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初探
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贵州省教育学会
2014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设计征集和评选登记表 学科类别: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初探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让其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1.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
教师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有正确的把握。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自己总结与概括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属于规则学习的范畴,而规则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运用有关概念的能力。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积”“等于”“底”“高”“乘”“除”七个概念,如果这七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没有掌握,规则学习都将无法进行。同时,学生必须掌握“剪”“拼”“转化”等策略,否则将不能自主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准确地了解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2.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经验告诉我们,正确地分析学生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3.研究学生的思维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工作中遇到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
此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我设计的“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1.通过丰富的实例,以统计为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于是学生自己亲自参加比赛,他们非常积极主动,通过实际操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让学生决定男
女生最后的冠军组激起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组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男女生组夹球的平均数决定最后的冠军是公平的,从而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根据现场比赛结果制作的统计图,思考当参赛人数不同时,怎样确定冠军组才是公平的。我选择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中,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问题一: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
请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很快乐、比较快乐,又有多少名同学不开心,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另外,请采访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学,争取让他们也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数学问题,学会看统计图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的依据。
问题二:给统计图命名。
下面是一个画好的统计图,请观察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你认为这幅统计图可能用来表示什么?
(2)请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这幅统计图起名。
(3)请写出根据这幅统计图你所能想到的事情。
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解答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统计的意识,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了解情况。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
总之,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要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这样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
2014-4-15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落实有效性的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落实有效性的思考
甘井子区革镇堡中心小学 张积东
近几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然而在平时听课时,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将课程改革理解为对形式的追求,多于对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关注;对热闹的追求,多于对课堂实际教学效果的考虑。看似新颖、热闹的课堂,其教学有效性却令人担忧。今天就教师课前备课阶段的教学设计中落实课堂教学有效性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细心做好课前准备。
有效的课前准备对上课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课前准备是教师最基本的工作,它既是整个教学工作起点,又是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创造性工作过程。所以说,有效准备是有效教学着力点的前移。俗话说得好,天上不会掉馅饼,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细心做好课前准备,能增强教师的理性思考、促使教师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预案,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有效准备策略包含对学生准确有效的目标分析、对教材的有效研读和处理、以及对教学方案的有效预设等内容。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制定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
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这样进行目标的设计:课标中对本内容有哪些要求,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知学习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点拨和引导?„„
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教材的前后联系,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正确把握每一课的具体要求,并了解它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每课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集中。把目标和具体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一课时中,并注意每课时教学前要列出须达到的具体要求。
2.用心研读教参教材。
我们使用的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具有联系生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建立探索式的学习方式等优点。作为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挖掘新教材内涵,利用新课程的优势,用好、用活教材。上课前对教材分析时应考虑的因素有: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是否紧密结合?需要补充什么或是删减哪些内容?需要调整或是融合哪些内容?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如何渗透?教学如何导入又如何结尾„„
3.认真做好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状况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个好的学情分析,应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
(1)学生的“已知”。
这里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2)学生的“未知”。
“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它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而且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还要涉及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
(3)学生的“能知”。
“能知”就是通过这节课教学,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能达到怎么样的目标,它决定了学习终点(即学习目标)的定位。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4)学生的“想知”。
所谓“想知”,是指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注:学生学习中,往往会通过提出疑问来体现“想知”。当然,学生的“想知”可能会超出教学目标或者学生认知水平。如果真是
如此,课堂教学可不与拓展,但建议给学生一个提示性的交待)
(5)学生的“怎么知”。
“怎么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化学学习的,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习惯等。
二、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
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新课程内容及编排方式都给我们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空间。那么, 教师该如何有效使用教材呢?
1.要合理、有效地用好教材资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善于运用。”我们现行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充分体现了开放的教材观、开放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在编排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经验出发,注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增强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教材资源的呈现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索活动
新教材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体现了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由于有的信息资源通过文本呈现给学生是有利于学生看得懂的或呈现部分思维结果的方式。例如,四年级上册《认识负数》,虽然学生通过例
1、例2的主题图就可以直接看 懂,但不利于学生的探索学习。教师可以通过重组教材,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建构“负数”的概念。教学时,教师可先列举一些相反的事物让学生用较快的方法记录下来,这时,学生采用的方法真可谓五法八门,怎么办?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从而主动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主动建构起“负数”的知识。
3.要善于开发、补充、丰富教材资源
教师在把握教材的使用策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时,应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体现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一是当教材资源提供的内容体现的趣味性、现实性和挑战性不能满
足学生的需求时;二是教材呈现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当地实际相差较远时;三是当教材资源对于学生自主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程度不够时,教师可以创造性的开发、补充和丰富新的教材资源,使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尤其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低于或高于教材设置的内容要求时,为了有利于激发学生充分调动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方法,使其获得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教师更应创造性地开发、补充和丰富教材资源。
三、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 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要用好文本资源中的教学情境。
新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重视选取生动有趣、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素材,精心设计单元主题图或重要课题的情境图,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理念。教师要充分发挥文本资源中教学情境图的作用,一方面可用放大的教学挂图,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静态的情境动态化、具体化。另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看懂图意,获取和选择数学信息,以利于新知识的引入或发现问题。这里要突出数学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教师应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如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问题情境,探究情境等,使学生不仅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
再次,教师要正确认识和科学适度地运用情境教学策略。
在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中,很多教师都很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很多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都很切合教学目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过于花俏,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人目不暇接,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却忽略了数学科本身的价值,人为地降低了思维要求。所以我们要多学习,多探究,进一步明确情境教学的目的和作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尽量避免类似的情况出现,我们应科学适度地选用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精心选用学习方式
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对此,广大教师深有同感,高度赞同。
(1)倡导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就是让学生动手去做。它在小学数学课上,表现为摸一摸、掂一掂、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移一移、比一比、涂一涂、画一画等具体活动。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
第二,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动手实践这种学习方式具有活动性、亲为性、群体性等外在特点,它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而不是一些学生做另一些学生看,更不是教师做学生看。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不少适合学生以动手实践方式来学习的知识,如1~5和6~10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图形的变换、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简单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立体物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等等。
让学生以动手实践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应尽量少发些具体的操作指令,因为这样做可以解放学生的手脚,促使他们在更大的空间里活动。例如,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教学“圆锥体体积”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学具袋中一个空圆锥体、一个空圆柱体,让学生用这些东西做一次倒小米实验,看在实验中能够发现些什么。学生动手做实验时,有的先往空圆锥里装满米,再倒进空圆柱里,正好3次把空圆柱倒满;有的学生先将空圆柱装满米,再一次一次地往空圆锥里倒满米,恰好倒3次。此时,学生对“正好3次把空圆柱倒满”和“恰好倒3次”感到好奇,觉得其中必有什么奥秘。于是会立刻去比较用来做实验的空圆锥体和空圆柱体的大小,发现它们等底等高。经过这样充分的、自由的实践活动之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操作结果,进而引导他们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很显然,让学生动手实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
(2)鼓励自主探索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有人说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这个“度”,关键就是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开放与收缩、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如果只重视过程而忽视结果,三维目标就无从达成;如果只放而不收,只图表面上的热闹,就会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就会变得无主和无序。
让学生以自主探索方式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分析例证——发现知识——叙述结论”的程序进行。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
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完物体的周长后,出示长方形,并提出:“你们能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顿时,学生探究起来。片刻之后,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有的说:“我是用20+30+20+30=100(厘米)的方法计算的。”有的说:“先算出两个长和两个宽,再求周长,即30+30=60(厘米),20+20=40(厘米),60+40=100(厘米)。”有的说:“我是这样算的:30×2=60(厘米),20×2=100(厘米)。”还有的学生说:“用(30+20)×2=100(厘米)算最简便。”这样的自主探索,可以促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发现数学规律,实现探究策略的多样化,同时又能够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3)注重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课改以来,广大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有的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把“合作”变成了“合坐”。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除了要认真进行分组、组内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工作外,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一是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认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基础上。二是合作交流应以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并在学生进行了较充分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没有独立思考为基础的小组合作交流必然是低效的。三是合作交流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
具体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提出数学问题和学生的组合形式,然后让学生依照“个体交流一相互评议一集体认同”的过程开展合作交流学习。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先出示三角板,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初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结论,然后提出:谁能想办法验证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呢?多数学生拿起了量角器,分别测量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相加的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是正确的。这时,教师再一次设疑:“能不能利用长方形的特征和平角的性质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呢?请小组合作交流,验证结论。”富有挑战性的设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迫使学生另辟蹊径,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又一
次验证了规律,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提高了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类似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三种不同形态的学习方式,它们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程序,但它们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又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促成三种学习方式的整合,使学生实现最有效的学习。
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新课标针对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而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状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学习方式是唯一的选择,也绝不意味着反对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探索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功能,各有利弊,各司其职,不可偏废。实际上,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会呈现出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替使用探索和接受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状况。教学中,教师应全面、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等因素出发,精心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方式学习,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3.精心处理预设生成。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一方面,精彩的生成离不开课前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另一方面,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就会显得机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对学生
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大凡特级教师、名师的上课艺术与一般普通教师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善于抓住并利用好学生生成的资源, 这其实也是一堂精彩有效的课的重要决定因素。
四、精心设计好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数学练习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上占据一定的比重,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与实践的重要环节。数学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教师要注重其基本的知识结构和相互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学生的经验基础、现实状态和水平差异进行优化设计,将教材提供的习题与自己创编的练习统一起来,将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统一起来,将单项与综合、常式与变式、口头与书面、操作与应用统一起来,将质与量统一起来,从基础性、层次性和综合性上进行筛选。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问卷调查
《小学数学教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学校
班级
姓名
1、你现在是小学几年级?
()
A.三年级
B.四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2、你喜欢数学课吗?
()
A.喜欢
B.谈不上喜欢与不喜欢
C.不喜欢
D、还可以吧
3、你喜欢课堂做练习吗?
()
A.喜欢
B.谈不上喜欢与不喜欢
C.不喜欢
D、还可以吧
4、你的成绩在班上属于哪一类?
()
A、上游
B、中上游
C、中下游
D、排名靠后
5、一般情况下,老师数学练习课后布置的课堂练习量。
()
A.大多数时候适量
B.对于我来说有点多,我跟不上
C.很多,我根本做不来
D我认为有时候多,有时候少。
6、你觉得平时的练习中老师讲那类题你很感兴趣?
()
A.我刚学过或我印象比较深的。B、有总结性的、带有提高性的题。
C.题型相似却容易错的题。
D、我忘记的一部分知识正好借这个机会补补。
7、你认为自己练习做不好的原因是?
()A.上课不够专注,没听清楚老师讲解
B.我很认真听了,但还是不会做
C.大部分我都会做,但有些变化的题目就不会。
D.有时候赶时间,粗心或不仔细做错的。
8、你认为数学练习重要吗?
()
A.很重要,只有通过练习才能较好掌握数学知识
B.不太重要,有一点点练习就可以啦。
C.不重要,只要把例题掌握了就可以了。
9、在平时的练习中你喜欢动手操作的题吗?
()A、很喜欢,老师不要求我也去做。
B、有时喜欢,有时不喜欢。
C、不喜欢,老师布置的我不想做。
D、很不喜欢,从来不做。
10、在平时课堂和练习中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吗?
()
A、能。
B、有时能,有事不能。
C、一般吧,还行。
D、我想不起来,也许不多。
11、实践活动的题老师要求学生在家或者和同学一起完成的题你会
()
A、按时完成。
B、有时不能按要求完成。
C、容易做的就做,不容易做的就不做 D、没时间去做,也不想做。
E、从来不做,反正老师又不能每个人去查。
12、你喜欢用数学知识解决平时生活中的问题吗?
()
A、非常喜欢
B、一般,还可以吧。
C、不喜欢。
D、大多数时候不能。
第四篇:谈谈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小学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笔者通过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思考.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情境的内客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里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偏岭镇包家堡小学(114301)
]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摘 要:数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重要学科,是很多学科的基础,而小学数学则是学习数学的起始阶段,小学数学学习的程度、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对以后高等数学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小学阶段打好数学基础非常重要。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提高教学效率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性 数学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得到广泛应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有一些学校依然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或者在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不正确或不能准确把握课堂气氛,导致新型的学习方法或模式形式重于内容,本末倒置,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一、小?W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落后,无法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有很多的学校在教学中采用应试教育的手段进行教学,学校管理者和老师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为主导,教学方式采用“满堂灌”的落后方法,依靠“题海战术”加强学生的应试反应。但这样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暂时加强了记忆,并不是真正的深刻理解了,无法学以致用,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天性,只能被动地去接受,长期以往会造成学生厌学心理,更别提教学的有效性了。
2.教学手段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的教学手段单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还是板书教学,教学内容也仅限于教材,教学方式也是老师以教带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很少交流和互动。这样的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无法调动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而且会限制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限制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方式激进,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导作用。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过程和形式,在教学中设置了各种的情境和游戏,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却不能很好的把控课堂的节奏,不能根据课堂状况及时作出调整,致使课堂教学任务不能及时完成,学生不能有效掌握知识的重点和要点,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采取措施,提高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阶段,他们对事物充满好奇,对未知充满了疑问,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老师要根据学生的阶段身心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创设情境,促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多种方法并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当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后,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效率也就可以得到大大的提高,所以老师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应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利用多媒体开展微课教学等,通过一些视频、动画可以很快的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再适当的补充讲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及时掌握和理解知识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中,老师不再是学习的主导者,而是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作为指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主动和学生交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示肯定和鼓励,并为他们答疑解惑。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和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思考,形成良好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知识是为了在生活中能得到运用,很多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关联点,所以在教学中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并能灵活运用。例如在学习人民币时,学生都认识人民币,但有的学生不会使用人民币,针对这一状况,老师可以创设一个“超市买东西”的情境,让不同的学生扮演“收银员”和“顾客”,用不同颜色的纸片代表不同数额的人民币,将铅笔、尺子、课本、文具盒等代表不同金额的商品,学生分组完成“超市买东西”的任务。由于学生对“买东西”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地参与其中,通过这个任务,让学生对人民币有了更深的认识,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反应能力,培养了学生生活中的实践能力,一举多得。
4.具象化教学,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对很多知识没有概念,而数学知识恰恰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让学生能直观地面对,更好地观察,才能加深认识。比如在“认识图形”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来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通过观察,老师让学生自己思考各种图形有什么特征,生活中或家庭里又有哪些图形。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更牢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5.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学习,巩固学习成果,提高教学有效性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性格习惯等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因材施教开展学习。学习的内容以已掌握的知识为主,但又比所学知识略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过去的知识又是一个复习和巩固的过程,而且需要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运用,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些都是以后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和良好习惯,有必要从小培养。
结语
小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阶段,也是最可塑的阶段,老师应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并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黄龙国.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实践和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5(8):92-93.[2]袁华.浅谈小学数学中有效性教学策略[J].都市家教月刊,2016(1).[3]赵海荣.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学周刊,2015(29):1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