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侨乐小学是一所开办5年的新校,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示范学校和广州市绿色学校。在教育改革的春风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只有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才能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我校开展了各项小公民道德教育活动,良好的道德风尚正在逐渐形成。但是,在一些领域、一些学生不够遵守礼仪规范,在对待父母,老师及社会交往中不注意礼节、礼貌的现象依然存在。我校生源背景复杂,学生来源地域广,借读学生人数占一定比例,周边环境差及社会不良风气也侵蚀校园,种种问题给学生的文明礼仪和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前不久,教育部配合品德教育工作部署,专门修订了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更突显了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礼仪有着重要教育意义。面对新形势,根据新要求,我校针对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申报了关于小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如何对学生进行礼仪规范的养成教育,将是我们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① 通过调查,了解学生良好文明礼仪的现状。
② 探讨影响学生良好文明礼仪培养的主要成因,以及对其进行分析。③ 修订与验证我校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规范的内容。
④ 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要点
研究内容:
1.小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
⑴ 学生在校礼仪
⑵ 学生家庭礼仪
⑶ 学生社会礼仪
2.小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实验要点:
1、认知导行
“知”是“行”的先导。学生的行为又受先行因素的影响,先行因素就是通过人的认知形成期望。这种期望的力量能左右人的各种行为,有助于学生了解良好礼仪行为习惯内容。
2、知行合一
对多数学生进行礼仪养成教育时,注重两个转化:由认识向行为转化,由行为向习惯转化。也就是说,学生虽然掌握了条条杠杠的规范条文,但愿不愿意遵守,还存在一个态度问题,如果存在情感障碍的话,就可能不遵守。
3、行为训练
学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而每一次转化都是一次飞跃,如何完成,离不开训练,在训练时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重点做好以下几个结合。
(1)与少先队活动结合。
(2)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3)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4、道德转化
道德转化需要道德意志的帮助,道德意志是一个人战胜自己的道德动机,克服内外困难,实现社会道德要求,最终上升到道德信念的心理过程。有的学生愿意遵守礼仪规范,却因为道德意志薄弱,自制力差,产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所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一生。
四、课题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本研究按低、中年级段,在我校一、四年级选择一至两个班作为重点实验班,进行重点研究。
本课题在研究中将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学校中心课题组结合我 校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实际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培养学生文明礼仪良好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主要通过以下行动达到教育目的:
A 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我国素以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称誉于世界,从周朝时期便制定有做人的规范。《尚书》中详细记载了许多人人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典章制度。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不学礼,无以立”(《史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文明礼貌发展史。直到今天,我国人民热情好客,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优势传统仍为世界各国所称道。
B 榜样激励:小学生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了 解、学习英雄模范、成功人士特别是身边的榜样--优秀学生良好文明礼仪习惯,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找出他们的良好习惯,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确定努力方向(重点放在身边榜样的树立上,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教师与家长也要注意时刻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C 情境体验:在思品课、班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育学生对父母、老师、伙伴、他人,对集体、祖国、社会、自然的爱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进而变为行动的动力。
D 行为训练: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 各个环节中按照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行为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行为训练要反复进行,持之以恒,训练内容滚动进行。在训练中,注意采取学生自我管理(值周生、小监督员制度)、自我评估(学校、家庭评比表)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评估时间:每天自评,每周互评,每月班主任小结,期末总结表彰,达到及时反思、不断强化的目的,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其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3.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文明礼仪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文明礼仪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表现。
4.行动反思研究法:教师对自己采取的教学方法在过程中所进行的设计——探索——反思——探索过程的实录,老师在活动中成长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习、探索的过程。
5.经验总结法:我校多年来一直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摸索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7月-2007年1月)
1.成立学校中心研究组。
2.查阅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3.制定研究方案。
4.进行“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现状”的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7年2月-2007年10月)
1.深入落实研究方案,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训练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2.好家长学校,进行家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的指导,并进行经验交流。
3.召开阶段成果汇报、经验交流会。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07年10月-12月)
1.实践、总结--由经验上升为理论,推而广之。
2.结题,撰写出研究报告;编辑小学生良好文明礼仪习惯培养校本教材。
六、课题组成员
黄肖敏、陈秀敏、覃晓明、黄海燕、陈春怡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成果将以研究报告、教育论文、案例分析、教育叙集等。
天河区侨乐小学课题组
2006年12月
第二篇:小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小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价值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推崇“百行以德为首”,讲文明,有礼貌„„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周围的社会群体文化水平相对滞后,道德水平不尽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小学生的成长。再加上现在很多孩子自私、任性;不懂得尊重和关爱,生活上浪费随处可见„„基于这些情况,我们迫切需要构建出一个“三位一体”的礼仪教育模式,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
文明礼仪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教育程度的标尺。“三位一体”礼仪教育模式指的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协作教育,全面促进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即学生的礼仪知识、礼仪意识、礼仪能力、礼仪行为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唯物辩证法、课程理论、教育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
(一)关于唯物辩证法的理论 一般来说,系统论的基本理论有三个原则:其一,整体性原则,系统论始终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过程都不是彼此孤立的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二,有序性原则,系统论认为各种系统都是按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的,系统是分层次的,组成要素的排列是有规则的,每一个要素都处于一定的层次,都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其三,动态性原则,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运动变化的。
依据系统化理论,我们认为文明礼仪也是一个系统。从整体性原则来看,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有自己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这些子要素系统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有序性原则来看,文明礼仪是由小学低年级礼仪、中年级礼仪、高年级礼仪等子层次系统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从动态性原则来看,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通过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教育逐步形成。
(二)关于课程论的理论
所谓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课程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要素。
学科课程的优点是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这三个特点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根据课程的理论,我们认为文明礼仪也是一门课程,需要学校设置贴合实际的课程来学习,促进整个社会的重视。
(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那么,究竟什么叫全面发展的人?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把全面发展的人定义为:“各方面都有能力,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也就是说,他们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发展,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各方面都能适应当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他们的一切才能和品质都得到全面的和合理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
因此,礼仪教育对实施人的全面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点,为小学文明礼仪课程化培养目标的制订,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1、理论目标:
学校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德育入手抓礼仪教育工作,并把其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近及远,有小到大,抓的具体,抓得实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良好的社会风气起于家风,关键在于所有家庭都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要“养”,更要“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是生活的载体,人从社会中来,回归社会中去,孩子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也受到一定的礼仪道德熏陶。因此,我们应将社会、学校、家庭联合起来,共同参与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
2、实践目标:
第一阶段:以“校园礼仪”为重点,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雏鹰争章》等为依据,根据农村小学生的现状和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发放文明礼仪问卷调查和“促进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个案征集表。系统地梳理出小学阶段学生应具备的礼仪素质要求和礼仪行为准则,让全校学生按照礼仪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二阶段:家校结合,深化推进。在校园礼仪的基础上,推出“家庭文明礼仪”,继续深入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第三阶段:走向社会,细化延伸。将文明礼仪在校园和走进家庭、走向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细化、深化。制定出“小学生社会文明礼仪”实施细则,并开展系列活动。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1、研究内容
(1)构建一套适合农村学生特点,操作性较强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文明礼仪操作体系。
(2)制定出不同年级段文明礼仪教育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3)开发小学生“文明礼仪”校本课程。(4)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操作制度。
2、研究重点: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文明礼仪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合力,全面促进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
张庄学校全体学生
七、课题组成员
陶咏梅 崔秋舫 曹海龙 左运涛 董亚平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
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因此,总体上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践方式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探索教育机制,具体采用调查法、比较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多种方法结合进行研究探索。
1、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实践”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以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选取典型案例,建立研究档案,进行跟踪研究。
5、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经验研究水平,加强了文明礼仪教育队伍建设,促进了课题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4月----2013年7月)
1、资料收集(研究方法:调查法、问卷法)
(1)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发放相关的“文明礼貌”方面的问卷调查,回收并做系统分析。
(2)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发放有关“如何帮助促进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的个案征集表,回收后组织展开沙龙活动,筛选典型个案进行分析研究。
(3)在各个年级中选取典型的学生进行家访,了解其家庭背景及教育方式,做好相应的记录。
(4)完成相应的调查表反馈分析报告。
2、设计方案(研究方法:行为研究法)
(1)结合上述资料,初步设计活动方案,确定试验班级,选定实施的任课教师。
(2)召开专题研讨会,讨论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3)完成《构建农村学校“三位一体”文明礼仪教育模式的研究》的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3年8月----2014年7月)(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实验法)
1、各教师严格执行《实施方案》,并做好个案和反思的记录工作。
2、完成《构建农村学校“三位一体”文明礼仪教育模式的研究》,召开相关专题研讨活动。
(三)总结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个案法)
1、把实验班的情况和其他班级进行系统分析对比。
2、完成《构建农村学校“三位一体”文明礼仪教育模式的研究》相关的论文、个案集、专题讲座,实行指南、校本教材。
3、完成结题报告
十、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调查法
3、个案法
4、经验总结法等
十一、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思想保证:建立科学的研究网络模式,建立课题学习制度,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国际国内先进的教育经验,特别是与课题相关理论和经验,不断强化科研意识,提高研究人员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
2、组织保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课题组,课题主持人主管,校长、及德育领导负责管理指导,协调课题组方面的工作。根据课题的侧重点组织相关的骨干教师参与,使研究工作做到实化、细化、规范化,力保课题研究有条不紊、规范有序。
3、制度保证: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辅导,组织教师进行观摩、学习、交流与研讨。相信在课题顾问的指导下,本课题研究会顺利进行,完成预期目标。
4、经费保障:学校将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拨出专款用于课题研究。
十二、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总结。
2、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教育论文
3、图片和音响资料。
3、个案分析材料。
4、学生的现场展示会。
5、礼仪课程校本教材。
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总的来说,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往往注重只“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少年儿童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主持过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国各地学校落实的不断深入,各校都先后涉足学生良好礼仪养成的课题研究,这些课题都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良好礼仪行为这一主题,分别有所侧重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共同的研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文明的礼仪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篇: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一、何为养成教育。
(一)、理论界对养成教育的理解。
定义一:什么是养成教育?一般是指儿童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本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健康体魄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定义二: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行为习惯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定义三:“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或使人(少年儿童)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的教育。
(二)、我们的理解。
养成教育是什么?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化的教育过程。
二、养成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养成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1、养成教育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
养成教育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养成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少年儿童。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少年儿童个体发展的所谓“最佳期”理论,认为在这一时期少年儿童个体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正是人的潜能开发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好阶段。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强。教育者若能给予恰当的带有启蒙性、准备性、基础性的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的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乃至影响其一生。因此,不管任何 1
时代,任何学校都要把养成教育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来常抓不懈。新时代赋予它更丰富的内涵。
2、国人道德素质滑坡的严峻事实。
有这样一个故事:车上有一老一少两位女同胞在抢坐位,少女得胜,老者不服,连连质问:你家有没有老人呢,你会不会老啊,一点教养都没有。少女倒不脸红,不慌不忙反唇相讥:老了在家呆着,别到外面碍事。众人听后无语。一位胖胖但无表情的售票员安坐不动,不去劝解,只评价一句:中国人的素质就这么差。众人光听“二人转”,没注意汽车点不上火,趴窝了。前面司机传来一嗓子“赶紧推车”,售票员便招呼大家下去。有座的怕丢了座自然不动,没座的怕站不着好位置也不积极,售票员便边推边嚷开了:现在人的素质怎么这样,不推谁都别想走。一位知识分子模样的乘客心有不服,跟人嘀咕:这帮人出车前也不知道检查一下车况,刚跑几步就动弹不了,耽误别人时间,也太没职业道德了。车终于走了,大伙算歇了口气,不料那售票员又开始抱怨了:这破车三天两头出毛病,也不知怎么造出来的,瞧这工人的素质。
到底谁的素质差?动一动嘴皮子是容易的,抱怨是容易的,如果一个民族不是积极建设,而是不停抱怨,其危害相当大。这种抱怨使人心涣散,进取心弱;既影响情绪,又削弱智慧。
3、新的规范有了新的要求。
社会的转型(工业社会向知识、信息社会转变)伴生着文化教育观念的变更,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在2004年9月1日正式实施,和原来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内容和要求上作了一些变动,集中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规范》除对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外,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分别增加了符合时代特征的内
容。如诚实守信、加强实践、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网络文明、安全自护、远离毒品等。规范的实施有待进一步的落实与研究。
4、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
如今家长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化的教育,极容易搅乱孩子们幼嫩的心智。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表现在:
其一,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许多家长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坐;一边给孩子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边却一年也不摸书本,甚至沉溺于扑克麻将桌上;一边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一边却又帮助孩子打扫教室卫生,恨不得连劳动课都要替孩子上„„诸如此类矛盾行为,比比皆是。因此,人们很形象地总结出“5+2=0”,即学校苦口婆心的5天教育,被家庭、社会的一天教育所抵消。
其二,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号率先在每个家庭中得到了最充分体现。家里水果、点心之类的东西,应有尽有,千方百计逼着儿女多吃各种营养品、补品。同时,他们又要求子女要生活节俭,不要光顾吃而不学习,怨子女好吃懒做,太好吃零食;一年四季衣服花样翻新。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子女要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常常又拿伟人的俭朴生活来教育她们。
其三,在思想上,今天的孩子处在“吃苦”与“享乐”的矛盾中。我们的家长,一方面对子女进行忆苦思甜的教育,告诉他们要生活节俭,要吃苦,学习要刻苦努力,不怕困难;另一方面又时时处处害怕他们吃不好,睡不好,极尽努力为其尽情享受现代生活所提供的一切。一方面家长怨孩子什么事只顾自己;另一方面,家长却又总把最好吃的让他先吃。
其四,在教育内容上,现在的孩子处在“重智”与“轻德”的矛盾中。
到学校,家长首先看的是学生考试成绩,问的是子女在班上的成绩排名;子女放学回家,家长首先检查的是学生的作业,辅导的是学生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做的是大量的练习;在外,与他人谈及的也只是孩子的学习情况。人们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品德问题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或者不需要像学习那样值得重视。“唯上大学才是人才”的人才观,“重智轻德”的教育观,让年幼无知的孩子失去了最佳的人格教育期。
其五,在教育方式上,现代的孩子处在“放纵”与“专横”的矛盾中。
有的家长在孩子破坏公物、在公共场合撒野、无故凌辱同学等不良行为发生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甚至为孩子占了上风,抢了便宜而自鸣得意;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的“胆小”个性,竟毫不掩饰地要求孩子对其他同学要“以牙还牙”,“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怕,有爸爸妈妈呢;有的家长干脆以工作为理由,完全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5、重分数轻行为习惯培养还严重存在。
人们普遍的开始重视知识更新,技术更新和智力因素发展之后,越来越被一个严重的问题所困扰,那就是道德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问题,而道德和非智力因素是不能单靠认知所能解决的。实践证明,道德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较智力因素的发展更复杂。同时,道德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存在着促进和延缓智力因素发展的制约功能和作用,存在着不可补救或难以补救的“不可逆性”的教育内容。学校的养成教育操作实践先行,理论指导滞后的状况非常明显,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措施,不肯下大力气,花大功夫,时紧时松,随意性很大,有的甚至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所以总抓总不见效,越
抓越没劲。我们学校教育的最大失误就在于:只一味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长期性、艰巨性。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6、新课程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里就具体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了系统的要求。
7、课题调查:
本课题调查涉及三大方面即社会公德、学习态度、生活能力。在问卷调查及座谈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遵守公共秩序方面,低中年级与高年级学生有着不同的判断方式,低中年级约 33% 的学生较多注意行为的结果。从学生的座谈反馈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道德判断受学校教育的影响,但学校的道德教育没有达到真正的内化,还没有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的潜意识中的认识仍主导着他们的判断,家庭教育对孩子道德判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对学生学习目的性的判断中,学生对“我现在读书是为了将来有一份好工作,赚很多很多钱”,持赞同意见的高达 51%,“说不清”的占 10%,持否定意见的仅占 39%。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立足于个人利益,尽管学校教育中,大量地向学生灌输“为将来建设伟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思想,但学生从社会环境中吸收到的信息大大削弱了学校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带有个人的功利性,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动力。问卷调
查统计显示,对“美术课前,小明发现蜡笔没带,马上去打电话叫家长送来。”这一事例,37% 的学生认为可以这样做,19% 的学生认为说不清,44% 的学生认为应该自己带好学习用品,而不能请家长代劳,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生活上依赖于家长,家长也乐于为他们服务,由此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致使他们对自己的事情缺乏责任心。对家务活儿,诸如,洗衣、扫地这一问题的判断统计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低年级学生认为不应该帮助家长做的学生有46%,认为应该的48%,说不清的6%;高年级学生认为不应该帮助家长做的学生有15%,认为应该79%,说不清的6%。显然,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家长较多的是一手包办学生缺少练习的机会,而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责任心也日趋完善。
8、推行了“五语连心式评语”的个性化评价。
学校在2003年起,每年1~6年级的50%学生试行个性化评价,推行“五语连心”式评语,变班主任老师一个写评语为学生自己、好朋友、任课教师、班主任老师及家长共同参与写评语。分为“我心中的自己”、“来自朋友的勉励”、“任课教师的呵护”、“班主任对我说”、“家长的盼望”五部分。“我心中的自己”是学生的自评,引导学生从小正确评价自己,体现自己是“小主人”;“来自朋友的勉励”是好朋友对同学的评价,提倡学生学会欣赏别人,从别人身上找出长处,激励自己;“任课教师的呵护”、“班主任对我说”是要求任课教师、班主任老师在谈心式基础上、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和评价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家长的期盼”是为家长与孩子沟通提供机会,要求用家庭会的形式,对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家长和孩子共同写评语。“五语连心”式评语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对评价内容、领域的挖掘和开拓,使学生评价从平面走向了立体。
第四篇:小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小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养成教育是我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形成特色,开创我校养成教育的新局面,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组织机构
养成教育工作由学校领导来指导,下设工作小组,负责学校养成教育的规划、布置、协调和落实工作。组 长:杨正波
副组长:龙显文 文盛美 吴家芬
组 员:杨晓慧 吴述花 王辉 龙开香 全体班主任
三、养成教育具体内容
1、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2、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3、卫生习惯养成教育
4、食堂就餐养成教育
四、达到目标
(一)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达到目标
1、学会倾听的习惯
(1)上课时不做小动作,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2)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3)能给予积极的评价(4)能仔细倾听老师讲解。(5)能按要求认真练习。
2、善于思考的习惯
(1)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能积极发言。(2)善于发现,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3)课前能预习,不明白的问题能做好标记。
3、敢于提问的习惯
(1)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与人交流,不怕说错。
(2)发言时,身站直,口齿清,能用普通话,声音洪亮。(3)对不懂的问题能主动向教师请教。
4、与人合作的习惯
(1)能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共同解决问题。(2)与同学交流时,能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3)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自主读书的习惯(1)边读边想、圈点勾画。(2)和书交朋友,广泛阅读。
(3)不读不健康书籍,不看不健康光盘,不浏览不健康网站。(4)爱护书籍,不在公用书籍上乱写乱画。(5)早到后能设法早读。
(6)常写读书笔记,注重知识的积累。
6、认真书写的习惯
(1)读写姿势端正,会正确执笔,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执笔处离笔尖一寸。
(2)书写工整,作业、卷面洁净,不乱用涂改液和修正纸。(3)文字和符号规范,格式美观,符合老师的要求。
7、自评互评的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能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鼓励自己与他人。
8、搜集资料的习惯
(1)能利用查阅图书、上网浏览、实地考察、走访调查等渠道主动搜集与学习相关的材料,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2)对搜集的各种资料能进行分析、归类、整合。
9、动手实践的习惯
(1)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教科书上所要求的各类操作实验。(2)工具准备充分,不丢三落四。(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0、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1)在校时能完成作业再去玩,对作业中的错误能即时订正。(2)尽早完成家庭作业,睡前交家长检查。(3)睡觉前对当天学习的主要内容能进行回忆。(4)认真完成,并仔细自查作业。
(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达到目标
1、举止文明的习惯
(1)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2)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
(3)能自觉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
(4)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能微笑着向别人致谢。(5)向别人请教时,态度诚恳。(6)不打架,不骂人。(7)不给同学起绰号。
(8)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9)集合时做到“快、静、齐”。(10)观看比赛时能文明喝彩。(11)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
(12)不歧视身体有缺陷的同学。(13)不带危险物品上学。
(14)甬路上行走时不拉横排,遵守大学生让小学生的原则,遇到老师、客人让老师、客人先行。
(15)乘坐通勤车做到站队上车,小学生先上,大学生后上,上车后不大声喧哗、不打闹、不乱扔杂物,听从车长或司机的指挥。
2、诚实守信的习惯
(1)说了就能努力去做,信守自己的诺言。
(2)答应的事设法完成时,能向对方说明原由,并用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
(3)借了别人的东西能如期归还。
3、尊重他人的习惯
(1)耐心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
(2)专心听别人说话,不一边听一边考虑自己的事。(3)当他人批评自己时,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
(4)不打扰他人的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碍了他人能及时道歉。
(5)未经允许,不动他人的东西。
(6)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自己的家庭情况不随便告诉他人。(7)不随意打听他人的隐私。
4、守时惜时的习惯(1)早睡,早起。(2)不迟到,不早退。
(3)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学校滞留,不在路上溜达玩耍。(4)回家后,马上做老师布置的作业。(5)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
5、懂得感恩的习惯
(1)听从父母、老师的教诲,不无理顶撞父母、老师。
(2)体会父母、长辈的艰辛,能主动给老人洗脚、捶背、夹菜等。(3)主动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4)孝敬父母,以自己满意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5)尊重环卫工人、交通警察的劳动。
6、勤俭节约的习惯
(1)爱惜学习用品,不在课本上乱写乱划,不随便撕扯作业本。(2)不随便向家长要钱,不乱花钱买零食、玩具等。(3)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浪费饭菜。(4)节约用电、用水,做到人走灯灭,水龙头用后随时拧紧开关。(5)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财物爱护,轻开轻关门窗,轻拿轻放物品。不在桌子上凳子上乱写乱划乱贴。(6)不随便借钱。
7、遵守秩序的习惯
(1)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走。课间、午间班级、走廊要静,无打闹、骂人、追逐、大声喧哗等现象,不许乱窜班级或乱窜楼层。
(2)上下学有秩序,红灯停,绿灯行,不乱穿公路,不在公路上追跑打闹。过路口,一看、二让、绝对安全时再通过。
(3)购物、上车时能自觉排队,不拥挤。集会时能到指定位置有序地就座。在公共场合能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
(4)爱护学校、公园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不乱涂乱划。
8、勤于动手的习惯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自己整理书包、抽屉、收拾房间,整理被褥。
(2)用过的东西能放回原处。
9、锻炼身体的习惯
(1)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课内外文娱、体育、科技活动。(2)学习运动常识,做好自我安全保护。
(3)在运动中能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在活动中不做带有危险性的动作,不参加危险性较大的活动。
(4)上好“两操”。做眼保健操时,要做到预备铃响后全班准时认真做操,不许无故不做或中途停止做操,做操时穴位要准,动作整齐、用力、到位;间操必须达到快、静、齐,规范完成每个动作,形成良好的秩序。
(三)讲究卫生的习惯达到目标
1、个人卫生达到标准
(1)勤洗澡、洗头;睡前刷牙、洗脸又洗脚。(2)勤换衣服,勤剪指甲。
(3)指甲内无污垢,身体无异味。(4)饭前便后洗手。
(5)离开座位前能整理好物件,清理掉垃圾。(6)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
(7)见到废纸、包装袋等能主动地给予清理。保证自己周遍环境的清洁。
(8)不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乱贴、乱挂。(9)不吃变质食物,不买三无食品。(10)不边走边吃,不拿零食当正餐。
2、室内外卫生达到标准
(1)做到每日早、中、晚准时值日。
(2)值日时不拖拉,不应付,不在值日期间打闹,落实责任,干净彻底。
(3)值日后做到室内地面拖净,无杂物,无尘土,操场、车棚、甬路、厕所无杂物,垃圾箱外干净整洁,水池子、水房地面整洁窗台无杂物,各班室内外及担当区的窗户夹层、窗台、暖气管道无灰尘,相框、镜子干净整洁,花盆内无杂草杂物,室内桌椅摆放整齐,椅子摆放到桌子下面,室内外垃圾桶内无垃圾,各种值日用具悬挂整齐,水桶摆放整齐、有规矩。
(4)室内外卫生要注意保持.有尘土、杂物要随时清扫,学生书包、课桌内要无杂物,做到每节课下课后先清理书桌和衣兜内杂物,摆放好学习用品后再外出活动,班内垃圾要随时清倒,不能堆满再倒。做到卫生角时刻清洁,不凌乱。(5)班主任教师讲桌和班级办公桌以及电脑柜等也要整体洁净,无灰尘;水桶里存放清水,附近没有溢水;饮水机使用要注意保管,饮用时要适量,不无故打开浪费,或一次多放,喝不了倒掉,造成浪费;水盆要保持洁净,不存放脏水,水盆周围干爽。
(6)不乱扔果皮、纸屑、包装袋等杂物,发现垃圾要随时捡起放进垃圾桶内。
(7)上厕所期间,不许将小食品袋等杂物扔进厕所蹲位内,不在厕所墙壁上乱写乱画,不许随处大小便,保持厕所内地面,蹲位上无杂物,大同学要让小同学先方便,不推、不挤、不打闹。
3、物品摆放要达到标准:
(1)各班要每个窗户摆放两盆花,统一摆放到两个玻璃中间,适时浇水,随时清捡残花落叶,随时将花盆擦净,发现有病害或死掉的要及时更换,做到专人管理。
(2)桌椅要横成直行竖成直线,桌面上学习用品也要统一摆放,形成班级特色;教师用具也要摆放整齐,讲桌上要无杂物,班主任教师讲桌和班级办公桌上以及电脑柜里物品摆放要合理,电脑柜里不摆放杂物。
(四)食堂就餐养成习惯达到目标
1、去食堂就餐,班任要带亲自队走甬路,学生队形整齐,不拥挤、不打闹、不跑、不随便出队,有序进入食堂。
2、食堂就餐要做到两净(1)静 吃饭要静(不说话)
刷碗、勺要静(没有撞的声音)(2)净
餐桌要净(不掉饭菜,如掉饭菜要拾起)
饭碗要净(碗中饭菜要吃净,班任要检查后才能刷碗)饭后桌子要擦净
四、责任落实
1、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责任人:杨正波 具体实施人员:全体任课教师
2、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责任人:吴家芬
具体实施人员: 全体教师
3、卫生习惯养成教育责任人:文盛美
具体实施人员: 全体班主任
4、食堂就餐养成教育责任人:龙显文
具体实施人员:全体班主任
六、工作措施及方法具体要求:
1、首先确定学期养成教育主题,再确定每月主题,然后确定每周主题。整个学期养成教育活动都围绕所定的系列主题展开。
2、由值周生专门负责检查和监督全校学生的仪表、言行,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起到激励和监督作用。学校成立养成教育监察组,重点稽查学生不文明行为(由德育处负责)。
3、联系家长,争取家长的配合,发扬家长对学生行为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4、及时表扬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每周评出二个“养成教育示范班给予表彰。每期评出三——五个校级“养成教育示范班”作为市级优秀班集体的候选班级,每学月表彰一部分“德育之星”、“学习之星”。
5、每天不定期对学生养成习惯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纳入示范班级评比。
6、坚持以活动促养成。(具体活动另附)
7、每周一利用集体升旗时间,由德育处和教导处将上周学生养成教育表现出来的优点和不足指出,责令班任其改正,并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
8、所有任课教师要对此方案高度重视,深入学习,并将具体实施内容落实到平时的工作当中,学校将定期通过学生对教师对此方案实施进行评议,评议结果纳入个人考核之中。
锦屏县城关一小 2015年3月1日
第五篇:小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小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一、德育现状分析
(一)自然情况:
我冯贝堡乡中心校下设村级小学6所,教学班42个,教师67名,学生827名。学校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坚持“以德育人”、“以德治校”的方针,层层落实责任,以学生为根本,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目标,一步一步扎实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做到了有过程、有痕迹、有效果。
(二)工作基础:
在2007-2008年,在市县教育局、市县关工委、法库县教育局关工委、冯贝堡乡关工委的大力支持下,我校把英雄中队的队伍规模巩固在了33支,小学阶段除一年级以外的班级基本都是英雄中队,达到了班级总数的75%;英雄中队队员720人,占学生总数的85%。可以见得英雄的事迹,英雄的足迹,英雄的痕迹已经走进了我们冯贝堡乡中心校所有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了。
由于有了上级领导的关注和广大师生的支持,2008年3月份,我校的国家级科研课题“感恩教育”已经进入到了实质研究阶段。截止到目前为止,课题研究第二阶段取得了累累硕果,学生文明礼仪程度有了较大提升,教师相关论文课题获得省级表奖。
以上这些都为本校实施“小学生养成教育”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们有着比较深厚的工作基础,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小学生中还存在着部分学生行为习惯较不理想的情况。这些学生大多表现为:衣冠不整、行为不端、不尊长辈、嗜好不良、学习态度不端正等症状。
究其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条:
(一)“家庭中的溺爱”:由于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花很多心思在孩子身上,使他们接受更多的教育,得到全面发展。但是为了孩子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满足,父母往往对孩子百依百顺,就形成了孩子依赖、任性、唯我独尊的不良行为习惯。
(二)“留守儿童的增多”:如今,农民工的大量进城,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增多,这类学生没有父母的看管,单一享受了爷爷、奶奶等长辈溺爱,也造成了第一种现象的产生;同时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还有一部分学生生活在亲属身边,没能得到应有的关怀,形成了在生活上、学习上的自卑、受不了挫折等不健康心理,养成了“出口成脏”的坏毛病。
(三)“婚姻破裂的恶果”: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婚率较以前有所提高,这就造成了单亲孩子的增多,这样的孩子或得不到父爱,或得不到母爱,造成了孩子性格发育的畸形,从而引发文明礼仪方面的欠缺。
(四)“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由于网络、通讯的发展,扩展了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充满血腥、色情、暴力的视频,充满诱惑、幻想的网络世界和网络游戏,这些都对涉世未深的小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五)“学校德育教育的薄弱”: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文明礼仪教育大多只停留在表面上,缺乏深入性和针对性的教育,也是造成学生文明礼仪素养薄弱的一项原因。
以上原因造成了青少年在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形成、行为习惯培养的失衡,从而导致青少年性格发展、文明礼仪的非健康发展。若不加强教育和引导,这种道德上的缺陷将伴随青少年进入社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整体素质和和谐性发展。
那如何才能有效地转变这些孩子的观念,有效培养这些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们在本学期将试探性的采用这些做法。
二、具体实施办法
我校将借助申报“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少先队工作示范校”和国家级子课题“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研究”为契机,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开展学校德育活动,全力实施“小学生养成教育工程”,争取把我校的德育工作在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把我校小学生个人素养提升一个档次。
(一)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月活动
我校拟定在每学期开学初第一月份(3月份)在全乡小学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月活动,利用板报、广播、主题升旗仪式、“小蜜蜂月报”、班级特色报等多种宣传阵地进行宣传活动,大造声势。力求让“文明礼仪”教育在每学期开学初就对全体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入眼、入耳、入心、入行动。
(二)结合奥运会胜利闭幕,开展“文明奥运,精神延续”活动
充分利用北京奥运会契机,在全乡小学开展“文明奥运,精神延续”活动,积极开展主题中队会、大队会。引导学生在民族自豪感建立的同时,争强文明礼仪的修养。
(三)结合英雄中队建设,开展“文明礼仪”系列活动
充分发挥“英雄中队”在全乡小学的示范和领头作用,利用“英雄中队”为载体,开展以“英雄中队”为辐射点,着眼全体学生的专题活动。利用各种阵地加大“英雄中队”宣传力度,使“英雄中队”成为学校“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先行军,示范者。
(四)结合科研课题,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理论研究工作
国家级子课题“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已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我校将把本次课题研究与申报“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少先队工作示范校”活动有机结合,在提升本校学生文明礼仪修养的同时,总结出一系列具有实效、适合学生发展的“文明礼仪”价值理论和研究体系,为本地区“文明礼仪”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利用红领巾督察队,开展“文明礼仪”监督活动
自我约束能力弱是学生小学阶段的特点,我校将充分红领巾督察队的职能,在校内进行流动督察,把学生的“文明礼仪”表现纳入到班级日常考核之中,纳入到“流动红旗”的评选。
(六)结合各学科特点,开展“文明礼仪”学科渗透
利用各学科特点,进行学科“文明礼仪”渗透,每学期在全乡小学召开2次以上的示范课,抓典型,树先进,使“文明礼仪”进入到所有课堂、所有学科。
(七)结合学校常规工作,创造“文明礼仪”教育氛围
结合学校常规工作,创造“文明礼仪”教育的浓厚氛围,我校准备在
200年3月邀请离退老干部到校做“文明礼仪”报告; 5月末儿童节前夕,表彰一批“文明小标兵”; 6月份开展“文明礼仪主题升旗仪式评选”; 7月末开展“文明礼仪专项拉练检查”活动;
力求使学校的每一次活动都能体现“文明礼仪”教育,横向到底,纵向到边,不留空白。
(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轻松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力求体现绿化、净化、美化的人文情怀。使每个角落不仅成为学生学习或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文化陶冶、审美滋养、文明养成的阵地。
本学期力求在文化长廊上增添“我来画文明礼仪”板块。
(九)开展“文明礼仪教师、家长先行”活动
教师、家长是学生生活习惯的示范者,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教师、家长的影响尤为重要。我校在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的同时,将充分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文明礼仪”的渗透教育,力求学校、家庭双管齐下,达到育人效果。
1、充分利用“三结合”手册,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并确保取得实效。
2、争取在5月份6月份开展一次教师、家长交流会,给教师、家长一个充分交流的机会。
3、加大家访力度,保证在一个学期内,教师家访率达到100%。
(十)开展学期末“文明礼仪之星”评选活动
在每学期末,每所村级小学都要在本校每个班级评选“文明礼仪”之星,在各校评选的基础之上上报中心校,在全乡大会上进行表彰。为全体学生树立学习的楷模和典型。
三、未来展望:
“我校将借助机遇和挑战,自加压力,把我校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作为今后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工作,努力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德智兼修的合格人才,不辜负上级领导对我们的厚望和期待,不辜负家乡父老对我们的重托和希望。
冯贝堡乡中心校
小学五年级学生养成教育方案
为全面落实《海林市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提升我班教育内涵,切实加强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形成,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中小学德育指导意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德育规程》、《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的精神和要求,转变思想观念,为创建和谐的文明校园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工作目标
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重点,以校园经典文化教育为主线,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感恩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人格,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俗话说:“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这也说明了加强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行为习惯也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也正如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现将我班的养成计划做如下说明:
一、结合班级实际制定好习惯养成计划
我校在好习惯养成教育中提出了“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齐,四个自觉”的要求,开学初同学们学守则、提要求、订常规,制定好习惯养成的班级计划:
(1)早晨到校时要和老师同学相互问好;
(2)自觉上好早自习,珍惜时间;
(3)认真唱好歌,做好广播体操,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4)课桌里的学习用品排放整齐,书本、文具等用品应保持整洁、干净;
(5)课间文明休息,走路轻声,不在教室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
(6)保持教室地面整洁,课桌里无废纸屑。
好习惯养成计划订出后,对我们的习惯养成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在行为上引导,反复训练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的那样:“心知道该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
因此我校在落实开学初制定的六个好习惯时,做了具体分解。如书本文具课桌里的摆放;个人及环境卫生……每周都提出明确可行的要求,并坚持:
1、反复强调、训练,随时检查,经常讲评,直至形成良好习惯;
2、认真执行,持之以恒,环环相扣地紧抓下去,有一种不厌其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3、注意抓好典型,反复强化,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循循善诱,以点带面,逐步有少数人能做到变为多数人拥有,最后汇聚成集体的强大力量,成为集体共有的“财富”。全体同学们在锻炼中不断成长,终于使班级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三、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促进好习惯的养成。
有计划,反复抓,确实能促进好习惯养成,但相应的评价机制更能快速促使同学们养成好习惯。于是我班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评价方法的改变:班级设有值日班长记录表。根据每周提出的好习惯具体要求,进行检查评比。每天有值日班长进行检查并记录,班主任进行不定期地抽查,一周评比一次,评选文明之星、优秀作业、阅读之星、等谁达到了评比的要求,就换一颗星,张贴在班级“我最棒”的竞赛栏目中,作为优秀小组评比的依据。在表扬的同时,对一些经常要违规的同学也进行一些小小的“处罚”。比如:排队不能做到快静齐,就留下来进行单独训练;还有不能按要求做到离开教室桌面整齐的,及时指出让其改正。
四、本学期重点解决的问题:
1、教师思想素质
“爱”是一切工作的源泉,树立教师的爱心、耐心、恒心,继续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不断剖析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加强教师道德修养,定期写工作体会,交流思想,不断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增强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
2、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学生思想实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我们耐心地、细致地从一点一滴做起,并持之以恒地坚持,容不得丝毫敷衍与片刻懈怠。
3、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
通过重大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抓好“小小红领巾”、“我爱国旗”、“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等项开展系列活动,学校结合科学纪念日。如:“植树节、环境日、禁毒日、节水日”等开展科普主题活动,将科普教育的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和兴趣性紧密结合起来。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引导广大的学生学伟人、学英雄、学十佳,树立做新世纪合格接班人的好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抓好养成教育工作,为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作贡献。
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第三小学
五(3)班
一、指导思想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常规教育为基本途径,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深入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切实加强儿童规范养成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及综合素养。
2.通过专项教育活动,进一步拓宽学校及班级文明创建领域,丰富创建内容,提高创建品位,促进校园及班级文化建设。
二、组织领导
班主任及副班主任总负责,各班主任具体负责。
三、养成教育主题
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应从小抓、抓小事。通过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促进学生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等良好个性品质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结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实际,我班养成教育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1.强化“责任”教育
强化责任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基础,只要具备了基本的责任意识,其它规范要求的养成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责任教育主要包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教育。实施时我们将根据具体的教育要求,将责任教育渗透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之中,常抓不懈。
2.狠抓“秩序”教育
秩序指学习、活动、生活、工作都要讲究客观规律和规程要求,给人一种井井有条的感觉,学校生活中的秩序包括课堂秩序、课间秩序、活动秩序等,即学习、生活、活动三个方面的秩序。秩序没有要求的层次划分,只有要求实现的方式不同,实施中也将根据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具体表现提出不同的要求,实现学校及班级生活秩序化。
3.加强“礼貌”教育
礼貌首先在于观念上,主要指学生对长辈、对老师、对同学和他人要有礼貌,待人接物要有礼貌。礼貌意识的养成要靠广泛的宣传教育,礼貌行为训练要持之以恒,并辐射到家庭、社会中去。实施时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具体的礼貌要求,分步骤实施,积累滚动,形成规范。
4.落实“友爱”教育
友爱是指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处,正确处理与别人交往中的关系。友好的行为要靠强化才能增进,一是外部强化,即提供一些规范性的要求,采取一些有利于友爱行为健康发展的措施,促使其“友爱”;二是内部强化,爱只有在心中,才会产生自觉的友好行为。友爱教育效果的检验基地最终在家庭中,在学生居家的邻里之间,在社会交往之中。
5.促使“上进”教育
上进是指学生应具备积极进取的心态,指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要努力向上,学榜样、赶先进、创优秀、攀高峰。上进首先是一种意识,又是一种意志,上进意识的培养除了宣传引导外,更主要的是要靠教师的示范,靠教师用正确的方式激励强化学生的上进行为。
6.强调“卫生”教育
对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重点将放在卫生习惯上,严禁学生乱丢、乱扔、乱画,对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进行教育。
四、学生良好的养成习惯实施步骤
(一)建立学习习惯检查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1.制定切实可行的《阳城三小五(3)班学生一日管理常规》,并统一印刷,每位学生各执一份,给教室贴一份,并要求全体学生认真学习。
2.成立学生行为规范检查小组,班长亲任组长,全天全方位的检查,并做好记录,特别加强对班干部落实情况的检查,因为习惯形成在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的要求、检查和指导,为学生形成新习惯创造条件。学习习惯只有在学习中养成,而整个的学习过程都是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的,老师根据学习的内容、要求,以及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凭借教学内容、过程和要求,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特定的学习习惯。
3.对全班学生统一要求和指导,形成最大合力。习惯形成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特定的情景下,不断地重复一种行为。各学科教师都要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同时注重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力争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增强学生形成好习惯的意识,并注重给学生提供大量好的学习、行为的机会。
4.做到“四有”,奖罚分明
(1)有章可循:给学生明确的学习行为指导,让学生知道具体的做法。可在某一阶段重点提出一至两项内容,明确规定具体的做法,不仅老师明确,学生也要具体认知和练习,要特别注重对已经形成的好习惯,甚至是偶然性的好行为的肯定。
(2)有形可查:有可以检查落实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包括书面的和行为的。学生要每天写好自己的学习习惯反思日记,班级要每周进行检查总结,提出要求。
(3)有矩可依:有具体的规章制度,制约不合要求的行为。班级要有具体的检查与通报,对不合要求的学生要进行要求行为的不断重复,可以集中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集中训练。
(4)有效可计:要注重行为效果的体验和总结,有利于形成自觉行为和习惯,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形成好习惯的经验进行交流和总结,尤其要注重对学习成绩提高幅度大的学生的经验总结、鼓励与表扬。
(二)抓好学生行为规范养成,重在长抓不懈,持之以恒。
1.任何习惯都是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形成的,做得多了自然就成为一个习惯,长时间没有重复这种行为,这个习惯也就会减弱下来,不称其为习惯。无论学生有多少好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学生从易到难,按照要求逐步做好当前的事情,让学生没有机会重复原来的不好的学习行为,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得以建立,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客观的过程,不是凭想象养成的,也不是可以凭意志力改掉的。
2.不必埋怨坏习惯,不给学生增加改习惯的压力和借口。经常重复的埋怨坏习惯,往往只是提醒了这种习惯,对于改正坏习惯并没有作用。
3.重在根据学习要求建立新习惯,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不断重复一个好的行为,直至形成自学行为。各学科要统一学习习惯要求,着重检查落实。
(三)家校互动,构建利于学生习惯养成的良好氛围。
学生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家长们的迫切希望。通过观察与不完全调查,发现每位学习习惯不良学生的背后都有不良家庭教育或家长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也有许多家长对子女的学习很关心,他们对子女的指导主要是:一是盯着子女做好作业,二是每次考试后,询问分数。但是对关系成绩好差的学习习惯不大关心,或不懂得如何指导。为此,我们将采用多种方法如“家长当一日老师制”——一些简单的试题交给家长批改:“家长学生合作制”——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一些假期活动式作业,一起动手做做学具等;“家长、孩子角色互换制”——让孩子为家长提意见,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是可以让家长通过作业本及时了解孩子的近况,二是主动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中来。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训练,不断巩固,需要教师学生共同的毅力和耐力才能逐渐养成。对于学习习惯不够好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