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报告1
对过去的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里有一股无形的压力,大家都为未来而拼搏着,谈恋爱似乎显得如此的微不足道。华而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社会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宽松、自由、平和的大学校园成为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
李大钊说过:“两性相爱,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应保持它的自由,神圣和崇高。”
四年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大学生的心里也总是激荡着爱情的涟漪。那么大学生应怎样把握自己,处理好大学中的恋爱问题呢?
大学时代是人生美好的时光,对爱情的艳丽花朵,要悉心照料才会绽放的更加绚烂多彩。当代大学生面对爱情少了以往的矜持和羞涩,更多的表现出对爱情的强烈向往和追求。大学生谈恋爱,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对此,我们组织了一次调查,来解决心中的疑惑。在对各系学生的走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同学的真实想法,对待爱情,他们各抒己见。
1、使生活丰富多彩,摆脱生活上的寂寞
上大学以后,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重新面对一个环境,不可避免地要找朋友,找一个可以听自己倾诉的朋友。大部分同学认为异性交往起来往往比同性要容易,当两个人交往加深时,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发展成为特殊关系,这样,拥有了爱情,自然周末里便会有人陪你逛街,平日里也会有人陪你一起上自习、吃饭,于是,你便远离了寂寞。于是,认为两个人的世界远远比一个人的世界精彩。
2、思想比较纯洁,为了寻求真爱
据调查,49.3%的大学生在选择恋人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好一个人非常重要,因为当你选择一个人时,就意味着你选择一种生活,一种生命。一旦走了眼,那就意味着一场灾难。”
有60.7%的大学生恋爱是为了寻觅真爱,他们坚信“真爱无敌,真爱无言,真爱无限,真爱无悔。”
有的同学认为,在大学里如果遇到合适的,绝对不能放过,否则会成为一生中的遗憾。
3、当学习与爱情相冲突时,该怎么办
高年级的学生认为这个问题很现实。管理系一位大四的学姐说:“太浪费时间了,我想考英语六级,还要考研。马上就进入社会了,学点东西才是最主要的,不要以后悔。”“现实一点好,先解决好大学里所要做的事。”大三的一名班干部这样说。所以在这些同学眼中,学习还是比恋爱重要,但他们的说法有点偏,学习与恋爱真的就那么相抵触吗?
所以也有不少同学以为“学习也不是孤立的,恋爱当然要面对。若你们在校园注定有一段邂逅,你要刻意避开吗?”可见,他们的看法还是较全面的,恋爱也并不见得就会给学习带来阻力,学习上的失利也不能归罪于恋爱。
对大学生来说,如果与爱情在大学时代相逢,那就应用心呵护,倍加珍惜。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种关系,是对爱情的祝福,也是对自己的祝福,更是对未来人生的祝福.要珍视爱情,也要珍视事业,记住歌德的名言:'理想和爱情是伟大行为的双翼。'
4、对于失恋,又有何看法
大学生恋爱犹如空中楼阁一般,缺乏经济基础,社会基础,所以导致成功率不高,最后走到一起的并不多,这就表明要经历失恋的人群还很广。在调查中发现,有78%左右的学生能正确面对失恋。有的同学认为:“失恋,是人生交响乐中的一段小小的插曲,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丰富着自己的人生”。
有的人怕失恋,怕自己的恋爱失败,怕失去已得到的东西。这样的同学则是思想不成熟的表现,恋爱难道就是生命的全部吗?没有了爱情,友情、亲情依然还会陪伴着你。
失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正视失恋。
5、爱情与事业,就轻孰重
在调查中,我们提出“毕业后是先找工作还是先稳定感情”这个问题。有89.4%的大学生都不假思索的选择了前者,有65.9%的学生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一位恋爱中的男生说:“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事情,使自己多有些本事。”这说明,在大学生心中,事业还是重于爱情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为了事业可以抛开爱情,但爱情必须是建立在事业的基础之上的。的确,爱情的建立离不开基础,“万丈高楼平第起”,恋爱也是如此。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有责任创造新型的,符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共产主义道德要求的爱情方式和行为,能体现出恋爱的纯洁和高尚,做到既不古板又不轻率,既炽热、活泼、丰富又理智和深沉,使恋爱双方都能获得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力量和美的享受。
大学生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将对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在大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现念,我们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尤其要学会理性的处理好因爱情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与选择。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合理恋爱,才能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因爱情而锦上添花。
注释:(1)李大钊《人民日报》
(2)歌德:《歌德语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报告2
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思想道德修养—“德”
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它包括了:
1、适应转变,确定目标!
“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目标” “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等这些都是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的正确渠道!
2、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因其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怎样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
3、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
针对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分析了诚信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及其培养诚信的途径。敬业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
4、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
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修身律已,重视自我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自我修
养在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精神,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思想道德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法律基础—“法”
现在法律精神与道德观念在价值导向的全过程中。
首先,从价值形成过程看,法律是这样促进道德建设的:法律通过确认或吸收道义标准,使之成为法定标准而直接促进道德目标;或者借助于自身机制和内在准则,以间接方式促进道德目标。我们在高校道德与法的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道德观念在很大的'程度上与法律观念是相重合的。法律是维系社会运转和发展的最低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道德观的基本要求不仅是法律构成的基础,而且在很多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具体的法律规范。在这一价值层次上,道德与法律一脉相承,法律精神与道德观念趋于融合。
其次,从社会需求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法律精神需要道德观念在价值内容上进行不断充实,才能满足司法审判的需求,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道德是立法的基础并引导着法律进步和发展。但要注意的是,道德与法律的融合,必须立足于二者价值内容上的相互交融和区别。既不能将道德与法律的内容完全合一,不分彼此;也不能将道德与法律的内容完全隔离开来。而应该充分发挥德与法的同质同向性,在二者的价值内容上以道德融入法律的指导性和先进性,引导和推进法律的完善与发展。现代法律精神首先应确立宪法至上的理念,在二者价值内容上的融合上,把理想的道德通过立法表现为宪法中的原则性、指导性和倡导性规范,从宪法这一根本法角度来确认和宣告理想道德的地位、性质和目标;同时,通过道德的导入来完善法律的形式和实质内容,完成理想道德从应然到实然的跃进。
再次,中国古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思想与行为,就是法与德在价值内容上的融合。理想道德所主张和倡导的价值观,往往会融合为法律价值所追求的内容。
最后,现代法律精神不仅表现于外在的司法审判制度的运行,而且更代表了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评判。现代法律精神主导下的法院公平审判是以法律和诉讼制度来扶植正气、压制邪气,使社会公众切身感受到国家法律以具体审判活动的形式对高尚道德的推崇和推行,从而弘扬理想道德观念。
三、“德”与“法”的结合
第一、从国家战略高度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伦理道德的支撑,而且需要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人类的道德与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道德与法律的产生到德与法融合治国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这种“德与法融合”的治国理念体现出法律和道德在维护社会长期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二者相融相长,相得益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求我们将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要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通过加强社会成员的法制意识来保障其道德素质的提高,通过先进的道德精神来引导社会成员遵循法律义务,自觉养成守法习惯。
第二,从人才培养高度看,在教育理念上奉行道德与法律相结合,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法律与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在调整、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法律着重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并明确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是社会对人们行为的最低要求;道德侧重从支配人们行为的内在思想意识进行规范,侧重于人们的义务而不是权利,它不同于法律,法律凭借国家的强制力实施,而道德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维护。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有着内在的不可分性,把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相互联结、相互贯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符合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从总体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德与法两种作用,融两种作用于一体,对于实现人的道德追求、塑造高尚人格、约束人的不良陋习、规范人的文明行为方式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从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高度看,将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对于学科建设和创新课程体系,整合知识结构,以科学的理论架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效性有着积极意义。从德法认知与社会德行现象的关系看,一种社会德行现象的出现,往往包含着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的诱发原因,仅仅从任何一个方面着手解决都会遇到困难,因此,只有将二者相融合起来,综合考虑,发挥两种手段各自效果优势,互相辅佐,问题才可能解决得比较圆满。
总上所言:“德“育人心,“法”育人品!在当今社会里,只有“德”“法”兼容,才能共同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二者缺一不可,为自己树立目标,并且努力去实现;在社会上要讲道德明法律;作为大学生要讲诚信,要努力钻研;感恩家人;自我反省,学会做人,做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报告3
一.实践方案
1.活动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乱丢生活垃圾的现象无处不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池塘、河道两旁等地方,随处可见各种生活垃圾,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生活垃圾多由一些无法或很难分解的物质组成,对土壤、地下水、大气造成的现实危害和潜在危害更是在不断增加,会产生多种有害气体包括二恶英之类的剧毒物质,污染空气,同时产生大量的残渣。垃圾处理方法多不理想。生活垃圾数量大、增长速度快,组成成份越来越复杂,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这已是不容争议的事实。是什么原因使生活垃圾到处泛滥,既影响环境,又影响人们健康呢?
1、人们对垃圾危害认识不够,人们多忽视了垃圾的危害。
2、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不当。多使用焚烧、掩埋、堆肥。这些方法破坏土壤、危害生物、淤塞河床、污染水质……对空气、土壤、水质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首先应该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自觉清除身边的垃圾,创造一个干净而美丽的生活环境。
2.活动目的
(1)鼓励同学从社会、自然和科学等不同角度考察并理解环境问题,激发同学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活动。通过同学的亲身参与,获得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发挥同学的自主性,培养同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实践的精神。通过活动,培养同学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资源意识。
(2)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具有创新能力。培养同学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同学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经过小组的集体研究,对自己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3)通过活动,使同学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明白绿色生活涵义,引领同学走进环保世界,体验现实世界生活,提高同学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联系的整体认识,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并身体力行。
3.实践意义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身,亲身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用实际行动去爱护身边的环境,领会国家的相关政策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作为大学生,我们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要主动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成长,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4.实践内容
(1)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专题培训
(2)在星海公园义务清扫
(3)留意游客对垃圾箱的标识的认知
(4)问卷调查
(5)自制宣传板展示,环境保护宣言收集
(6)实践心得
5.实践流程
(1)借用多媒体教室,举行环境保护专题班会,向同学介绍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让同学们粗略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
(2)提前制作宣传板。主题为“环境保护,从我做起”
(3)以班为单位,集体到星海公园进行义务清扫。出发前要分为5个小组,选出小组长。准备好清扫工具,宣传板,班旗等相关物品,并进行安全教育!要保证本次实践活动的安全性。各小组长需管理好本组成员及清扫工具,如遇紧急情况,立即与班长联系。
(4)5组同学中3组进行义务清扫,1组同学进行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宣传,并收集环境保护宣言,黏贴于展板上。最后一组同学负责调查问卷及对游客对垃圾箱的标识的认知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记录分析,本组同学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会有摄像机全程录像!活动从下午2点开始至下午4点。活动结束后,由班长带队返校。
(5)每个小组写一份实践过程报告,至少1000字。
(6)每人写一份不少于100字的实践心得。
(7)汇总调查数据、图片、录像和实践心得,制作实践报告。
6.实践分工
参与实践活动人数:31人(31人)
班长:曹振宇 负责协调整体,本次实践活动的设计以及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培训的主持,对大家进行监督、照相和录像。
二.实践过程
1.《环境保护知识――垃圾分类》宣传讲座
时间:12月2日星期五
地点:西部校区 化工综合楼B103
出席人数:28人(31人) 注:3人因创新实验课请假
过程:
本次讲座由班长主持,目的在于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垃圾分类?为什么要垃圾分类?怎样可以更好的做到垃圾分类?
讲座由水污染、汽车尾气污染和工业污染引入正题:生活垃圾。
紧接着,班长为大家解释了什么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就是把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分开投放,废弃物如果丢弃就是废渣,就要污染环境。其实,任何废弃物都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如果我们开动脑筋,它们都应该有回收和利用的价值。
本次讲座大家收获了许多有关环保的知识,例如: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再生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回收的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人类对垃圾处理的方法具体分为四种.它们分别是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等等。
讲座的第二个环节是知识竞答环节。我们让同学按排分组,每一排为一组,回答问题。
(第一组)
(第二组)
(大家在努力思考)
(第三组)
(第四组)
此环节是为了了解大家对本次讲座知识的吸收情况,回答问题时,大家积极踊跃的回答,虽然有个别题目大家给的答案不是很确切,但是大家已经基本了解了垃圾分类的基础知识。从这一环节中同学们的表现可以充分看出环保已经深入人心,紧接着,我们的讲座也在同学们的高涨情绪中进入了尾声。
最后一个环节是宣誓环节。由班长带领大家郑重宣誓:
我们以共青团团员的名义宣誓:
一定把身边的垃圾分类扔进垃圾箱;
并进行废旧电池的回收;
对废旧材料进行分类资源化处理处置;
自觉学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并带动身边的朋友、亲人参与环保行动,积极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报告4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从思想上教育和引导学生切实明白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等一系列人生课题,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教学要求与重点
教学中,着力“规范、创新、发展”,加强管理,严格纪律,狠抓学风,确保质量。
第一专题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教学要求:绪论是开宗明义的第一课,对于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及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要使学生明确该课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到学习该课与自己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事关自己的未来前途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出努力学习、拼搏进取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思想道德与思想道德素质、法律与法律素质等相近核心概念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白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长成才目标,了解该课的意义和学习方法。
第二专题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教学要求:帮助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引导学生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使学生认识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对于自己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理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的科学依据,正确理解确立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化理想为现实等问题。
教学重点:讲清理想、信念、信仰与理想信念;帮助走出对理想信念问题存在的“渺茫”、“怀疑”、“无用”或“无关”的认识误区,树立崇高的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第三专题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教学重点:爱国主义概念;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与怎样弘扬爱国主义;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与弘扬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四专题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要求:系统了解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为科学而正确地解决人生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关系;把握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剖析“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及“人性自私”;正确认识“人生环境”。
第五专题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教学要求:揭示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与人类道德文明优秀成果的历史联系,认清社会主义道德是对人类历史上道德发展的优秀成果进行批判继承的产物,揭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认识“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阐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涵和具体要求,提高践行以诚信为重点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为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提高道德修养自觉性的基本途径。
第六专题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要求:认清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的本质,强化公德意识,自觉遵守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深切认识社会公德的养成,法律意识的确立及公共秩序的自觉维护,是塑造和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人格的重要而实际的途径,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项重要的精神保障。
教学重点:社会公德与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的区别;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培养中的矛盾。
第七专题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教学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践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规范;认清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家庭美德观,履行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深切认识职业精神的锻炼和对家庭美德与法律规范的践行,是塑造和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人格的又一重要而实际的途径,也是成长成才的又一重要的精神保障。
教学重点:职业的内涵和本质;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理解爱情的本质。
第八专题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教学要求: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良好的法律素质,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法律修养,做指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及运行;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履行国家安全义务;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方式。
第九专题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和重要的实体法律制度与程序法律制度,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在实践中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如何依照法律程序维护合法权益。
三、学习成绩评定
总分100分,由平时纪律、实践和作业以及课终开卷考试三项组成。平时纪律占20%,实践和平时作业占30%,课终开卷考试占5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报告1
对过去的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里有一股无形的压力,大家都为未来而拼搏着,谈恋爱似乎显得如此的微不足道。华而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社会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宽松、自由、平和的大学校园成为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
李大钊说过:“两性相爱,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应保持它的自由,神圣和崇高。”
四年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大学生的心里也总是激荡着爱情的涟漪。那么大学生应怎样把握自己,处理好大学中的恋爱问题呢?
大学时代是人生美好的时光,对爱情的艳丽花朵,要悉心照料才会绽放的更加绚烂多彩。当代大学生面对爱情少了以往的矜持和羞涩,更多的表现出对爱情的强烈向往和追求。大学生谈恋爱,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对此,我们组织了一次调查,来解决心中的疑惑。在对各系学生的走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同学的真实想法,对待爱情,他们各抒己见。
1、使生活丰富多彩,摆脱生活上的寂寞
上大学以后,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重新面对一个环境,不可避免地要找朋友,找一个可以听自己倾诉的朋友。大部分同学认为异性交往起来往往比同性要容易,当两个人交往加深时,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发展成为特殊关系,这样,拥有了爱情,自然周末里便会有人陪你逛街,平日里也会有人陪你一起上自习、吃饭,于是,你便远离了寂寞。于是,认为两个人的世界远远比一个人的世界精彩。
2、思想比较纯洁,为了寻求真爱
据调查,49.3%的大学生在选择恋人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好一个人非常重要,因为当你选择一个人时,就意味着你选择一种生活,一种生命。一旦走了眼,那就意味着一场灾难。”
有60.7%的大学生恋爱是为了寻觅真爱,他们坚信“真爱无敌,真爱无言,真爱无限,真爱无悔。”
有的同学认为,在大学里如果遇到合适的,绝对不能放过,否则会成为一生中的遗憾。
3、当学习与爱情相冲突时,该怎么办
高年级的学生认为这个问题很现实。管理系一位大四的学姐说:“太浪费时间了,我想考英语六级,还要考研。马上就进入社会了,学点东西才是最主要的,不要以后悔。”“现实一点好,先解决好大学里所要做的事。”大三的一名班干部这样说。所以在这些同学眼中,学习还是比恋爱重要,但他们的说法有点偏,学习与恋爱真的就那么相抵触吗?
所以也有不少同学以为“学习也不是孤立的,恋爱当然要面对。若你们在校园注定有一段邂逅,你要刻意避开吗?”可见,他们的看法还是较全面的,恋爱也并不见得就会给学习带来阻力,学习上的失利也不能归罪于恋爱。
对大学生来说,如果与爱情在大学时代相逢,那就应用心呵护,倍加珍惜。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种关系,是对爱情的祝福,也是对自己的祝福,更是对未来人生的祝福.要珍视爱情,也要珍视事业,记住歌德的名言:'理想和爱情是伟大行为的双翼。'
4、对于失恋,又有何看法
大学生恋爱犹如空中楼阁一般,缺乏经济基础,社会基础,所以导致成功率不高,最后走到一起的并不多,这就表明要经历失恋的人群还很广。在调查中发现,有78%左右的学生能正确面对失恋。有的同学认为:“失恋,是人生交响乐中的一段小小的插曲,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丰富着自己的人生”。
有的人怕失恋,怕自己的恋爱失败,怕失去已得到的东西。这样的同学则是思想不成熟的表现,恋爱难道就是生命的全部吗?没有了爱情,友情、亲情依然还会陪伴着你。
失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正视失恋。
5、爱情与事业,就轻孰重
在调查中,我们提出“毕业后是先找工作还是先稳定感情”这个问题。有89.4%的大学生都不假思索的选择了前者,有65.9%的学生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一位恋爱中的男生说:“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事情,使自己多有些本事。”这说明,在大学生心中,事业还是重于爱情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为了事业可以抛开爱情,但爱情必须是建立在事业的基础之上的。的确,爱情的建立离不开基础,“万丈高楼平第起”,恋爱也是如此。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有责任创造新型的,符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共产主义道德要求的爱情方式和行为,能体现出恋爱的纯洁和高尚,做到既不古板又不轻率,既炽热、活泼、丰富又理智和深沉,使恋爱双方都能获得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力量和美的享受。
大学生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将对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在大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现念,我们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尤其要学会理性的处理好因爱情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与选择。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合理恋爱,才能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因爱情而锦上添花。
注释:(1)李大钊《人民日报》
(2)歌德:《歌德语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报告2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从思想上教育和引导学生切实明白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等一系列人生课题,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教学要求与重点
教学中,着力“规范、创新、发展”,加强管理,严格纪律,狠抓学风,确保质量。
第一专题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教学要求:绪论是开宗明义的第一课,对于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及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要使学生明确该课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到学习该课与自己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事关自己的未来前途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出努力学习、拼搏进取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思想道德与思想道德素质、法律与法律素质等相近核心概念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白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长成才目标,了解该课的意义和学习方法。
第二专题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教学要求:帮助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引导学生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使学生认识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对于自己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理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的科学依据,正确理解确立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化理想为现实等问题。
教学重点:讲清理想、信念、信仰与理想信念;帮助走出对理想信念问题存在的“渺茫”、“怀疑”、“无用”或“无关”的认识误区,树立崇高的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第三专题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教学重点:爱国主义概念;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与怎样弘扬爱国主义;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与弘扬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四专题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要求:系统了解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为科学而正确地解决人生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关系;把握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剖析“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及“人性自私”;正确认识“人生环境”。
第五专题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教学要求:揭示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与人类道德文明优秀成果的历史联系,认清社会主义道德是对人类历史上道德发展的优秀成果进行批判继承的产物,揭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认识“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阐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涵和具体要求,提高践行以诚信为重点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为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提高道德修养自觉性的基本途径。
第六专题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要求:认清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的本质,强化公德意识,自觉遵守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深切认识社会公德的养成,法律意识的确立及公共秩序的自觉维护,是塑造和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人格的重要而实际的途径,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项重要的精神保障。
教学重点:社会公德与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的区别;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培养中的矛盾。
第七专题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教学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践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规范;认清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家庭美德观,履行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深切认识职业精神的锻炼和对家庭美德与法律规范的践行,是塑造和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人格的又一重要而实际的途径,也是成长成才的又一重要的精神保障。
教学重点:职业的内涵和本质;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理解爱情的本质。
第八专题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教学要求: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良好的法律素质,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法律修养,做指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及运行;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履行国家安全义务;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方式。
第九专题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和重要的实体法律制度与程序法律制度,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在实践中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如何依照法律程序维护合法权益。
三、学习成绩评定
总分100分,由平时纪律、实践和作业以及课终开卷考试三项组成。平时纪律占20%,实践和平时作业占30%,课终开卷考试占5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报告3
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思想道德修养—“德”
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它包括了:
1、适应转变,确定目标!
“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目标” “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等这些都是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的正确渠道!
2、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因其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怎样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
3、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
针对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分析了诚信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及其培养诚信的途径。敬业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
4、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
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修身律已,重视自我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自我修
养在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精神,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思想道德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法律基础—“法”
现在法律精神与道德观念在价值导向的全过程中。
首先,从价值形成过程看,法律是这样促进道德建设的:法律通过确认或吸收道义标准,使之成为法定标准而直接促进道德目标;或者借助于自身机制和内在准则,以间接方式促进道德目标。我们在高校道德与法的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道德观念在很大的程度上与法律观念是相重合的。法律是维系社会运转和发展的最低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道德观的基本要求不仅是法律构成的基础,而且在很多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具体的法律规范。在这一价值层次上,道德与法律一脉相承,法律精神与道德观念趋于融合。
其次,从社会需求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法律精神需要道德观念在价值内容上进行不断充实,才能满足司法审判的需求,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道德是立法的基础并引导着法律进步和发展。但要注意的是,道德与法律的融合,必须立足于二者价值内容上的相互交融和区别。既不能将道德与法律的内容完全合一,不分彼此;也不能将道德与法律的内容完全隔离开来。而应该充分发挥德与法的同质同向性,在二者的价值内容上以道德融入法律的指导性和先进性,引导和推进法律的完善与发展。现代法律精神首先应确立宪法至上的理念,在二者价值内容上的融合上,把理想的道德通过立法表现为宪法中的原则性、指导性和倡导性规范,从宪法这一根本法角度来确认和宣告理想道德的地位、性质和目标;同时,通过道德的导入来完善法律的形式和实质内容,完成理想道德从应然到实然的跃进。
再次,中国古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思想与行为,就是法与德在价值内容上的融合。理想道德所主张和倡导的价值观,往往会融合为法律价值所追求的内容。
最后,现代法律精神不仅表现于外在的司法审判制度的运行,而且更代表了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评判。现代法律精神主导下的法院公平审判是以法律和诉讼制度来扶植正气、压制邪气,使社会公众切身感受到国家法律以具体审判活动的形式对高尚道德的推崇和推行,从而弘扬理想道德观念。
三、“德”与“法”的结合
第一、从国家战略高度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伦理道德的支撑,而且需要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人类的道德与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道德与法律的产生到德与法融合治国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这种“德与法融合”的治国理念体现出法律和道德在维护社会长期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二者相融相长,相得益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求我们将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要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通过加强社会成员的法制意识来保障其道德素质的提高,通过先进的道德精神来引导社会成员遵循法律义务,自觉养成守法习惯。
第二,从人才培养高度看,在教育理念上奉行道德与法律相结合,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法律与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在调整、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法律着重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并明确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是社会对人们行为的最低要求;道德侧重从支配人们行为的内在思想意识进行规范,侧重于人们的义务而不是权利,它不同于法律,法律凭借国家的强制力实施,而道德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维护。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有着内在的不可分性,把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相互联结、相互贯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符合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从总体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德与法两种作用,融两种作用于一体,对于实现人的道德追求、塑造高尚人格、约束人的不良陋习、规范人的文明行为方式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从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高度看,将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对于学科建设和创新课程体系,整合知识结构,以科学的理论架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效性有着积极意义。从德法认知与社会德行现象的关系看,一种社会德行现象的出现,往往包含着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的诱发原因,仅仅从任何一个方面着手解决都会遇到困难,因此,只有将二者相融合起来,综合考虑,发挥两种手段各自效果优势,互相辅佐,问题才可能解决得比较圆满。
总上所言:“德“育人心,“法”育人品!在当今社会里,只有“德”“法”兼容,才能共同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二者缺一不可,为自己树立目标,并且努力去实现;在社会上要讲道德明法律;作为大学生要讲诚信,要努力钻研;感恩家人;自我反省,学会做人,做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报告4
一.实践方案
1.活动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乱丢生活垃圾的现象无处不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池塘、河道两旁等地方,随处可见各种生活垃圾,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生活垃圾多由一些无法或很难分解的物质组成,对土壤、地下水、大气造成的现实危害和潜在危害更是在不断增加,会产生多种有害气体包括二恶英之类的剧毒物质,污染空气,同时产生大量的残渣。垃圾处理方法多不理想。生活垃圾数量大、增长速度快,组成成份越来越复杂,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这已是不容争议的事实。是什么原因使生活垃圾到处泛滥,既影响环境,又影响人们健康呢?
1、人们对垃圾危害认识不够,人们多忽视了垃圾的危害。
2、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不当。多使用焚烧、掩埋、堆肥。这些方法破坏土壤、危害生物、淤塞河床、污染水质……对空气、土壤、水质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首先应该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自觉清除身边的垃圾,创造一个干净而美丽的生活环境。
2.活动目的
(1)鼓励同学从社会、自然和科学等不同角度考察并理解环境问题,激发同学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活动。通过同学的亲身参与,获得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发挥同学的自主性,培养同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实践的精神。通过活动,培养同学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资源意识。
(2)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具有创新能力。培养同学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同学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经过小组的集体研究,对自己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3)通过活动,使同学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明白绿色生活涵义,引领同学走进环保世界,体验现实世界生活,提高同学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联系的整体认识,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并身体力行。
3.实践意义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身,亲身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用实际行动去爱护身边的环境,领会国家的相关政策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作为大学生,我们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要主动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成长,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4.实践内容
(1)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专题培训
(2)在星海公园义务清扫
(3)留意游客对垃圾箱的标识的认知
(4)问卷调查
(5)自制宣传板展示,环境保护宣言收集
(6)实践心得
5.实践流程
(1)借用多媒体教室,举行环境保护专题班会,向同学介绍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让同学们粗略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
(2)提前制作宣传板。主题为“环境保护,从我做起”
(3)以班为单位,集体到星海公园进行义务清扫。出发前要分为5个小组,选出小组长。准备好清扫工具,宣传板,班旗等相关物品,并进行安全教育!要保证本次实践活动的安全性。各小组长需管理好本组成员及清扫工具,如遇紧急情况,立即与班长联系。
(4)5组同学中3组进行义务清扫,1组同学进行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宣传,并收集环境保护宣言,黏贴于展板上。最后一组同学负责调查问卷及对游客对垃圾箱的标识的认知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记录分析,本组同学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会有摄像机全程录像!活动从下午2点开始至下午4点。活动结束后,由班长带队返校。
(5)每个小组写一份实践过程报告,至少1000字。
(6)每人写一份不少于100字的实践心得。
(7)汇总调查数据、图片、录像和实践心得,制作实践报告。
6.实践分工
参与实践活动人数:31人(31人)
班长:曹振宇 负责协调整体,本次实践活动的设计以及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培训的主持,对大家进行监督、照相和录像。
二.实践过程
1.《环境保护知识――垃圾分类》宣传讲座
时间:12月2日星期五
地点:西部校区 化工综合楼B103
出席人数:28人(31人) 注:3人因创新实验课请假
过程:
本次讲座由班长主持,目的在于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垃圾分类?为什么要垃圾分类?怎样可以更好的做到垃圾分类?
讲座由水污染、汽车尾气污染和工业污染引入正题:生活垃圾。
紧接着,班长为大家解释了什么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就是把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分开投放,废弃物如果丢弃就是废渣,就要污染环境。其实,任何废弃物都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如果我们开动脑筋,它们都应该有回收和利用的价值。
本次讲座大家收获了许多有关环保的知识,例如: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再生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回收的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人类对垃圾处理的方法具体分为四种.它们分别是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等等。
讲座的第二个环节是知识竞答环节。我们让同学按排分组,每一排为一组,回答问题。
(第一组)
(第二组)
(大家在努力思考)
(第三组)
(第四组)
此环节是为了了解大家对本次讲座知识的吸收情况,回答问题时,大家积极踊跃的回答,虽然有个别题目大家给的答案不是很确切,但是大家已经基本了解了垃圾分类的基础知识。从这一环节中同学们的表现可以充分看出环保已经深入人心,紧接着,我们的讲座也在同学们的高涨情绪中进入了尾声。
最后一个环节是宣誓环节。由班长带领大家郑重宣誓:
我们以共青团团员的名义宣誓:
一定把身边的垃圾分类扔进垃圾箱;
并进行废旧电池的回收;
对废旧材料进行分类资源化处理处置;
自觉学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并带动身边的朋友、亲人参与环保行动,积极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