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盐都区初中八年级生物学科现状分析及教学常规要求
初中八年级生物学科教学现状
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学科教学现状分析
1、学校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自我市新一轮中考改革以来,初中生物学科被列入综合Ⅲ,安排在八年级进行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结果以等第的形式呈现。由于这个结果在学生毕业和高中录取中没有得到运用,这样的一个导向,使得许多初中校的领导对该门学科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师资配备严重不足,课务分工不科学、不合理。生物为搭头分配给基础学科的老师。
2、教师专业知识缺乏,业务能力不强,对自己要求不高,投入不足,教学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一是部分老师由于非专业,专业知识缺乏,业务能力不强。非专业的老师基本都未系统地学过生物,对生物上一些专业名词、述语是懂非懂,他们在课堂中只能照本宣科,连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核心知识教不到位,更不要说开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各种活动了。而在生物教学中忽视这些活动或活动组织不充分,一方面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另一方面学生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不能以活动为载体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主动性不强,参与率低。二是日常教学中用心不够,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不能深入思考与分析,进行有效的经验积累和改进。
三是优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没有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丰富教学资源,教学形式单一,就书论书,课堂没有生机
3、学生认识有偏差,对生物课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的应试教育,社会和家庭的过分追求中考效应,使学生对生物学科等常识技能科的学习产生了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不能从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的高度,提高初中阶段对生物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学生生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写、课堂有效教学的组织、反馈练习、作业的使用等。第一:教案
一、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写
(一)学习目标:
目标的确认要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设置,要明确、恰当、具体。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怎么学”与“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设计。
知识目标: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能力目标: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要从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方面挖掘。
难点:要结合教材的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有一定困难的知识。
(三)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任务,既起到预习新知的作用又能培养学生动手收集材料,处理材料和实践能力,不是仅仅于老师的收集的展示,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联系与本节课有关的、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产、生活实际、感受,采用各种形式(演示实验导入、兴趣故事导入、科学家的故事导入、名诗名句导入等)引出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
2.师生活动:凸现知识学习、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自主学习,教师点拨。采用填空、思考、简答、识图、填图、析图、实验等多种形式,突出学生主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图解的教学中要突出方法指导。图的种类有结构、过程图、坐标图。图的能力要求有识图、填图、析图、作图。
实验的教学中要先让学生了解实验常规,在动手操作前先让学生讨论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切实提高实验效果。
(2)合作交流、探究释疑。对于学生个人学习起来难度较大的知识,要精心设计科学、规范、具讨论价值、一层一层的探究思考题,以分散重难..........
点。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要分好组确立小组组长、先个人思考后再讨论最后小............组集中,老师要巡视,及时发现、解决问题,适当点拨,纠正偏差,确保有...
效。
常见错误:讨论题空洞或偏深或偏浅。讨论时先叫学生后提问题,或者几个问题一次提出来,然后逐次指定学生回答,或者提出问题后马上指人回答搞形式。
3.总结回顾:
小结不能简单的重述知识,或指出重难点,应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对知..识要进行总结提炼主干知识、核习知识,切实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进行..................
恰当的学法指导,以保证在反馈练习之前的回顾知识阶段起到科学的指导作用。
常见错误:让学生空洞地谈感受、体会,或教师围绕主要标题简单叙述一下。
4.反馈练习:
要科学地使用教材中的“自我评价”和“初中生物补充习题”中的相关练习,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选择性地进行。确实起到巩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正确性、教师检查自己教学效果这三个方面的作用。
5.教学反思:
要确实有感而发。教学反思的不光是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而尤其.......
应根据本节教学的得失,从师、生两个方面总结经验与教训。从而提高自己............
对分析一节课的能力,也是教学经验的积累。要充分发挥教学反思的现实意义,保证执教平行班级能充分再显成功优势,避免失误的重蹈,也要充分发挥教学反思的历史意义,即可以作为复习课、课外辅导和以后教学上的参考。
二.复习课教案
复习巩固生物学知识的一般要求是:及时性;重点突出;反复性;多样...............性。及时性就是必须经常的进行复习。在整个生物教学过程中,新授知识和.
复习知识必须交替进行,必须把复习分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教学目标
应站在包含复习内容的大角度上设计,不应是复习这几节或这一章的教学目标的简单叠加,有些目标在新授课已得到圆满解决,在复习目标中则不要出现。
(二)重点和难点:
应站在复习内容的全面高度上,在知识的前后联系和拓展延伸上,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掌握上,拟定重难点。切忌不要把复习包含的几节知识或这一章的重难点累加。
(三)教学过程:
1.理顺知识,形成网络:
应是师生共同把所学知识进行前后、左右联系,形成真正的网络体系,使学生把知识整理得有系统、有条理。
2.合作探究,交流点拨
要有在复习过程中的更深层次的讨论与交流的内容,与新授课相区别,.............
变换角度,重新筛选资料,拟定探究思考题。
要加强点拨、提炼、总结与归纳,要突出列表比较、图解分析、抓关....................
键词,给学生以新颖的刺激,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精讲点拨环节中,要体现相应的教法与学法的配套。
3.反馈练习:
要设计一定数量、针对性强、多种形式的练习,一定要覆盖复习几节..............
或这一章的重难点知识,达到巩固加强 .....
通过复习和巩固,使学生真正能巩固、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第二:课堂教学:
1.要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一是要有新型的师生观,要充分体现“教师仅仅是平等中的首席”。要通过建立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平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
与沟通。二是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课堂变为学生乐学的天堂。三是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主,以教促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在探究释疑、反馈矫正时,教师一定不能急于评价,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借以保证学生在...........
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圆满参与。四是要对学生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通过建立动态、多样的激励性学习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容量适中。一是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如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和自然课中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生物学知识,从各种媒体上还接触了一些生物科学及其新进展的信息,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不少与生物学有关的经验。从思维特点来看,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但仍然是偏重
于经验型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与有关课程的衔接,又要难易适度,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二是要重视教材中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为学生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三是精讲点拨要准确到位,但在补充知识时,一定要掌握一个原则:即有利于....................教师对某个知识点的解析,有利于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3.要突出生物学科特点。一是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课堂走向生活化。二是要充分运用现有媒体,加强直观。提倡教师自制教具、自绘挂图、临绘板画,提高授课效益。三是在教学中要渗透生物学教学的基本观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尤其应注重后者的教学,不能失之偏废。
4.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苏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安排了较多的、形式各异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通过这些活动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课标提出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新课标的多方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扎实开展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活动。在学期的第一节课上建立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成员在课堂学习、探究实践中一起看书、观察、讲座、交流,得出对某一问题的结论,然后由小组轮流推荐代表和全班其他小组交流并相互补充。注意的问题,一是要尽量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一般而言,小组中的四个学生相对应有强弱之分,各有所长。二是学习小组建立后,教......
师一定要经常对小组成员的各种分工进行轮换和抽查,以促使他们多方面能......
力的发展和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成果共享。三是小组讨论交流的探究知识,一定要设计得科学、规范,富于探究价值。四是正确协调和处理探究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各种关系,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和重要性。五是在探究中,学生遇到困难,教师要多鼓励,并和学生一起想办法,同甘共苦,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产生探究的情绪体验。
(2)要注重教材中的插图、表格等的分析、探讨,切实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分析能力。图形、图解、图表等是知识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在各种图中隐含着许多的生物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对图的学习指导,使学生能熟练理解、掌握和运用图解。
(3)要科学地组织安排教材中的“课外读”等课后有关栏目的学习,对其中的生物学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加以了解和理解,锻炼快速阅读能力,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4)加强生物实验和实践活动教学,突出生物教学与现代科技、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创造性地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技巧。通过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是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切忌:盲目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活动有形式无效果;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形式而忽略传统教学的独特功能,或多媒体教学切换太快,不能充分发挥其就有的作用等。
5.小结不能简单的重述知识,或指出重难点,应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链..........条,切实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
6.反馈练习的数量要保证有相当的覆盖面,形式要多样化。除了要充分运用好教材中的相关练习和《初中生物实验报告册》的有关习题外,教师还应根据执教班级的实际,自拟一定数量、各种形式的练习题。据我市初中教学的实际,各种练习要当堂完成。.......
对教师的几点建议: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大师、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而不只是“教书匠”和谋生者,更不能成为误人子弟者。一是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要对学生、家长负责;二是要加强学习、研究,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三是要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把教学工作当作学问来做;四是对学生要热心,有耐心,要充满爱心;五是对教学工作要有激情,特别是课堂教学中要充满激情,要用教师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篇: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意见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意见
作者:中学教研…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8-3-25 22:56:43 发布人:eduzhai
几年来,我县生物教师多次参加校本培训和离岗培训,又参加了县中学部举办的走进新课程标准的培训,经过培训的生物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质量和业务水平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先后涌现出一大批骨干教师和市、县级优秀课。2001年11月评选出市级优秀课4人,县级优秀课7人。2003年又评出县级优秀课5人,2004年县教体局评选县级明星教师活动中,生物教师有两名获得县级明星教师的称号。
我县生物教师队伍素质很高,主要的人员成分来自丹东、抚顺师专生物系毕业的,还有三沟通生物专业毕业。但是近年来,把生物教师调到其他学科任教的有22人,把一些非生物专业毕业25人充实到生物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对生物教学大纲和生物三本教材根本不熟悉,不知道怎样备课、上课、实验教学,独立操作生物实验技能不具备,难以完成生物大纲要求所有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我先后下乡听课13人,(小屯中学3人,小屯水泥厂中学1人,黄泥洼中学2人,大背中学1人,首山乡中学2人,隆昌中学1人,三新中学1人,穆家中学2人)发现生物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生物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1、生物专业毕业的有30人。
⑴抚顺师专毕业6人;⑵丹东师专毕业的5人;⑶本溪师专毕业的1人;⑷省教育学院生物专业毕业的1人;⑸三沟通生物专业毕业的6人;⑹辽阳大学林果专业毕业的1人;⑺熊岳农专毕业的5人;⑻沈阳农业大学毕业的3人;⑼辽阳师专体育专业毕业的2人。与生物学知识有关的学科都属于生物专业 专职教师
55人 专业技术职务 高级 中级 初级
14人 30人 11人
所学专业 生物学科 其他学科 体育学科
28人 25人 2人
学历 高中 中师 大专 大本 从事本学 科年限 5年以下 5-10年 11年以上
8
年龄结构 30岁以下 30-34岁 35-40岁 41-45岁 45-90岁 51岁以上13 10 10 4 4。
2、非生物专业毕业的25人。⑴在25人中多数是学习英语、语文、物理、政治、数学专业,改教生物。⑵在25人中,有11人新改教生物。
⑶在25人中从小学改中学任教2人(塔子、穆家)。
以上这些教师没有系统学过生物学专业,没有参加过生物继续教育。可以想象这些人怎样才能胜任生物教学工作。
二、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学方法上分析
1、教学方法陈旧,没有新课程理念,教师上课时,不携带生物挂图、实物、模型、生物标本等直观教具。学生不爱学,使生物课枯燥无味。有个别教师“满堂灌”,很少提问学生,没有习题设计,课后动动脑几个问题不给学生解答,听到铃声马上下课。还有一些教师上课时抓不住重点,不会课堂小结,把本节课教学内容从头到尾又讲一遍。每节课教师必须向学生交待清楚,哪些知识属于知道,哪些知识是识记的,哪些知识是理解的,哪些知识是应用,以便学生掌握好每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2、当前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四个一”现象,一是讲到底,“满堂灌”。不给学生阅读、讨论、思考、互相交流时间,教师“讲灌”包打天下。二是一练到底,“满堂练”,由一个极端走向别一个极端,多数学校学生都有《中学生素质教育丛书》生物能力培养和生物实验报告册,上课讲解对答案,实验课不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报告册代替生物实验。三是一看到底,“满堂看”。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没有反馈。名为自学式,实为自由式。四是一问到底,“满堂问:。有的教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提的问题,缺少精心设计,提问走形式。
3、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要适合教材,学生和教师的特点,教学方法只有尊重教材,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才能更好发挥作用,教师只有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二)从教师教学基本功分析
1、看板书
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下乡听课发现有的教师板书字迹不工整,设计不合理,黑板分三条,第一条黑板不写字,在第二条黑板写板书,例如蝗虫的形态结构综合性比较强,用大括号写不下,挤到第三条黑板上,显得板书不工整。有的教师板书写太多概念、功能都往上写,多数教师不会板画,就是比较简单的图也不敢画,如“洋葱表皮细胞图”,“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图”,“菜豆和玉米种子结构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边讲边画,学生记忆深刻,同时又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2、看教态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有的教师教态不自然,备课不熟练,眼睛离不开教案,双手拄讲台,有的教师在讲台前来回走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看语言
教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杨顿挫,富于变化。
有的教师说不好普通话,主要字读音不准确。例如细胞质的质读成“子”字,脊髓的髓字读成“随”字等等。有的教学语言的语调非常高,自己也意识到了,但是低不下来,噪音大,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4、看操作
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VCD、录音机、录放机、电脑等熟练程度。
有的教师讲课时用人体的内部器官模型,脑的内部结构模型,眼球结构模型,蝗虫内部结构模型,拆开后一半会组装不上,投影仪的清晰度调节不好,虚影。
(三)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1、教师要精讲多练,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要求教师要抓住教材的精华和要点,作有针对性的讲解,在力求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教师讲课时间不超过30分钟,练15分钟,习题要具有典型性。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练习,且练习要有坡度、深度和一定的广度。题型和练习方法多样化,题量适当,使学生当堂理解、消化所学内容。
2、习题设计。根据本节教学内容设计题型,基本题型有以下几种:填空题、选择题(单项选择)、判断题、连线题、填图题(识图作答、识图填空、识图选择)、实验题(填空、填表、选择、简答)、填表题、问答题(简答、用箭头形式回答),着重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求索答案,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3、听课发现有很多教师不会设计习题,课堂练习单调,知识反馈不及时,无法矫正。例如讲初二生物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板书写的是眼球各部分结构,练习时把字擦掉,各个结构变成横线进行填空。视、听觉形成,把箭头前后字擦掉变成填空题,选择题写在大白纸上,眼球结构图事先画在小黑板上,练习时多找几个学生到黑板上答题,教师对答题的学生进行评价。都可达到训练的目的。
三、生物教学改进意见
(一)钻研教材,处理教材,改进不备好课,就上课。
一个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理解教材,更重要的是钻研教材。要考虑每章每节教学内容在整个生物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它与学过的内容的联系、区别,有什么特点,以及后续内容的联系等等。讲清这些内容关键在哪里。这些问题事先考虑周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处理教材更重要的是如何恰当编选习题,是否能真正使学生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以及技巧,并达到启发思维、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二)有过硬的基础知识,还要加强业务学习,改进过去不愿学习的思想。以前大家都讲,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有道理的。教师必须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才能居高临下,把课讲好。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博览群书,具有渊博的知识。现在一年级学生学完初二生物教材,需要一年时间。最后过渡到新教材。2004年秋季初一新生,开始学习新教材,为了尽快适应新教材实施,生物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教学研究。此次课改要求即“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对此教育行政部门负有责任。同时教师自身也需提高对继续教育紧迫性的认识,每位生物教师只是走进新课程,还没有亲自教新教材。应该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学科的新进展。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学科教学论,并把学习和教学实践及教育科研结合起来,争取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提高。如果改行生物教师不归队,出现了完全外行的教师兼生物课。旧教材“照本宣科”,以教师传授为主,备备课,尚能勉强对付的话。今后要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倡导探究性学习,学生在每堂课都要提出的很多问题,外行来教,教师不知道本节课所涉及到知识面有多宽,学生问老师,答不上来,已到了捉襟见肘的狼狈状态,此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势必落空。我们要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就得学习。
(三)要有组织教学能力,改变过去只教书,不育人。
1、所谓组织教学,包括课前的编写教案,即把一堂课如何开头,如何引入新课,如何讲解新课,怎样提问等等都要写出切实可行的计划,组织教学还包括课堂施教的能力,也就是把备课过程中所拟定的教学计划付诸实施。
2、正由于教学过程中包括了“教与学”的两个方面,因此,原订的教学计划中未必能百分之百地执行,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也是对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一项检验。对偶发事件注意因势利导,效果更佳。对有些学生在课堂不遵守纪律,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
3、要搞好课堂管理,组织好教学全过程,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尊师爱生,而其主导方面是爱生。教师对学生人格上的尊重、信任,生活上关心、体贴,思想上耐心教育,特别是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赞赏和表扬,常使学生激动不已,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甚至可以影响他的一生。教师不但有组织教学能力,还要教书育人。
(四)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改进教学方式。
1、同样一堂课,不同的教师去讲,效果可以大不相同,关键之一就是看教师能否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在讲解中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启发因素”,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教的活,学生学习生物课就有乐趣,就会学得主动,学而不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启发式教学。
2、下乡听课发现有的教师“一言堂”,虽然提出几个问题,基本是齐问齐答,不给学生提供看书阅读时间,把学生束缚得死死的,不准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敢解答,怕解释错了丢面子,不给学生讨论发言机会,课堂气氛不活跃。首山镇二中生物教师徐春瑞,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能力培养、能力训练。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和谐,课堂气氛融洽,尊重学生。不管问题答得对与错,都给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五)加强实验教学,改进演示实验。
1、生物科学研究的对象很复杂,是一门实验科学。如果教师只依靠讲解和出示一些直观教具,有时学生很难理解,当然不易获得巩固的知识,通过实验,情形就不同了。教师必须具备使用各种仪器,制作临时装片和徒手切片,做生物实验,解剖、观察、绘图,采集动植物标本,才能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实验教学是为课堂教学服务,要求生物教师所有演示实验必做。
2、下乡听课初一生物下册第七章鱼类第一节鲫鱼和“实验六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的主要结构”,应边讲边实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节好课。鲫鱼各种鳍的作用是教学难点之一,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我们通过活鲫鱼的演示实验来解决这个难点,效果较好。有两位教师进行演示,效果不明显,没有达到演示实验的目的。课前教师从市场买回活鲫鱼几条,并把它们放养在水槽里或玻璃缸里,待上课时用,上课时教师把鱼带到教室里。首先,提出一连串问题,例如⑴鲫鱼为什么平衡在水中而不翻倒?⑵在水中鲫鱼是怎样运动的?⑶其动力来自何处?⑷鲫鱼靠什么来控制前进方向?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以上问题,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些问题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其次,教师的演示实验,要求学生带着以上问题仔细观察现象,以得出结论,准备回答。演示实验是这样进行的:教师用剪刀剪去一条鲫鱼的尾鳍而留下其他的鳍;剪去另一条鲫鱼的胸鳍、腹鳍、臀鳍和背鳍而留下尾鳍;第三条鲫鱼鳍全部保留,作为对照。三条鲫鱼分别放在三个水槽里,并放在讲台上。待其内水静时,教师有目的地用小棍轻轻敲打水面,鲫鱼受震动,就会在水中运动,学生此时就可很好地观察。如此做法可重复进行,可以观察到鲫鱼各种鳍的作用,学生很感兴趣,学习气氛活跃。第三请同学回答问题,学生很快回答出:各种鳍能使鲫鱼侧立水中,不倾斜、不翻转起到平衡作用。其动力主要来自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尾鳍的摆动控制方向,胸鳍和腹鳍能保持鱼体的平衡作用。
四、生物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更快地进入角色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还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此,任何一项改革设想,最终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首先,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我们一定要在本次课程改革中,组织学习与培训,开展反思与讨论,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来一次教育观念的“启蒙运动”,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次,要坚定不移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此外,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
(一)倡导探究性学习。
正因为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显然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使学生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很大的帮助,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当贯彻在我们的全部教学活动之中。
(二)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哪些改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充实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 的过失和错误。
(三)教师的职责是什么?新课程中教师需要哪些新的技能?
很显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探究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新课程还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既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查、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立见解。
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由问题引出,让学生边学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而且,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之后,都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外拓展,由此看来,怎样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是下一番功夫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很重视教学基本功的练习,如朗读、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为适应新的课程需要,教师新的技能将应运而生,比如搜集和处理的能力,课程开发整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堂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会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熟练使用幻灯、投影仪、录放机、录音机、电脑多媒体、电影、照像机等进行辅助教学。“十五”期间继续抓好生物研训工作,争取每学期召开一次全县研训工作会议,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培养生物骨干教师,发挥他们在生物教学中的骨干作用。搞好新旧教材的交替工作,把全县生物教学质量现提高一步,更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以上有不当之处,请领导与同行们批评指正。
“十五”期间,2001至2004年市、县优秀课名单,县明星教师名单附后。
第三篇: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主讲教师 赵心红(北京市北达资源中学 中高)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和“怎么学”;最后还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取得成功的教学。
生物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对于不同的章节进行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是各具特色的。今天我们的讲座仅就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和老师们做一个交流。
一、基于概念图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生物学知识看起来庞杂繁多,但其内部都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每堂课上所学的知识或许是零散的、片面的,但放在一章、一个单元甚至一整本教材中的时候,它就是这个大的知识网络中的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了,这些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前备课过程中,就要认真的研读教材,找到所教知识的内在联系,要理清要求学生掌握的新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以概念图的形式加以呈现,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什么是概念图呢?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一幅概念图一般由“节点”、“链接”和“有关文字标注”组成,每个节点表示一个概念,一般同一层级的概念用同种的符号(图形)标识。链接表示不同节点间的有意义的关系,常用各种形式的线链接不同节点,其中表达了构图者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文字标注可以是表示不同节点上的概念的关系,也可以是对节点上的概念详细阐述,还可以是对整幅图的有关说明。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
生物学中每个概念不可能单独存在,每个概念都必须根据与之有关的其他概念间的关系才能确定其准确的含义。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在一节具体的课中可以使用概念图把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架构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的重要内容,一节课的概念图是一个小的知识网络,等这一章或一个单元都学完之后,再把每节的小的知识网络连接起来,即构成了一个大的知识网络体系。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策略之后,教师就要构思教学设计了,根据对教材、教法、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深入分析,教师要设计出一个教学流程,什么 知识在哪个环节呈现,哪个概念以什么方式引出、书写在黑板的什么位置,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启发学生分析推理,等等,教师都要有细致全面的部署,再根据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新生成的课堂资源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最后还要通过教学评价来检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具体实例来介绍这种类型的教学设计。
【案例1】“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围绕一条主线组织教学,把本节课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讲课过程中按照教学设计的先后顺序依次出现不同的概念,并按照课前预设的位置把概念编排好,等整节课结束的时候,在黑板上就能完整地呈现概念图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课程标准:“健康地生活”是课标十大主题之一,传染病及其预防是本主题下的一个重要内容。《课标》要求学生要会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标准解读:学会生存首先就是学会健康地生活,《课标》规定了传染病及其预防等课程内容,旨在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对学会健康地生活有重要意义。
教材教法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传染病的病因、传播及预防,学习传染病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但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历来是概念多,名词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教材特别注意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构建概念;设计活动时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注重情感教育,如讨论怎样与艾滋病病人相处的问题等。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如以概念图为主线进行教学。
学生分析及针对性设计:学生对疾病、传染病这样的名词并不陌生,但“人为什么会得病?”、“传染病和一般疾病到底有什么不同?”、“传染病怎么传播?”,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并不能做出很好的解释,他们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还欠缺整体的、科学的、理性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可以围绕着“传染病的病因-传染病传什么-怎么传-怎么预防”这样一条主线来进行设计的,应该比较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教学流程:设置情境→引出课题→简介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传什么(病原体)→谁在传(传染源)→怎么传(传播途径)→容易传给谁(易感人群)→归纳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围绕三个环节提出预防措施→复习总结本节内容。
概念图:
【案例2】“生物的变异”一节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主题下的一个二级主题,内容主要以人的遗传和变异内容为主。标准解读:学生学习遗传变异的基本知识以及遗传育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材教法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变异的现象、变异的原因、变异的意义。尽管这一部分内容课标的要求都是了解层次,但让学生认识到变异的普遍存在以及我国在遗传育种方面的重要成果还是非常必要的、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本节课的讲解,应该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再逐步深入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无论是自然界还是日常生活,变异无处不在,我们每天吃的无论是动物食品还是植物食品,无一不是遗传育种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分析及针对性设计:学生学完生物的生殖发育以及遗传后,对变异的相关问题很感兴趣,如“为什么变?”“怎么变?”“谁在变?”等相关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具有了一定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但还欠缺整体、科学、理性的认识。所以,讲解的时候应从多个角度把变异的有关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网,板书也用概念图形式呈现出彼此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流程:图片配歌曲→引出课题→简介什么是变异→通过比较观察实物体会变异→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教给学生如何描述变异→通过图片音乐进一步体会变异→变异普遍存在→变异的原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变异在生产育种上的意义→思维导图巩固知识.二、基于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新课标是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的指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一部分爱好生物、基础好、平时积累多的同学,还可以通过让他们把自主学到的新知识讲给全班同学听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自信心,建立成就感。在进行这一类课型的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潜在的知识构建能力和自我创造能力,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善学,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方法,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实例。
【案例1】“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节的教学设计。很多学生都喜欢鸟,通过了解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甚至从小就一直保持着观鸟的习惯,一到周末就会带着鸟类图谱外出观鸟,积累了许多鸟的知识和实地考察的经验,这就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教师一定要利用起来。课前指导学生从鸟的起源、鸟的习性、鸟的形态结构特点、鸟的分类、鸟的趣事、观鸟的收获等方面查资料、准备PPT,给学生提供讲鸟的机会和平台。不少同学做了准备,讲得很精彩。
【案例2】“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一节中有仿生的内容,有个喜欢军事武器的男孩子就把仿生和他的爱好进行了一次完美的结合,所讲的课深受学生喜爱。
三、基于生物实验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也是最难组织的课。因为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上动手去探索很多生命奥秘,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切仪器、设备和工具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而直接获取知识。因此,实验课上,学生往往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导致突发事件较多。同时,实验技能和知识点的落实也不能很好的实现,甚至由于实验操作失误,会导致一些威胁学生安全的现象发生。因此,教师做好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实验课的教学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上课前先重点学习实验室规则;做好充足的实验准备;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组织好实验过程;实验结束后做好小结和评价。
【案例】制作发酵食品---“包子皮的秘密”
(一)教材分析:
1、课题来源
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涉及课程标准中“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的内容。《标准》建议教师应从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着手,通过各种实验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生物技术的感性认识;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技术的作用。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是一种传统的生物技术,但它又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利用发酵制作食品的过程,许多学生未曾见过,这正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大好机会。
2、教学内容
课前一小时,学生分4-5人一组,把面和好(加酵母菌的和没加的分别和一块面)。上课时,每个小组明确分工。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观察发好的面(俗称“发面”)有什么特点,与没加酵母菌的面(俗称“死面”)比较有什么不同,并认真做观察记录,同时把生成的新问题也进行记录。然后,老师把混合了的发面皮和死面皮发给每个小组,他们根据刚才的观察所获得的经验进行判断哪是发面哪是死面,做完假设,讨论检验的方法。分别用发面和死面制作包子,并做好记号。上锅蒸熟大约需要15分钟。在这15分钟等待的时间里,讨论、解答刚才学生记录的问题,并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出芽生殖等,同时,利用课件和板图帮助学生分析发酵原理,引导学生分析这就是产生诸多实验现象的原因。请学生再举例说出其他发酵食品,板图示发酵这一核心概念。蒸熟以后,分析结果,验证假设,表达交流。最后品尝劳动成果,并邀请老师、同学一起分享。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班级为初二年级,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都比较强,但也有个 别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可以采取让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保证课堂有序进行,即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知识方面,学生已有馒头、包子、面包等口感暄软好吃的生活常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发酵的概念、原理及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酵母菌个体本身是微观的,是学生所不熟悉的,而发酵食品对学生来说是常见的是亲切的。所以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小组分工合作、亲自动手制作发酵食品,而后,在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再回归到对酵母菌及其发酵原理知识的认识上。同时,以蒸包子的活动为平台,让学生体验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启发学生用科学的态度观察和认识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景(发面、未发的面 观察 记录 混淆)→发现问题→假设→设计区分方法→预测实验结果→进行检验→做记号、蒸→分析结果→验证假设、推出结论→进行反思总结
(四)评价
本节课的评价分为三部分:自我评价、组内评价和教师评价。每个小组都有一份学案,学生按学案的分工表如实填写,并根据在课堂上的表现、学案的内容,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探究的方法与技能掌握情况、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给组内的同学评价,同时教师也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每一个同学进行评价,最后三个评价汇总到教师手里,形成最终的评价。
二、观察比较、提出问题:
加了酵母和没加酵母的面团在形状、大小、状态、松软度、气味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生成的问题是:1、2、3、三、探究性学习
1、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面包子的记号:
死面包子的记号:
3、制定并实施计划,检验假设(蒸熟包子)
(等待蒸熟的时间里,解答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把有关发酵的核心知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
4、观察、品尝蒸好的包子,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5、得出结论,进一步确认发面的特点
6、交流收获、体会
四、基于初中生物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生物实践活动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因此生物实践活动也就成为了生物教材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不少教师未能充分重视实践活动的教学,所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那生物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该如何进行呢?请看案例。
【案例】生物实践活动“生物多样性的学习与研究”
(一)活动背景:
把学科教学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危机为时代背景,结合每年的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设计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本活动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科学探究和自主求知能力的培养。
(二)活动目标:
(1)总体目标:使学生真正接触大自然,体会与自然相处的乐趣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欣赏自然之美的情操,进而强化学生的环保观念。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关注体验与感受,提升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从事科学探究的兴趣。
(2)具体目标:第一,知识积累,自然观的养成。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与常识,自觉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提升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能力。通过观影片、读文本、听讲座等形式的学习,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勤奋执著的学术精神和对自然界真诚无私的热爱情怀。第二,信息的获取与利用。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学会检索、阅读和理解科技文献资料,形成严谨的学术研究的态度。第三,人际交流能力的发展。关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灵活地运用语言准确并生动地表达自己,流畅并愉快地与人分享。第四,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独立研究探索与团队合作探讨相结合。通过合作探究与他人交流、分享,最终形成对“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性、多样性理解。
(三)活动流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活动一:启动仪式。活动总动员,介绍活动整体安排,提出具体要求。
学生任务:认真聆听活动介绍,了解活动的大致流程,明确各项要求。
活动二:专家报告。聘请知名专家做“享受生物多样性的快乐”的报告。
学生任务:认真聆听报告,做好笔记。
活动三:主题电影。在同一时间展播《植物私生活》等四部专题电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一部观看,学生入场和出场处都要盖章,观影后每一位同学要撰写影评。
活动四:小组组建。每班分为8-9组,每小组4-5人,采取随机抽签的方法进行分组。每个学习小组起一个组名,进行分工,并填写初期分工记录及评价表。
初期分工的任务示例:(1)查找生物多样性的相关资料;(2)查找北京地区春夏之交动植物的相关资料;(3)记录生活圈内的各种生物;(4)自定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主题,进行资料搜集或生物观察。
第二阶段:实地考察
活动一:专业培训。小组长培训;志愿者培训;专业知识培训。
活动二:确定主题并进行二期分工。
上完生物课,接受了培训后,小组长组织组员讨论,确定考察主题,并进行二期分工
二期分工的任务示例:(1)准备相机,负责拍照;(2)准备动植物手册,以备现场查找不认识的生物;(3)负责记录观察到的动植物,撰写观察日志;(4)准备一些特殊工具,以作更深入细致的科学探究,如温度计测水温、花铲用来翻动土壤观察土质和土壤中的生物等。
活动三:考察动员会。
活动四:实地考察。
第三阶段:展示与交流
活动一:选择展示方式并进行三期分工。供选择的展示方式有两种:展板展示和PPT展示。
三期分工的任务示例:(1)准备图片资料;(2)准备文字资料;(3)制作展板或PPT;(4)负责展板介绍或PPT讲解。
活动二:课堂展示。在生物课上展示小组成果,教师和学生代表给出评价。
活动三:撰写报告。根据各小组的研究主题,撰写一份研究报告。可以是某一物种的说明文,也可以是整个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四)评价
1、总体评价:
(1)分工明确:三张分工记录及评价表填写完整,每张5分,共15分;
(2)认真听专家报告,并记好笔记,得10分;(3)观看电影并撰写影评:有入场和出场处留印得5分,认真写了影评得10分;
(4)前期准备充分,做了详细记录,得10分;
(5)认真写了实地考察日记,得15分;
(6)积极参与了小组的成果展示,得15分,被评为最佳展示的小组加10分;
(7)认真撰写了研究报告,得20分。
2、PPT展示评价:
“生物多样性学习与研究”PPT汇报评价表
评分细则:(汇报时间:8分钟,超时扣分)
3、展板展示评价:
“生物多样性学习与研究”汇报展板评价表
评分细则:
以上我们通过四个方面的案例简要地谈了谈生物学科教学设计的问题。总之,要想根据每节的内容编写出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设计,必须先要客观深入地分析教材,深入地学习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解读,要反复琢磨什么内容课标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要求,学生要达到什么程度。对于一般了解层次的内容,教师应该怎么讲,对于重点理解和运用层次的内容,教师应该怎么设计教学过程、借助于什么手段、使用哪些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等等,每一小节的要求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再就是熟读教材,逐字逐句,书上都涉及了哪些例子、哪些素材、有没有图片、怎么读图,等等,教师要反复阅读教材,深入挖掘其内涵;还有教参,也是教师备课的好帮手。做好这些准备,教师再着手编写教学设计,才能更有针对性、可行性。同时,教师要善于揣摩初中学生的心理和兴趣点,掌握了学生的喜好,再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科学前沿,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爱学、乐学的教学设计就是最好的、最成功的教学设计。
美国教育心理学博士,当代国际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赖格卢特认为教学设计也可以被称为教学科学。他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平台。
第四篇:初中教学常规要求
一、教研工作
1、全体教学人员必须人人参加教学研究,无特殊情况教研时间不准请假;当教研活动与授课及自习冲突时,要自行调课,尽量参加教研活动;必须服从教研组的工作安排。
2、公开课主讲人要写出详细教案,连同课后评价意见一起交教导处存入教学档案。
3、各学科每学期均应制订教学计划,并确定一至二个教研专题,不断研究,总结提高。学期或学年结束,教师要写出教学总结存入教学档案。
4、各教研组应有计划,有准备的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每次活动均详细记录,学期开始应制订计划,学期结束有总结。记录、计划、总结存入教学档案。
5、为了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提高业务水平,教师听课全期不得少于10节。
6、各教学人员应自觉地跟踪教改动向,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和手段,不断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要经常看书读报,积极撰写论文,积极参加各种在职进修培训。
二、备课要求
7、备课要做到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法、备教法、备提问、备练习、备板书、备时间、备检测和校正。在“十备”的基础上写出单元备课和教学设计。
8、单元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单元名称、单元教学目标、单元知识结构、重点、难点、学生情况分析、课时划分等。
9、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要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和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反思与重建等。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安排、时间分配等。要特别注意预习环节的设计,特别注意上课开始对上节内容的复习检查,特别注意预留较充分的课内练习和作业训练时间。
10、以新课标为依据,在认真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备好课,兼授多学科的则主备一科,简备一科,且简备一科且简备科在上课前应认真谋划简案,做到胸有成竹。任何人不得无准备上课。
11、教师备课情况学校由教导处牵头,教研组长参加,每学月检查一次。各教学人员按部颁要求写出相应课时的教案,要求备超周课,每周各年级各学科超备课数为:
七、九年级语文2-6教时,八年级语文每周2-5教时,各年级数学每
周2-5教时,七年级英语每周2-4课时,八、九年级英语2-5教时,物理、化学、各年级政史每周均1-3课时。备课情况记入教师个人档案。
12、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备课时应先做一遍。理、化、生应做的实验,教师要亲自操作一次,并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确保实验的成功。
13、教师备课要写好教案(或教学设计)。(1)教案一般应按课撰写或按专题撰写。(2)教案的基本内容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和教学准备;教学步骤(含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学法指导);板书设计;作业内容。教师应坚持写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鼓励教师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执行课程标准,灵活机动地使用教科书。
14、各备课组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由各科年级组组长负责,集体备重点课、疑难课。
15、教学设计的形式可灵活多样。具有针对性,突出实效性。复习课、练习课、习题讲评课都有要有教学设计。
16、备课中对可能利用到的教具、实物、多媒体设备要作好准备。课件制作应根据实际需要,对网络课件或其他音像资料要结合教学实际处理后才能运用,不能滥用。
三、上课要求
17、全体教师须按课程表、作息时间表上课,不得变更课程、课时,不得停课,文科教师早读课须根据教导处安排到堂巡视。在课堂上应精神饱满,仪表端庄,教态亲切,音量适中,讲解清楚,语言准确,有条理,力争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板书应做到布局合理、笔划工整、字体端正、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和不规范的字。
18、强化课堂教学的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上课前必须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准备好本课需用的实验仪器、教具、挂图、多媒体课件及电化教学设备远程教育资源等。课堂上,不得随意离开,不得抽烟,不得酒后上课,不得做与教学无关的活动。教师必须于上课铃响前1-2分钟到教室候课,准时授课,严禁迟到;下课铃响,及时下课,无特殊原因,不得拖堂,确保学生的课间休息。杜绝“满堂灌”,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时间应适度。
19、组织教学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维持好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使所有学生集中精力、认真思考。要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注重学
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思维方法、解题思路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20、上课时要注意讲究教学方法,教学艺术,要使用各种教学手段,要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要实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要积极使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21、教师不带通讯工具进课堂,上课不迟到,下课不拖堂,仪表端庄,教态亲切。尊重学生人格,努力创造轻松愉快快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参与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杜绝上课时将学生赶出教室、罚站等侵犯学生权益的错误做法,教师可以尝试无举手回答问题的民主交流方式。
22、教师上堂既要传授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教学要讲究方法,注重课堂生成,注重教学过程。教师不能做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应走下讲台,成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23、教师上课要关注学习兴趣和经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启发式和参与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交流和互动。依据实际情况和信息反馈及时对教学任务加以数量及难度上的调节,不拘泥于教案,着重于教学效果。提倡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
24、学校要通过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教师上课的情况并及时反馈。校长和分管教学的领导每学年听课一般不少于15节,教导处、教研室主任每学年听课不少于20节。听课要有记录、有分析、有反馈、有指导。
25、请假经值日领导准假后由本人将课程安排好,并书面报告教导处。
26、上体育课的室外课时教师要安排学生统一活动,负责学生安全,教师不得离开操场。学生不得到寝室、食堂、教室等处,更不得出校门。
四、作业设置与批改要求
27、作业的布置要符合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
28、作业设置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以利于巩固新学的知识,掌握“双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份量要适中,作业批改必须及时,不得积压,每次批改须写明批改日期,打出等第。作业中的错误要认真记录,或集体订正,或教师批改,不允许打“×”了事,不准找学生代改,批改一定要准确,对少数作业差、错误多的提倡面批、面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学生作业中的差错教师检查指出后,应由学生自己订正,再由教师审阅。
29、各科作业量
(1)语文:课堂作文(大作文):带一个班语文的每学期不低于7篇,带两个班语文的每学期不少于6篇;其他练笔(包括日记、周记、小作文等)每学期不少于一万字;作业以基础训练或配备的其他资料中的一本为主,分课时批阅;单元测试每1-2单元测试一次;重视书写的训练及课外阅读,有相应的措施和办法。
(2)数学:以基础训练或配备的其他资料中的一本为主,分章节批阅;课堂作业本每周不少于2次;单元检测原则上每章检测1次。
(3)英语:注重学生对单词的记忆,有相应的作业;以基础训练或学校配发的教辅中的一种为主,分单元批阅;重视听力及英语口语和作文的训练;每单元测试1次。
(4)理化:以基础训练或配备的其他资料中的一本为主,分章节批阅;每章测验1次;
(5)政史:没课或每节批改作业1次,进行适当的单元检测。
(6)其它学科的书面课堂作业数量,原则上每周1-2次,每次不少于3个题。(7)九年级复习课以学校配备的资料和试卷为作业的主要形式,要及时检查、订正和批改;检测以月考为主。
30、作业批改要及时并注明批改日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经常性地给每一位学生书写促进学生发展的激励性评语。作文批改要有眉批、总批。老师批改作业时,要做好摘记。以作讲评和辅导的依据。
31、教师批改要认真,书写要规范,严禁潦草和写错别字;作业布置一次,批阅一次,不得累批、隔批、漏批、错批。
32、搞好作业讲评,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要有准确的评定等级,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分析原因,提出改正意见。
33、作业批改之后,教师要督促学生自己订正、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自我检查和订正的习惯。作业中要有倾向性的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订正。作业中的个别问题,教师可以面批。
34、各科作业的布置及批改情况,教务处组织实行定期检查制度,检查结果进行量化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之一。
五、课后辅导工作
35、教师在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掌握知识的情况经常性的开展“补缺补漏”工作及“巩固提高”工作。要利用各种渠道给差生积极辅导,热忱帮助,并配合家长做好差生转化工作。要坚持正面引导,促进进步,避免简单粗暴,欲速则不达。更为重要的是要对那些有发展前途、兴趣
浓厚,或在本科跛腿的优等生给予特别辅导,这是提高我校中考达线率的重要工作,丝毫不能疏忽大意。要利用一切可用的课余时间如早读以前,中午或放学后甚至节假日给他们单独辅导,切实提高他们的成绩。课后辅导要经常化、制度化,不能忽冷忽热,或做表面文章,要讲究效率。
六、教学检测要求
36、教学质量检测的方式包括课堂测验、单元测试、期中检测、期末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试等。单元和课堂检测由任课教师负责组织.期中、期末考试由学校组织,并对考试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作为教师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之一。
37、教学检测是教师了解自身教学情况,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各统考学科除以上学校安排的检测外,在每单元或章节新课上完后,应及时检测。
38、检测试卷要及时认真批改,不得由学生代阅,各种检测结束后教师要认真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以使检测取得最佳效果。
七、教学检查工作
39、参加检查人员
参加检查人员为校长、教导处人员、年级组长及各教研组长。40、检查方式
每学月检查一次备课和作业(含基础训练)和听课笔记,(具体时间见行事历和通知)。每学月检查时,教学人员要将应提供的材料。及时收取,放到指定位置。
41、各科周备课时数见《备课要求》,月作业次数见《作业设置与批改要求》。
42、教学检查的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之一。
八、课改工作
43、所有教师要高度重视课改工作,把它当作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加以完成,任何人不得敷衍塞责,拖延课改。
44、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活动,同时要不断研究课改信息,不断提高课改理论水平。
45、课改实验工作一定要落实到课堂上,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所有课改
学科教师要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创新;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46、课改学科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研究,要写课改周记,每周一篇,要根据要求,认真写好课改心得体会,要积极撰写课改论文,每学期不少于一篇。
47、课改学科教师要加强联系,经常交流,互相听课,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要上一节研修课,邀请同行参加,课后要认真研讨,形成书面材料存档。
48、学校举行的有关课改方面的活动如课改工作会议、公开课、研修课、讲座等教师要积极参加。
2013年2月
第五篇: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剖析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主讲教师 赵心红(北京市北达资源中学 中高)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和“怎么学”;最后还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取得成功的教学。生物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对于不同的章节进行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是各具特色的。今天我们的讲座仅就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和老师们做一个交流。
一、基于概念图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生物学知识看起来庞杂繁多,但其内部都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每堂课上所学的知识或许是零散的、片面的,但放在一章、一个单元甚至一整本教材中的时候,它就是这个大的知识网络中的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了,这些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前备课过程中,就要认真的研读教材,找到所教知识的内在联系,要理清要求学生掌握的新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以概念图的形式加以呈现,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什么是概念图呢?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一幅概念图一般由“节点”、“链接”和“有关文字标注”组成,每个节点表示一个概念,一般同一层级的概念用同种的符号(图形)标识。链接表示不同节点间的有意义的关系,常用各种形式的线链接不同节点,其中表达了构图者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文字标注可以是表示不同节点上的概念的关系,也可以是对节点上的概念详细阐述,还可以是对整幅图的有关说明。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
生物学中每个概念不可能单独存在,每个概念都必须根据与之有关的其他概念间的关系才能确定其准确的含义。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在一节具体的课中可以使用概念图把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架构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的重要内容,一节课的概念图是一个小的知识网络,等这一章或一个单元都学完之后,再把每节的小的知识网络连接起来,即构成了一个大的知识网络体系。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策略之后,教师就要构思教学设计了,根据对教材、教法、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深入分析,教师要设计出一个教学流程,什么 1
知识在哪个环节呈现,哪个概念以什么方式引出、书写在黑板的什么位置,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启发学生分析推理,等等,教师都要有细致全面的部署,再根据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新生成的课堂资源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最后还要通过教学评价来检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具体实例来介绍这种类型的教学设计。
【案例1】“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围绕一条主线组织教学,把本节课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讲课过程中按照教学设计的先后顺序依次出现不同的概念,并按照课前预设的位置把概念编排好,等整节课结束的时候,在黑板上就能完整地呈现概念图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课程标准:“健康地生活”是课标十大主题之一,传染病及其预防是本主题下的一个重要内容。《课标》要求学生要会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标准解读:学会生存首先就是学会健康地生活,《课标》规定了传染病及其预防等课程内容,旨在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对学会健康地生活有重要意义。
教材教法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传染病的病因、传播及预防,学习传染病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但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历来是概念多,名词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教材特别注意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构建概念;设计活动时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注重情感教育,如讨论怎样与艾滋病病人相处的问题等。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如以概念图为主线进行教学。
学生分析及针对性设计:学生对疾病、传染病这样的名词并不陌生,但“人为什么会得病?”、“传染病和一般疾病到底有什么不同?”、“传染病怎么传播?”,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并不能做出很好的解释,他们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还欠缺整体的、科学的、理性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可以围绕着“传染病的病因-传染病传什么-怎么传-怎么预防”这样一条主线来进行设计的,应该比较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学流程:设置情境→引出课题→简介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传什么(病原体)→谁在传(传染源)→怎么传(传播途径)→容易传给谁(易感人群)→归纳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围绕三个环节提出预防措施→复习总结本节内容。
【案例2】“生物的变异”一节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主题下的一个二级主题,内容主要以人的遗传和变异内容为主。标准解读:学生学习遗传变异的基本知识以及遗传育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材教法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变异的现象、变异的原因、变异的意义。尽管这一部分内容课标的要求都是了解层次,但让学生认识到变异的普遍存在以及我国在遗传育种方面的重要成果还是非常必要的、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本节课的讲解,应该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再逐步深入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无论是自然界还是日常生活,变异无处不在,我们每天吃的无论是动物食品还是植物食品,无一不是遗传育种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分析及针对性设计:学生学完生物的生殖发育以及遗传后,对变异的相关问题很感兴趣,如“为什么变?”“怎么变?”“谁在变?”等相关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具有了一定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但还欠缺整体、科学、理性的认识。所以,讲解的时候应从多个角度把变异的有关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网,板书也用概念图形式呈现出彼此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流程:图片配歌曲→引出课题→简介什么是变异→通过比较观察实物体会变异→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教给学生如何描述变异→通过图片音乐进一步体会变异→变异普遍存在→变异的原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变异在生产育种上的意义→思维导图巩固知识.二、基于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新课标是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的指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一部分爱好生物、基础好、平时积累多的同学,还可以通过让他们把自主学到的新知识讲给全班同学听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自信心,建立成就感。在进行这一类课型的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潜在的知识构建能力和自我创造能力,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善学,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方法,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实例。【案例1】“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节的教学设计。很多学生都喜欢鸟,通过了解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甚至从小就一直保持着观鸟的习惯,一到周末就会带着鸟类图谱外出观鸟,积累了许多鸟的知识和实地考察的经验,这就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教师一定要利用起来。课前指导学生从鸟的起源、鸟的习性、鸟的形态结构特点、鸟的分类、鸟的趣事、观鸟的收获等方面查资料、准备PPT,给学生提供讲鸟的机会和平台。不少同学做了准备,讲得很精彩。
【案例2】“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一节中有仿生的内容,有个喜欢军事武器的男孩子就把仿生和他的爱好进行了一次完美的结合,所讲的课深受学生喜爱。3
三、基于生物实验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也是最难组织的课。因为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上动手去探索很多生命奥秘,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切仪器、设备和工具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而直接获取知识。因此,实验课上,学生往往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导致突发事件较多。同时,实验技能和知识点的落实也不能很好的实现,甚至由于实验操作失误,会导致一些威胁学生安全的现象发生。因此,教师做好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实验课的教学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上课前先重点学习实验室规则;做好充足的实验准备;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组织好实验过程;实验结束后做好小结和评价。【案例】制作发酵食品---“包子皮的秘密”
(一)教材分析:
1、课题来源
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涉及课程标准中“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的内容。《标准》建议教师应从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着手,通过各种实验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生物技术的感性认识;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技术的作用。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是一种传统的生物技术,但它又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利用发酵制作食品的过程,许多学生未曾见过,这正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大好机会。
2、教学内容
课前一小时,学生分4-5人一组,把面和好(加酵母菌的和没加的分别和一块面)。上课时,每个小组明确分工。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观察发好的面(俗称“发面”)有什么特点,与没加酵母菌的面(俗称“死面”)比较有什么不同,并认真做观察记录,同时把生成的新问题也进行记录。然后,老师把混合了的发面皮和死面皮发给每个小组,他们根据刚才的观察所获得的经验进行判断哪是发面哪是死面,做完假设,讨论检验的方法。分别用发面和死面制作包子,并做好记号。上锅蒸熟大约需要15分钟。在这15分钟等待的时间里,讨论、解答刚才学生记录的问题,并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出芽生殖等,同时,利用课件和板图帮助学生分析发酵原理,引导学生分析这就是产生诸多实验现象的原因。请学生再举例说出其他发酵食品,板图示发酵这一核心概念。蒸熟以后,分析结果,验证假设,表达交流。最后品尝劳动成果,并邀请老师、同学一起分享。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班级为初二年级,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都比较强,但也有个 4
1、探究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面包子的记号: 死面包子的记号:
3、制定并实施计划,检验假设(蒸熟包子)
(等待蒸熟的时间里,解答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把有关发酵的核心知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
4、观察、品尝蒸好的包子,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5、得出结论,进一步确认发面的特点
6、交流收获、体会
四、基于初中生物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生物实践活动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因此生物实践活动也就成为了生物教材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不少教师未能充分重视实践活动的教学,所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那生物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该如何进行呢?请看案例。【案例】生物实践活动“生物多样性的学习与研究”
(一)活动背景:
把学科教学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危机为时代背景,结合每年的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设计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本活动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科学探究和自主求知能力的培养。
(二)活动目标:
(1)总体目标:使学生真正接触大自然,体会与自然相处的乐趣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欣赏自然之美的情操,进而强化学生的环保观念。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关注体验与感受,提升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从事科学探究的兴趣。
(2)具体目标:第一,知识积累,自然观的养成。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与常识,自觉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提升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能力。通过观影片、读文本、听讲座等形式的学习,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勤奋执著的学术精神和对自然界真诚无私的热爱情怀。第二,信息的获取与利用。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学会检索、阅读和理解科技文献资料,形成严谨的学术研究的态度。第三,人际交流能力的发展。关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灵活地运用语言准确并生动地表达自己,流畅并愉快地与人分享。第四,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独立研究探索与团队合作探讨相结合。通过合作探究与他人交流、分享,最终形成对“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性、多样性理解。
(三)活动流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活动一:启动仪式。活动总动员,介绍活动整体安排,提出具体要求。学生任务:认真聆听活动介绍,了解活动的大致流程,明确各项要求。活动二:专家报告。聘请知名专家做“享受生物多样性的快乐”的报告。学生任务:认真聆听报告,做好笔记。
活动三:主题电影。在同一时间展播《植物私生活》等四部专题电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一部观看,学生入场和出场处都要盖章,观影后每一位同学要撰写影评。
活动四:小组组建。每班分为8-9组,每小组4-5人,采取随机抽签的方法进行分组。每个学习小组起一个组名,进行分工,并填写初期分工记录及评价表。
初期分工的任务示例:(1)查找生物多样性的相关资料;(2)查找北京地区春夏之交动植物的相关资料;(3)记录生活圈内的各种生物;(4)自定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主题,进行资料搜集或生物观察。第二阶段:实地考察 活动一:专业培训。小组长培训;志愿者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活动二:确定主题并进行二期分工。
上完生物课,接受了培训后,小组长组织组员讨论,确定考察主题,并进行二期分工 二期分工的任务示例:(1)准备相机,负责拍照;(2)准备动植物手册,以备现场查找不认识的生物;(3)负责记录观察到的动植物,撰写观察日志;
(4)准备一些特殊工具,以作更深入细致的科学探究,如温度计测水温、花铲用来翻动土壤观察土质和土壤中的生物等。活动三:考察动员会。活动四:实地考察。第三阶段:展示与交流
活动一:选择展示方式并进行三期分工。供选择的展示方式有两种:展板展示和PPT展示。
三期分工的任务示例:(1)准备图片资料;(2)准备文字资料;(3)制作展板或PPT;(4)负责展板介绍或PPT讲解。
活动二:课堂展示。在生物课上展示小组成果,教师和学生代表给出评价。活动三:撰写报告。根据各小组的研究主题,撰写一份研究报告。可以是某一物种的说明文,也可以是整个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四)评价
1、总体评价:
(1)分工明确:三张分工记录及评价表填写完整,每张5分,共15分;(2)认真听专家报告,并记好笔记,得10分;
(3)观看电影并撰写影评:有入场和出场处留印得5分,认真写了影评得10分;(4)前期准备充分,做了详细记录,得10分;(5)认真写了实地考察日记,得15分;
(6)积极参与了小组的成果展示,得15分,被评为最佳展示的小组加10分;(7)认真撰写了研究报告,得20分。
2、PPT展示评价:
“生物多样性学习与研究”PPT汇报评价表 评分细则:(汇报时间:8分钟,超时扣分)
3、展板展示评价:
“生物多样性学习与研究”汇报展板评价表 评分细则:
以上我们通过四个方面的案例简要地谈了谈生物学科教学设计的问题。总之,要想根据每节的内容编写出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设计,必须先要客观深入地分析教材,深入地学习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解读,要反复琢磨什么内容课标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要求,学生要达到什么程度。对于一般了解层次的内容,教师应该怎么讲,对于重点理解和运用层次的内容,教师应该怎么设计教学过程、借助于什么手段、使用哪些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等等,每一小节的要求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再就是熟读教材,逐字逐句,书上都涉及了哪些例子、哪些素材、有没有图片、怎么读图,等等,教师要反复阅读教材,深入挖掘其内涵;还有教参,也是教师备课的好帮手。做好这些准备,教师再着手编写教学设计,才能更有针对性、可行性。同时,教师要善于揣摩初中学生的心理和兴趣点,掌握了学生的喜好,再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科学前沿,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爱学、乐学的教学设计就是最好的、最成功的教学设计。
美国教育心理学博士,当代国际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赖格卢特认为教学设计也可以被称为教学科学。他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平台。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主讲教师 赵心红(北京市北达资源中学 中高)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和“怎么学”;最后还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取得成功的教学。生物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对于不同的章节进行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是各具特色的。今天我们的讲座仅就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案例和老师们做一个交流。
一、基于概念图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生物学知识看起来庞杂繁多,但其内部都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每堂课上所学的知识或许是零散的、片面的,但放在一章、一个单元甚至一整本教材中的时候,它就是这个大的知识网络中的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了,这些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前备课过程中,就要认真的研读教材,找到所教知识的内在联系,要理清要求学生掌握的新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以概念图的形式加以呈现,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什么是概念图呢?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一幅概念图一般由“节点”、“链接”和“有关文字标注”组成,每个节点表示一个概念,一般同一层级的概念用同种的符号(图形)标识。链接表示不同节点间的有意义的关系,常用各种形式的线链接不同节点,其中表达了构图者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文字标注可以是表示不同节点上的概念的关系,也可以是对节点上的概念详细阐述,还可以是对整幅图的有关说明。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
生物学中每个概念不可能单独存在,每个概念都必须根据与之有关的其他概念间的关系才能确定其准确的含义。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在一节具体的课中可以使用概念图把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架构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的重要内容,一节课的概念图是一个小的知识网络,等这一章或一个单元都学完之后,再把每节的小的知识网络连接起来,即构成了一个大的知识网络体系。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策略之后,教师就要构思教学设计了,根据对教材、教法、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深入分析,教师要设计出一个教学流程,什么 1
知识在哪个环节呈现,哪个概念以什么方式引出、书写在黑板的什么位置,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启发学生分析推理,等等,教师都要有细致全面的部署,再根据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新生成的课堂资源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最后还要通过教学评价来检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具体实例来介绍这种类型的教学设计。【案例1】“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围绕一条主线组织教学,把本节课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讲课过程中按照教学设计的先后顺序依次出现不同的概念,并按照课前预设的位置把概念编排好,等整节课结束的时候,在黑板上就能完整地呈现概念图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课程标准:“健康地生活”是课标十大主题之一,传染病及其预防是本主题下的一个重要内容。《课标》要求学生要会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标准解读:学会生存首先就是学会健康地生活,《课标》规定了传染病及其预防等课程内容,旨在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对学会健康地生活有重要意义。
教材教法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传染病的病因、传播及预防,学习传染病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但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历来是概念多,名词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教材特别注意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构建概念;设计活动时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注重情感教育,如讨论怎样与艾滋病病人相处的问题等。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如以概念图为主线进行教学。
学生分析及针对性设计:学生对疾病、传染病这样的名词并不陌生,但“人为什么会得病?”、“传染病和一般疾病到底有什么不同?”、“传染病怎么传播?”,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并不能做出很好的解释,他们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还欠缺整体的、科学的、理性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可以围绕着“传染病的病因-传染病传什么-怎么传-怎么预防”这样一条主线来进行设计的,应该比较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学流程:设置情境→引出课题→简介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传什么(病原体)→谁在传(传染源)→怎么传(传播途径)→容易传给谁(易感人群)→归纳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围绕三个环节提出预防措施→复习总结本节内容。
【案例2】“生物的变异”一节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主题下的一个二级主题,内容主要以人的遗传和变异内容为主。标准解读:学生学习遗传变异的基本知识以及遗传育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材教法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变异的现象、变异的原因、变异的意义。尽管这一部分内容课标的要求都是了解层次,但让学生认识到变异的普遍存在以及我国在遗传育种方面的重要成果还是非常必要的、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本节课的讲解,应该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再逐步深入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无论是自然界还是日常生活,变异无处不在,我们每天吃的无论是动物食品还是植物食品,无一不是遗传育种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生分析及针对性设计:学生学完生物的生殖发育以及遗传后,对变异的相关问题很感兴趣,如“为什么变?”“怎么变?”“谁在变?”等相关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具有了一定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但还欠缺整体、科学、理性的认识。所以,讲解的时候应从多个角度把变异的有关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网,板书也用概念图形式呈现出彼此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流程:图片配歌曲→引出课题→简介什么是变异→通过比较观察实物体会变异→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教给学生如何描述变异→通过图片音乐进一步体会变异→变异普遍存在→变异的原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变异在生产育种上的意义→思维导图巩固知识.二、基于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新课标是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的指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一部分爱好生物、基础好、平时积累多的同学,还可以通过让他们把自主学到的新知识讲给全班同学听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自信心,建立成就感。在进行这一类课型的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潜在的知识构建能力和自我创造能力,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善学,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方法,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实例。【案例1】“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节的教学设计。很多学生都喜欢鸟,通过了解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甚至从小就一直保持着观鸟的习惯,一到周末就会带着鸟类图谱外出观鸟,积累了许多鸟的知识和实地考察的经验,这就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教师一定要利用起来。课前指导学生从鸟的起源、鸟的习性、鸟的形态结构特点、鸟的分类、鸟的趣事、观鸟的收获等方面查资料、准备PPT,给学生提供讲鸟的机会和平台。不少同学做了准备,讲得很精彩。
【案例2】“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一节中有仿生的内容,有个喜欢军事武器的男孩子就把仿生和他的爱好进行了一次完美的结合,所讲的课深受学生喜爱。3
三、基于生物实验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也是最难组织的课。因为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上动手去探索很多生命奥秘,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切仪器、设备和工具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而直接获取知识。因此,实验课上,学生往往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导致突发事件较多。同时,实验技能和知识点的落实也不能很好的实现,甚至由于实验操作失误,会导致一些威胁学生安全的现象发生。因此,教师做好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实验课的教学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上课前先重点学习实验室规则;做好充足的实验准备;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组织好实验过程;实验结束后做好小结和评价。【案例】制作发酵食品---“包子皮的秘密”
(一)教材分析:
1、课题来源
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涉及课程标准中“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的内容。《标准》建议教师应从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着手,通过各种实验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生物技术的感性认识;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技术的作用。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是一种传统的生物技术,但它又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利用发酵制作食品的过程,许多学生未曾见过,这正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大好机会。
2、教学内容
课前一小时,学生分4-5人一组,把面和好(加酵母菌的和没加的分别和一块面)。上课时,每个小组明确分工。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观察发好的面(俗称“发面”)有什么特点,与没加酵母菌的面(俗称“死面”)比较有什么不同,并认真做观察记录,同时把生成的新问题也进行记录。然后,老师把混合了的发面皮和死面皮发给每个小组,他们根据刚才的观察所获得的经验进行判断哪是发面哪是死面,做完假设,讨论检验的方法。分别用发面和死面制作包子,并做好记号。上锅蒸熟大约需要15分钟。在这15分钟等待的时间里,讨论、解答刚才学生记录的问题,并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出芽生殖等,同时,利用课件和板图帮助学生分析发酵原理,引导学生分析这就是产生诸多实验现象的原因。请学生再举例说出其他发酵食品,板图示发酵这一核心概念。蒸熟以后,分析结果,验证假设,表达交流。最后品尝劳动成果,并邀请老师、同学一起分享。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班级为初二年级,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都比较强,但也有个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