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练习的实践与研究(定稿)

时间:2019-05-15 16:0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练习的实践与研究(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练习的实践与研究(定稿)》。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练习的实践与研究(定稿)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练习的实践与研究”实施方案

谭银霞

一、背景与研究意义: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给教师提供反馈信息,以便教师进行纠错和指导,但是,在我们的课堂练习中,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课堂练习内容应试化,课堂练习基本上还拘泥于教材或考试题型所传递的信息,而开放型的、能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和发散学生思维的课堂练习还比较少;课堂练习的形式单一,封闭型题目较多,开放型、探索型题目很少涉及;题目设计梯度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课堂练习缺乏“备学生”,课堂练习设计时忽视了学生的差异这一实际的必要环节,对练习没有进行有效的取舍、组合、拓展、加深,课上所有的练习所有的学生都要做,形成了后进生跟不上,好学生吃不饱的状况;教师在讲解练习题时忽略因材施教,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对学生做题方法的训练,讲解缺乏针对性;反馈题型设计不恰当,使学生陷入新的困境,没有突出错误点。因此,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急需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性练习活动”的改革之路,所以提出“课堂练习有效性”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效”入手,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一个有目的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有效的学生是有效学习的核心和实质。

三、研究目标

1.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强化教师“预设”意识,促成学生“生成”的达成,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2.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合理的练习结构和学生喜欢的课堂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争使课堂练习有效、高效,为促进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内容。

四、研究内容

1、如何充分发挥课堂练习功能,提高练习的效率的研究。

2、探讨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课型进行练习选择的策略研究。

3、如何通过设计练习,开发学生思维的研究。

4、以有效性为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多元化的练习题,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过程。

5、实施课堂教学分层评价讲评学生练习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五、研究对象:六(2)班全体学生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有关分层递进练习设计的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归类。

2、行动研究法:

①测验法:了解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程度。

②分析法:提示练习内容和操作方法的联系。

③谈话法:了解学生对练习层次的自主参与和选择练习的现状

3、经验总结法:对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促进不同层次学生都有不同发展练习设计进行总结,撰写报告。

七、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计划、调查分析

2、研究阶段:上研究课,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去得相关资料,探讨反思。

3、整理收集各种资料,全面反思、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八、预设的研究结果

1、通过研究从各个环节摸索练习的有效方法,从精心设计练习,改革批改作业的方法,对学生作业有效性评价策略上入手,并做好反思和总结。

2、通过研究发现练习环节中的基本规律,为后进生转化找到一种合适的途径。

3、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4、提炼并撰写一些案例、心得、论文等。

第二篇: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如何充分发挥练习功能,提高练习的效率的研究。

2、探讨不同类型的数学课进行练习选择的策略研究。

3、组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课型的练习体题组的研究。

4、如何通过设计练习,开发学生思维的研究。

5、以有效性为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多元化的练习题,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过程。

6、实施课堂教学分层评价讲评学生练习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四、研究过程及方法选择

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9月至2010年11月)

(1)制定课题方案与申报工作。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2)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做好成员分工。

(3)建立学习交流信息的制度,组织学习理论,收集有关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12月至2012年7月)

(1)确定发展目标。培训参与研究的人员,边研究边积累资料,定时交流研讨,做好阶段小结。(2)通过和实验教师的共同研究,撰写实验方案。

(3)前测,调查问卷

(一)。(4)开展评价活动、验证实验方案。

(5)注意资料收集归档。(6)后测,调查问卷

(二)。(7)积累实验案例,分析实验效果。

(8)初步评选优秀案例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

(1)按计划完成实验任务。(2)分析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

(3)指导参与课题的教师进行实验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研究研究报告及相关教学论文,优秀研究案例等,总结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和问卷法为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抽样法、观察法、数学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1、论文的撰写。

2、探索并形成我校小学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练习题组的设计能力、更加有效地发挥数学练习在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方面的知识能力。

3、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

4、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练习在评定检测学生数学成绩方面的评价功能,以及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

按照课题组研究计划,2016年9月初召开课题组成员上学期研讨交流会,总结2015年的不足及困惑,调整思路;大家研讨并制定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明晰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为了强化了课题组教师精心设计操作活动的意识,更加精细的把握好教材,较好的应用教材中动手操作的教学资源,把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2016年下半年我们做了研究调整,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基本措施

1.继续加强课题理论的学习,搜集课题的信息,提高研究水平。一方面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导师讲座,(全国有名专家没资金邀请)我们利用看光盘看视频的办法对课题组教师进行专业的引领。一方面加强有关学科教学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强化有关融合理论的学习,力求在两者之间找到融合点,使课堂操作更好的融合到数学课堂中;另一方面加强个人研究的计划性,提高课题成员的个人研究意识、强化教师精心设计操作活动的意识,引导教师把握好教材,应用好教材中动手操作的教学资源,把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2.具体明确课题研究问题,依托问题实际厚度。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我们只需解决好以下4个问题(A结合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怎样确定有效的操作内容。B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C怎样要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效结合。D操作学具要做到适时、适量、适度。)要求研究教师结合解决的4个问题选一个主题本学期继续第二轮的“五个一”研究。每学期结合主题有准备理论学习分享一次;每学期设计上一节研讨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每月案例剖析一次(有4个主题);每学期研究成果小结(或论文);每学期研讨简报一份;课题组要组织人员对实验课进行评议。课题研究以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为载体,研究为课堂和学生服务。课题组教师要将课题研究“五个一”同各类优质课竞赛、优秀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的评选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参与。通过精心设计操作活动的教学设计,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时间,促使学生主动获取基本知识、基本计能、基本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使每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动脑、动口、动手,最终实现学会学习。课题组成员及时整理研究资料,将过程性的资料刻录成光盘及时上交收集研究资料,以便总结方法。

二、课题研究成果

以课堂为核心,立足课标,扎实开展实践研究。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必须明确自己“为何而动”,懂得该“如何而动”,这些都有待于教师合理地设计操作活动。只有合理设计操作活动,才能促进操作的有效性,在实践研究中,我们课题组从此下手,在集体备课中重点突破设计操作活动,收获感悟如下:

(一)解决研究“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经学习并进行教学实践,要做到:

1.把握好学生操作的时机。在认知的生长处,让学生动手操作。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就以8+4=12为例:(1)① 8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 另两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2)① 4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 另6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3)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6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 有多少种摆法?(4)以上这些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里拿出()与()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得()”,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规律的认识,而且恰在认知的结合部加强了同化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再辅之以反复训练,就能比较容易地使学生做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脱口而出。

2.在智慧的发展处,加强动手操作。美国当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使学习具有意义,就要让整个人(包括情感、认知学等)投入学习活动,而不能让学习活动成为只是“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此,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其中动手操作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 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②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若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最后重点回答上面的第二问。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 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与高之积的2倍!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的思想,极限的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空间观念。以上这些作用,正是学生的智慧发展之源。这种安排,或许超越了教材,但这正如罗杰斯所认为的:“怎样呈现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个人意义。” 3.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脑操作。创新能力来自于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能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梯形面积以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做:请你用橡皮筋在自制的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图形。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操作,共围出的图形:①长方形有4×3、6×2、12×1;②平行四边形有12×1、6×2、4×3、1×12、2×6、3×4。这时有一个学生说他围出了一个三角形,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算式是6×4÷2。受此启发,其他学生又围出另外的三角形,如8×3÷2、4×6÷2、12×2÷2、3×8÷2等等。还有学生别出心裁地围出梯形的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如(1+7)×3÷

2、(2+6)×3÷

2、(1+5)×4÷

2、(2+4)×÷+4×2等等。通过这么简单的操作,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这些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进一步悟出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即面积应是两个相关长度之乘积。至此,似乎可以煞锣。但我又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刚才围出的图形中是否包含了已学的所有图形?学生马上回答“没有包含正方形”。我又问:为什么没有包含正方形?如果要围成正方形,其条件应怎样改?这两个问题,学生当然能轻易回答,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本身,而在于它又把学生思维向更高的层次推进了一步,使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再次得到发散,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二)应用合理恰当的学生操作时的策略

1.进行定向指导。例如:我在听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个喜欢的图形,然后提出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活动结束后,老师让学生算算一共用了几根小棒,把刚刚摆的图形用加法来表示。结果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3+3+3+4+4+4;4+4+4+3+3+5;3+3+3+3+3; 5+5+5+5+5;3+4+5+3+3;……从反馈的情况看,有些学生在操作中摆的不是同一种图形,这可能是老师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这些同学没听清楚或是没等老师说完就急着开始先摆了。通过这些加法算式去探寻乘法的意义,恐怕也是个问题。这里涉及到在学具操作活动前的定向指导。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在上例中,如果教师能适时的介入学生的活动,可能反馈时不会出现上述问题了。学生的年级越低,教师更要加强指导。小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尚在发展,有意注意难以持久。在低年级听课中,常有不少学生在摆弄学具时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尤其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常常并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鉴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导的内容,一是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什么;二是观察的方法、顺序,怎样观察。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2.设置多层要求。当然,操作问题的设计、编制与探究要求的拟定、提出,既要有挑战性,能够唤起学生操作热情和探究欲望;又要有适切性,能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有所获,亦即我们常说的“跳一跳,够得着”。为此要设置相应的策略:一是在学生原有学习基础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问题,提出要求,使新的学习课题与原有知识的固着点之间保持适度的潜在距离。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因人而异地提出操作问题及其要求。有时,还可将问题分解,形成有若干台阶的“问题群”,使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例如:让学生用两张全等的梯形纸片作寻求梯形面积公式推导途径的操作,所提问题可以保持一定的认知差距:怎样转化成面积公式已知的图形?也可以点明转化方向: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缩短认知差距。对于梯形面积公式的得出,可以只提一个中心问题:怎样由已知的面积公式得出梯形面积公式?也可以分解成问题群: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等等。此外,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提出寻找多种转化、推导方式的要求。

3.调动多种感官。在教学内容中,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观,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学习几何形体时,指导学生用铁丝、编织条等材料,围成几种常见的框架形体,让学生用他们的小手去触摸、感知,加深理解,建立丰富的表象,提高空间的想象力。如用两个圆圈和3根等长的铁丝制成框架式的形体,展开后经过观察与讨论,学生思路打开,想象丰富。他们把这个框架式的形体既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油桶,又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水桶,还可以看作无底无盖的烟囱,还可以看作是一个与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充分的扩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反思不足

在课题专题教研中,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发现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在教学中实际操作方式视角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不够强。课前备课没有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精心设计操作实践活动,在讲求教学策略上差些。

(2)个别学生的操作处于浅层次,停于玩学具,不会思考,在语言组织表述上不足。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教师要养成积极调研,主动分析学情,教材,积极主动学习理论,乐于探讨的教学习惯,使的教学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更能提高课堂效应。

(2)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挖掘有效教学的因素,合理使用学具,将电子白板等课程资源有效地进行整合。

(3)进一步收集好过程性资料,及时归类,及时总结,及时撰写研究报告。

通过课题研究,深深体会到,课堂上动手操作的活动组织不能简单对待,要想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思维能得到真正提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动手操作决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为了操作而操作,操作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操作什么,怎样操作,通过操作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低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数学课堂需要动手操作,但也要适度,本着简约高效的目的,能用图形、符号代替直观操作的,就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动手操作不流于形式,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的体操,为有效数学课堂的创设保驾护航。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预设与调控的有效性实践与研究》开题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预设与调控的有效性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多次“一不留神”的错误提问是造成学生思维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反之,设计精彩的提问,能使学生回味无空,变得思路开阔。教师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上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恰当的提问是教师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科学预设、适机调控提问,巧妙应对师生问答时出现的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基本功。透过课堂提问,能够了解一个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态度、人格特质以及教学机智等方面的情况和水平。

关于课堂提问的预设与调控的有效性的内涵

(1)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

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

有效率: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2)课堂提问的预设有效性是相对于无效和低效提问而言的。

(3)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应该包括: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等候回答和评价梳理等几个环节。提问能够起到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启发、引导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归纳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帮助学生巩固、扩大学习成果,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诊断,传递教学信息、调控教学节奏以及进行班级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国外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斯蒂文思(1912)做了一项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他发现他研究的教师们课堂上所提的66%的问题,属于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记忆型的问题。时隔54年以后,弗洛伊德(1966)的重复研究发现,他所抽样研究的教师们所提的问题中77%的答案要求是具体的事实。国内有《提高教学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和《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涉及到数学课堂提问的预设与调控的有效性研究经检索未发现。所以本课题研究课堂提问的预设与调控的有效性。

三、研究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思维的要求以及学生水平的高低来预设和调控课堂提问的形式与类型。

知识提问:对一些直观、简单或只是机械地回忆和背诵的问题,只须提问“是”或“不是”,及二选一的提问方法

理解提问:用来检查对课堂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学生是能对事实、事件进行描述性归纳类,多用于讲授之后提问方法。

运用提问:预设一个问题情境或简答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的提问方法。

分析提问:要求能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方面,并找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是能介入和比较类的提问方法。

综合提问:要求能把数学的各个知识点结合起来综合考虑问题并回答问题,学生是有创造和预见能力类的提问方法。

评价提问:根据知识设定的标准对问题进行评价判断。例如:你认为他俩的解题过程对不对?哪个的方法更好的提问方法。

四、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将从调研课堂上无效提问现象、分析致因入手,研究课堂“预设提问与调控” 的有效性的个案,发掘有效学习的操作点,引领教师积极应用,构建以“有效学习”为主导的教学体系。立足于科学性、可行性、灵活性和有创意性,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研究。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与教学效果的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和能力的科学评价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完善小学数学课程评价体系,丰富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要点与基本策略。

四、研究方法和过程设计:

1、主体性原则:教师在操作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自主权。要充分相信学生,在各个环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满激情,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得到发展。“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和实际参与。”留给学生充裕的实践时间和探索空间,而不是用演示来替代学生的实践。

2、过程性原则:通过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问题性原则: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用得较多的教学方法。它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已学过的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关注教学内容;更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形成独立思维能力;还能通过相互提问,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合作、交流、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0.1—2010.6)1.组建研究队伍。2.确定研究对象: 3.确定实验班:

4.前测、分析和调研。

5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2010.9——2011.1)第三阶段:实施阶段,作好观察记录分析收集反馈信息。(2011.2-2011.6)第四阶段:总结整调,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撰写论文、个案分析、研究报告。

五、预期成果:

为了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预设与调控的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这些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1)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换套新的教材,或是说用了新的标准问题,其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里面的情况发生变化,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人们十分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是否是探索性的、自主性的、研究性的学习。

(2)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讨论的是个体的人,是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人.当代教育研究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使学生在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和谐统一。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六、研究条件:

我校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硬件设施堪称一流,校园人文和自然环境优美,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文献资料丰富,有比较充足的研究经费,为该实验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教研组是一个“素质好、水平高、功底厚、能力强”的科研集体。课题成员为校级骨干教师,曾参与市级、区级课题,有丰富的课题实验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有朝气蓬勃、进取心强、勇于开拓,有奉献精神,是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中坚力量,这些为该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条件。学校领导对教育科研活动非常重视,经常亲自领导课题实验研究并多次请专家讲学,学校保证每周不低于两小时的集体理论学习时间,全天开放阅览室、图书室、微机室,为开展研究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十一五”期间,我校申报或参与的国家级、市级课题经过努力,现均已结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有的还在全国、市级、区级范围内作了推广,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批教科研骨干,为该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七、参考文献:

《课堂观察》

沈毅

崔允郭

主编 《生成教学》

郑金洲

主编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施良方

崔允郭

主编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

余文森

主编 《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陈旭远 主编

虎林路小学

卞德华

2010.4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性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性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2007-2008年下学期课题实验计划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性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2007-2008年下学期课题实验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的“三个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为教师的成长服务,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宗旨,本课题小组抓住课程改革这条主线,坚持教学创新,深化改革,发展内涵,以校本培训为依托,依据学校对课题组提出的要求及评价量表中的考核内容,加强课题过程管理,进一步规范本组的科研活动,激发本课题组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努力提高教科研质量,促进科研教师的的整体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工作思路

加强对本课题组的管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能,扎实课题研究、增强科研能力,加强网络科研工作。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1、本学期继续做好教科研理论知识学习,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理论素质。争取机会并促使本课题组教师都积极参加学校或城区等部门组织的有关方面的科研理论讲座,引导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在组内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活动氛围。

2、坚持常规科研活动,促进教科研工作稳步推进。以备课、上课为切入口,重点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合作学习的策略,把课题研究有效地落实在教学设计中,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使先进的理念运用于课堂,外显于学生的发展。

3.进一步完善学校科研网络,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本课题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4.创新科研方法,拓宽科研途径。利用学校的教科研论坛,开展主题讨论,以“沙龙”的形式激发教师思想的火花,加强教师间的探讨与研究,形成研究共同体,切实有效的共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教师把握课改方向,转变教学行为,交流课改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5、创造条件,让有经验的教师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科研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让青年教师以引导、锻炼、学习的机会。

6.学生学习成果汇报,展示课题研究成果。本学期我们课题组要把研究成效侧重放在学生学习成果、身心成长的实效上面。增加课题组在展示活动中,体现展示学生技能和学习成果的内容,以检验、促进课题研究的有效发展。

四、重点工作:

1、利用学校的教科研论坛,开展主题讨论,网络科研。

2、开展学生学习成果汇报,促进课题研究有效开展。

五、具体安排:

二月份:

1、制订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召开课题组会议,布置本学期科研工作任务。

2、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工作任务。

3、各人自定课题研究计划。三月份:

1、参加和配合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赛教课,提高教师分析教材和组织课堂的能力,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内容,对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

中进行有效的教学。

2、上好展示课并及时写出课后反思。

3、组织课题组教师对本次赛教课进行讨论、分析、总结。

4、记录一份课例教学片断并对合作学习的教学进行评析。

四月份:

1、开展科研论坛活动:交流优秀课题个人计划,围绕如何设计个人研究专题进行网络研讨。

2、课题组研讨活动:讨论本学期通过哪些方式来体现学生的技能和成果。

3、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课题操作辅导学习。

4、各位课题组教师逐步完成研讨课展示。5.课题组进行一次常规检查。五月份:

1、参加学校组织的课题网络研讨活动:优秀课题阶段成果交流

2、参加学校组织的交流汇报活动:由部分课题组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的交流汇报活动,以检验课题研究成果。六月份:

1、完成课题工作总结。

2、做好研究资料的整理,做好互检工作。

2008年2月

下载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练习的实践与研究(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练习的实践与研究(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 来源:大学生论文网作者:admin 添加日期:2010年08月28日点击数:1 【字体:大 中 小】[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研究小结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研究小结 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有效课堂,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积极探索科学教育教学方法,寻求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我校开展了小学数......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课题阶段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一)明确课题背景及意义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与实践课题小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小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内容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模式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如何增强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顺昌县埔上中心小学肖金凤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与成绩。欣喜之余,我们应该理性地思......

    小学数学练习的有效性研究与探索中期总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六年级数学教研组 《小学数学高段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研究》这个课题我们已经研究了一个学期,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全体课题组成......

    小学数学练习的有效性研究与探索中期总结

    小学数学练习的有效性研究与探索中期总结第四小学中段数学科组本学期初,我四小中段数学科组申报的《小学数学练习泊有效性研究与探索》课题自立项开题启动,数学组确定了以“课......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开题论证会综述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开题论证会综述 课 题 名 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学 科 分 类:数学课题负责人:向家富负责人所在单位:茅坪场镇中心小学开 题 时 间 :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