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设计美学作业1_手工艺的复兴读后感
《手工艺的复兴》读后感
近日读了威廉·莫里斯的《手工艺的复兴》一文,他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Art and Craft)的奠基人与领导者,被誉为现代设计之父。他提倡复兴手工艺,反对机械化大生产,提出艺术的主体部分应该是实用艺术,以手工艺生产为途径来提高产品的设计水平,建设一个美好的现实世界。
一、文章中每段的中心句
1.“对各种生活的艺术深感兴趣或是自以为感兴趣的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全面恢复手工艺制造方法的意愿”
2.“我„„将上述的思考限定在机器生产与手工艺的对立而造成的对艺术的影响方面。这里所说的艺术是就其广义而言,涵盖了所有考虑美观性的劳动产品。”
3.“在手工艺是怎样消亡的以及为什么会式微等问题上,他们的认识仍是模糊不清的„„这一现象的产生,首先源于一般公众对各种手工生产程序与方法的严重无知,而这是我们正在研究的机器系统所造成的一种必然结果。”
4.“让我们看几个平凡而有说服力的实例„„我们不了解的是,一件产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我们丧失了销售的艺术及其应有的对作坊生活的同情”
5.“如果他们在反对(指对现实生活中过度分工所带来的专制性的反对)之中仍然寄予着希望的话,了解这方面(指制造商品的方法)的情况就是必需的„„卡尔•马克思在其名著《资本论》中有关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令人钦佩的描述”
6.“从手工艺到机械化„„这种转变从静态的角度看是不利的,而从动态的角度看又是有益的。”
7.“机械化生产的必然结果就是人类劳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的功利主义的丑陋:同时,它不啻为一种严重的罪恶以及人类生活的贬黜。”
8.“折衷主义就必然会在今天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这种折衷主义只不过是文明阶层中最懒惰、最怯懦之辈在危难之际的救命稻草„„(我们)必
须避免为唯美而去创造美„„与当前各种条件相联系的手工艺能够在劳动中创造出美与欢乐„„我们„„期盼手工艺逐步取代机械化大生产的一天”
9.“(手工艺)将会开创出一个能够平和、周到地对待每个人的现世幸福的欢
乐世界。”
10.“这些精神上的新贵族被迫放弃了对生活中的美与浪漫的浓厚兴趣„„我们终于认识到为获得精神贵族的地位,自己曾付出怎样的代价。”
11.“我们终将会认识到社会的平等性,而一旦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将不会容忍
依赖于机械的替代性的生活”
12.“这场旨在实现手工艺复兴的运动„„称得上意义显著而又鼓舞人心的。”
二、感想
1.只有通过阅读作者原文,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别人的思想。
在学习工业设计史的时候,就看到书上对莫里斯和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崇尚手工艺,反对机械化大生产等等,给我的印象是莫里斯完全认识不到机器生产带来的好处和它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而且他还一心想着回到中世纪那种老式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去。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我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对莫里斯的认识十分肤浅。他并不是没有认识到机器生产的好处,文中的这句话可以证实:“机械化生产„„作为一种已经并且有时仍将为我们创造更理想的生活条件的手段,它又是必不可少的。”可见莫里斯完全认识到这种新生产方式的发展是历史潮流,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而且他也没有天真地回到中世纪,而是认为“手工艺的衰弱与消亡似乎是时代趋势的自然体现„„可今天的人们却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创造了并且仍在不断创造着怎样丑陋而可怕的东西„„而一旦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将不会容忍依赖于机械的替代性的生活;简言之,人们将不再像今天这样甘心做机器的奴仆,而是要做它的主人。”也就是说,他所要复兴(在这里复兴一词就不准确了)的手工艺是指建立在人对机器的绝对控制之上的、“新的、改进了手工艺”。
2.莫里斯的思想对现在仍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机械化时代将会自然演化为我们今天所难以想象的越来越不依赖人类劳动的新的机械化阶段,还是其内在的矛盾性将会使其发展为一个新的、改进了手工艺生产时代?”
上面莫里斯对机械化时代的两种发展方向的疑问,在今天看起来仍然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我们在努力甄别莫里斯寄托在“手工艺”上的真实理想的情况下。在莫里斯的心目中,手工艺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工匠为自己而不是为任何的资本雇佣者而工作,因而他也相应地成为了其工作与时间的支配者”。第二,“与当前各种条件相联系的手工艺能够在劳动中创造出美与欢乐”。这两点也是莫里斯对新的手工艺的期望,其实也是他所向往的设计和生产的理想状态。
与此相对比,他对机器生产的割裂了设计和生产的问题一直很警惕,对由机器生产所带来的人们过分重视物质生产可能会导致的人自身的物化也有所提及,正如他所说:“我不相信机器大生产会发展为机械的无限化,不相信生活会完全沦为对自身的漠视。”而现代社会中人们所表现出的现代病,象美国二战之后出现的“垮掉的一代”,都仿佛在印证莫里斯所说的话。
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看到机器生产对手工艺以及手工艺所代表的人类对美的追求的挤压,并指出这种压逼可能造成的后果,无疑是十分有远见卓识的。我也十分认同他所说的,“只有人们可以选择其想要的生活,只有人们能够选择放弃世俗的奢华以及卑劣的功利主义、而回归到品味生活的充实所带来的永不令人厌倦的欢乐之时,才能称作一个平等的社会。”
当然,作为现代社会中所成长起来并经过众多思想熏陶的我,特别是考虑到我国文化中所具有的借前人之口抒自己所见的传统,可能对莫里斯的观点做了相当程度的过度阐释。但这的确是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的感想,希望我所了解的莫里斯是个真实的莫里斯。
第二篇:设计美学作业1_手工艺的复兴读后感
《手工艺的复兴》读后感
近日读了威廉·莫里斯的《手工艺的复兴》一文,他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Art and Craft)的奠基人与领导者,被誉为现代设计之父。他提倡复兴手工艺,反对机械化大生产,提出艺术的主体部分应该是实用艺术,以手工艺生产为途径来提高产品的设计水平,建设一个美好的现实世界。
一、文章中每段的中心句
1.“对各种生活的艺术深感兴趣或是自以为感兴趣的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全面恢复手工艺制造方法的意愿”
2.“我„„将上述的思考限定在机器生产与手工艺的对立而造成的对艺术的影响方面。这里所说的艺术是就其广义而言,涵盖了所有考虑美观性的劳动产品。”
3.“在手工艺是怎样消亡的以及为什么会式微等问题上,他们的认识仍是模糊不清的„„这一现象的产生,首先源于一般公众对各种手工生产程序与方法的严重无知,而这是我们正在研究的机器系统所造成的一种必然结果。” 4.“让我们看几个平凡而有说服力的实例„„我们不了解的是,一件产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我们丧失了销售的艺术及其应有的对作坊生活的同情” 5.“如果他们在反对(指对现实生活中过度分工所带来的专制性的反对)之中仍然寄予着希望的话,了解这方面(指制造商品的方法)的情况就是必需的„„卡尔•马克思在其名著《资本论》中有关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令人钦佩的描述”
6.“从手工艺到机械化„„这种转变从静态的角度看是不利的,而从动态的角度看又是有益的。”
7.“机械化生产的必然结果就是人类劳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的功利主义的丑陋:同时,它不啻为一种严重的罪恶以及人类生活的贬黜。” 8.“折衷主义就必然会在今天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这种折衷主义只不过是文明阶层中最懒惰、最怯懦之辈在危难之际的救命稻草„„(我们)必须避免为唯美而去创造美„„与当前各种条件相联系的手工艺能够在劳动中创造出美与欢乐„„我们„„期盼手工艺逐步取代机械化大生产的一天” 9.“(手工艺)将会开创出一个能够平和、周到地对待每个人的现世幸福的欢乐世界。”
10.“这些精神上的新贵族被迫放弃了对生活中的美与浪漫的浓厚兴趣„„我们终于认识到为获得精神贵族的地位,自己曾付出怎样的代价。” 11.“我们终将会认识到社会的平等性,而一旦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将不会容忍依赖于机械的替代性的生活”
12.“这场旨在实现手工艺复兴的运动„„称得上意义显著而又鼓舞人心的。”
二、感想
1.只有通过阅读作者原文,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别人的思想。
在学习工业设计史的时候,就看到书上对莫里斯和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崇尚手工艺,反对机械化大生产等等,给我的印象是莫里斯完全认识不到机器生产带来的好处和它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而且他还一心想着回到中世纪那种老式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去。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我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对莫里斯的认识十分肤浅。他并不是没有认识到机器生产的好处,文中的这句话可以证实:“机械化生产„„作为一种已经并且有时仍将为我们创造更理想的生活条件的手段,它又是必不可少的。”可见莫里斯完全认识到这种新生产方式的发展是历史潮流,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而且他也没有天真地回到中世纪,而是认为“手工艺的衰弱与消亡似乎是时代趋势的自然体现„„可今天的人们却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创造了并且仍在不断创造着怎样丑陋而可怕的东西„„而一旦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将不会容忍依赖于机械的替代性的生活;简言之,人们将不再像今天这样甘心做机器的奴仆,而是要做它的主人。”也就是说,他所要复兴(在这里复兴一词就不准确了)的手工艺是指建立在人对机器的绝对控制之上的、“新的、改进了手工艺”。2.莫里斯的思想对现在仍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机械化时代将会自然演化为我们今天所难以想象的越来越不依赖人类劳动的新的机械化阶段,还是其内在的矛盾性将会使其发展为一个新的、改进了手工艺生产时代?”
上面莫里斯对机械化时代的两种发展方向的疑问,在今天看起来仍然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我们在努力甄别莫里斯寄托在“手工艺”上的真实理想的情况下。在莫里斯的心目中,手工艺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工匠为自己而不是为任何的资本雇佣者而工作,因而他也相应地成为了其工作与时间的支配者”。第二,“与当前各种条件相联系的手工艺能够在劳动中创造出美与欢乐”。这两点也是莫里斯对新的手工艺的期望,其实也是他所向往的设计和生产的理想状态。
与此相对比,他对机器生产的割裂了设计和生产的问题一直很警惕,对由机器生产所带来的人们过分重视物质生产可能会导致的人自身的物化也有所提及,正如他所说:“我不相信机器大生产会发展为机械的无限化,不相信生活会完全沦为对自身的漠视。”而现代社会中人们所表现出的现代病,象美国二战之后出现的“垮掉的一代”,都仿佛在印证莫里斯所说的话。
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看到机器生产对手工艺以及手工艺所代表的人类对美的追求的挤压,并指出这种压逼可能造成的后果,无疑是十分有远见卓识的。我也十分认同他所说的,“只有人们可以选择其想要的生活,只有人们能够选择放弃世俗的奢华以及卑劣的功利主义、而回归到品味生活的充实所带来的永不令人厌倦的欢乐之时,才能称作一个平等的社会。”
当然,作为现代社会中所成长起来并经过众多思想熏陶的我,特别是考虑到我国文化中所具有的借前人之口抒自己所见的传统,可能对莫里斯的观点做了相当程度的过度阐释。但这的确是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的感想,希望我所了解的莫里斯是个真实的莫里斯。
第三篇:美学作业
“家”的意象运用
——台湾三菱汽车广告的内涵与外延
这是一个每一次看都能让人感动的广告,创作者成功地将“家”的概念嫁接到汽车售后服务站上,利用温馨的父女情,和“回家”这一人人都有的日常经验引起观众的心理共鸣,触动人心,使人印象深刻。
广告以一特写镜头开始在女儿的办公室里,她一边忙碌工作,一边和父亲通电话,因为这个礼拜她没有办法回家。从办公室的环境看,女儿应该是白领中的高层人物,她穿着正式的行政套装,办公桌旁是巨大的落地玻璃窗,桌面放了许多物品,打电话的时候还同时敲打键盘,说明事务繁多。从她的穿着、办公室环境来看,可以推测这是一条出现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广告。汽车,尤其是轿车的销售和服务对象,必定是事业有所成就,经济状况不错的中产阶级,在以往,汽车广告的主角常常是风度翩翩的成功男士,即使有女性出现,也多数是乘客的身份。但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女性用她们的能力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经济上也越趋独立,到了2000后,女性自己买车已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广告向我们暗示了这一点。延伸到另外一个层面,从后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家”是在乡下,但女儿现在已转换成都市人,让人联想起她经过了怎样的努力,父母又是怎么把她培养成材的。
女儿和父亲的谈话还在继续,音乐响起,画面切到女儿的回忆:小时候爸爸来接她放学,直到小女孩上了爸爸的自行车,女儿才从与父亲在电话上的谈话转到关于“回家”的独白。音乐是带有乡村风格的抒情英文歌曲,贯穿始终。独白中,女儿谈到了父亲的背,回家必经的路上有一家福利社,那里的冰棒味道就像父亲的背的味道。童年的经历对人长大后的心理有重大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观点之上,广告要抓住人的注意力,抓住人心靠的就是心理上的影响。福利社在台湾人的童年中有相当的位置,冰棒的味道当然不可能和父亲背的味道一样,这里是要说明,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坐吃冰棒,是女儿童年回家路上最深刻的记忆。自行车前进,坐在后坐的女儿从小学生变成了中学生,他们经过的路,两边是高高的庄稼(或草丛?),路很不好走,父亲吃力地骑着车。女儿的独白说到,父亲总是要坚持接她回家。中学时期,人的自尊心变强,渴望证明自己已不是小孩,希望更多的和同龄人在一起。读中学的女儿坐在父亲自行车上,脸上是不太情愿的表情,他们身边有穿制服男生经过,看着女儿,她却假装看不见,也许她的内心正在抱怨父亲让她看起来还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画面从转动的车轮转换到火车靠站,独白说:“后来我在台北念书放假回家,他也一定要来接我。”女儿出站,一个戴眼镜的男生站起来叫住她。很明显,这一男生是故意在火车站里等回家的她,从两人见面打招呼的表情看,大家互有好感,正想要谈下去时父亲却在火车站外叫女儿,女儿不得不离开,既不好意思,又觉得扫兴,男生也尴尬地转身走掉。当女儿坐上父亲自行车后坐,父亲还问起刚才的事情,女儿自然什么都没说,只是留恋地看看火车站,希望能看见男生。在渴望恋爱的时候,父母却可能成为孩子实现这一渴望的阻碍,可能是过分的关心使孩子无所适从,也可能是父母本身不希望孩子太早恋爱,女孩的父母尤其是这样。男生是瘦高型,带着眼镜,样貌纯朴,看来和读书回家的女儿挺相配,女儿被拦住时,说的是“你怎么来了?”语气中带着惊喜,说明对男生也有好感,假如父亲没有来接她,两人可能会发展出更多的故事,偏偏父亲准时来到了。回忆的部分就到这里结束。
办公室内的全景镜头,女儿又在给父亲打电话,这个礼拜她要回家了。从她的话可以听出,父亲又想去接她,但她拒绝了,因为自己已经买车。广告进行到这里已经一半,才出现汽车,车在路上走的画面中也没有明显可以识别的三菱品牌标识,观众可能还未能了解广告的最终目的,却更引起看下去的兴趣:女儿买了车父亲会有什么表现?结果头发已经变白的父亲还是坚持骑着那部老式自行车来接女儿,等在他们回家必经的那家福利社前。为了使“回家”让人更加期待和美好,广告选择了女儿童年记忆中的福利社,一方面是因为冰棒的幸福,另一方面还包含了青春期时的女儿对父亲来接这件事有所排斥。除了父亲已经老去,女儿长大成人,拥有自己的事业和轿车(作为交通工具的进化,更重要的是作为身份的象征),其他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女儿不知道父亲会那么执著,心疼父亲:“你在这里等多久啦„„”两人紧紧地握着手,恰和东方人含蓄表达内心的文化习惯符合。这时候,随着父女情深的展现,广告也进入最后的高潮,音乐也刚好到达高潮。
于是,父亲骑车走在前面,女儿开车跟在后面,父亲不时地回头看女儿,车里的她已经热泪盈眶,感性的观众,比如我,也跟着眼睛湿润起来。女儿内心独白再次出现:“我想,他是怕我忘了回家的路吧。”同时,她看到了童年的自己坐在父亲自行车后坐,转过头微笑。故事到这里讲完,广告语才最后出现:“三菱汽车全省164个家,欢迎你随时回家。”从头到尾都没有直接地说自己服务多么周到,更没有说“家一样的感觉”,广告成功地完成了“家”的概念的强化与转移,观众终于明白,这是三菱汽车服务站的广告,而且三菱的服务就如家一样温馨周到。服务业的广告经常集中在消费者对“家”的诉求:家给人的感觉是温暖、舒适、受到保护、充满人性的,每个人都喜欢并希望得到“家”的庇护。但如果把这些说成大白话,就不免让人感到虚伪。这个广告在两分钟里用倒叙的方法向观众讲述了一个亲情故事,抓住“回家”这个平凡普通的细节,女儿的成长过程也能让许多观众产生心理共鸣,父亲最后还是来接女儿回家,默默地骑着车走在前面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于是轻易的就在观众脑海中印下了“三菱汽车服务站让人有回家的感觉”这一概念。对于已经是三菱车主的观众来说,他们内心优越感会随之上升,尽管他们从未去过服务站,这只是可能会获得的好处(服务);对于不是三菱车主但拥有其他品牌的观众来说,他们也许会心生羡慕:为什么我的汽车公司没有给我这样的承诺?对于不是三菱车主,但正准备买车的观众来说,就可能会因为这个广告而改变他们买车的意向,只因为三菱能提供像家一样的售后服务;对于那些与汽车没多大关系的普通观众,至少在他们心里建立起了对三菱汽车的好印象,可能会影响他们以及他们身边的人未来的消费选择。于是一个广告对它的目标受众群,甚至是受众群之外的人群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第四篇:设计美学作业2_装饰与罪恶读后感
《装饰与罪恶》读后感
已经读完了卢斯的《装饰与罪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文章很有激情,也挺有见地,但有些缺乏逻辑的严密性。
一、文章中的中心句
这个文章段落分得也比较乱,不好按照自然段找中心句,只能将意思相同几段合起来找个中心句。
1.“人的胚胎在子宫里通过了动物的进化的所有阶段„„他在儿童时代经历了人类历史的全部变化。”
2.“一个纹身的现代人不是个罪犯就是个堕落的人。”
3.“所有的艺术都是性的。”
4.“过去产生的第一件装饰,十字,起源于性。”
5.“文化的进步跟从实用品上取消装饰是同义语。”
6.“人们认为风格就是装饰„„我们的时代不能产生新的装饰了,这恰恰是我们时代的伟大所在。”
7.“人已经发展到了足够的程度,以致装饰不再能够引起他们愉快的感觉。”
8.“政府„„用力去复活和发展装饰。”
9.“装饰并没有增加我们生活中的乐趣,也没有增加任何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生活中的乐趣。”
10.“装饰的复活是危害国民经济的一种罪行,因为他浪费劳动力、钱和材料。”
11.“落伍者降低了文化进步的速度。”
12.“装饰是罪犯们做出来的;装饰严重的伤害人的健康,伤害国家预算,伤害文化进步,因而发生了罪行。”
13.“制造装饰的国家受装饰之害甚至更重。”
14.“取消装饰能缩短制造时间和增加工资。”
15.“由于装饰不再跟我们的文化有机的联系,它就不再我们文化的表现了„„它不能发展。”
16.“少数人强制健康的„„工人„„制作他们发明的装饰。”
17.“装饰的变换使劳动产品过早贬值„„一件东西能够物理的存在多久,它的形式就能存在多久”
18.“损失不但打击消费者;它首先打击着生产者。”
19.“经过装饰的东西中只有那些质量低劣的才是可以容忍的„„(因为毁掉时
会)心安理得„„经过装饰的东西,如果使用最好的材料、最精致的手艺和长时间的劳动做出来,首先就会产生不美的效果。”
20.“现代装饰是扭曲的、牵强的和病态的。”
21.“贵族„„是那个站在人类宝塔尖上,而又深深了解下层人民的痛苦和需要的人。”
22.“我可以容忍(下层人民)的装饰,因为除了这些装饰之外他们再也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达到生存的较高之点了。(但一个现代人不应该去设计装饰)„„(因为)没有装饰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高度„„摆脱装饰的束缚是精神力量的标志。”
二、感想
1.在当时旗帜鲜明地反对装饰,十分有眼光。
卢斯是反对装饰的,他通过对胚胎和儿童的生长的描述,来说明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看事物的眼光会产生变化并由此宣称,“文化的进步跟从实用品上取消装饰是同义语„„人已经发展到了足够的程度,以致装饰不再能够引起他们愉快的感觉。”用个人的成长来类比人类的发展,这个例子举得十分生动而且又颇为贴切。
但他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对落后者低下的审美眼光的不屑,象“落伍者降低了文化进步的速度”,“没有这落伍者和劫夺者的地方多么美好啊”,“我可以容忍卡佛人的、波斯人的、斯洛伐克农妇和鞋匠的装饰,因为除了这些装饰之外他们再也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达到生存的较高之点了”之类都可以看出这一点。我觉得这是有问题的。就现在的观点来看,各地区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文化意趣,是很自然的事,不但不应当强行要求统一,还要给予保护。
2.对已经出现的消费主义倾向的警示。
卢斯在当时已经看出了因为装饰而造成的产品还未达到使用年限就被抛弃的情况,指出这是对材料和工人工作时间的巨大浪费。“装饰的变换使劳动产品过早贬值。工人的实践和所用的材料是浪费掉了的资产。”面对装饰主义者关于因装饰过时而发生的产品更新行为可以促进经济生产发展的论调,他诙谐地说道:“在城里放一把火,给国家也放一把火,那么,每个人就都要在钱财和繁荣中游泳了。”他非常敏锐地察觉出生产者有新意识地在产品上使用装饰来加快更新换代的速度做法,这正是后来美国消费主义设计所采取的手段,并警告说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现在生态、环保、低碳的呼声越来越高,有识之士指出美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4.6%,但消耗能源占了世界的23%,无疑是资源和能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也是世界第一浪费大国。这种生活方式遭到世界批评,也引起了有良知的美国人反省。现在人类已经处在资源衰竭危机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再复制西方国家的老路,更不能仿效美国的高消耗生活方式。除了开发新的清洁能源,采用低碳的生活方式外,对现有产品物尽其用,不以花哨的装饰而进行不必要的产品更换,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3.对人们包括手工艺匠人对于装饰的喜爱的描述。
“卡费人,他们按照一种特殊的韵律在布匹里织图案,这些图案只有在拆散布匹时才能看得到;他了解织毯子的波斯人,绣花带的斯洛伐克农妇,用玻璃珠和绸子编精彩东西的老太太。这位贵族随他们去;他知道,他们工作着的时间是它们的神圣时间„„鞋匠„„知道„„这双鞋应该如何以最雅致的方式布满扇贝和窟窿„„我的话又把他从乐陶陶的云端扔进灰心丧气的深渊。”这段话生动地描摹出手工艺匠人对于装饰的喜爱,也间接地反映出了大多数人对于装饰的态度。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卢斯的反对装饰的观点是进步的,但其全盘否定装饰的态度又是过激的。当然,现在指责这一点,应该说是无谓而且是过于求全责备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许正像老话说的矫枉必须过正吧。不过,想到若干年后国际主义风格的千人一面的特性,想到文丘里“建筑师再也不能被正统现代主义的清教徒式的道德说教所吓服了。我喜欢建筑要素的混杂,而不要‘纯净’;宁愿一锅煮,而不要清爽的„„宁可丰盛过度,也不要简单化、发育不全和维新
派头”的宣言,正是对卢斯的否定,除了有种世事循环的感慨,也有对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认同。
4.对十字的是具有性含义的抽象图案的质疑。
在我之前对仿生设计的研究中,涉及到具象和抽象的问题,所以对卢斯所说十字符号是性行为的象征的说法表示质疑。卢斯说“一横是趴着的妇女。一竖是正在跟她交媾的男子。”而我对人类表现手段的想法是原始人类采用抽象形式主要原因并不是人们的认识水平到了抽象的高度,而是当时的表现手法不够成熟,无法利用写实的绘画手段来描绘具象的形态,但是他们仍然会对形态的明显特征做尽可能的描摹。对于抽象思维远未发达的原始人,我实在难以想象他们会有用简单一横或一竖来代替人的想法。
通过这篇文章,我看到一个有远见、有激情但缺乏严密思维的人,他只能是位先驱者,而不可能成为一个集大成者。
第五篇:美学作业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1900 不记得第一次看着这部片子是什么时候的事了,只记得对于主人公钢琴炫技的惊叹和宁愿悄无声息的死去也不愿下船的惊诧与不解。幸亏好电影是值得一遍又一遍的欣赏的。也让我有机会重新理解这部影片并一次又一次被深深的感动。
故事是以落魄的小号手Max寻找1900为明线展开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西洋远洋邮轮弗吉尼亚,承载着无数前往美国的新移民的梦,一次次的往返于欧洲与美洲之间。在一次前往纽约的航程中,一个小生命诞生在船上,被遗弃在船上,他就是1900.八岁那年,养父老Danny死于一场意外,在举行海葬的葬礼上,小1900第一次听到了风中传来的音乐。一个夜晚,1900带着满脸的煤灰出现在钢琴前面,第一次展现了他惊人的音乐天赋。之后,Max带着他的小号来到这条船上,认识了27岁1900,在那段堪称经典的暴风雨中的钢琴华尔兹之后,他们的友谊逐渐加深。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许多年过去了,外面的世界经历了战争,经历了萧条。终于,弗吉尼亚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曾想过为她下船,却最终放弃;他为了不让自己迷失在无尽的城市中,在“弗吉尼亚”号即将被炸毁的最后一瞬都没有下船,最后葬身在船上,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海上钢琴师》中的艺术美是显而易见的,前提是你真正看懂了这部影片。不管是导演的表现手法,演员的演绎,还是音乐的经典,都体现了整部电影的艺术美。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包含着强烈的主观因素,却往往又是隐蔽的。在这部电影中所体现的就是其主题,而其主题都是通过1900这个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他如孩子般纯净剔透的性格是导演的理想性格,导演为此为他创造了一个适合他生存的世界——“弗吉尼亚”号,而最终这个“世界”的毁灭和1900的死亡却揭示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和导演对它的厌恶。《海上钢琴师》通过1900的语言、动作、表情传达了导演的价值观,虽然很不实际,但是却令人神往。而且更为精彩的是影片中音乐的表现。不同情感的音乐跟随着男主人公的心情起伏变化,而且结合得天衣无缝,那么自然和纯粹,让人觉得1900时的的确确存在过的。也因此让观众对导演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同。
整部片子除了曲折的情节,几个精采的桥段更是令人吟咏不已,包括Max初识1900时,两人在海上狂风暴雨之际松开了钢琴的固定栓,坐在钢琴前随船摆动着,一边弹琴一边在大厅里四处滑动,像极了跳着华尔滋或探戈的舞者;而面对傲慢的Jelly来势汹汹的挑战,1900如何展现出他过人的钢琴天赋,让与会者由轻蔑转为震惊;以及那个不知名的女孩,如彗星般的散发出耀人光芒却又快速离去,使得1900淡淡的忧愁,回忆的感伤,在片里益发显得鲜明。至于移民怀着梦想乘船来到新大陆,在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际惊叫“America!”的喜悦,却也与孤寂的1900看着旅客上上下下的冷漠相映„„
“钢琴只有88个键,它是有限的,但音乐是无限的。轮船有船头和船尾,它是有限的,我看得见自己的生命。而在陆地上,我无法
面对无限的城市,我看不见„„”
——1900 大海、游轮、钢琴——如果只这三个事物就构筑起一个人的一生,那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在深邃的蔚蓝中颠簸飘泊,在悠扬的音乐中领悟人生。世界很小,从船头到船尾,在舞厅中的那架钢琴前,从左到右,总共88个琴键;世界很大,那一片碧海蓝天下,用心灵演绎出的乐曲融入世间百态,宽广无边。1900终其一生都在生活在船上,终其一生都在海上漂泊。影片的结尾,1900穿着整洁的燕尾服,表情悠然自得,躲藏独居的日子似乎并未给他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双手虚搁在身前,纤长的手指在虚空中缓缓的弹奏着那首似水柔情,也许在这最后的时刻,他的心里想起的只有那姑娘美丽的身影。随着背景音乐声响起,1900缓缓的抬头,仰望天堂„„
伟大的人,总是这般孤独。不仅仅是剧中人,还有旁观者。无法理解,总叫你觉得,人生是这样的孤独.这是关于一个男人的梦想和信仰的故事。每次看这部影片都会忍不住落泪。我被深深地震撼和征服,完全被一个人的梦想和信仰征服。1900在结尾说的话,我怎么也忘不了。他说”当初他站在舷梯上又停下脚步的时候,不是因为看不见,而是因为看见。在岸上,在城市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钢琴是不会骗人的,永远都只有88个键,不会多也不会少,而他可以在这有限的琴键上,弹奏出无限的乐曲,他喜欢这样的感觉。而在岸上,成千上万的街道,有无数的琴键,他不知道该如何再演奏下去„„不知道天堂里有没有钢琴。”他笑着问Max。而再过几分钟,他将随着这个伴他出生又成长的弗吉尼亚号,化作海底的尘埃。他空手弹奏着,此时已没有了钢琴,而他也不再需要钢琴——因为他就是钢琴,钢琴也就是他,他们之间早已浑然容为了一体。弗吉尼亚号被炸的那一刻,我忘记了自己是哭得更厉害了,还是止住了泪水。我只记得,自己惋惜的欢欣。其实让他离开弗吉尼亚号,只会更加残忍地把他杀害。让他陪伴着弗吉尼亚号一起从这个世界消失,或许才是他最好也为是唯一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