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15:2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反思》。

第一篇:教育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反思

教育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反思

建阳市西门小学陈声有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育新理念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反思是教师自我适应与发展的核心手段。正如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十反思。不同时代的社会对教育的不同要求就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然而,一直以来,教师执行教学任务,代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启动者,成为名副其实的课堂权威和课程实施的工具。教师对于课程来说,只有选择“怎样教”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教师考虑的是怎样将国家规定的课程有效地教给学生。教师成了传授科学知识的道具、载体。教师所承担的是“扬声器”式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机械的“照本宣科”,对着文本宣读。单行线的、就范式的和接受式的单向传递知识是教师传统教学的特点。这种现象在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尤为严重。因此,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

反思之一:数学教学要读懂教材

现象: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教学脱离课本,例如有的教师叫学生合上教材听课,除了布置作业以外,从不利用教材,课堂上有些空余时间,往往只布置学生解答习题;学生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不良习惯,下课后首先解题,不愿阅读教材,直到解答习题遇到困难时才翻阅例题,期末复习时也不会全面阅读教材,平时能反复钻研教材的更是寥寥无几。这种现象的存在已经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例如许多学生不能用连贯的科学的数学语言叙述定义、定理,回答教师这方面的问题往往断断续续,不知所云。这主要是学生没有认真阅读教材的结果。

反思:数学课一般可以不要求学生预习,但可以布置学生事先通过认真与钻研为新课服务的一些基础知识,从而为新课讲解铺平道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恰当地运用教材,对于例题,事先由教师写在小黑板上,教学时让学生合着书听教师讲解的做法不是在所有的年级都恰当的。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争取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知识巩固工作,在新课讲解以后,不要忙于布置学生演算习题,应通过一些工作,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力争当堂消化,一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先叫学生阅读教材,提问疑难,然后通过举例、复述、解释有关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对于作业的布置,应该布置学生首先阅读教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取适当的方法记忆知识,例如复习时合上课本,试着回答当天学过的基础知识或解答学过的例题,然后打开书本检查是否正确。在课外复习中,也应该注意这一问题,如在复习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新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材面前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研究者、开发者。记得课改初期读到这些观点时,我感受到十分欣喜与激动。由此,受到鼓舞的我简单地把“优化教材”等同于“一味求新”而随性“创造”。今天加一个情境导入,明天大刀阔斧地删减教材,后天重组教材,有时甚至全盘替换。回顾这段经历,很多当时“沾沾自喜”的举动在今天看来都是肤浅的,更有不少是在对教材意图理解有偏差情况下的“想当然”。对教材内容把握上的不准、不全导致了挂一漏万。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负数”,教材是以读温度计为素材来学习正负数。当时,我认为这个例子太普通,就推翻了教材的例子。后来才知道教材用温度计作为学习素材还有一层深意:把温度计横过来不就是一根数轴吗?0是正负数的分界,正负数在数轴上是对称分布的。这样的渗透在学生对数的认识扩展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看来,即使是教材中不起眼的细节都可能蕴含着特定的教学意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人是需要有深厚的专业底气和博大的数学素养的,毕竟这是教材组专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在对教材编写意图读懂、悟透的前提下,首先保证能教好教材,再谈“用教材教”,在包含的基础上实现超越。

反思之二:数学教学如何把握开放

实例:这是一节公开课。教学除法时,教师首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每个书包11元,32元可以买几个这样的书包?”算式为32÷11=2„„10,答案是可以买2个这样的书包。这时,有学生提出32元可以买3个这样的书包,其理由是买多了可以与售货员讨价还价,还有学生提出可以到别的商店去买。于是讨论各种买包方案成了这节课的高潮。

反思:新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

识。在开放教学中,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需要点拨时还需要点拨,当需要讲授时还需要讲授。

反思之三: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实例:这是一节参赛课。老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作为新课程倡导者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反思之四:数学教学能否与其他学科整合?

现象:这是我去福州学习时所听的一节课,教学内容是长度单位。在练习时,执教老师并没有安排大量的换算练习,只出示了一道习题:请你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描述你生活中接触的一些物体和事情。结果各种充满童真的描绘展现在听课老师面前:早上6点我从2米的床上起身,穿上2分米左右的拖鞋,来到长3米、宽2米的卫生间,拿起我那10多厘米的牙刷„„从我的家到学校大约有2千米,我每走一步大约是30厘米,我数了数从家到学校我共走了5000多步。路边还有许多高矮不同的建筑,有的高100多米,矮的也有20多米„„

反思:值得欣喜的是新课程改革在课程中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学科知识结构中构建了“综合与应用”部分,新课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

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与经验,注重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走向多学科的有机整合。数学是生活,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是工具、是故事、游戏、是问题、是语言„„然而,在我看到的数学教学中,能把数学与生活、其它学科相互交融的太少了。

反思之五: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例如我在教学立体图形这一节课时,由于教材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我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像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又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教学时,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⑴组织一次对称面具制作比赛。用卡片,纸板,甚至三合板来制作。要学生制作对称图案的面具,并进行比赛,参加的学生一定会在笑声中感到创造的乐趣。⑵收集有对称图案的昆虫、动物的照片,进行展览。⑶教师课始借助一幅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头娃娃的头像,通过“眼睛的不对称,让学生想办法使其变成对称”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反思之六:教学中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比具体数学知识更为重要,这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如何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也曾设计通过割补转化算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学生也确实受此影响,没有其他的想法,轻而易举地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但后来,我坚决摒弃了这样的做法,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直面问题,激活已知、探究新知。出乎意料的是,有的学生不用割补也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得到面积计算公式。于是,矛盾冲突产生了,经过激烈的思维碰撞,学生对转化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转化过程中,图形面积必须始终保持不变。我想,知识是可以通过传授来接受的,而学习思想的最好办法是亲身实践。只有亲身实践了,才会有深切的体悟。

反思之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目前,存在着这样一种说法:自主、合作、探究往往会造成班级学生的两极分化。分化现象确实存在,但我认为不能以此否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不是要消灭学生之间的差异,而是要实现学生充分的、有差异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包括认知水平,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若真要防止分化,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接受训练。然而,这种生产“标准件”的教学能批量传授知识,却难以发展学生的个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为创造需要自由的探索和足够的试错空间,需要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性思维。面对有差异的学生,为了实现差异的发展,必须进行开放的、自主探究的学习。就像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那样,创设情境、开放空间、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各有所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数学的割补转化思想、数学的逻辑推理、公式间的内在联系、敢于探究的精神、同伴的合作交流、积极的情感体验,等等,学生得到不同而又充分的发展,这就是我一直坚持的“保底而不封顶”。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相信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以上问题,教学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二篇: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反思

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反思

在新课程实施中,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无疑是广大实验区教师们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但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多向自己发问,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这才是解决好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反思一:课堂上你真的关注学生了吗? 傅道春教授在《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书中提出,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性行为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位教师的心灵世界。

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尽管教师们的教学设计很新颖,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 鼓励。我们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道题就这么答,不能改了”,“教参”便成为问题的标准答案。为什么?因为教师在潜意识里依然关注的是教案,关注的是作为唯一标准答案的“教参”,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岂不? 知,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些看似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教师们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的老师们仍然没有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 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新教育理念仅仅停留于口号,谁都会说,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认可。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

反思二:知识是你直接“给”的,还是经过你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有人曾对某市lO所学校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敢于向教师提问的仅占20%,敢于当面指出教师错误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可见,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疑问,而是因为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就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对此,许多专家呼吁,现代学校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要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因此,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好引导作用:首先,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要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基于学习任务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其次,要组织好协作学习,教师要通过组织协作学习,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师生、生生互动,从而成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合作者:最后,要促进问题解决,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产生矛盾的地方,设计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学习。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困难时,教师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条件,帮助学生化解矛盾,促进问题的解决,真正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反思三:你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还是只流于形式? 当下,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时尚。教学中,教师们大都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合作、讨论,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应用次数频繁。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这些说明,学习要重视实效,而不能只顾形式,合作学习也不例外。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机械地理解,不能认为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指导,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这样,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

反思四:你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是否关注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t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笔者认为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深层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拓展。三个维度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共同构成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三个维度目标有机统一的关系,重视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序、有度、有用的基础知识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反思五:你在课堂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问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为此,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论”,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当前许多教师也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和学生一道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与学生一起分享问题探究中的快乐,这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进行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同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师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合作与交流。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并没有高人一等的特权,而是以一个交流者、倾听者、建议者的身份出现,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真正充当着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

第三篇: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论文

关键词:新理念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情境因材施教激发潜能

在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时代,每位教师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不得不领会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向往已久的理想课堂教学模式。面对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我深知责任的重大,责任心驱使我不断分析,认真反思,逐步探索应对教学问题的种种策略。十几年的从教生涯使我明白艺术性教学策略是开启课堂教学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目标时,我采取了如下教学策略:

一、活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用好教材是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灵活运用教材文本中的人文资源,并开发利用师生身边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导课,能使学生觉得语文知识妙趣横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学得轻松快乐。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是举足轻重的一环,另外活用教材激发兴趣时,还应通过创设情境和捕捉鲜活的课堂再生资源来实现目标。记得在学习《湖心亭看雪》一课时,在课前师生借助网络和资料共同搜集了一些写雪的名句名篇,并要求每位学生课前回忆自己亲眼目睹过的一次下雪情景,用简单的笔墨描绘出来。这样,使学生在感受雪景特点时步入赏雪情境,从而产生阅读兴趣;课中在引导学生诵读文本内容时,我捕捉了采用“白描手法”写雪景的句子和“湖心亭奇遇”的语段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画面,并动笔画出所领悟到的画图,然后选最直观形象,且绘景逼真的一幅画展示给全班同学,使其再次入境,以便读出作者的闲情逸致来。在全班学生读得热情高涨,兴致勃勃之时,常月月同学举手发言了:“老师,课文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这便是课堂上值得探究的鲜活的生成资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所以我便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品味“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使学生轻松地领会到了作者的情感,明确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就这样,整堂课既轻松活跃,又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写景文章的兴趣。课后,学生在朱自清《春》的模仿写作中水到渠成地用白描手法写下了《校园雪景》精彩片段,进一步巩固掌握了白描手法。这便是巧用教材资源和捕捉情境的教学策略所达到的理想效果。

二、抓住亮点,巧于评价,激励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而巧妙的评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各有所长,对于学生来说,虽然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

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亮点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这样往往会使学生重获自信,认真学习,短期内发生较大的转变。我班周宇航同学,在班中属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一次他很认真的完成了课堂作业,我及时表扬了他认真的学习态度,并从作业的正确入手表扬他是一个语文素质不错的学生,只要坚持不懈,定能学好语文……。这一评价果真调动了他的积极性,之后无论是练习、作业还是作文,他都坚持认真完成,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便是评价给了他自信,是评价激励他主动学习,是评价策略扭转了他的命运。

三、关注个体,分析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客观差异。这些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也决定了教学形式的不单一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认真分析其差异,因材施教。如:在课堂提问中针对学生的亮点设置相应的课堂活动方式,善于朗读的,给其提供朗读机会,善于表述的,给其提供表述的机会,这样他们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设置课堂练习时,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层次圈定不同层次适合学生的相应题目分层次演练,让学生在成就感促使下,获得信心。再通过同伴互助,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方式激励学生。对典型而有价值的问题发动全体学生同老师一起探究,通过合作方式来解决。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快乐。

四、运用文本,教给方法,培养潜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知识也在不断延伸,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帮学生学会如何读各类文体的文章、如何赏析古诗文、如何写作、如何进行口语交际、如何运用语言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学生才能在广阔的语文世界里自由驰骋,发挥创造的潜能,这要在平时教材文本学习中靠潜移默化渗透来实现。

如:在学鲁讯的《故乡》时,我设了这样几个问题来实现小说阅读方法渗透的:

一、小说中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

二、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人,依据是什么?

三、小说主人公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作者交待了他的哪些活动?在逐个探究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了小说的三要素;并启发学生如何总结人物形象;如何分析环境描写;如何理清小说情节。且作了相应拓展,将小说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续写了《水生和宏儿》。

五、归纳收获,扎实巩固,培养习惯

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着重追求教学的实效性,往往只探究文本中有价值的、值得开发利用的资源,有时学习所开发的生活教材资源甚至多于教材文本内容,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每堂课后,学生必须明确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技能和方法,从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或获得了哪些切身感触,领悟到了什么道理。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做到课课有收获,堂堂有体悟,久而久之便会养成良好习惯。

以上便是适用于一名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若有不妥,多加指点。

第四篇: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精髓,集中体现在重新确立课堂教学的价值观、过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注重学生的“活动”,“新课标”强调树立全新的价值观、教学观、学习观、过程观、评价观,对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价值观

1、课堂教学的知识与文化价值。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于与课本知识相关的信息,例如知识的发现过程;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和科学道德。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精神层面的熏陶,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课堂教学的能力与方法价值。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知识为载体渗透科学的思维和分析方法,这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价值所在。要让教师们明白:方法的教学是最终的教学。

3、课堂教学的道德与人格价值。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学生道德养成和人格健全的过程,职业规范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在很大程度上是指道德示范和人格展示,因此,教师负有“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这是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所要求的,是教师职业特定的职责所要求的。

4、课堂教学的生命发展价值。学生的生命发展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师的生命发展也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优秀教师的成长,必须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教学过程,通过良好的教学行为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教育的生命即生命的教育”,只有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学生生命成长的需求高度一致,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教学效能”和“教学质量”的真正含义。

(二)教学观

1、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与互动”,单方面的发送信息和单方面的接收信息(例如学生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等)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或者可以说,“没有师生交流的教学等于没有发生教学”。“交流与互动”是“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各学科新教材的“精神内涵”。传统教学观念中以教师单方的教学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单向传授式”教学形式必须废除。

2、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而不是学生的的“主宰”和“领导”;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和学术平等”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3、教师要从根本上改造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教学服务”意识,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

(三)学习观

1、学习的本质是“做”,没有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学习常常是无意义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活动”构成过程要素,学生的学习要在“活动”中进行,提出“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发展”的口号。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是成长中的生命。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对待。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

(四)过程观

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过程的特殊性,在许多教育活动中,“过程即目的,过程即结果”。

“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课堂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和表现,在过程中形成能力,在过程中掌握方法,在过程中得到发展,在过程中培养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评价观

提倡建立多元智能评价机制,对于学生的评价和指导需要放眼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全过程。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以及实践活动均成为评价要素。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甄别与选拔,而是为了鞭策与促进。

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可以概括为“六度”,即:

1、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自主、开放、活跃、创新。2、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主动、体验、表现、感悟。3、知识技能的整合度:识记、理解、操作、训练。4、师生情感的亲合度:交流、互动、亲切、和谐。

5、学习目标的清晰度: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6、学生能力的延展度:再现、升华、迁移、构建。

第五篇:教育新理念

教育论著读书笔记1

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以及《教育新理念》,给我带来了新的感受,感到教育教学的压力,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内练功底,平时必须多学习,在暑假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多多。

拜读最多的是《教育新理念》,说实在的在阅读之前,我的思想包袱很大,权当是任务吧!因为不大喜欢看全理论的书。《教育新理念》。一听书名就知道要给我进行一次“洗脑”,灌输一些枯燥无味难以消化的理论了,可是当我读完前言,“任务”的意识反而淡化了很多,随之产生了拜读的愿望。这本书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名言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知识、素质教育、思想教育、教学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要更新的教育新理论。从客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与学的理念上为我们作了详尽的阐述,使我们认识到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有了新的理念就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不断自我更新,及时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袁振国先生文中的事例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剖析了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他文笔简洁流畅,全无枯燥、沉重之感,而富有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比如他在书中写到:小孩子因为无知上学,所以小孩子们回答问题不正确或提出的问题浅薄或荒谬,应该说是正常现象。如果孩子们的回答都是正确的,提出的问题都是高质量的,倒是不正常的了。可是把这种现象视为不正常、而要把不正常的现象变为正常现象。孩子们回答问题正确时,就会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而回答错了或提出荒谬的问题时,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而对不断的批评和嘲笑,孩子们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所以在学校里看到的情形是,小学低年级小手如林,小学高年级则逐渐稀疏了,到了初中举手的则是廖若晨星了。高中学生还有举手的吗?没有了。他们已经没有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欲望,有谁还愿意不

断地被老师批评和嘲笑呢?不回答,不提出问题则不会有任何麻烦,二回答得不好却有不愉快的结果,这是其一;其二,教师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提出仅仅是一个手段,渐渐地,人们学会了消极地听课,等待老师的自问自答。随着这种态度的发展,问题意识也在日渐淡化。

在阅读这些事例的过程中,引起了我强大的共鸣,我在想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问题意识,问扫描长大以后越来越弱,甚至成人后消失了呢?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我想这里要承担责任的除了孩子的地衣启蒙老师父母那漫不经心的应付搪塞外,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扪心自问,对于孩子那无穷无尽的问题给予热情的应答或指导了吗?非也。我觉得我们的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弊病,课堂上总是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回答不上来教师帮忙给予标准答案。经常教完课文后不忘问上一句:都懂了吗?当学生回答没有了,教师也就放心了。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袁振国先生把它称之为“去问题教育”。而正确的教育方法一个是先生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教室,教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惑、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教师走后不得不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上来了,我回去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再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也去思考,寻找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纽带的教育。就是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于教学在于教师。我还清晰的记得蔡祥同学在语文课上提了一个上课讲过的问题,在学生们哄堂大笑时,我也跟着笑了几声。朱淑盈同学提了很浅显的问题时,我问了她一句:“这个问题你还不懂啊?”她红着脸坐了下去。更多的是有些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牛头不对马嘴时,教师满脸的不高兴,甚至打断了他们的说话,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了孩子们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欲望,当看到教室里稀落的小手时,心里又是那么憤憤不平,认为现在的孩子太笨了。是他们笨吗?不是。是教师磨灭了他们心中的热情。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话语成了一张空头支票,走进孩子的心灵,善待他们的每一个问题成了一句戏言。我究竟在无意中扼杀了多少好奇的童心?

问题意识,另辟蹊径是人生俱来的本能,并不需要培养,孩子刚刚勉强学会走路,就试图摆脱成人的束缚,离开成人认为天经地义、习惯了的大马路,去那泥塘、石子、杂草丛生的不是路的路上去。说它不是路,那是从成人的眼光来说的。孩子们本来并没有关于路的概念,那是因为家长的反复教导和强迫,孩子才放弃了每次不一样的路,走上了大家公认的马路。一旦走上了认识的马路,就再也不去探索泥塘、石子、杂草丛生之地的乐趣和新奇了。小手的提问题,回答问题的现象也莫过如此了。

陶行之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性。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他们思维的火花在闪烁。孩子有了问题,说明他们有思考,而一个人的创造总是从问题开始。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发现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发现道路。所以,保护和发展先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孩子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当孩子有了问题意识,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时,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回答他们,或有意识的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孩子更多的问题。因为提问是孩子创造力的摇篮,是孩子创新的开始。我暗暗下了决心,我要以新的姿态迎接我的学生们,我会多多关注他们的提问,是异想天开也好,是不合乎逻辑也好,幼稚也好,荒诞也好,孩子们敢于提,我有什么理由不郑重地对待,去善言地去回答的呢?也许多年以后,正因为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使他们成了社会各个领域了不起的人才呢?要真正的关心爱护每个孩子,就从最简单的第一步,认真应对他们的每个提问吧!

下载教育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反思(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反思(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新理念读后心得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今年暑期,我认认真真地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读名著、读教育论著,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本学期我拜读了袁振国先生撰写的《教育新理念》一书。其敏锐......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我认真阅读了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一书,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

    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

    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

    《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后箐完小 董有良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当然,没有成功的教师,成功的学生也就无从谈......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近日,认真阅读了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一书,感觉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渐渐地为书中那朴实无华的文字风采所吸引,书中的许多鲜活的、耳熟能......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磁涧小学 张爱菊我读完袁振国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后收获颇多!一、对角色作用提出了挑战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作......

    教育新理念学习体会

    《教育新理念》学习体会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作为教育事业重中之重的基础教育也出现了一......

    2014教育新理念

    2014教育新理念 直线教学,也就是说,教学内容是完全安排好的,既不能跳过也不能旁骛,我们要求所有的学生学习同样的知识,并见用同样的标准要求和检查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