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升本政治第24讲讲义
3、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1)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这是因为:
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第二,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也是异常凶残的,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三,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毛泽东通过对近代中国国情的分析,指出: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没有起码的资产阶级民主,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反动统治阶级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长期的武装斗争,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2)武装斗争与其他斗争形式的配合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并不是说可以放弃其他的斗争形式。开展其他各种非武装的斗争形式(诸如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以及思想政治战线上的各种斗争等等),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其他形式的斗争要围绕着武装斗争,而不能脱离武装斗争;反之,没有其他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的配合与支持,武装斗争也难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1)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又一个基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之一(另一个是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但武装斗争要有统一战线的配合与支持,否则就会遭受挫折,甚至走向失败。
①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中国无产阶级要战胜强大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其支持者帝国主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艰巨任务,就必须从国情出发,照顾农民、小资产阶级和其他中间阶级的1页
利益,必须同这些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首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军,以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策略思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斗争中必须领导和组织统一战线,这是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
其次,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的特征说明中国共产党必须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进行的,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特征是两头小、中间大。作为革命领导力量的无产阶级虽然革命性最强,但人数较少,作为革命对象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虽然只占少数,但掌握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力量和强大的反革命武装;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的中间阶级。中国无产阶级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依靠这些阶级并同它们结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最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从一个侧面决定了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极不平衡,中国革命将是一个异常艰难曲折的长期过程。同时,中国反革命的力量仍然大于革命的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运用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织民众,促使敌我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革命的方向转化。
②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是完全可能的。可能性着重分析的是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各派政治力量在民族民主革命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近代世界矛盾的焦点。在内部,既有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又有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外部,既有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帝国主义之间瓜分中国的矛盾。各个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争夺和矛盾,又造成了中国统治阶级的四分五裂,呈现出各种政治派别的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问题上,又不断地发生推移、转化,这在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
首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能够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的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不但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且革命要求最为强烈,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基本依靠力量,是统一战线中的左派。
其次,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一定的联系,缺乏革命的彻底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因而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中间派,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当努力争取的对象。
最后,中国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历来是革命的对象,但是由于他们的各个集团是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背景的,在各个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尖锐化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大资产阶级集团也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斗争。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共产党为了削弱敌人和加强自己的后备力量,可以同这一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建立暂时的统一战线,并在有利于革命的一定条件下尽可能的保持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一部分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由于矛盾的冲突和自身的利益,也表现出一定的抗日要求。
(2)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逐步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或集团在一定目标下结成广泛的政治联盟。
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劳动者的联盟,这个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参加这个联盟属于进步势力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数上占绝对优势,政治上具有极强的革命性,是统一战线的基础。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但主要是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2)两个联盟的关系是: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同时必须注意巩固和发展第二个联盟。具体说来: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三,正确的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促进。
2、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领导革命统一战线的实践中,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积累了一些丰富的经验,主要有:
(1)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统一战线中的根本问题,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一条基本原则和基本经验。
毛泽东指出: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第二,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
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
(2)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是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但工农联盟是整个统一战线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主要的。
(3)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共产党内和资产阶级联合时要防右,分裂时反“左”。
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自己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争取和坚持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和中立。这些是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基本经验。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即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势力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势力派顽固势力是蒋介石为首的英美派大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还进一步制定了同顽固派斗争的策略原则,即有理、有利、有节。
(4)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5)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努力结成尽可能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以促进本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一大特点
为什么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1)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民主革命时期,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特点,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也有不少来自知识分子,还有来自非劳动者阶层的革命分子。在党内存在大量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为了解决这个特别重大的问题,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主张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帮助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树立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在思想上达到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水平。1929年,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提出了着重
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
(2)在中国共产党内,最本质的矛盾就是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是无产阶级思想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因此,我们党的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首先就是思想建设的问题,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去教育和改造我们的党员,保证党的性质不改变。
(3)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
党内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解决党内矛盾的办法既不同于解决敌我矛盾也不同于解决人民内部一般群众之间的矛盾,处理党内斗争只能用民主的办法进行正确的解决。
党内斗争是促进党自身建设发展的有效武器,必须坚持在党内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和路线斗争。根据经验教训,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必须坚持民主原则,采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进行。团结是出发点又是目的和归宿。只有本着团结的愿望才可防止矛盾的尖锐化。但团结不是取消积极的思想斗争,必须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实现团结的愿望与目的。
因此,既要反对搞无原则的庸俗的“关系学”,也反对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必须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反对种种自由主义思想和态度。自由主义实质是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造成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党内的路线斗争要通过正确的开展反对“左”和“右”的错误倾向斗争来完成,这样就能确保正确的政治路线得以确立。思想斗争要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去进行。必须反对惩办主义和思想斗争中的过火政策。
要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必须做到:
首先,必须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必须普遍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有的放矢地进行理论学习,党员不仅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而且要善于运用这些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只有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性质。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就是要解决共产党员不仅要从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的问题。历史经验证明:党员的思想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战斗力和革命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其次,倡导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政治化、科学化”。毛泽东指出:党内批评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武器。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纠正政治和组织上的错误。
其三,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
其四,要充分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共产党员必须注意调查研究,按实际情况办事中国共产党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和制度,坚定了党员的共产主义信念,使党员时刻想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为革命奉献自己的一切。
最后,整风运动是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1942年延安整风开整风运动之先河。其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文风。其中,以反对主观主义以整学风为中心内容。毛泽东所作的报告《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是开展整风运动的重要文献。
整风运动的宗旨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
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注重党的组织建设
(1)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组织原则。
(2)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一致。
(3)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的统一的关系。①民主和集中是矛盾的统一体,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②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注意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即一方面反对离开民主讲集中的“家长制”、“一言堂”;一方面必须反对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的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③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实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基本原则。其中,全党服从中央是这一原则的核心。
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注重党的作风建设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1)理论联系实际;(2)密切联系群众;(3)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不可分割,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待人民群众和对待自己周围同志的正确态度。
第二篇:专升本政治第17讲讲义
第九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上)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把它作为中国革命、建设的行动指南。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会犯错误,甚至走向失败。所以,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不动摇。
在1938年10月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后来毛泽东常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这一命题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其次,这一命题强调要把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再次,这一命题强调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解放思想,形成符合新的实践的新理论;最后,这一命题还强调要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使之通过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达出来。十七大报告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必须做到:
①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②增强全党的总体理论素养,提高全党的总体理论水平;
③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1页
④始终站在时代高度,树立世界眼光。
⑤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理论创新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实际上可以作出两种分类: 一是按照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来划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可以分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样四个大的理论成果;二是按照理论内容及其主题来划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可以分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两个大的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0年来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为毛泽东思想形成提供了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在此之前,中国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上是隔绝的,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知道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人还寥寥无几。俄国的十月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故乡欧洲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洲国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的俄国开始广泛地传入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国际环境和时代条件的形象描写。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适合中国革命实际的科学指导思想,就成为时代的基本要求。
2页
第三篇:专升本政治第34讲讲义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为什么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原因是:
第一,我国政治体制本身还不完善,党和国家现行的具体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还存在一些缺陷;
第二,第三,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
第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政治保证,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经验。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的三个要点:
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第二,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
第三,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我国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统一。
二、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历史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第二,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第四,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页
第七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这种战略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第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第三,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四,为现代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思想保证。第五,今天在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我们要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迎接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就更显得突出。
总之,一个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一个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一个是“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这就是我们今天对精神文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社会主义如果没有这个特征,就不是一个完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没有这样的目标和保证,就会使现代化丢失政治方向、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我们不能只抓物质文明,不抓精神文明,也不能先抓物质文明,后抓精神文明,更不能以削弱甚至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越是发展经济,越是要抓好精神文明。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指导思想规定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精神文明的任务和方向。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是: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义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没
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括理论建设、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同、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三)、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包括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也包括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娱乐活动,使人民在紧张劳动后的休息中,得到高尚趣味的精神上的享受。这些可以概括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方面。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旗帜和主心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信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方向、失去根本。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这一体系的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3、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4、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把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3、社会主义荣辱观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附2010年考题:
1、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著名论断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第四篇:成考专升本政治讲义1
成考专升本政治讲义(物质和基础)1简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物质观极其特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原初物质”当作哲学上的物质,具有直观性、猜测性、朴素性、缺乏科学性。
(2)近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原子”当作哲学上的物质,以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的,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经不起自然科学检验,经不起唯心主义进攻。简述列宁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重要意义: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B可知性,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C辨证性,坚持物质是共性和个性的辨证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1895 伦琴射线 1896 柏克勒尔射线(铀)
1897 汤姆逊(电子)1898 居里夫妇(镭)
3简述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物质形态的关系。
实物(机械、物理、化学、生物)
自然形态: 场(电磁场、引力场、核力场)
(1)物质形态: 实物(人化的自然物)
社会形态: 关系(家庭关系、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
(2)物质结构:宇宙——总星系——星系团——木星系群——银河系——太阳系
地球——物质形态——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核子夸克
哲学物质范畴:共性、一般、普通、指导
(3)关系: 自然科学物质观:个性、共性、特殊基础
4简述运动级其五种基本形式和相互关系
(1)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及其过程
(2)运动由五种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3)相互关系:A相互区别:它们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它们有特定的运动规律
B相互联系:低级运动是高级运动的基础,高级运动包括低级运动
C相互转化:低级运动向高级运动转化,高级运动向低级运动转化
5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批判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担当者、基础、主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形而上学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表现为物质运动论和外力推动论
(4)唯心主义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表现为:客观精神运动论和主观精神运动论
6什么是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
(1)相对静止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暂时的、相对的、稳定的(2)表现为三种情况:A总体运动,局部静止,个别停止
B相对于空间位置没有发生移动
C相对于事物处在量变,没有发生质变
(3)重要意义:A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
B相对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前提
C相对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
7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批判形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
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1)相互区别: 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静中有动
(2)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形而上学不不变论:夸大静止、否认运动
相对诡辩论:夸大运动、否认静止
8简述时间、空间及其特性
(1)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
(2)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性
(3)空间是物质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
(4)空间特点是:三维性、可颠倒性
9简述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
(1)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
(2)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3)时间、空间相互不能分离
(4)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时间、空间是客观批判唯心主义时空观
10简述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时间、空间的客观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2)时间、空间的具体特征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3)时间、空间的相对性表现为:A时间、空间的观念具有相对性
B时间、空间随着物质形态变化而变化
C时间、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
D时间、空间随着物质运动的质量、密度、引力场变化而变化
11简述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1)时间的无限性是无始无终;时间的无限性是无边无际
(2)时间的有限性是有始有终;时间的有限性是有边有际
(3)两者的关系:无限和有限相联系而存在,无限通过有限来表现,有限包含无限
12怎样理解意思的起源
(1)意识始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 从无机界的反应到生物刺激感应性
B从生物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动物的心理
(1)从动物的感觉和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A劳动创造人的脑
B劳动产生了语言
C劳动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D劳动促进了意识的内容日益丰富和发展
13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人脑的重量、结构、功能说明人脑是高度严密的物质体系
(2)意识是客观存在主观映象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都可以找 到它的原形
B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有感性和理性两种形式,同一内容不同人有不同的反映
C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反对唯心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
14简述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答:(1)意识具有能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3)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A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B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具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D意识具有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15简述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途径和条件
答:(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6简述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答:(1)人工智能是指用机器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科学
(2)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证明辨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3)人工智能和人的意识有本质的区别A人工智能是机械、物理的过程;人的意识是生理、心理的过程
B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
C人工智能是被动的,没有能动性,只能接受
人的指令才能工作,人的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
D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17简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答:(1)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2)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只有二个本原
(3)一元论有分成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意识
(4)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
(5)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我们党提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之一
18简述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证明
答:(1)科学证明:A天体起源和物质结构理论证明
B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理论证明
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理论证明
D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证明
(2)哲学证明:A无限和有限的统一证明
B整体和部分的统一证明
C普遍和特殊的统一证明
D永久和暂时的统一证明
二。论述题
1.试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对我国社会建设的指导意义。
(1)客观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在实践基础能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2)两者的辨证关系是:(A)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要前提。
(B)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必要条件。
(3)这一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借鉴,必须尊重科学,做到科学决策、科学实践、减少盲目性。
(B)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崭新的事业,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能消极等待,坐失良机。
(C)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既要反对片面强调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物主义,又要反对不注意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宿命论、懦夫、懒汉消极无为的思想。
2.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辨证关系极其重要意义
(1)解放思想就是从那些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分析、研究、找出规律性。
(3)与是俱进就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包含着深刻的哲学基础
(A)它们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统一。
(B)它们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C)它们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辨证统一的
(A)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也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做到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的内在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优良传统的体现。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反对主观主义的思想武器。专升本政治讲义(认识和实践)
一、简答题
1简述与马克思主义认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答:(1)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A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认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认识路线
B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认识是先有实践经验的,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2)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同被动直观的反映论的区别:
A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有两个缺点:一是离开实践,观察认识问题;二是不懂得辨证法,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所以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
B辨证主义发映论有两大特点:
一、是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认为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所以是能动的、积极的革命反映论。
2简述实践的意义、特点、基本形式
答:(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客观活动
(2)实践的特点是: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实践
3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答:(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起决定作用,表现在: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的目的
(2)科学的认识,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表现在:
A确立实践目标,需要有指导作用
B实践手段、方法取舍需要理论指导
C评价实践结果也需要理论指导
4简述主体和客体极其相互关系
答:(1)主体是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主体的特征是: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能动性
主体的形式是: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
(2)客体是被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实在对象
客体的特征是: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客体的形式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A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B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C价值关系——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
D审美关系——主体对客体的欣赏、感受和体验关系
5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关系,批判教条和经验主义
答:(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形象性
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
(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
理性认识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
(3)两者的关系是:A相互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相互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相互渗透:感性认识渗透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渗透于感性认识
(4)批判“唯理论”与“经验论”
A:“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
B:“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
6简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条件
答:(1)第一次飞跃即实践到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
B必须开动脑筋,进行正确的思维加工和科学抽象
(2)第二次飞跃即实践到认识它的意义:A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B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得到检验,而且可以丰富、发展
第二次飞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A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
B坚持一般理性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C坚持认识和主体需要相结合,确定行动目的和计划
D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E理论要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F经过一系列中间试验,总结经验教训
7为什么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答:(1)人的认识要受到主观条件限制,受到立场,观点、方法、实践范围、知识水平的限制
(2)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受到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3)人的认识要受到认识客体、本身发展程度的限制,受到事物内部矛盾暴露的限制
(4)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发展
8简述真理极其客观性
答:(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极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表现在:A真理内容是客观的 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C真理是没有阶级性
D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E批判唯心主义真理观,既实用主义真理观
9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极其辨证关系
答:(1)真理的绝对性就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它有两方面含义: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而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因而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它有两方面含义:
A从广度上说真理是有范围的,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从深度上说真理是有层次的,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辨证关系:A相互区别:真理绝对性,是有条件的,无限性;真理相对性,是有条件的,有限性;
B相互联系: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绝对真理
C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是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成分、起点、阶梯
(4)批判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绝对性、否认真理相对性
批判相对主义:夸大真理相对性、否认真理绝对性
1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1)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沟通起来。
(2)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是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德,能够把主观和客观对照起来。
(3)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而且是不确定的,是两者辨证统一,但逻辑证明不能代替实践检验
11简述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答:(1)相互区别: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歪曲反映
(2)相互联系: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
(3)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转化:A真理是具体的,超出范围就会变谬误
B真理是全面的,片面理解也会变谬误
C真理是一个过程,按原来一套也会变谬误
谬误向真理转化:A回到原来范围,谬误就会变真理
B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
C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
12论述题:试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辨证关系原理,说明邓小平理论是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典范
答:(1)基本原理:简答题第9题
(2)联系实际: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客观真理,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辨证统一
B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过实践证实了的真理,因而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没用穷尽一切事物极其规律,它仍然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要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是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典范,在坚持中发展,在坚持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前提下,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E“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专升本政治讲义(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简答题
1简述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答:(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一个唯一的标准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是任何历史观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是社会实践中根本问题
(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是两种历史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简述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根源
答:(1)两个根源缺陷:A只看到人们历史活动思想动机,看不到物质的根源
B只看到少数英雄人物历史作用,看不到人民群众决定作用
(2)三个根源:A社会根源:生产规模狭小,生产力缓慢,限制了人们眼界
B间接根源: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文化,必然夸大精神作用,贬低物质生产和劳动群众的作用
C认识论根源:社会是意识的人组成,容易造成迷惑,产生认识的表面性,片面性、主观性、陷入唯心史观
3简述历史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答:(1)唯物史观创立、破天荒第一次系统地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揭示历史发展的辨证法
(2)唯物史观创立,实现了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认识论、历史观高度统一,宣告了真正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
(3)唯物史观创立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4)唯物史观创立为整个关于历史的学科,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南
(5)唯物史观创立为无产阶级极其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上的根据。
4简述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
答:(1)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中
(2)社会有机体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整体
(3)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构成了社会意识的发展和意识发展的动力
2)实践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和基础
3)实践将人类社会从自然界提升出来,同时也与自然界亲密联系起来
4)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基本存在形式
5)实践使社会历史的发展实现了合目的性和各规律性的统一
6)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
6.为什么说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答:(1)人类社会尽管有其特性,但它同自然界一样也有客观性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过程
(2)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有规律的辨证发展过程
(3)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能用自然界学习那样的精确性加以考察和研究
7、简述生产力的性质和构成
答:(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
(2)生产力具有如下性质:A生产力具有人的属性;B生产力具有社会性;C生产力具有客观性;D生产力具有历史性。
(3)生产力的构成:A劳动者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
B劳动资料包括物质资料和物质手段,主要是指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天然的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过的原材料
(4)生产力三大要素的地位和作用:A劳动者是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
B劳动资料是衡量人类改造自然力的物质标志
C劳动对象是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8、简述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答:(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
(2)、生产关系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具有客观性
(3)生产关系由三个方面内容构成: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交换关系
C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
(4)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它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极其分配形式
(5)生产关系有两种类型:A生产资料所有制: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B生产资料私有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6)生产关系具有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7)经济基础就是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9、简述阶级的起源、实质、结构
答:(1)阶级的起源:A阶级产生的前提: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
B阶级产生的途径,奴隶主:氏族首领、富裕家族;奴隶:战俘、贫困人员
(2)阶级的实质:A阶级有一个量的规定性,即大的社会集团
B阶级有一个质的规定性,即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C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标准是阶级标准
(3)阶级的结构:A基本阶级 B非基本阶级 C阶层
10简述政治结构的含义、内容、核心
答:(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A政治属于上层建筑 B政治是经济目标的手段 C政治冲突和党派斗争的根源在经济利益冲突
(2)政治结构的内容:A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相适应是社会意识形态
B上层建筑分两大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设施;思想上层建筑:包括社会意识形态、艺术、道德、宗教、哲学、政治法律思想等
C两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政治结构的核心:即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11、简述国家的起源、实质、职能
答:(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国家和民族组织有本质的区别:A国家按地域划分:氏族组织按血缘关系划分
B国家有军队、警察等暴力工具;氏族组织是居民自动的武装组织
C国家要征税;氏族组织不征税
(2)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和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
A 国家是阶级机构,不是全民的工具
B国家是统治机构,不是所有机构的 C国家是暴力工具,不是仁慈的
(3)国家的职能有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
对内职能:A政治职能,即实行阶级统治 B经济职能即组织干预经济建设 C社会管理职能即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对外职能:A国防职能即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B外交职能即调整国际关系进行友好的往来
12、简述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答:(1)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地位,国体是国家的类型
(2)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3)两者的关系是:A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 B国体决定整体,政体为国体服务C政体对国体的性质起着重要保证作用
(4)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3、简述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及其关系
答:(1)社会心理是感性形式是不系统的、不定型的、自发的、低水平的、低层次的形式,表现为:感情、情绪、风俗、习惯、信念等
(2)社会意识形式是理性形式是系统的、定型的、自觉的、高水平的、高层次的形式,表现为: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
(3)社会意识形式分为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式
(4)社会意识形式(上层建筑)是有阶级性的、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非社会意识形态(非上层建筑)是没有阶级性的,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
(5)两者的关系:A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形式的基础、根源、原料仓库提供素材
B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心理的集中概括提炼、升华起着指导和影响作用
*
14、简述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特点和功能
答:(1)艺术是以典型形象地方式来把握和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具有形象性、审美性、典型性。艺术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2)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合。具有阶级性、历史性的特点,道德具有调节功能、规范功能
(3)宗教在本质上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颠倒的反映。宗教的特点是对神灵的信仰、崇拜;宗教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4)政治法律思想是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具有强烈地阶级性,其功能对经济基础的建立、巩固、发展起着巩固和维护作用
(5)社会意识形态综合功能有:A反映社会存在的功能B维护批评现实的功能C控制社会和人的活动功能D创新的功能
15、简述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答:(1)文化的社会功能
A、文化具有信息的功能 B、文化具有教化的功能 C、文化具有推动经济的功能
D、文化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E、文化具有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功能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A、传统文化也就是民族文化,它具有巩固性、持久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B、外来文化就是其他民族引进的文化,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是辨证统一的
C、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反对崇洋媚外和闭关自守
16、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答:(1)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A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一切社会治动的前提
C生产方式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结构、性质、面貌
E,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F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二:论述题
1、试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答:(1)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A、相互区别: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成就是与自然相比较而言;文明是人类进步程度、开化状态、是与野蛮、愚昧和无知相比较而言
B、相互联系:文化是文明的制造过程;文明是文化的制造成果
(2)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财富和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
(3)政治文明是人类在政治领域中创造财富和成果,表现为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
(4)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文化领域中创造财富和成果,表现为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
(5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A、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证,精神文明是灵魂,物质文明决定制约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B、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产生巨大反作用,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制度和法律保证;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精神的动力和智力支持,保证和引导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方向
2、试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总和
(2)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3)辨证关系: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发展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形式、水平
第三、某些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
B、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反作用
C、社会意识反作用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先进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起促进发展作用
第二、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阻碍作用
(4)联系实际:
A:我们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的消极阻碍作用,做到三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B: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律,要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C: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荣辱观教育,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专升本政治讲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主体的作用)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为什么这两对矛盾成为社会基本矛盾呢?
A、这两对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B、这两对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这两对矛盾决定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这两对矛盾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制约和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这两对矛盾交互作用,引起社会形态更替推动社会有低级向高级发展
2、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答:(1)辨证关系: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作用:适合的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的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2)矛盾运动:
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B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
C两者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到新的基本适合,由此推动社会发展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由此构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简述经济基础合上层建筑辨证关系及其规律
答:(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对作用,并为其服务
A、从服务的方式上看,控制调节社会生活
B、从服务的内容上看,保持促进经济基础形式、巩固发展
C、从服务的性质上看,为适合生产力的经济基础服务是进步的,为不适合生产力的经济基础服务是落后的。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由此构成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为什么说生产力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1)生产力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
(2)生产力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3)生产力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4)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
(6)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最主要的就是生产力标准,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其他两个方面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5、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1)阶级斗争指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
(2)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
(3)阶级斗争的作用是: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表现为:
A、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量变,为质变作准备
B、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质变,推动社会更替
6、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独立要素,而是渗透的生产力要素之中
(2)科学技术渗透在劳动者要素之中,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智力因素的增强,但劳动者素质日益提高
(3)科学技术渗透在劳动资料中,可以改进生产工具,自动化程度愈来愈高
(4)科学技术渗透在劳动对象中,可以扩大劳动对象,新型材料不断涌现
(5)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管理水平,使生产力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6)科学技术对现代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7)要充分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
7、简述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1)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有根本区别:
A:自然界是盲目的、自发的、无需人参与的
B:人类社会具有意识、有目的的,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
(2)人类社会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辨证发展过程
(3)人的活动是有能动性的,社会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人组成的,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知识结构、经验、技能选择确定自己的活动方式
(4)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能动性是在客观性的前提下的能动性,客观性是在能动性参与下的客观性,两者是辨证统一的8、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1)人民群众从量的规定性是居民中大多数人;从质的规律性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
(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物质生产的担当者,他们提供衣食住行生活资料,改进生产工具,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物质条件、经验材料间接或直接参加精神财富创造
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9、简述无产阶级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答:(1)群众观点:
A解放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服务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学习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A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领导方法(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
10、简述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答:(1)杰出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策划者
(2)杰出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人和组织者
(3)杰出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性
(4)杰出人物是时代的要求和任务的体现
(5)杰出人物在革命斗争中核心和中流砥柱作用
(6)杰出人物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期重要作用
11简述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答:(1)无产阶级领袖是最具有影响、最具有经验、担任最重要职务的比较稳定的集团
(2)无产阶级领袖具有优秀品质
A:具有革命家、理论家的品质,站得高,看得远
B: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牺牲精神,勇于实践
C: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作风民主、遵守纪律,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
(3)无产阶级领袖的重要作用
A:理论作用:创立捍卫发展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揭示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B: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领导群众、积极投入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
1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原则是什么?
答:(1)必须坚持历史主义原则、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要件
(2)必须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深入了解他们所代表那个阶级的
(3)必须坚持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辨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任务的历史作用
(4)必须坚持用全面分析与评价的原则,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
二:论述题:
1、试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答:(1)基本原理:简答题第二题
(2)理论联系实际: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路线。
B: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有现代化大生产、有手工业为主的农业和手工业不同层次的生产必然要求多种所有制同它适应
C:坚持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以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性质,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
D:实行多种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1: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有制经济意义重大
2: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起着积极作用
3:发展“三资企业”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成考专升本政治讲义(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形态的划分
答:(1)五种基本的社会经济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第一阶段)
(2)三种社会形态,有两个系列:一个系列以人的状况划分,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另一系列以经济状况划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3)技术社会形态:石器时代即渔猪社会;铜器、铁器时代即农业社会;蒸汽电气时代即工业社会,电子时代即信息社会
2、简述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答:(1)统一性是指人类总体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
(2)多样性表现为:
A:处于处于同一社会形态,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
B: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所具有的典型的意义不同
C:社会形态转变的时候不同国家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有的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跳跃式发展
D:不同的国家和民族 所属的社会形态发展道路都有其内部矛盾的复杂性
3、简述社会进步极其表现
答:(1)社会进步是对社会前进发展的总和概括,即社会有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的合乎规律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
(2)社会进步表现为:
A:政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即从人治不断走向法治,从专治不断走向民主
B:物质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即生产力发展,物质财富增强,人民生活改善,生态环境优化
C: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即科技水平提高,文化素质提高,情感世界完善,思想道德不断进步
D:人的文明与进步,即摆脱自然力的束缚,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摆脱旧的统治关系,建立新型社会关系
4、简述人性和人的本质
答:(1)人的属性简称人性,人性分为三种属性:
A:人的自然属性,也就是人的肉体特性、生物特性
B:人的社会属性:第一:人对社会的依赖性,第二:人对物质的精神方面的交往,第三:社会生活中道德性,第四:生产活动中的合作性
C:人的精神属性是人对生产劳动、社会交往、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主观体验,思考追求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变化发展的
5、简述人的价值
答:(1)人的价值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2)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A: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即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B:个人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满足和尊重,即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
C: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和满足的统一
D: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辨证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社会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另一方面。个人必须努力对社会尽义务担责任,为社会多作贡献
6、简述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及自由和解放的关系
答:(1)必然王国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必然性尚未认识和掌握,受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自身条件束缚,手盲目力量支配和奴役状态
(2)自由王国是人们认识和掌握了自然界和社会的必然规律,摆脱或解除束缚,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
(3)自由和必然是辨证统一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
(4)自由和解放是同义词,摆脱束缚,获得自由、意味着解放、人类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最高境界就是人类解放
7、简述人的全面发展
答:(1)人的发展就是人逐步获得解放、成为真正自觉、自由的历史主体
(2)人的发展体现:A:全面发展指各方面的才能和能力协调发展
B:自由发展指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C:充分发展指人的才能和能力向着更高的程度发展
8简述共产主义含义和特征
答:(1)共产主义含义:1*共产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2*共产主义是最理想、最合理的社会制度。3*共产主义是运动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的实践
(2)共产主义的特征:A:科学技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财富极大丰富
B:一切阶级和阶级的差别彻底消灭
C各尽其能、按需分配
D共产主义理想,集体主义精神、道德品质大大提高
E每个人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第五篇:第15讲讲义答案
课内阅读:
1.《变幻多彩的地球》中你认为让地球气候变好还有哪些好办法?
(植树造林、修水库、扩大水田等)
2.《豆花庄的小家伙们》豆花庄里的小家伙都有谁?他们在豆花庄里过着怎样快乐的生活?
(豆花庄的小家伙指的是小水、小螳螂、蝈蝈、小蜻蜓、蜜蜂、彩蝶等小动物。他们在豆花庄里劳动、唱歌,过着无忧无虑、快乐幸福的生活。)
3.《特殊的葬礼》中①为什么说这是一次“特殊的葬礼”?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
(主持葬礼的对象是:A塞克凯达斯大瀑布;为了发电,在瀑布上游建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水电站高高的拦河大坝截住了大量的河水,使得塞克凯达斯瀑布的水源大减;B加上工厂浪费了大量水资源;C沿河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大瀑布逐年减少。)
4.《纪晓岚吟诗》中你可以看出纪晓岚是个什么样的人?
(机智过人、才华横溢。)
5.《印度王公的大米
(一)》
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婵德拉为王公的大象治好了病,王公任凭她选择奖赏,她为了不让村民挨饿,选择了大米作奖赏的故事,表现了她正直无私、富于爱心、心地善良的美好品质。)
②婵德拉清理干净了大象的耳朵,还要给大象唱歌是因为什么?(婵德拉富有爱心,想给予大象心灵的抚慰)
6.《印度王公的大米
(二)》中婵德拉是个什么样的人?(为穷人着想,有着非凡的智慧,非常善良)王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愚昧无知而又十分爱面子)名言、古诗:
1.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2.青出于蓝 胜于蓝。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
4.宋代的苏轼 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俄国屠格列夫)
6.认识自己 就是进步。(丹麦安徒生)
7.成功时不要把自己看成巨人,失败时不要把自己看成矮子。(刘吉)
8.唐代 张继 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