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业设计》读后感
这几天看了《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这本书,书中的许多观点都让我深受启发。但是让我感触最深的观点是作业的“主动投入”比作业的“完成”和“正确”更重要。
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是提高成绩的保证。从心理学角度看,作业是教师指派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上课以外的时间完成的任务。自我调节领域的研究专家齐默曼明确指出,成功的家庭作业完成需要自我调节学习,在成功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自我调节设置作业目标、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保持动机、监控过程并对作业结果进行反思。
在科尔诺的意志理论中,家庭作业是学生的工作,它使学生学会如何忍受枯燥,锻炼其意志力,促进其责任感与纪律意识的形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管理自己的作业,包括进行时间规划、作业的环境管理、集中注意力、保持或提高做功课意图的强度、面对困难的作业任务保有恒心、抑制外界干扰因素、对做功课时伴随的不良情绪进行调节等。
美国资深作业研究者库柏认为,对于儿童而言,家庭作业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性格品质。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自律、遵循作业规范、敢于面对并克服困难、学会坚持、低于诱惑、强化对学习的责任感等积极心理品质。
有效的作业应该是孩子们主动投入的作业,他们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主动克服困难、排除干扰;主动挑战自己、锻炼自己……在这样一种积极的状态下完成的作业,才是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的作业行为。
第二篇:《作业设计》读后感
《作业设计》读后感
《作业设计》读后感1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呈现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烦琐的、死记硬背的、无思维价值的练习。教师通过趣味性作业的设计,让学生自觉完成作业。
要让学生带着兴趣,认真地去完成作业。而且在学生的学习趣味性略有所提升之后,我们可以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创新创造能力。前后存在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趣味性的落实将直接影响到我们下一步操作的进程和效果。
用作业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也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注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可以是不同形式,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身边的知识、学习中发现的规律、识字认字的新方法、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的疑问等及时记录分析,并定期交流,互相评价。比如可让学生关于课文后续再编写小故事,说说生活中碰到的有趣的事,或者是收集整理生活中认识接触的生字词,如何记忆生字生词等,从而养成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对作业的认真批改程度也直接影响到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教师认真批改学生完成的作业是学生积极完成作业的保障。教师不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会导致学生认为做不做没关系,反正老师不看,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成果没有人会关注,因而在以后作业时会以交任务的形式来马虎完成,达不到留作业给学生的真正目的。所以,教师在批改作业方面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必须认真批改学生的每道题,每个步骤
除了识字写字题,有些题比如阅读题和看图写话不止一种解法。可能解题的思路不同算的结果相同,尤其是新课程教学中,很多开放题的解法有多种,答案也是多种的,教师不能只凭参考答案来批改学生的作业,必须认真批改学生的每道题在时间充分的情况下,最好事先把布置给学生的题目看一遍或做一遍。同时在批改作业中记录学生做的情况。对写得好、认真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做错的学生要指出其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避免重复错误,使学生充分感觉到自己的`作业被老师认真地看过了,认真地改过了,有要做好每次作业的动力。
第二,对学生做的作业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在批改作业时都会给学生一个成绩,这个成绩必须是客观的,标准的,不能凭个人对学生的喜爱与否给出。因此在批改作业前必须算好一个题目多少分。这样会使学生为了得到好的成绩而努力学习。订正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必须牢牢抓住这点。我会给作业做得全对的学生100分,并写上日期。对于那些有错误的同学,将作业发还给他们订正,订正完后拿来批改,有错的再改,直到全对了才给日期。
所以我觉得能够将100%的教学热情投入到对学生的有效教学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老师在诚心地教,然后再适时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态情况,总结出一套符合学生学习要求的作业策略单——因材施教是成功的必备要素,最后认真地批阅精心布置给大家的作业。我们的目标是做到教学中的双赢: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顺心。作者:董俊淼
《作业设计》读后感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个性化作业的设计已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前不久我通读了《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由特级教师于永正主编,共分三部分——个性作业思考与实操、另类作业设计及反思、奇思妙想创新与展示。选编文章共有63篇,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来自一线教师的笔下,集合了诸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深入浅出地把自己的作业设计心得呈现给读者,以帮助那些在个性化作业设计方面还没有摸着门道的教师朋友。
自从读了《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明白了对学生作业形式如果稍作酝酿,经常性的变换,学生的作业形式定能焕发出个性的光采,闪动生命的活力,进而会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思考的空间,引发学生创新的热情。所谓教育个性,就是教师运用个性化的教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从而实现教学和教育的效果。个性化的教学通过形式的个性化(比如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思路等)达到培养具有思维个性的学生,即培养有个性的,有创造力的学生。这是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东西。
作业是巩固和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内化知识,外化素质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语文作业,也不是教师布置,学生抄写,教师批改,学生订正。这种单调,枯燥与无休止的循环往复的抄写,不仅使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了厌倦情绪,失去了兴趣,更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那么,我们个性化设计应该怎样来操作呢?
一要明确要求,二要注意形式,三要作业反馈。
这本书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活”,从个性化的作业训练中,让学生的思维拓展开来。别总把视野局限在课本上,同时,教师也应重在认真专研文本。从文本的角度出发,让作业个性化,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这理应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收作业时,却是我最头痛的时候,因为这时的“天经地义”就会大打折扣。深感困惑的我常常无奈地感叹:唉!想让学生爱上作业,真的好难!因为不光是那几个总是懒于写作业的“顽固分子”令我无奈,更让我头痛的是还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至于作业的质量、作业的数量和作业的效果,好像从来都与他们无关。时间长了,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学生对待作业索然无味呢?是不是我布置的作业欠趣味性才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呢?
假期里,我在于永正老师的《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书中找到了答案,有两点感受比较深刻:
1.透过《米芾学书》故事看问题。
《米芾学书》故事中秀才受到智慧在于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秀才随便翻了翻米芾的字”,看似随便,其实秀才在那一翻一看中就发现了米芾习字的问题,也发现了米芾是一个求学上进的人。于是秀才在那么一瞬间就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我教你写字,先要用五两银子买我一张去写。”这也体现了秀才的智慧——善于“对症下药”。我们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只能看到学生的不好,只是一味指责。经常听到教师在检查学生作业的时候有一些抱怨,而后就是惩罚学生重写作业。教师很少考虑学生“不好”的症结在哪里,对此“症状”该如何“下药”考虑得就更少了。举个例子说,教师经常留抄写生字的以巩固词语概念这样的作业,为了让学生记得牢,往往让学生把一个字或词语重复写很多遍。而很多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往往发现学生的作业“质量”很差——错字多,字迹潦草。原因是什么呢?关键在于教师把学生当成了“机器”。作业量太大,过多的机械抄写,只能导致学生“小和尚念经”一样的结果——“有手无心”,所以错字成行、潦草难辨也就在所难免了!如果我们像故事中的秀才那样,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变换布置作业的方式、形式,也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双休日、“五一”、“十一”长假中,作业采用“实践活动+习作”形式。
现在,小学生的假日很多,除了常规的双休日和寒暑假,还有“五一”、“十一”长假。这些假日,为学生调整身心、接触社会、密切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样的方法值得借鉴,因为这样的作业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指导的同时,对巩固学过的知识、拓展知识面、熟练掌握已有的技能等都有帮助,并且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有和大的帮助。
是啊,如果作业缺乏“灵性”之美,只以“量”定,不能让学生乐意为之,那样的作业,对学生的进步能有多大作用呢?我想正面作用没有多少,负面作用却不容我们忽视: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被“作业的重负”压灭了;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被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失去了……所以,我们给学生布置作业,也要讲“质”而不是论“量”。我们关注学生写作业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写作业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写作业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过程。
根据所学方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开放式作业方式:
一、设计填空式作业
小学课文丰富多彩,有记事的,有说理的,有写景的……我往往总要求学生将背诵的部分一字不落地抄下来,作业形式单调,让学生乏味。这时我就根据所学方法,要求学生把背诵的课文设计成填空式,这样,就避免了大段大段地抄写,传统地死记硬背,学生多元化的思考也得到很好地发挥。
二、设计问答式作业
不同的.课文向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而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给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形式,极力摈弃那些繁琐、重复的练习,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去思维,发展作业的兴趣。如:教完《黄河的主人》一课,我要求学生围绕这一课每人设计一道问答题,并作出回答。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有的围绕题目设计,有的围绕每小节的中心句设计,有的围绕插图设计……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只要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有一个灵活、善于思考的大脑,即会诱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设计的问答有:
1.课文中“黄河的主人”是谁?
2.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
而后我把这些问题进行汇总,要求全班同学逐一讨论,学生表现积极,尤其是那些设计问题的同学,当他们发现自己设计的问题出现在屏幕上时,是那么自豪!那么兴奋!
三、设计绘画式作业
绘画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绘画式作业更是形式新颖,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为学生大胆思维,放心作画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如:教古诗《游园不值》一课时,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可谓春意盎然而又含义深刻,满园的春色到底是什么样呢?留给了学生无穷的遐想。于是,我布置学生这样一道作业,每人画一幅画,画出满园春色在你脑中的样子。学生的思绪在腾飞,画笔在驰骋,满园的春色该是多美,多妙,最好的语言也难以描绘,那么让我们跟随孩子的画笔,一起去欣赏。看,一棵棵婀娜多姿的杨柳,一条条清清流淌的潺潺小溪,一簇簇花丛,一只只翩翩飞舞的蝴蝶———————一切都在不言中,都在孩子的画里了。
总之,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多得到提高。我希望能再次阅读一遍《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这本书,得到更多的启发。
《作业设计》读后感3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因而我们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可是,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语文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在再现式的范畴内,学生作业单调枯燥,偏重课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摘抄、重复套用,这种封闭的作业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因此,优化语文课外作业设计势在必行。
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要树立起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使学生的个性在作业中得到张扬。长期以来,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但是,小学语文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思多方面的能力,因此,这种单一的书写作业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根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语文作业要经过精心的选择和设计,使每个练习都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作业练习的设计不能为形式而训练,必须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的协调发展。
一、以学生兴趣为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自觉认真地完成作业。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语文作业设计兴趣化,既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要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为了改变现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争取使作业富有创造性。听、说、读、写、做、玩、观等都可能成为语文作业,让学生对作业保持一种新鲜感。
二、设计灵活性作业 。适当的抄写、朗读背诵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它可以更好地起到巩固识字,理解课文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让抄写、背诵这些“枯燥”为“灵活”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改变布置形式的方法让学生感觉抄写不是那么无聊。在每课的生字教完之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给生字做卡片的作业,其实,学生在做卡片的过程中就把生字抄了一遍,但通过变换作业形式,学生对作业自然不再抱怨“又要抄生字了”。还有像布置读书的作业,“把课文读一遍给妈妈听”与“回家读一遍课文”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虽然都是抄和读的作业,但换了一种形式,换了一种说法,就可能给学生不同的感觉,所以我们在布置抄写、诵读作业的时候,不妨多动点脑筋,多花些心思,避免命令式的单一的形式和说法。
三、设计趣味性作业。作业的设计也应讲究趣味性,以生动、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语文作业设计趣味性,既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要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如:创作一幅课文插图,变文字为画面,使学生学得更活更实;续写续编课文;把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录音,在班上开展录音朗读比赛;合作表演一段课本小品;根据所学内容班内开展一次演讲比赛……这样的语文作业形式生动、活泼、有趣,人人都有内容可说、可写,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已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参与语文作业。
四、设计社会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协作交往的创新个性。爱因斯坦主张:“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独立性是创造者的必备品质,但在具有独立性的同时,创造者还应有合作精神。因此,在设计语文个性化的练习时,完全可以和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此培养学生的协作交往的创新个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各种活动交往中,学生的眼光渐渐远大,胸襟渐渐开阔。与此同时,他们的协作交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作业设计上独具匠心,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尝试。作业题就要灵活多样,有声有色,富于趣味,要蕴涵美。为了更好地学习语文,调动学生的兴趣,感受。
如何树立起新的语文作业设计观,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还将努力学习,实践探索,真正通过有趣的、多样的作业内容和形式,使每个学生都爱上作业,都能得以提高。
《作业设计》读后感4
这几天看了《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这本书,书中的许多观点都让我深受启发。但是让我感触最深的观点是作业的“主动投入”比作业的“完成”和“正确”更重要。
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是提高成绩的保证。从心理学角度看,作业是教师指派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上课以外的时间完成的任务。自我调节领域的研究专家齐默曼明确指出,成功的家庭作业完成需要自我调节学习,在成功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自我调节设置作业目标、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保持动机、监控过程并对作业结果进行反思。
在科尔诺的意志理论中,家庭作业是学生的工作,它使学生学会如何忍受枯燥,锻炼其意志力,促进其责任感与纪律意识的形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管理自己的作业,包括进行时间规划、作业的环境管理、集中注意力、保持或提高做功课意图的强度、面对困难的作业任务保有恒心、抑制外界干扰因素、对做功课时伴随的不良情绪进行调节等。
美国资深作业研究者库柏认为,对于儿童而言,家庭作业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性格品质。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自律、遵循作业规范、敢于面对并克服困难、学会坚持、低于诱惑、强化对学习的责任感等积极心理品质。
有效的作业应该是孩子们主动投入的作业,他们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主动克服困难、排除干扰;主动挑战自己、锻炼自己……在这样一种积极的状态下完成的作业,才是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的作业行为。
《作业设计》读后感5
“双减”背景下,什么才是理想的作业?作为老师,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布置作业,学生们几乎每天都在写作业,那么,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了我们所期待的发展了吗?
最近,我关注了不少有关作业设计的书籍,这本《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就是其中之一。全书分为六章,分别为:从学生的立场看作业;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常规作业的设计与反馈;突破被动与枯燥,分层作业:适合每一类学生的思维旅程;单元作业:实现学生知识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长周期作业:在坚持中探究与表达。
乍一看到本书的封面上“学生心理机制”几个字,我有一些困惑:什么是学生的心理机制?作业设计为什么是以学生心理机制为基础的?它有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了对整本书的阅读。读完书之后,我明白了这本书里的“学生心理机制”特指“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文中用了两个例子来阐述:学生A到家休息一会后马上拿出作业本,看好开始做作业的时间,有条理地开始做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目就先留着,做完再来攻克那些难题,做完作业,他仔细地检查,改正了一些错误,最后,记下完成作业的时间。而学生B到家后,先吃东西,又看了一会电视,然后才开始写作业,但没写几道题,他就坐不住了,又找出零食吃了起来,等到吃过晚饭,他还有将近一半的作业没有完成。妈妈不停地催促他快点写,并帮他检查错误。为什么学生A和学生B的作业行为与表现有如此大的差异?因为他们有不同的心理机制。作业心理机制看似很抽象,但事实上,当我们试图回答“学生是如何完成作业的?”“学生作业完成的结果怎样?”“为什么有的学生能认真完成作业而有的学生却不能?”等若干问题时,我们其实就是在探讨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是指学生完成作业时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以及该过程中影响学生作业完成的心理结构与成分以及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往说作业设计的时候,我们往往从教师的角度、从知识点完成的角度、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考量,而这本书把视角聚焦于学生,探究学生完成作业的心理机制。书中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作业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积极影响和负面效应。积极影响包括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有利于提高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负面效应包括导致学生产生焦虑、厌烦情绪,剥夺了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也导致了一些不良品质的产生,如抄袭、作弊等。
本书还从心理学角度给出了七个作业设计原则:
(1)要从学生视角理解作业的特征;
(2)要关注学生作业品质的养成;
(3)要以尽可能少的作业量促进尽可能多的认知投入;
(4)让学生有更积极的作业情感体验;
(5)让学生参与作业的设计和选择;
(6)让学生在作业中体会知识的关联和应用;
(7)让作业成为学生与他人共同走过的一段旅程。
书中提到的第七个作业设计原则“让作业成为学生与他人共同走过的一段旅程”,这段特别文艺的描述让我很感兴趣。在大家的.印象里作业常常被定义为是“一个人的战斗”,我们常常把作业是否独立完成看作是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的一个标准,学生需要一个人去思考、解决问题,管理自己的情感。为何让作业成为与他人共同走过的一段旅程?书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人的生活环境中,与周围的人交往是一种需求,即使是在象牙塔的学生也一样,他们通过与同伴和教师的交流,来表达情感、思想及困难。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得到提升。
对于这个设计原则,我个人觉得应是因人而异,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的分层作业。我也经常用到这个原则,比如我在布置英语书面表达作业之后,对于程度较弱的学生,我会要求他们仿写即可,或者下课单独和他们聊一聊文章的结构、内容和细节等,通过我们共同的交流,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帮助他们增强写作的自信。疫情期间,我们曾经布置了让学生们在家学做一道菜,并且用英文描述,用小视频记录的方式呈现的作业。孩子们纷纷邀请家人帮忙,让家长也参与到作业中,这样的作业不仅与真实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也让孩子们增进了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书中还谈到了单元作业和长周期作业的设计,这里不再赘述,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去阅读。
理想的作业到底是什么?读了这本书后,我得到的答案是:理想的作业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理想的作业需要切实减少作业量,保证作业品质,同时关注拓展性作业和分层作业的设计。理想的作业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发展,在作业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第三篇:作业1:大设计 读后感
谈时间物理学对人文哲学的冲击——《大设计》读后感姓名:宁魁学号: GS1102414 ———————————————————————————
谈时间物理学对人文哲学的冲击
——《大设计》读后感
姓名:宁魁学号: GS110241
4怀着对霍金其他书籍一样激动的心情,读了霍金的《大设计》,整个阅读过程愉快而顺畅。这本著作解释了很多经典的物理学问题:宇宙何时并如何起始?我们为何在此?为何是有非无?何为实在本性?为何自然定律被这么精细地调谐至让我们这样的生命存在?以及最后,我们宇宙的表观“大设计”能否证实使事物运行的仁慈的造物主?科学能否提供另一种解释?同时,霍金的这本书从另外一个方面证实了最近几年来以绝对光速宇宙观为基础的思考过程的正确性。书中把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打通,提出M理论,从不同领域阐述物质、能量、信息、规律的统一和四种力的统一,彻底打破了物质/意识,有神/无神的两分法的浆糊理论。在本书中,霍金运用的大量比喻手法配合插图可有效调动人们的抽象性思维,使得许多在物理学中违反常理的规律在这本书中以更为清楚,更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来。本文仅从书中反常理规律对人文科学方面的时间哲学的冲击谈谈读这本书的一点收获。
当牛顿和伽利略所创造的绝对时间宇宙观被现代物理学所发现的绝对光速宇宙观终结后,新的时间思想随之诞生。然而,可以想象的是,在哲学深入人心的今天,告别哲学的宣传所得到质疑和批评远比获得的支持要多得多。在这本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的确,正如当今科学中的许多概念,它似乎违反常识。但常识是基于日常经验之上,而非基于通过一些无比美妙的技术被揭示的宇宙之上,这些技术中有一部分使得我们得以窥探原子或者观测早期宇宙。”即宇宙有这样一个特点,也就是它描述了宇宙的边界条件:光速是宇宙万物速度的边界,它不可逾越;微观世界的边界是不确定的,粒子小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位置和速度的不确定;时空的边界是黑洞,时空在黑洞处无限弯曲。但宇宙之道在这些边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违反常理。这是现代物理学对人文思想的冲击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在对人文思想的形成顺序方面,许多物理学中违反常理的规律在《大设计》中以更加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详尽地介绍了一个物
理学方法,即费恩曼历史求和。这是一个与我们的常规认识相反的,同时又是一个在现代物理学中行之有效方法和规律。通常我们所理解的因果关系是有因才有果,即先因后果。按照这样的时间思维方式,某件事情必定是由前至后、由古至今形成的。我们会自然地认为过去某个时间所发生的事件造成了今天的某个结果,而今天我们所做的事必然会在未来产生某种结果。
但是,物理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却不是这样描述事件的发展规律的。不确定性原理认为人们现在所做的某件事不会有完全确定的后果,而是有许多种可能性,每一种可能性以几率的方式与之前的事情相联系。用这样的原理来看某个事件的结果,它不会是由于某一个单一的原因所致,而是由可以到达这个结果的所有可能的历史路径的综合结果共同导致的。书中,费恩曼历史求和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即要弄清楚一个事件的因果关系,就一定要等到事件发生,只有事件发生后,所有的通向结果的历史路径才得以确定,我们才可以得到导致事件发生的综合因素。
关于这一点,这本著作中也有清楚的论述:
“这个观念导致一种和传统的概念根本不同的宇宙观,要求我们调整思索宇宙历史的方式。为了在宇宙学中作预言,我们需要计算此刻这个宇宙的不同状态的概率。在物理学中,人们通常对一个系统假定某一初始态,利用有关的数学方程向时间的前方演化。宇宙学中通常假定宇宙有一单独明确的历史,人们可以利用物理学定律去计算这个历史如何随时间发展。我们将此称作宇宙学的‘从底到顶’的方法。”
正如费恩曼历史求和方法说述,宇宙现在处于一个特别的态的概率幅度由将来自所有满足无边界条件和结束于问题的态的历史叠加而获得。换言之,在宇宙学中人们不应该从底往上遵循着宇宙的历史,因为那假定了存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具有明确定义的起点和演化。相反地,人们要从顶到底地跟随历史,从现在时刻回溯。在大设计中也有“自古至今”的论述,这同时也是费恩曼历史求和的推论,因为如果不是过去某一个因素导致了事件的结果,那么人们也就无法追究已发生事件的单一历史原因。
按照传统,这是哲学要回答的问题,但哲学跟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现代发展的步伐。在我们探索知识的旅途中,科学家已成为高擎火炬者。科学现象是先于哲学存在的,科学领先于哲学是固然。
有关宇宙起源以及生命本身的最基本的问题,曾经为哲学的范围,现在占据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相遇但却自说自话的领地。在这本书中,霍金和蒙洛迪诺以精彩简朴的非专业语言表述有关宇宙奥秘的最新的科学思考。他们认为,根据量子论,宇宙不仅具有单独的存在或历史,而且同时存在每种可能的历史。把这种思想应用于宇宙整体,就对因果概念本身提出疑问。然而,霍金和蒙洛迪诺描述的“从顶到底”的宇宙学方法会说,过去没有采取确定的形式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因观察历史而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造我们;并进一步解释为,我们自身是宇宙极早期的量子涨落的产物,并且展现量子论如何预言“多宇宙”——该思想是说,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自发地从无中出现的许多宇宙中的一个,每个宇宙具有不同的自然定律。
综上所述,在关于哲学和物理学的关系中,《大设计》中表达出的应该是物理学替代哲学的思想,霍金在尝试着称其为“人择原理”他自己则充当哲学家来完成哲学对现代物理学的思想解释。埋葬哲学是一场革命,但由于“哲学家跟不上科学的发展”,这并不是哲学本身的缺陷,即哲学的绝对时间背景,而是物理学的现实先于哲学出现的事实。
在哲学被埋葬之后一定需要适应新型宇宙观的人文思想。哲学退出历史舞台后,新的人文思想需要一个新的名字,《大设计》中尝试将其称作“人择原理”。听上去像一个科学定律而不是学科的名字。但它究竟能否表达绝对时间宇宙观和绝对光速宇宙观之间的本质差别,未来将以何种方式称呼这样一种人文思想,对我来说充满了兴奋的期待。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代,那个时代的“霍金们”可以走进老子、孔子的世界,走得更远,从而超越“人择原理”来对时间、对空间、对宇宙有更清晰的地位。
人们一直尝试在有限的生命中,发现和理解无限的真理,人类生命的个体虽然是有限的,但心却是无限的,无量的宇宙都可以纳入心的视野中,渺小和宏大都统一在了一起。如果哲学已死,那么人力生命的个体从哪里来,又要到
哪里去的问题也就成为了一个物理学课题。正如这本书的第一章开篇指出的那样,“众多的宇宙从无中创生。它们的创生不需要某种超自然的存在或上帝的干预。毋宁说,这些多重宇宙从物理定律自然地发生。它们是科学的预言。每个宇宙在后来,也就是说,在像现在这个时刻,即在它创生许久之后,具有许多可能的历史和可能的状态。这些状态中的大多数完全不像我们观察到的宇宙,完全不适宜于任何生命形式的存在。只有非常少的可让像我们这样的生物存在。因而,我们的存在从这个大量集合中只选取出那些和我们存在相协调的宇宙。尽管在宇宙的尺度下,我们是弱小和微不足道的,然而这使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万物之灵。”
那么,人类终将去向何方呢,在“从顶到底”的思维方式中,顶又有没有尽头呢?如果说每一个社会的现在状态即为现在的顶,那么宇宙有没有顶,又会在何时到达?通篇阅读《大设计》,在得到充分的精神震撼之余,产生了更多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总体来说,虽不能充分理解这篇大作,但读起来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种情感上的升华。它更注重人文思想的演变的历史,不但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读物,更像一部颠覆传统思想的哲学著作。
第四篇:作业1:大设计 读后感范文
谈时间物理学对人文哲学的冲击——《大设计》读后感 姓名:宁魁 学号: GS1102414 ———————————————————————————
谈时间物理学对人文哲学的冲击
——《大设计》读后感
姓名:宁魁 学号: GS1102414
怀着对霍金其他书籍一样激动的心情,读了霍金的《大设计》,整个阅读过程愉快而顺畅。这本著作解释了很多经典的物理学问题:宇宙何时并如何起始?我们为何在此?为何是有非无?何为实在本性?为何自然定律被这么精细地调谐至让我们这样的生命存在?以及最后,我们宇宙的表观“大设计”能否证实使事物运行的仁慈的造物主?科学能否提供另一种解释?同时,霍金的这本书从另外一个方面证实了最近几年来以绝对光速宇宙观为基础的思考过程的正确性。书中把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打通,提出M理论,从不同领域阐述物质、能量、信息、规律的统一和四种力的统一,彻底打破了物质/意识,有神/无神的两分法的浆糊理论。在本书中,霍金运用的大量比喻手法配合插图可有效调动人们的抽象性思维,使得许多在物理学中违反常理的规律在这本书中以更为清楚,更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来。本文仅从书中反常理规律对人文科学方面的时间哲学的冲击谈谈读这本书的一点收获。
当牛顿和伽利略所创造的绝对时间宇宙观被现代物理学所发现的绝对光速宇宙观终结后,新的时间思想随之诞生。然而,可以想象的是,在哲学深入人心的今天,告别哲学的宣传所得到质疑和批评远比获得的支持要多得多。在这本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的确,正如当今科学中的许多概念,它似乎违反常识。但常识是基于日常经验之上,而非基于通过一些无比美妙的技术被揭示的宇宙之上,这些技术中有一部分使得我们得以窥探原子或者观测早期宇宙。”
即宇宙有这样一个特点,也就是它描述了宇宙的边界条件:光速是宇宙万物速度的边界,它不可逾越;微观世界的边界是不确定的,粒子小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位置和速度的不确定;时空的边界是黑洞,时空在黑洞处无限弯曲。但宇宙之道在这些边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违反常理。这是现代物理学对人文思想的冲击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在对人文思想的形成顺序方面,许多物理学中违反常理的规律在《大设计》中以更加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详尽地介绍了一个物
谈时间物理学对人文哲学的冲击——《大设计》读后感 姓名:宁魁 学号: GS1102414 ———————————————————————————
按照传统,这是哲学要回答的问题,但哲学跟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现代发展的步伐。在我们探索知识的旅途中,科学家已成为高擎火炬者。科学现象是先于哲学存在的,科学领先于哲学是固然。
有关宇宙起源以及生命本身的最基本的问题,曾经为哲学的范围,现在占据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相遇但却自说自话的领地。在这本书中,霍金和蒙洛迪诺以精彩简朴的非专业语言表述有关宇宙奥秘的最新的科学思考。他们认为,根据量子论,宇宙不仅具有单独的存在或历史,而且同时存在每种可能的历史。把这种思想应用于宇宙整体,就对因果概念本身提出疑问。然而,霍金和蒙洛迪诺描述的“从顶到底”的宇宙学方法会说,过去没有采取确定的形式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因观察历史而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造我们;并进一步解释为,我们自身是宇宙极早期的量子涨落的产物,并且展现量子论如何预言“多宇宙”——该思想是说,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自发地从无中出现的许多宇宙中的一个,每个宇宙具有不同的自然定律。
综上所述,在关于哲学和物理学的关系中,《大设计》中表达出的应该是物理学替代哲学的思想,霍金在尝试着称其为“人择原理”他自己则充当哲学家来完成哲学对现代物理学的思想解释。埋葬哲学是一场革命,但由于“哲学家跟不上科学的发展”,这并不是哲学本身的缺陷,即哲学的绝对时间背景,而是物理学的现实先于哲学出现的事实。
在哲学被埋葬之后一定需要适应新型宇宙观的人文思想。哲学退出历史舞台后,新的人文思想需要一个新的名字,《大设计》中尝试将其称作“人择原理”。听上去像一个科学定律而不是学科的名字。但它究竟能否表达绝对时间宇宙观和绝对光速宇宙观之间的本质差别,未来将以何种方式称呼这样一种人文思想,对我来说充满了兴奋的期待。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代,那个时代的“霍金们”可以走进老子、孔子的世界,走得更远,从而超越“人择原理”来对时间、对空间、对宇宙有更清晰的地位。
人们一直尝试在有限的生命中,发现和理解无限的真理,人类生命的个体虽然是有限的,但心却是无限的,无量的宇宙都可以纳入心的视野中,渺小和宏大都统一在了一起。如果哲学已死,那么人力生命的个体从哪里来,又要到
第五篇:读后感作业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童年》读后感
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童年是美妙快乐的,童年是幸福值得回忆的。而阿廖沙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
在假期中 我读完《童年》这本书,书中向我们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还有十九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国社会风貌。可怜的阿廖沙3岁就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阿廖沙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后来阿廖沙又结识了知心朋友伊凡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长,可怜的小茨冈就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阿廖沙就这样失去了好友。
此后,阿廖沙又认识了木匠“好事情”。阿廖沙的母亲改嫁了,继父十分凶,常常打人。几年后,最疼爱阿廖沙的外婆死了,母亲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
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高尔基描述了自已苦难而令人难以置信的童年.我觉得我们应该庆幸——我们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不可能受到那种痛苦,自己没有失去亲人„„我们很幸福,甚至可以说很幸运,都被家长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
现在的我们个个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现在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高尔基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完《童年》之后,我觉得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我想,高尔基要告诉我们的应该就是: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永远以那种积极,勇于拼搏的态度对待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
《麦琪的礼物》是美国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作品的选集。书中,社会上那些巧取豪夺,坑蒙拐骗,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上流人物”,“得意之徒”们的丑恶行径,被揭露无遗。通过他们的种种表现,形象逼真,不拘一格地向读者展现了“文明社会”的黑暗与滑稽本质,弱肉强食与天良丧尽的现实,并喻示在金钱万能,唯利是图的生存环境中,人性的异化和畸变。
然而在众多对丑恶人性的描写之中,也不乏许多使人肃然起敬的“小人物”,让人对荒诞,滑稽的故事漠然一笑之后,感慨万千。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麦琪的礼物》这篇文章,它让我真正领略到了人性的魅力。
有些人认为钱是万能的,有了钱就拥有了一切,但我一直坚信真挚的感情是无价的。即使你有千百万,那也换不来真正的感情。或许金钱让你获得一些感情,但那些都是虚伪的。当你不再拥有万贯金钱时,虚伪的感情便会破裂,最终留给你的是万分痛苦。
《麦琪的礼物》就是因为金钱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一对夫妻因为想给对方买一件圣诞礼物而舍弃了自己的心爱之物。可惜最后彼此的礼物却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都得到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礼物———彼此的真情。我认为他们是幸福的,虽然他们很穷,生活拮据,但在他们心中,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的真情,只要拥有它,他们感到比有钱的富翁幸福百倍。
换一个角度来看,假如小说中女主人公德拉家财万贯,即使她买了昂贵礼物也看不出真情所在,杰姆也就不会感到那么幸福了。德拉美丽的头发,杰姆珍贵的金表,两样各自引以为自豪的东西都失去了。他们本来想让对方更加美丽,却使礼物失去了使用价值,然而他们更加感到幸福。正像作者所说:“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我想,在一切接受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也是最幸福的。许多人都会羡慕这对夫妻。
也许有人会认为,吉姆和德拉都很“傻”,他们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最最宝贵的东西,这个故事似乎显得荒诞无意义。其实不然,故事里出现的有些夸张的偶然,让两位生活在困窘中的主人公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而通过这个带着些悲剧情调的故事,我们从一个角度感受到欧亨利为我们传达的从苍凉中透出的温暖——关于“礼物”的价值。吉姆和德拉,即使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却拥有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对方的深爱,在这些温暖的感情面前,贫困可以变得微不足道。在圣诞节前夕,两个人还想着要为对方买一件礼物互赠,多么浪漫多么温馨。即使这一份礼物似乎失去了使用的价值,它们却成了世间最珍贵的礼物,变成一份真挚的爱赠给了对方.麦琪是聪明人,聪明绝顶的人,由于他们是聪明人,毫无疑问,他们的礼物也是聪明的礼物。而我们的吉姆和德拉,虽然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最最宝贵的东西。不过,让我们对现今的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他们用自己美丽的心灵赠给对方的是一件无价之宝。而这件无价之宝,确实世间任何自认聪明或富有的人永远不会,也不能给予的礼物。
也许,有些人会对此不屑一顾,无法理解他们的做法。假如万贯家财和一份真挚的感情同时放在你面前,你会选哪一样呢?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那份感情,因为真挚的感情是无价的!我相信真心的付出终会有真诚的回报,拥有真情才能拥有幸福。
《边城》读后感
生活是活动的,图画是静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图画供以人欣赏。
农村山城是一幅静止的图画。千年万年不变。生活里面的人叫画中人。他们在社会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计。然而画中一切于画外的人永远充满向往。唐朝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记载:问今是何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些无论魏晋的人的生活在别人眼中却是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怡然自乐。
沈从文也有文《桃源与沅洲》说:...千百年来读书人对于桃源的印象既不怎么改变,所以每当国力衰弱发生变乱时,想做遗民的必多,这文增添了许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许多人的酒量。至于住在那里的人呢,却无人自以为是遗民或神仙,也从不曾有人遇着遗民或神仙。农村的确只是失意人酒后的谈资或闲暇人的雅兴。至于生活在那里的人呢,却无人以为自己是神仙和遗民。他们生存在所谓的世外桃源,承载着图画的完美与历史的厚重。他们无法摆脱如画般静止的命运与生活。这潜在流动的悲剧命运。
《边城》里那一种沉重古老静止的边城风景,以及边城小人物的生活状况,如画。而画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这生活无形中就够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意象与味道。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作为图景,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种悲凉,无奈。
翠翠的母亲与一个军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亲她刚诞生起就远去。从小相伴翠翠的是黄狗,爷爷,渡船,渡口以及对母亲依稀回忆。成年累月感受的是临溪石头,天光日月,河风。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动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鼬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俨然图景中一道风景。她生活在这亘古不变的图画里。
风和晴朗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往水中抛去,镞的使身边的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张着耳朵听祖父讲城里很多年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含嘴里吹迎亲送女的曲子...遇到过渡的是新娘。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缘缆索让船缓缓过去。花轿到岸拉,翠翠必战在小山头,目送这些远去,方回转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边。独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头上装扮新娘子...平静,古老而祥和,自然朴实。
然而翠翠却是敏感脆弱,孤独忧伤的。倘使爷爷死了...吊脚楼上的曲声与这幽怨的心思相对应。倘使爷爷死了,会有户人家等着她?这是她唯一透破这图画的路? 引出了翠翠心中隐秘幽暗的一段爱情故事。笔触冷静平淡,语句没有任何宣染艳丽。白描淡淡的不能再淡。然而白描中仍看到结果的厚重。隐秘忧伤的是他们的爱情没有开始就消失。翠翠不做声,心中只想哭,可是没理由可哭。祖父再问下去,便引到了翠翠死去的母亲...老人说了一阵,沉默了...原来来做媒的是为大老。而站在对溪高岸竹林里为她唱歌的却是二老。二老想做云雀,二老有诗人性格。翠翠喜欢二老不喜欢大老。文字总在二老是为要一座碾水房还是一只度
船着游动,在渡船上爷爷反复询问中延续。二老爱翠翠,喜欢翠翠,他在碧溪阻为她唱了一十七个晚上的歌。他认定自己命中就是个撑船的。
翠翠感觉生活太平凡了,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翠翠梦见在梦中被一个人的歌声浮起来,上悬崖摘了一把虎耳草。而先说媒的是大老,大老却死去了。翠翠还不知怎么回事就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二老因为家庭的阻力,舍弃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爱情破灭。爷爷死了,她仍与黄狗来弄渡船。
整个只在一幅平静沧桑的的图画中。给人无以承受的悲呛,无以承载的重量。画外多少人对这种白描的图画不感兴趣?不会想象那里是个世外桃源?但有多少人真正去过文中所表叙的生活?
生活不是图画。生活需要流动。到了冬天,那个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茶峒。凄凉朴素,忧伤结束了。所有心思浮动,所有山川日月沉静入画中,凝结画中。沉积它厚重的背景:世外桃源还是小山城?
小山城是世外桃源,可那种生活却不是想象的。所谓无论魏晋的人从不知自己是神仙和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