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教学论文-信息技术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加以有机整合,近年来国内已有许多地区、许多单位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试验性探索,并已在不同程度上取得效果,其中有些效果还相当突出,很令人鼓舞。这里仅举两个试验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教改试验研究项目为例,用以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确实有显著的效果。这两个项目,一个是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另一个是运用“几何画板”革新数理化教学(特别是数学教学)的试验研究项目。下面就对这两个项目作一简要的介绍。
一、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重点科研项目,该项目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运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途径,把语文教育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在小学阶段要求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运用”四结合;中学阶段则要求作到“词语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运用”四结合。其主要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以下简称为主导——主体结构)。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该项目自1994年2月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批准立项以来,先后分批在全国许多地区进行试验研究。由第一批只有7个城市的13所试验小学,发展到现在已覆盖全国22个省市共600多所试验学校,而且发展势头有增无减。如今,试验范围已从小学扩大到初中和高中。其影响已扩展至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等华人区。目前“四结合”试验研究已取得较明显效果,不论在识字、阅读还是在作文教学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获得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按这种结构进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演示生字的笔画、笔顺、汉字部件、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让学生“说”、“写”、“打”,使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手脑并用,自始至
终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人机交互、立即反馈学生还可以自我发现自己对汉字音、形方面的错误认识,从而有助于主动建构关于汉字知识的意义(体现主体作用)。加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在读音及字义等方面的常见错误(发挥主导作用),所以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十分显著。
在传统教学中,阅读理解课的教学目标一般是通过“预习、重点字词讲解、默读、朗读、查字典、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来达到。其中主要教学环节是默读、朗读和讲解。在传统的教学活动进程结构中由于班级集体授课和每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堂课上老师只能结合课文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并就课文进行示范朗读,实际能让学生自己默读和朗读的机会很少。要完成阅读理解课的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默读和朗读,即全身心参与阅读过程。显然,在传统的教学活动进程结构中,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难以做到的(只有少数优秀学生才能达到)。有计算机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就可以通过编制大量与当前课文紧密配合的课外阅读课件(通常称之为“同步阅读课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当老师讲解完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后,除了让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以外,还可让学生从计算机中选择若干同步阅读课件来进行学习。这类课件不仅能提供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既有趣味性又符合教学要求的阅读材料,还可通过改变显示时间的长短和适当的提问与测验来检查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由于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超文本结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若遇到难以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热键”方式随时在计算机上查询,省去传统教学中的“查字典”环节。这种自主、交互的阅读学习方式,从内容的选择到效果的检查都可以按照个别化方式进行,因此既可以大大增加全班每一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又可以充分发挥每位学生自己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还大大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在此基础上,还可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全班性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竞赛(在给定时间内让全班学生阅读同一篇课外读物并由计算机评分),通过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上述阅读教学进程结构,可用“预习—重点字词讲解—课文默读与朗读—利用课件阅读—阅读竞赛(包括阅读速度与理解
能力两方面的竞赛)—师生共同总结”等六个教学环节来概括。其中除第2、6两个环节主要由教师起主导作用,其余环节(包括第6环节)均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阅读教学进程结构的优点是,通过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和自我测验的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另外由于增加了阅读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运用“几何画板”革新数学教学的试验研究
“几何画板”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1995年联合从美国引进的工具平台类优秀教学软件。该软件功能强大,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教师利用该工具平台既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编制与开发课件,又可便于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自1996年“中心”推出几何画板的汉化版以来,很快受到数学教师的欢迎,经过“中心”近几年举办多期有关几何画板的应用培训班及部分学校的积极试验,目前运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教学革新的思想已开始为教师们所接受,并已逐渐在全国不少中学的教学中应用和推广(有些学校不仅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而且在物理和化学教学中也在积极试用)。
由于几何画板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变成对数学喜爱并乐意学数学。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为了了解如何运用几何画板来创建新型的数学方面的教学进程结构,我们来看下面两个例子。北京知春里中学杜利平老师对“轴对称”概念的讲授是这样进行的:杜老师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一“飞”上屏幕,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
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在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了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几何画板可以为做“数学实验”提供理想的环境。用画板几分钟就能实现动画效果,还能动态测量线段的长度和角的大小,通过拖动鼠标可轻而易举地改变图形的形状,因此完全可以利用画板让学生作数学实验。这样,就可用新型教学结构取代主要靠教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结构。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主要不是讲什么、怎样讲,而是如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如何指导学生做实验,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这样,教师就要由课堂的主宰、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个教学环节(逻辑思维过程),而不太考虑学生们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则可以帮助学生从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空间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例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并不需要由教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作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通过上面两个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基于几何画板的教学活动进程完全遵循一种新型教学结构,其特点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教师所创设情境的帮助下,由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式、发现式学习,也就是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结构”。大量的数学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结构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结构相比,不论是教学的质量还是效率都有显著的提高,这充分体现了新型教
学结构的优越性。由于这种结构的实施离不开几何画板(一种计算机软件工具),所以这等于是实践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所作出的有力证明,换句话说,实践表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进程的有机结合对于教学的深化改革确实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二篇:教育信息技术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科技的飞速发展,已经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相关的信息技术也正在逐步深入课堂,清晰、便捷、高效是它的代名词,不仅方便了教师教育教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更丰富的学习空间。但在运用新技术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不能搞表面文章,不能盲目追求所谓的“先进”,要坚信信息技术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促进教师、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生动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期许的,通过信息技术的切实应用,为学生,为教师,为课堂,为学校,为教育实现质的飞跃。关键词:信息技术、整体性、高效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教育。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在课堂的深入应用,使得课堂变得丰富、高效、生动。教育的深化改革是大势所趋,也是势在必行,那么课堂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目前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课堂有着丰富的图片,声音,突破时空的限制,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变得更加快捷方便,同时学生也有了更丰富的视听享受,也使得课堂教学更高效,但是如何更深入应用现代技术,而不是为了噱头去做表面浅显的文章,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摸索,以达到更高层次的真正的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和创新。未来教育,信息化是重点之一,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关键在人,这个人不单单是指教师,更为重要的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那么我们在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三点,一是树立全面的融合观,保整有效性,效率性。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三是正确处理技术与教学的关系,不能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要保证课堂的实用性,而非“一肚子花花肠子”噱头十足。那么就失去了信息技术融合教育,融合课堂真正的意义。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手段较之前的单纯粉笔、黑板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而教师在目前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是运用讲台前面的电脑把电脑课件投影到大屏幕上,教师因为要控制课件,所以无法离开讲台,那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次数。最明显的例子来说,比如教师不能更及时地在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情况下,提醒那些开小差的学生,如果要制止或者提醒,教师势必要停下授课走到学生身边或者在讲台上进行语言制止,无论是那种方式,都会打断课堂的整体性。那么教师和学生人手一机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类似的问题,教师可以随时解放双脚,走到学生中去,在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情况下,完成对注意力不集中学生的提醒。又比如在课堂中,一些纸质的作业想要及时清晰的展示给全班同学,是教师比较头疼的一件事,虽然有实物投影仪,但是频繁的切换以及画面的不清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高效的进行,而教师可以用平板电脑直接对学生作业拍照、视频,实时性的展示在投影仪以及每个学生的电脑之上,学生可以面对清晰的画质展开更好的交流和学习。对于一名美术老师老师来说,这样的课堂是我所期许的,这样无论在教室的哪个位置,无论离讲台距离有多少,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更清晰的观察我所准备的精美图片,及时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在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过程中,我也可以进行实时性的记录作业绘画过程中的优缺点,同时实时性的反馈到每个学生手中。
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普遍应用,除了更好的促进与基础学科的深度融合,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时性,更重要的是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课堂课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尤其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多元素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环境,使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的平板电脑进课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更加深入,更加新颖方式的应用。屏幕将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媒介,而图像则成为基本的表达方式。简单来说,信息化的教学能较好促进学生学习的时间以及地点的自由、高效、细微的应用。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得到延伸。学生在平时排队等待过程中,可实时解决课堂作业,或者完成小练习,学习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室里。同时,答案正确与否以及错误率会清晰及时反馈到老师手中,这样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课堂掌握情况,教师都能及时、准确收到真实的教学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也具有客观性和修正导向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教师堆积如山,重复批改纸质作业从而过度疲劳的极大改善,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也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样可以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可以通过这样互动交流以及及时反馈,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程以及状态,可以以此制定出更为详细的个性化学习建议,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平板电脑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实现分层教学和分层辅导。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自然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快有慢,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分层教学,分层辅导,但同时即使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往往不如人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应用,分层教学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完善。作业可以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分级,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安排不同层次的作业,学生在完成答题后,系统及时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分析,教师依据进行实时反馈和辅导,这样能更好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另一个方面,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就目前的多媒体应用来说,课堂上需要学生参与或者配合的时候,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到黑板前面演示,人少就限制了参与的范围也不能代表大部分学生,人多的话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对于一节40分钟的高效课堂来说是不允许的,但是教师学生人手一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达到百分之百,同时学生参与课堂情况及时反馈到老师手中,从而让老师最快最新掌握学生动态以及及时调整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但同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平板电脑普及的同时,也要注意因此带来的弊端,可能此时不需要平板教学,学生还会时不时摸摸看看屏幕,不及时跟上老师的思维,会影响整体教学进度,这是平板应用在课堂中教师必须注意的问题,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和教育。
另外教育APP以及平板电脑的创新应用,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方便教师的教育教学,在最初的备课时就有明显的体现,教师可以从中下载以及收藏海量的教学素材,同时也可以上传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学习素材,方便其他老师查阅,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应用还需要我们用大量实践去摸索,但是未来教育的信息化势在必行,我们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海纳百川”。应该以敞开胸怀拥抱的态度,同时审查的眼光,在实践中更好的把信息技术真正深化应用、融合创新到实处,让其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对教育教学带来的益处。
第三篇:信息技术论文中等职业教学论文创新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中等职业教学论文创新教育论文 摘要:创新教育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而信息技术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就发展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开展信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教育
皮亚杰曾经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有能力做新事的人,而非简单重复前辈已经做成了事情的人。由此可知,现行的教育应该着重于培养出大批创新人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教育尤其关键。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每位教师创造性地工作,每位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因此,培养职业技术中学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更新旧的观念,培养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迅速地检索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信息技术,把握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的能力;培养学生无限发展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要解
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了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师生的共同合作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要上好每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知识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核心问题,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首先要从“教”这一环节入手,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要从“学”这一环节入手,从学的角度出发,用学生的眼光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真正作到“想学生所想”。
例如: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现在看来这是一种错误教学方法,多数学生并不理解所学的内容,只是记住了命令格式及相关内容,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计算机,如何去学习知识,面对计算机,还是茫然的。我觉得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利用计算机优势,综合利用多种教学
模式和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新课程下的维和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更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协调、促进作用,为未来的高层次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2、创设条件,调动创新积极性
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他们才能自由地思考,才有可能进行积极的创造,他们的创造能力也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具备创造的才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参与各种教学探索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形成开放式的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铺平道路。
例如:在学习幻灯片制作的时候,我首先出示自己预先做好的幻灯片,里面包括动画、图片、声音、电影等多种媒体,使学生在观看是就产生一中好奇的心理,这样再通过教师的导入问学生想不想学的时候,学生自然随着好奇心的驱动,认真仔细的听完每一个制作的步骤,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设置情境,激发创造性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教师可根据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胆讨论,活跃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4、学用结合,加强记忆力
电脑学习有其知识性和实践性两个方面,不能把电脑作为单纯的知识来学习,而忽略电脑的操作。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用在学电脑上也一样。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如果只满足课堂上讲讲,或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缺少实际应用的训练,那么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电脑学习的目的不是研究一门学问,而是要学生掌握一种生存的本领。其实我们的学生电脑知识掌握的并不少,但由于不注重运用或运用在其它方面,所以忘得特别快,或者说学得特别累。但如果能把课堂上学的东西
在上机时间通过电脑操作来加以巩固,这时候的心情是愉快的,记忆是轻松的。
第四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寻求“并行线”的切点
-----信息技术课堂教与学现象的思考
【摘要】:信息技术课堂教师神采飞扬的讲课,而学生各行其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直在一条并行线上前行。针对这一现象,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想让这“并行线”有交点,要做到优化课程结构、创设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双主体”教学;更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不断的学习、思考、探索和交流中,寻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条并行的线的那一个“切点”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堂 新课改 信息素养
“讲台上老师是神采飞扬的讲课,而讲台下学生也全都在‘埋头苦干’”,这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是常有的一种现象,看似勤奋好学,然而他们真的是在“仔细听课,努力学习”吗?如果你仔细去看的话,却发现并不是学生们都在努力的听课,而是各行其事,浏览网页、微博、玩小游戏等不一而足,可以说是和教师讲课的内容在两条并行线上。曾有学生理直气壮的在上课前进门时喊上一句:“老板,开机,1个钟”。这已经是认为信息技术课只是他们休闲的时间,而计算机教室已经具有了网吧的功能,这或许还说出了许多同学的心声,同时也让作为信息教师的我陷入反思。
不可否认,一些信息技能可以在“玩”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一次监看学生屏幕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在“聊天”、“QQ”、完成学习任务三者之间交替进行着,令人结目的是,她飞快的输入速度、敏捷的才思和娴熟的操作技巧。这些技能不正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么?难道“QICQ”、“聊天”、“论坛”等虚拟社区形式就一定要从我们的课堂上消失吗?
然而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网络对学生极大的诱惑力在于通过主观操作实践去完成,并在其中找寻乐趣。这也就使得,失去实践操作乐趣的内容为学生所不喜;失去了网络的信息技术课堂也让学生怨声载道。最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直在一条并行线上前行。面对这样并行的两条线,该如何寻找交点以实现新课改的要求及信息技术课程的标准?我想,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优化课程结构、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以高中信息课程为切入点,全面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力量,优化和整合教育资源,为高中生创造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提供基本的软硬件教学设施,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和环境。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也要依据新课标的标准,钻研教材,在充分掌握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处理,使之符合实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
如在讲授《局域网组建》一课时,在事先调查学生家庭中使用网络的情况,及学生在家中使用网络时遇到的问题,以此创设一个局域网建设的情境,让学生在组网的过程中,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由于课程的内容贴近实际生活,也是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师生的交流。
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结合高中生实际生活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切实掌握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将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实践生产生活中去,在实践中进行创新。所以,高中信息课程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适当删除教材中已经过时的事例,加强实践教学,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双主体”教学; 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传统的传递——接受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这往往形成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当内容失去吸引力或者有吸引力更强的事物出现之后,就会出现文章开始时所述说的现象——教师神采飞扬的教而学生却各行其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由于教材的编写是“螺旋式上升”的,从小学到高中,一部分信息技术内容一直在“螺旋”中重复着,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仍然沿用旧的课程观,那么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无心学习、被动的“玩”的现象肯定很难被扼制。因而,运用“新课程观”来执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新课程观中强调的是师生共同创造、开放性、个性化、超文本链接的课程体系,因而,让学生参加到信息技术课堂的资源建设和教的活动中,学生有了学习的自组织的过程,就会自觉地回归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教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也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状况来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使之符合实际;最后,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避免教学方式单一化,同时要根据教学实际,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体系。在教学资源的整合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还要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加强互动和交流,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高度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三、做到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今天在孩子身上所培养起来的,要在几年之后,甚至是几十年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和精神面貌的因素”。因而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关系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
知识是教师的从业之本。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为知识的需求者提供学习指导,以自己的知识才智作基础进行创造性的知识传授工作。而要使人们的知识不断丰富、不断更新,教师单靠职前教育阶段所学的东西是根本无法胜任工作的,因为教师同样不能避免知识老化、观念陈旧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学习来持续不断地更新和充实自己。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要求教师必须有更高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从教师所教授的专业知识来讲,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的掌握必然比学生要多、要深、要广,并且更为熟练和精通,但任何学科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而教材上的内容却是固定的,且总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作为信息教师必须不断关注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并投身于科学研究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善于运用教育智慧,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加强自身品德修养。教师的职业决定了他所面对的是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学生,他们生活在现代,要适应的是未来,因此他们必然是不断发展且极富变化的,千篇一律的说教根本不可能打动他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唤醒和弘扬学生自然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冲动,就必须做到诲人不倦,真心地关注学生,了解学生;
最后,加强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并不是有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就一定能够当好教师的。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既应是学科方面的专家,又应是学科教育方面的专家。因此教师专业化的实现和教学艺术的提升就成为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现代与未来的教育,信息技术课堂不仅是教的课堂,更是学的课堂。在这样的“并行线”里,信息技术教师要找到“切点”,就要依据新课改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遵循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树立新型的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教育,贯彻终身学习的思想,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创新。我们要在不断的学习、思考、探索和交流中,寻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条并行的线的那一个“切点”。
【参考文献】:
1、林万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10(03)
2、吴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对策.成功(教育),2010(09)
3、林秀芳.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与学.才智,2015(11)
第五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我是外语实验学校的一名普通计算机教师,任教这门学科已经7年了,我非常喜欢我的工作和我的学生,为了更好的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我在这里谈一下我的教学,希与各位同仁一起进步。
今天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电脑的知识与网络技术应该成为他们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把计算机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又该如何学习计算机,很值得我们研究。我通过这两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也作了一些探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个人己见。
一、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形象教学法
我们所面对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更要注意运用形象化教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地学习计算机知识。
2.比喻教学法
对于中学生来说,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概念的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运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3.游戏学习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施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而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技能的手段。
二、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如七年级的学生进行指法训练时,因为键盘指是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功,也是七年级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难点,所以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学、主动练。在综合训练时,我让同组的两个同学配合好,一个同学操作时,另一个同学帮助指正错误码。学生
间语言更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练习一阶段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当然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因为对于一项集体活动,只有合作愉快了,才有可能获胜。
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这是一个个性飞扬的时代,我们的学习需要竞争。同时,这又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我们的学习需要合作。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的本领,培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自学的良好品德。
2006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