,做到逐层递进。
(3)语言表达设法在情景中进行,激起学生表达情绪,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选择话题,表达思想。参考文献:
1.王建平:“主体性在英语课堂中的实现”,中国园丁网,2003。
2.张和丰:“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国园丁网,2003。
3.陈泽诞:“浅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国园丁网,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