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手术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手术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一、加强手术负责制
1、三级医师负责制科主任应根据本科现已开展的手术,制定各级医师的手术权限并报医政科备案,所有医师必须在本人责任权限内开展手术。
2、报告当遇到紧急手术超出当班医师的手术权限或技术水平时,在采取急救措施的同时立即报告上级医师,必要时向医政科汇报。
3、教学手术管理在医院开展的各类手术中,实习生、进修医师只能在本院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观摩学习或担任助手从事辅助工作,不得独立上台操作
二、加强手术操作规范化、1、制定常规手术规范科主任负责制定本科范围内的常规手术操作规范,内容要详细、具体。
2、围手术期检查
(1)、术前全面检查:在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各学科专业的手术如有必要的项目检查不全者,手术室可拒绝安排手术。
(2)、术中异常情况会诊:在术中如出现异常情况须向其他科室或医师会诊时,该科室或医师必须以会诊为当前第一选择,迅速及时应诊,不得拖延,更不得决绝。
(3)、术后监护:危重患者术后先送入ICU,经24-48h监护后再转入相应病区;一般患者术后回所在病区,但医护人员必须注意加强患者监护,如有问题,须尽可能保证随叫随到,以免贻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三、加强术前讨论
1、常规手术专业组讨论对于常规开展的手术,须在本专业组内进行术前讨论,形成手术操作意见,并作记录。
2、新手术方式、疑难患者全科讨论对于新开展的手术方式或患者属疑难患者时,须在全科范围进行充分的讨论,对手术方式选择,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要有一个较为准确地预测,形成手术操作意见,并作记录。
四、重大手术审批报告
对于截肢等重大手术,负责医师须填写手术审批表并报医政科批准后,方可进行手术。
五、加强围手术期患者沟通及签署同意书
1、术前谈话及签字在手术前,负责医师应对患者及家属履行告知义务,应具体、详细地告诉患者及家属手术及麻醉的方式,术中和术后可能发生的危险及注意事项,在患者或家属同意的并签字后方可开展手术。
2、术中谈话在手术进行中如出现病情变化或需要改变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时,出其下一级医师(第一助手)替代其完成手术。
七、手术患者术后管理制度
1、根据病情、病种进行监护、观察、治疗。落实“外科手术患者护理常规”及“外科常见疾病诊治常规”。
2、麻醉医师术后应去病区看手术患者,并向责任护士交代有关注意事项,防止麻醉并发症的发生。
3、各级医师认真查房,注意病情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做好病程记录。发现问题逐级汇报,及时处理。
4、预防术后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
5、及时查看病理结果,避免延误患者治疗。
提高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
第二篇: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患者必须如实填写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首页上的身份信息。
2.门、急诊患者的身份识别:门、急诊护士在对患者进行评估时需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病历号等基本信息。
3.住院患者身份识别
(1)入院患者到达病区时,接诊护士应核对科室、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报销类别等信息是否与患者就诊卡、住院证上的信息相符。
(2)建立和执行住院患者手腕带标识管理制度。
(3)所有住院患者必须佩戴手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志及诊疗操作前查对依据。腕带上标注医院名称、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佩戴手腕带时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人核对,若损坏更新,同样须经两人核对。
(4)佩戴手腕带前,应仔细核对患者信息。要求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证实患者的身份。
(5)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诊疗操作前或转运患者前应核对手腕带信息,并让患者自己陈述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6)若手术中需取下手腕带,术后应与患者病历一同带出手术室,巡回护士应与接患者护士交接清楚,确认患者身份后立即重新佩戴。
4.转接和交接班时认真识别患者身份,对病区内患者转床、转科或对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使用镇静药物等重点患者,均要识别和核对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由转诊医师和护士同接诊医师和护士与患者(家属)或受委托人核对。
5.操作前和辅助检查前识别:医务人员在操作前要按照规章制度对患者进行查对和识别。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方法识别患者身份,禁止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标本采集、输血、输液、给药时由护士或医技人员核对患者身份。行心电图、B超、胸片、CT、MRI、病理检查等辅助检查时,由辅助科医技人员及护送的工作人员共同核对患者身份。
6.高危诊疗活动前识别:在对患者进行介入检查治疗术、胃肠镜检查、血液透析等诊疗活动前由操作医师、护士与患者(家属)或受委托人进行核对。
二、腕带标识管理制度
1.急诊抢救室和留观、住院患者必须佩戴手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
2.腕带上标注医院名称、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如无家属患者有意识障碍、精神异常或智障等,可暂取名填写无名氏后加住院号,如无名氏+住院号。
3.患者入病房时病区护士认真核对患者信息后填写手腕带,佩戴于患者左手腕,核对方法:
(1)一般情况下由护士与患者共同核对;
(2)特殊情况(意识障碍、感觉器官功能障碍及无行为能力等)有家属陪护的,由护士与家属或患者委托授权人共同核对;无家属陪护的,由两名当班医护人员共同核对。
4.腕带一般佩戴在患者的左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依次佩戴在右手腕、左脚踝、右脚踝上。若有遗失或损坏,及时更新。
5.女性患者佩戴粉红色手腕带,男性患者佩戴蓝色手腕带。新生儿出生后,女婴佩戴婴儿粉红色手腕带,男婴佩戴婴儿蓝色手腕带。
6.按操作规范给患者佩戴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注意患者佩戴腕带部位皮肤完整,手部血运良好,每班检查患者腕带皮肤情况。
7.出院时去除手腕带,转科患者须经双人核对后重新更换手腕带,以确保患者标识准确。
8.将使用腕带识别工作纳入科室护理质控检查项目中。
三、标本采集管理制度
1.护士应掌握各种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2.采集标本严格遵照医嘱执行。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医嘱和检查单逐项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4.认真核对化验单内容,包括科室、姓名、年龄、性别、床号、住院号(门诊号)以及检验项目等。
5.根据检验项目正确选择标本容器,如空白试管、抗凝管等;检查容器有无破损、裂痕;容器标签上注明患者科室、床号、姓名等。
6.标本采集时护士携带检验单再次核对患者身份、检验项目、标本采集量以及标本容器是否吻合,严格执行查对。
7.输血、配血抽取标本时,必须两人核对后抽取并在输血申请单上签名。8.不得在输液的同侧肢体或中心静脉管道采血,以免血液被稀释或输入的液体影响测定结果。
9.标本采集后及时查对送检,送检过程避免振荡。10.建立《标本送检登记本》,由接收部门人员签字确认。
四、患者术前确认制度
1.建立《手术患者安全交接记录单》,详细记录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手术日期、皮肤情况等。
2.术前病房护士与手术室人员再次检查患者皮肤准备情况,核对患者腕带信息无误后,签好《手术患者安全交接记录单》,由手术室人员陪同患者,携带病历、《手术患者安全交接记录单》、药品及术中所需物品,将患者接入手术室。
3.手术室护士查对患者腕带信息、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标识、皮肤情况、病历、术中所需物品、药品无误后,在《手术患者安全交接记录单》上签字确认,并将患者送人指定手术间。
4.巡回护士与麻醉医师再次查对患者腕带信息、病历、手术部位。
5.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巡回护士三者共同查对无误后,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字,方可开始手术。
五、患者安全转运制度
1.转运前:(1)病情评估:对病情进行正确的评估是整个流程的基础。(2)解释:告知患者、通知家属,联系转往科室或相关检查科室。(3)备齐用物:转运工具、病历、X片、CT片、MRI片等,根据病情备急救药品器械及其他物品。
(4)搬运患者到轮椅或平车前后,应妥善处理动静脉管路,固定引流装置。(5)重点:导管安全原则,确保通畅、妥善固定、标识在位、防止感染。2.转运中:(1)注意保暖。
(2)密切监测各项生命指征(始终站在患者头侧)。(3)保证生命支持设备工作稳定。(4)转运过程中患者头部始终处于高位。(5)保证各种管路固定可靠。(6)防止患者发生意外损伤。(7)做好心理护理。3.转运后交接:
(1)确认患者身份:腕带、病历、患者本人或家属。(2)确保患者安全转移至病床上。(3)评估生命体征。
(4)交接患者存在的关键问题。
(5)交接各种管道:静脉置管(外周静脉、深静脉)、其他管道(胃管、尿管、引流管等)。
(6)皮肤情况:伤口、压疮。
(7)用药情况:药物过敏史、抗生素的使用等。(8)物品:(X片、CT片、MRI片、病历等)。
(9)床边交接完毕后,需双方护士共同填写《住院患者安全转运护理交接记录单》,确认无误后签名。
六、患者交接管理制度 为有效防止医疗护理过失,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保障医疗护理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建立临床科室之间患者交接管理规范和流程,由接送医务人员跟患者或家属核对识别,并做好交接和识别记录。
2.建立急诊与病房、急诊与ICU、急诊与手术室之间的患者交接管理规范和流程,由接送医务人员与患者或家属核对识别,并做好交接和识别记录。3.建立手术与病房或ICU之间的患者交接管理规范和流程,由手术医师术前核对好患者身份后由麻醉师、护士核对,确定好身份和手术部位并书面记录后方可行手术。术后由麻醉师、护士与ICU医生、护士交接患者并核实身份,并做好记录。
4.建立产房与病房、产房与新生儿病房之间的患者交接管理规范和流程,由医师、护士、助产士产前产后对患者进行识别和交接,做好记录。
附1:临床科室之间患者交接管理规范和流程
1.根据转科医嘱,评估患者,填写《住院患者安全转运护理交接记录单》,电话通知转入科室,详细登记患者信息。2.接收科室备好床位和物品。
3.转出科室医护人员陪同,并携病历资料将患者护送到接收科室,负责途中安全,不能间断治疗和抢救。
4.转出科室与接收科室人员共同查对患者信息和病历资料,无误后签名确认,同时交接患者病情、皮肤和治疗等;接收科室重新填写腕带信息,戴于患者手腕上。
附2:急诊科与病房之间患者交接管理规范和流程
1.急诊患者需住院治疗时,护士根据住院证信息,电话与相关科室联系,并告知入院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的病情与护理措施。
2.接收科室接到电话后,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并做好接待准备,根据患者情况准备好床单位及抢救用物(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吸引装置等)并检查设备的性能状况,主动迎接检查患者。
3.急诊科详细记录《急诊患者安全转运护理交接记录单》。
4.急诊科医务人员陪同并携带病历资料将患者护送到相关科室,负责途中患者安全,确保治疗和抢救的连续性。
5.急诊科医务人员与接收科室医务人员交接患者门诊病历及相关资料,交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史及病情,包括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初步处理情况,做好药物及物品交接。查对无误后在《急诊患者安全转运护理交接记录单》上双方签名确认。
6.接收科室填写患者腕带信息,戴与患者手腕上。
附3:急诊科与ICU之间患者交接管理规范和流程
1.急诊科护士接到患者入住ICU的通知后,立即电话通知ICU护士做好迎接新患者的准备,并告知新入住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情。
2.ICU护士接到电话通知后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并告知患者的基本情况,根据病情准备好床单位和抢救用物(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吸痰装置、呼吸机、气管插管、除颤仪等)。
3.急诊科详细记录《急诊患者安全转运护理交接记录单》。
4.急诊科医务人员与ICU医务人员交接患者门诊病历及相关资料,交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史及病情,包括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初步处理情况,做好药物及物品交接。查对无误后在《急诊患者安全转运护理交接记录单》上双方签名确认。
5.患者进入ICU时,需两位医务人员同时接收患者。患者如需要使用呼吸机时,应一人接呼吸机,一人接心电监护仪,如果只有一人接待时,应先接呼吸机后接心电监护仪,护士立即与值班医生一起积极抢救患者。
附4:急诊科与手术室之间患者交接管理规范和流程
1.急诊科患者需急诊入手术室手术时,由接诊医生直接拨打麻醉科电话,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并告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情,以便手术室及相关科室做好准备。
2.急诊科详细记录《手术病人护理交接记录单》。
3.手术室接到电话立即做好手术准备,必要时通知二线班协助抢救。4.需急诊手术的患者由急诊科医护人员共同护送至手术室,并负责途中治疗和抢救。
5.急诊科医务人员与麻醉师、巡回护士交接患者门诊病历及相关资料,交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史及病情,包括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初步处理情况、所做的检查及结果、目前用药情况、穿刺部位、各种管道、到院时间及皮肤情况。查对无误后在《手术病人护理交接记录单》上雙方簽名確認。
6.麻醉医师、巡回护士核对患者信息、手术部位。
7.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患者信息、手术部位(尤其是左右侧),确认无误后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字认可。
七、危重患者转运交接制度
1.凡危重、大手术患者转院,必须由医师或护理人员全程陪护。
2.根据转科医嘱,评估患者,填写《住院患者安全转运交接记录单》,电话通知转入科室。
3.保证转运工具性能完好,确保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酌情准备应急物品及药品。
4.转入科室在接到患者转科通知后,护士立即备好备用床及必需物品。5.患者入科时,护士应主动迎接并妥善安置。
6.认真评估患者,转出、转入双方必须做到六交清:患者治疗要交清、患者病历资料要交清、患者生命体征要交清、患者身上各种管道要交清、患者使用各种仪器要交清、患者皮肤情况要交清。据实填写住院患者安全转运交接记录单,并通知医师诊治患者。
八、危重患者护理规程 1.严格床旁交接班。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变化,做好详细记录。3.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制定护理计划和抢救措施,备齐抢救药品和物品,随时做好应急准备。
4.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必要时用吸引器吸出呼吸道分泌物。(1)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2)做好口腔、尿道护理,保持清洁。(3)做好全身皮肤护理,预防发生压疮。
5.眼睑不能闭合的患者应涂红霉素软膏或盖凡士林纱布保护角膜。6.加强营养和水分的补充,给以胃肠内和胃肠外营养;维持出入量平衡。7.保持大小便通畅,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8.保持各管道引流通畅,注意妥善固定、安全放置。
9.注意安全,对意识丧失、谵妄、躁动的患者合理使用保护具防止坠床。
九、特殊、危重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1.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腕带标识管理制度。2.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1)各病区根据病种需要配备药品,按有关管理制度执行,做到规范、准确、安全、无过期。
(2)使用药物时注意配伍禁忌,用药前应询问患者用药史。过敏史,并做药物过敏试验,实验结果阳性者应告知患者及家属,在临时医嘱单、体温单用红笔标识(+),床头挂上阳性标识。
3.严格执行输液安全管理制度。
4.加强在特殊情况下医护人员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科室建立急、危、重症患者检验结果记录本。对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急、危、重患者的重要检查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记录检验结果、报告人的姓名和电话,并及时告知值班医师。
5.认真落实防跌倒、坠床、烫伤及压疮防范措施,严格执行护理安全管理制度。6.发生跌倒、坠床、烫伤及压疮等不良事件,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报告制度。
十、常用医疗仪器设备安全使用制度
1.严格按照各种医疗仪器的操作程序,正确、熟练地使用各种医疗设备,不熟悉仪器性能和操作规程者不得开机。
2.各科室对医疗设备建立《仪器、设备管理登记本》,对使用情况及出现的问题作详细登记。
3.各科室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各种医疗仪器及日常维护、保养、检查,并做好记录。
4.操作人员在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不得离开工作岗位,发生故障,应立即停机,切断电源,并立即报设备科检修,待故障排除后方可继续使用。
5.工作人员严禁拆装各相关设备,不得私自删除、拷贝、更改设备上各种程序。6.各种医疗设备使用后应按规定顺序关机,及时清洁整理并切断电源、水源、气源,以免发生意外事故,如需连续工作的设备,应做好交接班工作。
7.爱护仪器,不得违章操作,如发生因违章操作造成设备损坏等责任事故,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及设备科,并按规定对相关责任人作出相应的处理。
十一、病床、轮椅和平车安全使用制度
1.病床的使用和维护:
(1)医护人员须掌握正确的病床使用方法;
① 推移电动病床时,须拔除电源并将电源线放置在合适的位置。
② 抬高/降低整张病床或局部的高度至极限时,须立即停止操作,以免损坏病床。
(2)病床的高度:
① 除治疗或操作需要外,病床在任何时候都须保持在最低水平。② 除转运状态下,床脚的轮子必须保持上锁状态。(3)床栏的使用: ① 下列患者需常规使用床栏: a.任何原因造成视觉障碍的患者; b.任何意识改变的患者;
c.入院诊断“药物过量或药物中毒”的患者; d.镇静或麻醉恢复阶段的患者; e.躯体/肢体移动障碍的患者; f.儿科患者;
g.活动不便的老年患者。
② 护士须向患者或家属解释使用床栏的目的及必要性,并在护理单上记录床栏使用情况。
③ 如患者或家属拒绝使用床栏,须在护理记录单上注明,必要时由患者或家属签字。
④ 对在使用中发生故障的病床,医护人员及时向设备科提出修理要求,不能及时解决的维修问题,应考虑换床。
⑤ 设备科:
a.定期到使用各科室进行预防性维护; b.及时修理存在使用故障的病床。2.轮椅和平车的使用和维护:
(1)工作人员应正确的使用轮椅和平车。① 新上岗人员须进行相应的培训、考核。② 每次使用前必须检查轮椅和平车的性能。③ 运送患者前应将患者安置合适的体位。④ 转运患者时必须有医护人员陪同。
⑤ 患者坐轮椅时身体不要前倾,以防摔倒,必要时用固定带。⑥ 进电梯时,工作人员先行,以后退方式将轮椅拉入电梯。
⑦平车转运患者时,必须有床栏保护。上下坡时病人头应处于高位。(2)轮椅和平车应存放在指定的固定区域。
(3)对在使用中发生故障的轮椅和平车,及时向设备科提出修理要求。(4)设备科:
① 定期到使用各科室进行预防性维护。② 及时修理破损的轮椅和平车。
第三篇: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兰山区方城中心卫生院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1、护理人员应全面了解病人病情,及早发现潜在的不安全隐患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
2、严格执行各项查对制度,每日核对医嘱,发现疑问立即向有关人员反馈。未经核对的医嘱不得执行,一旦医嘱执行有误,不得隐瞒,立即通知医师并采取补救措施。原则上不执行口头医嘱,紧急情况执行抢救口头医嘱时,护士必须复述并保留药物空瓶,以便抢救完毕后核对。
3、加强对昏迷及意识不清病人的管理,24小时内必须有专人陪护,躁动不安者应使用床档或四肢约束带约束,以防坠床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4、对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应放在单人房间,房间内不得有锐器等危险物品,以防自杀或伤及他人。
5、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应通知家属、值班医生、护士长并做好记录,加强心理护理、严格床头交接及巡视制度,实施24小时监护。
6、严格执行护理分级管理的相关制度,按时巡视病房。
7、严格遵守毒麻药物管理制度,杜绝不安全隐患。
8、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及消防知识的宣传,责任落实到人,随时查除不安全隐患,所有工作有员必须掌握消防应急事件的处理。
9、保持地面清洁干燥,必要时放置“防滑警示”,以防病人摔伤。
10、加强急救物品、药品、器械、设备的管理,时时处于应急状态,以确保急救措施的顺利实施。
第四篇:手术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手术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9.1 目的
根据中国医院协会颁布的2017版《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制定手术室环境下执行《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的具体措施,指导手术室护理人员临床实践。9.2 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9.2.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手术患者及手术部位正确。
9.2.1.1 至少同时采用两种方法核对患者:1腕带法:2反复核对法(患者或家属参与:说出姓名、手术部位等信息)。
9.2.1.2 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标识识别患者: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9.2.1.3 确保手术通知单信息、手术病历信息与患者本人腕带信息完全一致。
9.2.1.4 对精神病人、意识障碍、语音障碍、婴幼儿等特殊手术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指纹识别等),同时由患者家属或陪同人员参与身份确认。
9.2.2 在输血、标本送检、植入物使用等操作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身份。9.3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检查
9.3.1 术前评估与准备核查:患者皮肤、过敏史、免疫八项等生化检查;检查仪器设备、物品耗材、植入物等准备情况,须完成各项术前准备方可实施手术。
9.3.2 手术部位标记:术前在病房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在患者清醒和知晓(或患者家属知晓)的情况下进行,标记规范应根据手术部位识别制度与操作流程要求实施。
9.3.3 手术安全核查:由麻醉医生或手术医生主持,根据所在医院规范,在麻醉开始前、手术开始前、患者离开手术间前由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和手术室护士根据《手术安全核查表》内容逐项检查。离室前核查结束后,由三方签名确认。
9.3.4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核查:医嘱、过敏史、皮试结果、药物等。
9.3.5手术物品清点核查时机:手术开始前、关闭体腔前、关闭体腔后、缝合皮肤后。9.3.6 操作前后采用双人核查:手术物品灭菌效果监测、高值耗材和药品使用等。9.4 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
9.4.1 遵医嘱用药,双人核对,三查八对。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复述,医生确认应答后执行。9.4.2 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与使用的相关管理制度。
9.4.3 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化疗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9.4.4规范手术台上药品管理:严格双人核对,标示清楚。消毒液(特别是无色消毒液)现用现倒,不得存留在手术台上,避免与药物混淆。9.5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9.5.1 落实国家感控相关法律法规、《手术室护理指南》等,为执行相关规范与指南提供必须的保障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9.5.2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和手术隔离技术,监督手术人员卫生、穿手术衣、戴手套、消毒铺单等操作。
9.5.3 落实术前抗菌药物使用制度,遵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切皮前0.5~1小时给予抗菌药物,术中追加抗菌药物应遵医嘱执行,减少手术相关感染风险。
9.5.4 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手术器械清洗、灭菌与监测应遵循WS310.2、WS310.3规范要求,且追溯系统健全。
9.5.5 手术室环境表面清洁消毒应遵循本指南第八篇-手术室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的要求。9.5.6 规范手术间管理:严格控制人员,保持手术间门处于关闭状态,减少开门次数,手术间净化系统处于功能状态,回风口不得遮挡,手术安排科学合理,特殊感染手术标书清楚,落实标准预防。
9.5.7 严格执行各种废弃物的规范处理流程:生活垃圾与医疗废物分类处理,标识清楚、密闭转运。
9.5.8 落实手术室感染监测指标体系并持续改进。9.5.9 规范人员培训:各级各类人员均要进行医院感染相关性培训,如人员着装、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标准预防等。
9.6 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9.6.1 明确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落实操作流程。定期监测评估“危急值”报告执行情况。
9.6.2 明确“危急值”报告项目与范围,如手术室冰冻结果为危急值,报告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可传真或网络传输),严禁仅采用口头或电话报告的方式。9.7 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9.7.1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关注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9.7.2 建立规范化信息沟通交接程序,如手术申请、患者交接、标本交接、血制品交接、器械交接等相关监管制度,确保患者交接程序正确执行。9.7.3 确保沟通过程中信息的正确、完整与及时性。
9.7.4 规范并严格执行麻醉、手术过程的口头医嘱、电话和书面交接流程。9.7.5 强调为手术团队提供多种的沟通方式和渠道,确保沟通及时、有效。9.7.6 建立急危重症手术患者的绿色通道,确保急危重症患者、批量伤员、突发应急(火灾、断电、泛水等)情况下患者能及时得到妥善救治。9.8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9.8.1 加强高危手术如急危重症、躁动、昏迷患者的管理,制定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等应急预案和发生后处理流程。
9.8.2 采取适当约束、护栏保护、受压部位综合防护等有效措施预防手术患者发生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等意外事件。
9.8.3 落实手术患者发生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
9.8.4 加强各级人员的安全文化培训、强化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确保培训到位、检查到位、措施落实到位。
9.9 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
9.9.1 加强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鼓励患者于家属主动与手术医生、护士沟通,包括手术方式、知情同意、过敏史、植入物、义齿等。
9.9.2 鼓励患者及家属多方式、多途径参与医疗护理过程:参与身份确认、手术部位标识、术前、术后转运、护理操作、体位安置等。
9.9.3 位医务人员提供相关培训,鼓励患者参与医疗护理过程。9.9.4 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9.10 目标九: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
9.10.1 建立手术室安全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提供有效、便捷的报告途径,鼓励全员参与,自愿、主动报告安全隐私、近似错误和不良事件等。
9.10.2 汇总和分析护理安全事件:对报告的安全事件进行收集、归类、分析、反馈。对严重事件本身有根本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落实并反馈结果。9.10.3 建立手术护理风险评估体系:针对手术室存在的薄弱环节,采用系统脆弱性分析工具,制定风险防范措施,达到持续改进目的。
9.10.4 加强医务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倡导从错误中学习,构建手术室患者安全文化。9.10.5 加强对医务人员暴力伤害的规范。
9.11 目标十: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9.11.1 建立手术室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监管制度:遵从设备安全操作使用流程,定期维护保养,使用中避免关闭设备警报装置,发现设备故障,及时与医院相关人员沟通。
9.11.2 建立手术室仪器设备安全使用培训制度:可采用多形式培训方式,并对培训人员、内容、考核等进行记录,确保设备仪器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9.11.3 加强手术室信息化建设:手术室信息化涉及医院多个部门与科室,同时也涉及到器材、设备、人员、操作、患者、手术标本等,实现信息系统闭环管理,确保安全。9.11.4 落实手术室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与监管制度:医院信息管理部门实时监控手术室信息安全,及时组织外来信息干扰。
第五篇:手术管理制度
手术管理制度
(一)凡需施行手术的病人,术前需要完成必要的检查,尽可能明确诊断。
对诊断有疑问的病人或诊断依据不够直接、客观的病人,应充分估计诊断出错的可能性。对明确诊断的择期I—Ⅲ类手术,如无禁忌症及特殊要求,应在入院96小时内施行手术。(二)术前必需的、短时期有变化可能的检查,距手术日期不得超过1周,否则应重新检查。
(三)手术医师在手术前必须亲自诊视病人,检查手术准备情况。
(四)各类手术必须严格执行术前讨论制度。I-Ⅱ类手术由手术者组织讨论记录在病历;Ⅲ-Ⅳ类手术、新开展手术、有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的手术、修改重要常规的手术以及老人小孩疑难病例、有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必须由科主任组织全科人员共同讨
论(手术者、经管医师、麻醉医师、护士长、经管护士必须参加),重点讨论诊断、手术适应症、术前准备、手术方案、麻醉方案、手术参加人员,最后拟定手术方案,提出术中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理方案、术后注意观察事项、护理要点等,并在病历及病例讨论登记簿上作好详细记录。
(五)手术病人经讨论决定手术后,由经管医师填写手术申请单,按手术审批制度逐级审批。审批者必须详细了解术前准备及术前讨论情况,再作决定
(六)手术前应由手术主刀医师向病人或家属详细说明疾病的性质、诊断、手术日期、手术方案及手术中和手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和并发症。手术的预后以及可能的替代疗法,必须用通俗的语言,务必使病人及家属完全理解。经管医师将与病家谈话内容详细记录在手术申请单上,让病家仔细阅读(或由医生宣读)后,签署姓名、日期与病人关系等。急诊手术如无家属、单位领导,可由医教科、分管院长或总值班签字。
(七)麻醉科施术者应在术前检视病人,了解术前准备情况,将麻醉方法、风险及可能的变更方案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清楚,并签署同意书。对未作好充分准备的病人,有权拒绝麻醉。
(八)择期手术,必须在术前一天上午10点前将手术通和单送达手术室。通知单应注明手术时间、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方案、主刀及助手(如系指导手术应注明指导者)、批准人、是否需要器械护士以及有无传染性疾病(如乙肝、爱滋病等)或感染等。如需特殊体位或特殊器械、设备也应注明。急诊手术应在半小时前通知手术室,麻醉科及手术室必须在半小时内作好手术准备,接收病人。特殊情况,手术室可先接收病人,手术医生负责观察,抢救病人,以尽可能缩短等待时间。
(九)手术室应规定各病区的手术台数,允许接台手术。各病区根据手术台数安排手术。在手术台有空的情况下,允许各病区增加手术台数。手术应优先保证急诊。对由于急诊而取消预定的择期手术,必要时应加班手术、医院按业余劳务发给补贴。择期手术病人由手术室负责接收。急诊病人由病区护士护送。手术室护士接收前,应做好交接班.并检查术前准备情况。对未做好术前准备者。应协助做好术前准备,对确实无法在手术室补充完成术前准备者,可拒绝接收。(上述二种情况,手术室均应登记,并报告医教科,由医教科根据情节、对责任人进行处理。)手术前,手术巡回护士、麻醉医师、手术医师应认真核对病员姓名、床号、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式等,然后再施行手术。
(十)手术人员应严格按照手术权限执行。实习医师不得单独进行任何手术,包括门诊小手术及急诊清创手术。进修医师手术权限必须经医教科批准。主刀医师为手术小组负责人,在手术过程中对病员负完全责任,助手、麻醉师、护士应按主刀医师要求,协助手术,并听从主刀医师的指挥,发现不利于病人情况时,应提醒术者注意,但不能随意评论,以免增加病人心理负担或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当手术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由低年资医师或进修、实习医师任手术者,仍由上级医师对病员负完全责任,术者必须服从指导。
(十一)术中发现与术前诊断不符或需改变原定手术方案,或者术中出现意外情况和需修改重要常规手术方案,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或医教科、分管院长汇报,作术中急会诊,并完善补充家属谈话和签字手续。
(十二)术后病程录应在术后即时完成,应记录麻醉方式、手术方案、术中情况、术后诊断、术后情况及术后注意事项。手术记录应在12小时内完成。应具体、详细记录切口、进路、探查情况及手术过程。手术记录由术者或第一助手书写,由第一助手书写的手术记录必须经手术者签名认可。上级医师指导的手术记录,必须经上级医师签名认可。(邀请上级医院医师手术者,由本院第一助手书写。)
(十三)手术医师及经管医师应加强术后管理。实习、进修医师及下级医师发现情况要及时向手术医师或科主任汇报,对并发症的解释应征得手术医师或科主任的同意,不得自以为是,独断行事。麻醉医师应加强术随访,处理相关问题。
(十四)手术病人应重视围手术期用药。术后要严格控制抗生素的应用,尤其是抗生素的长期应用及二联、三联应用。
妇产科系统
分类
专业
手术名称
甲
类
妇
产
科
(1)子宫癌根治术。
(2)卵巢癌根治术。
(3)复杂尿漏修补术。
(4)外阴癌根治术。
(5)各种疑难阴式手术。
(6)各种人工阴道成形术。
(7)各种难产复杂手术。
(8)新开展手术。
(9)诊断不明探查术。
乙
类
(1)除甲类以外的子宫、宫颈手术。
(2)除甲类以外的移位、整形、切除术。
(3)外阴广泛切除术。
(4)简单阴道、尿道修补术。
(5)单纯性外阴切除术。
(6)腹膜外剖腹产术。
(7)阔韧带手术。
(8)Ⅲ度会阴裂伤缝合术。
丙
类
(1)除乙类以外的附件手术。
(2)除乙类以外的外阴手术。
(3)古典式剖腹产手术、子宫下段剖腹产手术。
(4)宫外孕手术。
(5)Ⅱ度会阴裂伤缝合术。
丁
类
(1)宫颈活检。
(2)上环、取环、人工流产术。
(3)胎头吸引术。
(4)人工取胎盘。
(5)臀牵引术。
(6)巴氏腺囊肿切除术。
(7)处女膜切开术。
(8)Ⅱ度以下会阴裂伤缝合术。
(9)会阴侧切术。
(10)各种电凝术。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