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怎样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教师需要用积极的人生准则来维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
一、理解、尊重
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世界,以学生的心态去推理一切,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理解与尊重,使学生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当一个教师不愿意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会使学生觉得老师不理解他,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与教师的沟通就会停止。
二、爱心、关怀
教师对学生要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倾注全部的爱。这种爱应该是经常性的、是公平的,不能只给学习好的同学,而对“后进生”冷若冰霜。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就必须主动的接近学生,去真诚的对待他们。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及时批评教育;教师本人有了错也应该承认错误,并注意改正,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尊重、欣赏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同样,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与优点得到教师的认
可与尊重。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而热烈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攻克一切难关,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期待本身也是社会的一种要求,它可以使人们懂得怎么样去做一个受人疼爱的人,怎么样去尊敬别人。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德、智、体等诸方面会逐步得到完善。相反,就会失去一切信心,学习成绩就会直线不降。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身心去影响、感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提高。
第二篇: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好坏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所以,能否处理好师生关系就成为教育成败的一个关键。
一、教师的师生观
1.如父子吗?许多教师都存在着“师徒如父子”的错误教育观念。而这种观念是
封建社会形成,认为学生与老师之间如父子关系一般,随便可以打骂。但是当今社会,如果还存在这种观念,师生之间怎能和谐融洽呢?又怎能接受教育呢?社会在进步,人的思想概念也要进步,作为现代教师更应该进步,应树立社会主义的教育观念,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2.何看待老师。小学生喜欢的教师是: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学生,态度亲切、温和,不爱发脾气,知识渊博,什么都懂,会讲故事,爱跟学生一起玩,办事公平,不偏爱哪个学生的老师;不随意拖堂,不用主课代替副课,谦虚好学、实事求是,不爱向家长告状,说话算数的老师。而不喜欢饿教师是;经常责骂学生,讨厌学生,没有同情心,上课拖时间,上完课就不理同学,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偏爱、不公正等。
3.教师如何看待学生,教师如何看学生实际是教师的人才观、学生观、人性观的问题。自古以来,如何看待学生,说法较多,把教师比作“园丁”、学生比作“花朵”的观点最具合理性。因为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
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建立比较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
二、打开心灵的钥匙
尊重与信任,在这点上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如此。只要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激发起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会增强自信心,向着好学生的方向去努力,最终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学生。
三、师生关系的意义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施教的重要条件。叫司要达到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积极的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亲密合作,是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一种内驱力。如果师生关系紧张,互不关心,双边活动就难以进行。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是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优良教风和学风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具体表现杂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认真备课,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既满腔热情又严格要求的优良教风;学生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刻苦学习、勤于思考、虚心求教的优良学风,都有赖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可见,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没有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师生关系是现代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不同,但
在政治上、人格上和真理面前是平等的。师生的目标也是一致的,教师为社会培养接班人而工作,学生成为合格的接班人而学习。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可见,现代师生关系是一种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是一种久远的、使人终身留恋的美好的人际关系。
四、师生关系的表现
师生之间的关系表现形式是多方面,而且各种形式之间四互相制约、影响的。
师生间的组织关系和工作关系。师生间的组织关系是由学校的机构职能决定的,学校时候专门培养人的教育机构。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构成了学校组织关系的基本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组织关系在不同社会制度和教育思想指导下,其性质是不同的。如封建社会受等级制度所控制,师生的组织关系四一种宗法关系,学生对教师必须服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强调“个性解放”,以“儿童为中心”,贬低和否定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里学校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职能和教育过程规律反映,故而它既主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师生之间工作关系,是由学校机构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关系。而该关系是由工作目的所决定的。当某一工作目的确定后,教师和学生便在其工作关系的维系下开始活动。这种活动,既受叫司和学生主观态度的影响,又要受各方面能力水平所制约。如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水平、职业道德等,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思
维水平、个性心理特征等。所以,师生之间良好工作关系的建立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率。
师生间人际关系和心理关系。师生间人际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一种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直接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之所以把其作为“主要关系”,并不在于其关系的本身,而在于教育过程所产生的“效益”。要形成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教师就要真诚地关心、爱护、理解、鼓励学生,以达到感情上的融洽。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关系的体现。师生之间始终存在着思想、情感、兴趣、爱好等心理活动的双向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师生之间可以建立起友好、理解、亲近、依恋的心理关系,形成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心理环境。所以,要创造条件,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缩短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从而建立起真诚的师生关系。
五、建立良好的“尊师爱生”关系
“尊师爱生”是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关系不仅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尊师爱生”关系是师生的要求,也是师生的责任。
尊师,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尊重教师的劳动。其次,要求学生能够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尊严。得到学生的尊重是教师的一种最大需要和满足。教师也会有缺点和犯错误,但学生应该通过正当途径诚恳地提出意见,决不允许嘲笑、讽刺、挖苦教师。作为一名学生,应该懂得尊师是人类的美德。
爱生。这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直接体现。爱生是人民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对学说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爱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信赖学生。其次,教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严而有理、以理服人,严而有方、方法可行,严而有恒、贯彻始终。第三,教育要公正地对待学生。只有公正地对待学生,教师的爱才会产生出更大的力量,给每个学生的道德心灵带来有益的影响。
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之间形成亲密、友好的感情双向交流,这正是教育获得成功的保证。
第三篇:怎样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怎样矫正中学生不良好行为习惯
永登县第八中学仲生芬
良好的习惯不是与生是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良好习惯将使每一位学生受益终生,不良习惯也会导致某些学生走上歧途,那么怎样才能矫正中学生不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呢?下面对这一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当前中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有所增加,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艰苦奋斗的观念在一些孩子脑海中日趋淡薄,比吃、比穿、比阔气成了他们的重要话题,盲目追求高消费、高享受。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臵于脑后,甚至有学生出钱请别人当“雇工”,为自己做作业、代替自己值日、劳动的怪现象。
2、一些学生无视文明礼貌的重要意义,在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起哄架秧;缺乏起码的卫生习惯,随地吐痰,随手乱丢果皮杂物,甚至随手将剩饭乱到;乘公共汽车抢占座位,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同学之间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甚至大动干戈;更有甚者,以羞辱别人为快乐,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3、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少学生的行为取向趋向选择实惠和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公共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因而,在学校里,在教室里,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试比高”的脚印;在学校公车上,好好的座位伤痕累累;平时劳动、搞卫生,计较个人得失;面对社会上的坏人坏事,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见义勇为的勇气。
二、造成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因素
1、青少年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思想比较单纯,模仿力强,容易是受到外界尤其是大众传媒、互联网的影响,有较强的从中倾向;虽能初步辨别是非善恶,但意志的独立性和坚持性还很不
够,自制力不强,情绪不太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在学校教育、自我认识和个体行为之间往往又偏差。
2、目前不少中学生的父母对子女过分宠爱、娇生惯养,对子女过分偏袒、放纵,原谅迁就多,批评教育少,是他们很容易产生“骄”、“娇”二气,我行我素、自以为是,以我为中心,不顾他人及社会的利益,不懂得尊重别人,缺乏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还有些父母对子女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以致使子女形成了冷酷、不诚实、缺乏自信心等不良性格。也有些父母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放弃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3、当前,纷至沓来的多元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学生还较为幼稚的心灵。一方面,传播工具先进发达,互联网迅速发展,知识面拓宽,信息量扩大,有助于开发中学生的潜力。但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日趋凸现。近几年,部分学生沉迷网吧、游戏机房和歌舞厅等,荒废学业的问题日益突出,相当一部分少年犯就是因此走上犯罪道路的。另一方面,在缺乏节制的个人利益的强烈驱动和经济利益的诱惑下,许多人抛弃了原来恪守的规范。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等道德品质被有些人看成是不值一提的空话,使之在调节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方面的作用被严重地弱化了。学校老师的说教,往往被社会上一两句顺口溜抵消了。
4、目前的学校德育并不能令人满意,主要是: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空泛,强调共性有余,注重个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理论偏多,养成教育少,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一般化工作多,一体化工作少,致使学校德育工作疲于应付,难于营造各具特色的氛围。
三、怎样矫正中学生不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呢?
1、净化社会公德环境。
要重视舆论引导,通过典型示范,让中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中得到启迪,找到自身行为规范和正确的价值追求,把讲文明、讲道德、讲奉献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媒介关于公共生活中各种文明、道德行为的舆论宣传、舆论监督及对公共生活中各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的解剖,营造讲文明高尚、不讲文明的可耻的浓厚的舆论氛围;学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整顿社会文化市场。
2、优化家庭公德环境。
要给予因家庭关系破裂,生活中遭到不幸的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帮助家长营造一个有利于子女成长的家庭环境;帮助家庭抓好子女的品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庭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其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情趣。
3、健全道德纪律机制。
大力呼吁社会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规章制度,从法制上规范人们的行为,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公德教育网络,使公德教育一体化,让全社会齐抓共管,落到实处。真正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使教育的成效得到巩固和发展。
4、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倾向给予正确引导,以加强针对性。教育内容应立足于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分析解决问题,并做出判断和结论。其次,要引导学生参与教育过程,主动接受教育。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有教育客体转为主体,又被动转为主动,从而积极吸收教育信息,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念。只有这样,公德教育的效果才会日益彰显。
5、强化中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进行公德教育时,要改变过去德育讲得过满、做得太少;强制太多、自主太少的通病。注重让学生参与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和自主评价的活动实践,使他们自觉、自主、自动地参与,对自己的人格尊严、生命意义予以体认,并自我内化,从而使道德真正成为学生内在、自律的行为规范。
6、德育要着重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热爱祖国、热爱父母、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等基础教育。核心
是学会如何做人。所以,要将传统伦理道德中处事、修身之道中的精华摆在中学公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传统的修身、处事观将“做好人"座位人生的基本坐标。
7、加强道德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若能把为什么会产生某种道德规范,它对社会有什么作用,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它等问题讲清楚,学生的道德行为就会更自觉、更有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自己去总结、去探讨、去筛选符合社会进步的道德规范,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8、把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和西方现代道德力量相结合,培养鉴别能力。我们要指导中学生学会以豁达的态度来对待外来文化,并在相互比较中提高其鉴别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共同教育,耐心辅导,做好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工作,积极引导、正面教育,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要求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格适度,坚定不移地贯彻做到耐心,并且认真执行、检查、和督促学生。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温暖和关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增强自信心、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逐步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 增强学习意识,养成热爱学习习惯,最终得以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成为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并能从从根本上促进班风和校风的好转。
总之,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是随着年龄、社会环境变化而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必须循序渐进,逐渐感化改变他们,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材,社会的栋梁。
第四篇:谈如何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谈如何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姓名
谭光文
职称 中学一级教师
工作单位 玉林市财苑高中
邮政编码 537000
联系电话 ***
摘要:现代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应是平等民主、尊师爱生的新型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从师生双边关系考虑,努力培养和建立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教师自身要求”、“如何理解学生”、“如何平等对待学生”、“如何与学生交友”和“互相信任包容”等五个方面总结了怎样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一些经验体会。
关键词: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
经验体会
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正如古人所云:“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从教十七年,在此过程中也和学生交了十七年朋友,所以和每一级学生的关系都不错。下面我就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谈一谈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一、用“爱、勤、博、范”要求自己
作为中学教师,首先在教育思想上要突出一个“爱”字,即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生。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的美德。于漪曾经说过:“要真心实意地爱学生,热爱学生是人民教师的天职,我们要把热爱事业、热爱未来的强烈感情倾注到教育对象身上,对他们满腔热情满腔爱。没有爱,可以说也就谈不上教育。”。其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体现一个“勤”字。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勤于学习,勤于探索、勤于实践,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付出自己辛勤的劳动。再次,知识上要追求一个“博”字,教师要掌握广博的知识。教师要不断积累知识、更新知识,充实自我,交给学生一把通向新世纪科学宝库的金钥匙。最后,在道德上要树立一个“范”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因此,教师要恪守师德、严于律己,处处作学生的表率。
教师要凭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丰富的智慧、严谨的作风,敬业的精神赢得学生真诚的敬仰和爱戴,并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威望,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二、充分了解和理解学生
要和学生建立良好关系,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理想志向、学习、思想和家庭情况有个全面细致的了解;要真正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的感受为感受,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分担他们的感情。只要教师能够建立这样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具有这样的情感态度,就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增强学习的信心,发挥学习潜能。
我的做法是,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都首先要求学生从以上各方面写一个详
第五篇:怎样孩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孟芷卉
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关系国家的发展强盛、民族的生存未来、社会的文明进步、家庭的和谐稳定,是一项容不得失误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全心投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多年的教学工作,我深刻认识到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一、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担负着培养教育孩子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就要求人民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用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世界观武装自己,使自己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一)加强道德品质修养
加强教师的道德品质修养,对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至关重要.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所说的道指的就是做人的道理.总书记指出:‚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因此教师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必须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书的同时,把做人的道理传授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学文化的同时,学习做人的道理.(二)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总书记强调:‚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一个有爱心的教师,才能真正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去。
(三)要有责任心
‚有爱才有责任。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让我们懂得作为教师必须有责任心,只有有了责任心,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指公众的观念、社会心理趋势、传播媒介的信息影响。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整个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致使孩子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孩子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社会环境也有一定的责任。
社会风气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影响。在社会的转型期,出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社会出现的一些不正之风,正在不同程度地污染着单纯的孩子的心灵。而社会上不断滋长的‚一切向钱看‛‚及时行乐‛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严重地妨碍着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社会上强烈的竞争意识也在无形中使孩子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孩子自小过早地承受社会竞争的压力,而压力过重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社会环境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影响。处在信息时代,网络不可避免的成了最广泛的通讯工具。网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使之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这就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减少网络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教育的目的在‚教书育人‛,教育不仅要解决知识的传承,还要承担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化的责任。现代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影响对孩子的教化作用越来越大,社会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教育对于孩子成长和学习的作用更加凸显出来,大力发展孩子的社会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当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也是容易导致心理障碍的时代。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要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就务必要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务必关心和爱护他们,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家庭的示范作用
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就是家庭。家庭环境的各种因素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是孩子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充分的时间可以使孩子与家长朝夕相处在一起,接触机会多,影响面广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素质、人格、举止言谈、生活方式、教育态度等等都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孩子,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孩子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其道德品质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孩子的最亲密的社会生活群体,家长与孩子之间具有血统的亲密情感。在这个集体中,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爱抚,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缺少父母之爱的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就会经常处于紧张忧虑之中,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
(三)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来实现的。
因此家庭的示范作用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影响是巨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作为父母不仅要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而且更要承担教育的责任,应该高度重视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从小抓起,从细微入手,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艰辛付出,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们培养成有道德、有文化的、合格的一代共产主义接班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奠定强大的人才基础和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