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解读与实践复习资料(共)
11.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课程标准
12.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了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5.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16.在教学中创设一定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这种方法是情境教学法
17.“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等观点的提出者是杜威
18.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9.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
20.强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这是发现教学法的特点。
2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
2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2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4、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5、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26、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27、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8、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29、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30、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开发者。
31、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 方式的变革。
32.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为教师的教师人格特征。
33.学生的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4.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35.教学过程中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36.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37.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同时是教育的主体,还是教育的手段。
38.教育测验与评价在教学评价与管理中具有激励、诊断、评定和选拔等功能。91.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因此脱离教育性的教学是不存在的。39.德育的实质即社会道德规范的个体化。
4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主要看是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41.教学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又要重视学生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的培养。
42.分数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动机。
43.一般能力是在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智力。
44.“勤能补拙”表明了能力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形成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
45.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因而更能体现出思维的创造性。
46、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47、《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48、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49.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哪些独特的功能?
【要点】(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0.教学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要点】(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1.对于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要点】(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52、你认为一堂好课的特点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体现现代教学的新思想、新理念
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合作
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体现教学过程的结构性、合理性、有序性
体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灵活性
体现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与鲜明性
体现教学目标达成效果、效率的显著性
53、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分)。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3分)。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2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分)。
54、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2分)。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3分)。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第三,结合教学实践(2分)。
55、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2分)。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2分);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6分)。
56、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要点:(1)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2分)。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被广泛认同的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智能以外,人们实际上存在着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思智能等多种智能,只不过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完全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3分)。(2)学生个性特长不同是客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5分)。(3)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发现其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同时对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加强指导和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5分)。
第二篇:新课程理论复习资料
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时期之前的课程仅是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学程”到了现代关注教学设计—“教程”
知识观基本观点:为保证社会正常延续和发展,需要把社会积累的精神文化产品传递给下一代,课程应体现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应为社会传承服务,课程体系就是当前所形成科学逻辑组织。他把课程局限于学科的知识范围。经验观:杜威认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活动观:更加强调课程的动态性质。计划观:强调课程目标的作用,注重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预先设计。
2.课程类型分类:学科课程(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和活动课程(提供给学生更为广泛的学习空间和给位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综合课程(把若干学科合并在一起)和核心课程(学习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国家课程(特点: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和校本课程。3.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
1、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和经验的主要载体之一。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4.课程理论流派:
1、经验主义课程论:①课程一儿童的活动为中心。②课程的组织心理学化。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主要有要素主义(要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的最有效能和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和永恒主义(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把重点放在当代的社会问题、社会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4、存在主义课程论:(泰勒)课程最终需要学生来决定。
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
5.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
一、宏观因素 社会
1、社会需要时课程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为课程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知识的来源决定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决定课程的内容组织,也包括学生的需要和条件,其中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原有知识结构是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微观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6.课程的范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
7.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具体的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道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8.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
9.课程内容的构成通常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
10.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要指导性文件。11.基础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33
12.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
1、把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联系在一起。
2、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教育。
3、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与终身学习练习起来。
4、既强调健康体魄,又强调健康心理。
13.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
1、加强基础知识的研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3、更加强调人文精神。
4、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
5、更加强调德育目标的可操作性,拓宽德育渠道。
6、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1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各学科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具体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课程观。
2、课程结构的改革:注重课程的综合性,着力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实行学分制。
3、课程结构改革: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课程实施改革:强调构建性学习,力推研究性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注重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5、课程评价的改革: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创新方面的能力,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6、课程管理的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15.课程结构的特性:课程要素的完整性、课程结构的适应性、课程结构的整体性。
16.义务教育课程的性质:
1、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应该提供均等的就学机会,保障儿童法定的受教育年限;2.义务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选拔教育。3.义务教育不是终结性的教育,课程要给学生全面发展留有空间和时间。17.义务教育课程结构的特点: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程结构的综合性、课程结构的选择性。
18.我国传统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
1、过分重视学科的知识方面目标,忽视学生的需要。
2、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单一功能,未能体现学科发展的整体目标。
3、过于重视未来生活的需要,而忽视学生的现实生活。
4、过于注重“教程”而忽视“学程”。
19.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20.教学目标:是指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的标准和任务的规定或设想,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
21.教学目标的分类: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判断、价值观组织、价值个性化)和动作技能(知觉、心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练习、复杂的反应、适应、创作)三个领域。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梶田叡至少包含“达成目标”“提高目标”“体验目标”。我国传统的教学目标:“三基教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学目标的分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全面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
22.新课程标准颁布的重要意义:
1、它标志着全面推进与具体落实素质教育成为现实。
2、它标志着教材真正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
3、它标志着教学方式的革新有了标准。
4、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5、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
6、它标志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有了希望。
23.新教材的功能: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具有符合实际的思想教育功能。
3、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
4、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24.新教材的特点:
1、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换为“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多样性。
2、控制内容总量,适当降低知识难度。
3、更新教学内容,大量引进现代信息。
4、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
5、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
6、尊重师生个性,提供多种选择机会。
7、利用信息技术,扩展课堂学习空间。
8、版式设计新颖,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25.教师使用教材的观念转变:首先,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与学生的经验相联系。其次,打破标准化的思维模式,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创造空间。再次,教科书要促进学生和谐的发展。
26.新教材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
1、表现在知识方面包括一般性文化知识和具体的专业知识,2、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策略:主动参与教学策略、探索—发现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策略、联系生活教学策略。27.课程资源的特点:
1、多样性
2、潜在性
3、多质性
4、动态性
28.课程资源的分类:
(一)校内课程资源(教材、教师、学生、学校文化)校外课程资源(家庭是可以依托的的课程资源、社会是广泛丰富的课程资源、大自然是率真本色的课程资源、)
(二)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资源
(三)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四)素材型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五)原初性课程资源、粗加工课程资源和精加工课程资源(国家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资源)
29.课程资源的功能:
1、课程资源极大丰富和发展了课程内容。
2、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
3、课程资源制约学生的学习方式
4、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的有力支撑。
5、课程资源是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
6、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有重要意义。
30.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
2、经济性原则
3、适切性原则
4、因地制宜原则
5、社会性原则 31.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一)有效地挖掘和利用好教材资源,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隐含的教育资源。
(二)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它教学资源。课堂生成资源的扑捉和利用
2、社区、家庭资源的合理利用
3、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媒体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32.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策略:
(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
1、加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高学校现在有资源的利用效率。
2、开发和利用学校教师这一最大资源库。
3、开设多种课程,“办课程超市”“建立个性档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4、改变过去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代之以发展性评价。
(二)加强校外课程,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
1、加强各级行政部门的责任管理
2、利用社区内所辖单位建立社区校外活动实践基地
3、专家学者
4、离退干部
5、学生家长。
33.现代课堂教学的理念:
1、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的中心应由教转移到学。
2、教会学生学习
3、形成合作的师生关系
34.现代课堂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的教学性、课堂教学的教育性、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课堂教学的社会性。
35、课堂教学的改革途径:
1、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和生活世界的界限。
2、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3、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4、关注学生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
5、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
6、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
36.教学方式改革的主要表现:
1、由传授式向引导学生探索式学习转化
2、学习书本知识与参加实践活动并重。37.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38.有意义接受学习:奥苏贝尔为代表。主要表现为: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39.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教师的定位:设计者、启发者、监控者、评估者、参与者、帮助者)、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合作学习。40.校本课程开发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两位学者首先提出。特点:校本性、教师和学生主体性、实用性、开放性。校本课程发展类型: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发展性课程。
41.学生评价的作用:1.学生评价有助于把我学习起点,选择教学策略。2.学生评价有助于改进教学活动、改善学生的行为表现。3.学生评价有助于了解学生发展中存在困难,有针对性解决问题。
4、学生评价有助于使教师和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发展情况。
42.传统学生评价的反思弊端:
1、把考试与测验作为学生评价的唯一形式,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
2、形成了对分数的过分追求。
3、学生评价过程中的随意性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准确。
4、学生评价难以产生有效的教育效应。43.现代教育评价制度的基本特征:
1、学生评价的功能重点逐步从总结功能向形成功能转移。
2、评价内容从对学生的认知评价扩展为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评价。
3、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由被动等待评价向主动参与评价发展。
4、学生评价从关注结果向重视过程发展。
5、评价方法,从强调测验分数向评价方法的立体、综合、多层次、全方位发展 44.传统教师评价制度的弊端:
1、在评价方面不科学,只着眼评价教师过去的工作表现,忽视其未来的发展。
2、在评价内容上不够全面。
3、在评价的对象上,面对的是少数的获奖者,很难指望全体教师积极参与。
4、在评价动力上,主要依靠行政权力,靠外在压力,很难调动教师发自内心的积极性。
5、在评价目的上,是以奖惩为目的,不是以未来发展为目的的,势必影响被评价者坦诚态度,滋生功力主义和虚伪行为,严重影响学校和教师形象,消弱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45.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特点:
1、发展性
2、非奖惩性
3、合作性
4、多元性
46.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三全性原则: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全面评价
3、保密性原则
4、双向性原则。47.学校课程文化的特征:
1、课程文化的主体是学校师生。
2、课程文化是学校创造的。
3、课程文化是为学校主体服务的。
48.课程文化的结构:学校课程物质文化,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学校课程行为文化,学校课程精神文化。
49.教师课程素养的结构:课程理念、课程认知、课程实践智慧。
50.教师角色的特点:创造性特点、指导性特征、研究性特征、权威性特征、交往性特征。教师的基本角色:教员较色、领导者角色、学生朋友角色、心理保护角色、为人师表角色。
51.教师角色的拓展:教学活动有教师、学生、课程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因此,分析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拓展,应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三个维度来进行。
1、从师生关系的维度来看教师角色的拓展:由管理者拓展为组织者、由传授者拓展为参与者、由控制者拓展为帮助者、由主导者拓展为引导者、由仲裁者拓展为促进者、2、从教师与课程关系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拓展:由实施者拓展为开发者、由执行者拓展为决策者、由被评价者拓展为评价者。
3、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维度来看教师角色的拓展:教师是促进者、由教书匠拓展为研究者。
52.教师角色的拓展对教师职业的新要求:
1、完善教师的智能结构成为职业型的专家教师、2、完善教师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成为学生学习的“活水源”
4、注重人文关怀,回归教师教育的本质。53.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重新认识课程、重新审视知识、重新看待教学、重新发现学生、54.教师专业发展对课程改革的意义:
1、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研究者。
第三篇:新课程复习资料总结
新课程理论
一、单选题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
A.以学生发展为本B.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C.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D.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
A.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B.教学方式的变革
C.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D.后勤服务方式的变革
3.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是()
A.创新能力的培养B.读写能力的培养
C.听说能力的培养D.交往能力的培养
4.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为的是增强课程的()
A.统一性B.适应性C.规范性D.选拔性
5.新课程提倡师生新关系,新课程中具有现代师生关系的模式()
A.合作模式B.平等模式C.管理模式D.授受模式
6.我国基础教育的学校实行()
A.党支部负责制B.校长负责制C.集体负责制D.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7.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8.新课程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建立哪种新的学习方式()
A.合作学习、接受学习和体验学习
B.探究学习、实践研究和反复巩固学习
C.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
D.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
9.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即()
A.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自主发展
B.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C.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被动发展
D.面向全体、主动发展、自主发展
11.中小学“双基”教育是()
A.基本知识、基本技能B.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C.基本理论、基本知识D.基本能力、基本技术
12.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13.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斯腾豪斯B.斯腾伯格C.杜威D.赫尔巴特
14.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是()
A.独特性B.体验性C.主动性D.独立性
15.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
二、多项选择题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
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D.改进教学方式
2.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
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均衡性B.综合性C.选择性D.平均性
4.从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来看,课程包括()
A.学科课程B.分科课程C.综合课程D.选修课程
5.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
A.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
6.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7.课程计划主要由()几部分组成。
A.学科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E.学周安排
8.下列选项体现素质教育内涵的有()
A.均衡B.全面C.发展D.全体E.个性
9.下列哪种观念属于新的教育观念()
A.知识就是力量B.破除教师权威观念
C.培养问题意识D.还教育的另一半
10.现在教师观中,教师角色应该向()进行转变。
A.学生学习的促进者B.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C.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D.社区型的开放型的教师
三、填空题
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2.结构主义课程以美国的为代表。(布鲁纳)
3.国家制定的是教育目的,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是,到课程工作者所要确定的是。(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4.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是。(教育目的)5.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
6.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教材)
7.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课程计划)8.最早将课程编制引入课程评价。(泰勒)9.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模式。(发展性评价)
10.美国的加德纳提出了,为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多远智力理论)
1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2.是在课程编制或课程实施之前进行的评价,被成为“过程评价”,被称为“结果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3.2001年6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14.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15.在课程理论上,偏重能力的是,偏重知识的是。(形式教育论实质教育论)
16.课程设置的最终表现形式是。(教学计划)
17.课程设计所形成的文件称为。(课程标准)
18.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终要体现科学教育与相结合。(人文教育)
19.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赫尔巴特、斯宾塞。(夸美纽斯)
20.新课改下,小学阶段以课为主,初中阶段设置相结合的课程。(综合分科与综合)
四、简答题
1.简述泰勒的课程目标设计原理。(泰勒原理)
1.(1)学校应试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
(2)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的?
(3)如何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如何确定教育目的正在得到实现?
2.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2.(1)社会发展水平(2)科学文化发展水平(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3.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
3.(1)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
(2)强调加强基础
(3)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4)重视个别差异
(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活实际的联系。
(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4.(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9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本次课程改革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
5.简述新课程下的学生观。
5.(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五、案例分析
1.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杜威于19世纪末创立的学校)中,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校舍、购置学校的设备,也模拟社会上的商业活动在学校里开设商店,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他们课程的相当一部分,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探究学习完成。
1.答案要点:第一,这个学校的活动出现了活动课程的课程理论,这个理论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各种不同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基本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但这种做法由于内容及安排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了杜威的“从做中学”,“经验来自行为”和“教育即生活”。
第二,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改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但是不能走极端。要在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进行。
2.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三年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啊。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结合教师主导作用,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2.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会教学生,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自发产生的,是靠老师调动的,教师只会讲课,而不能使学生会学,还不能说全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3.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出他在学习上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一定不会这样做,当我发现了王林的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和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
4.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4.在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原因是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首先,李老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突出了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其次,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第三,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第四,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李老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发展的进程之中。
5.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他差生一样的遭遇。然而我并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老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记不住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预考时,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当时我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
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理感到一阵刺痛,那种心情真是比死还难受一百倍。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阅读案例,请找出现行评价存在的问题,谈谈你的体会。
5现行的评价和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问题主要表现在:
(1)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2)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3)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4)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6、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6、(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7、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第四篇:体育新课程解读
体育新课程解读
------曹刚明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经过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的实验,现在实验已进一步扩大,新课程已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面对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文章就此谈谈个人对其认识与在实践中的应对。
关键词:健康第一;发展第一;
当前,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要求未来的基础教育工作应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的任务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至此,中国教育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从指导思想和内容框架方面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
1.1 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理念一致
继承与发展是此次基础课程改革的特点。新课标更为彻底的摒弃了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那种“学科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更为充分地突出了教学中心是学生这一主体。同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是一致的,即:将“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学校体育目标而言,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又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一教学理念和国际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1.2 新课标的领域目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领域目标相吻合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课堂教学在体育教学大纲的规定下,为实现体育课目的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项任务,即: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与道德意志教育。为完成这三项教学任务,教师备教材,备器械,写方案,吃力地去教,学生费劲地去学;心血与汗水付出多多,汇报与收益却少之又少;以至于学生跨出校门,走向社会仍不知体育课
上学了些什么?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学模式上的遗憾。而新课标推陈出新,拾遗补缺,以发展的观点提出了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知识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这五项领域目标较之于三项任务,更加完善、具体。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更适应于现代社会教育,适应于社会未来。
1.3 新课标促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理念更为完善
新课标通过试行有着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它进一步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必须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强调体育教育增进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的功能,在体育教学史上将体育功能延伸至社会生活,并以此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即:(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它不仅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在实践中应对新课标,提高体育课堂教学
2.1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人们体力活动大大减少,各种“文明病”迅速蔓延,从而使国民的体质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于是,注重身心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参加健身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随着医疗改革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每天晨练、登山、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2.2 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例如,在上一年级立定跳远课时,本人改变了以往惯用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纠正错误动作,这一传统的“格式化”的教学方式,采用了让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虚拟的动物王国运动会中,学习模仿各种动物的双脚起跳,双脚落地(立定跳)的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创造→发现→学习等步骤,在老师的鼓励和师生共同探讨、实践下掌握了动作技能。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一旁起着鼓励、促进作用,如此合作教学较以往事半功倍。
2.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2.4 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体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2.5 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来自苏联的“四段教学模式”,其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障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散失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对陈旧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要求教师改变原有单
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教学模式。例如:本人在一年级《投掷》一课教学中,改变以往:开始部分(宣布课的要求)→准备部分(徒手操)→基本部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结束部分(放松)的四阶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
规律和生理活动规律,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模式:引导→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放松与恢复等六个阶段。课的开始,本人将课堂喻作大森林,带着学生在动物世界里自由地玩耍,模仿动物作各种动作、学习飞行(引导→激发兴趣)。接着,让学生在预先设计好的飞机场内练习掷纸飞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飞机怎样才能飞得高飞得远(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学生基本掌握飞行方法后,要求学生将飞机搂成纸球,比一比谁掷得远(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最后,学生在乐曲声中欢快地结束活动(放松与恢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让学生在反复、单调的投掷练习中掌握动作的办法,使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飞行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投掷动作,课堂上学生学得开心,玩得有趣,个个满怀激情地大胆表现,身心愉悦地完成了学习目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
目前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体育教师兼职人员较多,一些学校往往安排部分无法胜任其它学科教学工作的老师任体育教学,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改的顺利进行。国家规定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时间,每周开设3-4节体育课,由于师资的缺乏,无法按要求安排课程。
3.2 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师的地位一直以来得不到学校领导的重视,第一线的教师不仅要负责学校的“两操”工作和学生课余训练,每周还得任12-16课时的课堂教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相对都是最高的,而相当部分学校在教师发展和业务提高上仍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这样,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
3.3 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
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利用多种方式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并在参与实践、研究和学习中逐步提高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改善教育行为,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3.4、落实学校场地器材的配套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给予学校和教师以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主的空间,大大降低了对特定场地和器材的依赖。但是,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许多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十分不足,造成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缺乏。
3.5 改变大班化的现象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和人口流动等原因,目前,大部分学校大班化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这为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体育改革带来了困难。
第五篇:《新课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新课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研究性学习2.劳动与技术教育 3.自主学习
4.“任务驱动”教学法 5.信息技术教育 6. 综合实践活动
二、简答题
1.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哪三个阶段的指导? 2.“分层次”教学的意义。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为什么要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5.为什么劳动技术课要从“动手做”转向“动脑做”? 6.你认为信息技术案例的设计应包括哪些方面?
二、辨析题
1.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老师要统一,不要随意更动。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必修的内容。
3.信息技术课只是为了让学生对计算机产生兴趣,不用介绍计算机的原理。
四、观点论述
1.你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怎样的课程?它对教师和学校提出了哪些基本要求?
2.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指定领域的划分你有什么想法?你是如何理解四方面的融合的? 3.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你如何理解“授人以‘鱼’,授人以‘渔’”这句话?
五、案例分析:
1.请分析“网上交个好朋友”教学案例,p21。
案例: “网上交个好朋友”
[背景分析]
长期以来传统的学生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缺乏自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的精神。在《网上交个好朋友》(浙江省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中,我充分利用初一学生对 信息技术课的浓厚兴趣,通过学生相互访问好友的文件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尝试通过好友合作完成操作,在学习中互相帮助,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相互之间信息沟通和表达的能力,通过合作来完成 学习任务。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个片段: [活动实录]
片段一:情境激趣,引入课题
师:播放一段精彩的Flash动画,但只播放一部分。生:怎么没有了? 师:大家想不想把Flash动画欣赏完整?
生:想。
师:在教师机上有这个动画,大家可以怎样把它取到自己的计算机上去与朋友共同慢慢欣赏呢?
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通过“网上邻居”设置共享,再将文件复制到自己的电脑上。师:在教师机上设置了共享才能让大家访问。(引出课题)
教师播放一段精彩的flash,但只播放一部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教师趁势提问有什么方法可以把文件取到自己的电脑慢慢欣赏。通过情境激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新知,利用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解决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设置共享文件夹,在网上交个好朋友”。
片段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过程一:新建文件夹
师:要设置共享首先要建立一个存放共享文件的文件夹。
生:能力好的一个学生演示“新建文件夹Folder”,并表达出操作过程。
师:大家可以把新建文件夹命名成自己喜欢的名字,并把上节课的作业“自我介绍”复制到此文件夹。
全体学生动手实践“新建文件夹”。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上节课作业“自我介绍”复制到要建立共享的文件夹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面的网上交朋友做好 铺垫。
过程二:共享文件夹
师:为了能让你的好朋友共享你的资料就需要将文件夹设置成共享。
教师演示“共享文件夹”。
.
师: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式求助:①查阅教材②与临近的同学商量③向老师求助。好了,开始行动吧!
学生实践操作,在操作工程中遇到困难通过能力好的学生帮助或两个学生合作探讨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扫清学习障碍。培养学生协同学习的精神,同时加深操作的印象。
过程三:相互访问
师:大家已经设置好了共享,并且文件夹中有了相应的文件,接下来请大家根据教材的指导去访问其他同学的资料。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将老师提供的在线网站中的FLASH、图片等文件下载到共享文件夹
供其他同学欣赏。看谁先设置成功并访问到其他同学的文件。
学生自主探究,依靠教材完成共享设置。有能力的学生利用在线网站下载更多内容进行共享。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发现可以设置三种共享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随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让学生根据任务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的本领,教师的讲解为自主探究的学生们提供指导和帮助。利用下载其他精美Flash、图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四:特别交流
师:通过上面的操作大家,发现了设置共享有三种方式,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其中的区别? 生:发现了。
学生尝试回答其中的区别。
师:为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区别,请同学们两个人一组,设置不同的共享方式。并利用其中的某些方式进行个别访问。最先将三种共享设置好并正确说出区别的小组将得到“最佳拍档奖”。
学生分组探索实践,归纳总结。
利用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精神,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体会“发现问题—实践尝试一实践验证”的学习方法。
片段三:拓展延伸,知识升华
师:大家除了利用网络共享实现交流外,Windows系统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方便的传递短讯的小程序Winpopup。通过Winpopup我们一起来尝试一下网上的另一种交流方式。
教师演示。
学生实践利用Winpopup交流。
通过一个有趣的小程序实现即时交流,让学生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对信息技术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片段四: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小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
教师引导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感想和体会。师:利用随堂练习3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知识,汇报交流,深化提高。利用自我评价让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进行评测,兼起课内复习小结的作用。
2.请分析案例“关于肺结核的研究”,并阐述你的看法。
案例: “关于肺结核的研究”
[活动主题]
一个学生发现他所住的社区有很多无家可归的人,他们患有肺结核,常常咳嗽,而且他还发现肺结核可通过空气传染。为了帮助这些人,同时了为了引起人们对肺结核的关注,这个学生将肺结核作为他 的研究项目。他证明了社区中肺结核的发病率在上升,并对肺结核的传染性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告诫人们要学会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决心将这一研究落实到实际行动 中去,他准备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来支持专业机构进一步进行肺结核的研究,希望能够研制出新的治疗方法和新的药物。这类社区研究方案既可独立进行研究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研究。这个案例是由一个学生 独立完成的,花了八个多星期的时间,主要是在课外,只是在最初全班同学帮助他为方案的计划编制了一些问题。[活动步骤]
1.制定计划;2.收集信息;3.制作模型;4.调查研究:
5.撰写报告;6.编宣传册;7.张贴海报;8.社区服务。
[活动实录]
一、制定活动计划
计划包括研究主题、研究原因、注意事项和评价标准等。
二、查找有关肺结核的资料
(一)通过图书馆、因特网、打“1800美国之肺”,“美国肺病协会”的电话等途径来收集信息。(二)向医生咨询肺结核是如何破坏肺组织的,并请某医生修改其方案。
三、制作和展示模型。(图略)上图向人们展示了肺组织与肋骨的关系 下面是学生制作肺模型的具体过程: 肺模型的制作
1.收集材料:几块橡木牌子和一个金属的盒子,卷尺和剪刀。2.查阅医学书籍,发现了一个标明有肺及肋骨位置的图片。3,剪一个中心柱和一些矩形的金属带,其中一条比其他的要宽些。4.把每条金属带包住中心柱上,每边缠四条。
5.用宽的那条金属带包住中心柱同时夹住这八条金属带。6.用橡木牌子做成肋骨壮。7.再把铝箔将肋骨包好。
8.把肺画在橡木牌子上,开始制作肺。9.改了部分并画下其轮廓,再次作了修改。10.将每叶肺模型钉住,并将报纸塞在里面。11.最后一步就是肺涂成桔红色。
四、设计调查问卷
学生为了完成研究任务,调查许多人对肺结核的了解程度,在选择调查对象时学生考虑到了抽样问题,他选择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和作为调查对象,因为只有小学高年级学生才学习了有关部门疾病的方面的知识,而低年级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背景。但是问卷本身有些问题是有局限的,因为这些问题并不能真正彻底地调查出被调查对象的知识状况。
这是学生在调查前的考虑:
1.看看人们对你的主题有多少了解。
2.样本要足够的大。
3.社区包括学校、参加研究的学生、父母、仓库、俱乐部以及建筑物。
4.调查目的是看看你是否知道人们所想的、所做的、所努力的、所吃的、所学的、所爱的和所恨的等等,以及组织,设计新系统,改善系统。
5.创造的部分:问题是清楚的,这些问题会向你提供你想要信息。友好地、按顺序开展调查,限定问题的数量(9—12个)。
下面是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结核病调查
1.你知道什么是结核病吗?()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2.它对肺、大脑和生殖器器官有什么影响吗?()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3.它是如何传染的?
()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4.在美国它是一个超级杀手吗?()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5.什么是MDR结搁病?()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6.常用来治疗结核病人的体检叫什么?()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7.用来治疗结核病的药物的名字是什么?()知道
()基本知道 8.结核病的症状是什么样的?()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9.任何人都会得此病吗?()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感谢您做这份问卷。想了解更多的信息,请参看我的小册子。
五、进行问卷调查
六、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学生总共收回了有效问卷42份,通过统计分析,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发现有些人知道肺结核是什么,却不知道它是会传染的,而且还是一个超级杀手。他们也不了解肺结核的症状。所调查的42 人中约有一半的人有一个患肺结核的朋友。
七、写研究报告
学生的报告写明了他进行这项研究的原因、研究的大致计划、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中的收获和碰到的问题、最终的研究结果、继续进行研究的决心以及如何评价研究等方方面面。尽管表面看来,这个研究报告比较零散,但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研究过程,他确实是很努力在做这项研究,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下面就是研究报告的摘录:
社区探究
需要注意些什么?人们不要在大街上吐痰,因为肺结核无处不在。有太多的人在大街上吐痰,尤其是那些需要药物治疗的无家可归的人。我们该如何做?我们可以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做一次免费的体检,并鼓励人们把痰吐在纸巾上。先要了解些什么?我认为先要知道能否治疗无家可归的人,还要知道有多少人还没意识到他们会传染肺结核。
我必需做的:写研究报告、调查、访谈和观察。
我的系统设计了些什么?我会张贴一些海报,并向人们展示一些模型,如肺模型以及一个栓图示。
肺结核是如何破坏肺的:这可以通过小册子来向大家展示。你知道吗?我会在相关的说明中告诉你。
评估——如何知道我的设计是否是成功的你?如果人们向我提一些有关肺结核方面的问题,并想知道更多的这方面的知识,那我就知道我的设计是成功的了。
我以肺结核作为我研究的主题是由于我所住的街区的缘故。在我所在的街区里有很多无家可归的人,而且他们常常咳嗽。因为我们的研究要以社区的问题为基础,而肺结核就是一个问题它还通过空气 传染。
亲爱的__________先生:
我很愿意把我所做的告诉您,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收集到了四条信息。其中的一条就是我有十四个地方可以做调查。但我还需要调查一些无家可归的人,问他们是否做了免费体检。我还要去向医生咨询 有关肺结核是如何破坏肺组织的问题。我已经设计了一个肺模型。制作时需要用到的有:粘土、金属薄片和管子。要检验肺结核的影响还要用到一个栓。
如果我能在周四完成这个模型。那么我就有一个好的开始了。
我给肺及其组织设计了一个模型。我准备设计一个洞来告诉人们肺结核是如何破坏肺功能的。在设计方案完成的时候,我将在肺模型上钻个洞,并用栓堵住。这样可以向人们展示各个方面的情况。
在说明中,我已经准备向医生求助,还请________先生修改我所做的方案。我在家中用录像带把谈话内容录下来。然后,通常是在诊所,我会展示给大家看肺结核是如何破坏肺组织的。最后就是分发我 的小册子,并告诉大家我将在两周后发放问卷。
不幸的是,由于妈妈和秘书的缘故,我不得不取消我在私人医生诊所里要做的口头报告了。现在我打算到另一家诊所去做一次展示,以便得到校方对该方案的批准。
在我看来,评估自己方案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我谈论肺结核时人们是否会向我提些问题。这样我就可以知道他们是否对我所讲的感兴趣。如果人们想要我的小册子而且很认真地做问卷,那我就知道他 们真正理解了我所写的以及我想要说的。最后,如果人们都停下手头的活来看我的海报,那就说明我的海报是吸引人。
我已经向少年和成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有42个人填写。之所以在少年以上的人群进行调查是因为我调查的内容是高年级才有的,如六年级及以上就有了有关疾病及其缩写形式的学习内容。既然他们 学了这方面的知识,我要看看他们学习了多少有关结核病的知识。而且这会让我明白他们的了解程度。
在调查中,我发现有些人知道肺结核是什么,却不知道它是会传染的,而且还是一个超级杀手。他们也不了解肺结核的症状。所调查的42人中约有一半的人有一个患肺结核的朋友。
我也上了几次网,查找这方面的资料。但它们大多是相同的,这使我不得不仔细检查,以便发现不同的东西,也是为了防止记下相同的内容。当我找到独特的主题时,我会把它写下来,或提供给同学作 参考资料。
在我的图书馆里,有一台计算机可上因特网。它用起来相当简单,你只要用鼠标点击网页就可以了。你只要键入“肺结核”这个词,点击“搜索”,在屏幕上就会出现一个有关肺结核的目录,还有一个提示:“更多的内容:肺结核”。
我把海报贴在第33街、第2大道以及一些车站旁边。但是在我站在那儿时海报还在,等我回来时被撕毁了。
我用的栓有点像肺结核病菌,这是因为,为了生存,结核病菌必须进入到肺内,于是形成了洞,而我能找到堵住洞的最好的东西就是栓。
我的论文中有些内容显示出呼吸时空气得通过胸部和头部。
当有些人得肺结核病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传染上的,因为你不是经常与病人接触,也不是每次都与他呼吸一样的空气。
如果呼吸了同样的空气,也不要担心,因为(这将在第10个问题中提出)在你不得不接触一个病人,而且呼人他呼出的带有肺结核病菌的空气时,你的免疫系统会形成一面防护墙来抵抗病菌。
结核病菌尤其会影,向肺是因为肺阴冷和潮湿,很适合细菌的生长。它还会影响到大脑、生殖器官、淋巴结等等。
我亲身经历了一个困难,那就是我很难确定哪些信息应该保留舍弃。因为因特网上的内容很相似,我很记住哪一页上的内容是已经记下来了哪些还没有。
最近,我向“美国之肺”求助,以弄清我怎样才能筹集资金支持肺结核的研究和开发研制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他们告诉我,我需要为他们的一些特殊研究寻找赞助。我必须做更多的调查和宣传肺结核的危害。我已经落后了,我得加油干。
八、写有关肺结核的宣传小册子。
学生在经过查找资料和调查获得了很多有关肺结核的知识,他将这些知识整理成了小册子。结核病
1.产生的原因:真菌性结核菌导致。
2.会攻击身体的很多部分,尤其是肺部。
3.肺结核在美国曾经可以致死。
4.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黑人还是白人,也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任何人都可能患肺结核病。5.肺结核是通过空气来传染的。
6.肺、咽喉、肾、脊椎和大脑都可能感染结核病菌。7.它还能通过血液来传播。8.通过交谈、咳嗽和打喷嚏来扩散。
9.患肺结核病的人会把它传染给家人、朋友和同事。大多数免疫系统能控制肺结核病。10.肺结核细菌的复制就像白血病一样。11.肺结核细菌很活跃。12.三月二日国际肺结核病日。
肺的结构
1.主要部分:气管、支气管、毛细血管、肺泡、左肺和右肺等等。肺有很多支干,且由不透明的空腔构成。
2.呼吸时的空气通道:咽—喉—通气孔—气管—细支气管—细支气管末端—呼吸组织—肺泡—肺部毛细血管—换气
九、张贴海报
学生通过张贴海报告诉人们肺结核的危害,但他遇到了一个问题是当他在大街上和车站旁贴上这些 海报后,等他从别处回来时,海报早已被撕掉了。
十、在诊所里做口头报告
3.请分析案例“《航模与车模》-------《电动模型》”,p62.。
案例:
“《航模与车模》——《电动模型》”
[背景分析]
在机械化逐步代替手工劳动的今天,电动机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机器之一。自从有了电动机,就实现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途径。学生对电动机虽然很熟悉,但对它的工作原理总是觉得讳莫如深。我们如果把已学过的知识与生活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在劳动与技术课上让学生制作电动机模型,他们学得的知识就会与生活很贴近,对学习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劳动与技术课的目标与一般的学科教育目标相比,它更强调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它要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认识上、情感意志和精神境界等方面获得升华。劳动与技术教育要求学生经过劳动实践过程,获得亲身体验,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习与人沟通和合作,培养社会责任感。
1.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亲身实践,了解科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通过观察、访问、调查、仿制模型等,让他们以发现者的姿态进入角色,充分领略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喜获知识的欢乐,进而激发学生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学会分享与合作。经过学生的直接参与,形成一种开放的环境,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现代的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的相互合作,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学生利用人与人的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创意和成果,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活动实录]
中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过程,基本上没有从探究角度思考问题的经验,还不会独立地选择课题,因此需要由导师代替挑选一个合适的课题供他们选择。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查相关资料的方向,由他们进行资料收集。
通过协作、考察、搜集、访问、制作实验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了解电动机的分类,电动机的使用及工作原理和结构,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增强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同学们创新能力及社会综合实践能力。调查、上网查询、访问、收集、制作,合作设计、品味体验、交流。具体活动进程:
1.活动准备
(1)了解电动机的分类,基本构造及原理,了解电动机发展前景。
(2)对机电师傅、老师访问,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电动机的用途 动机信息,并对工作原理要详细了解。
(3)根据了解的电动机结构,自由组合(4人一组)进行方案设计,并对所需的器材进行准备。
2.活动实施
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有非常大的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看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参与者,学生则由单纯接受传授间接知识转变为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经验的学习主体。
(1)资料的收集
当课题及探究方向确定后,各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环境分头行动。一般来说采用综合调查方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的对象是各机械厂和机械维修部门,进行实地观察。对工人师傅和维修技师进行访谈。
预想的问题:
① 电动机的分类及型号?
② 电动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是什么7
③ 电动机有哪些用途? ④电动机发展趋势如何?
⑤各类电动机的优缺点?
⑥访谈时要注意的问题?
⑦询问、交谈要有礼貌,要有中学生应有的素养。
⑧访谈时要准确,快速地记录访谈的内容(包括问题和回答的内容)。
⑨每个组员要有团队精神,各司其职,不要发生意外。
(2)方案设计
经过二个星期左右课余时间搜集、访问,学生对电动机有了初步认识,这样可以着手方案设计。电动机可以分为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两类,工作原理相同,都是由于通电的线圈由于受到磁场力矩的作用而发生转动,从而实现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技术问题:线圈必须能连续转动,线圈套受到逆时针力矩,使线圈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当转动中性面(即与磁场方向垂直位置)时,力矩为零。可以依靠惯性继续转动,但过中性面时力矩变为顺时针方向,将阻碍线圈转动。如何才能使线圈继续转动?
方法有两种:
①使电流方向及时变化,使力矩始终为逆时针方向;
②电流方向不变时,依靠惯性连续转动。
与之对应的解决方案:
经过资料收集,访问,对电流方向的变化,可采用交流电即交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采用直流电供给,要使电流方向变化,需采用换向器,如不采用换向器,当从竖直面转过1800后,线圈就会反转,设计时可使引线保留半个柱面,使电路不通,因此线圈不出现反转,依靠惯性经过半周后再次通电,从而使线圈继续转动。
方案实施:
制作方法一:
①④⑤转子的制作:用直径0.3左右毫米的漆包线在长方木板的边沿上密绕100匝取下,用细线将线圈的四个边扎紧,成一长方形线圈。用木线轴做换向器的骨架,剪两片薄铜片在铅笔上弯折成瓦状,用橡皮筋或绝缘胶布固定在木线轴两侧,同时将长方形线圈的两个线头表面的漆皮刮光分别压紧在两个铜片的下面,做成换向器。
把一个小螺栓紧压人木线轴上方的孔里,再把长方形线圈用尼龙线绑扎在木线轴上,截取一段废圆珠笔管,将较粗的一端插进木线轴中间的孔内制成转子。
在木箱顶面上中心部位钻一个小孔,将一段上端磨尖的自行车辐条竖直插入小孔中做转轴,将制好的转子套在转轴上。
②定子的制作:用两块同样大小的木块将条形磁铁垫高,摆放在长方形线圈的两侧。
③电刷的制作:取一块宽度跟换向器外径相同的小木块,用绝缘螺钉将两块薄铜片固定在小木块两侧制成电刷。将两电刷夹在换向器上,用螺钉将小木块固定在底板上,这样给线圈通上电流,拨动线圈,就可以转动了。
制作方法二:
①用裸铜线做2个支架,固定在底板上,在支架间放上小磁铁,使磁铁的一个极向上。
②用漆包线制作一个约10匝的矩形线圈,使导线两端沿线圈的中轴线方向引出。
⑧用剪刀刃按图将线圈引线半个柱面上的漆刮去。
④将线圈放在支架上,用导线将干电池的两极与两支架相连,用手指轻轻拨动线圈,如果没有故障,可以看到线圈会连续转动起来。
3.活动总结
制作方法l:是一个一般电动机的模型,各部件较完备,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在老师和师傅的指导下完成它困难不是很大。
制作方法2: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直流电动机模型,学生制作它的困难不大,但它的构思很巧妙,线圈通电受磁场作用力矩而转动,当从竖直面转过土800后,如果电流方向不改变,线圈就会反转,正是设计者使线圈引线保留了半个柱面的油漆而使电路不通,因此线圈不出现反转,依靠线圈惯性转过半周后再次通电,从而使线圈继续转动下去。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电动机几乎不能对外做功,正是由于人们设计了换向器,从而使电动机走上实用化的道路。让学生自己评价该模型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