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保障支付与税收征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

时间:2019-05-13 00:4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社会保障支付与税收征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社会保障支付与税收征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

第一篇:试论社会保障支付与税收征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

一、引言

伴随着国民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税收负担与社会保障支出也将随之增大。当前多数发达国家政府支出规模扩大的原因主要来自于财政转移性支付的增加。同时,在购买性支出不变的前提下,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超过税收收入的增长也是造成财政赤字扩大的主要原因。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保障税费和一般税收收入。世界上,社会保险税费在大多数国家被称为社会保障税费,一般是对雇主和雇员及自雇者征收的,实际上就是一种税收。从各国的实践看,并不是所有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都单独设立了相关的税费。中国目前实行的是部分省份由地方税务局征收和部分省份由劳动人事部门征收的有中国特色的“二元模式”,省级政府在征收管理机构的设置上有决定权。从国际发展趋势看,社会保障税费的改革并不是简单的税改费或费改税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社会保障税费的征管机构应该与一般的税务管理机构一体化。到目前为止,在公共经济学领域,关于社会保障支出及资金来源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税收制度相关的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或称社会保障的负担)的研究,目前国际上通常有两种分析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在分析支付能力差异的基础上来研究对所得的再分配方法,即设计最优所得税的研究;第二种方法主要侧重于风险因素的分析,对于社会保险等政府转移性支出,从分散风险的观点来进行研究。本文主要运用第一种分析方法,在研究米尔利斯的最优所得税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负所得税的利弊,探讨社会保障资金的筹资及社会保障支付的路径问题,并提出社会保障支付应与税收征管一体化。

二、最优所得税模型

首先概述一下作为负所得税理论基础的米尔利斯的最优所得税模型。假设在完全竞争的经济条件下,各经济个体间存在着劳动能力的差异。这个差异表现为工资薪金差异和所得差异。而劳动能力差异属私人信息,对政府而言属不对称信息。其结果工资薪金w的水平也属个人信息,政府只掌握工资薪金的总体分布状况,对个人的工资薪金水平却不了解。同时,假设各经济个体的劳动供给量为L,个人消费量为c;都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数u。则可表示为:

u=u(c,L)(1)

米尔利斯研究了非线性所得税的最优化问题,得出如下结论:一是边际税率应在0和1之间;二是有最高所得的个人的边际税率为0;三是如果具有最低所得的个人按最优状态工作,则他们面J临的边际税率应当为0。上述结论表明最优税收函数不可能是累进性的,累进所得税制未必能实现收入再分配。为了得到最优税收结构的更详细情况,对米尔利斯模型进行数值方面的分析,其结果表明,除端点外最优税收结构近似于线性,即边际税率不变,所得低于免税水平的人可获得政府补助。

即政府可选择的所得税体系限定为线性所得税,政府可选择的变量为边际税率和一次性转移支付(或补助金),则可得如下线性所得税函数:

T=-a+(1-b)wL(2)

其中a为一次性转移支付(补助金额),(1-b)为边际税率,T为经济个体所负担的所得税额。通过线性最优所得税模型可以提出以下四个值得我们推敲的命题:

命题一:最优边际税率与人们对社会分配公平的关注度成正比,即人们对减少社会分配不公平的关注程度越高,则最优边际税率就会越高。

命题二:最优边际税率与劳动供给弹性成反比,即人们对劳动供给反应灵敏时,最优边际税率则会变小。

命题三:最优边际税率与人们的收入能力差异成正比,即人们收入能力的差异越大,则最优边际税率就会越高。

命题四:最优边际税率与政府财政收入的需要成正比,即政府税收收入的需求越大,最优边际税率就会越高。

以上四个命题中,第一个命题与我们的直觉相符,其余三个命题虽然都很难成立,如以命题四为例,Shesinski的教育投资模型已证明政府收入需求的增加,并未使最优边际税率提高,最优边际税率只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但可说明最优税率与劳动供给的反应灵敏度、财政收入需要和收入分配的价值判断密切相关。

三、负所得税制的利弊

负所得税制是弗里德曼在维持最低收入方面提出的,是一个可以为所有人提供最低收入保障的现金补助计划。负所得税方案将社会救助体系与个人所得税制度联系在一起,得到理论界的广泛支持。其基本设想是在没有任何税收制约的前提下,上述线性最优所得税模型公式(2)可直接确定个人的纳税额和一次性转移支付金额。也就是说,那些低于贫困线的人可以获得一次性现金补助,而那些收入水平高于贫困线的人必须承担税负。但是,现行税制实行的是累进所得税制,没有向收人在起征点以下的个人支付补助金。税务管理机构负责征收税金,社会保障机构负责支付社会保障金,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分别作为两种不相关的政策来制定,并由不同机构分别进行管理,并没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里首先探讨一下负所得税制的利与弊。

负所得税的优点:其一,可以在统一的制度框架下确定税收负担和社会保障的支付金额。特别是从劳动供给效应的角度来看,负所得税制对劳动供给所产生的负激励程度较轻。在负所得税制体系下,由于支付社会保障的补助金与应负担的税额具有联动性,各经济个体都适用相同的边际税率(1-b),因此不可能陷入到“贫困陷阱”当中。所谓“贫困陷阱”是指那些接受最低生活保障而不缴纳所得税的家庭或个人,当其取得劳动所得时,他们得到的补助金会减少其同额的劳动所得,其净收入不变的现象。也就是说,社会保障作为一种措施,为了从中获得一定金额的补助金,其劳动所得会被100%课税。结果受助家庭将失去劳动欲望,而一直依赖政府的救助,使其一直处于贫困状态。为了克服这种现象的出现,当其劳动所得增加时,他们得到的补助不应100%地减少其劳动所得,应只减少其一部分的劳动所得。但是,当税收负担与支付社会保障补助金分别在不同的两个政策框架下实施时,对其劳动所得无法确定比较恰当的扣减额度。而负所得税制,由于把两者放在统一的政策框架下实施,就不会陷入“贫困陷阱”。其二,从行政成本方面考虑,在负所得税体系下,由于社会保险的征收和税金的征收同属相同的业务,两者在相同的机构实施,效率则会更高。政府向社会提供相同的公共服务时,负所得税制会减轻纳税人的实际负担。其三,由于现金转移支付与市场配置方式相容,与实物转移支付相比,能够给予受助 者以自由选择购物的空间。其四,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以身份调查为基础,只有那些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或者无生活来源的人员能获得救助。而在负所得税制下,所有人都处在一个保护伞下,所有人都能获得基本的收入保障,而无需接受带有歧视色彩的身份调查。

负所得税制虽然获得广泛的支持,但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曾经大规模实践过负所得税方案。主要原因在于:当经济个体间所得来源存在差异时,总所得就不能成为衡量公平的指标。换言之,以总所得为税基的综合课税体系无法实现横向公平原则,并非是理想的课税体系。那么为什么总所得作为公平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呢?在此,比较分析一下具有不同收入来源的两个纳税人在不同课税体系下的税收负担(表1)。

假设有两个纳税人甲和乙,纳税人甲第一阶段(现在)的收入为100,第二阶段(未来)的收入为110;

纳税人乙只有第一阶段(现在)的收入为200;利息率为10%。申、乙的消费计划相同,即在第一阶段消费100,第二阶段消费110。乙要在第一阶段的收入中拿出100来进行储蓄并获得埘的利息,用以第二阶段的消费。如果没有课税的话,两者的消费水平完全一致,拥有相同的经济实力,即福利水平相同。假设实行税率为10%的综合课税制,则纳税人甲在第一阶段要负担100×10%=10的所得税,100-10=90可供消费;第二阶段要负担110×10%=11的所得税,110-11=99可供消费。纳税人乙在第一阶段要负担200×10%=20的所得税,可供支配的所得为180,同甲一样在第一阶段消费90,剩下的90转入储蓄,而第二阶段获得的利息9要缴纳0.9的税金,纳税人乙的可消费金额只有99 0.9=98.1。结果纳税人甲的消费水平要比纳税人乙略高。

横向公平是指福利水平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也就是说,如果课税前两个人具有相同的福利水平,那么在课税后,他们的福利水平也应该是相同的。而对所得的综合课税却背离了这一原则。

如果把储蓄金额看作为未来取得收入的经费,则上述的分析就会有不同的结果。由于纳税人乙

第一阶段的税基是从所得额中扣除储蓄额(200-100=100),因此第二阶段的税基不仅包括利息所得,还包括第一阶段存储的储蓄额。纳税人乙第一阶段所负担的税额为(200-100)×10%=10,消费额为100-10=90,第二阶段负担的税额为110×10%=11,消费额为110-11=99,这与纳税人甲的税前税后的福利水平相同。也就是说,把储蓄作为经费而扣除的课税方式比综合课税方式更能体现横向公平。另外,不把利息所得作为课税对象的课税方式也能得到相同的结论。由此可见,综合课税并不能说是理想的课税方式;也就是说,以总所得为税基无法实现横向公平。

另外,所得税的又一个难点是捕捉纳税人的各种形态的所得,而事实上各行业间存在着捕捉率的差异。也就是说,税务部门在捕捉工薪阶层、个体工商户及农民等不同职业的所得时,存在着显着的差异,这严重地阻碍了横向公平原则的实现。即对于工薪阶层可以捕捉到近100%的所得,而对于个体工商户或农民就很难捕捉到其所有实际所得。之所以不同职业存在着所得捕捉率的差异,是因为各所得的来源形态有着显着差异。例如,农民可以自产自用(当然,目前取消了农业税,不存在对其所得的捕捉率问题),而个体工商户、自营业者生产经营用的车也可用于私事。但是工薪阶层由于工作和家庭生活是严格分离开来的,因此对其所得的捕捉也是比较容易的。换言之,这是所得的不同来源以及确定费用扣除的不透明性和征税成本的问题,或者说与逃税、漏税、节税问题密切相关。负所得税制不可能把所得以外的经济性差异指标作为税基来进行课税,因此,也不符合横向公平原则。如果考虑到现实因素,在所得税领域是很难把经济差异指标化的。

四、结论

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弱者,是否需要最低生活保障,不仅要看捕捉到的个人所得的情况,还应考察该个人的资产状况和消费活动状况,而且,还应对所支付的补助金的用途进行细化,这样既能起到提供最低保障的作用,又能监督、防止受助者丧失劳动欲望。从速一视点考虑,负所得税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难以普遍采用。但是,彻底调查、掌握所得以外的资产及对补助金用途的细化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在经济环境多样他的今天,政府的监督成本也会增加。另外,对于所得的捕捉率存在职业间差异问题,如果职业能够自由选择,从长期来看也并不一定是不公平的。因此,可以说负所得税制的利大于弊,今后应放大负所得税的优点,重新审视社会保障税费的征收与社会保障支付的关系。不断发展的人口老龄化社会,即便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安全网并有效地实施,也必然会导致社会保障支出的扩大。社会保障税费如何分担膨胀的社会保不支出是我们今后要着重研究的课题。为此,成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进行重新再认识,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支付条件的补助金,其资金来源应考虑以税收的形式来筹集,并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与税收征管一体化。理

一是无论是一般税收还是社会保障税费,通带都需要按照相同的所得定义,征管体系以来自雇主和自营业者的申报表的形式获取信息,雇主从雇员的收入中预扣一般税收和社会保障税费并通过银行缴纳给收入管理部门,以有效的征管系统监督那些没有申报和纳税的雇主,并使用现代基于风险的审计方法来认定申报表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将社会保障税费的征收和税收管理一体化能够消除核心职能的重复,避免申报表的处理和税款的强制征收及雇主的审计等领域发生重要。一体化能够减少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的支出,实现规模经济,减少管理人员的数量以及数据的填写、税款的缴纳、执法和数据认定等共同过程;能够降低办公设施、通讯网络和相关职能的成本;能够避免重复的信息技术开发并降低系统开发和维护的风险,可以大大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

二是税收管理机构是以收入征管为目标的,其组织文化适于税款的稽核和征收的过程。而社会保障机构一般以创造个人的福利权利和将其支付给接受方为核心的,与税收管理机构的组织文化和过程是不同的,因此其征收业绩一般很有限。社会保障机构与税收管理机构的一体化会提高社会保障税费缴纳的征管水平,降低征收成本。

三是将社会保障税费的征收和税务管理一体化会大大降低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成本。因为采用统一的记账凭证制度,个人所得税和工资薪金税以及按照所得和工资薪金征收的社会保障税费的统一审计程序,能够减少纸面工作。基于互联网的电子申报和纳税制度普及率的提高也会降低纳税人和缴费者的纳税成本。另外,制度的简化也会提高纳税人计算的准确性。

四是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与税收征管一体化,社会保障金的支付与税费的征收同在统一的计税框架下进行,可直接确定个人的纳税额和一次性转移支付金额。也就是说,那些收入水平低于贫困线的人可以获得一次性现金补助,而那些收入水平高于贫困线的人必须承担税负。因此,可使所有人都同处在一个保护伞下,保证所有人都能够获得基本的收入保障。

第二篇:丧葬补助金的支付与具体实施问题探讨与研究

丧葬补助金的支付与具体实施问题

丧葬补助金是指,职工因工死亡的,以及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导致死亡的、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直系亲属按照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领取的丧葬费用补助。丧葬费是安葬因工死亡的职工、处理后事的必须费用,工伤事故是其直接原因,自然应予以补偿。

□◆丧葬补助金赔偿金额的计算公式

《工伤保险条例》第37条规定:“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根据该规定,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所能获得的丧葬补助金,以统筹地区上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丧葬补助金赔偿金额=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元/月)×6

例如:姚某某为某工程承包公司勘测人员,在一次隧道勘测过程中因突发事故遭遇不幸,其所在单位地处我国中部某中小城市,该地居民比较重视丧葬婚娶的礼仪,其家人按照当地风俗为其举办了声势浩大的丧事,各项花销累计4000元,该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600元/月。这样,姚某某的家人可获得的丧葬补助金赔偿额就不能以实际花销的金额为准,而应按照法定的标准进行计算,其可获丧葬补助金为:

丧葬补助金赔偿金额=600元/月×6=3600元

□◆丧葬补助金法律依据

关于丧葬费的规定《工伤保险条例》

第37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直系亲属享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待遇。

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直系亲属可以享受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待遇。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第50条 第7项丧葬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27条 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4条 第1款第7项丧葬费:国家或者地方有关机关有规定的,依该规定;没有规定的,按照办理丧葬实际支出的合理费用计算。

□◆丧葬补助金的支付与享受

享受主体:因工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包括父母、子女、配偶。

支付主体:工伤保险基金(用人单位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相关知识链接

如何发放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上职工平均工资六个月的标准发给。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发给由死者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的死者的亲属。其标准为:配偶每月按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四十发给,其他供养亲属每人每月按百分之三十发给,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加发百分之十。抚恤金总额不得超过死者本人工资。供养亲属的范围和条件按照现行的有关规定执行,供养亲属失去供养条件时不再享受该项抚恤金。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上职工平均工资四十八个月至六十个月的金额,具体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符合第二十二条规定享受伤残抚恤金期间死亡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按全额标准的百分之五十发给。

工伤伤残抚恤金和供养亲属抚恤金,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上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一定比例每年调整一次。

领取伤残抚恤金的职工和因工死亡职工遗属,本人自愿一次性领取待遇的,可以一次性计发有关待遇并终止工伤保险关系,具体计发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规定。

工伤职工经评残并确认需要护理的,应当按月发给护理费。

护理等级根据进食、翻身、大小便、穿衣及洗漱、自我移动五项条件,区分为全部护理依赖、大部分护理依赖和部分护理依赖三个等级。护理等级由劳动鉴定委员会评定。

工伤护理费依照上述护理等级分别按上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五

十、百分之四

十、百分之三十发给。

工伤死亡丧葬补助金标准

我姐姐下班途中遭遇车祸死亡,公司赔付丧葬补助金工伤死亡补助金,供养亲属抚养金,请问供养亲属抚恤金按什么规定赔付,我母亲58岁,我姐还有一女儿今年11岁,工伤死亡补助金该如何分配,谁有资格领取,抚恤金是多少什么标准。

供养亲属抚养金是你姐姐生前需要供养的人,最多不能超过你姐姐本人工资100%你母亲、和你姐小孩每人可拿你姐本人工资各30%,工亡补助金为你当地职工平均工资48-60个月,工亡补助金你姐继承人都有平均分配。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具体标准由统筹地区的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规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

相关法律常识

关于丧葬费的规定《工伤保险条例》

第37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直系亲属享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待遇。

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直系亲属可以享受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待遇。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第50条 第7项丧葬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27条 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4条 第1款第7项丧葬费:国家或者地方有关机关有规定的,依该规定;没有规定的,按照办理丧葬实际支出的合理费用计算。

第三篇:第三方支付与P2P运营路径及区别研究

第三方支付与P2P运营路径及区别

研究实验报告

姓名:田贺晓 专业:经济与金融 班级:金融一班 学号:2014926021

指导老师:胡征

2016年11月15日

一、第三方支付牌照申请及发放情况

2010年以来,第三方支付行业正式被纳入监管,要求获取牌照经营。截至2013年7月,全国共有250家第三方支付企业获得支付牌照,这些支付公司获允提供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包括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移动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数字电视支付、固定电话支付。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首先要通过相关检测机构严格的软硬件系统检查;其次是要按《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有关法规要求有配套的管理制度、组织架构和日常运作能力。最后还要看企业的股东情况、管理人员素质、市场地位和发展前景。因此,牌照申请过程时间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而最终只有少数企业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明细了申请第三方支付业务的相关条件:

《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且为非金融机构法人;

2、有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3、有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出资人;

4、有5名以上熟悉支付业务的高级管理人员;

5、有符合要求的反洗钱措施;

6、有符合要求的支付业务设施;

7、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

8、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和安全保障措施;

9、申请人及其高级管理人员最近3年内未因利用支付业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为违法犯罪活动办理支付业务等受过处罚。

申请人拟在全国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拟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3千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实缴货币资本。

本办法所称在全国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包括申请人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从事支付业务,或客户可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办理支付业务的情形。

申请人的主要出资人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为依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2、截至申请日,连续为金融机构提供信息处理支持服务2年以上,或连续为电子商务活动提供信息处理支持服务2年以上;

3、截至申请日,连续盈利2年以上;

4、最近3年内未因利用支付业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为违法犯罪活动办理支付业务等受过处罚。

本办法所称主要出资人,包括拥有申请人实际控制权的出资人和持有申请人10%以上股权的出资人。

申请人应当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1、书面申请,载明申请人的名称、住所、注册资本、组织机构设置、拟申请支付业务等;

2、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3、公司章程;

4、验资证明;

5、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

6、支付业务可行性研究报告;

7、反洗钱措施验收材料;

8、技术安全检测认证证明;

9、高级管理人员的履历材料;

10、申请人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的无犯罪记录证明材料;

11、主要出资人的相关材料;

12、申请资料真实性声明。申请人应当在收到受理通知后按规定公告下列事项:

1、申请人的注册资本及股权结构;

2、主要出资人的名单、持股比例及其财务状况;

3、拟申请的支付业务;

4、申请人的营业场所;

5、支付业务设施的技术安全检测认证证明。

二、第三方支付企业经营竞争情况

(一)第三方支付企业经营模式

目前国内已获得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可以分为几类: 第一类是以支付宝、财付通为首的互联网型支付企业,它们以在线支付为主,依托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客源丰富,迅速做大做强。在市场格局方面,支付宝、财付通和银联在线占据了整个市场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集中度较高。

第二类是以银联商务为主的银联和银行型,依托原有的银联系统往线上延伸。

第三类是以快钱、汇付天下为首的金融型支付企业,侧重行业需求和开拓行业应用。

第四类企业是做线下收单业务,在这项业务中的收益主要是银行卡交易的手续费,即第三方支付公司收取商家的手续费和其向银行支付的手续费差。

第五类企业是地方性的公司,专注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预付卡是预付费卡的简称,就是先付费再消费的卡片。发卡方和商户通过发行预付卡提前锁定未来收入,而消费者得到商户一定的返利,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第三方支付行业市场发展方向

当前,第三方支付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单纯的支付业务由于竞争门槛较低,复制难度较低。传统优势领域,如网购、航空、游戏等传统支付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整体行业正逐渐步入稳定增长的成熟发展阶段。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支付行业加快了对新市场和新行业的探索,一部分瞄上了利润可观的金融领域,逐渐走向数据化、金融化,抢食金融业务,陆续涉足支付、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保险(放心保)、证券等领域。

P2P行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其所能达成的贷款金额增长非常快,已有第三方支付公司在拓展这块业务。另外,由于政策导向上要求P2P平台不经手资金,未来第三方平台资金托管将是发展方向。

三、第三方支付与P2P网贷融资

(一)第三方支付涉足P2P网贷融资

1、与P2P平台合作为P2P平台提供服务方案 2013年初,汇付天下推出P2P托管账户体系。现已向P2P公司推介该体系。另外,老牌支付企业环迅支付为P2P平台定制打造的资金管理服务平台也已经上线,该平台能实现提供线上资金流转,P2P企业提升风险控制。环迅支付以及汇付天下提供的产品服务为P2P业内比较流行的清结算分离模式。即:清结算分离就是由借款人与放款人自行开设第三方支付个人账户,交易意向达成后,由P2P平台生成订单,并向第三方支付发出转账指令,再由第三方支付分别向借贷双方发送二次确认信息,经双方个人账户确认之后,资金方可出账,完成交易。另外,2013年8月上线的积木盒子是行业中不建资金池的企业典型,实际运作上,委托第三方支付公司来实施全程资金监管,这是目前行业中最有力的自律方式。积木盒子使用的是第三方支付的资金托管功能,资金要么在投资人的第三方支付账户里,要么在融资人的第三方支付账户里,永远不会出现在平台控制的账户中。

该模式将用户资金直接在第三方支付账户中过账,无需经过P2P平台自己的账户。通过托管账户实现了P2P平台资金与信息流分离即清结算分离模式。

2、第三方支付企业自己推出P2P平台

第三方支付企业依托自身线上线下客户资源,推出的为企业客户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引入银行、小贷等第三方信贷机构以及推出自有品牌的P2P平台,为企业客户提供融资服务。

第三方支付企业来做P2P平台的优势,解决了P2P平台先天不足的支付难题,同时,它有着更多的客户数据和经营经验。第三方支付企业作为现在取得央行牌照管理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全面到来之际,毫无疑问会享有更大的先发优势和政策红利。

(二)第三方支付介入P2P的优势

P2P融资平台与第三方支付合作,一方面,第三方支付给P2P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支付通道,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的参与,可对平台资金流转起到资金的安全风险控制作用。

(三)P2P与第三方支付合作的难点

1、客户信息公开风险 第三方资金托管和结算分离一直是P2P的难题。采用第三方资金托管模式的,为证明借款人信息真实有效,P2P公司需提供大量客户信息给第三方支付客户,这样P2P平台失去了最大的资本。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银行进行资金托管,但是,P2P行业体量还小,银行对其资金托管,也需要开发独立的系统,成本高昂,对于银行来说,毫无吸引力而言。

2、P2P风险大,第三方支付企业提供服务少

第三方支付企业一直在P2P行业中担任支付接入的角色,但是去年下半年,P2P行业风险开始陆续出现后,不少第三方支付企业陆续停止为P2P平台提供业务服务,而第三方托管更是很少有公司介入。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为P2P网贷公司提供第三方托管是汇付天下。汇付天下是基于一套完整而严格的针对P2P行业的风险监管体系,对P2P定了很多规则。

四、P2P平台政策监管及导向分析

当前,针对P2P融资平台还没有正式发文相关政策,近

期,银监会再次召集多家国内知名的P2P平台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就P2P行业准入、制度选择、资金托管方式等内容征求意见。相关参会人士表示,P2P行业归由银监会监管,具体的法规或细则最快在下半年、超不过年底前应该就会发布。

银监会表示:债权类众筹,类似P2P的众筹,应把自己定位为中介平台,回归平台类中介的本质,提供点对点的服务,不能直接经手资金,不能提供担保,不得建立资金池,不能进行非法集资。另外,对股权类的众筹、回报类的众筹等业务也都有相应的业务规定。

回归中介本质,不经手资金、不提供担保、不建立资金池、不非法集资,就是要求P2P资金结算方式上采取第三方资金托管机制,支付和清结算分离模式。央行及相关部门多次会议中,透露P2P融资平台资金第三方资金托管机制,及支付和清结算分离的模式。2013年8月26日,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向其会员单位发起P2P行业自律公约,明确提出“支付与清结算账户分离”的要求,包括人人贷、拍拍贷等在内的55家P2P机构签署了此项公约。2013年11月25日,央行相关官员列席银监会牵头召开的五部委联席会,建议应当建立P2P网贷平台的第三方资金托管机制,让P2P平台回归撮合的中介本质。近日,央行向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下发了《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年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个人单笔消费不得超过5000元,月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超过限额的,应通过客户的银行账户办理。”目前,该草案正征求意见中,如果该草案获得通过,将对P2P行业产生巨大不利。

如果央行此次草案通过的话,P2P机构应该尽快向银行寻找替代性的方案,跟银行进行支付合作。目前这一块技术上已经不存在问题,关键是P2P要调动银行方面与之合作的积极性。但目前来看,该草案通过的可能性不大。

五、P2P第三方平台资金托管模式

投资人和借款人分别在第三方支付开通自己的IPS账户,整个过程投资人都能看到自己资金的准确去向;平台也在第三方支付开通了商户号,但只能做资金解冻和退款两种操作,而不能执行转账与提现操作。满标后,资金即会从投资人的IPS账户进入借款人的IPS账户;流标后投标资金会直接退回到投资人的IPS账户。

资金托管模式与直接支取模式的对比:

(一)直接支取模式

付款人通过支付公司的网银直连支付接口,将资金付给P2P网贷平台。直接支取模式资金流有两步:第一步,从付款人的银行卡转到支付公司的备付金账户。第二步,从支付公司的备付金账户转移到平台的银行卡。

这种模式,支付公司只是让付款人付款更加快捷、方便而已,其实资金还是会进入平台的银行账户,资金并不是真正托管在第三方支付公司。这种模式下,一旦平台自身经营有问题,平台就可以直接挪用交易双方的资金。这种模式就是央行明确的“平台资金池”的模式,资金池形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线下汇款、另一种是在线支付。

(二)第三方资金托管模式

能实现P2P平台账户和用户账户的分离,为用户资金增加了风险隔离手段。

辨别是否是资金托管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投资人、借款人、平台是否在第三方支付公司开通账户。

(三)资金托管模式的优势

通过为每一个用户建立独立的IPS账户,用户的每一次资金进出都需要经过密码确认,从而保障用户账户资金的安全。

平台在第三方支付开通的商户号,不能进行转账和提现操作,从而保障交易双方的资金和平台的资金不交叉,也就是避免出现平台挪用交易资金的风险。

六、依托网银支付模式的P2P平台

这类主要是利用网银支付来完成投资方和出资方的对接。这需要与相关银行合作,开设存款账户。如:“钱多多”,它除了对接四大国有银行,还对接广发、兴业、深发行等24家股份制银行。钱多多也对接了易宝支付,只是这个支付渠道的占比较小。

七、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开展P2P业务路径及模式研究

(一)不建议现在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

从申请条件来看,首先,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迅速,但多应用于支付领域,从已获得牌照的企业来看,多从事电子商务,有众多的线上线下客户群体,另一部分用于解决细分行业的垫付、支付,中心现有业务与第三方支付业务现有领域差距较大,不符合申请条件。连续为金融机构提供信息处理支持服务2年以上,或连续为电子商务活动提供信息处理支持服务2年以上。其次,在申请时间和资质上,中心现有条件并不符合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条件。第三方牌照申请时间持续大约半年到一年,再加上创造出符合条件的硬件、软件环境,如申请该牌照,需要设立新公司,重新开拓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相关业务。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

(二)建议中心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

鉴于当前相关监管部门对P2P资金存放结算第三方平台托管的引导倾向,建议中心采取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的模式。目前,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已开通了为P2P网贷公司的存款业务,做的比较好的如汇付天下。这类第三方公司已有成熟P2P行业服务方案,可直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对接,比较服务和模式,选取合作方。

长远来看,通过借助于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在业务做起来的基础上,中心可以着手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或者通过并购第三方支付机构公司来获取相关牌照。

(三)中心业务量来源吸引切入路径

1、找准定位清晰客户群体 中心作为山东省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投融资平台,面向的服务群体是山东省内的中小企业。但从中心现有服务客户群体来看,中心现服务客户群仍以中型类的企业为主,对于中小微企业,如小微企业聚集的形式之一的商圈中的商户、专业批发市场中的摊位商户等,这类小微企业服务几乎没有。小微类的企业,这类小微企业的资金渠道窄,更需要引进资金渠道。

建议中心在做P2P平台业务时与中心现有业务结合和挂钩,建议在做产品的时候,设计一块服务于小微企业的融资产品。一方面,可以与中心打造全省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定位相吻合,另一方面,还能拓展中心业务面,打破现有只服务于规模相对较大的能挂牌企业的局面,将业务面拓宽。

(2)打造线上聚集资源线下落实项目来源的模式线下通过政府及相关协会、商圈、市场、产业集群寻找优质资金需求企业,由中心现有第三方中介机构对优质项目进行筛查、推选。筛选项目进入中心线上筹资。线上通过公司网站及媒体宣传渠道,在线上聚集关注度,吸引资源。

(3)从现有企业资源入手成功案例吸引新主体业务量保证主要来源于对投资方的吸引和优质投资项目。初始阶段,应当从推荐优质项目做起,优质投资项目可以带动对投资者的吸引。具体来看,可从中心企业中现有企业资源中筛选出初期可用开展P2P的项目,资金筹集成功后,通过成功案例再吸引新的资金需求主体进来。

八、相关风险分析

(一)投资者信息暴露风险

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投资者和出资者的信息要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登记,这对P2P融资平台来说是将自己客户资源完全暴露与第三方支付机构。

(二)市场监管风险

当前,P2P行业监管还不到位,P2P平台无准入门槛、无行业监管、无部门监管。近期P2P跑路等负面消息给整个行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三)借款人担保物多平台重复抵押风险 当前国内P2P平台众多,P2P平台的无区域性,不乏有个别借款人担保物在各个平台重复抵押,远超过抵押物的价值,给P2P平台带来一定的风险。

(四)信用问题

我国的征信体系不完善,P2P平台没有接入央行的征信系统,而且对于小微个体,央行的征信也不能完全覆盖。有的借款人在网上并无消费记录,不方便审查;有的借款人可能提供虚假信息,无偿债能力时往往无从查实身份或追债成本高昂,借款人违约成本低。债务人无力偿还,坏账增多,造成平台跑路的情况。

在这个逻辑体系上,阿里巴巴做足了功夫,也投入了非常庞大的资金和人力,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做这样定量化标准放贷模型的尝试一直就有,但是目前为止,还真找不到特别成功的模型。所以确切的效果有待观察,而且也有点期待,但是事实上,短期来看,阿里金融这个 模式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小的。

量化交易需要有逻辑基础,长期稳定的交易环境和交易规则是量化的基础。在贷款层面,贷款需求和意愿需要长期稳定的基础,贷款更多是个人意愿的一种表现,虽然大范围内可以量化,但是跟经济形式的正相关度颇高,个人感觉贷款变化太快,例如经济周期好的时候,人们愿意贷款进行投资,但是经济周期不好会压低贷款的意愿度,从贸易领域来看就是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愿意多备货而去借钱,形势不好的时候,就宁愿抛售也不愿意借钱备货。

所以,量化参数设置方面就需要考虑到很多因素,我自己感觉没有很长时间的相关经济数据的系数研究,很难有稳定的量化交易标准出现。而且这期间,还会付出极大的代价。从金融发展历史来看,任何一套良好的风控体系其实是在市场金融实践中不断碰撞出来的,期望通过闭门造车的方式实现,难度很大,阿里巴巴需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来面对贷款坏账率。

另外,贷款标准设置容易,但是修正很难,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设置的过严,那么就会发现找不到符合风控标准的客户,导致出现无贷款可放的境地,如果贷款标准过于宽松,坏账一堆的情况也必然可见。这个度的把握就是要在市场中不断的碰撞才能产生,虽然 可以做各种精算,模型测试,但是具体实践的数值肯定是不断的积累的。只有形成了极为庞大的实践数据,才有可能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前面说了,在金融不稳定、经济形势不确 定的情况下,很多数据其实是失真、无意义的。

我对淘宝网研究不多,但是我有个感觉,淘宝网其实两极分化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了,淘宝网看上去有浩瀚的客户群体,但是实际如果做一些切分,就会发现,客户质量分化很严重,由于网店的开设成本日益增加,很多时候维护好一家网店的成本已经不低于开一家实体店的成本了,而天猫为代表的B2B对网店的冲击也很大,这种情况下,淘宝网就日益分化成两个层级:好商家越来越好,同时越来越少,不好的商家越来越不好,数量越来越多,淘宝网成 为了大象跳舞的地方的时候,淘宝网就已演变为几只大象和一堆蚂蚁聚集的地方。

这种情况下导致的贷款难题就是,你可能找不到符合你想要发放贷款标准的客户。风控标准过严,会淘汰掉大量的客户群体,大量蚂蚁被挡在了门外,而大象却又不需要你。如果风控标准过松散的话,你在蚂蚁之中,又无法清晰的找到你想要的蚂蚁。因为他们都差不多。

2担心系统性风险。

量化交易很害怕系统性风险,因为会让所有数据设置在系统性风险面 前都失去了意义,例如经济形势大面积下滑时,很多作为参数的数据值都没有意义,本来过往可能很好信用度的客户在这一形势下跟信用度不好的客户一样都无法还款,所以系统性风险成为了量化交易的噩梦,所以如果阿里巴巴不能建立起很好的系统性风险应对机制,却大 规模的量化放贷,可能会很容易在某一个区间里出现大面积坏账。系统性风险带来的量化

交易失败的的典型案例就是两位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默顿和舒尔茨 参与组建和运作的长期资本管理”(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由于无法考虑到亚洲金融危机和俄罗斯国债违约所带来的偶然的不确定的无法在交易模型里设定的系统性风险,使得他的损失极为惨重。

当然,贷款跟对冲交易还是有较大的区别,影响的因素也不同,但是在定量交易的过程中所选择的考虑点和本质是一样的,系统性风险是不得不防范。尤其在中国最近五年内经济走势极不明确,更值得注意和考虑。3道德风险无可屏蔽。

其实不要忽视国人的智商,任何标准,在中国只要有标准,都可以 想尽一切办法来造一个符合你标准的样本出来,当年在银行的时候,有个客户经理很聪明,几日几夜不眠不休,不断测试银行的评级系统,居然被他给找到了银行评级管理办法的系统漏洞,掌握了输入什么值能让银行的交易系统出现较高评级,这种事情,我相信绝对不是一个银行客户经理会找到。所以,我相信,阿里巴巴的贷款风控标准,也会在不断的被测试中被陆续给推敲出来,然后市场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造假数据,对于量化贷款交易而言,由于只注重数据,而不太注重贷 款主体的情况下,诈骗等案例会不断出现。

但是不管如何说,技术不断的在进步,大数据的理论和实践也都在不断的开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阿里金融是未来最有可能成为真正互联网金融的一家机构,他虽然不一定能在体系内起到完全去掉金融机构的可能性,但是他至少可以让金融机构在他的体系内处于从属的地位。而这恰恰是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四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不少人都说,对于互联网金融这种创新行为,要予以保护而不是扼杀,但其实我更想阐 述的是,要保护的是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而不是形式上的互联网金融创新。

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很大程度上如果按照我的理解,大部分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其实本质是没有牌照的民间金融机构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在进行跟传统金融机构一致的金融运作罢了,很难说有太大层面的技术创新概念,跟传统金融的竞争不断处于同质化竞争状态,而且还是风险容忍度的竞争,这种竞争我个人感觉很容易陷入到不断的恶性循环之中,会不断的加剧金融 的不稳定性。

前些日子听人开玩笑,注册资本一个亿的小贷公司,受到严格的监管,最高负债只能做到 1.5亿,而注册资本一百万的公司,却可以做到几个亿的规模,典型的监管不一致,从某个意义上讲,P2P的乱象丛生也的确给我国金融体系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纳入监管的确是 迟早的事情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反倒是不靠谱。所以,谈这个监管必要性的问题,还是要看看这些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出现的几个大的历史性背景。

中国金融首先是分业经营,造就我国银行的集体性垄断地位,导致了银行业的庞大的同时,却也是效率较为低下,大量的业务空白领域,没有充分竞争,从而遗留下较多的机会给予民间金融充分的生长空间,包括一系列的过渡性金融机构,如小贷机构,担保机构,甚至贷款都是这种格局下的产物,互联网金融,自然也是其中之一,我个人定义为夹缝金融。他们的出现,其实都是为了弥补我国金融机构在分业经营市场中的竞争低效率的问题。

银行业的低效率其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其实是信贷领域的低效率,大量国企,央企等低效实体部门,获得了大量的信贷资源,而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却未能获得充分的信贷资源的跟进,从而让这些企业对信贷的迫切渴望,给了 许多非牌照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另外一低效的领域就在于大量的个人储蓄都拥挤在银行体系内,获得极低的储蓄收益,无法对抗较高的通货膨胀的节奏,也逼的大量的财富寻求更高的出路,尤其对于一百万以下的资金,更是迫切的渴望有更高的投资机会的出现,两个交叉之下,使得以P2P为代表融资模式,异军突起。当然这里还有个大背景其实是国内资本项目不开放,中国经过长达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和货币超发,积累了极为庞大的资金,这些资金都沉淀在国内,在中国这个市场里到处寻找出路,大量的小额资金缺乏投资渠道,只能进入非常高风险的民间借贷和非法集 资中去,P2P的出现为这些投资人也提供了看上去相对更好的出路的方式。

如果说还有第三个方式,那么就是目前监管层的放任自流的政策,客观上推动他不断扩大规模,P2P带有银行特征,但却没受到像银行同样的监管,缺乏监管的P2P,理论上哪怕拥有在搞的坏账率,只要确保不出现重大的兑付危机,其实是可以不断的以借新还旧的方式不断的玩下去。他的整体运营和腾挪空间更大,成本更低,比银行还更灵,所以两者各自的监管成本也不一样的,在加上银行短期内的相对低效,P2P的快速成长 也就可以理解了。

目前的P2P其实已经到了相对非常危险的地步了,目前感觉每个P2P都想到最后干成既成事实,规模拼命做大,做大到可以倒逼监管层不能管的层面,从而形成所谓的大而不能倒的局 面。如果做不到呢?那么走到非法集资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为什么呢,主要是前面说到的一个虚假标的物的问题,这种操作方式回到最后就是很容易认定为非法集资的典型特征。构建虚假资金池,一般都是两个结局,第一个结局就是不断借新债还旧债,但是因为有较高利息,就需要不断扩大规模,而且永远停不下来,这个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网站业务规模会不断扩充,并不是业务发展的结果,而是需要不断借更多的钱。第二个结局就是关门卷款。本质上江浙地区的高利贷一般都是这个玩法的。无非P2P披上创 新的外衣罢了。本质是雷同的。

至于如何监管,我感对于坚持独立运营不介入实际交易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要予以鼓励和支持,给予政策扶持,这样的金融交易平台,铁定属于金融创新的范畴,监管的核心点其 实是在于交易平台上标的物的真实性的监管。而对于那些介入交易的金融平台,我感觉相对简单,其实就是按照线下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就可以了,本质是担保公司的就按照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管理办法进行每年年检即可。如果是涉及资产证券化的就按照券商要求进行监管,同时对于构建资金池等行为,则严格按照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办法进行监管。

五互联网金融的坏账率控制

总的来说,媒体对于互联网金融抬得太高,也捧得太重,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其实目前市面上并不多,而且整个对社会金融的变革意义还处于观望阶段,而其他的金融互联网,则本质本 来就是金融机构,无非没有获得牌照而已,所以并不值得太多论述。

关于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的区别,其实我前面提到了如果互联网金融无非回答风控革新这个命题,那么可能较大程度上就很难有这个命题的存在,在风控革新领域,其实现在理论上的业内观点无非是两种,第一种其实是通过技术的手段,可以实现很好的风控,从而让坏账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至于是什么技术手段,也开始出现分化,传统金融机构采取的是人工尽职调查,依靠经验判断和数据调研等办法实现,尽量压低坏账率,而互联网金融其实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用联网技术手段,容纳更多的数据来实行,也是因为有这个理念的提出,才会有互联网金融的说法出现,事实上的结果其实很有意思,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方式,其实长期实践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而互联网金融采取的这种风控思维也一样没有得到实践的证明,短期内估计也很难被证明,行之有效。大数据这个东西,看着很好,但是应用短期内都不现实,一方面是数据的宽度和深度不够,另外就是大数据的技术处理能力也还跟不上。

很多人这里其实会问,为什么传统金融机构风控手段不成功,却金融机构并没有出现太大危机呢?其实就是回到金融机构独特的制度性保证上来了。那是因为银行有着两个维度的坏账处理能力,从技术上确保了机构自身的稳定,他走的并不是提高风控能力的思维,而是直接 走了一条制度优势明显的道路。这个其实是为什么说商业银行能作为恐龙一直存在的根本性 的原因,银行能持续生存而不趴下很大的原因就是制度性优越。银行坏账率的控制主要有两个维度,第一个是技术手段的坏账率调整,第二个是持续的流动性支撑。其实,即使是全球最牛的金融机构,它的坏账率控制也是有难度的,如果有人说他把坏账率真正控制在3%以下,我基本是不相信的,一定规模内极个别的人可以做到但是从中长期以及更大规模来看,几乎是概率为0的事情,事实上金融机构都会有一个基础性坏账率,就是无论你做什么样的一个金融机构,这个坏账率水平是必然有的,化解这个坏账率只能通过技术手段和足够的流动性来做到,靠能力是无法覆盖的。

现在说,银行的坏账率控制在1%不到,它其实是有大量的技术手段在起作用,一方面把分母做大,把风险后延,另一方面不断进行五级分类的风险调整尽量往五级分类中的关注类挤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的商业银行基本是无敌的恐怖存在,是其他任何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都无法企及的。

制度性优越其实很可能是金融机构能一直超越别的机构在各种金融活动中活下来核心的核心吧。无论是对于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而言,在信贷领域里其实都不太可能有这个优势的获得,所以,怎样过坏账率这个关口,其实构成了挤入金融行业的首要命题。也是必须思考的一个命题。

第四篇:银行卡支付与居民消费行为关系研究(xiexiebang推荐)

银行卡支付与居民消费行为关系研究

摘要:在居民日常生活中,各类商家与银行积极合作,联合推出各种银行卡促销手段刺激居民消费,大到宏观政策、小到市场促销,银行卡促进消费的事实都得到了认可。

消费信贷的需求日趋增大,原因是消费模式的在发生时代性的转变,居民消费模式早己不是二十世纪时期的生存型消费,而是处于基本需求消费模式向着品质需求消费模式发展的阶段。现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对住房、汽车、生活配套的消费需求增大,同时对旅游、时尚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也逐渐上升。目前,我国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消费以拉动经济增长,就这一政策方向来判断,信用卡将是有利于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工具。

一、银行卡对消费的促进作用

(一)银行卡促进消费旳途径

银行卡在不同领域都对消费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中借记卡和信用卡又从不同的途径发挥着不一样的促进作用。银行卡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是非现金支付的一个划时代标志,借记卡的存储、转账、刷卡消费、携带安全便捷等功能以及信用卡的透支消费、信用累计及提前消费等功能无疑都促进了消费者的消费频率与金额的增加。

第一,银行卡将电子货币的交易模式引入现实,让消费交易变得安全、方便、快捷。银行卡釆用磁卡作为物理介质,并加以密码进行保密处理,使消费者不再需要携带大量现金,也不用担心大量现金在身上所带来的风险,当消费者要进行大额消费的时候就不用准备大量现金了,也可以说消费者随时随地可以利用电子支付联网商户、POS机进行大小额的消费。如今仅就国内而言,电子支付联网商户与POS机的普及率已经非常高,只要有银行卡在手中,基本不用担心不方便消费的问题。

第二,信用卡的透支功能让消费行为变得更早、更多。银行卡出现之后,逐渐在信用机制的基础上产生了信用卡,信用卡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透支功能。通过透支支付,可以让消费者在没有足够资金的前提下同样能完成消费,享受消费所带来的效用,也就是今天花明天的钱,先享用消费的快感。当这一消费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存钱消费的模式,信用卡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

第三,信用卡的消费属性与使用方式推动着消费者消费行为。从信用卡诞生的那一天起,它的消费属性就己经注定了,信用卡有着透支功能,但是这里的透支仅仅能被用于消费,因为信用卡的使用方式主要是让消费者充分利用它的免息还款期限以及循环信贷。如果信用卡透支取现的话,它的利息是非常高的,并且透支取现的额度也远低于透支消费的额度。众所周知,信用卡在消费日到账单日之前有一个免息还款的时间间隔,通过这个间隔,消费者可以获得时间差所带来的利息效用。这一部分效用与普通消费相比是额外获得的,换句话说使用信用卡消费比使用其他方式消费获得更多的效用。

信用卡透支消费后,只要完成了还款,消费者随时又可以获得“无息贷款”,对于信用额度高的客户,甚至不能说是“小额无息贷款”。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不光享受到了长期循环信贷服务,同时还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还款方式,不得不让银行卡在消费市场得到广泛的使用,同时与消费产生相互作用,共同推进。

(二)银行卡促进居民消费的传导机制分析 1.银行卡的便利支付方式提高消费倾向

按照行为经济学的心理账户的重要概念,居民在进行消费的时候,对于不同心理账户的消费,心理体验是不一样的。对于现金消费而言,不同心理账户之间存在着完全的不可替代性,但对于银行卡支付消费而言,心理账户之间的非替代效应是有所减弱的,因此通过心理账户理论对银行卡支付过程的研究,可以容易得到它影响消费的传导机制。

通过银行卡支付有别于现金支付消费主要体现在,当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时,不同心理账户意愿不是特别强烈的情况下,银行卡支付会更容易让人产生购买欲,让消费者快速购买或超额购买。心理帐户余额减少所带来的疑虑也可以通过银行卡消费来淡化,因为银行卡支付较现金支付而言将余额减少这一过程的直观感受淡化许多。银行卡还能给居民带来不一样的消费体验,让消费者能够在快速购买之后感受到最快捷的效用体会,消费冲动最后得到了辅助行动的结果,消费倾向自然提升。

2.银行卡的电子支付方式扩大消费范围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因为银行卡的电子支付功能使得电子商务发展瓶颈得以打破,让网上购物成为了零售业最重要的补充部分,只要居民有一点消费欲望,随时可以在家打开电脑轻点鼠标,完成购物。银行卡的电子‘支付方式扩大了消费范围,消费者或许在现实购物过程中没见过或者是没找到的商品,本来可以避免这些消费,但是有了电子商务和银行卡网上支付,这一部分消费就成为了现实。

因为信息技术的日缘完善,以及消费服务的全方位提升,通过银行卡不仅可以实现网上购物,现在还发展到了手机购物、电视购物、电话购物等等。试想,一笔交易、一次购物当中最重要的支付环节已经如此成熟和简化,那么购物的方式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当中期资产心理账户内的财富在网上看到一个预期会使用的商品,而且价格还划算,那么消费者很有可能将中期资产心理账户内的余额划转到现期账户,同时采取消费行为。

3.银行卡的信贷支付方式拉动消费增长

信用卡,作为一类特别的银行卡,它对于拉动消费增长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不容小觑的。信用卡的信贷支付功能主要表现在,消费者可以通过信用卡支付实现便捷的透支消费、享受循环信贷甚至是更加优惠或者优质的服务。

居民通过信用卡特有的透支免息还款期限,可以实现短期内的消费计划调整,将现期消费行动加入预期收入的内容,也就是今天花明天的钱。对于愿意支付一定利息的消费者而言,这样的短期消费调节计划可以变成中长期消费调节计划,因为银行还为信用卡设置了最低还款、分期付款的功能,只要持卡人在账单日之前偿还透支金额的十分之一及以上,就不会影响信用记录。分期付款的时限长达几年之久,只要愿意接受这样的消费模式,居民可以简单快捷的调节几年之内的消费计划,从而带动消费增长。

对于信用卡来说,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消费,所以发卡机构和联网商户经常会合作起来制定一系列的促销活动,持卡客户在特定的商户消费可以享受到额外的优惠或折扣,甚至消费指定商品是还可以享受到免息的分期付款等等。各类的营销手段最终的目的都是引导消费者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对于持卡客户常常还可以感受到优质服务的特殊待遇,比如持卡客户贵宾通道、贵宾窗口等,对于这样的客户感知服务提升,其目的也是让可以感知自己的心理账户变得充裕,增加可以消费的随机性和消费量。

4.银行卡减少现金流通,提高银行系统规模效应

银行卡的出现,使大量携带现金的日子逐渐远去,消费者所看到的只是银行卡带来的便捷性,在其背后,更重要的是银行卡的出现节约了社会成本开支,因为相比较现金支付而言,银行卡支付系统作为一次投资,平均成本日渐降低,从而节约成本,人民银行可以用这部分节约的成本来加大金融系统建设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良好的经济环境才能更好的发展消费市场。

银行卡将流通中的现金集中到了银行系统,增加了银行的信贷规模,让银行的可贷金额提高,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更多的资金投入市场经济扩大社会投资助推经济增长。市场经济发展良好,能保证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反作用力刺激消费。

二、结论 银行卡支付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银行卡支付‘ 与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银行卡支付在影响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同时,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和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卡支付的发展。

本文在以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银行卡支付如何影响及促进居民消费方面,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加大银行卡产业扶持力度,促进银行卡产业健康发展;二是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三是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四是倡导健康的消费理念,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通过一系列政策,使银行卡产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宜,加大银行卡支付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进而推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文件,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切实做好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标准调整实施工作的通知,2012(2).[2]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中国人民银行,2012.[3]陈建,现代行用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4]孙凤、丁文斌,中国消费者的头脑账户分析,统计研究,2005(2).

第五篇:论税收征管问题及对策

论税收征管问题及对策

税收征管模式是税务机关税收征管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时期税收征管工作的主体形式。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传统税收征管制度和征管模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税收征管模式结构由传统的“一人进厂,各税统管”的“保姆式”征管模式,逐步向税收专业化管理转变。

一、传统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申报征收问题

1、尽管我局在推行网上申报、房地产一体化、网络开票、三方协议扣款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许多纳税人是“上门申报”,申报往往流于形式。在申报手续仍然繁琐的背景下,大量的业务量集中到办税服务厅中,集中在被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必然导致审核极为粗糙、流于形式。

2、“集中征收”覆盖面有限。在交通不便的农村乡镇不切实际,即使得税务部门要在中心乡镇建设相应的办公和住宿用房,增加不少投入,仍不方便周围乡镇纳税人缴税,而且一些流动性比较强的个体户往往不主动上门纳税,税务人员集中在中心乡镇,就会导致征管力量薄弱,税收流失严重。

(二)税收征管问题

1、档案问题。征管档案是税收工作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档案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资料不齐全、文书填写不规范、执法程序 1

错误等问题比较严重。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档案由各分局保管,造成档案遗失、档案利用不高、查阅困难。

2、税管员工作负担问题。目前税源管理方法是管理员划片管户,“一人进场,各税统管”,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了“管理员什么事情都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被动局面;同时管理员大部分的精力被消耗在催报催缴、办理涉税事项、填报各类报表等事务性工作中,无暇顾及重点业户的核心税源管理工作。

3、税管员执法风险问题。管理员对其所管辖的纳税人从成立到注销,统包统揽,权力过大,隐性风险巨大,无法监控,不符合税收风险管理的科学理念,从强化管理、保护队伍的角度出发,探索新的税源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4、征管流程问题。税费征管信息系统上线后,业务流程只针对系统流程,但相应的业务规程没有出台,以致在征管当中,同一件涉税事项既要走系统流程,又要走纸质文书流程,并且各市县的业务流程不一致,加重纳税人负担,税务工作繁琐,效率低下。

5、人员素质问题。(1)系统操作不精通,许多税务工作者不熟悉新系统,不能有效的利用系统进行管理,数据利用率不高。(2)业务不精通,税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及业务素质普遍不高,每个管理员的管户情况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难以实现对片区内各行业、各类型的纳税人均能实施有效管理、提供优质服务的目标。

6、奖励机制问题。现阶段我们很难通过具体的指标、方法去评价考核其管理质量,容易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吃大锅饭”的情

况,很难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部分税务人员对工作敷衍拖延,个别人员出现“混日子”的工作态度;同时在制度建设上也存在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对管理员的考核乏力等问题。

7、纳税服务问题。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属于粗放型、被动型的管理,存在着专业化服务水平较低,服务措施针对性不强,缺乏对纳税人的个性化服务,管理与服务脱节等问题,使其无法为纳税人提供更加深层次高效率的纳税服务。

(三)机构职能问题

目前我省实行机构改革后,税源征收管理主要有三个机构执行:一是纳税服务管理局,负责全市的税款征收工作,二是局属各分局,负责管辖区内的纳税人管理,实施日常管理事项工作。三是纳税评估管理局,纳税人纳税情况进行审核、分析和评定工作。目前分局内部是按管片制划分管户,税管员对管辖区内的纳税人所有涉税事项进行管理,即“包户到人、各事统管”。

在管辖范围划分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按行业、重点税源和属地划分管辖范围,二是按属地划分关系片区。第一种方式有利于税源专业化管理,但容易造成管户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第二种方式不利于行业、重点税源的集中管理,不能实现专业化管理。

(四)系统问题

1、数据质量问题。数据是信息管税的基础,但目前基层信息采集随意性大、涉税信息数量少、质量差、数据利用率低。税收征管人员普遍只重视纳税人的申报表、税务登记、税款入库和发票数据等信

息的收集,忽视对纳税人的财务报表、生产经营情况、财产情况、银行存款以及会计核算等信息的采集,很多纳税申报表以外的指标,只能通过手工采集,不利于通过计算机进行涉税信息评估分析。

2、系统功能问题。新税费征管信息系统上线后,纳税评估、风险管理、定期定额核定等模块还没有设置或利用。系统实现申报征收功能,但在数据的查询、利用、分析方面的功能仍有待提高。

二、新税收征管模式

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已不适应当下经济发展的要求,无法实现新时期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税收管理目标。只有创新税收管理员方式,实行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才能破解当前税源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一)调整机构职能,深化税源分类管理

调整属地管理模式,实行按行业、规模、属地相结合的划分方法。原则上对纳税户分散、税源规模较小的农村片区,一般采取按属地管理划分方式,对面向纳税人的管理序列业务按业务类属实行分组分岗管理;对纳税户较多且大企业集中、税源规模较大的分局,可采取不同规模税源或行业的分类管理,对面向纳税人的管理序列业务同样按业务类属实行分组分岗管理。

(二)合理设定岗位职责,实行按业务分岗管理

打破基层一线征管机构按区域“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方式,对基层征收、管理序列的业务按照前后台相互衔接、上下业务相互对应的原则进行科学分类,调整岗责体系,实行按业务分岗管理。将基

层现行征管序列业务划分为征收服务、日常管理、税源管理、综合管理四大类,按照四类业务所涉及的事项设置岗位,实行分岗管事。

(三)完善工作流程,实行流程化管理

工作职责重新分解,业务流程重新调整,管理模式转型后,工作职责按照“管户”变“管事”进行了重新划分。通过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按照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绩效评估等设计税收风险管理流程。以纳税人自主申报为基础,在纳税人申报缴纳税款之前,税务部门主要负责税收政策的宣传、辅导、咨询,通过便捷的申报、办税渠道等为纳税人提供各类服务。纳税人申报缴纳税款后,税务部门主要负责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监控,全面审核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选择有疑点的纳税人开展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

(四)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促进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信息共享是建立和推行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的支撑。必须加快征管信息化建设。一是提高系统的数据质量,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二是完善系统功能,为专业化管理方式提供技术支持。三是保证各个管理环节衔接顺畅,实现信息共享,防止工作脱节,避免出现漏洞,提高管理效能。四是提高信息利用率,落实信息管税各项工作任务。五是疏通社会涉税信息传递渠道,拓宽第三方信息来源。

(五)以核查申报数据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强化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工作作用大,能更多地发现问题,为税收征管服务。一是建立各行业不同的纳税评估模型,分行业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分

析,提出疑点信息,找出评估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二是开展多种联动评估工作,建立相关预警指标,参照预警值进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对指标差异较大的纳税户进行评估;三是建立评估长效管理机制,针对纳税评估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加强行业管理。征管部门定期总结分析评估发现的税收管理隐患,推动相关部门从制度层面完善管理工作,努力实现评估一个行业促进一个行业的管理,评估一个地区提升一个地区的管理,不断提高纳税人遵从度,建立防范税收风险的长效机制。

(六)建立专业化管理队伍

根据各类纳税人的不同管理要求和税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建立能力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税收管理员能级制度,明确各类管理岗位的业务技能、要达到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标准等。根据岗位能力标准,对管理人才进行分类,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强化分类培训。按照“岗位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开展岗位分类培训。注重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突出能力操作与训练。优化人员配置,将各类管理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其专长的税源管理岗位上。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在提拔任用、奖惩评价等方面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提供空间。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一日

下载试论社会保障支付与税收征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社会保障支付与税收征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问题和对策

    完善个体工商户的税收征管工作,一直是我们税务工作者积极探索和追求完善的老话题。近几年,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科学化、精细化的税收征管工作的新要求,不断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

    应用一体化数据管理提升税收征管质量

    政务链接:应用"一体化"数据管理提升税收征管质量2010-12-07作者:刘一铭 罗娇来源:经济参考报【字号 大 中 小】 应用“一体化”数据管理提升税收征管质量近年来,成都市国税局按......

    农村个体税收征管问题及对策

    农村个体税收征管问题及对策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特别是国家税务总局对个体税收调高起征点和降低征收率等税收政策逐步实施后,我县城乡市场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

    “走出去”企业的税收征管问题

    如何加强我国走出去企业税收征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也加快了对外投资的步伐。我国于2000年启动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走出去”战略,从而拉开了我国企业“走出去”......

    浅谈税收征管中需注意的问题

    《刑法修正案(七)》已于近日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与以往相比,修正案(七)对“偷税罪”定罪量刑的修改成为关注的焦点。就本次刑法修订对税收征管工作的影响......

    私房出租税收征管现状及对策研究

    私房出租税收征管现状及对策研究 周长春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带动了房屋出租业的发展。但在房屋出租业日益繁荣的背后,却出......

    电子商务环境下税收征管问题探讨毕业论文

    电子商务环境下税收征管问题探讨【摘要】近年来,由于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对传统的税收征收、管理和稽查产生了强烈冲击,由此引发税收征管稽查难度加大。针对......

    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问题思考5则范文

    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问题思考 任志庚 [摘要] 当前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存在观念和意识淡薄,人才匮乏,信息共享利用水平低等问题,文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一些见解与看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