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班主任的十六字箴言

时间:2019-05-15 16:0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送给班主任的十六字箴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送给班主任的十六字箴言》。

第一篇:送给班主任的十六字箴言

送给班主任的十六字箴言

在《让教育融入我们的生命》的主题报告中,当讲完了我做的教育心路历程和案例分享,按惯例最后还是要做个小结。用什么来作为讲座的点睛总结呢?我在大屏幕上打出了一幅图片,写上了十六个字:“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守望成长,面向未来”。

看上去这十六个字有点空,或者多少有点喊口号的意思。其实对于我这样的一线教师来说,并不喜欢说套话空话,这组短语其实包含了我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基本做法。于是,我用了几分钟时间对在场的老师谈了自己对这十六个字的理解。

四个短语其实分成两组,前八个字为一组:“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是我对教师职业价值的基本认识。

我们当班主任的、做教师的,每天做的都是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甚至很琐碎,多少年如一日。所以,很多老师都会妄自菲薄,自己瞧不起自己,觉得当个老师的能有什么事业?当了领导、带头人才算是成功,才能做点大事。于是当业务熟练、有了一点成绩之后,教师队伍会有一个分化:继续往上走,做官做名师,或是开始吃老本混日子。前者将一辈子陷于追名逐利,后者则早早把事业自己判了个死刑,人生态度变得消极,特别是结婚生子、抚养孩子之后,精力基本上转移到了自己的小家小圈子,三四十岁开始研究健康养生的大有人在。我并非反对教师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这个与我谈的主题无关。我们的体制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最大推动力,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无法改变体制机制就无所作为。所以,我说教师的工作本来就是“脚踏实地”的,但是,一定要学会时常“仰望星空”。不要觉得“仰望星空”只能是伟人做的事,头顶同一片蓝天,谁都有仰望星空的权利和自由,职位的高低不代表心界的高低,只有时常仰望星空,才能从自己平凡的事业中感受伟大。

(班主任

www.xiexiebang.com)要自己觉得自己了不起,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我们从事的的确是伟大的事业。现在已经很少有教师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伟大的事了,这当然和社会风气有关,但是我们不能甘于如此,我们不要妄想着依靠什么或有什么人来拯救自己,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一些事情。信念的缺失不仅存在于新一代的学生,我们总是说现在的学生没有信念没有理想,其实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出了问题?如果我们自己没有精神没有信念,我们凭什么去影响学生?解决教师自身的问题比什么都重要,只有经常仰望星空的人才能脚踏实地地做好那些小事,才会没有职业倦怠感,才会浑身充满了动力和活力——而不论自己的努力是否会带来地位与金钱。

后八个字为第二组:“守望成长面向未来”,说的是我做教育的基本策略。

在很多文章中我多次使用“守望”、“陪伴”等动词,这既反映了我教育功能的理解也反映了我实际操作中真实的做法。我认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就是陪伴。也许并不需要为学生多做什么事,很多情况下就是“看看”。我走进学生之中,经常是和学生眼神的交流,不要很多的语言,特别是那种一本正经的正式谈话。当我和我的学生之间已经形成了那种默契的感觉之后,说教式的谈话基本消失,代之而来的是看似随意的闲谈,没有主题的宽泛的交流,甚至只是开开玩笑。但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能受到一种无形的感染。

我们做班主任的,如果走到学生中去,学生的眼睛能一亮,紧张的情绪放松了(而不是正好相反,原来宽松的气氛随你而来立即变得紧张),脸上有笑容了,那就是最大的成功了。

伟大的班主任应该是像一道美丽的光束投射到学生的心里,让学生的整个生命都充满了阳光。这样可亲可敬、又不时能在人生关键的结点上指点一下的老班,才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我始终觉得,做老师的不一定非要教学生必须这样、不允许那样,你不听我的就不行,这些都是“伪教育”,而教师还以智者、长者、权威自居。我倒希望教师经常需要“你做着,我看着”。学生在长大,你在陪伴,不一定要说多少话,看着就行。学生因为你在身边而幸福,能在你的陪伴下健康地长大,就很好了。我们非要按我们的逻辑去改造他们什么?所以,陪伴、守望,成为我做教育中最多的两件事。我非常反对班主任脱离学生的生存环境而美其名曰“民主自治管理”,如果离开了学生,那班主任的精神关爱就无从谈起,离开了这个主题,任何技术操作层面上的成功经验都是极其有害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必须什么事都做,为学生包办代替,学生仍然是自主发展,班主任当予以较多的精神关怀。

守望成长,也许没有用太多高压的政策或强有力的手段让学生臣服,但正因为你面向的是未来,为了培养出具有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的学生,才敢于在今天守望、守护。守着你那片小小的稻田(注意,是守着,而不是揠苗),尽量少让病虫害侵蚀那些年轻的生命,让他们尽可能健康地长大。少了病虫害,庄稼自然可以生长良好,稍施肥料或养分,可让秧苗长得更好,但是,营养过剩了,根被烧坏,那就要枯萎。大环境虽然可能与你的理想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你的地盘你做主,学生交给你了,对他们直接负责的人是你而不是任何领导。

因此,守望的是今天的成长,期待的是未来的发展。教育着眼于未来,就是这个意思,而着眼于未来,必须从守望他们健康成长开始。

这就是我送给班主任的十六字总结,是我自己做二十年教师的心得。

第二篇:送给班主任的十六字箴言-班主任工作心得

送给班主任的十六字箴言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守望成长、面向未来

文/老班

看上去这十六个字有点空,或者多少有点喊口号的意思。其实对于我这样的一线教师来说,并不喜欢说套话空话,这组短语其实包含了我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基本做法。于是,我用了几分钟时间对在场的老师谈了自己对这十六个字的理解。

四个短语其实分成两组,前八个字为一组:“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是我对教师职业价值的基本认识。

我们当班主任的、做教师的,每天做的都是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甚至很琐碎,多少年如一日。所以,很多老师都会妄自菲薄,自己瞧不起自己,觉得当个老师的能有什么事业?当了领导、带头人才算是成功,才能做点大事。于是当业务熟练、有了一点成绩之后,教师队伍会有一个分化:继续往上走,做官做名师,或是开始吃老本混日子。前者将一辈子陷于追名逐利,后者则早早把事业自己判了个死刑,人生态度变得消极,特别是结婚生子、抚养孩子之后,精力基本上转移到了自己的小家小圈子,三四十岁开始研究健康养生的大有人在。我并非反对教师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这个与我谈的主题无关。我们的体制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最大推动力,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无法改变体制机制就无所作为。所以,我说教师的工作本来就是“脚踏实地”的,但是,一定要学会时常“仰望星空”.不要觉得“仰望星空”只能是伟人做的事,头顶同一片蓝天,谁都有仰望星空的权利和自由,职位的高低不代表心界的高低,只有时常仰望星空,才能从自己平凡的事业中感受伟大。要自己觉得自己了不起,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我们从事的的确是伟大的事业。现在已经很少有教师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伟大的事了,这当然和社会风气有关,但是我们不能甘于如此,我们不要妄想着依靠什么或有什么人来拯救自己,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一些事情。信念的缺失不仅存在于新一代的学生,我们总是说现在的学生没有信念没有理想,其实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出了问题?如果我们自己没有精神没有信念,我们凭什么去影响学生?解决教师自身的问题比什么都重要,只有经常仰望星空的人才能脚踏实地地做好那些小事,才会没有职业倦怠感,才会浑身充满了动力和活力——而不论自己的努力是否会带来地位与金钱。

后八个字为第二组:“守望成长面向未来”,说的是我做教育的基本策略。

在很多文章中我多次使用“守望”、“陪伴”等动词,这既反映了我教育功能的理解也反映了我实际操作中真实的做法。我认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就是陪伴。也许并不需要为学生多做什么事,很多情况下就是“看看”.我走进学生之中,经常是和学生眼神的交流,不要很多的语言,特别是那种一本正经的正式谈话。当我和我的学生之间已经形成了那种默契的感觉之后,说教式的谈话基本消失,代之而来的是看似随意的闲谈,没有主题的宽泛的交流,甚至只是开开玩笑。但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能受到一种无形的感染。

我们做班主任的,如果走到学生中去,学生的眼睛能一亮,紧张的情绪放松了(而不是正好相反,原来宽松的气氛随你而来立即变得紧张),脸上有笑容了,那就是最大的成功了。

伟大的班主任应该是像一道美丽的光束投射到学生的心里,让学生的整个生命都充满了阳光。这样可亲可敬、又不时能在人生关键的结点上指点一下的老班,才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我始终觉得,做老师的不一定非要教学生必须这样、不允许那样,你不听我的就不行,这些都是“伪教育”,而教师还以智者、长者、权威自居。我倒希望教师经常需要“你做着,我看着”.学生在长大,你在陪伴,不一定要说多少话,看着就行。学生因为你在身边而幸福,能在你的陪伴下健康地长大,就很好了。我们非要按我们的逻辑去改造他们什么?所以,陪伴、守望,成为我做教育中最多的两件事。我非常反对班主任脱离学生的生存环境而美其名曰“民主自治管理”,如果离开了学生,那班主任的精神关爱就无从谈起,离开了这个主题,任何技术操作层面上的成功经验都是极其有害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必须什么事都做,为学生包办代替,学生仍然是自主发展,班主任当予以较多的精神关怀。

守望成长,也许没有用太多高压的政策或强有力的手段让学生臣服,但正因为你面向的是未来,为了培养出具有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的学生,才敢于在今天守望、守护。守着你那片小小的稻田(注意,是守着,而不是揠苗),尽量少让病虫害侵蚀那些年轻的生命,让他们尽可能健康地长大。少了病虫害,庄稼自然可以生长良好,稍施肥料或养分,可让秧苗长得更好,但是,营养过剩了,根被烧坏,那就要枯萎。大环境虽然可能与你的理想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你的地盘你做主,学生交给你了,对他们直接负责的人是你而不是任何领导。

因此,守望的是今天的成长,期待的是未来的发展。教育着眼于未来,就是这个意思,而着眼于未来,必须从守望他们健康成长开始。

这就是我送给班主任的十六字总结,是我自己做二十年教师的心得。

第三篇: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十六字箴言

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发育史上,始终伴随有一种慈善文化。它穿透千年岁月,浸润中华儿女的心灵,在苍茫大地上流传着仁爱、崇善的理念,净化世道人心,健全人格国魂。

中华传统慈善文化在儒释道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中有着深邃幽微的表述,也通过家庭教育,春风化雨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中华历代家庭教育留传下来许多家训。孔孟提倡仁爱,但多是提出纲要,其义理并未充分展开,而后世贤人奉行古圣贤的教诲,在为人、做事、处世的过程中,有人生感悟,有处世经验,并总结成家训,而且文字整合得很讲究,其内容是向弟子指点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观、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其义理意味深隽,警世劝诫,敦促子弟思哲悟真,修养身心。而且,因为是教诫子弟,故而语言亲和恳切,既讲道理,又讲故事,让子弟易读易记。贤人家训是对古圣贤教诲的直接的诠释和见证,有说服力。

本文重点介绍中华传统慈善文化的十六字箴言。它出自《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明代嘉靖年间袁了凡先生教训儿子的四篇文章。数百年来,《了凡四训》影响很广,不仅在中国民间发挥了益国利民的教化作用,而且传到日本后,也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著名汉学家安冈正笃对《了凡四训》推崇备至,称赞为“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学如吉林师范大学郑重地将此书作为公共选修课的参考资料。

《了凡四训》的“四训”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训”之中,重点是改过和积善。“四训”有着严谨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因限于篇幅,本文只介绍“善的辨别”的十六个字,即八个词组。学习和践履这十六个字,不仅关系我国慈善文化的传承,也关系中华民族和国家命脉的延续。所以笔者称这十六个字为“十六字箴言”。古圣讲“仁贵断”,“仁”是仁爱,仁爱所贵的是决断。决断什么?是非、邪正、善恶、净染等,我们要有智慧辨别。具体到“善的辨别”,则是要辨别“真假、端曲、阴阳、是非、正偏、满半、大小、难易”。古圣也讲“择善、知善,需要良知。”《中庸》讲“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是说,努力做到真诚的人,才能选择善事而并坚守不渝。这是将择善作为价值信仰了。佛陀讲“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为什么?感情用事,没有智慧决断。如果有智慧的决断,这个事情即祸害和下流就可以避免了。这可见“择善”“善的辨别”多么重要了。至于其他三训(立命、改过、谦德)都是修身。修身是为了真正懂得仁爱行善的道理并实践之。

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圣贤文化和圣贤的慈善文化呢?因为我们不少人身体流着中华民族的血,但思想是美国人的自我中心主义,自私自利,崇尚“自由”,实质上是想纵欲,漠视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忙、盲、茫中迷失人生方向。宋代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在我们要不失时机地为往圣继绝学,弘扬圣贤文化和圣贤的慈善文化。“天地之心”就是“道”,生民之命可以在此得到安顿;此道体现在往圣绝学中,所以要继承和弘扬。只有将此道行之于世,才可致天下之太平。《中庸》讲“诚者,天下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庄子讲“循天之道,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学习和弘扬中华慈善文化是为了提升我们的慈善文化素质和人格素养。美国政治家阿兰?布鲁姆在其《巨人与侏儒》一书中说,对一本伟人著作或一位伟大作者的书的反复阅读与信赖的消失,“不仅导致基调的庸俗化,而且也导致社会的原子化。因为有教养的民族结合在一起,是基于对德行与恶行、高贵与卑鄙的共通理解。”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慈善文化的复兴。

《了凡四训》在“积善之方”中谈到“善的辨别”,指出“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第一,“何谓真假”?了凡先生讲,“昔有儒生(读书人)数辈,谒(拜访)中峰和尚(元朝高僧),„„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善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私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诚发心)真,袭迹者(跟别人去做,非出自本心)假。又无为而为者(行善而无个人希求)真;有为而为者(行善而有所求)假。皆当自考。”辨别真善、假善,一定要从心地里去辨别。贪财妄取难道不是恶吗?未必是。古时,有一年青人在政府管财务,常常私取公款,去市场买鱼放生。后来事发,被判死罪。此事报告了皇帝。皇帝下令,观察他临刑是否怕死。他临刑大义凛然,视死而归,毫无惧色。皇帝知道后,问明原委,命他入佛门为僧,后成为一代高僧。他就是延寿禅师(904-975年)。

在这十六字中,善的真假辨别最为重要,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笔者愿多说几句。古圣讲“圣贤之道无他,诚明而已。”“诚”就是真心、直心;“明”就是智慧,通达明了一切事理。善的真假辨别一定要建立在“诚明”上,做善事光明磊落,心地清净。若为物欲所蔽,就不会诚明了。所以《大学》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才能闲邪存诚,时时提起警惕性,防范邪思、邪念、邪见。从哲学上讲,“真”是作为意识观念中的“概念”与其对象的一致。这种“一致”可以在表象层面上体现出来,也可以在本质或规律层面上体现出来。我们仰慕的范仲淹是一位真正的慈善家,就是把他理解为这样一位人。他的思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行为呢?他的薪俸高,但施给300户人家,让他们衣食无虞,而且还办义学,置义地。他自己离开人世时,买不起一口棺木。他的思想与行为一致,究竟圆融,因此一千年来,他堪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然而不少慈善家是“慈善发家”,他们以慈善为名,行做广告之实,提高知名度,个人名利双收。名实不符,是谓假。真的慈善家给人的印象深刻,不是他的财富的魅力,而是他的人格魅力。又比如,日本有一位“商圣”――韬盛和夫。他从中国古圣先贤和佛陀的教诲中深悟兼济天下的精神。他不仅是成功的企业家,而且是一位真正的慈善家。他重视自己的人格修养。他说,他的人生是从“佛道”到“商道”,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都奉行“自利利他”的原则,自他不二。他深信因果报应法则。他说“命运乃经纱,因果法则乃纬纱,两者交织而成的布,就是人生。”他时时感恩,不为物欲所蔽。他于1997年剃度出家,皈依佛门。北京大学教授、学贯中西的季羡林先生说:“根据我七八十年以来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韬盛和夫先生始。”任何事物都具有该事物所特有的规定性,那就是真的,否则是假的。真慈善家就是指某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具有真慈善家的规定性,比如具有大爱精神,其大慈大悲之风范不仅体现在慈善捐献和慈善服务上,而且体现在他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利他,而且真正利己,即从心地上克服贪嗔痴等邪念和习气,从而获得内心的淡泊宁静、净化心灵、自我升华,身心兼修,并为此感恩受施者和一切众生。第五,“何谓偏正”?了凡先生也以讲故事来解释。他讲“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在古代,乡绅有对乡民进行教育,乃至管教的责任,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现代人多缺少家庭教育,父母溺爱子女,子女长大了,少有孝敬父母者。小时候不严加管教,子女长大了,就没法子教了。了凡先生又讲“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私下把抢劫的人抓起来,私自用刑),众始定(把事情平定了);不然,几乱矣(几乎发生**,难以收拾)。”了凡先生总结说,“故善事为正,恶事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这说明,善恶的标准,最终要从对社会,对世道人心的影响来论断。

第六,“何谓半满”?了凡先生讲“易(易经)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书经)曰:‘商罪贯盈(商朝末代君主纣为暴君,恶贯满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佛寺方丈)亲为忏悔。及后入富贵者,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恳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回向”意为回向实际,即决心断恶修善,恢复“本善”和“本真”;回向菩提,即希求破迷开悟,真实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回向众生,即愿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了凡先生的这一段教诲指明做善事,根本上要从心地上下功夫,要真诚、恭敬、清净,没有一丝污染。了凡先生继续讲“又为善而心不著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著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这是讲的佛教的慈善的“三轮体空”观,是行善的最高境界。佛门各宗都修禅定。我们读《傅灯录》(禅宗的语录)都是讲禅宗历代高僧的所修、开悟、证果的记录。禅定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则做善事即能进入“三轮体空”境界。这是真实的记录,是可以仰信的。

第七,“何谓大小”?了凡先生讲“昔卫仲达为馆职(在翰林院工作),被摄至冥司(被小鬼抓去见阎罗王),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筋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筋者反重。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常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只为自己),虽多亦小。”这段话表明,“大”、“小”差别在发心、发愿和立志,是为天下国家,还是为自己和小家庭。佛陀教导我们,孝顺父母,然后推己及人,孝敬天下父母;自己罹病,则祝愿天下人健康无病。

第八,“何谓难易”?了凡先生讲,“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难先能行,难舍能舍)。”他讲故事,说“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教书收入),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易而不为是自暴自弃;难而能为,是非常可贵。

了凡先生在讲了十六字箴言后,又讲了随缘尽力修十善:“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随缘尽力修十善,就是讲十六字箴言切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在这十善中,笔者以为“护持正法”最为重要。在了凡先生的心目中,“正法”指的是儒、佛大法。儒、佛大法都活在儒、佛的经典中。英国大史学家汤因比在晚年讲“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能靠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汤因比在英国很有威望,他的思想在英国的影响很深。几十年来,英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学中都吸收佛经。要护持“正法”,首先要有智慧、有能力认识正法,因此绝对要努力学习儒、佛经典,并“学而时习之”,讲儒、佛的教诲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了凡先生讲“积善之方”之前,是先讲“立命之学”和“改过之法”。他懂得了“立命”和“改过”,才真正懂得了“积善”。他懂得了“积善”,又修“谦德”。真正懂得了“满招损,谦受益”,从而能虚心屈己。他从修身行善中亲证了善有善报,他的命运也越来越好。佛法意蕴高深幽微。佛法的教育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断恶修善;第二层面是破迷开悟。何谓迷悟?一念起来为自己,是迷;一念起来为一切众生,是悟;第三层面是转凡为圣,这是人生的终极关怀。了凡先生的修身和行善是处于第一和第三层面。断恶修善和破迷开悟是做善人的必备条件。倘若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并奉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准则,则天下太平指日可待了。

了凡先生是明朝人,懂古文字,有能力读儒佛经典,查阅历代祖师大德的注疏和批注。他懂道理后,认真奉行,做到与经典中的教诲相应。我们现代人大多没有学过古汉语,读儒、佛经典多少有困难。对于我们来说,最好的方法是多读、熟读《了凡四训》。读多少遍?明、清时期的学者说,至少要读一百遍。为什么?我们有许多不良习气,是长期熏染成的,习染太重,已习惯成自然了。不要以为我们自己没有过失。其实,以为自己没有过失,是我们最大过失。古圣先贤都承认自己有过失,还天天改过。春秋时,卫国大夫蘧王伯,一位大贤人,“行年五十,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其恒心、毅力足以为我们效法。了凡先生讲,要改过,要圆发三心:一是羞耻心,知耻能生大勇;二是畏惧心,畏惧能生诚敬;三是勇猛心,知勇则能振奋。从习气回头,这是真回头。回头也得有下手处。第一是认真读《了凡四训》,依教奉行,用它来检点自己;第二是看到别人过失,回过头来想,我有没有这个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用什么态度呢?儒、佛的千经万论所说的只有两个字,一个是“诚”,一个是“敬”。《中庸》讲“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如果缺少“诚”和“敬”,什么理想,什么事业都不可能真正成功,尤其是修身。要“至诚无息”,“至诚”要坚守不渝,否则“不诚无物”,化着泡影了。知过、知善是觉悟,改过、行善是修行。“真善”是慈善事业的灵魂,它关注人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何使人的生命更加美好,让社会和谐,让生态平衡,自然保证我国慈善事业健康、长足的发展。

第四篇:关于费孝通的十六字箴言的些许思考

关于费孝通的十六字箴言的些许思考

----记一次同材异构课堂的评课后感

费孝通老先生在晚年的时候曾经提出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美之。”一说法。的确,面对纷繁复杂的美,我们应该让其百花齐放,让美丽与美丽和平共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狭隘和统一标准的单调美。我想这番话同样可以放到我们的教育领域上来。

此话怎说?首先我们得明确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独到的美,这种美是很精彩的,却也很脆弱,稍纵即逝。尤其是教育不当,孩子的个性美就有可能被抹杀了。其次,老师也有属于自己的美,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或者说味道,绝对不可以只用一种标准来评判好坏。再者,课堂自身也有属于它们自身的美,我们没有必要去寻找固定程序。甚而每个学校都会散发出自己的美来,每个学校都会有属于每个学校自身的特色。这就是“各美其美”。

那么作为一名老师,怎么做到“各美其美”呢?我们以今天的一堂五年级的同材异构公开课为例。(注:五年级的刘琴老师和李梦老师分别二三节课上,课后孙建锋专家做了细致点评。)这篇课文是季羡林老先生写的小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讲的是季老在德国留学时所看到的风景:德国人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窗外,如此一来整条街都是花的海洋,可谓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季老被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深深打动,几十年忘不了。

上课之前,老师必须得先自己把文本吃透,也就是找到这篇课文的核心处。当然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读者把握到的核心都是不同的。这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老师,课堂的风向标,得把课堂的“靶子”立起来,也就是传道者得把这篇课文的“道”清晰坚定地展现出来,并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接收到。

对于这篇课文的“道”,两位老师的理解可谓大同小异,都抓住了季老在文中提及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品质,并且都反复渲染了文中描绘的德国小街的那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感。不同的是,刘老师的最后落脚点在于让学生去描写身边的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现象,而李老师则从原文最后一句“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作为收场点,让学生创作“季羡林的梦境”。思维不同,落脚点必然不同,其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为刘老师更偏重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传递,所以她在课堂上的拓展阅读,选择了季老的另一篇表达莲子无处不发芽的顽强品质的小文《清塘荷韵》。李老师则偏重于这篇文章的自传性和文学色彩,所以她在课堂导入时,稍稍介绍了作者季羡林的身世,尤其是“他在德国留学十年”这一事实,在后来的拓展阅读中,李老师便选择了一篇关于季老在德国留学思乡的小文章,并且在课堂上把课文的文段以诗歌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朗读。

由于对“道”的侧重点不同,贯穿课堂的“零部件”和关注的“大件”也不同,这无可非议,因为语文课堂里的文学欣赏性和教化功能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刘老师侧重课堂上的教化功能,她让学生体会到了一种奉献的精神;而李老师更注重作品里洋溢出来的浓厚的文学性,所以她是让学生去感受文学美。这两位老师的出发点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也正是老师的“各美其美”,我们要“美美与共”,能够同时欣赏两位老师的美。老师自己也要明确这点,始终坚信:“这堂课,我就是风向标!”如此才能有充分的底气站在讲台上,把课堂风采演绎的淋漓尽致。把他(她)悟到的“道”在课堂上清晰而坚定地传达出来,并让学生把这个“道”心甘情愿地放进心里,而不是老师急匆匆地没有自信地把一些环节变成走过场,为上课而上课,学生敷衍着为听课而听课。

再来谈谈学生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所有的人都知道每个孩子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但是一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就习惯性地忽略这点,有时候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而没有突出孩子们的个性,有时候甚至是抹杀了孩子们的个性,非常遗憾。

对于这堂课,孙建锋老师提出应该减少全班齐读的次数,因为齐读不容易让学生静下心来感受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其次,在一些问题设计上,老师要用问题引出问题,在课堂上着眼于学生这一主体,灵活变动。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得先让学生提出“惑”,也就是问题。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提供一个让人不断问问题的环境。对此,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领导管理学教授JohnKotter从1972年开始追踪1973届的MBA班的学生,一追就追了20年,这期间他尽一切可能收集整理这批学生的资料,到了90年代,这批学生都非常成功。但在这批成功的学生中,他发现有一小部分尤其卓越优异。他试图寻找原因,最终他发现这一小部分特别卓越优秀者都具备两个品质:一个是自信,第二个就是一直在问问题,问他们的老板,雇员,孩子,朋友,同事,他们一直保持着一种好奇心,一直向上看,抱着开放的态度,想要更加了解世界,他们丝毫不觉得自己拿到了MBA学位就够了,相反他们一直在问问题,活到老,学到老。

提供这段资料是想突出强调提问的重要性,而提问也是保持孩子个性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不同的孩子必然存在不同的问题,从孩子们提的问题里,我们可以获得非常多的信息,比如说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等等。所以课堂上,作为老师就应该鼓励学生敢提问,会提问,能提问,喜欢提问。在问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中让学生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小王子》里的“驯养”(王以培翻译的版本)话题。狐狸教会了小王子如何区别小王子星球上的玫瑰与地球上那五千朵玫瑰。怎么区别呢——驯养,没有经过驯养的玫瑰再美,也是空的。狐狸还告诉了小王子一个秘密: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本质是眼睛所看不见的。

“是你为玫瑰付出的心血,才使你的玫瑰变得那么重要......你时刻都要对你所驯养的负起责任,你要对你的玫瑰负责。”

狐狸对小王子说的这番话,非常睿智,也非常感人。这世界内容很丰富,空间也很大,但是你只能了解你所驯养的东西。我们作为教书育人者,不同于做流水线的或者朝九晚五的公司政务职员,可以说在所有的工作种类中,我们的工作性质是最接近“驯养”内涵的。(当然我们要区分作品中的“驯养”和平时我们口语里说起的动物园里的“驯养”动物,它们不是一个概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会成长会变化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生命和灵魂,所以我们要付出心血,精心呵护,我们还要用心去观察孩子们,不要仅仅用眼睛。如此我们才能够像小王子那般看出自己星球的玫瑰和玫瑰园里的玫瑰的不同之处。

当然,“驯养”需要付出非常非常多的心血。老师也是人,也会倦怠,所以素质教育提了这么多年却一直无法推广。而更让老师沮丧的是,在这个娱乐化的时代,老师的地位早已经不是“天地君亲师位”了,而且由于非常少的一部分老师的存在,导致很多网络上甚至叫嚣老师为“教兽”。这是我们老师的愤怒,也是我们老师的悲哀。可能我们教师不再被社会看作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但是我们可以像太阳普照万物那般去对待孩子们,给予他们需要的热度。太阳自身永远都是光芒四射的,虽然朝升西落,却永远都有新的一天,不要做那一枝枝倒霉催的蜡烛,“给予了别人光芒,却燃烧了自己。”

我想但凡是在太阳底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诚如萧红在《呼兰河传》里讲述的祖父的园子那般美好。园子里什么都有,万物在阳光的普照下自由生长,互不干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不就是老庄提倡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吗?

而孩子们就像园子里的一切生命,但是我们老师和整个社会以及孩子的家长们总是害怕他们不开花不结果,或者花儿开得不够艳,果子结的不够大。于是我们联合家长以及整个社会一起想尽一切办法,填鸭式的也好,苦口婆心的也好,威逼利诱的也罢,就一个目的——让孩子们开花结果。殊不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让多少孩子的个性被抹杀了,可能有的孩子他就是一个倭瓜,或者他不开花他这辈子也很幸福。我们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更别提天人合一了。

最后还是回到费老先生的那十六字箴言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美之。”我想如果学生老师都能做到自信地展示自己的美,并且充分欣赏别的同学和老师的美,此种美与彼种美共存一太阳下,那天下就会“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最后用王国维的三境界来师生共勉之:“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想从内心到实际行动上都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美之”这样的高度也必然得经历这三境界吧!

第五篇:班主任工作的“十六字”方针

班主任工作的“十六字”方针

山东省高密市土庄中学 管培富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纷繁浩杂,每个班主任讲起来都会是一部宏篇巨著。但不管怎样,我觉得班主任首先是要有一种理念来支撑的。半个学期来我所做的工作其实就四句话十六个字,那就是——和谐立班、质量强班、文化建班、活动兴班。

一、“和谐立班”

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境界,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家校的和谐、师生的和谐、分数与能力的和谐、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等等,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将是我的不懈追求,工作中我主要坚持四个多一点点。即“亲密接触多一点点”“身子蹲下来多一点点”“发展的眼光多一点点”“魅力提升多一点点”。

二、质量强班

教学质量既是学校的生命线,那也理所当然是我们班务工作的生命线,我主要想从以下三方面来谈。

坚持不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我觉得,班主任应当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因为现在太多孩子根本不知学习是为了什么。“学习到底为了什么”,其实这还真是一个深奥的话题,是一个关系孩子一生的价值观问题,所以我一直在作着这方面的努力,尽管收效可能是缓慢的,但我会一直努力的坚持下去,伴随着他们成长的每个阶段。

“小题大做”,注重学习流程

对一天的每个学习流程和细节都给予高度关注,专人管理、认真记录,“小题大做”,这是我质量强班的另一个做法。

巧设奖罚,强化目标激励

在工作中,我既给学生长远的大目标,又有分阶段小目标,既有班级的,更有小组的个人的目标,既要精神激励,也来点物质“诱惑”。总之形式要多样,让学生喜闻乐见。

三、文化建班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往往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四、活动兴班

实事求是的说,孩子们普遍反映校园时间太紧,作业量很大,就连不少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也一个劲的喊苦,很无奈,心里很累。仔细想想,我们读书时很多美好轻松的校园回忆在如今的校园已荡然无存。我常想,如果我们的教育在将来孩子的记忆中只留下作业和考试,校园在孩子心中只是紧张枯燥、压力巨大、循规蹈矩的代名词的话,那将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毕竟青少年时代是一生中最轻松有趣美丽多彩的。我们有责任让我们的同学感受到校园的美好,在他们永生的回忆中添上属于教育属于校园的浓墨重彩的快乐一笔。这一切,活动开展功不可没,所以“活动兴班”是我一贯的做法。

下载送给班主任的十六字箴言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送给班主任的十六字箴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六字教学法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四点思考 南高晃小学 陈颖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

    十六字口号

    十六字口号 十六字口号 1 1、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团结互助勇创佳绩2、挑战极限超越自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3、军中骄子校园精英,铿锵三连勇往直前4、军中骄子校园精英,神勇无敌谁......

    十六字口诀

    钢筋工程质量基本要求(十六字口诀) 横平竖直,位置准确,弯钩到位,接头合格 1. 横平竖直,墙体水平筋,暗柱箍筋,梁柱筋等钢筋绑扎水平,墙体竖向筋,暗柱主筋,梁箍筋等竖直向钢筋应绑扎直,楼......

    十六字口号

    十六字口号 十六字口号 1 军中骄子,校园精英,铿锵四连,勇往直前!天骄十六,不懈追求,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猛龙十一,新闻骄子,青春无悔,,强身立志。尖刀七连,勇往直前,冲锋险阵,用我必胜......

    送给领导者的五句箴言

    送给领导者的五句箴言 王敬瑞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箴言警语,话虽不多,但它往往左右着人的言行,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 一、给了舞台要唱好戏 政治舞台是领导干部的用武之地。这......

    认真贯彻十六字方针

    认真贯彻“十六字”方针 不断提高党委民主集中制建设水平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也是党委领导工作的根本方法。江泽民同志着眼于党面临的不断变化的新......

    十六字班级口号

    十六字班级口号 十六字班级口号1 1. 搏击长空 翱翔万里 追求梦想 永不放弃2. 初二十班 永远争先 学习体育 齐创佳绩3. 天行刚健 志在拿云 傲视群雄 唯我独尊4. 不卑不亢 奋......

    十六字方针心得体会

    十六字方针心得体会 如果说“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本方针引导我国进入依靠法律制度开展社会管理的规范之路,那么,“科学立法、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