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统战社会化发展趋势

时间:2019-05-13 00:3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讨统战社会化发展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讨统战社会化发展趋势》。

第一篇:探讨统战社会化发展趋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之路,是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这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势必引起统战格局的新变化,对目前统一战线提出新要求。统一战线要跟上时代步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发挥好执政兴国的法宝作用,就必须研究

社会结构变化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把握新形势下统一战线的发展趋势和工作策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做好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的工作。

1、统一战线的战略地位将更为突出。统一战线历来是党执政兴国的一大法宝,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整合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政治法宝,统战工作的战略地位将更为突出,其工作也由过去的“隐性化”而变得现在日益“显性化”。他的建设与发展,将直接决定着党的领导能力与执政水平。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经济与社会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结构多元分化,这种分化往往会对国家与社会形成深刻的政治冲击,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如何顺应社会结构的分化?又能保持社会的整合与国家的统一?这一新课题在对新时期统一战线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充分衬托了统一战线对党在新时期巩固执政基础,全面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战略价值。理论与实践表明,社会结构越是分化,社会各种力量越是活跃,党的领导与执政越需要统一战线。对于新时期党的领导与执政来说,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统战成员的政治意愿将逐步纳入社会主义民主化和法制化轨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方略的逐步实现,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制意识已明显增强,政治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扩大各社会阶层、团体参政议政的途径与空间,是在社会结构不断分化的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不断扩大统一战线各方面成员的有序政治参与,并把他们的政治意愿和要求逐步纳入社会主义民主化和法制化轨道。统一战线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政治与制度的优势,能直接促进参与的扩大和参与质量的提高。为此,有效地开发统一战线所具有的政治协商功能,全面确立民主协商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式,通过发展民主协商来增强统一战线的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应是统一战线应对多元利益结构与多元利益要求的重要战略选择。在当前形势下,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创新与制度的完善,它即推动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走上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建设道路。

3、统一战线社会化趋势将越来越显著。新世纪统一战线的对象不断增加,范围空前扩大,工作将进一步从大陆扩展到海外,从上层延伸到基层,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小政府、大社会”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管理和运行模式推动下,大量社团和民间组织的出现和蓬勃发展获得了有利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具有统战性并能够承担统战工作的社团组织逐渐增多,从我国社团的发展趋势看,所涉及的领域不仅包括政治领域,还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诸多领域;社团不仅联系中国社会各阶层,而且有的与国外华侨、华人、我国港、澳、台同胞有联系,甚至有的社团与海外社团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社团将成为统战工作潜力巨大的新的战略领域和着力点。以上说明,新阶段的统战工作的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需要动员和依靠更多的社会力量协同作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党重视、全社会支持、各界人士参与统战工作的良好局面。

4、统一战线的内部关系越来越趋向于复杂。随着社会分层化的进一步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作为建设者纳入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同时,统一战线内部原有阶级、阶层不断分化、流动,新的社会阶层与原社会阶层的关系,以及原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都更趋复杂。统一战线内部各种复杂的关系,其实质是利益关系,这里的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政治、文化利益,是三者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一是统战对象对利益的追求出现多层次。来自于不同阶层的统战对象,隶属于不同的集团,有着不同的利益要求。他们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同时,一些具体的利益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以利益为本形成的差异,是过去统战工作不曾有过的,它将改变统战工作由以往单纯的团结为主转向如今以协调各方利益为主的通力合作的工作方式。二是统战对象的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利益追求上的多层次,必然导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其表现是,各个利益集团都站在各自的位置上来看待社会的政治思想、经济利益以及自身的社会地位。基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就得出种种对客观世界的不同看法及评价,从而形成了价值观念多元化

第二篇:浅议加强统战社会化不断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根据这一要求,统一战线同样肩负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使命。

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作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

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不仅包含了祖国大陆范围内的所有社会阶层和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而且还包含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统一战线的这种社会属性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决定了统一战线工作社会化发展趋势。因此,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大力推动统一战线社会化发展。这是革命的实践和科学的总结,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统一战线的科学运用。

一、大力推动社会化发展,是坚持统战基本理论并结合实际不断发展的过程

统一战线从建立到不断巩固和发展,其过程始终贯穿社会化,是统战理论普及教育和科学运用的基本形式和基本经验。统一战线是具有不同具体利益的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所结成的联盟。这种本质属性,决定了统战工作必须面向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社会化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激化活力,促使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发展和壮大,为完成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发挥巨大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工作社会化,在夺取政权过程中就得到了科学运用和大力发展。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都是推进统战工作社会化的倡导者、践行者,并树立了光辉典范。他们曾运用统战工作社会化这一基本方式、方法,与国民党进行过两次合作,取得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加大社会化工作力度,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主动走到社会各阶层、各界人士中去,成功地运用统一战线孤立与人民为敌的国民党反动派,壮大革命势力,取得推翻压在人民头上三座大山的彻底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所以称统战工作社会化是统一战线在革命和实践中科学运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经验。

全国解放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统一战线工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统战工作社会化随之得到进一步推进,工作社会化更见成效。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由遭受压迫的地位改变成为国家的主人。统战工作的更加社会化,拓展了统战工作范围,扩大了统战工作影响。在社会化的推动和影响下,他们焕发政治青春,参与国家大事,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特有的重要作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提出了新时期统战工作的任务,为统战工作社会化开辟了新的途径、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工作条件。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已经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概括起来,主要是:

(一)就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邀请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政协委员进行政治协商,直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

(二)积极联络各族各界各方面的人士,交流思想,统一认识,协调关系,搞好团结;

(三)为民主和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和各方面人士民主监督,建言献策的作用;

(四)主动联络和真诚团结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调动他们参加祖国建设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积极性;

(五)建立和健全各级工作机构,建立一支高素质统战工作者队伍,促使统战社会化工作更直接面向社会,与工作对象的联系更加密切,社会化工作领域不断拓展,把社会化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二、大力推动统一战线社会化发展,应把握的工作原则

社会化发展既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是一个自觉的过程。之所以说它是自然的过程,就在于统战工作社会化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我们只能适应发展变化的本质要求,不能违背、抵抗其根本指向;之所以说它是自觉的过程,就在于我们能了解、把握、顺应其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统一战线发展的客观要求所提供的现实可能性,自觉地推动社会化发展。因此,掌握好工作原则,对于大力推动统一战线社会化发展至关重要。社会化不是扩大化、随意化、随便化,在大力推动统一战线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

推动社会化发展,要始终坚持政党性原则。一方面,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持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治格局的长期稳定。另一方面,必须始终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支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和地方大政方针的协商,参与国家和地方事务的管理,鼓励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充分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唯其如此,统战工作社会化,才能发展,实

第三篇:试论公共服务社会化与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试论公共服务社会化与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序 言

公共服务市场化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在行政改革实践中,都采用了市场化治理的模式并取得了诸多积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的公共行政改革也在稳步推进。当前,我国正着力于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公共服务要以人为本并注重效率和公平原则,在此基础上立足本国实际,应对和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难题。以市场化为价值取向,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含义

所谓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指政府“筹集各种资源,通过民主政治程序设定社会需要的优先目标;与此同时,又利用私营部门之所长,组织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具体而言,即指政府通过政治过程作出决策,确定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标准,然后以市场机制为杠杆,通过多种方式调动私营部门、非赢利部门等组织的参与,在竞争中完成公共服务的供给。其目的是在政府部门不放弃公共政策制定责任的前提下,通过引进市场机制,挖掘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公共服务市场化突破了政府决策、政府执行的传统模式,通过政府权威与市场交换之间的复合配置,凸现了双方各自的功能优势,从而为政府以更高效更经济的方式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提供了可能

二.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突出社会问题 在我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地区间和城乡间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偏大、资源环境约束增加、内外需失衡、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又与我国当前存在的两对突出矛盾密切相关:一是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质量低下之间的矛盾;二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完善对政府职能的新要求与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之间的矛盾。公共服务是维护社会基本公平的基础,通常发挥着社会矛盾的“缓冲器”作用。因此,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改善我国公共服务

状况,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经济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突出矛盾,顺利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有利于健全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机制

当前在我国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中,没有形成可持续的财政支持体制,没有建立规范的政府分工和问责机制,没有形成地区间和城乡之间资源的公平配置制度,由此严重影响了公共服务所提供的数量和质量,并制约了公共服务基本功能的有效发挥。加强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强化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责任,促进政府间间接竞争机制的形成,有利于健全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各种体制机制,引导各级政府逐步树立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职能观和绩效观。

(三)有利于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管理与监督

随着信息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国家之间、地方之间公共服务的差异也越来越敏感,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知道政府在公共服务上花了多少钱,更关心这些支出取得了哪些效果,对公众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什么切实的改善。从满足信息需求的层面来看,加快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并形成定期公开报告制度,不仅为政府进一步改善我国公共服务提供决策参考,而且可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提高他们参与政府管理和监督的能力,有利于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利于提升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

(四)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整体配置效率

政府资源配置的职能不仅没有削弱而且还在不断加强。虽然2005年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18.5%,但从政府实际能支配的资源和职能范围看,我国属于“大政府”国家。面对全球性政府规模不断扩张、政府掌控资源不断增加的趋势,改善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率,特别是加强其核心职责———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有利于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改善国民整体福利。

(五)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日趋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以跨国企业为代表的国际竞争逐步演变为国家间市场、企业、政府、资源等全方位的竞争。政府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国际竞争的后台支持,而是直接走上了国际竞争的前沿舞台。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其竞争力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政府竞争力又直接取决于其在资源配置中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因此,加快完善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确保政府的高效运行、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和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性选择。

三.当前公共服务社会化与市场化存在的问题

公共服务市场化在产生显著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值得我们予以关注。这些问题和缺陷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服务社会化不充分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有序推行,如何谋划在深化上做文章,强基础依然是各项工作的重点和关键。过去我国实行的行政机构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实际上还只是一种工具性改革,触点并非一改过去体制障碍得来的多种不公,只是在某种形式上发生些许变化。减员并未增效,或并未减负,庞大的财政供养也并未因此有所削减,反而逐年增加。机构重叠、冗员繁重、格式化管理模式和细则消耗社会大量资源和财力,其所占用的比重是社会生产总值接近30%。

(二)公共服务市场机制不健全

市场机制是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基础和前提。虽然我国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但转型后的市场经济发展时间不长,发育不很成熟,还未形成一个竞争的市场,尚未建立统一 完备的市场体系。而且,非政府组织不发达,缺乏有效承载由政府转移出来的公共服务能力。另外,私人企业还或多或少地受到政府行政性干预,主动适应市场的能力不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

(三)公共服务相关监管制度不完善

从西方各国的改革经验来看,健全、有效的法律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是实行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必要条件和制度基础。而我国相关的法制建设还处于初期,尚未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出租与承包等制度,绩效评估制度不明确,民主监督制度也需要进一步规范。

(四)公共服务相关制度执行随意

政府职能“缺位”和市场化“过度”;政府职责不清,放权过度、约束不足;行政管理体制缺陷;条块分割与不同层级政府间的责任划分不合理;改革过程缺乏统筹规划,制度建设滞后等等是其主要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责任的缺失。

四.完善公共服务社会化与市场化的主要措施

(一)培育公共服务社会化机制

推行公共服务社会化有助于经济社会良性发展,激活社会细胞,增强民众的荣誉感,社会责任感,有效地减少公共财政固定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公共服务社会化有效地规避了职权级别之争,不同的社会组织处在同一层面上参与社会服务,接受被服务者的监管。这种做法世界众多发达国家条件已经非常成熟,诸如日本和欧盟一些国家大众自愿接受社会组织服务还高于对政府的服务,形成整个国家两大服务主体。在我国,社会民间组织发展数量呈增长趋势,但所发挥的作用和效果并不明显,还是完全依据行政职能下的另一种形式存在半官方组织。比如红十字会、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慈善总会、科协、作协、美协、书协等带有强烈的官僚色彩,其服务的做法一律有浓厚的官场习气,普遍对社会民间组织的认识存在误区。有一些领导对这类组织的政策把握缺乏了解,思想僵硬,态度固执,很难形成行政职能与社会组织相互制衡默契,彼此宽容的服务效果,长期处于对峙互不信任的局面。

(二)加强公共服务市场化制度建设

只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保障市场化过程的规范化,便于政府监督和控

制。这就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减少市场化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因素。一方面,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防止私营部门弄虚作假和公私勾结。目前我国民主监督制度尚不健全,尚未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投标制度,也没有严格的审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化改革,难免出现“暗箱操作”,这样反而会增加公共服务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必须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反垄断法》等,并建立健全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投标制度,保证信誉良好、资质优良、价格低廉的企业承包公共服务项目。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立法,为公共服务社会化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三)完善公共服务相关的监管制度

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涉及政府行政权力在市场领域中的运用,政府在确定服务价格、挑选服务提供者、制定监管规则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裁量权。如果没有相关的监督制度作配套,就很容易发生贪污腐化、权钱交易等行为。国外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腐败丑闻不断,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国政府在推行此项改革时,要特别注意相关廉政制度的配套。除了推行网上办公、完善政务公开外,政府还需要规范相应的操作流程,保持各工作环节之间的衔接,同时要畅通投诉渠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积极作用。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人员的素质。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行使,最终还是要简化为人的具体活动,政府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高低。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看,培养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员,是对市场化的公共服务进行有效监管的当务之急。

(四)认真执行公共服务相关制度

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是政府的责任。不管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发展公共服务事业都应该是政府的责任。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改变的不是企业和当地政府领导或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在公共服务事业中引进和实行了市场机制,这种机制下政府的责任是遵循和利用市场经济规律来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政府不应该大包大揽,并不是事事都要政府自己办,政府应该做的是组织协调各方的力量共同去办,政府要从公共服务事业的经营者转变为组织管理者。具体而言,在把公共服务推向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政府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必须以结果为导向对市场化公共服务实行有效监管

政府要认真分析可能影响公共服务质量的若干因素,对其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因素实施监控,同时注意收集公众对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信息,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公共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其次,在具体实施方案前应做好可行性论证工作,减少改革的盲目性公共服务市场化需要一系列的条件作支撑,并非所有的公共服务都能成为市场化的对象,也并非所有的市场化改革都能取得成功,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除了经济和效率,政府还需要考虑其它众多的因素,有些领域的公共服务可能并不适合推行市场化。另外,公共服务市场化在节省政府直接资金的同时,也对政府在谈判技巧、监管能力、评估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在作出最终的决定之前,应该组织机构和人员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

总的来看,我国公共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和完善应该抓住以下两个重点:一是把市场能够做的事情交给市场,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把政

府的责任重点放在市场不能做和效能差的地方,把政府的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制定产业政策、规范市场、搞好基础设施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二是还权于民,调整与社会的关系,把原来由政府包揽的部分社会事务和社会公益事业转移出来,交给第三部门来承担,充实第三部门的社会职能,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社会作用。

随着行政改革的不断推动,第三部门的发展壮大,市场机制的逐渐完善,等等一系列外部因素的成熟,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这一目标将不再遥远。

第四篇:统战材料

当前基层统战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向“社会人”,统战对象的流动性日趋突出,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已经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必须依托基层联系统战对象,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基层统战工作。同时随着统战工作领域的增加和范围的拓宽,对统战对象的联系、服务工作越来越繁重,要把对统战对象的工作做细做实,也必然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基层的统战工作。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统战会议精神,我们对基层统战工作给以充分重视,积极探索,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基层统战工作难点并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

一、基层统战工作中的问题与难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基层统战工作作为新的课题也在不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存在着新的难点,需要我们去调查研究以寻求解决方法。通过深入基层搞调查、听情况、在实践的过程中主要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难点:

(一)、认识不足,思想不统一

新时期、新的形势下,统战工作应当顺应发展潮流,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展开工作,同样基层统战工作也应当把中心放在服务经济建设上。而基层统战工作者常年受传统的统战理论、统战工作方法束缚,一时难以转变思想将重点放在寻求经济统战工作方法上。这在思想上就难以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上来。

目前基层统战工作仅仅处在探索阶段。一方面,许多基层领导干部,以及统战工作者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仍然存在着“统战工作上层重要、中层次要、基层不要”的偏见,在思想上往往忽略了基层统战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基层统战工作作为统战工作中的新课题,许多统战工作人员并不懂得如何开展基层统战工作,工作方法上也存在着问题。难以及时转变统战工作的重心,紧紧围绕发展经济这一要务上来。没有解放思想,没有统一思想,就不能凝心聚力,就不能做好基层统战工作,使得基层统战工作只是空架子,过场子,敷衍了事,不能见效果、见成绩。

(二)人员缺乏、资金不足

基层统战工作常常会出现人员缺乏、资金不足等现象,这将严重阻碍着统战工作的顺利进行。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做好基层统战工作,发挥统战工作的优势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基层统战工作所面临的难点,也是基层统战工作过程中一个全新的课题。

(三)统战范围广、对象多。

基层统战工作同上层统战工作相比较,在统战对象上更加复杂,更加具体。

1、基层单位虽小,但工作对象多,有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工商经济界人士、对台、民族、宗教、侨务等备方面工作,可谓集数任于一身。

2、基层统战工作对象有许多不是知名人士,而是普通的党外人士,他们大都是企业、学校、科研单位的工作骨干,联系群众的面也较广,可以说,做这些人的工作是一项特殊性的群众工作。

3、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水平不同,各部门的工作特点和性质不同,因而工作重点对象不同。城区和郊区、企业和学校、街道和乡镇、都有所不同。

以往面向单位的统战工作如今转向具体的个人,工作将变的细致而复杂。如何将复杂的统战工作做得细致而全面,这又是基层统战工作的一大难题。

(四)、工作机制不完备、工作制度不健全

由于以往的统战缺乏完备的工作机制,缺乏良好的责任制度、与监督制度,以至于部分统战工作者没有责任心,工作时搞形式、走过场、做表面文章,导致以往基层统战工作中存在“工作范围窄,务虚多”的局面。难以将统战工作真正全面落实下来。

(五)基层统战工作缺乏活力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基层统战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经验可循。有些基层领导对于基层统战工作不加重视,不调查研究,仍然沿用旧的统战工作方法,生搬硬套,使得统战工作缺乏活力。那么如何发扬创新精神,根据各基层的实际情况,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开展特色的、有活力的基层统战工作是当前的又一难题。

二、基层统战工作中的方法与对策

面对以上所出现的问题与困难,我门应该积极探索,努力研究,发扬创新精神,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攻克难关。

(一)、加强学习,统一思想

对基层统战工作认识不足,思想不统一,就难以真正在基层落实统战工作。通过加强学习,统一思想能凝聚合力,联合可以动员的一切力量,才能切实将统战工作重心放到发展经济上来。

1、加强统战理论的学习。组织基层统战工作者学习统战理论,使他们认识到当前统战工作必须围绕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基层统战工作更应该充分发挥基层优势,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实行以经济统战的总策略指导工作,统揽全局。

2、加强基层统战理论的课题研究。基层统战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做好基层统战工作给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要迎接挑战,以理论武装自己,深入的理解基层统战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通过理论学习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创新精神找寻新的工作方法,处理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难题。

(二)、建立组织、完善网络

基层统战工作常常会出现人员缺乏、资金不足等现象,这将严重阻碍着统战工作的进行。统战工作队伍的组织网络建设又更为重要了。

1、有一支高素质的统战队伍。统战应引起基层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党委和政府要从财力、物力、人力上积极支持基层统战工作,这是开展基层统战工作的物质保证。基层统战工作要有自己的活动场所和宣传阵地,要做到资源共享,把基层管理和为统战对象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基层的三个文明建设。这是开展基层统战工作的基本条件。而基层的统战工作者也应该发挥冷官热做的作风,以内练内功,外强作风的精神,以深入基层,为民服务的工作方法,全面落实基层统战工作,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以各区、镇、街道党委为核心,基层各党组织和统战对象共同参与的基层统战工作队伍。

2、构建起基层统战网络。统战工作还可以发动居民中的骨干分子,建立起以统战干部为主,各种小组负责人为辅,居民骨干分子为补充的的基层统战骨干队伍。切实将统战工作落实在基层,构建一个基层统战组织网络。基本达到了基层统战“上级有人抓,基层有人做”的要求。

(三)、摸清底数,创建载体

统战工作只有对统战对象有深入的了解,创建工作载体,才能将统战对象联合起来,共同为经济建设服务。

1、摸清底数。针对复杂而广泛的基层统战对象,各基层可以采取组织专人和发动党员深入基层、居民骨干发挥作用相结合的方法,对基层统战对象进行了调查摸底,登记造册输入电脑,建好了一本台帐,做到了基层统战成员底数清、情况明。摸清统战对象的基本情况,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创建载体。积极创建基层统战工作的有效载体,例如建立基层侨(台)属联谊会、工商联分会、宗教事务组、统战志愿者服务队、法律咨询团等,为统战成员参与基层事务和管理提供条件。利用这些载体,可以为基层统战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基层统战工作建立起的有效载体能保证统战工作能有组织、计划的进行,才能使得基层统战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展开,才能切实的将统战工作在基层落实下来。

(四)、创新工作机制,健全工作制度

针对以往基层统战工作中存在“工作范围窄,务虚多”的局面。为全面落实基层统战工作,我们可以建立工作机制,健全工作制度。

1、创新工作机制。统战工作机制需要创新创新,其实质就是要通过实践,把潜在的转化为实在的,把内在的积极因素转变为外在的实际成果,实现开拓性的新发展。创新要取得实效,必须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努力做到在理论观点上有创新,实际工作上有新的建树。其中创新工作机制是创新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建立区、镇、街道党委为核心,基层各党组织和统战成员共同参与的基层统战工作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包括:一是协调处理民族宗教方面问题的机制。二是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机制。三是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协调机制。四是建立海外联谊工作机制。

2、健全工作制度。进一步进行基层统战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各城区、街道都建立一系列基层统战工作制度,如基层统战例会制度、基层建设情况通报制度、统战成员定期学习、走访慰问、议事制度、为民服务制度、统战工作考核制度等等,使基层统战工作逐步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保重统战工作能更加顺利有效的进行,我们不能抱着为目标而目标、为任务而任务的态度去面对,这样只能导致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作风蔓延。基层统战工作只有从内需出发,在思想高度统一的情况下配合一定的工作制度,才能更好的发挥统战优势,为经济建设服务。

(五)、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基层统战工作要有成效,关键在于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而这恰恰是最难做到的。我们可以发挥创新精神,以新的工作方法发挥统战优势,做出统战工作的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双向服务”---基层统战工作着力点。

(1)、各区、镇、街道应该十分注意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基层资源的共有、共享、共建,要把促进基层经济建设,促进区、镇、街道的家园建设作为基层统战工作的落脚点,从而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充分利用基层资源,开展双向服务。既组织基层内的各方资源和力量,为基层内的各界统战对象提供服务,又鼓励和组织基层内的统战对象参与基层建设,为经济建设出谋划策。(2)、重视以服务为核心,为统战对象提供帮困、再就业技术培训等各种服务,使统战对象切身体会到了基层统战的人心服务,以此增进感情;同时统战对象也发挥自身优势,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为基层居民义务提供服务,形成了一个基层为统战对象服务,统战对象为基层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服务的良性循环,创造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向服务、形成合力”的新局面。

2、联络感情-----基层统战工作重头戏

统一战线工作是一项重情重意的思想政治工作,只要抓住感情的沟通,一些难点就会迎刃而解。通过联络感情,促发统战对象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出谋划策。同时也可以利用归国侨胞、侨(台)属等关系,引荐客商,为招商引资作出贡献。

3、地区文化-----统战工作的优势

基层统战对象有着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不同的文化背景。如何把基层社区、城镇、街道这个小社会组合成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是社区统战工作的一大难题,也是社区统战工作的优势所在。要做到大统战、大联合就必须把这些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统战对象组织起来,形成特有的地区文化,营建一个大家庭式的文化氛围。统战工作可以深入到各个阶层、各个家庭,使大家安居乐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氛围。

切实调查研究基层统战工作中的难点,通过在思想上、组织上、制度建设上等各方面进一步深化完善,做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基层统战工作中的难点,才能使基层统战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明市乡镇基层统战工作的调查报告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和统战工作领域的扩大、范围的延伸,乡镇基层统战工作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研究乡镇基层统战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是统一战线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部组织人员深入全市12个县(市、区)的24个乡镇(街道)进行调研,结合平时对乡镇基层统战工作的了解和县(市、区)委统战部对乡镇基层统战工作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及分析思考综合报告如下:

一、我市乡镇基层统战工作的主要特点

1、乡镇基层统战工作得到加强。全市153个乡镇(街道)全部配备了党委统战委员,其中专职统战委员39个。统战工作逐步得到乡镇党委的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的多了。有55.7%的统战委员认为单位领导重视统战工作,有41.1%的统战委员认为有检查统战工作时单位领导重视统战工作。建立健全了统战工作的网络,有45.2%的乡镇在基层党支部设立了统战工作联络员。多数乡镇都建立了统战工作的相关制度,有73.2%的乡镇遇有重大问题都召开有关党外人士参加的座谈会、通报会、协商会。

2、乡镇基层统战工作的对象增多、范围扩大。一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出现了一些新的非公有制经济的代表性人物。二是宗教活动场所多,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增加。全市现有宗教活动场所905座(处)(其中已登记发证的有460座(处)),有近90%分布在乡镇、自然村,农村信教群众也呈逐年增长趋势。例如,泰宁县有136个宗教活动场所(其中已登记发证的51个)分布在11个乡镇,几乎村村有寺庙。三是乡镇党外干部、党外知识分子增多。全市153个乡镇已配党外乡镇长106人。党外知识分子也逐渐增多。例如,永安市524名党外中小学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有230名在乡镇,占43.9%;又如沙县共有中、高级党外知识分子438名不含省、市属单位其中156名分布在14个乡镇占35.6%。四是部分乡镇的民族工作的任务繁重。全市有2个少数民族乡,23个少数民族行政村、72个少数民族自然村,有81个乡镇有少数民族工作任务。五是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新移民、“三胞”及其亲属不断增多。例如,我市明溪县夏阳乡仅出国人员就有400多人。

3、乡镇基层统战委员的队伍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学历较高。全市153名乡镇党委统战委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11名,占72.5%。二是年富力强。34岁以下的58人,占37.9%;35-40岁的59人,占38.6%;41岁以上的仅36人,占23.5%。三是爱岗敬业。有96.4%的统战委员热爱自己从事的统战工作,其中有55.3%的统战委员表示愿意继续从事统战工作。

二、我市乡镇基层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干部群众对乡镇基层统战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是少数乡镇领导干部统战观念淡薄,对统战工作不重视,所以统战工作摆不上议事日程,不研究、不过问。二是由于统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没有硬性指标,导致部分乡镇领导认为乡镇统战工作平时可以不管,有检查时应付一下就可以了事。调查表明,有42.1%的乡镇存在这种现象。三是基层群众对统战工作缺乏起码的了解,所以就谈不上对统战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2、乡镇基层统战工作缺乏相应的手段和工作机制。一是人员问题。一方面是专职少。全市153个乡镇,只有39个乡镇配备专职统战委员,仅占25.3%,其余全部为兼职。既使是专职统战委员,平时也承担了大量的中心工作,名为专职,实际上也变成兼职。由于乡镇中心工作任务繁重,造成乡镇统战委员“没有时间和精力抓统战工作”,“工作应付多”。另一方面是没有具体干事的人。乡镇除配一名统战委员外,没有配备具体工作人员,处于“单枪匹马”、“光杆司令”和“孤军作战”的状况。此外,乡镇基层统战委员变动频繁,在客观上也影响了统战工作的开展。调查显示,在我市153位乡镇基层统战委员中,有87位是1999年乡镇换届时上岗的,占56.9%,12名是去年以来上岗的,占7.8%,两者合计占64.7%。二是经费问题。全市有91%的乡镇没有设立统战工作专项经费,100%的乡镇基层统战委员都认为,当前乡镇基层统战工作的最大难点就是缺少经费。三是活动载体问题。目前,乡镇基层统战工作缺乏有效的活动载体,十几年老一套,不利于扩大基层统战工作的社会影响,不利于形成统一战线的凝聚力。

3、乡镇基层统战两支队伍现状不容乐观。在统战干部队伍方面:乡镇基层统战委员的素质还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一是多数乡镇基层统战委员业务不熟。有76.8%的统战委员表示,对统战理论业务知识只是“一般了解”或“不了解”,接受过15天以上统战理论业务培训的统战委员仅占39.3%。由于业务不熟,导致对统战方针政策把握不准,对当前基层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把握不准。二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认识不足。许多乡镇基层统战委员认为:“由于统战工作硬任务少,又身兼数职,导致对统战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发挥作用不够,常常感到工作无从下手”。有的甚至感到:“统战委员没有分管什么部门,没有实权,没有经济基础,也就没有地位,是给人看不起的位置,很难开展工作。”三是工作主动性不够。多数乡镇基层统战委员对待统战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工作不够积极主动。四是工作方式方法较简单,缺乏创新意识。工作中往往是以行政手段代替协商。有的对待统战对象方法简单,态度粗硬;有的不善于做团结协调工作。

在党外干部队伍方面:主要是整体素质偏低,后备干部队伍数量不足,培养不够,在安排和使用上有断层现象。尤其是党外知识分子的成长,由于缺少组织的培养和使用,参加社会活动较少,所以进步慢,代表性不突出。同时,不少乡镇党外科级干部认为,“中共党员干部培养、使用机会多,发展有前途,而非中共党员干部由于受领导职数的限制,当个乡镇领导已是职务到顶。”因此要求加入中共党组织的人也逐渐增多,给党外干部队伍建设造成影响。

三、加强和改善乡镇基层统战工作的建议

乡镇基层统战工作,是整个统战工作基础的基础,是统战工作的前沿阵地。要加强和改善乡镇基层统战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乡镇基层干部群众对统一战线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抓好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是做好乡镇基层统战工作的前提。要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统一战线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统一战线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列入基层党的宣传工作议事日程,采取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深入宣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扩大统一战线在乡镇的影响,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对统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一是乡镇党委学习中心组每年要组织党的统战理论方针政策的学习。二是乡镇党校举办干部学习班、培训班,要将统战理论知识和统战方针政策列入必修课。三是乡镇党委要在已有的宣传栏、公开栏等宣传阵地上增加统一战线的内容,定期组织稿件,宣传统一战线知识。四是要切实保证每个基层党支部至少征订一份统一战线方面的刊物,并做好学刊用刊工作。五是要定期组织统一战线各方面代表性人物开展活动,寓统一战线宣传于活动之中。

2、建立和完善乡镇基层统战工作的机制。(1)要健全乡镇基层统战工作的组织网络。一是乡镇党委要配备统战委员,并扩大专职比例。二是各行政村和有统战对象单位的基层支部都要设立统战联络员。三是统战工作任务重的乡镇除应配备专职党委统战委员外,还应配备一名统战干事,具体负责统战工作。(2)要设立乡镇基层统战工作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乡镇基层统战工作提供经费保障。(3)要加强乡镇基层统战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对乡镇统战委员的职责、乡镇基层统战工作的对象和范围、乡镇基层统战工作的方式方法等要以文件形式或工作手册的形式加以明确。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乡镇党委政府重大事项通报、协商制度,座谈会制度,党员领导干部与重点统战对象联系交友制度,统战联络员会议制度等。(4)要精心设计活动载体。乡镇基层统战工作没有一定的活动载体是不行的。要增强乡镇基层统战工作的活力和凝聚力,必须精心设计一些符合乡镇实际的、可操作的活动载体,每年组织一两个有影响的活动。例如,可以开展创建统战工作先进乡镇,乡镇统战工作基础年、统一战线为经济建设献计献策、“光彩工程”(即动员统一战线各方面力量为乡村贫困户、贫困学生开展献爱心活动)等活动。(5)要建立乡镇基层统战工作的竞争激励机制。要强化目标责任考评,改变目前乡镇统战工作重视不重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要加强信息交流,培育先进典型,推动工作发展。(6)要建立大统战的格局。要把统战工作任务分解到乡镇各有关部门,明确职责,形成党、政、工、青、妇等齐抓共管的局面。(7)要加强乡镇基层统战工作调查研究,不断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思路。

3、切实加强乡镇统战两支队伍建设。在统战干部队伍方面:一是要配齐配强乡镇党委专(兼)职统战委员,要选配政治素质好、文化素质高、善于团结人、热心统战工作的干部担任乡镇党委统战委员。二是要建立乡镇统战委员岗位轮训制度,加大统战委员的培训教育力度,保证所有统战委员上岗后在短时间内接受较系统的统战理论业务培训,并定期进行业务知识轮训。三是要保持乡镇统战委员的相对稳定,即必须至少在一个岗位上干满一届。四是要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乡镇统战委员定期开展工作交流,建立必要的例会制度,并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开阔视野。五是各级党委要重视对加强乡镇基层统战委员的培养、教育、交流和使用工作,不断优化基层统战干部队伍结构。六是乡镇基层统战委员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搞好自身修养,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振奋精神,努力工作,开拓创新。

在党外干部、党外人士队伍方面:对乡镇党外干部要重视做好培养、选拔、安排和使用工作。对乡镇党外知识分子要认真贯彻“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的政策,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对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等,要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增进共识,促进团结

第五篇:政策社会化

新中国发展进步60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开辟了中华民族新纪元,是中国人民探索发展进步之路、实现民族复兴的60年。新中国的历史巨变

60年历史巨变,有成功的欢悦,有走入误区的痛苦。但总的说来,是神州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60年。

(一)由一个受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势力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变成完全独立、拥有主权完整和民族尊严的自主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实现国家独立,成为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首要目标。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长期压迫。60年来,站起来的中国人民顶住各种形式的外来压力,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势力的孤立、封锁、干涉和制裁,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的完整和民族的尊严。

(二)由一个充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而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全国大陆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实现统一的国家。旧中国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新中国建立60年来,不仅在大陆空前统一,而且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雪洗100多年甚至300多年丧权辱国的历史。近年来,海峡两岸关系有很大转机,中华民族和平统一大业呈现新的愿景。

(三)由一个反动专制的封建半封建国家,变成人民群众做主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不断健全的国家。60年来的社会变革巨大,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消灭了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消灭了农奴制度),人民通过多种渠道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其他社会事务。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健全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积极稳妥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

(四)由一个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深重的国家,变成各民族间平等互助、团结和睦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挫败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图谋,实现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中央对少数民族实行优惠政策,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携手繁荣富强,不断发展民族间的平等、互助、友爱、和谐关系。

(五)由一个近代工业十分落后的贫弱国家,变成国民经济得到巨大发展、正在走向富强的国家。旧中国积贫积弱,1949年国内生产总值不到679亿元,人均年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1949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到2008年,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人均国民收入超过2360美元。国家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

(六)由一个被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掌控的统制经济国家,变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旧中国的经济主要是被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所掌控的畸形统制经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全面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还深化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

(七)由一个被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迫使“门户洞开”的国家,变成对外全面开放的国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贸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八)由一个充斥文盲、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变成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事业有巨大发展的国家。60年来,我国城乡全面实现9年义务免费教育,基本扫除文盲,高等教育总规模、在校学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科学技术获得巨大进步,不仅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神舟”系列载人飞船,还在月球探测等工程上取得突破。文化事业生机盎然,体育事业飞跃发展,2008年更是成功地举办了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全民健康水平空前提高。

(九)由一个民众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难以聊生的国家,变成全民大都丰衣足食、整体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国家。194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0元,多数人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况。6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3亿人的温饱问题得到稳定解决。人口死亡率由过去的千分之三十三,降至2008年的千分之七。国民预期寿命由35岁提高到73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国人民正在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

(十)由一个“一盘散沙”的国家,变成城乡基层组织健全、社会管理渐趋完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基层组织不断健全,社会事业得到巨大发展。无论是实施重大建设工程,还是面对特大自然灾害,都充分显示出团结奋战的精神风貌。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地抗震救灾,形成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最大限度地抢救被困群众,最快速度积极对口支援重建家园,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得到极大提升。

(十一)由一个有国无防、屡受侵略和欺凌的国家,变成拥有强大国防力量、安全有充分保障的国家。旧中国在1840年后的百余年间,先后丧失了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起包括陆军、海军、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的强大合成军队,坚决挫败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和武装挑衅。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同时,坚持科技强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要求,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成为能够抵御任何外来入侵之敌的钢铁长城。

(十二)由一个没有独立外交和国际地位的国家,变成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享有崇高国际威望的国家。旧中国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凌,外交上无力抗争。新中国的成立,让这一屈辱不再重现。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平等地与世界各国交往,积极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谊,坚决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新独立国家的建设事业和各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新中国60年的历史巨变说明,我国人民经过艰苦探索而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光明大道。

两个“30年”的辩证比较

新中国60年分为两个时期。从新中国建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1年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笼统来讲,为两个“30年”。毋庸讳言,这两个“30年”有很大差别。

邓小平同志对前“30年”有过两个评价。一是从新旧中国对比角度指出:“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我们的经济建设曾经有过较快的发展。”二是从总结经验教训角度指出:“从建国到一九七八年三十年的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不能说都是成功的。”这两个评价的侧重点不同,不过对前“30年”的基调是肯定的。

看待两个“30年”的差别,则应当注意两种倾向:一是将两个“30年”对立起来,或以后“30年”否定前“30年”,或以前“30年”否定后“30年”;二是将两个“30年”简单地直线化,认为后“30年”是前“30年”的直线式发展,否认后“30年”对前“30年”有拨乱反正一面,乃转折性发展。其实,对二者作辩证比较,总的来说,前“30年”为后“30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后“30年”是前“30年”的历史延续、校正方向和创新性发展。

首先,前“30年”为后“30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

一是党和国家实际工作中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新的东西,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事业。四项基本原则是党领导人民艰苦探索富强国家之道的基本经验。作为一个整体,解决了我们国家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国体、由什么政治力量来领导、用什么思想作指导的大问题,是立国、治国的指针,是团结全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断奋斗的根本。二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文化大革命”是探索的严重挫折。在这10年间,冤假错案遍布,林彪集团和江青集团的罪恶罄竹难书。粉碎“四人帮”的胜利,尽管没有成为新中国发展的伟大转折,但在共和国危难之际挽救了党和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政治前提。

三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引发的思想解放运动。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之所以没有成为后“30年”历史发展的起点,就在于提出“两个凡是”,基本上因循“左”的错误。1978年5月掀起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反对“两个凡是”,引发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这场大讨论,不仅使党的思想路线实现从“两个凡是”向实事求是转变,而且为党的政治路线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开放的转变开启了大门。

其次,前“30年”为后“30年”奠定制度基础。这主要是指带根本性的初始基础,即后“30年”历史发展的主要根基。

一是政治制度根基。作为体现立国之本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在前“30年”有了牢固基础;改革开放清除“左”的错误后,不断得到完善。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前“30年”也有了基础,后“30年”不断健全和完善。二是经济制度根基。前“30年”公有制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为后“30年”的改革,以及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与此相联系,前“30年”建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也为后“30年”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三是社会发展的其他制度根基。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建设等方面,上世纪60年代前期初步总结制定出的许多条例,是后“30年”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

四是国家安全和外交方针根基。在前“30年”,这方面受“左”的影响少些,制度层面的基础更好一些。后“30年”,不断与时俱进,经过改革和调整某些不合时宜的方针政策,这方面的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家安全更有保障,国际影响更加扩大。

最后,改革开放的“30年”是此前“30年”的历史延续、校正方向和创新性发展。

一是校正方向后的历史延续。前“30年”,一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初步基础;另一方面也犯了长达20年“左”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给国家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后“30年”首先要拨乱反正,否定“左”的错误,使党和国家的发展路线回到正确方向上来。因此,后“30年”的历史延续,不是简单的直线延续,而是巨大转折的延续。

二是创新性发展的历史延续。后“30年”的发展,还有极大的创新性,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实践上,开辟了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哲学上讲,后“30年”不是单纯的量的变化,而有部分质变。

60年发展进步的基本经验

对新中国60年的历史经验,可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总结。

(一)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新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指南。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新中国60年的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凡是凯歌行进之时,就是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实事求是思想获得的丰硕成果;凡是发生曲折和挫折之时,都是违背实事求是种下的祸根;最后纠正错误、拨乱反正,还是要高擎实事求是的大旗才能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建国初期我们在总的方面坚持实事求是,遭受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新民主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一五计划”进展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建国后的前8年,我们搞得不错,政策是恰当的,发展是健康的。当然,在个别方面也有不实事求是的缺点。1957年反右派斗争后,党的指导思想逐渐违背甚至完全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作风,“左”的错误越来越严重。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改革开放的“30年”,是高扬实事求是的“30年”。一方面,实事求是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发展,被正式确立为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在论述思想路线时,还强调“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从动态的、发展的视角拓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创造性地运用实事求是原则拨乱反正并制定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思想之源。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实事求是的原则。

(二)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新中国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

过去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归根结底是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邓小平同志就在思索这个问题。后来,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纠正了过去长期的偏颇思维定势,特别是忽视生产力的错误观念,为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奠定了理论基础。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还包括没有认识到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去犯“左”的错误,就是“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阐发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胡锦涛同志也明确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理论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又一个创造性回答。

(三)坚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新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政治路线。

如果说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那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则主要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基本点之一的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作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党的八大决议已基本产生。另一个基本点———改革开放,其思想和观点在党的八大前后也有所提及和论述。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党的十三大对党的基本路线第一次作了明确概括。此后,历届中央不断强调它的重要意义。胡锦涛同志说,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这是积新中国60年之经验,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回答。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新中国发展进步选择了正确的经济体制机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最具创造性的具体探索。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世界现代经济理论的一大难题。新中国成立后,有的经济学家对此作了艰苦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实践使我们逐渐找到了破解这个难题的途径。对此,邓小平同志明确表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应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理论的创立、实践和完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活力。

(五)科学发展观为新中国发展进步,探索出了正确的发展理念,总结出了正确的发展规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对发展的认识不断地走向全面和日益科学有密切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拨乱反正,就包括有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方针政策。不过,在前进道路上仍会出现不少矛盾和问题。为更好地予以解决,我们需要顺应发展潮流,改变将发展仅仅看成是经济增长的陈旧观念,创造新的发展模式,确立包括社会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总结新中国发展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做法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个新的发展观,指明了新时期以什么样的发展理念、采取怎样的发展方式来建设社会主义;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实现了由以社会为本的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转变,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发展。

总之,新中国发展进步的60年,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言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胡锦涛同志说过,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今后只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这个目标一定能实现。

下载探讨统战社会化发展趋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讨统战社会化发展趋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化课件

    12 预期社会化 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 13 发展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是在早期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的基础上,当对个体产生新的期待、要承担新的任务、扮演新的角色等的时......

    社会化 读后感

    第四章 社会化 读后感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

    农业社会化

    科技体系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升级 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开经营性职能的要求,把经营性服务机构推向市场。加强农业信息平台建设,以区农业局为主建立南海农业信息网,初步建成覆盖......

    社会化管理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创先争优近年来,我区深化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强化服务意识、夯实基层党建、加强群众工作、致力统筹发展等举措,引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协调社......

    后勤社会化

    后勤社会化:指不再像以往一样,有自己设立部门、专门人手解决,而是借助社会力量来解决或是辅助后勤问题。这样有利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质量。 包括后勤服务社会化和......

    统战工作总结

    统战工作总结 2014年,我所统战工作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四中全会精神为宗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统战工作制度,提高统战信息员的理论政策及业务水平为抓手。使统战工作紧......

    统战工作总结

    XX高新区统战工作总结2021年,XX高新区统战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委统战部的直接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县委统战工作的具体要求......

    统战总结(大全)

    武源乡2011年统战工作总结 二0一一年,我乡统战工作在县统战部的具体指导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突出重点,围绕“多办实事,争创一流”的目标,推动了我乡统战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我乡改革......