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
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七界五次会议精神,围绕全会的主题,着眼于我们的工作实际,做为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校长,我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思考,依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以及各式各类的针对教职员工、学生、学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我分条理析,甄别筛选,本着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合乎现状的基本原则,本着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写出调研报告,核心性质的问题是三个方面,一是学以致用,一是精细管理,一是硬件建设。
眼下,我区的职业教育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年暑假,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合并,唐山工贸中专与古冶职教中心合并,实现了强强联合,这在教育管理、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新情况会有新问题,我们更需要依据现实情况,调查研究,巩固成绩,找出不足,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以往的职业教育,粗放型管理在职业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原因是教育管理方式不科学,专业变化大,教师配备变化大,很难做到管理上的精细化。管理上的粗放,直接导致学生所学技术不过细、不过硬。两校合并后,专业更多,教师类型更多,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打造职业名校,创办拳头专业,培养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我们曾进行过深入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去考虑,去分析,针对这一问题,我校确立了立校、强校的精细化管理方案,确立了总体管理思路,制定了“1、2、3、4工程”做为工作思路。“1、2、3、4工程”就是贯彻一个体系,突出两条主线,抓好三个重点,强调四个建设。
贯彻一个体系:贯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努力实现认证。
突出两条主线:一是招生就业工作;二是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
抓好三个重点:其一是安全问题要常抓不懈;其二是迎接省教育评估督导以及省教育质量验收;其三是焊接实训楼的基建工程。
强调四个建设:一是队伍建设;二是专业建设;三是文化建设;四是功能建设。
随着这一管理思路的深入实施,必将逐步规范我校的管理,使工作深化、细化、科学化。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在波澜不惊中得到升华。
学以致用的问题,也是长年困扰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校所学技术知识,步入社会后无用武之地。学非所用,做为学校徒劳无功。做为社会技术人员匮乏。那么,职业学校服务社会的技术平台作用就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一问题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我校的繁荣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对我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考察调研,我们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并开辟途径、寻找渠道,开动脑经想办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以大企业作为依托,努力实现定向培养,以名校作为依托,努力实现联合办学,自XX年与首钢技校联合办学以来,联办校已达5家。我们与山海关桥梁厂高级技工学校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得到了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政府副区长王俊合同志曾亲自到会并讲话。我们主办了联办学校研讨会,使“联合办学互利双赢”更具规范化、长效化,为我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领域。
在教学上,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分别到南厂技校、机械技校和山海关桥梁厂高级技校进行参观、学习、交流。通过走出去使大家不仅找出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发觉了自身的优势。在吸收消化的同时努力做到扬长避短,逐步缩短与名校的差距。从学校的长远发展出发,积极支持鼓励老师进修学习,学校努力争取名额派老师外出学习、交流,先后有教师到石家庄、天津、辽宁、宁夏、江苏等地学习。我校王海棠老师09年9月到11月在德国进行为期6周的学习交流,成为我市职业学校教师赴德学习第一人。还聘请了20余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这样,我校的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教学活动与企业需求就更加贴近,逐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对于我校在学以致用方面所做的努力,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理想状态还有距离,我们必将扬长避短,将学以致用做为教学的主体要求力争达到完美境地。
硬件设施曾一度成为制约我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教育设施的落后,使我们无法跟上现代职业教育的节拍,知识在更新,技术更是日新月异,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在以往问卷调查中,师生反映最为强烈的便是实习工位不全,设施落后,对此,为了增强学校发展后劲,我校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四处奔波跑项目,千方百计找资金,努力加大在育人环境、实训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09年“国债”项目,投资900余万元新建焊工实习大楼和宿舍楼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完成,交付使用,我校将新增建筑面积5000平米;为了进一步改善实训条件,经过艰苦努力,我们在市局争取到了60万元专项资金,此项款项将全部用于购置焊接和机加工设备。同时,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我校又在积极申请2010“国债”项目,主要用在电工专业的升级改造,努力打造品牌专业、特色专业。
两校合并后,由于专业多,硬件设施不齐备的现象仍然存在,依然需要我们加紧努力。力求合乎职业教育要求。
第二篇: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
学以致用,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精细管理,育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
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七界五次会议精神,围绕全会的主题,着眼于我们的工作实际,做为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校长,我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思考,依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以及各式各类的针对教职员工、学生、学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我分条理析,甄别筛选,本着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合乎现状的基本原则,本着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写出调研报告,核心性质的问题是三个方面,一是学以致用,一是精细管理,一是硬件建设。
眼下,我区的职业教育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年暑假,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合并,唐山工贸中专与古冶职教中心合并,实现了强强联合,这在教育管理、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新情况会有新问题,我们更需要依据现实情况,调查研究,巩固成绩,找出不足,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以往的职业教育,粗放型管理在职业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原因是教育管理方式不科学,专业变化大,教师配备变化大,很难做到管理上的精细化。管理上的粗放,直接导致学生所学技术不过细、不过硬。两校合并后,专业更多,教师类型更多,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打造职业名校,创办拳头专业,培养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我们曾进行过深入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去考虑,去分析,针对这一问题,我校确立了立校、强校的精细化管理方案,确立了总体管理思路,制定了“1、2、3、4工程”做为工作思路。“1、2、3、4工程”就是贯彻一个体系,突出两条主线,抓好三个重点,强调四个建设。
贯彻一个体系:贯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努力实现认证。
突出两条主线:一是招生就业工作;二是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
抓好三个重点:其一是安全问题要常抓不懈;其二是迎接省教育评估督导以及省教育质量验收;其三是焊接实训楼的基建工程。
强调四个建设:一是队伍建设;二是专业建设;三是文化建设;四是功能建设。
随着这一管理思路的深入实施,必将逐步规范我校的管理,使工作深化、细化、科学化。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在波澜不惊中得到升华。
学以致用的问题,也是长年困扰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校所学技术知识,步入社会后无用武之地。学非所用,做为学校徒劳无功。做为社会技术人员匮乏。那么,职业学校服务社会的技术平台作用就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一问题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我校的繁荣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对我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考察调研,我们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并开辟途径、寻找渠道,开动脑经想办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以大企业作为依托,努力实现定向培养,以名校作为依托,努力实现联合办学,自2006年与首钢技校联合办学以来,联办校已达5家。我们与山海关桥梁厂高级技工学校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得到了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政府副区长王俊合同志曾亲自到会并讲话。我们主办了联办学校研讨会,使“联合办学互利双赢”更具规范化、长效化,为我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领域。
在教学上,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分别到南厂技校、机械技校和山海关桥梁厂高级技校进行参观、学习、交流。通过走出去使大家不仅找出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发觉了自身的优势。在吸收消化的同时努力做到扬长避短,逐步缩短与名校的差距。从学校的长远发展出发,积极支持鼓励老师进修学习,学校努力争取名额派老师外出学习、交流,先后有教师到石家庄、天津、辽宁、宁夏、江苏等地学习。我校王海棠老师08年9月到11月在德国进行为期6周的学习交流,成为我市职业学校教师赴德学习第一人。还聘请了20余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这样,我校的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教学活动与企业需求就更加贴近,逐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对于我校在学以致用方面所做的努力,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理想状态还有距离,我们必将扬长避短,将学以致用做为教学的主体要求力争达到完美境地。
硬件设施曾一度成为制约我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教育设施的落后,使我们无法跟上现代职业教育的节拍,知识在更新,技术更是日新月异,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在以往问卷调查中,师生反映最为强烈的便是实习工位不全,设施落后,对此,为了增强学校发展后劲,我校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四处奔波跑项目,千方百计找资金,努力加大在育人环境、实训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08年“国债”项目,投资900余万元新建焊工实习大楼和宿舍楼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完成,交付使用,我校将新增建筑面积5000平米;为了进一步改善实训条件,经过艰苦努力,我们在市局争取到了60万元专项资金,此项款项将全部用于购置焊接和机加工设备。同时,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我校又在积极申请2010“国债”项目,主要用在电工专业的升级改造,努力打造品牌专业、特色专业。
两校合并后,由于专业多,硬件设施不齐备的现象仍然存在,依然需要我们加紧努力。力求合乎职业教育要求。
2009年12月
第三篇: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安排,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报告。为配合常委会审议报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由分管副主任那音太为组长,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市人大代表为成员的调研组,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政府相关工作汇报,实地查看了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卫生学校、市八职高、市城建技校的发展情况;分别召开了由市教育局、市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市财经学校、市轻工业学校、市育才职业中专、市四职高、土右旗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负责人和市技工学校、北重技校、矿山技校、包钢技校、电力技校、机械技校负责人参加的两次座谈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兴起,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加强,初等职业教育得到普及,成人职业教育培训全面深化,全市职业教育规模正在逐步扩大。截止20**年底,全市拥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6所,有专任教师1621人,在校生23767人;中等职业学校38所,有教职工3372人,在校生4.6万人(包括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全市职业教育共开设35个专业大类209个专业,其中精品专业和重点专业 38个,已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实训基地7个。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普遍实行了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逐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高、中、初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从调研情况分析,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级政府把扩大招生规模作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强组织和领导,克服普通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跨地区招生等措施,指导职业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由20**年的9777人扩大到20**年的18125 人,职普比例由20**年的1:1.97变化为20**年的1:1.03,基本达到了国务院提出的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我市工业化城市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重点院校建设进一步加强。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方式,从资金和政策上逐步加大对重点院校的扶持力度。从调研组对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卫生学校、市八职高等重点院校的实地调研情况看,这些院校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紧紧抓住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机遇,进一步转变办学观念,明确做优、做强、做大的发展方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合理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打造具有特色的精品专业和重点专业。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和教学设备的投入。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建成的5所国家级重点院校和6所自治区级重点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能力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和教学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专业结构和布局与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适应,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的示范作用更加突出,带动了我市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三)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我市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
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创新办学模式。职业教育由过去单一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封闭式办学及依靠政府的办学模式,逐步转变为全日制学历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并重、开放办学及依靠市场的办学模式,基本实现了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形成了多证书、订单培养、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委托代培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打破多年的地区限制,建立多元化办学机制,逐步形成了上靠高职院校、中联用人单位、下辐射周边地区的公办、民办及企业办的多元化、开放式办学格局。
(四)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各类职业院校把毕业生就业安置作为促进自身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强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积极采取措施,广泛与区内外各类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根据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年一次性就业率达8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8%,其中一些重点专业就业率达100%。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成绩显著。市政府根据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制定了包头市职业培训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积极引导和支持职业院校发挥现有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办学功能,扩大为经济建设的服务领域。依托重点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和初中成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建立多种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创业培训基地,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年培训4万人次,促进了就业再就业,为我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良好,为全市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均衡发展、资金投入、管理体制、资源共享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我市职业院校的隶属关系较为复杂。高职院校中有的直属市政府管理,有的隶属企业管理;中职学校中有的隶属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有的隶属行业主管部门管理,有的隶属企业管理,其中技工学校又隶属劳动部门管理,职业高中隶属各旗县区管理。这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体制,影响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
(二)资金投入不足。按照国家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30%用于职业教育。由于我市基础教育历史欠帐较多,目前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基础教育建设,对于教育成本较高的职业教育相对投入不足。各级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支付教职工工资和办公经费。隶属于企业管理的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只能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重视程度而定。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教学设施装备水平的提升,基本依靠院校自筹资金解决。这种经费投入现状,使部分院校实习实训场地短缺、设施设备落后的局面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改变,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专业教师短缺,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市职业教育尚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教师的调入和聘任没有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对教师专业结构的要求。多数院校在编制空缺的情况下,专业教师的调入和聘任仍然受到很大限制,专业教师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情况普遍存在,造成专任教师中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倒挂(国家规定二者比例为4:6,目前我市的现状为6:4)。由于结构不合理,一专多能或“双师型”教师较少,无法满足职业院校教学的需求。
(四)职业教育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部分发展较快、急需扩大规模的职业院校,受教育设施用地、实训基地、教学设施设备及师资等资源因素的制约,发展空间有限;而有的职业院校由于管理、投入、生源和基础薄弱等多种原因,发展后劲不足,只能维持现状,造成资源闲置。原有的18所技工学校中,因主办企业破产、改制和学校合并、撤销等原因,停止办学的有9所,无生源改为企业培训机构的有2所,现在仍在办学的7所技校也同样由于体制、机制、经费、生源及师资等原因,发展受到限制,急需进行资源整合。
三、几点建议
(一)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事业的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各级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将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继续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制定和完善鼓励、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按照相关法律规定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和国家资助项目的配套资金,研究制定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投资职业教育事业的政策,督促企业落实相关法律规定的职工培训教育经费,促进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
(三)积极探索和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要根据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坚持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相结合,充分发挥有效资源效能的原则,打破地区、部门、学校界限,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探索和推动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联合重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高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职业教育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强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优化教师的学科结构,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继续深化职业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聘任制度,形成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流动机制。首页12尾页
第四篇:关于区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关于区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大全
为全面了解全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一步推进XX区职业教育科学健康发展,近日,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先后深入到武威信息工程学校、XX区培训中心、XX区兴宇职业技术学校、XX区职业中专等7所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全区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XX区现有区属中等职业学校4所,占地面积474亩,教学设备总价值7670万元,图书27.9万册,开设专业19个,教职工349人,其中,专任教师 313人、“双师型”教师148人,在校学生4572人。有职业培训机构54个,职业中介机构11个,职业技能鉴定所12个。区职业教育基本形成了以职业学校为主体、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补充、公办与民办共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职业培训并举的体系。
(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势态良好。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及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促进了全区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一是研究制定了《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体制保障。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急需人才。从2011年起陆续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人才15名、招录应届大学毕业生44名。三是优化整合职教资源。先后将区水利学校、乡镇企业学校、农业机械化学校和卫生学校整合到区职业中专,今年7月又将永昌职业中学整体并入区职业中专,为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四是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全区职教招生正努力向“职普比大体相当”的目标迈进。
(二)加大投入,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一是依法保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2012~2014年,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分别为76.14%、76.11%、38.54%。二是加大区职业中专建设力度。多途径筹措资金2亿元,实施了区职业中专异地迁建项目,新建校区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 7.6万平方米,可容纳学生6000多人。三是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区职业中专建成了万兆到楼宇、千兆到桌面的有线网络和覆盖全校园的无线网络,开发建设了10tb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兴宇职校建成了5个多媒体室;成人中专装备了2个多媒体综合微机室。四是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以“民办公助”形式筹建了XX区兴宇职业技术学校,该校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教学楼,购置了各类实验实训设备,建成了占地200亩的金帆农业科技园和年产3000 吨杏鲍菇及北虫草工厂化生产项目;凉州成人中专投入700多万元,完成了学校搬迁,修建了汽车驾驶与维修实训基地,引入了260多万元的护理实训设备和 485万元的汽修实训设备,新建7000多平方米的塑胶操场;武威西牛职业技术学校投入560多万元,修建了占地70亩的机械加工实训基地。
(三)狠抓教学质量,学生就业渠道不断拓展。始终把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对接、与就业创业对接。一是加强专业建设。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先后建成了幼师、服装、电算会计、种植、养殖、汽车运用与维修6个市级骨干专业;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 2个省级骨干专业。2015年新开设了电子商务、医学护理、现代农业、新能源动力工程、供电运行等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训、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和教师评价体系建设四项工程,采取省内外培训、进企业实践等形式,全面提升教师职教理念和教学能力。近三年来,全区共培养市、区级学科带头人20名、骨干教师38名,获区级以上奖项91个;自主开发精品课程1门,校本教材14本,完成省级教研课题2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70多篇。三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各学校不断完善、更新现有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依托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全区已建成96个校内实训室和37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四是加强教育教学管理。通过建立常规教学流程测评、开展职业学校联片教研活动、落实学生竞赛奖励机制等措施,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15年共有314人参加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招生考试,其中65人通过单考单招、推免等方式已录取;249人参加考试,其中二本上线34人,二本上线率13.7%。五是紧紧围绕工业强区战略,深入企业了解用工需求,适时与企业进行就业岗位对接洽谈,尽力疏通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各类企业就业的路子,探索了联合办学的经验。
(四)创新方式,职业技能培训水平进一步提升。结合实施工业强区战略、“1236”扶贫攻坚行动、精准扶贫、“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下山入川”工程和工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各职业学校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劳务品牌培训、省级农村创业和技能带头人示范性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两后生”技能培训等劳动力技能培训,从而增强了各类人员的创业和致富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不浓。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人认为上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才是学生最好的出路,社会、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偏差,导致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加之对职业教育的各种优惠政策宣传不够,学生和家长的认知度不高。
二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由于缺乏科学统筹,办学者追求短期效益,致使各学校专业设置类同、特色不明显。如驾驶员培训、汽车维修、电子信息等专业在各职业学校重复设置,造成资源浪费。
三是“校校联合、校企合作”不紧密。各职业学校单打独斗,互相竞争,不能很好的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校校之间缺乏合作意识,校企结合不够紧密,造成学生所学知识和实践操作差距较大、学校教学不能克服各自的“短板”,制约了我区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四是师资力量短缺,职业教育优势不强。止目前,全区职业中专“双师型”教师只有148名,占全体教职工349名的42.4%,占4572名在校学生的 3.24%。师资力量短缺、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短缺,不能满足各专业授课需求,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职业”优势发挥。
五是职业教育与本地产业结合不够紧密。XX区是人口大区,农业人口、闲散人员较多,而目前的职业教育不能为当地企业输送所需的人才。另一方面,面对“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不够,职业教育未能充分考虑凉州农业大区的区情,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不明显。
六是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职教经费历史欠账大,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实训设备不能满足需求。如各学校现有的部分教学设备陈旧、落后、参差不齐。实训基地建设跟不上技术更新的步伐,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学校,学生活动训练场地小,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三、意见建议
(一)加强宣传,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区上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报刊等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贯彻落实并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法》以及上级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重点宣传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树立“行行出状元”的社会就业导向,运用各种有效载体,努力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大力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各职业学校要结合专业优势和办学方向,不断优化学校发展环境,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取得社会认可和支持。
(二)有效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加强统筹、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强化政府统筹的主导作用,建立由区政府办、教育、发改、财政、人社、工信、农牧、扶贫、商务等为成员单位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适时专题研究、协调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XX区民办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办法》,清理、规范区属各类民办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合理统筹、调整、安排类同专业,防止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体现各自特色。各部门、行业的职业培训项目优先安排在区职业中专实施,使区职业中专逐步成为全区劳动力技能培训、技术推广、扶贫开发等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和技能培训的主要基地。全力配合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二是强化学生德育教育,注重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利用对口招生考试和单考单招、推免录取、中高职五年一贯制、“3+4”(3年中职+4年本科)等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扩大中职毕业生升高职、升本科的比例,显现职教优势。
(三)加强“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实现职业教育组团发展。一是校校之间、校企之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讨教育教学、交流经验成果、“会诊”共性问题、寻找各自的“短板”、共商解决的途径。二是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开展技能大赛、学术研讨,以此来检验学校的教学水平、校企之间的技能对接,从而提高教学、实训水平。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职业教育紧缺人才。鼓励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到职业学校兼职。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实习,优秀教师到各校轮流“做客”授课。四是完善教师岗位培训制度。实行三年一周期全员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教师外出进修学习,逐步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组建起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五是区教育局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精神,以XX区职业中专为依托,联合区内职业教育学校、培训机构和企业组建XX区职业教育集团;有针对性地聘请区内外中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机构专家和企业高级技师等,建立职业培训专家库;精选一批区内外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并达成合作意向,建立实训基地库,确保各类培训项目的师资和实训基地得到有效保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序竞争,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四)加强本地产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为我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一是科学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围绕全区打造风电光装备制造、物流、包装、农产品精深加工、液体经济、甜高粱、现代畜牧业等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长短(班)结合,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培养一批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的技术人才。区职业中专重点发展面向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等方面的专业,积极创办医学护理及老年人护理、心理疏导等专业,把电子商务、学前教育、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械加工等专业打造成省级品牌专业。兴宇职校围绕涉农专业,依托金帆农业科技园,争创现代农业类品牌专业。成人中专依托驾校和汽修实训基地,重点办好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西牛职校重点办好机械加工等机电类专业。体现各自的品牌特色,提升我区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二是围绕“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加快农业产业化培训,实现村村有各类农民技术员,户户有科技明白人的目的。
(五)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项目资金,加强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电子商务、汽车维修、现代农业、机械加工、信息技术、学前教育等专业实训基地,构建适应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实验实训体系。将电子商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中心建成省级示范性实训中心,将金帆农业科技园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专业示范园。二是吸纳引进民间资本。建立政府、企业、社会投入等多元投入机制,新建、改扩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优势专业。首页12尾页
第五篇: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推荐)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辉煌和前几年的低谷后,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好机遇。能否把握这个机遇,把我市职业教育做强、做优,做出株洲教育品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事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为此,20XX年3月中上旬,我们组织部分教育界委员和教育界专家,对全市职业教育重点特别是城区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考察了4所高职学院和城区7所中职学校(其中技工学校3所,民办职校2所)和个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召开了4次部分职业院校领导、教师代表和1次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专题座谈会,向全市34所职业院校发放了调查表,就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调查后,委员和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市职业教育起步早,历史长。早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十分重视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职业教育一度成为我市教育事业的一大亮点。近几年,我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株洲经济的战略措施,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优势比较明显,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职业教育层次多,类型丰富,办学形式多样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经过几次资源整合,初步形成了高职与中职协调发展、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一是完善了层次结构。全市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42所,其中高职学院4所,中职学校38所。特别是本世纪初高职院校的发展填补了我市培养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的空白。目前我市高职院校数量仅次于长沙,排名全省第二。二是形成了多元办学格局。从区域来看,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集中分布在市区,中等职业学校市区和县(市)各19所。从办学主体来看,教育行政部门主办中等职业学校7所,劳动部门主办1所,其他行业主办5所,另25所为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力量举办中等职业学校虽然规模小但学校数量占中职学校总数的65.8%。(见表一)三是办学形式多样化。为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各职业院校在举办学历教育的同时,面向下岗职工和城市再就业人员,面向“三农”,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积极开展了函授教育、网络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目前全市设在职业院校内的国家和省级高级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就有10家,国家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1个。近两年培训企业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0万人次。与此同时,各职业教育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如湖南铁道职院、湖南铁路科技职院、市职院、市技术学院等分别与时代集团、株洲汽齿有限公司、三一重工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湖南化工职院、湖南铁路科技职院等院校还积极与国外如日本、印度NIIT等企业合作。市中职学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文化和专业基础课、在企业一线学习操作技能,学习期间学生还可获得企业报酬,免费入学,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学习负担,目前该模式被教育部列为全国100个“工学结合”试点单位之一。
(二)职业教育发展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
一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连年攀升。20XX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11907人,较上世纪末增加8500人;在校生达2.8万人,增加2.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27067人,增加1.1万人,在校生5.1万人,增加0.4万人。在校生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学校有5所。高等职业学院由“九五”期间的1所发展到4所,在校生8000人以上的高职学院2所。
二是形成了一批品牌学校、品牌专业。我市职业教育是伴随着株洲工业新城发展壮大起来了。多年的办学历史已形成了自己的的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有着“职业教育排头兵”之称的湖南铁道职院、“铁路‘黄埔军校’”美誉的湖南铁路科技职院和“现代技工的摇篮”的株洲技术学院被媒体誉为“株洲职业教育的三杂奇葩”。20XX年,湖南铁道职院又以雄厚的实力评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全国首批28所立项建设院校之一(湖南省仅2所)。湖南化工职院的化工类专业、湖南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焊接专业、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的烹饪专业等成为湖南省特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国家级重点中专5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5所,农村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5所,围绕支柱产业建设成了一批涵盖机械、机电、化工、信息技术、商贸等领域的骨干特色专业。
(三)职业教育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
株洲由7000人的小镇崛起成78万人的现代化工业城市,职业教育挥写了浓重的一笔,全市各级各类企业活跃的一批骨干大部分来自我市职业院校。近几年,各职业院校坚持“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致力于深化改革,克服困难改善办学条件,创新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近三年,每年都有一万多名职业院校毕业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管理一线。据统计,目前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3%。(见表二)一些紧缺技能型人才如饭店服务类、化工类、机加工类专业供不应求,学生在毕业期间就可拿到800—1000元实习工资。特别是目前我市职业院校的学生96%来自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培训新农民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不少毕业生回乡后自主创业,成为了当地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民营经济的带头人,有的成为了村干部,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还有部分毕业生到沿海地区就业,不仅促进了剩余劳动力转移,有的几年后带回了新工艺、新技术,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正成为我市“不冒烟的工厂”,在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当前制约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有优势,有特色,有潜力,但发展水平不平衡,发展条件受到限制,特别是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形势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到职业教育优势的进一步发挥,而且影响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对今后形成人才智力优势和经济建设的跨越发展造成潜在危机。
(一)资源分散影响发展职业教育合力的形成目前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和部门共同办学的多元格局虽然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界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但由于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效益的发挥。一是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分属劳动、农业、扶贫办等部门,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二是职业院校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各自为政,专业设置重复,招生恶性竞争,建设重复浪费,没形成职业教育发展合力。三是缺乏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机制,校企信息缺乏有效沟通机制,校企合作推动难度较大。四是民办职业教育数量多,质量差,亟需调整。
(二)经费投入不足制约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由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大部分学校设备陈旧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是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政府投入的主要是学校教职工人头经费,学校主要依靠收取学杂费维持运转。据统计,近三年我市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的学杂费收入分别占到总收入的72%和59%(见表三、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同时加重了学生家庭负担,部分贫困学生无法接受职业教育。大部分学校为了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负债运行。目前全市职业院校负债总额2.7亿元(不含湖南铁路科技职院、湖南化工职院和市技师学院搬迁费用),其中中职学校负债4910万元,高职院校负债2.2亿元。二是经费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用于职业教育培训”和“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没有落实。三是人头经费和生均经费没有很好落实。目前财政投入学校的人头经费也没按编制拨足,学校利用缺编指标外聘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工资无法解决,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四是获取经费渠道单一,学校贷款困难,造血功能不强。
(三)技工队伍薄弱,劳动准入制执行不严
目前,我市无论从各类各级人才拥有数量,还是劳动者受教育的整体水平都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据劳动部门提供的数字,目前全市共有中级以上技工98997人,占工人总人数的37.42%,还不到工人总数的一半。在高级技能人员中,高级工18390人,占工人总人数的6.95%;技师1850人,占工人总人数的0.69%;高级技师157人,占工人总人数的0.06%。技工人才严重匮乏。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存在差距,先培训后上岗,转岗必须经过培训再上岗的制度尚未真正落实,一些企业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职业院校毕业生当地就业,影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三、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我市要抢抓机遇,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做强做优,铸造职业教育名牌,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资源。
(一)树立大教育观,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教育的“两翼”,只有两翼齐飞,教育才能真正发展。目前我市正面临中部崛起和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大好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四大战略”,提出到20XX年要把株洲建成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目标。现代化大工业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大量人力资源的支撑,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打造特大城市,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实力,必须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彻底摒弃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对职业教育要特别的关心和特别的支持。一是要确保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切实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二是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并适当降低中职生的学费标准。目前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下层下阶层,大部分学生家庭比较贫困。降低学费标准,保证与普高学生学费标准大体相当,可以保证更多学子的有机会进入职业学校学技能、学技术。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职业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这种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由政府和市场共同调节。市场调节保证职业教育的效率,政府调控确保证职业教育的公平。做强做优株洲职业教育,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1、统筹职业教育管理,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是一项牵涉到多部门、各行业乃至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必须建立由政府牵头,教育、发改、财政、人事、劳动、农业、扶贫等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或职业教育协会,定期研究和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
2、统筹职教经费管理,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目前,一方面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可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分散。要集中有限的经费用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刀刃上。一是统筹管理各部门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如由职业教育领导小组统筹扶贫资金、“阳光工程”专项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经费、农村科学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费以及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用于下岗职工再就业与转岗等培训经费。建议将这类培训任务交职业院校完成,其费用由相应部门拨给院校,确保职业培训的资金用于职业教育发展。二是统筹管理职业专项经费。建议政府从20XX起每年预算内安排900万专项经费,分别用于实习基地、重点专业和师资培训。三统筹落实政策经费。落实好人头经费和生均经费。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任何部门不得挤占;落实好和“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用于职业教育培训。四是率先制定出台我市承担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任务企业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五是保证职业教育发展配套经费。“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将实施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国家启动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1000所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工程。湖南省也将投入2.5亿资金建设30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4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20个省级重点实习基地。我市要围绕支柱产业,重点扶持一批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职业院校和专业,并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和资源共享的一流实训基地,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打造株洲职业教育名牌。此外,市财政还应按照各校应有教师编制,将人头经费足额拨付到校,支持职业院校聘请“双师型”教师。
3、统筹专业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专业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名牌学校需要名牌专业支持。名牌学校和名牌专业是职业教育两张重要名片。政府要加强管理,调控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一是实行专业准入制,对学校专业设置严格审批,把好专业入口关。二是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督导评估,对专业条件差,招生人数少,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限期整顿或者停止招生资格,把好专业发展关。三是对骨干专业进行资金扶持,支持专业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做强做大一批市级乃至省级和国家级精品专业,把好重点专业建设关。
4、统筹需求信息,搭建校企合作桥梁
调研发现,无论职业院校还是企业,普遍反映缺乏校企双方供求信息的有效沟通渠道和机制。一方面职业院校和企业要改变现状,不能等靠要,应主动上门沟通联系。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做“媒人”,通过成立校企联谊会、建立校企供求信息网等形式,定期组织活动,发布供求信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5、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一是建议把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列入各级政府的责任目标,作为考核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督政与督学结合起来,推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定》在各地的贯彻落实。二是实行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评估制度。建立以就业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就业率、就业质量、可持续就业能力、心理和身体素质作为评价学校的核心指标,以是否能有效满足学生就业需求来评价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办学条件、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制度。客观公正地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公开学校指导思想、就业率、就业质量、课程设置、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弓导社会合理选择就读学校。三是全面评估民办职业教育。民办职业教育是初中毕业生高峰期的产物,为满足应届初中毕业生求学的要求发挥了作用,但大多数民办职校没有校园,缺乏师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发展前途径堪忧。因此,调整民办职业教育势在必行。一方面应严格控制民办职业教育申办资格,鼓励和支持办学思想端正、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发展,另一方面对现有民办职业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凡不具备发展条件要停办,或与公办职业院校合并,以确保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三)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努力促使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协调并进。一是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人事改革制度。在确定和支持1—3家职业院校和企业作为市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同时,加快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建立绿色通道,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职业教育好职业教育的“航空母舰”。二是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片面追求学历面轻视技能的做法,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有关部门加大监察力度,建议人大、政协对此加强监督检查。三是要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激励机制。提高一线技术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是扭转追求高学历、鄙夷职业技术的社会观念、价值取向的根本性措施。劳动保障部门要提高新聘中职、高职生的月薪指导价位,吸引更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服务本地企业。建立奖励制度,对突出成绩的优秀工人、高技能人才给以奖励。在劳动工资、奖励等制度政策上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四是加大宣传国义,大力宣传技术工人在经济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爱岗敬业、倾情奉献和不断进取的人和事,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职教人才成长的社会舆论。
(四)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增强职业院校活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改革发展之路,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是职业教育获得发展和新生的根本出路。改革办学机制,促进多元办学,也是职业教育拓宽融资渠道、改善办学条件、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是创新办学体制,促进职业教育多元化。要选择试点单位,积极推进公办职业学校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鼓励公办职业学校引进民办运行机制,探索与企事业单位、其他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合作,形成多元的办学格局。允许职业院校在校内在或职业院校在社会企业内合办合作创办工厂、车间,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职业院校独立或与社会企业联合创办的工车、车间享受征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是创新办学模式,走集团化、地方化之路,打造株洲职业教育“联合舰队”。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生源高峰期过去,职业院校在适度控制规模、做强做精的同时,可以通过联合办学、组建集团等形式,互补资源,扩大办学规模,避免重复建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支持、学校自愿等方式,打破部门、行业、地域界限,采取高职与中职、公办与民办、市区与县市、学校与企业等多种联合办学形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招生、就业、师资、实训基地等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以办学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学校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组建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
三是推进校企合作,丰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两条腿”。职业院校要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办学局面,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和职后教育相结合,打破原来单一的学历教育模式。要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准则,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的职业教育,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实行开放式办学,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推进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开放式培养人才的新模式。职业教育只有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创新机制,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