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研究性学习
教学计划
二〇一二年一月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研究性学习
教学计划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上的一种创新,旨在改变过去那种封闭、被动的状态,使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地体现。为认真落实新课改关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七年级决定在上学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为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特定计划如下:
一、活动目的: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着重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索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开设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和最根本的价值取向。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立参与,获得亲身体验,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激活学生各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创意及成果。
4、培养学生的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
2志品德等。
5、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分为两类。
1、探究性的小课题研究。本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研究课题的能力的精神,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的简单研究,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解决综合性的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2、实践性的专题调查研究,旨在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调查,掌握发现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方法,形成怀疑和探索思维的初步能力,培养探索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关注。
四、基本要求:
1、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一般理解和掌握。要注意研究内容和原有的知识能力以及经验之间的联系。
2、研究性学习是完成小学阶段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3、要面向全体学生。
4、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成: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允许个人独自完成,也可以采取个人研究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成。
五、实施步骤
内容要点 时间安排
教师学习,转变观念,学校制定方案
学生动员,布置选题准备 第2、3周第4、5周学生个人、班级初步选题,拟定方案 第6周报送课题,课题初步筛选,合并相近题目,确定供选课题。第7周学生自主选题,自由组成课题小组,选举组长。课题组成员共同设计方案。教师成立相应的课题指导小组。第8周课题小组独立实施,教师监控、指导 第9~17周初步形成成果:学生撰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第18周成果展示,同学评议、教师评议,学校评比。第19、20周六、实施环节说明:
1、动员学生初步自选课题、自选后可以填写统一的方案设计表。
2、学生课题研究小组的组成。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统一选择的课题,自由协商组成研究小组,并选举组长。对没有完成组合的少数学生,教师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适当提出建议,帮助他们组建小组。小组组建后,由组长组织本小组同学共同讨论、设计研究或调查方案,并填写统一的“开题报告暨研究计划表”。
4、实施过程监控
①加强管理。要求学生在每次活动前认真填写活动计划表,或书面报
4送指导教师,每次活动后,及时填写并上交活动情况汇报表。
②整个研究过程,学生始终是主体。指导教师只是适度参与,负责对整个过程的监控、帮助和指导。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咨询、方法指导、要随时跟踪检查研究进展情况,及时指导学生调整研究计划,纠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的偏差。
③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特别是组织学生外出调查的活动项目,要报请校领导的批准,确保学生的安全。
5、成果表现形式。可以是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小论文、小创作、小发明,可 以是操作表演、研讨会,可以是展示专栏、墙报等。
6、其他说明
①在实施过程中还将遇到一些操作性问题,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摸索,逐一解决。
②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只有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才能逐步完善。
第二篇:第二学期七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
吕艺二中 张凤霞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从小学到中学的转换,他们爱表现,好活动,对外部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另外,他们学习的劲头足,互助精神强。绝大部分学生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
二、教学内容:
研究性学习致力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着力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依据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分为两类,即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课题研究类是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为主要目的。项目(活动)设计类是以研究操作问题,提出实际解决办法为目的。本学期的研究内容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生活、环境为主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更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它更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而不仅是通过课本和老师获取间接的知识;在知识技能的运用中,在亲身实践中,使同学们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各方面得到升华。具体说,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能体验出解决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不易,才能感受到书本上每一项知识的来之不易,才能体会克服困难,顽强进取的酸甜基苦辣,才能品尝获得成功的无比喜悦。
提不出问题,就无从谈及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无从知道围绕什么主题收集分析资料信息,更无从着手总结提练研究的成果。研究性学习要求同学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
分析和利用信息是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活动主线。
4、分享与合作。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学会与人共同承担素任、共同分享快乐和成果是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研究性学习为同学们的人际沟通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在开展研究活动过程中同学们要发扬团队精神,学会合作与分享。的追求,需要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虚假。在通向成功的崎岖道路上,只有不畏艰难才能到达终点。研究性学习虽不能与先辈们的上下求索和科学家们的创造历程相比,但同样需要同学们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追求进取的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值取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与时代前进方向一致才能创造出价值的成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通过社会实践,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
四、实施措施:
1、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2、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3、适时评讲,强调学生们通过交流实现对研究经历、感受、成果的分享。
3、加强对学生搜集资料的指导。
五、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
1初中生如何合理消费开题1
2妇女节、植树节的有关知识1
3重要节日及习俗1
4家乡的商店、超市及其分类1
5初中生如何合理消费研究指导(1)1 6走进青春期2
7-8个人体貌个性特征及家庭成员信息1
9如何进行观察1
10地震—防震与减灾1
11初中生如何合理消费研究指导(2)1
12各种各样的房屋及房屋的建筑特点113--14天气2--16现代交通工具2
17-18初中生如何合理消费成果汇报2
第三篇:2013学年第二学期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计划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1.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选择课题(或主题),主动实践,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指导。课程实施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提高和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活动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深刻而广泛的实践体验。
2.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注重面向学生生活。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从学生所处的实际环境出发,引导学生从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
3.完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检查和评价,过程和结果相结合评价,鼓励学生自评。
第一周:初一总结去年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情况,传达这学期计划,谈论本学期新课题。
初二回顾活动项目设计的步骤,准备设计一个旅游计划。第二周:初一分小组确立研究课题的主题与制订方案,初二分小组设计旅游计划。
第三、四周:初一开题演讲,并进行评价、打分。初二对旅游计划开题演讲,并进行评价、打分。
第五至八周:初
一、初二各研究小组查阅、收集资料,调查访问、整理信息,开展课题或项目(活动)设计
第九—十周:教师中期指导。
各研究小组相互交流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讨解决的办法,指导教师对活动进行协调、管理,及进行相关方法的指导。
第十一至十二周:结题指导
指导学生整理活动过程中积累的资料、指导学生完成结题报告(论文)的撰写、帮助学生确立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等。
第十三至十八周:汇报展示评价课
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反馈研究过程中的得失,交流活动中的亲身体验,相互评价研究成果。
第十九周各研究小组总结反思本学期的研究课题或活动设计
第四篇:上学期六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
六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中去,在“做”、“实验”、“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小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门培养创新人才的全新课程。它是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设计,有的放矢的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让学生既掌握各科基础知识,又能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选择小学习,在生活小发展,在探索小创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生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答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使学生学会交流,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理念。
5、使学生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方法措施
1、指导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中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思考、讨论,鼓励学生说真话、展示自己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经验,允许学生节外生枝,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观点,变教师传授为引导、帮助、促进,切实转变教师角色,和学生一起成长。
2、积极探索多种实施模式,体现学科特点。把交流与指导密切结合,互相渗透,灵活运用,注意组织活动的周密性,减少预设性,增强对生成性的关注与把握。注重课程活动设计的容量与难度,符合本年级学生的特点与兴趣。注重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发挥合作中的探索、分享效应,提升与扩展活动的内涵。
3、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建立有利于综合实践课实施的支持网络,打破学校界限,争取家庭与社会的支持,更加充分地利用社会与家庭资源。更多地和少先队活动、班主任搞的活动、学校的有关活动相结合,以整合的观点看待问题、发挥他们的作用。
2017年9月1日
第五篇:四年级上学期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
四年级上学期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中年级段的学生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他们爱表现,好活动,对外部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另外,他们学习的劲头足,互助精神强。绝大部分学生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
二、教学内容:
研究性学习致力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着力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依据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分为两类,即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课题研究类是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为主要目的。项目(活动)设计类是以研究操作问题,提出实际解决办法为目的。本学期的研究内容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生活、环境为主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更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它更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而不仅是通过课本和老师获取间接的知识;在知识技能的运用中,在亲身实践中,使同学们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各方面得到升华。具体说,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亲身参与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要义。只有参与进去,才能体验出解决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不易,才能感受到书本上每一项知识的来之不易,才能体会克服困难,顽强进取的酸甜基苦辣,才能品尝获得成功的无比喜悦。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提不出问题,就无从谈及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无从知道围绕什么主题收集分析资料信息,更无从着手总结提练研究的成果。研究性学习要求同学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
3、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是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活动主线。
4、分享与合作。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学会与人共同承担素任、共同分享快乐和成果是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研究性学习为同学们的人际沟通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在开展研究活动过程中同学们要发扬团队精神,学会合作与分享。
5、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科学的态度和科学道德是研究性学习追求的高尚人文精神。真理的追求,需要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虚假。在通向成功的崎岖道路上,只有不畏艰难才能到达终点。研究性学习虽不能与先辈们的上下求索和科学家们的创造历程相比,但同样需要同学们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追求进取的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才干是我们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与时代前进方向一致才能创造出价值的成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通过社会实践,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
四、实施措施:
1、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2、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3、适时评讲,强调学生们通过交流实现对研究经历、感受、成果的分享。
3、加强对学生搜集资料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