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作文教学中碰到的难题
在作文教学中碰到的难题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问题是一个被关注的焦点问题。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困扰我的问题,也是一个让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
在作文教学中,我感觉最难的就是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和怎样写这个问题。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究其原因很多,有人说是学生缺少和自然、生活交流;也有人直指现在的教育体制,说是因为人们的功利心的驱使所致;有人说是现实的环境让学生流失了人文价值;众说纷纭,影响的因素太多,不能一一穷尽。就环境而言,是学生漠视生活,没有体验,不去感恩;没有思考,不去反省。生活中自然也就没有了让他们悲喜伤怀的东西,他们失去了纯真,失去了自然。学生是一味沉浸在“你是帅哥,我是美眉”的那个飘渺的虚拟世界里,还是一味追逐90后的那个时尚享乐的时代?一旦,人没了灵性,没有了真情,那还有什么东西能留存心底?
我及时做好学生的引领者,及时给予引导,使他们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我采取了以下的方法和措施:(和同仁们交流学习)
一、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把学生从书本中带出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诚然,语文学习不能忽视知识的积累,但又不能圈囿书本知识这个范畴,我把学生从单一的课堂引向丰富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来。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写作就是写生活。生活是学生最丰富的写作素材。
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我让学生写写家乡,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有的学生苦思冥想,看到学生如此之状,我反思,要改变作文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走进家乡,增进对家乡的了解?于是,我和学生共同设计了一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我们利用课外和双休日走进大自然,感知家乡的变化,获得真切感受,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学生真情拥抱自然,他们有了独特的感受,把真情实感抒发出来,一篇篇文章变得鲜活起来。
二、从机械地指令性的程式化教学走向生活的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创造力,从而提升写作能力。
教师不能让学生一味接受教师的指令,应该放手学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大胆创新,而生活正是一个丰富的学习课堂,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走进这个大课堂。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写作兴趣被激发,生活情趣被调动起来,增强写作创造力,学习综合素养不断得到提高。
三、从注重结果教育转向注重学习过程的教育,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过程,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寻找灵性,获取灵感,激发写作欲望。
四、从单一的评价到多维度、多元化的综合评定,增进学生学习自信心,从而提升写作素养。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灵性,让学生把生活中的一人一事都尽收眼底,一花一草、一个微笑、一轮落日、一杯清茶、一片落叶……都可拿来,写出诗意,写出光亮,把原生态的东西,经过自己的体验感悟,让内心有所触动,形成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这样的文章才能打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当然,作文教学中,还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诸如此类的:
1、学生的模仿作文会导致千篇一律化,失去个性,也就失去特色,即就是失去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2、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会发生急剧的变化,思想的价值取向是否走向积极的方面,也是让人担忧的。
3、缺乏对生活的深度思考,文章的底蕴自然会大打折扣。
也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这就更意味着作文教学不易,教育的艰辛。
第二篇:作文教学中碰到最大的难题
1.作文指导、评价重形式与结构,轻内心的感悟体验。
著名作家巴金说过:“我写作是因为我心里有很多话想说,有许多事情要倾诉。”抒发和表达内心的真实声音才是写作的真正目的,才是写作的真正意义所在。《新课标》中也强调“写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古人也说:“情动于衷而成于言”、“愤而抒情”,可见,是否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才是评价作文好坏最重要的标准。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从形式入手,较多地研究教师的教法改革,而忽视了小学生作文能力形成、语言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忽视了作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平日既不具体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又不向学生提出积累材料的要求,不帮助学生解决作文的内容问题,学生作文无话可写、无情可抒,因而很难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作文教学中,评价一篇作文的好坏,什么最重要?我们老师答案很明确: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中心突出。教师细致地讲解开头结尾、段落结构、场面细节等,忽视的是学生的积蓄和表现欲,对于一篇作文的基本结构老师们不断向学生灌输:作文的结构一般为“总---分---总”,即开头一段要紧扣题意点题,明确文章的写作中心;接着分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一件事或两件事突出中心,写具体;结尾再扣题意,与开头呼应,强调中心。任何文章只要都按照这个模式来写,条理清楚了,中心突出了,那文章就是好文章。至于文章里面有多少学生的真情实感,生活情趣,那就是次要的了,或者干脆就认为这没关系。因为考试时,评卷老师哪管得这么多,哪看得这么仔细,只要看过去条理清楚,中心突出就行了。曾经在一次高考作文中就出现多位学生说到自己父母不幸去世的例子,而事实竟是伪造,纯粹是为了写作而故意编造。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缺乏兴趣和自信心,缺乏自主性,依赖性强,说假话、空话、套话,没有真情实感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些现象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2.作文指导重揣摩题意,轻个性表达。
意,学生既要揣摩出题人的意图,又要揣摩评作文的人的想法,真可谓要费尽心思,这种能力不训练还真不行,因为考试中,如果跑题了,作文其他方面写得如何好,如何完美,其作文得分可能是低分甚至零分。可如此揣摩其意义仅仅只是为了让老师打个好分,让评卷人打个好分,而完全忽略甚至无视了学生个人的主体意识和个体差异。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这种猜测会使你变成虚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新课标》也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创意的表达。”我们老师的这种揣摩指导会不会使学生成为“虚伪的、阿谀奉承的、卑鄙的人”那倒不一定,但深受这种指导影响的学生一定是缺乏个性的,缺少自己独特思想的,缺乏创造能力的。
3.作文讲评课的形式单一。
目前作文课讲评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一般是老师一讲到底,或让好同学读一读文章,或读读较差的作文,稍加讲评即完事;大部分学生失望于教师没有评议的作文,也不教给他们评议的方法。作文评改教师一手操办。教师改得多,学生看得少。教师结论性的语言多、鼓励性语言多、而指导性语言少,有时反馈又不及时;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弱,甚至大部分学生原本就没有培养形成良好的自改作文的习惯。
第三篇:作文教学中碰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作文教学中碰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有无解决之道,可能还会出现什么问题?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记录与众不同的一种生活体验,一段生命的历程。可是,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很难把这种感情用鲜活的素材和独特的感悟表达出来。内容失真,“假、大、空、套”肆意泛滥,情感淡漠,文字缺乏感情色彩。
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都是冥思苦想,不知该些什么,于是,他们要么翻开作文选,从中筛选,甚至大段的抄袭;要么就是编造事实,脱离生活,虚情假意;要么就是选材平淡、老旧、了无新意。诸如,帮妈妈炒鸡蛋、生病时老师来家中补课,上坡时帮老爷爷推车等。这些俗套的选材,行文中虚假的表达及干瘪的文字令老师头疼,这也是在作文教学中碰到的难题之一。究其原因,个人认为,现在的孩子接触社会太少,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在学校的学习还要大量的做习题应付中高考,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听新闻,看不到报纸,知识的接受仅限于书本,他们缺少走向社会、走向自然的机会,更谈不上对生活,对情感的深切体验。周而复始,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习以为常,导致作文无话可说,搜肠刮肚拼凑文字。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求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变作文为写作,在对学生写作指导上想办法、多思考、多实践。重视对学生作文的全程指导,向专家取经,向身边的同行学习。其次,教师要
精选范文指导学生模仿。要从结构、选材、场景安排,细节描写等诸多方面给予科学指导。对以上环节,教师可以把每一项列成一个专题进行,要把每一种写法说清楚,讲明白,也就是倪教授所讲的“要教实、教细”,如让学生描写一段春天的景物,可以让学生开放五官,在老师语言的指示下学生可以看到拂堤的杨柳,听到欢快的鸟鸣,嗅到泥土的清香,拂面的清风„„。有这样指导,学生一定有兴趣写而且还会写好的。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再次,指导学生多读书,从名家的精神世界里汲取营养,培养心智。第四,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指出,充实的内容在于生活之中。这句话说明,作文离不开生活。所以让学生走进社会走向自然很有必要。如,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自愿者服务队,走进大自然领略祖国的山川之美,像宋代苏辙所言“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如今网络充斥着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它是一把双刃剑,对学生的学习既有帮助也有冲击,有些时候,老师布置的作文,个别学生懒于思考,到网上搜一篇稍一改动应付差事,这一现象也是存在的。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在对学生指导作文上,还要继续探索,积累经验,让学生不再为写作文而烦恼。
每周开设两节阅读课,让学生阅读多方面的书籍,感受历史的屈辱、先辈的情操、伟人的求索、英雄的形象……从而拨动学生沉睡的心弦,产生多方位的、多层面的情感。
第四篇:作文教学中碰到的最大难题和解决之方法
小学作文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有效的方法
一、当前作文教学中碰到的最大难题
1、生活和作文联系不紧密。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陶行知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两位智者都精辟地道出了写作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2、缺少积累,描写空洞无物 学生往往不能广泛阅读,并从阅读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再加上不注重生活实践,时时留心周围的一切。因此,缺少积累,缺乏写作素材,写作时,无话可说,描写空洞无物。
3、瞎编乱造,脱离生活实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要说真话,先做真人。做真善美的人,写真善美的文章。
二、解决之方法
1、从生活中捕捉素材。《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句话强调了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基于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竭力教育学生说真话,诉真情,树立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好学风。
2、从课文的学习中引导孩子积累素材。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学生必能因此而学到刻画人物的若干技巧,并写出饱含感情的作文。
3、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扩充素材。单从课本里学到知识、积累素材还是不够的,我们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常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前人的经验、智慧的结晶。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同一事物是千差万别,绚丽多彩的。每个作者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那些动人的画面,精采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优美词句、语段、表达方法都要取之精华的作文基本功。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外物转化为内物,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会使文章增色生辉。“书山”、“学海”写作素材,学之以恒,取之不竭。但现在的孩子总是显得压力过大,有些孩子反应没有时间来读课外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加以适当引导,激发读书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读书。
4、激发学生动笔的愿望,使用自己积累的素材。学生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它能促使学生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习惯于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能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写作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到那时,无论写人或记事的记叙文,就会有血有肉,生动具体。还有坚持写读书笔记,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坚持写日记又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还可以开设让学生发表文章的园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勤写多练,在练中用好素材,同时也会促进学生不断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可能还会出现儿童作文成人化,缺少童趣,童真。
第五篇:《左老师碰到的难题》案例分析
1.你是否认同左老师对这次活动的教学目标的设定?
答:我认同左老师对这次活动的教学目标的设定。这个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2.你认为左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答:我认为左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符合新课标的理念,而且体现了“三维目标”。
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3.左老师在分析这次冬令营的学生特点时,了解到了学生哪些方面的特征?
答:左老师在分析这次冬令营的学生时,了解到了学生学生起点、年龄特征、生活条件、物质水平、能力水平、认知结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心理特征、学习风与信息技术的适应性等方面的特征。还分析了学生是抱着“玩”的心态来参加冬令营的,就要让学生跟我们的体育教学一样在“玩”中学。
4.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你认为左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恰当?
答:我认为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左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恰当的。因为这个内容即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听得懂、学得会,同时又有一定的难度,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这个内容是与学生的起点能力水平、认知结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风格与信息技术的适应性等方面是基本相适应的。但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讲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5.你认为左老师更改后的故事情景是否恰当?你觉得对于什么样的学生适合用故事引入?答:我认为更改后的故事情景不是很恰当,虽说前一故事带有盗窃行为,可是更改后的故事情节不如前一个故事吸引人。虽说“小偷”不是正面人物,但最终要被摔下楼梯而受到惩罚,不也一样可以起到教育作用吗?
我觉得15岁以前的学生都适合故事情景引入。只要故事选取得当,讲得形象生动,就可以将学生引入故事情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