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现代史论文 读后感
中国的人道主义——世界和平的领先者——读《朝鲜战争中的英美战俘纪事》有感
2011级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对外汉语
丁伟倩
1110144010
2作品名称:《朝鲜战争中的魅影战俘纪事》
作者:边震遐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中国共产党优待英美战俘的事迹,书中提到了许多抗美援朝的志愿者们为了国家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的行为,中共优待战俘与美国军人残酷虐待中国共产党,拿我们的军人来作为试验品,为他们自己国家药物的研制做突破,书中提到战俘们在中国军营里优质生活与各种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由他们自己的回忆作为素材,真实的反应了他们的舒适与快乐。
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是正义与仁义。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这场震惊世界的反侵略战争中取得胜利,靠的是正义之气、仁义之道。本书记述的就是志愿军官兵以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热爱人民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崇高品质,以真心、真情、真爱,平等和谐的与4000多名美英战俘化干戈为玉帛的鲜为人知的故事。这里没有皮鞭,没有刺刀,没有警犬,没有铁丝网;这里是一所学校,胜利者与失败者一起在这里认识战争,寻找真理。战场上他们曾是敌人,这里他们成了好朋友。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6月
通过阅读《朝鲜战争中的美英战俘纪事》,我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博爱,他们不计前嫌,宽容他人,相信只要善待别人,别人也会弃恶从善,中国人信仰佛教,相信“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相信世界上的人本性都是善良的,书中提到的这些战俘们真的被我们的善良感化了,他们在释放回家时,有的人真的选择留在了这个善待他们的国家,有的回国之后撰写回忆录,来回忆这段让他们难忘的日子、幸福的日子。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共产党借鉴先前解放战争时期对待国民党战俘时期的经验,以为英美战俘会像国民党战俘一样,会被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所同化和折服,于是掀起了一次在英美战俘中间学习马列主义的热潮,然而,令中共没有想到的是,效果却适得其反,大多数战俘们不但没有一丝认同感,反而在他们中间掀起了一阵**,他们这群信仰上帝的人们,认为这不是人人平等,认为我们是在思想上同化他们,是属于思想虐待,比肉体虐待更加残酷,于是他们在没有希望成功的地方逃跑,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中共的伟大让我感到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而中共领导人的抉择,更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他们之所以伟大,除了有过人的领导力和远见,还有一颗宽容他人、善待他人的慈悲之心,像佛教中的**,像基督教中的上帝一般。
“抗美援朝阶段,正是神州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时代。当时报名参加志愿军赴朝担任战俘管理工作的人们,既有曾经为建立新中国而转战南北刚下征鞍的老战士,也有各个社会阶层的优秀儿女,特别是有一批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和具备高等外语水平的专家学子,也争先恐后地投身于这一战斗行列之中。”(摘自《朝鲜战争中的美英战俘纪事》第40页)管理战俘的工作,比在前线作战更为艰苦,给战俘好吃的好穿的,对待他们要像对待长官一样侍奉,作为长官和父母的掌中宝、心头肉,要经历多大的心理斗争才能克服这种阴影,然而他们做到了,他们放下了仇恨,压起了他们所做的种种暴行,放下了个人的恩怨,他们的大无畏与宽恕,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沈觐光在北大的堂妹妹,被美军凌辱,他来到战俘营,仍不计较的照顾这些先前恨透了的美军,他的伟大多么光辉,他的痛楚,又有几个人知晓„„
革命的艰辛与人民的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他们来到中国人民军队管理的地方,真可谓是掉进了幸福的“陷阱”,在他们因为军功和荣誉被骗进英美军队时,他们的国家是何等的渲染中国人民的肮脏与残忍,等他们真正的来到中国军队管辖的地方时,不仅让他们的政府颜面扫地,而且他们还穿上、吃上了他们以前认为肮脏的东西。
“美国人很有趣!他们一直宣传美军登陆朝鲜半岛后如何英勇善战,所向披靡,斗志昂扬,誓死不当俘虏,只是在战术性的一些小小失误中,仅有169名美军官兵由于病伤等非常原因而被俘。可是到了这个需要渲染“共军暴行”的时候,却又宣称美军在朝鲜战场上有12000多人失踪,而且把这12000多人统统算成战俘,并且断言其中半数以上已被共产党杀害云云。”(《朝鲜战争中的美英战俘纪事》第16页)。美国人的渲染与事实相碰撞的时候,美国人才知道中国人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狭隘,显然,他们是把自己对待正以军队的手段,变相的说了出来,说中国人残害他们,其实是他们在残害中国人,才在自己脑海中形成了这种印象。
中共的实事求是与英美军队的虚伪形成了强烈的比对。
如果可以,我想提醒战俘们,不要等到繁花落满地时,才知道花儿的珍惜,就像那些稀有动植物,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在我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时而感动、时而气愤,我知道了中国人民的伟大,中国人民可以克服一切困难,为他人排忧解难,不论花费多大,不论有人是否牺牲,都以为成功完成任务而努力着,志愿军对战俘的宽容,可以让世界折服,这
些战俘只知道当俘虏之后所受的优等待遇,可他们忘记了忏悔他们战前的行为,即便是被政府骗来参加这种非正义的战争,即使他们已经麻木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了,那他们也不能奸淫掳掠,无所不为,那他们与二战时的法西斯有什么不同。被俘之后,一切顺从他们,这是他们意料之外的事,也是全世界意料之外的事,他们应该为此而懂得感恩,就像詹姆斯·温纳瑞斯一样,回国时骄傲的说道,他比尼克松总统早二十年,他选择留在了中国,没有回国,他在中国学习、做老师,为中国做贡献,回国也宣传中国的人道,这样的人才是懂得感恩的人,才对得起中国人民这样款待他们。
读完这本书,我真的体会到了可歌可泣的含义,有时候也会像那些团长一样,绕不过弯来,很生气,起我们为什么要待战俘们那么好,他们作恶多端,理应受到惩罚,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嘛!如果我们学他们一样,残酷的对待士兵们,我想这个世界总有一天会只能活下一个人,或者永远灭绝,于是,当看到他们和俘管人员那么的融洽、和谐,我又想到了“冤冤相报何时了”。是啊,我们应该学会宽恕和容忍,就像副官人员一样,这个世界才能是真正的以和平为主题,真正的和谐。
第二篇: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中小论文
老师:范国权
专业:11级土木1班
自评:优 学号:1150571 姓名:宋堃
我说李鸿章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中国社会前进的脚步逐渐变得缓慢。清朝中后期时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但无知的清政府却仍以地大物博,视自己为天朝大国,对西洋器物不屑一眼。殊不知,自己官员腐败,国力衰弱,民不聊生。于是,到了1840年,英帝国的第一声枪炮便轻而易举地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拉开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帝国列强相继趁火打劫,为攫取利益,蛮横地入侵中国。为保家卫国、捍卫民族尊严和独立,曾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国人士,如三元里抗英英雄以及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等。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诸如袁世凯之类的不惜牺牲国家利益而来巩固自己地位的买办势力的所谓卖国贼。而对于李鸿章,因为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向来是否定大于肯定,甚至一度被认为是袁世凯之流的卖国贼。那么,李鸿章是否真是卖国贼呢?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又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谥文忠。他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
一、晚清重臣,曾经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慈禧太后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引自百度)。既然清政府都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那么为何这一晚晴重臣还会晚节不保,招致“卖国贼”之骂名呢?
事件的起因在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李鸿章赴日本代表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引起。
1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2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千万两白银;○
3中国开放府沙市、重庆、苏州、杭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4中国政府给日本片面最惠国待遇…… 州为商埠;○这一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不仅加剧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还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民愤深度积聚的时刻,他们极其需要一个“罪魁祸首”,来发泄他们心中对这一屈辱事件的愤恨和不满。不巧,在人们还未深入透彻的了解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和背景的情况下,李鸿章顺理成章的成了这一冤大头,被冠以“卖国”之罪名,谁叫他是停战条约的签订代表呢。举国上下认定了,就是由于他的消极避战求和,这一软弱性,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上和认识上,他为什么“消极”避战求和;在条约的签订的过程中,在清政府全权委托他签订事宜的前提下,他又费了多少周章,吃了多少苦头,来争取一分一寸的领土主权、来减少一分一厘的赔款。
首先,在对于这场战争的认识上,他站在了一个更为理性的高度上。在甲午海战前,朝野皆谓日本国小不足畏,故全国主战,唯独李鸿章深知其强盛,而中国海军费用多半被慈禧太后挪用修颐和园,海军装备落后,设备多不完全。“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结果甲午一战,据称世界第六的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事实证明,李鸿章的避战主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其次,李鸿章在马关签订条约的过程中,在日军的前线正在紧逼的情况下,他们给李鸿章的选择只有“允或不允”,催促李鸿章尽快签字。就在准备进行第三次的商议时,李鸿章被一名日本极左翼分子开枪击中,险些丧命。于是,李鸿章以此相威胁,而日本政府迫于压力和希望尽快了结此事、防止西方列强参与坐收渔翁之利,无奈答应削减白银一亿两左右,这相当于清朝一年多的财政收入!李鸿章更深刻地衡量过主战的利益轻重,所做的一切决定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更大的利益,难道仅因为避战和签订条约就要背负千世骂名?这是很冤屈的,就算他不去签,还是有人要去的,这是已经注定了的。应该的态度是,当国家危亡之际,李鸿章凭借独立于众人的见解和非凡的勇气,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的利益,他是一个勇者。
李鸿章被认为是卖国贼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他代表清国与俄国签订的《中俄密约》,致使俄国在中国东北修建了一条横贯的大铁路,便利了俄国日后侵入中国。李鸿章没能意识到铁路的延伸正是扩张领土的主要手段。他以为大清国受到日本威胁的时候,铁路能够便于军事援助这一点,这也是大清国官员的主流认识。但李鸿章已经意识到一旦“路权”模糊不清,俄国人就会有理由在铁路沿线派驻武。于是他坚决反对俄国以官方的名义投资铁路,而坚持用私人投资的方式。李鸿章以为这样就可以将铁路的修建变成商业行为。但是他们始料未及的是俄国侵入并占领中国的东北,这条铁路最终给俄国人提供了军事运输的便利。
要知道,他的目的,是为了联俄抗日,是为了守住中国的国土。在当时那样封闭自守的大清国里,不能去苛求他具有太超前的前瞻性。如果,俄国遵守条约,那么结果很容易想到。只能说是,这是一次好心办了坏事。而且,李鸿章具有很强的现代化意识。他清楚的认识到,西方列强在器物方面远远领先于中国。李鸿章总结到:“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于是,他积极倡导洋务运动,发展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为后来的中国军事重工业垫下了基础;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学堂,培养了许多科学技术人才;兴建近代民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保护了中华民族资本的兴起和发展。
而我们对于“卖国贼”的定义是:为了一己之私或一党之利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或做出出卖国家利益行为的没有民族观念的人。那么,李鸿章呢?他签订条约是为了一己或一党之私吗?他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了吗?他没有民族观念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出于国家最根本的利益,并且毫无对外邦有投诚之心,甚至是痛恨。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之后,发誓终生不再履日地,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途经日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么也不肯上,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5岁高龄老人啊,又是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决然地蹒跚着步子,慢慢腾腾地挪过去。他又何可谓是“卖国”?
王树增先生曾说:“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我是很赞同王老的观点的,从他的种种事迹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实际上有着一颗无比热忱的爱国之心和济世胸怀。只可谓他是生不逢时,一次又一次地做了清廷的替罪羔羊,而不可谓其为“卖国贼”!我们对待这一老人的态度不应是鄙薄,而应该是敬仰!
第三篇:近现代史论文
回顾一九四二
还记得今年过年的时候,家里突然来了一群陌生的亲戚,连大伯都不认识,当时我就愣住了,是不是他们走错门了,直到他们能准确的说出爷爷奶奶的名字的时候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们自称是奶奶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姨奶的后人,然后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我们还有这么多亲戚。然后我就去匆匆忙忙的找奶奶,因为当时奶奶去邻居家玩儿去了,当我告诉奶奶是她的妹妹的时候,她的眼眶突然就湿了,他当时哭着自言自语:“一直以为她们都没了呢!”当奶奶回到家的时候,奶奶也是一脸的茫然,因为来的都是一些晚辈,因为老年人坐不惯现代的交通工具,都出不了远门。于是大家就都坐在一起开始回顾当年的事。
原来爷爷奶奶都不是本地人,他们都是在1942年那年河南全省闹饥荒的时候逃荒出来的。那年,河南全省都发生了很严重的旱灾,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饥荒遍及全省110个县。据估计,1000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天冷手僵从车顶上摔下来)轧而死者无数。而爷爷奶奶就是这流民中的一份子。
那个时候奶奶还有舅爷(奶奶的弟弟)随着太奶奶逃荒到这里,而大舅爷(奶奶的哥哥)则带着他的家人往另一个方向逃难去了。后来饥荒过去了,而奶奶在这里遇见了同样逃难而来的爷爷,于是他们就在这儿定居了,而对于大舅爷逃到了哪儿,是否还在人世,这些都无法知晓。奶奶说:“从41(1941)年开始,河南就开始出现旱情,收成大减,有些地方甚至已经“绝收”,农民开始吃草根、树皮。到1942年,持续一年的旱情更加严重,这时草根几乎被挖完,树皮几乎被剥光,灾民开始大量死亡,在许多地方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一开始还是只吃死尸,后来杀食活人也屡见不鲜。当听到这些,我真的被深深地震撼了,简直不敢相信这些都是真的,但是奶奶就是从这段年月里走出来的。而爷爷也不例外,也是从外地逃荒来的,大爷爷就是在逃荒的途中饿死了。想到这些,我就突然想起了刚拍出来的一部电影《一九四二》,于是第二天我就在网上下了这部电影看了起来。看了电影之后,真的被吓到了,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现在站着的这片土地上吗?电影里的画面镜头是那么真切,旱灾蝗灾更可恨的是军阀国民党统治者,溃散的军队,腐败的政府,更是把灾民推进了水深火热之中。事后我翻阅各种资料,对于当时的情况做了更详细的了解:1942年,就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行到了关键的时刻,全国人民一致对外抗战,后方的支援尤为重要,但当时河南爆发了大饥荒,死亡人数达300万之多!1942年,豫北、东、南30多个县占河南总面积三分之一的区域已被日军占领,剩余的豫中、豫西尚在国民政府管辖区域内。1938年,黄河决堤泛滥,这让我们记住了洪水,记住了蒋介石,更记住了日本。国民党总裁蒋介石的“以水代兵”之法让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所属44县5.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黄河水淹没,我们暂不考虑此次洪水对日军的影响,应该考虑的是89万河南百姓。黄河水退后,形成了长达400多公里的黄泛区。豫东平原的万顷良田沃土变成了沙滩,黄泛区很多不愿做亡国奴的人民,大批流向国统区,加重了国统区人民的粮食负担。此后黄河水连年泛滥、决口。大水之后,撂荒的土地又发生了蝗灾。庄稼被啃个精光,眼看着仅存的一点庄稼被毁,百姓有苦难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河南有几十万中国抗日军队驻防,而这几十万人的粮草补充,全靠自己省内解决。从1937年到1942年,五年半的时间,河南兵粮的贡献都是全国第一。沉重的兵役和赋税数额,使河南的民力物力财力已经枯竭,许多农民破产逃亡。其实就是在风调雨顺的时候,河南农民在交粮纳赋之后,也只能靠野菜和一些杂粮度日,更谈不上任何储藏。当时的百姓家都吃不上饭,许多百姓就被活活饿死。1942年河南全省遭灾,百姓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当时麦收只有一两成,秋粮甚至完全绝收,一场特大的饥荒就爆发了,这决不是偶然。
但是蒋介石对1942年的河南大灾却不管不问,他不想百姓,只顾自己的利益。1943年3月底,当美国记者白修德向蒋介石汇报灾情时,他说不知道。其实,他早知道,只是不想负责任。1942年8~9月河南刚开始有灾时,蒋介石已从军方得知消息,他就召开了紧急的“前方军粮会议”,采取了一些措施。他一方面减少河南的征粮数额,另一方面决定把西安方面的储粮运往河南以备军队之用。但蒋介石采取这些非常措施,只是为了解决河南军队的粮食问题,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救灾措施,只是减免了很少的征粮数额而已,置灾民于不顾。1942年10月,这时冬季来了,天气变冷,灾民很多都逃亡了,百姓的死亡率也迅速上升。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实施救灾工作的最重要时刻,此时也可以阻止灾情的蔓延,但是事实却相反。10月上旬,河南省赈济会推选代表到重庆,请求国民党中央免除灾区征粮数额,蒋介石不但不见他们,而且还不让他们在重庆公开活动。10月20日,国民党中央政府派张继、张厉生等到河南勘灾,他们实地进行考察,也承认河南灾情真的很严重。10月29日,豫籍国民参政员郭仲隗在重庆召开的第三届一次国民参政会上,也对河南的灾民的遭遇表示同情,并要求采取措施。然而,多方的呼吁,并没有引起蒋介石政府对河南灾情的重视,救灾的延误加深了百姓的苦难。1943年灾区气候依然干旱,灾情进一步恶化。这时,灾区的情况开始外传,2月初重庆版《大公报》刊登了该报记者从河南灾区发回的关于大饥荒的报道,却遭到国民政府有关部门当即勒令停刊三天的严厉处罚。消息传出后,驻重庆的外国记者一片哗然,白修德决定亲赴灾区一探虚实。月底,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白修德来到河南灾区。虽然已经有所耳闻,但亲眼看到灾区的情况他还是深受震动。路旁、田野中一具具尸体随处可见,到处都是野狗在啃咬死尸。白修德拍下了多幅野狗从沙土堆中刨出尸体来啃的照片。在当地传教士的陪同下,他走访了一些村庄,访问了许多灾民。从灾民的口中,他才知道吃人已不鲜见,问题只在于是吃死人还是吃活人。
翻阅完这些资料,我真的无法言喻自己内心的感觉,在现在的社会,一个传承了数千年文明的国度,居然发生了这样残忍的事情,不得不说统治者的腐败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如果当时政府及时挽救,停免赋税、采取赈灾措施,就能迅速减少灾民的死亡人数,因为资料显示在河南省邻省陕西就有大批存粮。然而,各级官员对灾情总是轻描淡写,力图掩盖真相,统治者就是这样残害了数百万人民的生命。
那天奶奶整整哭了一天,我不知道是因为想到了她那几十年没见过面的妹妹还是想到了当初逃难时经历的种种心酸„
今天的我们是何等幸福,我们没有为战争而发愁,更没有为吃穿而苦恼,我们拥有着如此优越的条件却还在抱怨着生活的种种不公平,我们总是这样不满足,总是这样的身在福中不知福。突然间我就醒悟了:生在今天,我很幸福!我应该是努力的把握现在好好学习,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我能很自信地说出我无愧于我们今天所拥有的!
愿那些逝者能够安息„
第四篇:近现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纲要
姓名:张倩倩
学号:1232010809
院系:日文学院
班级:2012级8班
中国近现代史读后感
——谈帝国、资本主义侵华
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千年美梦惊醒的时刻,更是民族噩梦的开始。继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强迫中国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把中国子民至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但,值得正视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华民族进化史上有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1840年中国正处于清政府统治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他们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殊不知,此时西方世界已经今非昔比。正是帝国主义侵华,打开了中国大门,让整个中华民族认识到自己的落后与无知,明白中国多方面都急需发展。落后就要挨打是他们最大的收获,中华民族的觉醒迫在眉睫。
面对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的侵略,中华民族并没有退缩。人民群众为了阻止软弱的清政府卖国求荣,先后发动多次农民起义。中国官吏与先进人士也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积极寻找救国道路和御敌方法,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吸纳借鉴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是这些思想为日后发起的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不敢说没有列强侵略,中国现在还处于落后的封建社会,但至少会比现在落后好几十年,所以说,列强侵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历程。
1840年以来,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几乎没有间断过,特别是日本。他们于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疯狂的掠夺我们的资源与财富,同时还强制推行奴化教育,以此达到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以达到维护其殖民统治的目的。毋庸置疑的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战争让中国成长起来了。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是谁让中国看到了这条康庄大道呢?自从1840年国门被打开后,西方的政治思想不断的传入中国,革命先烈们在众多政治主张中,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顺理成章,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正式成立。她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她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然而,中国国情复杂,共产主义又前无古人,没有经验可借鉴,面对这个难题,中国共产党只能独自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1937年,日军来侵之时,党还处于幼儿时期,尚无丰富的经验、强大的经济后盾,有的只是敢于探索的精神,她带领全国人民集体奋斗,反抗外来侵略者。正是这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使中国共产党飞速成长,最终战胜了中国的另一个党派---国民党,成为中国的执政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然而没有列强的侵略,何来国门的打开?何来共产主义思想的传入?何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又何来中国共产党的一步步成长?
列强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灾难,让中国人民做了一场又一场噩梦。然而中国人民没有被恶魔吓垮,他们在一次次灾难中,总结经验教训,抓住能使自己更加强大的机遇,使中华民族依然屹立于世界东方,闪耀着更加璀璨的光芒。所以说列强在挑战我们的同时,给了我们机遇。
中国近代史纲要
姓名:张倩倩
学号:1232010809 院系:日文学院 班级:2012级8班
第五篇:近现代史读后感(精选)
《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读后感
看了6段有关于《中国教育能否改变》这一主题的视频,我的心中此起彼伏,感触颇多。在看的过程中,我的内心也时不时地发出这样的呐喊:中国教育如何才能改变?
6段视频中揭露了当代中国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譬如说,教育本身存在的不公平,包括教育硬件资源方面的不公平和教育软件老师资源方面的不公平。还有教育的方式,中国教育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而学校方面真正实施的仍然是应试教育。摆在当今中小学生面前的两大大山:中考和高考。填鸭式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适应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还有……
视频中多次出现中国教育和其他国家教育模式进行比较的镜头。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我国的学子们花在文化科学业中时间远远超过日本,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学业成绩成为中国教育评定一个学生好坏的主要因素。毫无疑问,综合素质同样也很重要。
看着中国的学子们将头深深地埋入书海中,我仿佛也看到了昨天的自己,昨天那个为了高考而拼搏,努力的少年。在拼搏的过程中,我也不止一次地埋怨过,为什么我要承受那么多?但是,眼看着书上堆的试卷越来越厚,身边的同学起得越来越早。在繁重的学业生活中,我开始忘记,身心劳累的我已无暇再去理会其他事情,也慢慢地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得理所当然,因为全中国的同年级的高中生和我承受着一样的压力和劳累。当时,深深地记得一个老师这样讲过,要想比别人得到更多,必须承受得比别人的要多。而如今的我,站在不同的身份,以一个未来之师的身份去看这段视频,心中又有了些许不一样的感触。作为一个师范生,站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十字路口,心中又有了不一样的彷徨与迷茫。中国教育该何去何从?我以后又该如何教育我的学生?一个个诸如此类的问题抛给我,我又陷入了沉思……
当然我们不能太消极。当我们客观地看到我国教育存在的诸多不足的同时,我们应该相信事物总是会向好的一面发展的。教育体制会由不健全走向健全。当然,这中间需要一段过程。在这过程中,师范生能做的很多。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师范生应完善自己自身的素质,努力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