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

时间:2019-05-15 16:0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

第一篇:谈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

谈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

前些日子在网上学习时看到了对课堂教学目标的一个阐述,觉得对我们实际的课堂教学有着很很需要的意义,现摘录如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确实,教学目标犹如开门的钥匙一般,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理论上来说,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准确、清晰、到位,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导学——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等,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是导教——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三是导测量——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为教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目标设计往往存在许多问题,如目标描述笼统,缺少标准和层次,只关注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而忽略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品格、跨文化交际意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等要求,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规划和培养,结果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这些问题,所以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来谈谈品德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以行为目标为基底,加强目标设计的准确性。

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一个优良的行为目标的表述,一般包含四个要素:对象,写明教学对象,以此导教;行为,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既导学又导教;条件,即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以此导教;程度,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和程度,以此导测量。如何运用行为目标的理论精华来设计一个优良的品德课堂教学目标呢?

1、对象的表述。对象解决“由谁来完成行为”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三种表述方式:一是程度副词+主语,如程度较好的学生、程度稍弱的学生等。二是百分比+主语,如90%的学生、60%的学生等。三是表示范围的副词+主语,如全体学生、多数学生等。在品德教学中,一般采用第三中表达方式较多。

2、行为的表述。行为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是说明学习者在教学结束后,应该获得怎样的能力,可以使用“初步了解”、“能够养成”、“能够掌握”等行为动词。

3、条件的表述。条件是完成行为的前提,它表示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情境,即评价学习者学习结果时,该在哪种情况下评价。条件通常用一个介宾结构表示,如 “根据……”,“经过……”等。

4、标准的表述。标准要解决“做得怎么样”的问题,是行为完成质量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它通常附在行为表述之后,从行为的准确性和质量两方面来确定,进一步说明行为要达到的水平和程度。例如:一年级下册《上超市》这一课,我定的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和独立实践,使大多数学生知道在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和常识,从而初步学会学会独立购物的能力。在这一目标中,目标中“对象”的表述用了“大多数学生”,明确了对象,避免了描述的笼统和模糊;行为的表述用了“知道”、“初步学会”等行为动词,确定了学习对象经过学习后要达成的要求;条件的表述是“通过教学和实践”,展示了学习者输出行为时所处的情境,同时也体现了导教的功能,指导教师通过何种教学途径和策略去实现教学目标;标准的表述是一个综合概念,对学生要达到的程度作了具体说明。这样的目标设计准确、清晰,既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

二.以《课标》为依据,呈现目标设计的多元性。

《课标》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品德与生活》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两个总体目标概括起来看,都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以及知识·技能等几方面的综合表现为基础来总体表述。落实到具体的一节课,也要围绕以上这几个方面的来设计目标。例如一年级下册《当好小主人》这一课,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

知识·技能:通过活动,使全体学生掌握接听电话的基本礼仪;知道三个常用电话的用途,使学生能正确使用。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待客礼仪,并能尊重他人的习俗。

行为·习惯:能友好地接待客人,知道接待客人的应有的礼仪,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当好文明小主人的愿望。

这一教学目标,我把目标的三个方面有机结合为一体,多元化的目标设计改变了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其他方面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整体地实现了课程目标。

三.以学情为基础,体现目标设计的差异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水平和层次的差异,他们的知识储备、心理和技能特点以及各自的学习需求,都会对学习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指导教学实施的航标,教学目标的设计更要以学情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增强目标的针对性。例如,教学时一年级下册《进厨房》时,我先做了课前调查“你在厨房中会干什么家务活”,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不会进厨房,只有很少数的学生能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针对这个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全体学生知道人体必须的六大营养素,初步懂得一日三餐营养搭配均匀才能促进身体健康的道理。大多数学生初步学会为自己和家人搭配营养均衡的一日三餐。

2、让全体学生懂得用餐的基本礼仪,并能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知道一些相关的环抱知识,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让全体学生都能动手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评选星级“小帮手”。

本目标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第三个目标“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把家务事罗列在一张纸上,然后按难易排列,学生凭自己能力去做,然后请家长参与评价,最后评选出星级“小帮手”:最好的“★★★★★”,然后依次往下,主要以鼓励为主,如果学生做得比以往有进步,可以多加一颗“★”。差异性的目标带动差异性评价,给教学带来了不一样的惊喜。经过实践,效果确实非常明显,许多学生的家务能力在这种差异性的作业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其实都要归功于当初这个差异性的目标设计。

四.以教材为依托,注重目标设计的延续性。

《课标》指出,品德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这里“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从这段表述中,不难看出品德与语文相同,都是同一个主题会在基础教育阶段重复出现,但要求是在原来的激赏逐步提高的。例如,关于“学习”这个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主题为“快乐的学习生活”,分为四个部分:“我爱学习”、“我会学习”、“兴趣与坚持”、“多彩的课余生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二课《做学习的有心人》,我把教学目标是这样定位的:

1.通过榜样激励,懂得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

2.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的重要性。

3.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学习上的问题,并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改正。

4.通过本课学习,能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虽然同样是关于学习,但侧重点明显不同,一年级的侧重点在于学习兴趣,而三年级侧重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这就是一个层次的提高,我在制定这节课目标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学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具有延续性的目标既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对于这门课来说更具有整体感。

当然要想判断一个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最终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通过教学效果来衡量。如果学生学习经过学习后反馈良好,基本达到了目标的要求,说明目标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情,是有效的。如果实施的结果与预先的设计相去甚远,那我们要回归到最初的目标,反思什么地方设计得还不合理,下一步应该如何去改进。通过设计——实施——反馈——反思——再设计不断地循环操练,那我们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能力一定会日趋成熟。

第二篇:例谈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故事教学法

“曲径”通“幽”花木深

——例谈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故事教学法

【摘要】品德教学,是要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道德规范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本文通过《我们互助,我们分享》等课例来分析故事教学法在品德课程中的意义。并从故事选择要适当,故事引入要及时,故事讲述要多样三个方面论述了故事教学法在品德课程中的有效运用。故事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另一条“途径”让优秀的传统道德以及行为规范深入学生的“内心”,真正做到“曲径”通“幽”花木深。

【关键词】 品德 故事教学法 课例 有效运用

一、拍案叫绝:一堂绘声绘色的品德课

小学阶段的品德教学肩负着向孩子传授优秀的传统德育与现代礼仪及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重大任务。然而,平铺直叙的说教往往毫无说服力,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大道理是他们难以消化的,更遑论实践。故事教学法,通过故事的讲述,改变孩子的认知,启发他们思考,内化他们的感情,从另一条“途径”到达了“育人”的教育目的。

(一)故事引导——泛起美丽的涟漪

在偶然的一次外出听课中,一堂品德课勾起了我的兴趣,带给我许多的思考。浙教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中《我们互助,我们分享》一课,执教老师的教学目标是:学会互帮互助,乐于分享快乐。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这位老师紧扣教学主题,根据学生的学情,变灌输为启发,变说教为润物无声,另辟蹊径,由故事《小花猫和小乌龟》入手,让学生听故事,明白故事背后的道理。

这个故事的选择,非常符合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浅显易懂,生动有趣。

一天,小花猫来到小河边,准备到河对岸去。当它来到河边的时候,却突然听到一个声音在喊:“救救我!谁来救救我呀!”小花猫一看,原来是乌龟。小花猫忙走上前去,问:“小乌龟,你怎么啦?”小乌龟着急的说:“我刚才不小心栽了个跟头,现在翻不过来了,请你帮帮我好吗?”小花猫听了,爽快的说:“没问题!”说着,就来托住小乌龟的壳,使劲儿把帮它翻身,最后,终于翻了过来。小乌龟感激的说:“小花猫,真是谢谢你啊!”小花猫笑着说:“不用谢!我该走了,再见!”说完,就朝着河边走去,可是来到河边它却发现过河的小桥不见了,它说:“这可怎么办呀?”小乌龟瞧见了,说:“你是不是过不去呀?小花猫点了点头。小乌龟见了说:“那我送你过去吧!”然后小花猫坐在小乌龟背上,小乌龟驮着小花猫,它们高高兴兴的过河去了。

这个故事抓住了低段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小故事,讲述了与同学朋友之间要互帮互助的道理。那么,是不是故事的引用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是无往不利的呢?我们要如何把故事运用地恰如其分,避免出现为了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盲目地讲故事,从而真正让故事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呢?

(二)角色转换——点燃情感的火苗

师:小朋友们,你们昨天下雨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伞和别的小朋友共用,老师不禁要为你们鼓掌,为你们自豪。现在老师要奖励你们,让你们听一个《小花猫和小乌龟》的故事,你们准备好了吗?

(课件呈现《小花猫和小乌龟》故事,学生边看图片,边听故事。)师:小花猫帮助小乌龟做了什么?小乌龟帮助小花猫做了什么? 生:小花猫帮助小乌龟翻身,小乌龟帮助小花猫过河。

师:小朋友们,如果你们是小乌龟,在你栽了个跟头,翻不过来了,这时候小花猫路过了,你请求小花猫帮忙,可是小花猫当作耳旁风,不帮助你。等到小花猫要过河时,你还会帮助小花猫过河嘛?

(学生讨论发言)

在孩子们滔滔不绝的发言声中,课堂教学的主体——孩子们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一个小小的故事,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与讨论。让孩子们想象自己如果是栽了跟头翻不了身的小乌龟,向路过的小花猫求助,在小花猫不帮助自己的时候,自己会怎么想?当小花猫过不了河,向自己求助时,自己还会帮助他吗?通过角色的转换,带入思考。让孩子们自己体会,只有先对别人伸出援手,在自己遇到困难时,别人才会帮助你。

二、曲径通幽:故事教学法在品德课程中的意义 品德教学,是要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道德规范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事倍而功半。所以,我们就要从另一种“途径”去探索,要如何引导学生去接纳这些道德行为规范。自然,故事教学法成了我们很好的选择。实践证明,走这条“曲径”可以帮助我们顺利达到教学目标,让道德行为规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抵达到学生的心中。

(一)符合需求——故事促思考

低年级的孩子,因为年龄小,接触的实物少,经历的事情少,缺少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比较低,对于很多的词语,很多的道理,他们是不理解的。而我们的品德课堂,就是要让孩子们去接受学习优秀的传统美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陌生的,难以接受的,而在故事的世界是孩子最容易理解的世界,聆听故事,是孩子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一个好的故事,能让孩子很快浸入都其中,把自己想象成里面的角色,或者主动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对照,发现优点和榜样,也能反思不足,反省差距。

在上面课例里引用的故事《小花猫和小乌龟》,就是一个契合教学主题的好故事。学生很自然而然地走进故事中去,发现小乌龟和小花猫身上的优点,明白只有主动帮助别人,别人才会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反过来帮助你。

(二)活跃课堂——故事来帮忙

品德课程原本是比较“枯燥”缺乏趣味性的课程,就如同一潭死水。引入故事,会让课堂打破沉寂,泛起美丽的涟漪。具备“情节、趣味、想象”的故事,会充分调动孩子聆听的兴趣,启发孩子的联想,积极投入到讨论中去。这样以来,故事的引入就达到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习兴趣的作用,从而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

《小花猫和小乌龟》这个故事经过执教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里栽了跟头翻不了身的小乌龟和过不了河的小花猫的形象逗笑了孩子,吊起孩子聆听的念头,在小脑袋里浮想这两幕有趣的情节。小花猫热心地帮助小乌龟翻身,小乌龟主动帮助小花猫过河,这两个情节,执教老师让学生上台演绎了一番,课堂气氛空前热烈。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中,充分发挥了这个故事的教育功能,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三)对接生活——故事引共鸣

故事是生活的一种形式,也是一个影子。我们可以把生活中的许多故事筛选出来,选择情趣高雅、富有教育意义的例子,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因为这些故事源自生活,能够让孩子产生心灵的共鸣,触发他们去思考更多生活中的案例,从而间接实现“生活教育”的目标。

课例中《小花猫和小乌龟》的故事,其实就是生活中互帮互助的例子。把人物换成动物,符合了低年段儿童的心智水平。故事中小乌龟和小花猫互帮互助,互相解决了彼此遇到的困难。教师借机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情,来说说平时自己的怎么做的。因势利导,让孩子从故事中走到生活中。

三、精益求精:故事教学法的有效运用

故事教学法,是一种既符合孩子的年纪特征,认知水平,又能对接生活,引起学生共鸣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我们老师要如何运用故事教学法进行教学,让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化呢?

(一)量体裁衣——故事选择要准确 1.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教师在采取故事教学法之前,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点和重难点;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特点。结合这两点去精心挑选故事。所挑选的故事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更要针对教学目标,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故事教学法,才能达到教学的目标,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上文《我们互助,我们分享》一课中,教师根据“学会互帮互助,乐于分享快乐”的教学目标以及一年级孩子稚嫩的认知水平选择了《小花猫和小乌龟》故事进行教学。小花猫和小乌龟互相帮助的故事情节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小花猫和小乌龟的动物形象设定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2.紧跟时代,与时俱进

品德课程,要跟进整个时代的步伐。这是品德课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我们培养的学生要与时代接轨,要有时代的眼光和责任感。让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的大事件,讲述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件,不能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要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具有时代责任感的新一代的国家的接班人。

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伸出爱的手》,执教老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残疾人的同情,引导学生去关爱和帮助身边有残疾的人,老师讲述了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李丽的事迹。

3.源于生活,知情明理

《品德与社会》有关生活准则和注意事项的板块学习中选用的故事要贴近生活,尽量要做到真实可信,将学生带入到生活中,捡拾生活的智慧,学会生活的本领,规避生活中的误区,习得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

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交流、学习危险发生时的自护自救或互救的方法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提高自我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机智勇敢地面对危险。所以,执教老师选择了一个贴近生活的故事《当火灾发生的时候》讲述了,在居民楼里发生了火灾,不同人的不同做法直接导致了不同的后果,有的人获救,而有的人却丢掉了性命。

(二)恰逢其时——故事引入要及时

故事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固然是增色不少。但是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可以引入故事教学法。我们教师需要抓住故事引入的时机,因势利导,从而达到故事为教学服务的效果,而不能本末导致,变成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引入故事。

1.要知万事开头难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同样,我们一课之际很多时候就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成功的新课导入,可以为一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起到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的关键作用。

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的第二课《从烽火台到互联网》中,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讲述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故事中周幽王为了博得爱妃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最后间接导致亡国。这个故事的讲述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教师借机过度到古时候的信息交流工具“烽火台”,从而导入新课,一切水到渠成。

2.万水千山只等闲

很多时候当老师面对品德教学中的重难点时,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要如何去引领学生解决难点,形成理解。这时候故事的引入成了攻克难题的锦囊妙计。在故事的引领下,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白原先不理解的事物。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的第二课《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陶瓷及青铜器等冶炼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与人类生产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密切关系。由于陶器与青铜离孩子们的生活时代是很远的,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接触过陶器和青铜,所以无从了解。于是执教老师引入了《神奇的紫砂壶》,引起了学生对瓷器的兴趣,同时也让孩子初步了解了瓷器的制作工艺和过程。

(三)多管齐下——故事讲述要多样 1.教师娓娓道来

课堂中教师讲授故事,在故事教学法中是最常见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讲好故事。讲故事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将故事讲述出来,而是需要深厚的“功底”的。在讲故事之前,我们老师首先要参透故事的主旨,把握故事的基调。然后用适当的语调拿捏故事的情感,做到感情真挚,对学生动之以情。

2.学生声情并茂

课堂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品德教学也不例外。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根据教学目标,让学生去准备契合主题的故事,交给一两个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让他们走上讲台,给同学们讲故事。学生讲故事和教师讲故事,虽然是不同的形式,但也能起到异曲同工的作用。

3.多媒体动态展示

多媒体的运用,往往能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运用多媒体呈现故事,利用文本,图像,视频,声音等多种方式,可以很容易地将学生走进到故事中去。学生充分投入到故事中去,得到故事的熏陶感染,很容易引起共鸣,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故事教学法的有效运用,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另一条“途径”让优秀的传统道德以及行为规范深入学生的“内心”,真正做到“曲径”通“幽”花木深。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M]课程标准及课程标准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张家军.论故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2)

第三篇:[教学设计]谈目标教学实施中的几个误区

校本培训教案

[教学设计]谈目标教学实施中的几个误区

宋 柏 富

目标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过程的整体改革,其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让人们确认了它的实用性及科学性。但不可否认,当前,人们对目标 教学在认识上、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盲目实践,轻视理论研究。

目标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布卢姆学习论——教育目标分类学以及他大规模进行的“掌握学习”试验和形成性评价手段,这是实施目标教学的源头活水。有些教师,不注重学习研究目标教学的理论,一味地在教学实践中想方设法,采取种种手段,这样做只是触及了其皮毛,而未能动其筋骨,其结果是越走越困惑越走越疲惫,辛辛苦苦的努力换来的是失误和教训。要想顺利地进行目标教学的改革,必须重视不断地吸取“源头活水”来清醒大脑,弄清楚什么是目标教学,它由哪些要素构成,有什么实践意义等等。这样,在其指导下,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践,才能迈开实质性的步伐,否则,就不可能掌握其精髓,实践中必然要走很多的弯路,甚至误入歧途。

二、照搬程式,脱离客观实际。

各地在进行目标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程式。当然,各种程式既有各自的优点,也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所以,各地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进行友好交流无疑会推动目标教学的改革进程,比如我市就有几所学校到山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借鉴不等于完全照搬。别人的做法好,是因为他们的做法适合当地的实际,以及有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他们的做法不一定适合我们。完全照搬别人的经验,就容易熄灭自己的闪光点,自己的原有程 式不复存在,在这种原有程式丢失的过程中,我们也会丢失自己的教学个性。没有个性的教学必然是迷惑的、乏味的、低效的。所以,我们要灵活变通地对待别人的好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取其长,补己短,大胆创新,努力把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且用之有效。

三、偏重课内,忽视反馈矫正。

目标教学要保证大多数学生先后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这样才称得上目标 教学的成功。有些教师,课堂上下了很大功夫,认为课堂上把教学目标 完成就行了,课后不再过问。诚然课堂教学是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主要时段,但学生素质及领悟能力差参不齐,教学目标的难易有所不同,哪位教师也不能保证一节课上所有的同学都达到目标,课堂上完成了目标不是说全体学生就掌握了目标。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认真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还要重视课后的反馈矫正,这是目标教学的关键一环。通过及时反馈,教师就能知道哪些学生达到了目标,哪些学生离达到目标还有多远,从而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达标者欣喜过望,不思进取,该巩固的巩固,该深化的深化;对未达标的学生要给予特别关心,不能轻视更不能鄙视他们,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如个别指导、合作学习、适当降低目标等方式予以补救,力争使其达标。

四、目标失当,教与学不融洽。

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的灵魂。在实践中,科学地设置目标,适时地展示目标,和谐地完成目标,才可能充分发挥目标教学的作用,体现其价值。可是,有些教师在如何处理目标方面欠妥当,表现在: 1、目标设置只重认知领域而忽视情感、技能领域,有的在目标中明明有情感、技能目标,但教学过程中却不能体现出来,成了有名无实的花架子。2、目标繁琐,不清晰简明,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和错误。3、目标没有层次,难易程度把握不够好。4、展示目标过于死板,与教学内容分离。由于目标的失当,导致目标的“导学”功能不能很好地发 2 挥作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难以体现。而教师却一味地在目标的“导”下教,这必然使主导与主体脱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交流不畅通,难以完成教学目标,更不用说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所以,我们在设置目标时,应考虑周全,精心设计,做到适教、适学、适材、适时,课堂上灵活自然地展示目标,让活的目标导活教师的“教”,导活学生的“学”,在融洽、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

五、目光浅近,忽视长远整体。

目标教学是一项教育教学整体性改革体系,这就涉及到目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教师中有些人只顾及眼前的短期目标和局部目标,看不到长远目标利益和整体目标利益;只重视微观的细节问题,不懂得从宏观进行调控把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做法违背了辨证法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对目标教学的曲解和误用,失败是必然的了。

目标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体系,在实践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但既是改革,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不可能不出现失误,但我们应主动地找出失误,尽快走出误区,把目标教学逐步完善,利用它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篇:品德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思品《战争风云下的苦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战争是一个离儿童生活较远的话题。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感受战争的残酷和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两个方面来认识战争。在本课时,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上仍然在不断发生战争与冲突,激发学生去关注战争中的人们,通过对比体会战争中的儿童生活有多么困苦和艰辛,产生热爱和平的情感,进而从战争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及战争后遗症等角度,让学生看到战争巨大的破坏力,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和深远影响,懂得和平的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搜索、整理资料和探究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巨大破坏力,感悟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2、通过搜索、整理图片及文字资料的过程,学习搜集、整理、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让学生深切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种种苦难。

教学难点:

1、如何拉近战争与儿童生活的距离,让儿童感悟战争带来的灾难。

2、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搜索、整理资料,探究性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并做好准备以恰当的方式在课上与同学交流和探究。

2、调查身边经历过战争的老人,请他们回忆当年的情景和感受。

3、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资料和相关历史知识水平等学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知道和平女神雕像吗?这是世界和平女神的雕像,她屹立在世界各地的和平公园里,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在法国的诺曼底,我们都可以找到她的身影。她有一双美丽而清澈的眼睛,却常常浸满了泪水,为什么呢?(她看到了战争)<播放战争短片>我们虽然没有亲历过战争,但老师想知道,通过刚才的短片,战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发言)战争究竟给人类带来哪些灾难呢?今天我们透过和平女神美丽的泪眼去寻找,去发现,板书:战争风云下的苦难

二、初步了解战争

1、说到战争,人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同学们知道近百年来世界上发生过哪些重大战争?(近百年来,除了一战、二战这样世界大战之外,还发生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巴以战争······,在人类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没有战争的日子总计不到200年,一位波兰历史学家说过,20世纪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63天,整整一个世纪36500多天过去,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63天,你想说什么?(战争频繁)

2、现在,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战争好像离我们很远。但是现今世界上仍有不间断的武装冲突,很多国家打着军事演习的幌子进行挑衅,今天的世界并不十分太平。其实战争就在我们身边!

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已经了解到战争的苦难是多重性的,对于战争的灾难,你了解多少呢?

三、了解战争带来的灾难 同学们对于战争带来的苦难,心里已经画满了大大小小的问号吧,那么我们就随着和平女神的泪眼,走进给人类带来最深重灾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争的苦难进行深入的了解。

1、经济重创

(1)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战、二战? 为什么称之为世界大战?它们带来了怎样的灾难和影响呢?

师:请同学们对照教材中49页的历史资料,完成相关的表格填写。填完之后和老师出示的已填完整的表格对照看是否一致,然后本组同学交流,从图表数据中(前三项)发现世界大战的影响范围有多大?你有什么感想?<指导学生一项一项分析所填数据(为什么成为世界大战?)>(2)同学们看图片——二战期间的主战场,可知战争已经发展到世界的大部分地区,使全世界五分之四的人群都蒙受着战火硝烟带来的苦难。

(3)我们再来看表格,从后面两项财产损失和战争费用,又能发现什么?也许这些抽象的数字,还不能让我们明白战争对人类财产的破坏和损失有多大,那么透过和平女神泪眼中看到的这一幕幕战争的毁灭,就是历史最有力的证据——出示战争中被轰炸为一片废墟的上海、伦敦等地的图片、建筑物战争前后对比图片,教师要做简短的介绍)看了这些你又有什么感想?(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一次战争就意味着城市的毁灭以及众多的百姓无家可归。刚才的统计数据和图片足以证明战争对财产的破坏让人触目惊心。再说,战争的双方本身都要投入大量的物资和军费,因此世界大战也是全人类最沉重的经济负担。(教师出示条形图)并用投影机出示数据分析六万多亿美元,等于42万亿人民币,42万亿人民币可以······,看到这里,你想说什么?假如没有战争,你最希望把这些费用改做什么有益的事情?(教师随机点评)

(4)小结:这就是战争造成的破坏,这就是战争带来的毁灭,可怕的战争将人们的辛苦劳动付之一炬,使这个美丽的世界处处遭受到了破坏,每一次战争都是世界经济的重创啊!(板书:经济的重创)

2、生命的摧残

(1)战争对财产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和损失让我们深感痛心,可是战争对生命的摧残却更让人恐惧和震惊。看图表,谁来告诉我们,两次世界大战总共伤亡了多少人?(9000万)

(2)很难想象,9000万是一个多大的数字,在第二次大战期间,为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打败德国法西斯,美英盟军成功的演绎了诺曼底登陆,可无数的盟军士兵为了这场正义的战争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播放诺曼底登陆电影剪辑片断)看了之后觉得最让你震撼的镜头是什么?

(3)师小结: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可无论是正义的战争还是非正义的战争,都同样的残酷而惨烈,每场战争都轻而易举的夺走了双方军民的生命,这是人类的灾难和悲哀,这样的两次战争就使9000万生命遭受到了最无情的摧残啊!

(4)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遭受到侵略者凌辱和血洗,1937年,在中国,在南京,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和平女神饱含着热泪带我们一同去回忆那段残酷的历史。南京大屠杀剪辑片断播放

师:30多万同胞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惨死在侵略者灭绝人性的屠杀中,这是战争带给我们世世代代中国人永远洗刷不掉的耻辱和悲哀。此时此刻,同学们依旧沉浸在这份悲痛之中,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我建议全班同学轻轻的起立,回顾最让你痛心的镜头,最让你震惊的镜头,为在半个多世纪前大屠杀中无辜死难的南京同胞们默哀片刻,让历史惨痛的一幕幕在脑海中回想吧。当我们抬起头,这个世界还是如此平静,美丽。可是经历了历史惨痛的一幕幕,痛苦已经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脸上。孩子们,你们的眼里写满了悲伤,为什么? 师:同学们刚才交流的只是战争中的缩影。无辜的民众在一次次战役中,有的失去了生命,有的失去了家园,有的失去了亲人,有的支离破碎终身残疾,有的心理遭受到严重的伤害,精神家园再也无法重建,这些都是战争风云下的苦难啊。战争就是对生命无情的摧残!(板书:生命的摧残)

3、战争中的儿童

(1)战争中的苦难对于有一定阅历和承受力的成年人来说,都是无法想象和承受的现实,对于那些儿童来说会是什么样的呢?,毕竟,童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终身难忘的记忆。看2003年的伊拉克儿童,那美丽的童年正被无情的炮火演化为一场场噩梦。(2)(出示图片一)请看图片中的这个孩子为什么这样伤心难过呢?(他那撕心裂肺般的哭喊声牵动了世界人民的心,成了那场战争带给伊拉克人民灾难的真实写照)(3)(出示图片二)战争也让伊拉克人民的家园变成了废墟,曾经朝夕相处的乐土只能在梦中回忆,这些背井离乡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在想些什么?(恐惧)(4)让我们静静的 走进这个伊拉克少女的日记,走进一个战争中孩子的心声。你从这一段段让人心痛的文字中感受到什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战争中的孩子们生活不再有欢笑,不再有阳光,不再有幸福,围绕他们的是饥饿、寒冷、恐惧和担忧,是死亡的阴影)

(5)同学们看看,这就是战争中的儿童。这些孩子虽然和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可因为战争,他们经受了种种我们无法想象的苦难!即使战争结束了,这些孩子也找不到幸福的希望!为什么呢? 听一段新闻,听到伊拉克难民营里的孩子们失学,你想到了什么?(失去受教育的机会,这样的痛苦将伴随他们成长,影响他们一生,即使战争结束了,他们也不会找到幸福,这也成了可怕的战争的遗留问题)

(6)是啊,战争总有结束的时候,但战争带来的苦难不是短时间就能消失的。这就成为了可怕的战争遗留问题:战争后遗症!

4、交流战争后遗症

我们已经了解到了战争带来的巨大财产损失,战争带给生命无情的摧残,孩子们在战争中的苦难是多重的,当战争结束了,战争带来的灾害就能彻底结束吗?战争会留下那些严重的问题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打开课本第50页、51页,认真阅读相关的图片和材料,结合自己手中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适当提示和评价:(1)、谁来讲讲日本小女孩佐佐木贞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2)、在战争后的伊拉克,粮食药品贫乏,社会环境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伊拉克人民的生存。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和我们今天有什么不同吗?你对他们今后的命运最关注的是什么?缺衣少食又会对他们的身体发育有什么影响?根本没有上学的机会,这对他们终身发展有什么影响?

(3)战争所造成的物质损失也许可以通过重建来补回,但是战争带给人们心灵的创伤却久久难以平复。我想知道战争会给人们留下怎样的心理创伤?(4)、战争也会给我们的环境造成永久性的破坏和影响,海湾战争对环境的危害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警惕,谁来给大家交流这方面的资料?(5)、人类经过几千年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积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可一次小小的 战争就足以让她毁于一旦。你知道哪些文明遭到了毁灭性的摧残和践踏吗?

四、向往和平

(1)师指着板书总结: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还给人们的心灵带了无法弥补的创伤。战争还会带来文物的流失、文明的毁灭、疾病的蔓延、历史的倒退,······等等人们述说不完的种种苦难!我们可以在课下就战争的苦难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2)同学们,假如你是一名战争中的儿童,你最期盼的是什么?(和平)不仅仅是我们期盼和平,其实全世界人民也深切体会到了战争风云下的苦难,因此,和平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请看!(播放《让世界充满爱》背景音乐和反战游行图片。)

师:全世界的人民都向往和平,这也是世界和平女神最大的心愿,我们相信,和平不仅是一种渴望,更是一种力量,它将永远铭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板书:战争风云下的苦难 经济的重创

生命的摧残

环境的破坏

心灵的创伤

第五篇:品德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上册主题一

课题3:我懂事了

骊城学区第二小学 王艳 教材分析:

《我懂事了》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课,通过对“温暖的家”这一主题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自己的成长过程有所了解了,并且对于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抚育也有了感情触动。但学生对于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认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父母抚育自己、给了自己一个温暖的家的认识层面上,而应该是对父母的工作、辛劳也应有所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懂得尊重父母的劳动,理解父母的辛苦,学会关心家庭,增强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进而激发学生乐于分担家务,料理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情感。

教科书中的这一部分内容分为四个步骤呈现:

1.首先,展示了小主人公乐乐写的感想,反映了他通过随爸爸到单位一天的经历,体会到父母工作的单调、辛苦,体会到父母为了家庭而辛勤工作着。自己应该怎样报答父母呢?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段文字实际上是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真实反映,也是生活对他们提出的基本要求。

2.其次,以调查的形式要求每个学生都去了解、观察自己父母的工作。

3.再次,通过对一组图画和照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学会自理并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日常小事中,表达对父母的孝敬。4.最后,介绍了母亲节的由来,并请学生探究父亲节的由来,是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两个日子,并以自己的方式向母亲和父亲表达爱意。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较之以前,在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身体长高了、长结实了,知识的积累逐渐增多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所增强。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平时比较娇惯,为人处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去关心他人,常常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是理所应当的。在父母和亲人们的宠爱下,他们的个性也变得比较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他们从关心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父母开始,引导他们感悟父母对自己的爱,认识父母工作的辛苦,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关心他人的意识,懂得为自己的父母分忧,乐于承担家务,料理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习目标:

1. 尊重父母的劳动,理解父母的辛苦。2. 学会关心家庭,增强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

3. 乐于分担家务,料理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学重点:

尊重父母的劳动,理解父母的辛苦,做个懂事的孩子。教学难点:

学会关心家庭,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设计理念:

本着从学情出发,本着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习兴趣,将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理念。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亲身体验、调查研究等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营造宽松融洽的学习环境,创建有效课堂。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小时候和长大后的照片,了解自己长大的变化;并对爸爸、妈妈的工作进行调查访问,准备照片、汇报卡等材料。

(二)教师准备

邀请学生家长参与本主题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出示一组学生小时候的照片)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玩“猜一猜”的游戏,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些照片,猜一猜他们分别是我们班的哪些同学呢?(学生猜)

二、引导对比

1.师:(同时出示对比照片)瞧,这些同学小时候多可爱呀!相信你小时候一定也是这么可爱吧!现在同学们都长大了,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结合搜集的照片进行汇报交流。

(1)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家长参与,倾听学生的发言。(2)全班交流,请家长进行补充,发表意见。

3.教师小结。

师:你们不仅身体上发生了变化,变高了,变壮了,心理上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比以前懂事了。

三、交流感悟

1.师:听到你们有了这样大的变化,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知道有一位叫乐乐的小朋友,利用假期的一天,去了爸爸的工作单位。回来后,写了一篇感想,你们想听听吗?(播放录音)

2.乐乐的感想是什么呢?(父母工作辛苦,应该为他们减轻负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

3.师:你们不是也和乐乐一样,对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你想说说吗?

4.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交流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5.学生以各种形式汇报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

(1)展示爸爸、妈妈工作时的照片,介绍他们的工作情况。

(2)交流了解了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后的感想。

(3)展示自己制作的报道――“爸爸、妈妈的一天”,介绍父母的工作情况。

(4)播放自己拍摄的采访录像(录像包括父母的工作情况片断和对父母的访谈)。

6.邀请部分学生家长补充和介绍自己工作的辛劳。

7.师:听了大家的汇报,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你的爸爸、妈妈说吗?你想为他们做点儿什么来表达你的心意呢? 8.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

四、采访父母

1.师:听到同学们都这样为爸爸、妈妈着想,懂得要为爸爸、妈妈分忧,老师都被深深地感动了。看来你们不仅长大了,而且懂事了,懂得体贴爸爸、妈妈了,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了,老师想对你们说:你们真棒!今天还有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不知他们看到你们今天的表现,有什么想法?你们想去采访一下他们吗?

2.教师请一位学生采访自己的家长。3.该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评价。

4.师:你听了爸爸(妈妈)的这番话,有什么想对爸爸(妈妈)或是老师和同学说吗?

5.师:你们也想去采访一下你的爸爸、妈妈,听听他们对你的评价吗?如果今天爸爸、妈妈没来,你也可以去采访一下其他同学的爸爸、妈妈和听课的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很多话想对他们说。

6.全班学生去采访家长和听课的教师。

五、全课总结

1.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2.选派代表汇报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3.教师总结。

师:今天,大家通过学习和交流,体会到自己发生了变化,知识、能力比以前提高了、进步了。我和你们的家长都觉得你们长大了、懂事了。再过一个多月新年就要来临了,你们又要长一岁了,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更健康、更懂事。

六、布置作业

1.落实自己的计划,并了解家长的反应。

2.落实计划几天后,完成教科书第13页“我的感受”。3.阅读母亲节的由来,并查找资料,了解父亲节的由来。【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的设置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经历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课前我引导学生先就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广泛的资料搜集。让学生搜集小时候与现在的照片,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对比,为更好地体验“长大后的变化”进行铺垫。同时,我还让学生对父母的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对父母或父母的同事等进行访问,为课堂感悟父母工作的辛苦进行情感铺垫,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认识,有利于他们认识的提升。

在课上,我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引导他们从讨论和交流中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感悟和理解。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我想,最了解学生成长变化的莫过于家长,他们对于自己工作的辛苦感触是最深的。既然本节课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自身的发展变化与家长工作的辛苦,为何不直接把家长请进课堂,和我们一起来交流、讨论,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教育资源,给予学生最直接、最真切的情感体验呢!因此在课堂上,我请家长参与学生的交流,并请家长进行补充,还让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说心里话,采访自己的父母,也让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说心里话,使学生和自己的父母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使双方那种最真的情感直接在课堂上传递。

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比较与分等级。因此在课堂评价时,我引入多种评价形式和多个评价主体: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在小组中进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教师再对个别学生进行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把家长请进课堂,让学生去采访自己的父母,并请他们对自己进行评价,同时让学生去采访听课的教师,引入了社会评价

下载谈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德教学设计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七课植树节教学设计 冀家沟小学 冀荣芳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本单元《春游》、《春天的活动》两个主题活动的学习,已经知道春天是种植的季节,逢植树节......

    品德教学设计

    附件1:教学设计封面 中小学教师 课堂教学设计参评稿件 学科名称:品德与生活授课班级:二年级所在学校:野草湾中心小学设 计 者:刘淑净联系电话:189 电子邮箱:liushujing1100@163.com......

    品德教学设计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教学设计 泉港山腰中心小学 二年级 钟艳虹 362801 *** 1302219544@qq.com 活动主题: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纸和环保......

    品德教学设计

    集体处处有规则 教学目标: 1、知道集体处处有规则,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2、了解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 3、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品德教学设计

    《饮食习惯初养成》 一.设计意图 一个人活得怎么样,生命的质量如何,都与生活有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紧密联系。挑食,偏食都是生活没有良好饮食习惯的表现。而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存......

    小学品德中的教学评价

    小学品德中的教学评价 品德课的教学评价,是在德育活动过程中对教师教的创新和学生学的创新的一种品德价值判断的方法。因此,在品德教学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不断激......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

    《我们的动物朋友》之《我们的好朋友——动物》教学设计 教科院 07小教 陈慧梅 学号:1011407018 教材出处:北师版《品德与生活》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动物朋友》......

    小学品德与社会 教学设计

    24时记时法》说课材料 时 间:2003-12-1 15:39:00 作者:青岛金水路小学 曲海燕 点击量:13468 上传者 内容: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3至56页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