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学生的心
走进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工作体会
小池镇白庙小学张永中
平时在办公室,经常看到有些班主任因学生犯错而大发脾气,大声训斥学生,可教育效果却微乎其微:学生表面上唯唯诺诺,内心里却不以为然,老师自己也气得自叹“黔驴技穷”。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我尝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做他们的朋友,尊重他们,关爱他们,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取得了不错的教育效果。
一. 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尊重学生
教育发展到今天,教师应有的品德不是“师道尊严”,而是与学生为友,尊重学生。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我很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力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当学生有了过错时,我会给他们申辩的机会,采取写说明书(不是检讨书)的方式,让学生陈述犯错的原因,并写出自己的认识。有一回,我班有一个学生试卷没有拿给家长签字,我让她写一份说明书说明原因。她是这样写的:“今天,我的试卷没有签字,不是我不想让妈妈签字,而是我不敢让妈妈签字,因为这次考得太差了。妈妈说过我再考不好就要打我一顿,然后赶我出家门,绝不手下留情。我不想挨打,更不想被赶出家门,我怕,我不敢!我完全明白不拿试卷给家长签字是不对的,所以我以后一定会努力,争取每次都能考好。老师常说‘笨鸟先飞’,我想我以后一定会像‘笨鸟’一样,勤奋一些,向我的同桌学习,这样考试考好了,就不再为签字的事担忧了。希望老师能帮助并督促我,谢谢!”看了这样的说明,难道我还有理由为了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硬要她给家长签字吗?
二. 走进学生的心灵,其次要关爱学生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经常与学生谈心,向他们问寒问暖,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与在校的生活状况。尤其是生活上的困难与忧虑之处,我更是加倍给予关心,消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安心学习。我班有名学生,名叫余建雄,父母感情不和,母亲离家出走,多年没有音信,父亲长年在外打工。这样,余建雄就丢给了年迈的奶奶抚养,由于缺乏母爱,加上奶奶照料不周,使余建雄性格孤僻、内向、少语,情绪低落。一次,为了一点小事,跟奶奶闹别扭,一连几餐不吃,背着书包上学。我得知这一情况,主动找他谈心,并拿出钱叫学生买来方便面塞在他手里,当时,他感动得热泪直流,并表示在家听奶奶的话,在校听老师的话,争做一名好学生。
三. 走进学生的心灵,还要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的独特之点而有兼容之心,承认学生的长处而不吝赞
赏之意;了解学生的需求而尽力满足;原谅学生的过失而给以改正的机会;体察学生的难处而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这都是一种理解。我们的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烦恼。在学生遇到困难、碰到挫折时,我能充分地理解他们,以诚相待,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化解矛盾,消除挫折,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信任和理解。一次,我班一名学生忘了带作业而没交,他正准备挨批评,我走到他身边,摸摸他的头轻轻说:“下午记得带来。”他使劲点点头说:“好!”后来,这位学生还把这件事写进了作文中。事情虽小,但给我印象很深,大多时候,学生犯错误是无意的,老师不一定非得对其大声吼叫、发怒,理解他并相信他,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一剂良药。平时,我们常常碰到屡教不改、屡教不会的学生,常常因学生屡教不听而心生厌烦,其实,只要我们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情况也许就会不一样。
四. 走进学生的心灵,最后要学会宽容学生
平时,我们习惯于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没有想到学生毕竟是十来岁的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一些偏差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我们要常怀一颗宽容之心,“大人不记小孩过”,心平气和地帮助他们认识缺点、错误,而不是板着面孔,大动肝火,甚至为一
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做文章,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那样,老师自己每天将面临无尽的烦恼,其本人和学生也将更加难以搞好教与学。而宽容学生,有时却会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有一次,预备铃响了,其他同学都在一边背古诗,一边做课前准备。我却发现调皮鬼张星同学还在教室门口探头探脑,发现我来了之后,一溜烟跑上了座位。我又好气又好笑。走进教室,我对着全班同学说:“我非常感谢张星同学跑到教室门口来迎接我!“同学们听了后,都笑了。张星也不好意思地笑着低下了头,显然,他认识到自己错了。此时,我还有必要去批评张星同学,然后再借此机会教育全班同学吗?
总而言之,想走进学生的心灵,就必须要善待学生,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真诚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也只有这样,才使得自身每天都拥有一份好的心情,去领略教育成功的喜悦。
第二篇:我的家访 走进学生的家,走进学生的心
走进学生的家,走进学生的心
长安中心小学 孙晶
家访记录一
时间:2012年1月18日 地点:学生张海颖家
家访目的:该学生很难和其他同学相处,经常为一点小事和别人吵架不懂得谦让关心别人。作为教师的我私下问其原因。该学生总是找各种理由。把责任推加到别人身上,于是我决定家访,找出究竟是什么原因。
家访主要对话:先电话联系家长,约好时间。到家中后,和家长聊了很长时间。我说明了家访的主要目的,家长也有同感,说孩子从小不在自己身边长大,总是在姥姥家住,有时候在奶奶家,老人们都很宠爱她,长此以往,养成了娇生惯养、自私自利的坏习惯。
家访体会:想起教育的特点,教育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齐抓共管。学生毕竟是学生,虽然家庭有一定的原因,但作为老师要承担起学校教育的责任,多培养孩子责任感,慢慢为别人着想,让孩子感受到关心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幸福也会得到快乐。
家访记录二
时间2012年2月5号
地点:学生柳明阳家
家访目的:该学生这个学期行为反常,经常和同学打架,成绩也一落千丈,对他来说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带着要问个为什么,我来到了他家。
家访情况:来到他家,家里只有姥姥在,父亲还在外面打工。听姥姥说,在家很听话,能帮助家里做力所能及的活计,能给姥姥做饭做菜。家里经济条件很紧张,母亲又去世,父亲不想苦了孩子,就省吃俭用平时给孩子很多零花钱,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在学校里,孩子心理有点想法,自觉性差,所以学习上稍不如意就想破罐子破摔。
感想:教师只有走进学生内心,和学生成为朋友,才能了解他们的内心真正的想法。看来,教师要培养和改变这个学生也是要花心思的。我想,应该从爱来入手,一点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补偿他缺失的母爱,给他一个良好的思想引导。还要对他的父亲进行教育,要他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
家访记录三 2012.2.7 人物:季红杰父亲 谈话内容: 师: 季红杰这学期有一定的进步.课堂上守纪律了,也能认真听讲了,特别是课堂上能开动脑筋,积极举手发言,声音响亮.但他现在最让老师着急的是不爱写作业,速度慢,边写边玩,书写不规范,正确率也不高,课堂作业要在老师多次的督促下才能完成,而回家作业常常不能按时完成,尤其是他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容乐观.其父:季红杰这孩子自觉性差,我们是知道的,在家作业常常是一边做一边看电视,一定要我们家长坐在他的身边,他才能把作业做完,说实话,我和他的妈妈有时候做生意不在家,而奶奶又管不住他,确实,有的时候他的回家作业没有写,以后我和他妈妈尽量督促他完成家庭作业,关于阅读方面我们会尽力的.师:我也知道你们家长也有难处,但是教育好孩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季红杰其实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关键是他学习自觉性较差,因此提高他的学习自觉性,端正学习态度,让他能自主地去学习是关键.你们有时间要多和他交流,从你们的经历谈学习的重要性,当然你们也要发现他的闪光点,比如只要一发现他放学回家后就写作业,或有一些字写得有进步,要立即给予多形式的鼓励和表扬,我相信,只要一步步抓紧,抓实,他会有很大的进步的.其父:老师你刚才讲的确实很对,我们一定会积极配合和督促,我也希望老师在学校能给季红杰多多教导。
师:对于季红杰我们老师会多给予特殊关心的,这一点你们家长可以放心,我也希望你们家长要多与我们老师联系,我相信,季红杰会有很大进步的!其父:谢谢,我们共同努力!
„„
看着上面自己的亲笔家访记录,我的心里充满着无限激动和感慨。一页一页的翻动着,我的思绪不禁又随着笔记回到了家访的具体情境之中。
每年都家访,可是今年我是第一次到迟福恩的家。冬日的早晨,嘎巴嘎巴的冷。早晨摩托车不好打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丈夫的帮助下终于启动了。早知道他家在偏远的大山里,心里已做好了艰难跋涉的准备。一路走,一路打听,山路十八弯,石子路上斑斑驳驳还有上场雪没化掉又冻层冰的痕迹,一不小心,车轮压上,跐溜跐溜的滑,险些摔倒,心里胆嘘嘘的,紧张得不行。这对于我这个初级摩托车手来说,先前的心理准备早已打破了防线。我也情不自禁的想起,迟福恩的爸爸每到周五没有车接的时候自己骑车来校接孩子,多远啊!而孩子呢,据说,每次上学时要走到校车停站处要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这早晨又要起的多早啊!带着感慨,到了一个山回路转处,有几座房子依山而建,觉得差不多就在这里,车子停靠路边,下来打听,哦,不是,说,还远着呢。一位大娘说,姑娘,走吧,一直走到这山那头。哦,我点点头,谢了大娘,继续赶。终于到了。房子是新盖的,但是院落没有收拾好,能看出大房子还算气派,只是在大山里没有了城镇边上的那般规整。菜园子很大,一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里面有两个蔬菜大棚。在寒冷的冬天里,透过塑料篷布望去,里面的蔬菜却仍是油绿油绿的,好一派春的气息,也能看得出孩子父母的勤劳能干。由于事先打了电话,狗一叫,父母便相继热情地迎了出来。孩子则羞涩的站在门口,不知说什么好。父母赶紧说他,快,叫老师屋里坐。我简单问了下孩子的作业情况,因为那时候已经放了很长时间假了。因为他学习吃力,我给他留了和其他学生不一样的作业,都是些基础性的知识。家长赶紧叫孩子拿作业给我看看,我看了,比起其他淘气的孩子,他做的还算是认真和工整,只是作业本子上有很多错题。我首先夸了夸他做作业的认真情况,表扬他语文作业字写得工整,数学作业数字清楚,而且没有贪玩,做了很多呢,作为老师没有想到他这样出色,告诉他,老师心里真的很感动。接着,我给指出了一道错题,一步一步启发他思考,教给他思考方法,他随着我的指点,一点点明确了解题思路,口述出了解题步骤。他,就是脑子慢些,其实学习品质还是可以的,关键是总努力,学习不是进步很明显,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给他自信,要他不放弃。我知道,到这个年龄段,很多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或是其他原因等就产生自卑等心理,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行为。我相信,我的一番鼓励在这个假期里一定会给他增加不少自信。最后,我又和家长沟通了教育方法,针对迟福恩同学的性格和学习状况进行了交流,融洽的气氛让我感受到电话沟通所不能及的良好效果。
走出了迟福恩家,再回头望望那个小山沟,山路绵延向远方,透过送别的目光,我看到了希望绵延的方向。
这只是到一个同学家里家访的情景,班里很多同学,每到一家,就有一份感动,一份收获。有的是家庭条件好的,但孩子不知努力学习;有的是家庭条件不好,但孩子很努力。家访后,我更加知道了自己今后该怎样做了,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我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做工作。我深刻认识到,虽然现在通讯手段这么发达,电话家访、短信沟通、QQ交流、博客留言已成为家访的辅助手段。但我认为传统式的家访还是不可丢掉的,这样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师生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从而建立起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友情与工作关系,使家长从心底萌发出一种“自己人”的感觉,自觉地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同时也在学生心目中埋下一颗真诚的种子,使他隐隐产生一种亲情、一种信赖,甚至视老师同父母,彻底扔掉师生之间的那种心理距离感,使他不再反感教师的正面引导,从而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通过家访,我也亲身感受到这样做缩短了我与学生、家长的距离,相信一定会对我今后的工作有所推动和帮助。所以,我希望广大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家,走进学生的心。合上家访记录本,我的心无形中充满了一份庄严————我深感教育事业的魅力与责任所在。
第三篇:让关心走进每一个学生心教育故事
让关心走进每一个学生心中
俗话说“良言一去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般做好每一位队员的工作,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使之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热情、向上的学生更是如此。教师的关心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关心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关心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关心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
各班的中等生中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学生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 “遗忘”的角落。然而作为教师我知道同一班级的队员,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存在着差异,就像就一棵树上长不出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在我带的一个二年级班,班中有一个叫王艳同学,她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没有什么特色的学生。文静、沉默,学习上也是中等。很长时间,我几乎没注意到她的存在。通过家访,我知道她是处于一个单亲家庭,她和哥哥随母亲生活,母亲身体不好,家庭生活比较困难。这个孩子在家里很能干,很懂事,但内心深处却有一些自卑,在学校里我基本没见过她说话。我默默关注着她。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好象也改变了她自己。那是一个中午,我站在班级门口,看着楼道里来回走动的队员,无意中发现楼道里撒了一些饭菜,许多同学说着笑着绕着而过,好象没有注意到地上所撒的饭菜。这时,王艳同学走了过来,告诉大家不要踩了,然后急忙跑回教室拿来清扫工具,将饭菜扫净,又用拖布拖了一遍。我被这一幕感动了,回教室后,立刻在班级表扬了王艳同学,并尽力赞美了她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的好行为。
此后,我又从几件小事里发现王艳性格中闪光的地方,例如值日时总是来得很早,认真做值日,而且并不计较干多干少,谁来的早点晚点,还经常热心帮助别人,通过观察到这些,我每次都及时给予表扬,使她的质朴的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渐渐地我发现她变了,上课特别认真,作业完成得尤其好,原本学习能力一般,而且学习方法很不恰当的她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还被同学们选为班级卫生委员。学期结束时,我把进步的奖状送到了她的家里,向她的母亲报告喜讯,告知她近来的变化。王艳的眼睛里闪着兴奋的目光,喜悦挂在母女俩的脸上。
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每一个孩子在家中都是备受关注的,但是由于性格上的差异,在集体中他们显得很不突出,不显山不露水,很不起眼。他们的沉默寡言,使人经常遗忘他们的存在。但事实上,他们也是同样需要老师的关注与赞赏,他们渴望被关注,在他们身上同样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细心发现,及时表扬,使得她的自信、自尊得到了激励。老师的关注,使得师生的距离拉进了,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她学业的进步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后来她又参加了一个木偶班,在这个班里曾多次参加各种演出。她让我知道一个在各方面表现平平的学生,我们只要真正去关心每一名学生,才能了解学生,发现并让别人承认他某一方面的长处,那么她的自信心会大增,从而激励她在其他方面也努力有较好的表现,于是她便会产生自信心,成为一名成功者。
第四篇:三心,让我走进学生的心灵
三心,让我走进学生的心灵
-----爱心、耐心、细心
教师,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当我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喜悦与激动、疑惑和期待就占据了我的心灵。喜的是我成了神圣队伍中的一员,将自己所学浇灌给祖国的未来;期待的是,自己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磨练,终于得出了这样一句话:只有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下面我从几方面谈谈我当班主任的点点滴滴与大家共勉。
一、对待自己的学生该这样想:“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
子。”每当我走进教室我都会想起这句话,同时也让我明白一名出色的班主任不仅要教艺精湛,有敬业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的投入。要懂得人性、人道和人情。我记得在我带的第三届学生中有这样一个男生叫王斌,他是三差生中的一个但经过多次谈心了解实情,后来他在高考时考进了一所较好的专科,他工作了在节假日都会给我打电话发短信问候。每想到这些我很欣慰。同时我在想用自己的爱心和真心去对待每位学生,你收获的永远使幸福和快乐!
二、班级是一个家,班主任和每位学生都是家中的成员。从这句
话中我们可以读出两个字“平等”尤其在2009年11月19日学校决定重组一个班,让我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当时的我既开心又担心,因为这是从各个班中抽调出来的学生组建的新班级。经过多次心里决斗我下定决心接了这个班,一开始我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先制订班规班级,而是把自己先融
入到这个集体中去让大家接受你这位班主任。每天我第一个到教室等待学生的到来,这样一段时间后学生都养成了自觉早到班级的习惯了,并且一到教室就能听到大家的读书声,我从心中开心。其次是每当我走进教室看到地板上有纸屑时我会主动弯腰捡起它,学生看在眼里自然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自我约束力,这样无形中我的班纪班规就这样形成了,同学们也会自觉遵守。我也会牢记勿乱批评指责学生。我想一个班主任只有从心底里去爱这个班,平等的去爱这个家中的每个成员,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家的温馨,这样的班级才能在和谐中不断成长、进步。
三、难为情,而不难堪,是教育的“度”在一个班级中谈“三心
(爱心、细心、耐心)”讲“平等”并非凡事都迁就、顺从学生。批评和表扬一样重要,只是要掌握好这个“度”。作为一名班主任要让学生明白,服从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责任。集体荣誉的攀升,好的班风班纪的形成,离不开适度的让学生难为情而不难堪的批评,我每次做到批评学生的一个缺点的时候,不妨表扬他的三个优点,这样让学生心悦诚服。在我班上有这样一位学生在我外出开会时,他冒充我给学生签了请假条被保卫科发现,保卫科的同志悄悄把这件是告诉我,没有声张,等我回到学校我第一件事就到了保卫科把冒签的请假条取回来,我一看笔迹我知道是谁签的。到班级后学生非常安静,我和平常一样没有去过问这件事情。课后我找到冒签假条的这位学生(杨浩),学生知道这件事很严重想肯定会遭到老师的痛骂和训斥。而我没这么做,我首先
肯定了他一直在校时的表现、行为习惯、成绩,以及平时文明礼仪。然后我给他指出本次他错误的地方,学生很乐意的接受了老师的批评。从此以后班级再也没此事发生过。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有时,所谓的“经验”反而制约着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不断思考,不断创新。若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按***惯去开展工作,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德育工作的需要。我也常想学生品德的生成需要自主,要有空间,只有创新班级德育活动,才能让学生有展示独特个性和非凡才华的舞台。
我相信我们只要多一些创新意识,少些老套模式,少些经验主义;多些关爱关心,少些批评指责。你肯定是一位很快乐、成功的好老师。
姓名:徐平
联系电话:***E-mail:331618285@qq.com通讯地址:四川省巴中市
巴州区第七中学
邮政编码:636000
第五篇:走进学生心灵
走进学生心灵,享受教育幸福
华升学校校长
牛和泉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这样说:“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进学生心灵的世界,许多百思不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教师工作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又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知识、有个性的人组成的群体,他们可以接受管理,又可以干扰管理,还可以组织起来参与管理。班级管理没有学生的参与,许多管理过程是很难进行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参与管理,实现班级管理自主化呢?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爱心: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爱,一个古老永恒的话题,我们所处的世界处处都有爱的踪迹。朋友之间、亲情之间、陌路人之间、同路人之间、患难之间、危机之时,人们都渴望得到爱。只因有了爱生命才得以延续,人类才得以进化,社会才得以发展。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教育是心灵和心灵的碰撞,只有教师的爱才能开启学生闭锁的心灵。
爱,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感情,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关联。用爱心育人是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爱心奉献给学生。班主任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只有一心一意爱学生,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被人们公认的“爱心之父”的裴斯泰洛齐,用他自己的行动谱写了爱心教育的奇迹。他面对的孩子,大多身体有缺陷,很多有慢性皮肤病,使他们步履不便,或是头上长癞疮,或是衣衫褴缕、满身虱子;很多人骨瘦如柴、形容枯槁、目光无力,有的是不知羞耻,习于伪善和欺骗;另一些儿童为不幸所折磨变成猜疑和胆怯的人,完全缺乏感情。面对这些孤儿、弃儿、病儿、弱儿,裴斯泰洛齐 和他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孩子生病时,他在身边,孩子健康时他在身边,孩子睡觉时他在身边„„。被孩子们称为慈父的裴斯泰洛齐说:“我的目的在于使他们过着共同的新生活,产生新的力量,在孩子们中间唤醒他们兄弟般的情谊,使他们成为热情的、公正的、亲切的人。”假如我们的老师具有裴斯泰洛齐那样的爱心、耐心、恒心,什么样的顽劣学生不能转化,什么样的心结不能解开呢?俗话讲: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爱每一个孩子必须相信每一个孩子,班主任教师要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天才来欣赏,当成天才来培养。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坚持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成功的潜能。在教师确立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教育信念的前提下,教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最后逐步达到学生自己争取成功。通过反复成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其实,孩子都是喜欢读书的,每年学校招收一年级新生,孩子们满怀热情,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随后,考试出现了,于是总有人名次排在后边或考试不及格。当这种现象在某一个孩子身上反复出现,孩子的自卑感就会上升,勤奋感就会下降,表现为对学习的厌恶或抵制。学习反复失败是差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赏识学生。
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从教育自己女儿的过程中,探索领悟到相信、赏识在教育中的作用。他的女儿是一位双耳全聋、三岁半还是一个字不会说的残疾儿。他通过赏识,把聋哑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一个神童,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中国第一位残疾少年大学生。周弘第一次看女儿做应用题,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按说该发火了,可他没有。他在对的地方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对号,错的地方没有打红叉号。并由衷的赞扬:“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十道题就做对了一 道,爸爸象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呢!”八岁的女儿听到这些话自豪极了,自信心得以增强。他成功了,她的女儿成功了。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像他说得那样:“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但你却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哪怕是孩子一千次跌到,也要一千零一次地帮助他站起来。一位哲人这样讲:“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赞扬、鼓励正是对人肯定的表现。老师要想获取教育的成功,就要相信、赏识学生。相信、赏识学生是爱心教育的具体体现。孩子需要理解、帮助,孩子需要信任,孩子需要赏识,孩子需要鼓励,拥有爱心,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同时也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事业护照。
民主: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只有教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时,才会产生最好的教育。要走进学生心灵,教师必须把自己的心溶进学生的心,把自己的情溶进学生的情。将师生关系转化为师友关系,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生同化。建立民主、自由、平等、愉悦的师生关系。谈到师生关系,大体可分三个类型:一是服从型,即教师居高临下,以权威者的身份,利用手中的特权,通过规章和奖惩使学生服从,学生口服心不服。二是认同型,即教师以自己的渊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获得学生的认可,学生敬而远之。三是同化型,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把学生当朋友,这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要实现师生同化,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必须从以下几下方面入手。
第一、向学生学习。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曾经有过许多论述:《论语》中的“不耻下问”;《学记》中的“教学相长”,荀子《劝学篇》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韩愈在《师说》中的论述就更明确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这些说法似乎只就学业上来说的。而在思想、道德、人格上,“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宣传,给教师披上神圣的外衣。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绝对的权威、完人,教师也自认为自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其实封建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奴才教育,在这种教育下面,向学生学习是一句空话。教师这种“道德圣人”的自我感觉,到现在许多教师还不自觉地奉行着。认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是学生的道德楷模,有充分的理由和百分之百的资格去“教育”学生。正因为我们有这种观点,我们总以为学生一入校就品德不好,需要我们灌输“美好的道德”。从教育的起点上,我们已经把学生当作“道德病人”。而事实上,“人之初,性本善。”在很多方面,学生其实要比我们纯洁得多,这是有事实依据的。请看每次学雷锋的活动,参与热情最高的是孩子;每次各种公益捐款活动,积极性最高的是孩子;每周的升国旗仪式上,最整齐最严肃的队列还是学生„„。面对学生晶莹剔透的童心,难道我们没想到自己的心灵锈迹斑斑了吗?作为教育者要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但决不意味着每个教育者已经达到了这么高的境界。我们应当承认教师不是完人,承认教师在诸多方面不如我们的学生。这并不是降低了教师对自己的人格要求。恰恰相反,只有教师随时注意到自己的不足,才能真正促进教师自身的自我完善。在这个完善过程中,学生是我们的参照物和镜子。
加里宁说:“教师应当是学识很高的人,另一方面应当是无尚诚实的人。”向学生学习,其意义在于还教师的真实。我们在学生面前是人不是神,我们有优点和长处,同时也有缺点和短处,学生更会把我们当做可以信任、可以亲近的朋友,而朋友般平等的感情,无疑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向学生学习其意义还在于还教育以诚实。面对当前弥漫着的教育虚假,教育者以自身的诚实一方面消解着虚假教 育的负面影响,同时以诚实培育着诚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己不相信的决不交给学生。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这是教育者起码的职业道德。向学生学习,从教育角度讲对学生也是最有效的教育。学生会从教师的身上看到:什么叫“人无完人,”什么叫“知错就改,”什么是“见贤思齐。”教育者对自己错误的追悔和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将感染激励着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战胜自我,一步步走向卓越。
陶行之在谈到“民主教师”时,把“跟小孩子学习”作为民主教育的必要条件这一。他曾这样说:“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去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先生与学生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这是先生受学生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先生是受学生的锻炼。”正是在这“师生接近,”人格互相感化的过程中,教育便放射出“民主”之光。
第二、在民主管理中学习民主。今天,我们已走进新世纪的大门,今日的学生将是明天的公民,建设国家的“接力棒”,不久就要传到他们手中。没有民主精神,就不能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任;没有民主的教育,便没有民主的未来。看来教师是否具有民主精神和民主意识决非小事,它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可让人痛心的是:今日学校还有为数不少的文明监狱,将学生管得死死的。个别教师,高高在上、威风八面。只要他那张冰棍似的脸一出现。学生大气都不敢出,就象“耗子见了猫一样。还有部分班主任将班内的大小事物包揽无余,事无巨细,事必亲躬。从抓学生迟到早退到学生佩带校徽,从学生衣着是否整洁到学生是否洗脸,从和学生一起卫生扫除到陪着学生上自习,从学生吃零食到提着缺腿的凳子四处找木工。整日疲惫不堪,可得不到学生的理 解。自认为尽职尽责、呕心沥血,可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教师缺乏“民主”精神。
独裁、一言堂、个人迷信是愚昧落后的产物,民主管理是文明与进步的选择。作为教师应把全体学生当作朋友助手。谁是学生命运的主人,应该是学生自己;谁是班级的主人,应该是全班每一个学生。如果不发挥他们主人的作用,时间长了他们就丧失了自主、自立、自强的信心,失去了对集体的主人翁责任感。一个班级如果努力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人翁作用,那么他当班级主人的能力就越强。学生在班集体中主人翁作用发挥的越充分,他对班级就越热爱越关心。对教师就越信服越尊重。
魏书生老师在管理班级中,班级的每项制度,每件较大的事,在确定前都和学生商量。大家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由集体举手或投票表决。把个人意志上升到民主意志,学生从民主管理中学会了民主,增强了民主意识。他们的班级,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干,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干,学生真正成了班级的主人。魏老师即使多日不在家班级也能井井有条,学生学习成绩也能蒸蒸日上,其主要原因,在民主管理中学生学会了管理,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学习。
教师的民主精神、民主意识、民主管理密切了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心心相印、情情相溶,班级管理从“必须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尊重:走进学习心灵的信用卡
尊重是人的需要。尊重和帮助他人,内心就充满了做人的自豪和幸福,从中也体现出做人的价值和自尊。尊重他人的付出,会换来他人尊重你的回报。相反,如果教师的自命不凡,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学生当然也不会买你的帐。古人说:“尊人者,人尊之”就是这个道理。尊重能换来尊重,关爱能换来关爱。让学生尊重教师,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育集情感、科学、艺术于一身,尊重、理解、信任、宽容学生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不同,但都履行同一项特定义务,即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教与学分工的不同,绝无高低、贵贱、等级之分。教师应该把学生平等地看成一个大写的“人”字。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就等于尊重教育。曾经有这样一个教师,他所教的二年级学生在做数学作业时,曾三次出现错误。这个教师当着全班同学们的面,在孩子的小脸上画了一个“×”号。以此作为惩罚。回家后,这个孩子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害怕,我再也不去上学了。”难道说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也有自尊心吗?是的,因为学生无论大小,都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在教师的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堂堂正正的人,都有尊重别人和被别人尊重的基本权力。有位教育家曾这样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讥笑中有牛顿,你的冷眼中有爱迪生。”善待学生是每一个教师起码的师德要求。有些教师对待学生,冰凉的心、冰冷的眼,冰硬的语言、冰棍的脸。其实孩子所犯的错误是美丽的错误,连上帝都能原谅,何况是教师呢?面对灿烂的生命,面对花一样的笑脸,我们教师理应笑起来。教师要蹲下身来看待孩子的世界,把学生的人格提升到自己对等的水平上,师生之间才会产生心和心的交流,心灵和心灵的对话。
第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真正的素质教育理所应当的是个性教育,没有个性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我们面对一个班五六十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家庭、教养和经历,有着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特长。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要尊重学生性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教育教学中尤其要避免一刀切,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尊重学生 个性我们要从心灵深处去尊重那些倍受冷落和歧视的“后进生”,要坚信每一个学生在今后的生活舞台上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教育的职责正如《学记》中所说的那样:“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发展学生的特长。曾经有这样一位女教师,刚接手一个班的班主任时间不长,上课时他发现一个后进学生在那里涂涂抹抹,像是画画。老师来到学生身边,看到这个学生原来在给自己画像。老师并未生气地说:“嗬!画得蛮像,送给我作个纪念好吗?”这个学生吃了一惊,又惊又怕地把画交给了老师。下课后,老师把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对学生说:“你很有画画的天赋,今后你就负责办我们班的黑板报好吗?”学生愉快地接受了任务,把黑板报办得非常出色。从此后这个学生学习非常认真,后来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尊重学生特长、尊重学生个性是学生进步的潜在动力。
第三、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需要。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选择,没有选择只能导致停止、僵化、封闭、保守和落后,没有选择就没有发展。自然界也是如此,地球气候的不断变迁,对物种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严格甚至残酷的选择;物种也在不断选择自己的演变方向以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如生存地的选择,形态的选择,本能的选择,食物的选择等等。凡是选择了在大自然中正确的位置,就延续了下来,发展了起来,否则便会被淘汰。人之所以越活越好,就是因为大自然选择了人类,人类不断地选择大自然发展变化的方向。如恐龙也曾在大自然中称霸一时,但因它的选择背离大自然方向而灭绝。有选择才有特色,有选择才有多样化,有选择才有发展。教育同样如此,有选择才有教育的特色,才有教育的个性化。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足够的选择空间。学生的选择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我们理应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 生的选择。孔老夫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如何使学生选择自己,选择自己所教的学科呢?教师就必须改变自己,适应学生。让学生喜爱自己,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今后的教育不是教师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在新的历程里,教师要努力争取成为学生选择的对象。自己的教育内容成为学生内心的需要。
新世纪的教师,只有具备和时代相通的现代教育观和师生观,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当你实现了这一教育境界,你会由衷的感到教育是何等的崇高而又幸福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