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同生活是最好的教育
共同生活是最好的教育
阳谷县第一中学 宋来庆
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教职员和学生愿意共生活,共甘苦。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
共同生活就是老师尽量挤出时间,与学生一起开展活动,活动包括读书、写作、游戏、体育锻炼,甚至是踏青旅游,以在活动中增进师生感情,走进学生心灵,学生真正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成为学生无话不说的倾诉的对象,成为学生最信赖的朋友。昨天,邹校长讲学校德育、班主任的主要任务不是把学生管住,而在于塑造灵魂,引领精神的成长。教师只有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才能塑造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只限于从讲台上看见学生,如果只是由于你叫他来,他才走近你,如果他跟你的交谈只是回答你的提问,那么,任何心理学知识都帮不了你的忙。应当像跟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会见孩子,应当跟他同享胜利的喜悦,共担失败的忧伤。通往儿童心灵的道路要靠友谊,靠共同的兴趣、爱好、感情、感受来铺设。”
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班主任是任课教师,当然也不例外。我庆幸我是一名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化是我的一大特色。借鉴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我和学生一起探究“妥协”精神的重要性。学习美国的“制约与平衡”机制,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制度创新,班级设班委会抓常规,设学委会抓成绩,与“值日班长”构成了制衡机制,保证了班级的平稳发展。有一次,班长在课间问题没有听到上自习课的铃声,值日班长走到面前制止了他,保证了班级无声自习制度的贯彻执行。还有一次大课间跑操,一名同学向我请假,我随口答应了,体育委员知道了,找到我说,老师,咱们班是“人治”还是“法治”?我忽然想起来了,赶快道歉。依据跑操请假程序,须体委批条才能准假,我无意中越过了民主程序,体委及时纠正了我的“人治”,这一切使我们体会到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
作为高中班主任,帮助学生取得高考的成功是班级工作的核心任务。提升成绩的重要途径是大量的习题训练,这个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克服困难,在枯燥的习
题演练中体验思维的乐趣。学生考试时,我和学生同时做一份试题,共同经历一次考验,而不是简单的批评教训,和学生相互探讨、相互掺扶着走过高中最艰难的一段人生旅程。所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浇菜要浇根,教人要教心。”我也注意在日常生活的一件件小事中濡染学生,看见学生一只手拿着拖把拖地,我二话不说,自己单独承包一段任务,双手用力拖地,学生看到我拖的又快又干净,也纷纷效仿。能促使学生去劳动的最好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一同劳动,劳动本身有一种奇特的功效:一个人只要完成一定量的劳动任务,见到了劳动成果,劳动对他就有吸引力了。我见到走廊里收垃圾的老大爷主动打招呼,并经常跟同学们谈起平凡工作岗位平凡劳动者的可敬,由于我的言传身教,班里同学大都很有礼貌。
在这里,我倡导:
1、师生共读。
朱永新教授说:“共读,是一个班级、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个社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通过阅读继承共同的文化遗产,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从而能够共同生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我们要努力营造书香校园。邹校长昨天讲了未来学校发展的七大行动,第一点书香浸润灵魂、第二点文化滋养个性都与读书有关。营造书香校园是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之首,也就是最大的行动,通过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新教育阅读观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它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人没有阅读,就没有精神的发育,就没有成长。阅读不能改变人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人生宽度和厚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的物象,但是会改变人的气象和品质。阅读,既有教科书的阅读,教科书是最系统的,但是,仅仅看看教科书,就像仅仅吃妈妈的奶一样,两三岁以后就会身体发育不了。我们都知道,犹太人很厉害,有钱的人、有思想的人都有犹太的背景,诺贝尔奖获得者1901年到2001年6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犹太人占128位,占总获奖人数的19.84%,尤其经济学获奖者中犹太人占36.84%。犹太人占美国人口在2%到3%,在全国最有影响力犹太人占了一半。有人说犹太人控制美国,事实上就是这样,不仅控制美国,实际上控制世界经济命脉。为什么厉害?犹太人的孩子生下来就让他们做一个快乐阅读儿童,犹太人在圣经上抹上蜂蜜,孩子生下就让他知道书是甜的。中国人均阅读量每人每年5.2本,犹太人每年65本。所以阅读对一个民族来说是非常非常的关键,书读多了,思想、精神程度一定不一样。
每天的课后整理时间,我会安排5分钟的班级共读,共读的文章必须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要精选,最好是名人传记。我还和学生一起读《读者》,读《情感读本》,读余秋雨、周国平的著作,读名人传记、文学作品,还利用班会时间一起观看中央和地方电视台名栏目以及电影《全城高考》《高考1977》《孔子》《浪潮》等;我还让学生和爸爸妈妈相互写信沟通来解决寄宿制学校亲情缺失的问题,让家长写亲子教育经验进行交流。
今年这一届高三,我和学生一起阅读了美国费拉尔·凯普的《没有任何借口》一书,书中的观点深深影响了我班同学,书中提到美国西点军校学员遇到军官问话时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校内卫生区打扫不干净一直是卫生委员头疼的大问题,擦栏杆的同学总是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推卸责任,有的同学说班里的抹布不好用,有的同学说栏杆太脏不好擦,学习了四种回答问题的方式之后,“没有任何借口”就成了我班同学的口头语,卫生委员找到谁,不再有那么多的借口,而是拿起工具立即行动,遇到问题自己解决。随着“借口是拖延的温床”“借口的实质是推卸责任”“执行,不找任何借口”“记住,这是你的责任”这些思想观念深入人心,班委的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小,班级渐渐步入正轨。
朱永新教授说:共读,是一个班级、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个社区、一个国家乃至于整个人类通过阅读继承共同的文化遗产,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从而能够共同生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共写,是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乃至于整个社会通过反复交互的书写,彼此理解,并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加深认同,体认存在的过程。„„只有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才能真正地共同生活在一起。而共同的语言密码需要共读、对话和交互书写。
2、师生共写。
朱永新教授说:“共写,是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乃至整个社会通
过反复交互的书写,彼此理解,并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加深认同,体认存在的过程。„„只有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才能真正地共同生活在一起。而共同的语言密码需要共读、对话和交互书写。” 班级学生共写班级日记,班级日记记录班级当天发生的故事,学生谈自己的看法,便于班主任老师了解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性地开展教育。随笔由学生自己写,可以记录班级当天发生的故事,谈自己的看法,记录自己的生活,述说心中的烦恼,形式不拘一格,随笔不限长短,每周每个学生至少要有一篇随笔,每周我要对其中的10篇随笔进行回复,回复长短均可,成绩好的、情绪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一两句话指明发展方向,情绪波动大的、情感缺失的留守学生、遭遇重大变故的学生,留言长一点,多宽慰,多鼓励。对特殊的学生要经常进行心理的沟通,通过随笔的回复或面谈打开学生的心结。下面是一篇班级日记的摘录:
„„时间将近,比分刚平,大家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王刚“过五关,斩六将”,带着球,又是一跃,好一个二分球,时间到了。班上的同学欢呼雀跃,也不考虑地板的承重力。31:28,以微妙的差距赢得了比赛,高兴的同时更让我看到了我们班的团结、配合的如此默契。我们班的这些男子汉,多多少少都摔倒了,可又能坚毅地站起来,任凭汗水湿透衣衫,坚持不懈,直到最后。„„打完比赛后,有人说那些男生们打起篮球来真的很cool!我们班的凝聚力可能就因为这场球赛而变得更加牢固!我们班真的很优秀,真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活动。
每篇日记都有老师们和我的回复。我书柜里保存有几本班级日记,每一届上大学的学生过年聚会时都会向我要班级日记,那是我们用文字共同编织的美好生活。班级日记也成为我下届学生的共读教材。周记则是我和学生沟通的平台,学生会把自己生活、学习、思想上的喜悦与忧伤写给我,我会书面回复或找学生面谈,这时的我又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医师。高三毕业了,学生带着上百篇周记离开学校。有一次在QQ上和学生聊天,她说:老师,我暑期在家翻看周记,哇哇大哭,那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高中生活啊!
3、师生共游戏
魏书生老师每天跟学生做100次俯卧撑、跟学生一起打雪仗、下河摸鱼;童心未泯的李镇西老师跟学生掰手腕、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衡水中学郝郗锁老师常年坚持和学生一起跑操的行动成为学生中学时代最美好的回忆;更有全美最佳
教师奖获得者雷夫带领学生做全美旅行,让孩子接触更广阔的世界的疯狂之举。他们无一不是通过共游共玩与孩子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同时收获丰硕教育成果的。
诚如苏霍姆琳斯基所说:“如果你只限于从讲台上看见学生,如果只是由于你叫他来,他才走进你,如果他跟你的交谈只是回答你的提问,那么,任何心理学知识都帮不了你的忙。应当像跟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会见孩子,应当跟他同享胜利的喜悦,共担失败的忧伤。通往儿童心灵的道路要靠友谊,靠共同的兴趣、爱好、感情、感受来铺设。”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和学生拥有共同的生活。
共同生活,不是“看”“管”学生,它是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社区成员之间,乃至所有公民之间,通过共读共写共学共事共游共玩等途径彼此沟通,相互认同,共同濡染,促进和谐,在保持差异性的同时不断地消除隔阂,拥有共同的记忆,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美好生活的一段人生旅程。
世界闻名的英国伊顿公学,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教师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各种文艺、体育、聚会等活动,努力融入学生平时的生活之中。伊顿的学生,50个人一个独立的宿舍楼,里面有饭厅、聚会之处,师生同住,各宿舍楼之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比赛活动,体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校园氛围。“贵族”气质的学生就是这样“教育”出来的,真正的名校就是这样“打造”出来的。
四年的班主任工作生涯的理论与实践使我深信——共同生活是最好的教育。
共同生活是最好的教育
宋
来
庆
阳谷县第一中学
2013年7月1日
第二篇: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转载▼标签:转载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中国成才学研究会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1、学生跟我们教师学什么?
著名教育家张伯岑说过:“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1)具有积极人生观的人
(2)具有健康状态面貌的人
(3)会学习、有智慧的人
(4)会合作、待人以宽的人
(5)会生存、能独立的人
2、做一个诚实的人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1)教师的言传身教
(2)教师的正确引导
(3)落实到细节
(4)要相信孩子
3、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自信
中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1)教师信任所有学生
(2)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建立合理期望,让学生体验成功
(4)树立自信的榜样
(5)寻找契机,巧用时机——刺激个体自信
A、委重任,满足其表现欲B、促成功,满足其自我实现欲
(6)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4、健康是人生最可宝贵的生命因健康而美丽,而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是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教育应以每一个人的后天的健康为最终目标,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强身的同时,更要强调“强心”。
(1)在教学思想上要渗透心理教育
(2)心理教育渗透教学内容之中
(3)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4)学生问题的解决重在预防
5、生存,人最基本的能力
要想让孩子适应越来越残酷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中,应该着力给孩子搭建人生的三大支撑能力。
(1)物质支撑能力
(2)自我精神支撑能力
(3)社会支撑能力
A、接受社会规则,与社会相适应。B、能够获得外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6、真正的礼貌源自于内心(1)强化师德教育和学生文明礼貌的教育
(2)把礼貌用语落实在平时
(3)文明礼仪教育与各项互动的开展相结合(4)强调教师的为人师表
7、责任心:人的高贵品质
英国教育家维克多.费兰克说:“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责任心是一个人生命的纤绳。有了责任心,一个人才把自己的生命与别人的生命联系起来,才会产生自我价值感。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主要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1)给与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尊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2)树立健康舆论,明确集体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3)表扬先进,树立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责任感
(4)落实班级职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责任感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6)体验自己过失的后果,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8、积极的心态对每个孩子很重要
(1)对学生应注意内部动机的激励机制
(2)注重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3)有效激励——培养积极心态的催化剂
A、期望激励B、竞争激励C、暗示激励
9、坚强是成功的核心品质
古希腊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柏拉图说:“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怎样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1)人认识情感法
(2)克服困难法
(3)小事锻炼法
(4)遵章守纪法
(5)榜样激励法
(6)自我锻炼法
(7)劳动文体活动法
10、人生的本质应该是乐观的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教育家卡耐基说:“如果我们有着快乐的思想,我们就会快乐......用快乐、乐观、豁达的胸襟去面对人生吧,我们的人生就永远是快乐的。”(1)在课文教学时培养乐观心态
(2)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3)在老师言行中熏陶乐观心态
(4)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培养乐观心态
(5)在精神激励中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
11、用耐心培养出孩子的耐心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十分关切地对待孩子内在的世界,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们,要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要以平等待人的态度参加他们的争论。”
(1)用具体事例让孩子明白耐心的重要性
(2)游戏是培养孩子耐心的有效方法
(3)在失败中培养学生的耐心
(4)在等待中让孩子学会耐心
(5)三分钟耐心训练
12、谦虚的人能学到东西
(1)让学生体会到谦虚的对立面——骄傲的危害
(2)让学生在自我认识中懂得谦虚
(3)让学生在接受批评建议中体味谦虚
(4)在适度表扬中培养孩子的谦虚的品质
13、让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教育关键性的问题。”(1)培养海西的独立思考
(2)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独立意识
(3)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
(4)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5)培养孩子参与社会的能力
14、做任何事都需要有足够的勇气
(1)让学生在触动中感受勇气
(2)在“战斗”中让学生要回勇气
(3)在鼓励中给学生一点勇气
15、幽默是人的优秀品质之一
美国著名作家、教育家詹姆斯.潘说:“一个成功的人是以幽默感对付挫折的”。
(1)以乐观的心态培养学生的幽默感
(2)引导学生积累、引用、创造幽默
(3)在活动中开拓幽默,进行实际锻炼
A、在墙报橱窗中展开幽默
B、在幽默作品中学习幽默
C、在阅读幽默故事中感受幽默
D、在演讲辩论中使用幽默
16、保持一种感恩的心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米契斯说:“一个人要学会感恩,对生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心才能真正快乐。”
(1)知:引导树立持久的感恩意识
(2)情:巧妙激发良好的感恩情感
(3)意:举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1)潜移默化,身教重于言教
(2)注重实践,习惯成自然
(3)横向贯通,纵向衔接
18、要懂得、舍得吃苦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好汉。”
(1)要舍得让孩子吃苦
(2)将吃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3)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增加吃苦的机会
19、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1)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A、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B、允许孩子作出解释
C、批评孩子时要一视同仁
(2)让孩子自己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3)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4)引导孩子遇见事物的后果
(5)重视负面道德情感的良好效应20、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学习的方法
A、记忆的方法 B、列提纲
(2)学习方法的自主者
(3)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学习方法使用者
21、学习从培养习惯开始
印度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
(1)学生九大常规习惯的培养
A、预习习惯 B、复习习惯 C、倾听习惯 D、思考习惯 E、发言习惯
F、纠错习惯 G、审题习惯 H、观察习惯 I、阅读习惯
(2)新课程理念下四大新习惯的培养
A、质疑的习惯B、收集运用信息的习惯 C、积极参与交流的习惯 D、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五种方法
A、教师树立形象B、培养对习惯认识的认可 C、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D、校内校外相轨并行E、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22、自学能力是学生最关键的能力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低水平的教师,只是向学生奉献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让学生自己屈发现真理。”
(1)激发学生自学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3)指导孩子掌握学习程序
(4)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探求知识的规律
23、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1)创设情境
(2)尝试成功
(3)评价鼓励
(4)扬长避短
(5)目标引导
(6)学法指导
(7)间接指导
24、思维力是学生智能的核心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
(1)、引导、质疑、求索,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2)改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3)开发学生想象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25、注意力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注意力这扇窗户,智慧的阳光才能洒满心田
第三篇: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父亲决定孩子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飞多远
父母陪伴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是孩子的榜样,父亲的格局往往决定着孩子未来能抵达的高度。在父爱中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安全感,自信阳光,敢于尝试,敢于突破,往往有着更高的上限。
1父亲的格局,决定孩子能飞多高
有心理学家指出,在孩子12岁之前,往往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偶像。孩子对父亲往往有一种强烈的崇拜之情,把父亲当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孩子会下意识的去模仿父亲的行为方式。在心智成熟之后,会努力去抵达或者超越父亲的高度。
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就是一个例子,曾纪泽以父亲为榜样,为人处世、做官做事都向父亲学习。其后入朝为官,在政治事务中表现出不亚于其父亲的能力。
曾国藩在处理外交事务——“天津教案”中,处置失当,名声跌落谷底,曾国藩意识到外交的重要性,于是常常告诫曾纪泽要开眼看世界。
曾纪泽就学习外语,势要在父亲跌倒的地方爬起来。
果不其然,曾纪泽在后来的外交事务中发挥出色,在新疆的领土争端中捍卫了国家利益,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外交家。
而且相对母亲而言,父亲一般不会溺爱孩子,他们往往给孩子指明一个方向,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抵达。孩子有较大的空间去发挥,也可以锻炼自立的能力。所以,父亲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事无巨细的体贴照顾,而是指引方向的立志教育。一个好的父亲,一定要在格局和立志上为孩子做好榜样,这在未来将会决定孩子所能抵达的上限。
2父爱的充足,保证了孩子的安全感。
随着如今教育成本的增加,父亲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往往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了工作,往往很少有时间陪伴家庭,这就造成了孩子教育上的巨大缺失。
幼年缺乏父爱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都说父爱如山,孩子身边没有一个坚实的依靠的时候,就会变自卑、焦虑。长大之后,哪怕成为一个健壮的大人,孩子也无法摆脱这种不安全感。这样的孩子在事业上很容易墨守成规,恐惧失败,不敢突破创新,不敢做出新的尝试。这往往会使得他的事业受到局限,不能突破固有的局面,打开新的天地,这严重制约了个人事业所能达到的高度。所以无论再忙,身为父亲也一定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父亲的关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一个足够坚强的后盾,产生安全感,做事就会自信很多,而不是畏手畏脚。
在家庭教育中,母亲也同样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母亲特有的温柔和宽容可以让孩子养成宽厚的性格。而母亲自身的修养,往往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品德和人格。
3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品德。
奥地利有个关爱女孩协会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提问:如果一个家庭有一双儿女,但只有一笔教育经费,你投给谁?他们的答案是:投给女孩。
因为教育了一个男孩,你只教育了一个个体,而教育了一个女孩你就教育了一个家庭,教育了一个民族,教育了一个国家。
这并不是虚言,在一个家庭里,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品德。婴儿时期,人的意识极为单纯,行为习惯也不固定,在心理上对母亲有一种独有的依恋。母亲的行为举止、思想品德,容易在子女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逐步形成善与恶、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的最初概念,而这个时期的基础打得如何,将决定他们成为怎样一个人。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家庭教育学》一书中所说:
“孩子道德发展的源泉在于母亲的智慧、情感和内心的激情,人在自己的道德发展中变得如何,决定于有什么样的母亲。”
一个人的品德如何决定了他是否能够在社会中立足。是否能够和人好好相处,是否可以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犯原则性错误。这样的人,可能不会有十分惊艳的表现,但是胜在踏实稳定,耐力悠长,人生之路也自然可以走得更远一些。
4母爱如水,温柔宽厚。
我们常说严父慈母,母亲对待孩子往往更温柔、更宽厚,父亲往往更为严厉,女性的特质决定了母亲在教育中往往更能包容理解,也更有耐心。所以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如果是由父亲带大的女孩一般比较像男孩子,脾气往往比较直接。
被母亲带大的男孩则一般比较温柔宽厚,包容性更强,不喜欢咄咄逼人。
老子讲,柔能克刚,懂得包容往往比一味刚强更有力量。
胡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胡适三岁父亲去世,被母亲带大,他虽然是进步青年,却有着那一代人没有的包容与宽厚。
胡适在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里也曾经指出,自己性格中的宽厚,得益于母亲对他的教育。在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进步青年都选择放弃包办婚姻,无论是徐志摩还是鲁迅,他们都选择丢下原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胡适却没有丢下他的包办婚姻。他的妻子江冬秀不识字,喜欢打麻将,经常不给胡适做饭,脾气还很暴躁,但是胡适就这样包容下来,两个人就这样相互包容着过了一辈子。
鲁迅当年的论战,几乎把文坛骂了一个遍,也骂过胡适,但是胡适却从没有回应过,而当时无论是鲁迅的好友还是鲁迅的论敌,和胡适都相处地十分融洽。胡适本人的宽厚包容可见一斑。
母亲特有的温柔和宽容,能够让孩子养成宽厚待人的处事方式,这样的孩子不尖锐,在踏入社会之后,往往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受母亲影响的孩子,成人之后心理健康程度也比平均水平要高很多,事业发展、人际关系都相对稳定,不容易出现激烈的变动。在如今孩子的教育中,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父亲和母亲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
而在家庭教育中,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不可或缺,少了哪一方都可能造成孩子发展的失衡。所以,每一位父亲和母亲,都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自己擅长的地方,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全面发展,让孩子既可以飞得高,也能飞得远,拥有一个成功而又幸福的人生。
第四篇: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爱孩子几乎是每个父母的本能,怎么爱,却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托尔斯泰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关键是如何教育。” 教育,是深入灵魂的事,是精神上的扎根和熏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底色,而父母是这底色最重要的绘制者。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父母必须明确: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陪伴才是最好地教育,没有什么比父母的陪伴更重要,一切理由在教育孩子面前永远是借口。然而,随着生活节奏趋向于越来越快,更多的父母如今已难得有充足的时间来陪伴孩子,由此而导致的种种教育问题,已不可小觑。本期我们就亲子陪伴为话题展开讨论,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
一、值得深思的故事
陪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绝大多数父母的最大难题是没有时间。有时候,父母不会教育不怕,不懂教育也没关系,因为,教育是深入灵魂的事,是精神上的扎根和熏染。对孩子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奢华的物质享受,而是寂寞时有人陪伴,迷惑时有人指引,成功时有人鼓励,失败时有人理解。我们先看一则故事《爸爸,我想买你一小时!》或许就会明白:一切的爱,都基于陪伴!
父亲下班回家已经很晚了,身体疲倦、心情也不太好。这时,他发现5岁的儿子正靠在门边等他。
“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儿子问。
“什么问题?”父亲有些不耐烦。
“爸,你1小时能挣多少钱?”
“这与你无关。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父亲生气地说。
“我只是想知道。”儿子望着父亲,恳求道:“请告诉我,你1小时挣多少钱?”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那我就告诉你吧。我1小时挣20美元。”父亲有点按捺不住了。
“喔。”儿子沮丧地低下头。过了一会儿,他又抬起头,犹犹豫豫地说:“爸,可以借给我10美元吗?”
父亲终于发怒了:“如果问这种问题就是想要向我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那你还是回房间去,躺到床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现在需要休息,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儿子一声不吭地走回自己的房间,轻轻关上了门。
儿子走后,父亲还在生气。过了一阵儿,他渐渐平静下来。想到自己刚才有些粗暴,他走进孩子的房间,轻声问:“你睡了吗?”
“爸,还没呢。我还醒着。”儿子回答道。“爸爸今天心情不太好,所以刚才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这是你要的10美元。”
“爸,谢谢你。”儿子欣喜地接过钱,然后又从枕头下拿出一些皱皱的钞票,仔细地数起来。
“你已经有钱了为什么还要?”父亲又开始生气了。
“因为只有那些还不够,不过现在足够了。”儿子回答道。然后他将数好的钱全部放在父亲手里,认真地说:“爸,我现在有20美元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父母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无疑是举足轻重的。父母的陪伴不是身体的陪伴,还是精神上的陪伴。所以,父母们,请静下心听听孩子的心里话,慢下脚步陪陪孩子,因为孩子是多么渴望父母能抽出时间陪自己聊聊,陪自己走走;多么希望父母能多看自己一眼,能见证自己最开心的时刻。
二、令人无奈的现状
1、缺席的爸爸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孩子就被爸爸带着去探索世界。而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关系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妈妈和孩子来说爸爸缺席了,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2、焦虑的妈妈
一个缺席的父亲,同时会伴随一个焦虑的妈妈。父亲主动或被动地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妈妈便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而放在孩子身上。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包裹起来,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家庭的世界。可妈妈那本应由爸爸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或者,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3、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父母问题。一个在家庭中缺席父亲的背后,必然有一个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在缺失父爱或母爱中长大的孩子因没有亲情体验,早期的情绪情感发育的损伤,会导致负面情绪较多、积极情感偏少,甚至出现情绪困扰、人格障碍、行为问题。这些失控行为通常表现为:害羞、情绪沮丧、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少言寡语、不爱集体、厌恶交友、急躁冲动、喜怒无常、害怕失败、感情冷漠,严重的还可能上学逃课、早恋、离家出走、偷盗、甚至喜好使用暴力,成人后更容易成为一个危险的人。
三、常被误读的“陪伴”
不能否认,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都渴望尽已所能给孩子更多的爱与支持。有些父母选择了与“失陪”和“缺席”父母完全不同的作法: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教育诚惶诚恐,小心翼翼,妈妈甚至做出辞职做全职妈妈的“牺牲”决定,给孩子完全的照顾,以为这就是最好的陪伴。父母育子观念中有很多关于陪伴的误区,概括下来有以下几种:
1、陪同=陪伴
常看到父母亦步亦趋地跟在孩子左右,散步、逛商场、写作业„„孩子在哪里,父母的身影就跟在哪里,孩子仍然是一个人自言自语或者自己玩,父母好像没听到孩子的说话,在想自己的心事,人在心不在,更没心情体验陪伴孩子的快乐,这样的陪同不算陪伴。
2、看管=陪伴
父母紧紧跟在旁边不断地提醒孩子这个不可以,那个不行,替孩子做这做那,害怕孩子摔着,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走弯路„„没有看到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需要,更没随着孩子长大,不断扩展他的独立成长空间,一天下来,父母疲惫,孩子辛苦,这样的陪伴,充其量是保姆的照顾,不是陪伴。
3、物质满足=陪伴
很多父母为弥补忽略孩子的内疚,偶尔有时间陪孩子,就用豪爽地花钱代替陪伴,不管孩子要的、不要的,都买给他,最流行的名牌、最贵的学校、最贵的老师,可让父母自己内心平衡,却无法填补孩子内心缺少爱的虚空。
4、说教=陪伴
很多父母难得与孩子在一起,借机不停地讲各种道理,讲很多自己的辛苦,说这一切都是为孩子,说自己都是对的,用最有伤害力的这两句话,以为能激发孩子的积极生活状态,却不知被“内疚和负罪”培养大的孩子最无力,他们只有自我否定,只有自我纠结和挣扎,没力气改变,孩子害怕这样的“陪伴”。
5、妈妈的守护=陪伴
很多家庭认为守护孩子是母亲的天职,爸爸负责主外养家嫌钱,爸爸成了“不回家的人”。妈妈只能给予孩子母性的爱,而自信、力量、与世界的关系和联结,这些是需要爸爸的引导和示范的,怎么可能是妈妈的守护可以代替呢?中国是个内敛的民族,父亲尤其是沉默、不善表达爱的,如果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的边缘化,多少孩子是在渴望父爱的痛中长大?
当然种种现象无不与骨感的现实联系在一起。面对教育的大环境、物质的大环境;越来越多的父母,除了对现实的抱怨、恐惧之外,似乎无能无力。但这并不是成熟父母的智慧所为:父母永远也不能等到社会改善到足够理想时再去教育、陪伴孩子,父母也永远不能把责任推给社会之后,忍心看着自已的孩子孤单长大,毕竟,养育每个孩子是每个父母义不容辞、百分之百的责任!父母要做的永远是:如何在这个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四、亟待重视的陪伴
如今,“失陪”父母已成为一个社会现象,让缺失看护的孩子面临教育问题。由于亲职缺失导致孩子被忽视,引起的紧张、不安全感长期存在,进而形成无形的压力,形成消极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并持续终身。因此,家庭教育亟待重视父母健康向上地陪伴。唯有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和耐心的引导,才会让孩子感到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帮助孩子产生安全型依恋,然后培育出一份积极的心态来对外部环境做出反应。
1有一种陪伴叫隐性失陪
隐性失陪是针对普通意义上的"失陪"提出的、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意识不到的陪伴缺失。在儿童养育方面特指:虽然家长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子女,但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造成的精神上的失陪。具体表现:亲情淡漠、缺乏信任、难以沟通。长期隐形失陪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碍等现象。
2有一种陪伴叫心灵陪伴
心灵陪伴是空间陪伴、肢体陪伴的升级。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以感情紧密联结为基础的良好关系。通过真正的、内心真实的感受来交流与沟通,传递给他人爱、信任和安全感;从而了解他人、关爱他人、相互信任。在儿童养育的领域,父母与孩子建立的亲密关系比采用所谓"正确"的技巧更为重要!父母通过心灵陪伴传递给孩子的爱和信任将会影响孩子一生。
3父母陪伴,缺一不可
就好像天有阴阳、地有柔刚,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爹和娘!父亲是外放、独立、刚强、乐观、博大、宽广、动态的、富有创造性的阳刚之气,母亲是内倾、依恋、包容、接纳、柔顺、谦卑、静态的、稳妥的阴柔之风;父亲强调变化、创新和挑战,母亲强调稳定、一致和安全;父亲经常抓大放小,母亲习惯对孩子事事关心;完整的父爱和母爱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和支撑,父爱与母爱相互融合,互为补充,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4父亲缺席,亟盼回归
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失陪”更多的是父亲角色,父亲是孩子的榜样,作为男性的父亲,一般特征是独立、自主、自信、果断、坚毅、与人合作、富有进取心等,经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在与父亲的不断交往、相互沟通中,会不断模仿和学习父亲,受到父亲良好影响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会更加自信,做事更加果断,思想更加活跃,抗挫折能力也较强,会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受同伴的欢迎。一个普通的父亲,不在于有多少文化,有多高的学识,有多大的本事,而在于用自己的榜样和影响,教会孩子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具备了这一点,孩子就会走好自己的路。
五、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在你选择成为父母之时,你的行为举止,一言一行就注定将改变一个人。家庭教育的真谛不是教,更不是管,而是引导与示范,父母们需要做的是对孩子的鼓励与陪伴,是“蹲”下来“陪”孩子“看”世界。因为,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1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父母,其实给不了孩子属于他的未来,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父母能做的只是努力守护孩子能够得到的当下的快乐和幸福,不焦虑、不盲从,不攀比。和孩子一起慢慢体味相伴时际遇的每一道风景,每一种心情。不要怕虚度光阴,教育本就是留白的艺术。陪伴是相互的,滋养是相互的,给予是相互的。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培养”就是“陪着养”。陪伴之于教育的关系应该是先于教育、包含教育,只有这样,教育才会变得轻松、快乐、自然而然。父母要舍得花时间陪孩子,因为童年是人的前半生,陪伴孩子时,一心一意,给孩子你最好的专注力。
2无暇陪伴,忙只是借口
陪不陪孩子,从来就不是时间问题,而是选择问题,是价值排序的问题。忙只是借口,只是看父母把什么看的更重要而已。钱可以暂时少赚点,工作永远都做不完,但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在孩子的陪伴上,父母只有一次机会,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差别是管理时间的能力。一个人的主要时间分配到“不重要不紧急”,是得过且过型;分配到“紧急不重要”,是随波逐流型;分配到“重要紧急”,是勤奋工作型;分配到“重要不紧急”(例如健康、读书、教育子女等),是智慧发展型。您是哪一种类型?
3孩子有求,请专注陪伴
孩子闹情绪,缠磨人,求抱求陪伴时,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高危信号,说明父母已经太长时间沉浸工作、琐事,忘记关注孩子。这时,父母要做的就是,手上心上什么都放下,专心陪孩子,每天哪怕有一小阵子。不一定很多语言,也不一定绘本玩具游乐场,只是陪着孩子,由孩子牵引着安排时光。世间一切显现皆修行对境,孩子禅,方便修。当孩子抱怨你从不带他去公园或总是夸奖邻家的孩子时,你可能会不屑一顾或敷衍了事,然而对于孩子而言,感觉就是一种事实,父母需要做是去发觉孩子行为背后深层的含义。
4陪伴是最好地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底色,而父母是这底色最重要的绘制者。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将自己看得如何重要都不为过。父母不会教育不怕,不懂教育也没关系。对孩子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奢华的物质享受,而是寂寞时有人陪伴,迷惑时有人指引,成功时有人鼓励,失败时有人理解。陪伴不仅仅是形随,更重要的是心随,是父母的心跟着孩子的内心一起成长,一起相伴。生命不可逆转,也不会停留于昨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他的优点、他的思考、他的梦想、他的烦恼、他的需要,父母若一直陪伴他左右,岁月会告诉您这些。忙碌的父母们要多抽一点时间,陪孩子一起慢慢长大。
教育,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落实在行动中的责任、智慧;爱也不是挂在嘴上的种种借口,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呵护、关怀,是孩子进步时父母扬起的眉毛和嘴角的微笑,是孩子郁闷苦恼时父母流露出的焦急和关切„„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陪伴者。周国平曾说过“生命中不可或缺东西就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记忆,我不希望在孩子最重要的时刻,家长缺席。”的确,在孩子的成长中,没有什么比父母的陪伴更重要。爱需要时间来表达,工作缠身的父母,请尽量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吧,倾听他们的心声,不要忽略他们的感受,蜗牛会慢慢长大,不要错失孩子成长中的陪伴!家长是最需要训练却最缺乏训练的一种职业,父母事业上的成功永远无法弥补家庭教育的失败。孩子的成长教育,父母只有一次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第五篇:共同生活互助协议书
共同生活互助协议书
甲方:,男,现年67岁,是西京公司退休职工,身份证号:。
地址:电子城电子三路西京社区
乙方:,女,现年65岁,现退休教师,身份证号:。
住址:电子城电子三路西京社区
鉴于甲、乙双方已年迈,且系单身,生活孤独,有病时无人照顾,双方自愿共同生活,相互扶助,为避免争义现双方协议。
一、甲、乙双方共同到一起生活,不领取结婚证,只在生活上互助、互扶。
二、共同生活期间,乙方到甲方处居住,经济各自独立,日常生活费用由甲方承担,小病相互照顾,大病甲、乙双方不能够共同处理的,由各自子女带回抚养。如其中一方过世,由自已的子女带回并安葬。
三、在任何时候,甲、乙双方各自的动产和不动产归各自所有,一方过世其财产由其子女继承,另一方不继承,不干予,自回其家,甲、乙双方的子女,只对自己的父(母)尽扶养义务,不承担向另一方尽抚养义务。但是,无论甲方,还是乙方的子女均不得干涉老人生活自由,还应尊重另一方的老人。
四、本协议未尽事宜在行协商。
五、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及自子女各执一份。
甲方:乙方: 甲方子女:乙方子女: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