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的体会与心得
读书的体会与收获
金海岸小学四年级一班马振瑜
以前,我知道书里有许多知识,应该多看书多读书,但是我觉得读书很累、很烦,而且没意思。爸爸妈妈总是叫我多读书-“你去看会书吧,对写作文有帮助的!”这句话我已经听得很烦了,表面上只是点点头,但实际上很不愿意看书。我认为世界上最讨厌的事莫过于看书了。
我的家里有许多书,别人都羡慕我,但我却很少阅读,我觉得只要上课学好老师教的就没问题了。但事实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要不然买那么多书干什么,如果不看书,只是就差多了。
后来,我尝试着去读书,读着读着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快乐。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书也是一粒开心果,在你伤心的时候,你可以看看它让自己快乐起来。我读完《恐龙世界大百科》后,学到了恐龙的很多知识。我知道大约在2.55亿年前,地球出现了一类新的爬行动物,像所有爬行动物一样,它们的后代由卵孵化而出,其皮肤上覆盖着鳞片,不透水,这就是恐龙。恐龙从出现直至灭亡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之久。
“活到老,学到老。”让我们记住这句名言,一起去读书吧!
第二篇:走访党员体会与心得
走访党员体会与心得
优秀的共产党员,在我们身边竖起了一面面光辉的旗帜。他们或是亲人、或是师长、或是同窗、或素不相识。他们总是以真诚的启迪,感召我们确立正确的人生信仰;以模范的作风,激发我们积极进取的决心。与他们同行,我们青春的道路似乎充满阳光。
在近日走访党员的活动中,我们与辅导员曹老师进行了近距离的交流,就学习、思想、入党等问题在轻松而不乏严肃的谈话氛围中作了讨论,领略到老师身为一名党员的别样风采。
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在经过一系列高级党校的理论学习后我们迫切地想要知道党员与普通群众间的差异,如何在平日生活中体现党员价值。梁老师结合自身入党经历让我们懂得一个人入党前后的态度应该始终如一,只是个人经验和感受丰富了。老师坦言自己在入党的路程中有过错失、有过曲折,更从中学会争取,明白只有切实的努力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实现自己的追求。
梁老师借谈话机会向我们指出当下大学生入党普遍存在积极性高,而动机不明不纯现象。他希望我们分析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不屈从外因,用自己的坚持体现自我内在追求的本质。“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懂得老师意在让我们深思入党这个严肃的问题。只有明确目标,清楚共产党员身上的使命和责任,才会有前进的方向,未来才能成为一名出色成功的党员。
“一切真正的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别林斯基的名言正是共产党员们一贯践行的为人原则,处事方针。谈话中梁老师强调了向他人虚心学习,重视细节小事的重要性。党员永远都是普通民众中的一员,只是在困难时刻,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是不够的,要在日常生活中起到带头表率的作用。他督促我们珍惜大学这个自由广阔的舞台丰富自己的内涵,以学习为本职任务,积极投入各项社会工作。恩格斯说过“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即使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力求把小事做细,大事做好。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总是消融在群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之中。我们不仅要把每次的历练作为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更要在这宝贵的学习过程中与大家互勉互励、共同进步。落实党员们爱岗尊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用实际行动尽一份力量,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
梁老师认为大学生在以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时除了要用知识武装自己,用实践经验充实自己,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学习党的知识,逐步提高思想觉悟外,更要注意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人生的道路弯弯曲曲,社会的环境变化万千。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生活中,如果没健全的人格,迟早会在纷繁复杂、坎坷崎岖的社会现实面前碰壁、受挫,甚至一蹶不振。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人从容应对社会生活中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基本保证。我们应该擅于自我剖析,正确地看待自己的长与短、得与失、名与利,不断提升自我人格。
这次走访活动使我深受教育,我深刻了解到了共产党员一定要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坚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反对贪图享受、以权谋私,从而保持作风上的先进性。这次主题活动虽然是学校组织的,但是却让我们学习到很多关于党的知识,身为积极入党分子的我们,能从中学习到和党有关的东西感到很开心的。希望这些活动会在我们入党的道路上一直引导着我们,使我们在向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迈进了一大步。
温总理曾说过“我心中寄托的是青年,是大学生,是整个青年一代。”此话让人在激动之余更感到责任重大,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更意识到成为党员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政治追求,也是一条逐步发掘自我,臻于完善的道路。
“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此次的走访党员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懂得了不能因为经验欠缺而放弃积累,不能因为能力有限而放弃提高,不能因为没有即时得到回报而不去付出,只有真正做出了努力,才有成就事业、证明价值的可能,才为将来的收获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第三篇:课改体会与心得
历史课改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上杭县蛟洋中学丘瑞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通过近几年来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我深深感到:历史课变了,变得充满生机,富有活力。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做法:
一、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回忆我们以前的历史教材,真的是让人觉得枯燥无味。而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如《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一课,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打磨石器,他们乐于参与,并从实践中感受到原始人生活的艰辛,体会也很深刻。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成语故事会,要求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如“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在班级里交流。学生对成语典故非常感兴趣,他们都乐意参与这一活动,去搜集、整理,先在小组里举行,推出代表参加班级交流。在第18课《三国鼎立》(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述三国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一堂课。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二、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有时需要语言的激发;有时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时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总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教师与学生建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为师生互动、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四、困难重重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自学、让学生自读、圈点勾画、提出问题;开始组织小组讨论的形式;在课外让学生搜集资料等。但教学空间和场景仅限于教室,这决定了教学的行为主体仍然是教师,学习的载体依然是教材,教学的活动场所仍然是教室,限制了历史教学的优化。基于此,历史课改的当务之急是寻求和创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空间。如可采用主题辩论、主题演讲、故事会、知识接龙、自主探究、小论文撰写、师生问难、挑战主持人、情景复现、调查访谈、寻访遗址、探究身边历史、历史物件模型制作、历史纪念日主题仪式、成果积累和资料搜集展示等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将教学活动场所延伸到教室以外的图书阅览室、纪念馆、工厂、社区、遗址现场、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区。总之,历史课改应该另辟蹊径,进行教学组织
形式和教学空间上的创新。
主要做法:
一、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
(1)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2)摆正位置,把机会交给学生。教师要俯下身子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要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
二、做一个组织者
(1)摆脱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固有模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要想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2)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3)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在《三国鼎立》(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一课上,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时,就有同学根据平时所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提出:“诸葛亮那么傻,他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他当皇帝说不定能统一天下。”的问题,虽然不尽科学合理,但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面对学生有别于他人的探究方式,教师要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的层次的学习。
三、做一个引导者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浓烈学习氛围的创设,以及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例:讲到《大一统的汉朝》(中国历史上册第12课)中的“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时,学生难于理解汉初统治者实行此政策的实质。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实行休养生息是因为汉初的皇帝好,不是为了剥削人民。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汉初统治者暂时减轻对人民负担的用意,我在讲课时举了一个“挤牛奶的启示”的例子来对比说明:同一头奶牛,用两种方法挤牛奶。A法:一次性榨干奶牛最多可得30斤牛奶(奶牛被榨干则死亡);B法:让奶牛吃草养肥,每天只挤5斤,却可连续挤牛奶二十天,共得100斤牛奶。问:哪种方法挤牛奶多?答案显而易见。学生也在趣味性的讲课中很轻易地理解到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2)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发现。(3)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人。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一步又一步地把学生逼向学习的难点。对学生的思维引而不发,不断激发,把学生们推到一个又一个思维的波峰浪尖,学生的探索、发现也因此而深入。例如,讲授《对外友好往来》(中国历史下册第6课)一课,在学生学习课文,了解基本史实之后,教师提出“唐文化对日本有何影响?”、“唐文化对新罗有何影响?”一类的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的过程,即是再次识认历史地图、理解史料和教材大小字内容、归纳教材要点的过程。提出这类问题并让学生讨论,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繁盛的原因有哪些?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还可以作对比思考:“汉、唐时期中外交往的特征有何不同?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四、做一个促进者
(1)鼓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如精选学习的内容,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开展积极的评价等,让学生感受心理
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2)指导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如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先要指导学生合理分组,掌握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小组内同学可以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自己的见解,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小组汇报时,也应该是向大家汇报小组学习的情况,而不是谈个人的想法与收获等。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以便灵活地组织学生的下一步学习。
总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要打破常规,改进教学形式,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内容;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明白,学历史并不是一件单调乏味的苦役,学习历史不只是历史课堂内的事,它也是我们每日每时都可从事的活动,是一种乐趣。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就一定可以融人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第四篇:课改体会与心得
课改体会与心得
对于课改,做为一名教师也经常在课堂与学生体会与共享。在课堂上把知识融会贯通;做到授人予渔,不要授人予鱼。对此在此发表自己对于上课成功的最大秘诀的一些观点?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1,教师需真诚对待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
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3,完善个性,展现和发挥教师个人魅力。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
(2)课堂教学中,当我的心与学生的心融在了一起,教学肯定成功!课堂教学的效率,实际上就表现在教师“用心”教和学生“用心”学上。我主观提倡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1.要有“笑声”。
2.要有“赞美声”。3.要有“惊讶声”。
(3)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我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采取这种方法,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变成“主动”。
陈波
2013.9.10
第五篇:心理课体会与心得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心得与体会 1.通过大一学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我了解了许多关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也使我更好的认识了
自己,懂得了心理健康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然而,现代还是有不少大学生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危机或疾病,不会主动向心理咨询中心或是专家寻求解决方法。也就不会主动寻求帮助,直至最后问题日积月累、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大学生应该更主动一些,关注自己的心理动态,主动向专家或心理咨询师说出自己的所想。
2.通过苏小林老师的讲解,我认为只有心理健康才可能促进一个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大学生的我们来说,我们更应该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注重对自身的体察和分析,强调独立,注重自我的确立。在面对各种压力,困惑时,要积极向上,乐观豁达,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自己更好的去完善自己,适应社会。同时,在认识评价社会问题时,要切合实际。真正让自己在大学生活里得到锻炼,得到进步,使自己向着健康的心理努力,以便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3.苏小林老师实在是一个很幽默而风趣的老师,上他的课我们真的感觉到轻松,老师也很擅长去引用一些实例来化解我们的内心的矛盾,有时在他讲解完成之后,感觉确实是恍然大悟,内心的一些问题全部烟消云散,同时,我认为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四有”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